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快活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快活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3 04: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快活馋》经典读后感10篇

  《快活馋》是一本由高军 / 徐路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快活馋》读后感(一):小城小巷的食记

  最早了解到这本书,是在铁葫芦图书的推送里的一篇文章“素鸡、牛肉茶叶蛋”,恰恰都是我喜爱的几款食物,咸鲜有味,佐餐单吃俱佳,尤其冬夜或清晨,热气腾腾的卤味盖过一切山珍海味

  点进去细看,讲到安庆的混沌水饺和它的由来亲切不行,很少能在文字作品中看到家乡美食。(以往多是外地读书工作同学朋友慨叹家乡的早点爽滑的炒面和鲜辣的牛肉粉丝煲,而这些是得不到外地人理解认可的,只能默默的点开手机里的图片以解乡愁。)薄薄的一层皮包住用筷头挑的一丁点馅料,二十个就迅速下锅了,翻煮的时候调好佐料,添上虾皮紫菜和胡椒,舀上一碗沸腾的汤水,待料都融化了,时间差不多了,混沌出锅,撒上香菜和小香葱,趁热吃最好,让混沌在嘴里每一个角落翻动,口味重一点的添上一口磨好的辣椒胡,无论作早餐还是夜宵完满了。然而这点乐趣是无法说出分享的,因而读到他的文字那么兴奋

  还有饭头上的蒸鸡蛋、蒸小杂鱼,柴锅里的青蒜炖豆腐,瓦罐里的炖排骨,这些独特传统做法都在记忆力,常年在北京生活的我很难吃到这样的风味家常菜,北京的徽菜馆也寥寥无几。或许是年纪渐长吧,越来越想念妈妈做的饭菜。以前经常挑剔家里的菜不变样,没有饭店菜的复杂味道,在大城市里吃到各种各样的菜式,各种各样的食物后,才恍然明白,妈妈做的菜里露着食物最原本的味道,那没被简单油盐掩盖的各色时蔬瓜果鲜肉的本来滋味。于是自己在做饭时也不知觉的沿袭了妈妈的做法,试图寻找那种味道。在繁忙的生活里,清水烫个饭,清炒个藕丝,打个鸡蛋汤,都成了最奢侈享受

  慢慢翻阅,等秋天乍起,这些食物的温度就能渐渐散开,弥漫进乡愁里。

  《快活馋》读后感(二):吃出来的世态百味

  最近在读高军和徐路合著的《快活馋》,勾起我对于吃的琐碎回忆

  算起来,我和高军是正宗老乡,相距不过二、三十公里路,但是穷乡僻壤交通不便。假如我去高军家串门,需要动用的交通分别是:双腿、农用拖拉机、三轮摩托车汽车。可谓兴师动众。在路上颠簸折腾,费时大半天。与大部分农村一样,咱们村的年轻人也拼命往大城市挤。我爸妈年轻时就背井离乡,辗转多个城市,直到最后定居在苏州。前年,我陪母亲回乡给外公外婆上坟,看见曾寄身的老房子已经倒塌,门前蒿草疯长,难以插足。我们在不同的城市间走来走去,终于把故乡弄丢了。

  我在上小学年级前一直留守在家乡,寄居在亲戚家。现在想起来,我最喜欢外公外婆家。外公退休前在供销社工作。那可是一份了不得的工作!在物资供应紧张年代,大家花钱买东西还得想着法子走后门呢,哪像现在——顾客就是上帝。外公退休后,每月领退休工资,两个当兵的儿子出息了,一个进入政府单位,一个在部队医院工作。说这么多,其实是想说:晚年的外公外婆非常有钱,活得滋润(相比较于其他农村人而言)、具体表现,就是在吃上面非常舍得讲究。我和他们一起生活,跟着沾光。

  外公喜欢喝酒,但不嗜酒,中饭、晚饭两顿酒,必不可少,定时定量。他对酒不挑剔,只要是白酒就行。喝酒就得有下酒菜。外公隔三差五镇上割一道肉回来。他起得早,天蒙蒙亮就出发,翻山越岭(山不高,丘陵为主),交通工具当然是双腿。我被鸡叫吵醒,磨磨蹭蹭穿好衣服,外公已经从镇上回来,把肉交到外婆手里。他扛起锄头悠然地踱步去桃园,桃花开得烂漫,绯红的一片,像着了火。外公走进去就隐没不见了。

  太阳稍稍从东往西挪动了一点点,外婆就开始准备午饭猪肉烧豆腐是她的拿手菜。她在灶头上炒菜,我负责在灶下烧火。老人家的牙不好,肉在锅里烧好,还要放在饭锅里蒸。端菜的时候,能明显看到烂透的肉微微晃动,汪在油里,晶莹剔透。肉里放了自治的蚕豆酱,浓郁香气扑鼻而来,把嘴里的馋虫全勾出来了。肉稀烂,入口即化;豆腐饱含汁水,鲜嫩可口。我至今还怀念这道菜的味道,对外婆的怀念常常和豆腐烧肉的香气纠缠在一起。我的味蕾没有机会重温那种味道了,因为蚕豆酱是外婆独门秘制的,不传男不传女,失传了。

  外公当然还会有别的下酒菜。他的女婿有时候在稻田里捉到拇指粗的黄鳝,就给他送过去。兔子和野鸭也常常能捉到,据我所知,捕捉的方法是:在这些小家伙们经常出没的地方用细铁丝做一个圈套,只要被套住脖颈或腿爪,就休想逃脱。外公有时候亲自出马,他扛起木盆,朝山脚下的水塘走去,我抱着渔网和水桶跟在他身后。天是阴沉的,飘着忽略不计的毛毛细雨。外公头戴斗笠(这东西现在恐怕只有在博物馆才能见到了),盘腿坐在木盆里,悠悠地荡到水塘中央,木盆边缘波纹微微荡漾。他舒展身手,向水面撒了一网,然后不紧不慢地收网,又撒了一网,再收网……我在塘埂上看着,有些恍惚。所谓岁月悠长大概就是对此时此刻诠释吧。许多年后,我上了初中,知道了世外桃源这个美妙的词,脑海里总是把头戴斗笠、在水塘中央撒网的外公形象和陶渊明划上等号

  一上午的收获是一盆小鱼小虾。虾是青皮的小虾,身体透明,在齐白石的画里经常出现;鱼是细长、银白色的小鱼,我叫不出名字。外婆耐心地把它们收拾好,掺入山芋粉搅成糊状,下油锅炸成饼。吃起来表面香脆,里面鲜嫩。

  与外公外婆比较起来,爷爷奶奶在吃上面要生猛许多。爷爷是木匠手艺在家乡很出名。直到晚年,上门找他做活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其中最多的一个活是订做棺材。即便是火葬已经普及的现在,家乡的老人还是执拗地要在生前给自己准备一副棺材。下葬时把骨灰盒和陪葬品一起放进棺材。老人们坚持认为棺材宽敞,躺在里面舒服。木匠活是重活,所以爷爷吃得多。他嗜肉,几乎到无肉不欢的程度,尤其喜欢炖得稀烂的肥猪肉,一顿能吃一锅(没错,是一锅!)。爷爷大半辈子都活在无肉的年代,步入老年,物质水平才好起来,吃肉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好像是为了弥补那些逝去的赤贫岁月,他开始拼命吃肉。爷爷后来老得再也使不动斧头和锯子,他的孙子结婚,他和奶奶来到城里,儿媳妇招待他的依然是炖得稀烂的肥肉。他唏哩咕噜地好几碗下肚,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们悄声嘀咕说,肥肉吃过了不好。爸爸说,没事,随他吃吧。依照流行的养身理论来看,嗜肉是健康的大敌。但是一把年纪的爷爷身体硬朗着呢,就是眼睛老花了。他在田间地头种了很多菜,自己吃不完就送人。看来,许多事情真不可一概而论

  外公去世后,外婆在我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其实不喜欢城里,但是没办法儿女都在城里,农村都空了。我那时候已经住校,很少在家。有次放假回来,打开门,家里楼上楼下空无一人。爸妈做生意肯定不在家;喊了一声外婆,也没答应。走到三楼的露台,才发现外婆窝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冬日暖阳斜照下来,外婆满脸皱纹白发苍苍,身体深深地藏在厚重棉袄里。面前的小桌上摆着散落的扑克孤独的她只好靠自己和自己玩扑克来打发无聊的时间。

  城里没有土灶,烧的是煤气,外婆不习惯,她再也烧不出好吃的味道。她的牙不好,煮的饭很烂,我们都吃不惯,所以就分开煮饭。她大概觉得我们是嫌弃她的,悄悄告诉了舅舅,舅舅又转告我们,我们觉得挺冤枉,可又不好意思开口解释

  后来我谈了女朋友,外婆经常对我念叨:把你媳妇领回家让我瞧瞧。我口口声声答应着。不久她生了重病,去了舅舅所在的部队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医生说已经没有继续治疗的必要子女商量之后,把她送回老家。外婆临去世前,母亲守在床头。我在外读书,没能回去奔丧。母亲在电话里说,外婆合眼前还在念叨:让小贤子(我的小名)把媳妇带给我看看。

  关于家乡的味道,随着外公、外婆的先后去世,永久地封存了起来。关于吃的记忆,和人是分不开的。

  食物的滋味与“人味”是分不开的。高军写吃,其实落笔的用意在写人。通过写吃的故事,把世间滋味、世态风味展现了出来。高军不愧是画画的,他写的文章,有些细节写得夸张、滑稽,很像写意人物画,比例造型虽然失真,但是能更充分地传情达意,人物的形象因为这种描写而更为突显。

  《快活馋》读后感(三):《快活馋》:吃货人生 “有滋味”

  人生一世总有不同的活法,这个活法谁来选择

  大多数人都说,自己没法做主。很惨。除非你是个吃货,庙堂江湖之余,还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高军、徐路二公乃此辈中之达人,不服不成。

  柴米油盐鸡鸭鱼肉,看似大俗,实乃人生本源爱美食即爱生活。窃以为,一个不喜欢吃的人,大抵活得无趣,即便他是个圣贤

  吃货写食话亦如下厨,凭的不仅是舌尖美味的热捧,更有天赋加匠心。《快活馋》的每一篇,都如一道有渊源来历的家常菜,杯盘随意,却终而滋味浓厚,惹人奋箸。笔者亦馋,却因厨艺不精,亦无余金宴请名厨怡口腹之欲,唯有读点食话,聊以自慰。从《吃主儿》到《雅舍谈吃》、《快活馋》,过瘾。过瘾之余,渐渐悟出一点道理,那就是人生过的是滋味,不是长短。没有滋味的人生即便再长远,又有什么滋味!

  好在吃货的人生,从来不缺少滋味。

  网载:高军先生,豆瓣网名“风行水上”,20世纪60年代末生人画家,现居合肥。著有散文集《世间的盐》;徐路先生,豆瓣网名“张唐”,20世纪70年代生人,金融从业人员,爱读书,马拉松爱好者

  窃以为,此二公截至目前最大之功绩实乃写了本《快活馋》,并将吃货的人生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丁三的哲学:死了都要先解馋

  高军开篇写的是“丁三”,此乃吃货中一奇人。老高是画画的,对人物刻画那叫一个深刻。他写丁三着墨不多,但入木三分

  丁三酷爱吃蛇——此人为了吃蛇,甚至不惜咬蛇,直至被蛇咬。更重要的是,他咬的是条毒蛇

  窃以为,“丁三吃蛇”远比大款们在饭馆里拼死吃河豚来的壮烈。感觉完全不一样的,丁三将我们带回了人类食物链条的本源,让我们忽然想起来了,自己其实原本也是动物,跟猪啊、鸡啊没啥子区别,尽管我们穿了衣服,可人家也长毛啊。

  丁三与蛇缠斗了一番,毕竟人的力量是无穷的,都能移山,何况小小的蛇乎。但丁三也付出代价,可他在去医院之前,却坚持要把蛇剥皮熬汤。

  这才是真正的吃货,感觉惊心动魄意犹未尽者,可入此门。

  炒菜是门艺术:非吃货难懂

  跟高军的“画厨篇”不同,徐路的“杀馋篇”则是用下厨之法杀馋虫,每篇未还附上了快活馋独家食谱,供吃货们依样试作。至于其间是否品砸得出徐路那般的细腻格调,那就是看这吃货到底地不地道了。

  都说,闻香识女人,其实,炒菜的过程,也是需要“闻”来进行判断决策的,闻香才能识美味。嗅觉灵敏程度与做菜的水平高低有着直接关系高明厨师都善于通过嗅觉,来判断菜的咸淡生熟,从而决定调料的增减取舍。

  炒菜,除了要有个好鼻子,还应该有一双好眼睛。放多少油、多少盐、多少菜、多少肉、多少调料等等,必须凭借一双慧眼。有一双慧眼的功用,还在于对菜色上的把握,其实也就是对火候的把握,火大就会老了,火小又不熟。要想真正把简单的小白菜土豆丝、芹菜之类的家常菜炒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就难在火候的把握上。

  菜香来自于天然,味道则取决于火候。就如同写作一样,真正的大家是不喜欢使用形容词的,更不喜欢去玩弄技巧天高云淡,月白风清,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

  炒菜也是需要悟性的,就如同写文章一样,没有哪个作家是别人教出来的。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只要是在外面品尝过的菜,回家后,基本上都会做,而且做出来的还很象那么回事。依着徐路“杀馋”的路数,还真照猫画虎,炒出了几道似是而非的菜来,心中窃喜。

  炒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当你空闲的时候,系上围裙,到厨房体验一下决策与主宰的那种感觉,你就会发现,在这煎炒烹炸里,也包含着丰富的人生艺术。要了解这门艺术,《快活馋》是块不错的敲门砖。

  《快活馋》读后感(四):摘些徐路的菜谱

  

快活馋之锡纸包文蛤

主料:文蛤、葱段、姜丝、整张锡纸

  制法:将新鲜文蛤与葱段、姜丝一起,用整张锡纸包好,放入铁锅里加热;待锡纸鼓胀后调成最小火加热五分钟,撕开即食,配上冰凉的啤酒风味更佳。小心舌头

胡氏红烧肉

  挑选上好的五花肉(黑猪肉最佳)切块,每块大小约和一个芝宝(ZIPPO)打火机差不多,加上些姜片入锅干炒,等肉块的颜色全部变白以后加黄酒、清水以及老抽若干,水面要刚好没过肉块,盖上锅盖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五十分钟左右,“关键是中间千万不能开盖”,我爸和谁都要说这一句,出锅前加盐糖调味,大火收汁,汤味要略重些,肉才能入味,要是嫌油太厚,可以等放凉以后把上面的一层猪油刮去再热。

“画舌添足”汤

  主料:鸭舌、鸭掌、鸡爪、猪骨

  制法:将猪骨焯水后与鸭掌、鸡爪、鸭舌一起慢煨三小时以上,出锅前加盐即可。再放些诸如冬瓜、萝卜之类的时令食材,风味尤佳。

炒腰花

  评判炒腰花的成功与否不在味道浓淡,而在是否炒得爽脆。若是腰花炒得又韧又干,味道调得再好也是白搭,只能拿去喂猫。要想把腰花炒得爽脆,必须将猪腰中间那些紫红色的东西剔除干净,否则即使火候控制得再有经验的厨师也不会炒好。

  1.将新鲜猪腰剖开,去掉里面紫红色的部分,然后在光滑的圆弧表面划上十字刀痕,方切件。

  2.把铁锅烧热,先将配菜(荷兰豆、洋葱什么的都行)炒到七分熟,盛出备用。

  3.烧热锅,先放入蒜头起锅,再倒进腰花,翻炒一阵后加入配菜再炒几下即可装盘。

  南方还有种猪肝的做法,把清水放入青菜烧开后连锅端出,丢进切成薄片的猪肝慢慢浸熟,汤味绝鲜且猪肝极嫩,非常好吃。

爆炒鸡杂

  1.超市里有现成的鸡肝、鸡肫和鸡心,分别买回来切成指甲盖大小的块片,用盐、生抽、淀粉、料酒稍抓一下备用,鸡肝可以稍微多一些。

  2.配菜用青椒最好,洋葱也可以,就是颜色差些,洗净切好。

  3.起油锅,依次把鸡心、鸡肫下锅爆炒,鸡肝最后放,扒拉几下就可以放青椒了,加盐加糖,出锅洒些生抽即可。

  :其实放点鸡肠也很好吃,但是我一直不知道那么细的鸡肠是如何清洗出来的,要是能把这个问题解决,鸡肠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海棠果酱

  主料:海棠果、麦芽糖

  制法: 1.新鲜的海棠果洗净,去掉果核,切下果肉。 2.把切好的果肉放入高压锅中,加少量水,再加入适量白糖,加盖煮十分钟左右。 3.开盖放进麦芽糖用大火熬煮,直到水熬干,果酱变得黏稠为止,其间注意搅拌,万万不可出现焦煳。

葱油拌面

  制法: 1.起油锅,把切好的葱段放进锅里,调成小火慢煎,待葱花变色时关火,晾凉备用。 2.把煮好的面过两遍凉水,沥干捞出。 3.加入葱油、盐、生抽、醋调匀。

  :吃面最关键的一步是吃的时候一定要吸出声音来,日本人做过研究,只有吸出声音,才能让空气在嘴里和面条充分混合,将香味发挥到极致,各位爱面人士不可不知。

虾粥

  主料:新鲜基围虾、干贝、大米

  制法:将大米用水泡个把小时后下锅熬粥,泡的时候滴几滴色拉油,煮粥时把发好的干贝撕碎放入粥中同熬,将基围虾切开除去黑线,放入即将出锅的粥中煮五至十分钟。出锅前洒些香菜或芹菜末更好。吃时佐以腌嫩姜,风味尤佳。

  《快活馋》读后感(五):哈希

  做个吃货,不亦快哉!

  《世间的盐》作者风行水上(高军)、重口味老清新写作者张唐(徐路),四手联弹

  柴米油盐+有趣+幽默+“汪曾祺”=最快活、最杀馋的美食人生

  吃货写食也如下厨,凭的不仅是舌尖对美味的热捧,更有天赋加匠心。这里的每一篇,都如一道有渊源有来历的家常菜,杯盘随意,厨房里却必有秘不外宣的秘方,终而滋味浓厚,惹人奋箸。这些独门秘方,可能是天外飞来的妙喻,是奇峰突转的反讽,或极闲淡里倾泻的一缕儿女情长,极热闹处滋生的一点世味苍茫。“杯盘草草供笑语,灯火昏昏话平生”,正是《快活馋》里求味道的人生。

  风老师的写食文章,每一篇我都读过,再读之时,还是忍不住感慨,是真写得好。他写吃的,都是平常生活里亲切有味的东西,不稀奇,却极擅描画,于食物后见出生活与世情,密处生白,顾盼有姿。平常饮食与市井烟火,竟写出人生天地间的流逝与唏嘘来。

  ——豆瓣网友 沈书枝

  《快活馋》读后感(六):认真对待"吃"的男人

  我爸和我讲过一件事。以前姑父家开的新都照相馆内有个伙计,单身汉一个,聊天的时候得瑟地对大家说,别看他就一个人,可每天一进门就能吃到热饭。众人纷纷好奇,家里还藏着个田螺姑娘不成?伙计摆摆手,他进门能吃上热饭,凭得全是自己的智慧。当时没什么天然气,家家用煤炉。每天这位伙计把米淘好,置于炉上,炉门封起,炉门钩子上栓一根线,线的另一段系在闹钟的摆上,定好时间,摆一左右晃动,牵扯到线,炉门便被拉开,火苗起来,开始煮饭。但是闹钟的摆力量太小,于是这个自动煮饭的装置中间被加了个老鼠夹子,一扯动,老鼠夹子"嗒"地一扣,炉门便被有力地扯开了,所以每天一进门,他都能吃到刚出锅的热饭。

  看到《快活馋》中《花生米与鱼》这篇时,我想起了这件真事。风老师的朋友离婚后爱上了烹饪,从煮饭起头,照着前妻在锅里做的记号开始捣鼓。那位伙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硬是潜心研究出个定时煮饭装置来。认真对待"吃"这件事的男人,不知是不是有些什么共同点?

  我爸也是认真对待"吃"这件事的男人。在我们家没什么事比吃饭重要,在爸妈看来,管你是写文章写的正酣,还是画画正在兴头上,到了饭点,赶紧出来吃饭!什么打断兴致,你干什么也不能不吃饭呀!我上班,每天我爸不厌其烦起来给我做早饭,说吃早饭很重要,饭吃不周正可不行,边说边拿饭盒给我装午饭。有一天我爸小心翼翼捧个盘子端到我面前,一手用筷子端指指盘中物:"看,这香菇上头盘个虾,这叫假鲍鱼!味道也很鲜美,不比那鲍鱼便宜多啦!"我看看盘中码得整整齐齐的鲍鱼和虾,再看看那表情,他肯定是在心里为自己的机智点赞呢。又隔了些日子,我爸又端个盘子到我面前,脸上又是那幅机智的表情,指指盘中被切成厚墩墩条状的香菇说:"这个,叫假黄鳝!"我真想含泪答一句:"爸,咱能别老吃这假的吗......"

  我爸有个打小留下的小乐趣,好摸个小鱼小虾什么的。奥体那边刚建成的时候,他特喜欢骑车往那边蹓跶,说人少路宽花美,骑到江边就歇歇散散步,有时和我妈一起,捞好多螺蛳回来,在家用盆养几天,等吐沙吐干劲,自己拾掇拾掇吃了。这两年奥体那边大动工,空气不行了,有的地方也封着不给去了,我爸那叫一痛心疾首,可也没挡着他找乐子。用长竹竿和网兜子自制了捞鱼工具,这不前两天,和我妈一起摸了一盆螺蛳,网了几条黄鳝,还有一只小鳖,回来高兴得不行,在阳台上把玩半天。鳖用家里的塑料水桶养着,黄鳝是不敢吃的,螺蛳养了几天吐干净了沙,钳子钳去尾巴,切点洋葱、生姜、干辣椒、葱段一起炒了,我一边询问:这秦淮河里干净嘛,去捞这些是不是不允许啊?一边吃了好几碗。三人同坐桌旁,没人讲话,只听到吸溜吸溜的声音。我和我妈都得用牙签边嘬边挑,我爸吃这个一把好手,先嘬下尾巴,再转过来吸大头那边,螺蛳肉呲溜一下就出来了,根本不怎么用牙签。我妈也想效仿,可她在边疆生活几十年,对这些水生的吃食不大熟悉,五官都皱在一起,嘬的天响也吸不出来,吃了三碗后说:"这东西,吃的费劲,还不如吃大口肉呢!"我吃的正欢,心里想,这螺蛳和吃瓜子一个道理,用丰子恺的话说,其乐趣就在于"勿完勿歇",一点一点费劲取,一点一点咂味道。我这边想着没说话呢,我爸冲口而出:"你吃瓜子时候也不是大把大把吃,还不是一点一点剥啊!" 再看到书里张唐也用吃瓜子比喻吃螺蛳,嘿,突然觉得不认识的人对于一种食物有相同的认知,这感觉还挺神奇。

  我们公司给老板开车的司机,以前是个厨子,长的像个笑眼眯眯的胖不倒翁,来这做司机前还开过运钞车,这慈眉善目的,怎么震的住人呢?现在虽然不当厨子了,可会做、会吃的特性依然没丢。只要他说哪哪的鸡爪好吃、哪哪的海鲜馆子好吃,我们眼睛都不眨一下,毫不怀疑。他对待吃也非常之认真,说以前开车送老板,到目的地后自己就找个馆子好好的吃一顿,一人能吃三人的份。可怎么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找到好吃的,并且能点到好菜呢?他也向我们传授过经验。到了饭馆,先别急着落座看菜单,先踱步在里边蹓跶一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看大家桌上都是啥菜,如果有一道菜出现在很多桌上,那得点来吃吃,必要时还得盘问两句。我惊叹:这样人家不会觉得很奇怪吗?他摇摇头:"不会啊,我就这么认识我老婆的。"瞧,爱吃之人有福啊!两人本来是聊菜,聊着聊着越聊越投机,聊成一家人了。据说他老婆体型比他还宽大,但厨子机智啊!婚礼前一天,沿路隔段距离就布置了一张椅子,因为第二天背媳妇进门,脚不能落地,婚礼当天觉得,前一天做的准备太有必要了!

  读《快活馋》,整本的时间我都在琢磨认真对待"吃"这件事的男人。风老师的认真,似乎主要在与之吃饭的人上,且大多是男性,比如离婚后认真烹饪的朋友,比如《一点善念》里头几经沉浮的老夏,比如《画厨》里的胡山材和夏勃。周身弥漫汗味和蒜味的大老粗胡山材吃的认真,甘心泯然众人的夏勃做的认真,用他的话说:人生在世什么是真的?就是吃,一天不吃好的,一天白活了。张唐的认真主要就在食物本身了,一个舌头,洋洋洒洒几页纸,一副膝盖,又是洋洋洒洒几页纸,视觉味觉嗅觉无一不到。所以,风老师的"画厨"部分,画的是吃喝的人物场景,张唐的"杀馋"部分,那就是利落爽快地尝食物了。结合到一起,便是立体的吃喝图。

  昨天看到网上一篇文章,大意是,如果你不是有钱人,如果你总喜欢引经据典,如果你没吃过山南海北的美味,如果你连韭菜炒鸡蛋都可以写出花,就别写什么美食专栏了。风老师和张唐,从书中看来,没少吃,也没少尝过山南海北珍馐美味,是不是有钱人,至少不穷有富裕,但还是对此文中观点不敢苟同。吃这件事,不就图个心情、图个快活嘛!人家就是觉得一碗韭菜炒鸡蛋、一碗白粥下去,快活无比,有何不可?吃就是个谁都离不开的联觉运动,听到描述,好像已经看到菜了;看到眼里,好像已经尝到味了;尝到嘴里,好像忆起旧时景了或是想到远方情了。这项运动太主观,实在难以评说,那就图个痛快,别搞那么多条条框框了吧?

  最后想说,风老师上本《世间的盐》时,在先锋书店见得一面,所以脑中有了具体形象,看到《牛奶洗澡》最后一段:"一会洗脖子,一会洗肚子,一会把毛巾两只角拉着在后背上来回拖,一会把大腿从牛奶中拎出来,伸到空中,看着它优美的线条"实在想大笑三声!

  哈哈哈!

  《快活馋》读后感(七):夏日且长,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十几天的年假,读了两本好书:《快活馋》和《世间的盐》,夏日且长,北方的早晚爽利清凉,最适宜读这种幽默好看、清新随意的散文随笔集,吹着小风,喝杯清茶,吃点零嘴,不亦快哉。《快活馋》写平常生活的有味人生,浓淡荤素间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快活,透过美食记录岁月、人情和经历,充满豁达恣意和欢喜。由此可知,吃货也是分等级的,初级的耽于口舌之味,高级的吃货一粥一饭不光吃出滋味,还能吃出信达雅,举吃反三并由此及彼,到达思想的境界。《世间的盐》写日常的所见所闻、俚俗掌故,生动有趣,处处精彩,有生活的笑点却又不乏对名士风骨的敬意,如《一地鲜花》那部分,写齐白石拿着一幅白菜图去换一车白菜令我喷饭,龙士先生儒士之风令我感佩。世间的盐,本是寻常的俗物,但是缺少了盐却是万万不可,因而此书看似接地气的大俗,读过之后却大有不落俗套的大雅和超脱。读罢两书,最大的收获还是内心再次充盈阅读的喜悦,这个中的感受只有真正深入到读书中去才能体会,继续读书之旅,很美好。

  《快活馋》读后感(八):好味道

  “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的味道。”这句话自明末清初的奇才“金圣叹”。顺治十八年,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捕入狱,以叛逆罪判斩首。临别时,其家属问其遗嘱,金圣叹想了一想,说“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的味道”。此等生死置之度外,却留下如此一个美食的偏方,不知各位听了,有何感想。正式这句临终遗言,使我第一次对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我才开始注意其中的化学反应,第一个是食物与食物的化学反应,第二个是食物与人的化学反应,第三个则是,通过食物,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字:“味道”。

  《快活馋》这本书,便是两个作者的化学反应。一个是画家风行水上,江湖人称“风老师”。一个是金融家徐路。资本家遇到了艺术家,嘿,发现彼此都是爱吃之人,又好写点儿小文章,便合计一起出本关于吃的书。风老师一开始还推脱,说我这么穷,没吃过什么好吃的东西,顶多写点儿追求味道的有趣人。徐路有钱,倒是吃过不少好吃的,自己厨艺也不错,说借着此书,结识一些爱好美食的朋友,不也挺好吗?两人遂在饭桌上定下计划,于是就有了这本集子。今天大家来到这里分享有关美食的一切,想来也是追求某些有趣或好吃的味道吧。

  以前读书的时候,一攒下点钱来,我就喜欢到处去转一转,看一看。 如果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你发现自己早已经熟悉了这个地方。相似的购物广场,同样的宣传海报,连锁的品牌店铺,争先恐后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会给人带来一种趣味索然的感觉。为了对抗这种尴尬,我在想,能不能在千城一面的角落里,找到根植于这片土地的脉动?细细想来,有几个地方是可以作为线索的。一个是博物馆,一个是当地的书店。通常来说,一个城市的博物馆,陈列了这个城市从建制以来的过往与现状,通过玻璃橱窗里的陶罐瓷瓶,大概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如此便算是真的来过此处,回去之后也多了一个吹牛侃大山的谈资。而书店呢,有一句矫情的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书店,那么就算不上一个地方了。我本人是不认同这句话的,但这其中的一个意思是,书店确实能给人一种在当地的感觉。之前去过的城市里,北京的豆瓣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青岛的安妮别墅,郑州的松社,西安的关中书房,上海的衡山合集,重庆的精典书店等等,都是极具独立个性的。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博物馆,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会恰好有那么一家独立书店,所以,我还需要一件事物来发掘一个城市的美。说来也简单,那就是当地的美食。民以食为天,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就是非常好的切口,直通本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口味,自己的偏好,从而就有自己 的风格。也许你会说,现代社会通达流畅,在一个地方就能吃到全国的美食,何必非得追本溯源?岂不闻木心先生有言,“水草在水里飘摇着,好看,捞上岸,便没了神采”,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看的那些个关于美食的书籍,自然也是作者去了彼处,安安定定地吃着,喝着,回味着,写下了那些令人食指大动的文章。看汪曾祺,便是在逛昆明的大街小巷,吃热气腾腾的汽锅鸡,甩一碗用料十足的小锅米线,大呼过瘾;看舒国治,便是坐定于台北夜市小摊,要一碗面线,配一碟小菜,悠然自得;后来读詹宏志的《旅行与读书》,又是一种感觉。跟着这个台湾文艺界大咖,一路轻松舒适又有胃口,去土耳其啃羊头,到了印度吃手抓饭,深厚的文字叙述功底使得看似流水似的吃货游记变得活色生香。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了解了这些地方。在当我们真正来到旅行路途的那一端时,我们便可以沉浸其中,大快朵颐,感受到了同样的愉悦。

  后来我就变得懒散了,不再热衷于出去闲逛。再回过头来看之前的书,蓦然发现,这些书,一方面是讲美食,一方面却也是“在路上”。汪曾祺写了高邮,却在昆明怀念故乡;舒国治从台北街头的一个小摊去了另一个小摊,像是在开发美食新地图;而詹宏志呢,则去的更远。所以我那会儿是这样一种状态啊,跟随作者的脚步出发,追寻美食的诗和远方。现在,因为变得懒散了,追求的味道自然也发生了变化。我不用再去刻意寻找远方,位于美食攻略上的某个餐厅某道美食了。我习惯于回过来看看,在自己的身边,会不会也有许多隐藏的乐趣。也许最美的味道,就在附近呢?会不会,它可能就是你家楼下深夜十二点还在营业的夜宵摊,冒着被城管抓的风险,给你炒的一碗扎实的蛋炒饭?或者,它也可能是你某个并不热爱烹饪的朋友,在你生日的时候为你做了一碗卖相奇差的长寿面?

  然而有趣的是,工作之后,我有了更多可以品尝不同美食的机会,而且寻觅美食的范围可以扩大到全国。我吃过700块钱一份的牛肉,也吃过25块钱一只的小龙虾,比较过各种面食的好吃程度,甚至还列了自己心目中的美食地图,可是要问我什么是最好吃的,我却觉得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越是去了不同的地方,反而越是喜欢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去。脑子里有这样的场景:大学放假回家,坐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走到自家楼下,突然听到菜刚下锅时发出滋啦的声音,随后一阵油烟味飘来,隐约能分辨出料酒混合着肉的香味,心中一阵狂喜,暗自揣测,这回家的第一顿饭,可以吃三大碗。这个味道,在我来看就是十分诱人的。 圣经说,你若寻找,便能找到。因了自己内心的懒散,我也愿意看一些相近的轻松的文字,《快活馋》便如此出现了。它在路的这一端,等着我回来。

  《快活馋》里,我相对更喜欢风行水上的文字。他向来从小处着手,写寻常百姓,贩夫走卒,家长里短。看似稀松平常,却能在平淡里见神奇。这本书呢,重点在吃食上。写着游子思乡,但吃饱了就不想家了;写油炸花生米,诀窍来自隔壁李奶奶;写到过年做豆腐,又说姑娘皮肤白嫩,不就是豆腐?有菜了,当然也要有酒,写酒也不好好写,就爱记着那些个朋友的醉态糗事。如此可见,快活馋,哪里是在写美食,分明就是在写身边的这些人啊。平常生活,烟火气息,不在异国他乡,而是在街坊邻里。接着地气,却又不落俗套,大有人间真感情在。 《快活馋》里还有一种江湖气。

  作为一个金牛座,我天生具有一种特殊的食欲。看到好的美食文字,便会感到饥饿。这种饥饿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强烈要求肉体去寻求这种灵肉合一的食物。这种饥饿感,看莫言小说时有过,看冯唐文章时有过,当然,看风行水上,也有过。其实不仅是美食,书籍、电影、音乐、旅行,我们都会追求真实而熨帖的感觉,回味起来,若是觉得清新隽永,意味深长,那便值得我们付出的时间与经历,也值得我们与好朋友分享如此美妙的感觉。因此,我觉得如果世间真的有绝好的味道,那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津津有味,娓娓道来的故事。最后,再来看这本书《快活馋》,快活馋,大概就是快乐地活着,每天都要馋一馋,如此才够鲜活,才够味道。

  《快活馋》读后感(九):入馋与杀馋

  风行水上和张唐(以下简称风老和唐姐),是豆瓣上人气很旺的两人,写得一手好文,又都好吃,所以臭味相投、搞到一块是迟早的事。我没有八圈和叶行一那样贴肉的一手八卦资料,写又写不过他们,只能远观加想象。

  印象中的风老,应该是嘴里衔一支烟,露出半口坏牙和一脸坏笑的老头。喜欢抄着手看人打王八拳,哪热闹往哪凑。对吃的,说不讲究,但一碗白饭都能说出好来,让你馋得不行。话说我最近也在尝试减肥中,对于吃的书理应敬而远之,假装却之不恭地收下了这本书,内心其实推却不能。半夜里饿得百爪挠心的时候,想起风老写的在幽暗的厨房中放出宝光的白饭,感觉一个笑容可掬的胖老头捧着灿然一钵饭,说“吃吧吃吧,别饿坏了”,这等诱惑,简直杀死人不偿命。好象看风老近照也开始有点佛相,弥勒佛的佛。

  唐姐么,口味之重是众人皆知的。但是他的好处是,下手狠,让你打消幻想。就象拿出一面风月宝镜的瘦道士,先给看一个招手的凤姐,再刷地翻面,吓!是一个骷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怎么把肥螺蛳肉沤出来的秘法,这一曝料,除了好这口的,其他人全部挂掉。如果说风老修的是入馋功,唐姐炼的就是杀馋术(《杀馋》一文也重口得很)。这对好基友联手,变着法儿把人往馋里引,不安好心。

  本来说书里为了勾引广大读者,会有两人玉照刊登,到手一看,除了他们祝我口福越来越好(我晓得隐含的意思是越来越胖)的题词外,啥照片也没有!所以,众位读者们入手要小心了。

  《快活馋》读后感(十):书中自有红烧肉

  回首读书路,到目前为止我有三个读书的黄金时期:第一阶段是识字后到初中,那个时候真是求知欲旺盛,凡是纸质带字的印刷品都要拿来看看,胃口贪婪,奠定了我乱读书的基础;第二阶段是读研后,遇良友,指点我读了些有用的书,那个时候也比较有时间,能耐下性子读了一些生僻晦涩的书,便于把自己装扮成有学问有品位的人;第三阶段则是怀孕生子到休产假时期,悠长假期读书最休闲,在此时期自己不便出门,便托胖胖购书,一开始还指定书名,后来索性放权,让他自由发挥。高军的《世间的盐》便是这样采购回来的。

  本来就是抱着消遣的目的看《世间的盐》,但看完后除了有趣,还是很羡慕高军的人生阅历,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随着他不停歇的脚步,也渐渐经历了我不曾拥有的人生感觉。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他在门前坐着,买了些挑担串巷的新茶,就着腊肉酽酽饮了,好不快活。我在想,也许高军的生活并非都是休闲,但若能在庸常的日子里品出悠然的味道,也是种值得仰视的态度。

  所以看到《快活馋》是他与人合著的书,立马买了。这一本看得很快,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原以为合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样子,谁知是你一半我一半,泾渭分明的两壁江山,便有些失望,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出两本书呢?许是内容不够,有拼凑嫌疑。既是这样,为什么不再放放,打磨积累,留待日后呢?这些我不能知,只说成书吧。高军的文笔一如既往,平和中透着老辣,经他之手,平常的故事便变得有趣起来,让人读起来心情愉悦。有人说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得看它对自己有无益处;我觉得并非所有的书都要从中看出些大道理才算有益,如果能让自己心情明朗,在这个人人焦虑的时代也不失为一本成功的书。

  后半截徐路的文,平平,流水记叙文,偶尔抛些诸如肥肠屎、食痂如鲍之类的重口味,实在不敢恭维。不过,照着他的食单,周末我成功复制出来了红烧肉,算是此书最为闪光的有益之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