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10篇

2018-07-06 05: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10篇

  《1973年的弹子球》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一):虚空反抗

  先前我曾读过《且听风吟》,众所周知,那是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之一,《且听风吟》在先,到《1973的弹子球》,再到《寻羊冒险记》。现在让我回忆起《风》讲了什么的话,我是绞尽脑汁,也只能想起来到一大堆的钢琴曲、爵士乐和一个大大的“空”字向我袭来,飓风式的哪种。

  今日读了《球》,感觉依然觉得“空”在其中,但我明显觉察到与《风》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在林少华的序言中,摘录了一段村上后来在《球》收入作品全集时写的后记,我对其中一句深有同感:我认为这两部作品(指《球》和《风》)的成立是同某种不完美性互为表里的。村上对这两部作品原封未动。依我个人理解,村上也许就是爱这两部作品不需要进一步成熟难能可贵清新足矣。

  现在我想正式开始说我对这部《球》的看法总的来说,我认为《球》表达了一种“寻找”(为什么寻找或者寻找什么)外,还表现了一种现象——我能感同身受的——一种虚空的反抗。

  从表面上看,“我”是在寻找着弹子球机。身为读者,甚至理解不了,为什么就在有一天“我”会觉得那个叫“宇宙飞船”的、画着行星图案的弹子球机“俘获我的心”。他有一天双胞胎女孩和他一起生活,但被问起来他是否有女孩的时候,他回答没有。而弹子球机却害他“找得我好苦”。对此,我唯一能推测得出来的勉强的解释是“我”说过:“我理解她,她理解我。”“(弹子球)以前,是我唯一能怀有自豪领域。”我想“我”寻找弹子球机往纵深方向想也许是寻找一种寄托

  书中的“我”,鼠,事务所女孩,其实应该都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时间流逝,没有什么会永恒,现在我要怎么办?书中还提起过“(喝酒了)没有音乐,那是葬礼”,或者是“换配电盘的人的葬礼”,“无意义的尸骸”,“无谓之物”……“死亡”!

  于是人就变得复杂了,于是就有了书中发生的一系列行为,那都是对时间、自我、周围、社会的反抗。

  但是那又如何,“我”找到了弹子球机说“结束了”,鼠始终没回去找一个女子选择离开这个城市,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一切都清澄得近乎透明的静静的十一月的星期日”,一切都跟没发生似的,我想起了开篇村上在讲,人们拼命想跟别人表达什么,就像一只只猴子被塞进纸壳箱、取出、放归草原,然后不知去向肯定在哪里嚼着橡实什么的,然后一只只死掉——命运是奈何不得的。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二):迷幻叙述孤独的青春——读《1973年的弹子球》

  冬天似乎真正意义上来临。室外温度是零度,武功山顶已飘起雪花大雪记忆模糊,仿佛遥远故土。新的一年,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读完100本书。没想到读的第一本书竟然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这本书是我在一家叫易品书局的旧书店淘到的,品相不错价格却很便宜。书搁置在房间里,像被冷落孩子。新年的第二天,无意间看到它,抽了出来,带到办公室口气读完。屋外是灰蒙蒙的,就像小说中描述一样雨水遮蔽了十月的晴朗

  回到村上春树这个作家。他的《挪威的森林》在高中那会儿就已经火得一塌糊涂,甚至一度被当做色情读物。后来大学时候浏览过这本小说的电子版,记忆犹新的是女学生勾引女老师场景。于是乎,对村上春树这个作家就没有过多关注。之后是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要揭晓前夕,才会听到有关他的消息,无非是陪跑之类的。当我这一次真正意义上读完村上春树这本叫《1973年的弹子球》的时候,还是有些惊讶于春树先生想象力以及对自然景观描写。不得不说,译者林少华先生的文笔非常好,清新淡雅,直触人心

  回到小说本身。小说描写“我”和“鼠”的关系。小说中“我”已从大学毕业,与合伙人开了一家翻译事务所,工作一帆风顺日子静如止水。只是往日的记忆却常常掠过心头,使“我”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种既视感。此时一对双胞胎女孩住进“我”的屋子,虽不知其姓名来历,但“我”还是与她们相处得甚为融洽。在她们的帮助下,“我”开车到昔日恋人直子的故乡的小站上去看狗,为废弃的配电盘举行葬礼,并且费尽周折寻找当年为之痴迷的弹子球。等“我”终于在冷库里与那台已经报废的弹子球重逢时,来自过去的呼唤平息了,心灵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一个明朗的星期天,“我”送走了双胞胎姐妹,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而留在家乡好友“鼠”则陷入了迷惘,爱上了如他一般孤独的女子,真切地看到生活的无聊与无望,决定悄悄离开恋人,离开这个城市。

  阅读这个小说的时候,我想到最多的词语无非是青春,可以说村上春树用一种迷幻的叙述手法给我们呈现了青春的孤独和生活的庸常。两条主线,两个不同的故事,却有着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孤独。怎么摆脱孤独,叙述者“我”选择去寻找狗,寻找记忆中的弹子球,只有过去那种给自己带来自豪感游戏才能平息我内心焦虑,才能让我安静地面对这生活的一切。鼠有着优越条件,和一个同样孤独的女孩恋爱。那个女孩住在海边,他们常能听到海浪声音,嗅到潮水的鱼腥味。但是他仍然觉得孤独,他常常一个人跑到杰开的酒吧啤酒。最后,他和女孩分手了,决定逃离现在的生活,去一个陌生地方生活,这个城市不需要太大。鼠走了。而“我”也送别了双胞胎女孩,一个人回到房间,听歌,煮咖啡,望着清澄透明的星期日。

  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春树31岁。一个中年人用回忆的视角把青春期的很多故事放在一个迷幻的空间里,确实很有特色。在这个小说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站台,雨水、配电盘、大海等等。特别是“我”和双胞胎女孩一起给配电盘举行葬礼的时候,尤其让人感到悲从中来。“我”对着水库,念着康德的话:哲学义务,在于消除因误解产生的幻想·····配电盘哟,在水库底安息吧!”接着,我按照双胞胎姐们的要求,把配电盘扔进了水库中。我们完成了一次很有仪式感的葬礼,不是给人,而是给一个废弃的配电盘。还有一个场景也让人觉得孤独。那就是鼠在灵园里和女孩约会。墓地辽阔风声悲凉。女孩在鼠的怀中睡着了。我环顾四周。有一段话谈到了死亡和生存,是小说中青年人内心的独白,也是春树先生自己在31岁时对生命世界思考。小说中这样描述灵园。

  回首望去,广阔的墓地上,死植根于各自的地面。鼠时而拉起女孩的手,漫无目的地在故作庄重的灵园沙道上走动。曾负有各所不一的姓名、年华以及各所不一的过往生涯的死,恰如植物园的灌木丛,以相等的间距无限铺展开去。它们没有随风摇曳叶片低吟,没有清香,也没有理应伸向黑暗的触角,看上去仿佛时光不再的树木情思也好,作为载体语言也好,它们都已失去,而全部交付给继续生存的男女。两人折回树林,紧紧抱在一起。夹带海潮味的风,树叶芬芳草丛问的蟋蟀——唯独生生不息的世界的悲哀充溢四周。

  人都会死去,一切都会消失,唯独悲哀在灵园上空飘荡。春树把一种消极人生观描述得如此诗意,却又恰如其分实在妙不可言。有一段时间,我也试图写一个关于墓地的小说,同学相会在灵园,墓地肃穆天空阴暗,以失败者的叙述口吻讲述人生的种种。但始终没能如愿。这一次在春树这里读到了,确实收获颇多。

  如果再从这个小说里挖掘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寻找。寻找记忆,寻找爱人,寻找陌生感,寻找可以说话的人,等等。寻找是为了回归到平静的内心,抵达最舒适状态。但一切并不如想象美好。小说中的“我”最终还是在一个养鸡场的地下室里找到了自己想念了许久的弹子球。他说,找得很苦。为什么作为一个人,反而对机器更感兴趣,而对身边天天陪伴他的双胞胎姐们却像是例行公事般的生活。春树在小说中也讲到了,因为机器已经超越了机器本身,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一种灵魂的呼唤,更是我青春的痕迹。找到弹子球,才能找到当初那种自信、自豪,那种青春的活力

  在中国作家的叙述里,苏童和余华对青春的写作让我比较触动。比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苏童的香椿街少年系列等等,但他们是现实主义写法,让人看到青春残酷一面。日本很多作家都写过青春,比如川端康成写过《伊豆的舞女》,太宰治的《斜阳》,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最近比较热门的作家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温柔的叹息》等等,他们这些日本作家对细节的描写,对情绪把握似乎更加细腻,宛如樱花飘落。

  青春是孤独的,也是多彩的;是火也是冰。是愁思弥漫,也是情绪萌动。我相信每个人在村上春树这本《1973年的弹子球》里都可能读到自己的影子,读到一种青春的孤独与哀愁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又翻出了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集《赌徒》,这个患有癫痫病的神经质作家,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很多小说都带给我深刻的触动,有如烈酒点燃酒神精神。在以后的读书笔记里,我会写到他的《赌徒》《鳄鱼》等。他的小说适合在冬天的夜晚慢慢读,你甚至能望见大雪朝你扑来,伏特加的酒香在熊熊燃烧着炉火房子里飘荡。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三):寻找弹子球和新生

  我与鼠之间存在相同的关系,我是为了寻找弹子球,而鼠是为了寻找精神上的突破。书中就是这两条主线,我寻找弹子球的过程和鼠离开家乡的过程,归根结底还是精神上的失落,用书中的话来讲,都是在神奇星辰下出生的。 开始讲述了我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但是书中我除了工作和生活接触的人外,只与换配电盘的人说过几句。正是因为这种病态,才会有了给配电盘进行葬礼的事情。书里很多寓言式的故事,也一直在说明我一直处于这种病态,还有鼠也是一样。关于我的女朋友,却不得不提,在《且听风吟》中我与我那断指的女朋友说过之前有三个女朋友,现在工作了又是与双胞胎在一起,竟然是一下子有两个女朋友,这种设定让读者我怎么去理解双胞胎女朋友呢?然而文中还有提到直子,不知道直子和我到底有什么关系,还是在影射某人? 寻找弹子球的过程很顺利,结局是以找到弹子球而剧终,他们的告别是:谢谢你来见我,可能再也见不到了,多保重。整个基调都是很深沉,犹如在游泳池的水底,不知道在逃避什么,沉默什么。 关于鼠的经历,都是在怎么把时间打发过去为目的,最后还是想通了,离开这里,去一个小地方重新开始生活。“觉得 25 年时间只是为此而存在的。为什么 ? 鼠质问自己。不知道。问得是好,但无答案。好的提问屡屡没有答案。”这就是他内心最好的对白。从失恋开始,鼠就在精神上没有了支持,这和他过去的经历有关,在10岁的时候也是他的世界尽头,只有灯塔是他的慰藉。 我寻找到了弹子球,鼠寻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存在心里的病态都是精神上的失落而造成的,而填满这种失落只能在现实中找到一种东西来代替精神上的失落,所以会对生活产生煎熬。看完整本书确实很消极,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所读所想,与我们现在正能量的书表达的不一样,这可能是我喜欢村上春树的原因吧。 除去故事的主线,我觉得书中对于一些环境的描写真的很形象,起码表达了当时的一种意境,这和译者林少华有关吧,读起来很符合我们的文字欣赏水平。“针一样细、棉一般软的雨浇注在开始枯黄的高尔夫球场草坪上,没有形成水洼,而由大地慢悠悠吮吸进去。雨过天晴的杂木林荡漾着潮湿落叶气息,几道夕辉射进林中,在地面描绘出斑驳的花纹。” “天空的湛蓝便力图透过这虚无缥缈面纱一点点渗出。阳光细微尘埃悄无声息地从空中降下,不为任何人注意地积于地表。”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四):人生一场「寻找」,花落知多少

  人生而迷惘,不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穷尽一生,谁也不知道我们会以怎样的心情踏上彼岸

  在和三蹼「宇宙飞船」相遇之前,「我」的故事里有直子,生活过得平淡得像一座狗都没有的城市。于是,「我」煞有介事地想要寻找直子口中曾经在月台上出现过的狗。「为此我剃了胡须,扎上半年没扎的领带,换上科尔多瓦新皮鞋」。

  在找到弹子球机之前,和我打过交道的人都只是擦肩而过,不曾留下脚印:直子、双胞胎女郎、同宿舍长发少女、翻译所双腿修长的女事务员……为了与「她」重逢,我不惜奔走在无异于死亡之旅的黑暗中,温暖被窝也不曾使我犹豫脚步。在「象的墓场」,终于于与她重逢。我并不清楚知道我是否有跟她问好。「找得我好苦」,我这样对她说。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五):摘

  1973年的弹子球

  2015-01-05

  温吞吞的风摇晃着光。空气恰似成群结队在树木间飞行的鸟缓缓流移。风掠过铁路线徐缓的绿色斜坡,越过钢轨,不经意地震颤树叶穿过树林。杜鹃鸟的叫声成一条直线横穿柔和的光照,消失在远处的山脊线。一座座山丘起伏着连成一排,如熟睡中的巨猫匍匐在时光的向阳坡面。

  第2章

  2015-01-05

  我觉得自己彻底成了空壳,说不定再不可能给任何人以任何东西了。

  2015-01-09

  你可爱、有魅力、腿又长,脑袋也够灵,虾壳都剥得精彩——肯定一帆风顺。

  第3章

  2015-01-11

  “为什么那么累?”鼠问。

  2015-01-11

  “我说杰,人都要腐烂,是吧?”

  2015-01-11

  “可我开始觉得怎么都无所谓了。总之是要腐烂,对吧?”

  2015-01-11

  任何进步任何变化终归都不过是崩毁的过程罢了。不对?”

  2015-01-11

  “迟早要失去的东西没多大意义。必失之物的荣光并非真正的荣光。”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六):寻找,找不到也找

  果然还是林少华先生翻译的好啊。不过这本序更好看,不看序就看书是看不懂的。

  已经显现出村上春树单双章分时间轴的特性,鼠代表之前的我,而我是现在的我。

  鼠是新鲜的。大学退学,迷茫无助,遇见一个女人然后又分开,有一个经常去的酒吧,最后他决定离开这个城市。我已经陈旧。在翻译事业上小有所成,然而埋没于工作的虚无中遗失了人生的方向,甚至对人都没有感觉。翻译所的女同事、家里的双胞胎,他纷纷都没感觉。却钟情于年轻时常玩的弹子球机。他一边平凡而奇怪的生活,一边寻求弹子球机的下落。最后他寻找到了,人机深情对话了一番,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

  其实这二人都在寻找,鼠涉世未深,寻找生命的意义,喜欢切肤的观感,当他疲惫之后就期待更加刺激的新鲜感,最后决定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我明显已经厌烦俗世生活,一日一日的重复实在枯燥无味,于是回想起当初玩弹子球机的迷恋与执着,寻到之后,心满意足的回到常日生活,此时双胞胎正当离去,生活步入正轨。

  这“二人”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迷茫,同样选择去寻求开脱的办法,一个很冒险,直接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流浪。另外一个只是可怜巴巴的找着一个年少时引以为自豪的“宇宙飞船”弹子球机,不得不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真是越来越趋于安乐,直到最后悄无声息的死掉。

  可能村上春树彼时也正在寻找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方向,所以写出这样的作品来。

  序中还提到了部分日本作家的共性——面对生活超然的态度,以及一些深层次的哲学探讨,我就不写了。不过很明显的是书中的很多对话都含有哲学意味,因为这对话实在无聊冗长,不懂得的我读起来就像听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课。不过换个角度其实鼠和酒吧老板的对话我也能理解,我十七八岁的时候也这样和同伴说过,不过我是在装13。

  很能注意到书中提到了不少死,老鼠的死,季节的死,这仿佛和日本其国的底蕴分不开,不过这里的死更有翻页、走过的意思。就我理解,这可能只是一种表达手法而已,说季节死掉了,总比说夏天过去了更有吸引力。

  书看到后面,我越翻越快。因为累积的看不懂的情绪和听了俩个多小时爵士乐,我很浮躁。后来我给自己开脱的理由是,既然这书的主题是寻找,后来大家该找的都找到了,找不到的也开始行动了,结尾显得没有多么重要——又不是东野圭吾的畅销小说,最后一句可有可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