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杉》读后感10篇

2018-07-13 05: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杉》读后感10篇

  《杉》是一本由李想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杉》读后感(一):每个少年成长背后都是迅速苍老父母

  先道个歉,这本书很早就收到了,却一直没有耐得下性子去读,翻了几页之后感觉,这书适合静静地去读,所以还是等到哪天空了再说吧。——于是,竟然就拖了这么久。【求须书不要打我!】

  先吐个槽,封面上的文案:“一个写给成人童话,一段奇诡深沉的成长寓言”太文艺了,以至于感觉不够吸引力啊,尤其是对这种把腰封印在封面上的行为相当不满,到底是谁想出来的?简直是糟蹋了一本好书

  坦白说,这十本相当好的书,作者李想,之前并不熟悉,但内封上的简介写着,观星者,玩摄影,弹吉他,拉小提琴,说日语,爱写作

  于这本小说中,对于作者的风格也可以窥探一二,这是本个人风格很浓厚的小说,漫无边际想象力寓言式的故事文字风格清新又文艺,读起来感觉十分过瘾

  小说中的少年,因为年少时候碰了小提琴家爸爸的小提琴被打了一顿,他赌气之下开始学琴,很快就风头渐起,几乎有超越爸爸的趋势,在一次节目访谈中,年少气盛的少年与爸爸进行了一场决斗,落败之后的他很是愤懑坚持认为爸爸之所以胜出,是占了名贵小提琴的光。

  于是他决定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小提琴,并且,这把琴是独一无二的。

  他将来自加拿大的云杉种子种进了自己的肺里,然后带着那颗种子离家出走,他决心等到那棵树长出来,用自己的心血培育出来的杉木做成一把琴,重新和爸爸比试一次。

  从胸口长出一棵树的少年,带着那棵树,去了一个小镇生活

  他遇见了很多人,经历了多事

  他爱过一个女孩,还被另一个女孩爱过。

  他被人当做过广告牌,被人当做过怪物,他也被人喜欢,有小孩子们愿意和他一起玩,在发洪水的时候,他把自己当做一只独木舟,救了很多人。

  少年的出走,是对父权的叛逆,他想要用自己独立无二的方式挑战父亲权威证明自己的能力天赋并不比父亲差。

  即使在小镇,他同样经历年轻人老人反抗,他们将一条街分成两半,一半是古老一成不变的生活,而另一半以为着新鲜与冒险。

  为此,少年还卷入了斗争,自己的树干也在争斗中有所损伤

  可是,最后有人说,即使少年同老人争斗,但是,老人们依旧会为了少年们受了伤而哭泣。

  老去的成人有时候无法忍受后辈们的进攻与冒犯,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爱自己孩子们

  而这些,少年要等到许久之后才会发现

  最终,少年回了家。

  他没有机会再同父亲再次决斗,因为父亲忧劳成疾,已经去世。

  少年到了最后才发现,自己一心想要摆脱父亲的桎梏,然而自己的所作所为与父亲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自己的出走,却让父母在最短的时间内苍老。

  少年最终回来了,他胸口里的杉树最终成为了一把和爸爸名贵小提琴放在一起的新琴。

  然而,爸爸,却再也回不来了。

  即使少年从胸口里为自己种出了一棵杉树,他依然没有办法打败自己的爸爸。

  因为爸爸和儿子,本来就不是敌人吖。

  《杉》读后感(二):成长路上,我们都一样——评《杉》

  这是关于成长的寓言故事。这是奇特的离家旅途的那些人和事交织而成的故事。

  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关注来源于豆瓣上的介绍:“一个写给成人的童话,一段奇诡深沉的成长寓言。以卡尔维诺式的想象,演奏出真正拔地而起的成长力量。你会在这个故事里,看见你自己。”

  虽然我还算是个对于写作有热枕的分子,但在文学领域对一些深层的东西了解并不多。比如,卡尔维诺,我便是第一次听说。

  很仔仔细细地看完这本书后,准备提笔写书评,于是特地查了查卡尔维诺。原来,这是一个人名,他是意大利的短篇小说家,富于想象,叙述艺术独特

  如此解释,倒颇为释意。

  这本书,我读得慢,因为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能读下去的作品,很多段落语句,甚至篇章都带着鲜明的艺术性,那是一种叙述语言的独特技巧,用这种独特技巧搭配叙述意境和叙述景象的诡秘、奇异,更让初次接触这种风格的读者十分吃力。譬如:“在我退回积雪街道,从妞妞家庭舞台中退场时,我见到了她转身的一瞬间背光的脸侧面一道神奇的光弧。那是不应该有光亮地方遥远宇宙深处茫然寂静,一百亿光年以外的超星系团后方的一道狭长光亮被哈博望远镜拾取,那是亿万年前古老窑口烧制引力透镜、爱因斯坦环的一个残片。它的动人之处是,它比我们更理解宇宙的时光,我们却不知它来自何方,何以被超星系团扭曲成遥远飘渺的光之泪。”

  这段话写的是什么?

  它写的不过是一个小女孩舍得与我的分别而落泪了,因为我没有答应她明年还会来当她的圣诞树。她家买不起圣诞树,而我,胸口长着一棵树的我,主动来帮了她。

  而类似这样的描述,在整篇小说里到处可见。通篇读下来,便要非常认真、仔细,若按照我一贯的读情节小说的那种习惯,是根本不行的。

  将《杉》定位为成长寓言,十分贴切

  它通篇讲了什么呢?很简单,父亲是小提琴家,我是子承父业,成为演奏小提琴的神童,可是,我一直超越不了父亲。我认为,是父亲那把琴优于自己的,于是,因为一则新闻启发,在自己的肺里种下了一颗杉树种,然后我离家出走了。杉树在我身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成为一个树人。我流浪到一个地方,并在那里生活了下去,我与那里的人们发生了一系列简单却奇诡、悱恻的故事。最后,父亲去世,而我顺利地把杉树做成了小提琴,那是一把带着血色纹路的琴。

  有一句话,或者可以很直观明了概括出《杉》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

  当我重新回到家,在医院手术时看到其他病人胸部CT图,作者描写道“半透明骨骼下两棵支气管树的蔓延,我们的胸膛里本有这样的两棵向下分叉细化、末端开出花朵的树,在这张图上的造影有着水墨笔法,这种美一直存在,因为病态才被发现。……”医生给出的诊断是“上消化道钡剂造影误吸致钡肺。”

  作者写道:“这棵树不只属于我一人,我与别人本差别,我拥有的只是不羞涩胆量。”

  在书籍已近完结的末尾,我们或可从中看出——那棵从胸口长出来的杉树代表了什么。它也许代表的是人性中的那些我们拥有却羞于承认的东西——对于“我”而言,或者是一种青春成长历程中的背叛、逆反、渴望逃离、渴望强大等等的各种心思情绪

  我离家出走,坐了水下的火车,来到那个古怪的村镇:国王住在高塔里,下水道住着人,我爱上一个叫莹莹的女子参与了几个伙伴的街头演艺事业,还在洪水中救了许多人……小说中所有的人物场景,读者知道它不是写实的——但它对于生活细节精致描述又非常动人“晾衣架丈量的是阳光逃走的距离。”、“有一棵树为你把阳光打碎,阳光就真的凉了一点”、“我们在丝瓜藤的阴凉颜面斑驳,春天饭菜奇怪,总带有暖洋洋的感觉,和心事重重的人们截然不同。”……而同时,你又可以在其中找到一种东西,它是属于灵魂的,会让你心有戚戚——追兔子孩子肚脐的故事,历鱼和鸟蛋——所有这些东西,都有它们在文中的脉络,都讲述着属于自己的那段故事,都有着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内在联系。它们代指了什么?象征了什么?暗喻了什么?……作者不说,是让读者自己去读,去体会了。

  说这本书是成长寓言,但却是给成人看的——我们还有没有站在高处、追兔子的勇气?还有没有那个不能讲的肚脐的秘密……

  读书,写评,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写法,就有一百种逻辑和理解。我想,如果是对读者来作阐述的话,我宁肯把这本书不当小说,而当作寓言来读。

  你要慢下来,在思索中寻找内在叙述逻辑,同时感受小说语言的诗性之美、哲学之美、逻辑之美。而你得到了什么,不必对人言。

  《杉》读后感(三):私人树荫

  第一次知道身边的人出书并不是在今年,作者也并不是李想。但是《杉》还是最让我由衷高兴想要欢呼雀跃想要拥抱所有相关联的人的那本书。

  作为读者,李想带给我的阅读享受一直都是比较特别的那一种。想象力和细节描绘的匹配常常让人觉得妙不可言。有时候看起来像卡尔维诺,有时候像纳博科夫,还有博尔赫斯。以前看李想的一些短篇只是偶尔惊艳于那种对人物心理情景氛围的独特展现方式,但是在《杉》里面似乎因为篇幅和人物视角缘故而越发丰富并且强烈起来。橘子皮上的凹陷,物理老师报复房东太太脉搏里的担忧,华夫饼上的格子,荆条与玫瑰。有太多让人微微笑或者想用手指抚摸的短语或者句子

  写到这的时候我特意回论坛里看了下李想过去的一个短篇。因为一个和某个电影名字极其类似的文章名字而让我格外注意的一篇。突然觉得有些东西真的持久得让人想拉住那匹不停蹄的马——爱情。这本书里我最初并未期待部分以及我知道必然出现而且无法避免谈论的部分。热切烧灼落在信纸上的笔尖,然后理智来过那么一下子带来懊悔和不自信,不过只来过那么一下子,就像所有奋不顾身爱情的追随者一样。在《杉》里,这段感情有一个恰当的停止,即便中途几度让人担忧是否要迎来某些高潮,最后依然像一柄扇子一样安静合拢。

  这本书最终的结局大概是因为在一个上午一口气看完了那一部分的缘故吧,有些惊人的快以及喘不上气。我还未拆开新书看到最终版,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改动。戏剧化一直是一个我希望看到又不希望太多感受到的东西,在文学作品和电影里都是这样。但这不妨碍我欣赏这本书。一个少年独自面对的成长,有一个私人的树荫,然后缓慢画出年轮,也是作者自身的某种投射,充满期许当然是永不嫌多的。

  《杉》读后感(四):【雨枫试读】一颗树的安静成长

  小时候有听过大人小孩子说如果吃下果子的核,就会在头顶长一棵树,小小年纪的我不禁为自己吃下的樱桃西瓜担心不已,以至于还在幼年的一次梦境里梦到了自己如梅花鹿般顶着头上的树摇摇曳曳地走。

  以一棵长在身体里的杉作为故事的连接线,似乎这不只是一颗杉,而是属于自己内心的一部分,一个重要到可以为之做出牺牲的那部分,如同成长,不可避免地会给年轻人带来疼痛,时不时地抽枝发芽意味成熟也疼得人吱呀咧嘴。主角没有姓名,他可能路人甲路人乙,也可能是捧着书看的你或者我。

  对于成长对于爱对于世界,似乎每个人都会经历那么多的大同小异,也印证了那句能在此书中找到自己,或许是曾经的现在的。

  “我隐约有点后悔勇敢是害人的东西。”似乎这样的勇敢以 各种方式体现,做一些感人的或者是吓人的事,时间告诉我们回不去了,握着鲜血淋漓现实的时候,似乎有些悔悟,有些义无反顾

  其中描述了每一种人对音乐的感受似乎有同于对于理想这样东西,成群的人在现实面前岿然倒下,余下为数不多幸存者残缓前行

  对于失去的缅怀“我多希望他能从此活过来,但水来得太晚了。”

  “他的动作让我厌恶,但他发出的声响又令人迷醉,越是这种时候我越觉得世界带有恶意。”主角和父亲的决战或许不是简单的对决,或许是为了心中的一种叫做尊严自负的东西抗争

  对于成长的思考“械斗,电影的精神层面不被提及,只有外在形式笨拙模仿,还自以为酷的不行。但这就是男孩用来与世界交流的形式——在某种被滥用的情绪中感受和思考,缓慢挣扎着成长。”

  “他们不知道天才如何夭折,信心如何毁灭,最重要的怎样变得一文不值。”

  后来在遇上爱情之后,杉树变了颜色,似乎爱情的迷茫会让人失去或者是重建心中的信念。在对于爱的理解上,作者也带来了贴切的解释。“爱的热烈已经把一切烘透,只要带上生命就行。”这是在说到女老板曾经年轻的爱情里提及的。在遇见自己所爱之后对于自己的失常反应,则是用“突然觉得我们用来投身爱情的是另一条生命,与平日作息的生命如此不同:它更加感性,不冷静晕晕乎乎,它中毒,它本身就是一种病,它是比我们真实年龄小上五岁的另一个我们。”

  而我最喜欢的一句莫过于母亲劝解主角化解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之后,对于女性温柔豁达的解释“那一刻我真是觉得,这辈子就算读再多的书,走再多的路,也不要觉得母亲无知,女性的智慧是儿子永远不能企及的,她们能做的事男性大概永远无法做到。”

  或许我们就是那一刻被种下的种子,在不经意间抽芽,突然被拉扯长,需要很多时间去适应生长,以一颗树的姿态安静成长,静静疼着,慢慢看枝蔓压满心头。

  《杉》读后感(五):两个世界的故事

  “我要在自己肺里亲自种一棵云杉,用血液浇灌,用生命维护,我要做世界上第一把从身体里长出来的小提琴。”

  第一眼看到《杉》封面上这句话,一下觉得胸口被揪紧。在肺里种树,第一时间觉得难以想象的并不是可行性,而是被树根剖开肺叶、捣开胸腔的疼痛怎么能承受得住。我以为这个故事将要呈现的是成长的锥心蚀骨,翻开来发现竟出奇地平静自如。

  主人公“我”在小提琴的较量中输给自己的父亲,但“我”并不认为是自己琴技不佳,而是小提琴不如父亲的好。为了拥有一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他在肺里种下一颗杉树的种子;为了避免杉树在他身体上生长被发现,他离家出走,搭乘一列能在水下通行的火车来到陌生的小镇。他在这个全新的世界与房东太太及其女儿组成奇怪又温馨的家;见证高塔上的国王筑墙分隔异见又见证高墙的倒塌;带着几个小孩踏着电线追一只吃铁的兔子;又单枪匹马在下水道帮一个被困五年的人脱困;爱上一个美丽的姑娘又不自知地被另一个姑娘爱着;在大洪水中用自己长着树的身体作船搭救村民……最后母亲来找到他,说父亲去世了。少年回到原来的世界,取出杉树做成小提琴,在父亲的墓前奏出自己心中的音乐。

  整个故事浸润着童话般的暖意,虽然有用肺承载树根的疼痛和洪水带来的死亡,作者却用清淡的笔调化解了痛楚和悲哀。这种感觉很微妙,虽然舞台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镇,我们却可以窥见整个社会的偏见和隔离,可以体验每个少年都经历过的爱情,也可以遭遇我们最熟悉的既切近又带着隔膜的死亡。这个世界小,却不逼仄。作者善于调动这个舞台,以简单的日常来浓缩他心中对社会、世界乃至宇宙的关怀。

  是的,我们可以谈及“宇宙”这么大的词而不觉得虚浮。李想将自己称为“观星者”,故事中也常常出现音乐与星图的呼应。音乐是超越现实并能给予现实希望的,星星更是居于世界之上的存在,这两者才是作者的视角所在,即使故事的主角生活在坚硬的地上。视角的世界悬于叙述的世界之上,这使审视的眼界被放大,使故事的叙述空间无限扩展,我们熟悉的面对痛和死的强烈感情于是被稀释。

  这种视角也延展在对真实与想象的把握中。故事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感也允许了作者各种“荒诞”的想象,给予了故事更多的可能。

  一开始的现实化讲述,从“我”在肺里种下杉树起走向寓言化,搭乘水下列车则提醒读者: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开始了。水下的这一段意味深长。大概是由于水的密闭效果,空间中充斥着隔绝感,只剩下列车中狭长的一线,闭塞,深邃,触不到底,看不见将来,像去异世界的通道。

  “我”在这狭窄的一线间虽然保持着不受限制的想象,为了“看到银色的鱼群从这里钻进来,从对面钻出去”而下意识打开了车窗的密闭锁,但结果满世界的水漫进车厢引发混乱,“我”的想象并没能打破这个时空隧道中既存的密闭。

  这大概是全书中“我”最难以理喻的一个举动,全凭感觉冲动,无视众人危险,找不出个明确的由头。但或许也不需要由头,这就是两个世界通道中独有的混沌感,隔绝了世界也离弃了现实的考量,乘客无知无觉地在世界之间穿行,无知无觉地纵容着自己的思考和想象,依赖直觉而非理由行事。穿越了这样的通道,我们几乎理所当然地感觉到自己来到了一个异于现实的奇妙世界。所以,尽管后来到达的小镇基本保持现实世界的设定、接收着外面的信息,而且搭乘火车就可以自由往返,我们也不由得相信,在这里,超乎常理的事可以发生,既定规则可以弃之不顾。

  更巧妙的是,作者没有强加给我们一个完全与现实隔绝的无理世界。就如前面提到的,这里与现实世界之间讯息、交通一应俱全,似乎就是现实的一部分。更甚者,作者讲过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之后,往往又会给出一个似乎可行的解释。比如,在肺里种杉树这件事按理根本无法办到,作者却解释说杉树靠吸取身体的营养成长,还将长出杉树后的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诸如树长得太大“我”行动不便,睡觉时还得将树梢从窗户伸出去才行;又比如,与妻子争吵落败的男人竟然在盯着洗手池中的小小旋涡时脚下一滑栽了进去,栽进“奇妙的引力坍塌的奇点”,被卷入下水道。有这样奇幻经历的人,即使不吃不喝活过五年也不足为奇吧?但作者偏偏要解释说他是靠吃下水道流下来的食物残渣活了五年。这些情节都让人觉得这个世界的故事也不全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还是和现实有一些深层的吻合。这种暧昧的处理耐人寻味,现实和想象若即若离,像是两个世界又似相互重合。那么这个故事本身,就既可以理解成一个全然发生在奇幻设定下的远行冒险,又可说成是一个内心激荡、表象平凡之生活的象征化投射了。

  这个故事或许还有许多解释的可能性。寓言式的书写光怪陆离又丰富多姿,“我”的视角把我们带到更广更高的体验空间,让我们在不同世界间浮动穿行,在惊异与熟悉之间发现世界的交错伸展。所以,不如亲自去见证这场奇幻的出走吧,说不定会有不曾发现的世界在等待着你呢。

  《杉》读后感(六):少年的奇幻之旅

  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卡尔维诺式寓言童话。一个感人的大故事里,镶嵌着五个奇特的小故事,每个故事各有寓意。音乐贯穿整个故事,寓意梦想的力量。以“我”身上杉树的成长,来喻示少年成长中的极度痛苦。

  《杉》是一部写法特别的成长小说,既有一般青春小说对于自身成长经验的关注,也有非常明显的、朝向经典文学文本的对话意识,还有对于“文学”与“自我”之外整个“大宇宙”与“大世界”的关注与思考,更重要的是:小说有着极富趣味的、源于作者灵性与天赋的巧思。

  叙事结构:贯穿小说始终的是父子关系的经典母题——少年时期“弑父”式的叛逆起始、离家远行的历练、自我的成长、历经苦痛,最终达到父子间的“和解”:“我想我不是非得与他背道而驰,而是有太多东西我必须亲眼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而作为小说重要意象的“杉”,则来源于作者灵性十足的想象力。故事里广阔的想像空间,用一种绝对生长的方式(植物化的,它的特点在于:树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有耐心的生命,也是最革命的力量)完成了对自身及自身生存困境最彻底的超越。

  思想深度:《杉》虽然是由年轻人所写的,小说的内容与深度却决定了它的阅读对象可以更加广泛,它不仅仅是一部成长小说,更涉及到了我们生活在当下中国的,每一个人所最关心的重要议题(公共空间的自由、现代生活中的格式化与压抑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自由诉求),同时其方式又是非常新颖特别的(并非哗众取宠)。

  大的故事框架:“出逃”—“还乡”、火车厢中的直感、困在围城中的人(各自碎裂的小块)、困在笼中的白兔、困在下水道里的人、困在海上的人、甚至是高塔中的围困(与广场相对)……在最后的章节里,树成了船,丰富的“自我”分裂成四人,巧妙的对话揭示故事的精神特质(作者极为善于描写对话),形成全篇的收束和总结。

  写作视角、风格与语感:作者在虚构性的叙事中,还含有一种难得的真诚与幽默。虽然从文本内容上来看,作者有朝向经典文学的对话意识,但是其叙述视角却并非是居高临下的、启蒙式的僵硬与固执,而有着特别的冷静和开阔感。作者在对于世界的细腻感受与体验之外,还有一种间离的冷静效果,幽默感即从此中来。无间者不言,描述即有间隙,也赖有间隙。正是这种间隙,使得作品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

  “当我不去试着解释一件事时,它就有无数可能”

  《杉》读后感(七):【雨枫试读】为了成长和青春

  首先要向李想同学和须叔道歉。因为雨枫书馆活动的缘故,我可能是最早收到《杉》一书的人之一,但却迟迟没有完成书评。说起来是因为工作紧张没有适合的时间看书,但其实也是不愿在烦扰的心境下促读。现在终于把书看完,也补上迟到的书评完成给李想同学和须叔的许诺。

  我必须承认在拿到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是喜悦而又有些嫉妒的。喜悦是因为我本人熟悉也喜欢李想的短篇作品,他的文笔于我也十分对味,时隔几年再次读到他的作品必然是开心的。嫉妒则是因为年轻的他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借用Ceenima的话,同时也是十分个人化的一部作品,而虚长好多岁的我却仍在停滞不前。但这小小的嫉妒不足以压过喜悦。在阅读中,我读到了久违的流畅而又美好的文字、充满想象的美丽故事,也感受到作者那颗敏感、温柔和略带羞涩的心。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少年在父亲的影子里压抑的自我在成长之初激烈地爆发,又在遭受打击之后做出了一系列近乎自虐的举动——吸入一颗杉树的种子,离家出走。自此,他由与父亲(或者说父亲的影子)为敌,变为与自己、与世界为敌。与其说这是杉(我愿意这样称呼故事的主人公)少年得意又突遭挫折后的负气举动,不如说是他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被压抑、被忽视感受的反扑。等待大洋彼岸寄来的一颗种子、把它吸入肺里并为其供养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杉选择了长期的自我报复,并耐心等待直到播种完成才离开家,这是由于他性格中内向、忍耐、被动的特质,而这一特质也正是由于被压抑、被忽视的成长过程引起的。吸入种子并用自己的血液浇灌,是一个仪式化的行为,意味着旧的自我的毁灭与新的自我的创生,但我觉得在吸入杉树种子的时候,杉都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活下来,不确定新的创生能否达成。这种不确定感一直伴随着主人公,甚至贯穿故事的始终。杉尽管做出了种种选择,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或许是阶段性的成长),但始终表现得沉默乖顺,这是主人公内心的迷茫使然。梦想中的提琴虽然一直遥远地召唤,但今天他并不知道自己将去往何处。他的抗争是自发的而非自觉,他被压抑的、想成为的人,与他被塑造的、已成为的人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他可能还没有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因而表现出迷茫和摇摆不定。

  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杉在神秘国度的作为表现出一系列矛盾。一方面,他在这自我放逐之旅中谨慎、低调、不自信,默默地顺从命运和他人的安排(比如接受广告牌的工作、听从表哥安排参加游行、跟随房东太太卖花、由于妞妞父母的制止而不和妞妞说话、在钟表铺的老人要求下钻进下水道);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阳光、勇敢、主动、强硬,甚至反叛(带妞妞捉兔子、制服捣蛋的尖嘴猴子、追求小依时对莹莹的漠视、参与话剧团的表演、浮木救人、反抗新国王等)。这种矛盾使杉成为一个别扭的小孩,这种别扭正如他崇拜和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又厌弃父亲光环的笼罩;正如他逃离了自己的生活,最后又重新回到生活中去。这种别扭的性格与他的迷茫摇摆一同完成了杉的角色塑造。我觉得杉的出走过程实际上并没有完成他的个人成长,在神秘国度的生活和际遇只是给了他的灵魂得以喘息的空间,在此他丰富了见闻,弥补了他几乎缺失的青少年时期。当这个喘息和梳理的过程结束,他重新回归自己的生活时,他才开始继续成长。这也许是为什么杉的实际年龄虽是二十(本应是青年时期),但仍然以少年形象示人的原因。

  故事在开头是比较现实化的,从杉吸入种子才开始带上一点幻想的色彩。而就当我以为故事将会以写实的方式进行下去的时候,火车突然驶入了大海。必须承认这是我阅读过程中最激动的一刻,就在这一刻淡淡晕染的昏黄与灰色调突然被打翻的调色板染上华丽绚烂的色彩。除了这一章,我最喜欢的桥段还包括在城镇上空追逐兔子、在下水道里寻得刘阿姨的先生。作者生动、流畅而又诗意化的语言给富于想象力的故事增色许多。直到杉的母亲出现,杉重新回到自己的家,绚丽的色彩又重新被淡淡的昏黄所取代。在最终章里,我开始怀疑杉所经历的一切是否只是他自己的幻想,或者用夸张和隐喻修改过的故事,但火车再次入海和音乐厅里前国王的现身否定了我的怀疑。于是幻想和现实微妙地调和在一起,这也正是本书的迷人之处。

  全书中用第三人称视角讲述其故事的只有三个人:房东太太、消防队员郭宇和莹莹。这说明这三个人是配角人物里非常重要的。房东太太扮演的是替代杉的母亲的角色,消防队员是沉浸于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代表,莹莹则是爱情和伤心的代言人。除此之外,配角中也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甚至有些人物比较复杂(表哥、刘阿姨、杉的父亲)。不过我个人觉得,还是有部分配角形象比较薄弱、模糊,甚至有重复之嫌,比如妞妞和豆干的相似,眼镜男孩在尖嘴猴子出现以后的削弱,蓝围裙老人、钓鱼的燕尾服男和消防队员的同质化(自我追求与现实之间不同程度的难以调和、自我坚持)。另外一个感受是,部分角色的年龄感可能存在偏差。比如房东太太有时表现为少女或童心萌发状态,豆干的发言往往带有超出年龄的成熟,尖嘴猴子所写作品的成熟和复杂程度超过他这个年龄该有的体验,消防队员以成年人的形象出场,但以莹莹的视角观看话剧时又被称作“男孩”。还有我比较迷惑的是,作为十分重要的配角,消防队员刚开始是有名字的(郭宇),相对于只有姓氏或名字的另外两个重要配角(房东太太姓陈、是马太太,莹莹——我不确定她是否也姓陈)而言这标志着他格外的重要性,但后文却完全省略了郭宇的名字,一律以“消防员”代之,仿佛将其归入“蓝围裙”、“燕尾服”之列。不知是不是作者有意为之。如果作者能适当合并同质化的角色、更加丰富重要配角的形象的话,也许整个作品会更加出色。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第一人称作品往往是带有作者代入感的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感受到作者的对理想的执着和对写作的真诚。正是为了回报这一份真诚,我也必须坦诚自己的感受,因此前文如有偏颇或苛责之处也请海涵。

  我给这部作品的评分为“四星-推荐”。之所以推荐,是因为这是一部向青春和成长致敬的作品,是一部充满梦幻、美好和伤痛的作品,最最重要的,这是一部真诚的作品。即便是被误归于“少女文学”书架中,也难以掩饰其与众不同的光芒(我想,也许会有尚未开萌的文学少女与之不期而遇,如果那样的话她将会接触到真正美好和真诚的文字,从此改变阅读的轨迹,也不失为一件好事)。虚位以待的那一颗星,则是送给李想同学在文学之路上的未来。事实证明,他所拥有的成长空间是广阔的。

  最后的致敬,给巴赫,给博尔赫斯,给梦想。为了所有那些我们可能遭遇的惊奇和美好,前进!

  《杉》读后感(八):没看书的随意评论……

  在仅看了墨水湾贴的坑和c大的剧透评论之后(这是什么组合……),没有阅读全文的我也想不负责任地随便说两句。

  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也许这本书的优点和缺点其实都扎根于同样的土壤。作者直觉式的观察和描写有时候会显得极富灵感和充满想象力,但也有的时候显得难以置信。

  c大将那些难以置信的部分定义为偏见我觉得并没错,但严苛了一点。因为那些评论并非怀着什么深切的恶意,而只是过于轻率。反过来说,如果这本书真的抛弃了这种直觉的描述方式,书的优点恐怕也很难保留下来。

  我想c大严谨的写作态度可能并不真的适合帕恩,他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

  概括地说,就是如何想办法不把童言无忌变成出口伤人,如何不让天真变成无知无畏。而这其中的界限,其实很难说清楚。

  《杉》读后感(九):评杉

  看试读部分的时候就隐约感觉这本书的格调很高,正式读后面部分时更觉如此。作者在很多细节上进行了“突然的对另一个事物的描写”,看似没关联却又前后呼应。比如在下水道时又写到迷宫和沙漠;又比如钓到历鱼时写的凯撒。事实上我并不是很习惯读这类风格的文章,总是感觉读起来很累(就像是读《我的名字叫做红》和《百年孤独》似的)。可读完想写点什么的时候,我也带上了这点我称之为“文艺”的风格——自我感觉。

  书中随处都有一些我觉得很经典可以用作QQ签名的句子,比如“真正费劲的不是动作,不是上蹿下跳,不是那个。费劲的是在角色中投入感情,理解他的心理,动用精神。我觉得爱情这事是一样的,投入感情,消耗精力,会很快让人疲倦。”好吧这句称不上是最好,书中有很多句子比这个精炼、深刻,但用这段来举例是因为我是随手这么一翻找到的这句,也是因为对爱情的看法让我产生共鸣。嗯,我最近对爱情是比较多愁善感,所以对她的关注超过了书中主角的调皮、逆反、意志、责任、遗憾等等其他这些成长中重要的部分。

  所以现在我有了点理解,或许看起来最累的不是那些相互关联的详细描写,也不是第一人称和两位女性第三人称视角的转换,也不是结尾那好长长长长的没有标点符号的激昂文字,而是读书时候用的心。

  《杉》读后感(十):少年奇幻的意象式成长

  高三复习时,因为练习议论文写作而收集的事例里,有两本书的故事简介是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一是著名英国小说家人尽皆知的作品《月亮和六便士》,二是我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家的作品《杉》。《月亮和六便士》上学期看完——凡庸的查尔斯因突如其来不可挣脱的对作画的追求抛妻弃子到孤岛上进行创作,却在死前将其未闻于世的画作付诸一炬,深深震撼。而今天图书馆来了新书,屁颠屁颠地一本本扫视时,发现了后者。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少年小提琴家奇幻的成长冒险史——“我”和父亲都是小提琴家,在一次较量中“我”输了,但我不认为是自己学艺不精,而是自己的小提琴不如父亲的。于是在偶然间看到一条新闻时——一位青年误吸入杉树的种子,在肺部生根发芽——受到了启发,吸入了一颗杉树的种子,要在自己肺部种出一颗杉树,以自己的血肉做一把最好的小提琴。而为了保守秘密,“我”离家出走,乘坐一辆在水下穿行的火车,来到一个古怪的村子。而后,杉树从“我”的身体里破出,在“我”身上抽枝长叶,他们开始叫“我”——“树人”或者“阿树”。“我”在村子里住下了,结识了一些人:房东太太和她的女儿豆干,消防员、吃金属的兔子、刘阿姨和他被困在下水道5年的丈夫、萤萤和依依……也因为这些人,我遭遇了一些奇妙的事情。

  在一次村子历经水灾后,“我”的妈妈来找“我”了,她告诉“我”:“你爸爸去世了,死于车祸。”而后,“我”跟着妈妈回家,在医院里,医生帮“我”把杉树从胸口取出。三年后,“我”到了爸爸墓前,用我的血肉制成的小提琴演奏了一首不知名的曲子。

  他自白:“我想我不是非要与他(爸爸)背道而驰,而是有太多的东西我必须亲眼去看看。”“这首曲子里有我的生命,更有我的局限,有我和你的联系,我的爸爸。你将看到我的挣扎如何稚嫩,我的交涉多么生硬……”我想,这一切还是与成长有关。

  总是这样的,一开始,初生的孩童被父辈束缚禁锢,沿着父辈限定的路途前进,活在父辈的掌控之下。到后来他们觉醒挣脱,与父辈达成暂时的协议,离开父辈自己上路冒险。而孩童在历经世事中一点点强大,父辈的权威,则一点点在这个成长的过程里,被排山倒海的事实压倒,于是父辈不得不承认失败,而后迅速衰老。

  这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这仅仅只是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

  作者笔法构思均很独特,可以归类于魔幻现实主义吧?不同于其他青年作家写成长题材,他的故事里不写实在的成长经历,不用与读者类似的轨迹赢取共鸣,而是将成长意象化作一棵树的长成,将经历化作冒险,这样隐喻的写法,看上去很虚,但却在感觉深处惊人地与个体生命重合,在另一个高度达到不同的共鸣。情感方面像《小王子》一样真诚不矫情,叙事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样魔幻奇异,语言富有诗意,而故事中又掺杂了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场景,例如“我”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甚至出现了现阶段的社会事件和热词,给予人一种神奇的虚实交替的阅读感受。 而“我”经历的一系列纷繁奇诡的“平常事”和不经意间牵扯出来的许多光怪陆离的传说、童话、寓言、风俗、书籍、歌词……更是增添了这故事很大一部分的奇幻风格。书中还有许多诗化的意象和语言,这些都深深地让我喜欢。

  缺点嘛?在我看来,就是写得“纷乱”

  了些——作者一股脑的塞进许多相关的或不相关的东西。不过,这也是其表达欲的体现。

  我也突然发现,经常地,能在从自我内部而不是外部世界打动我的,总是一些成长题材的作品。这也是我深深喜欢的一种题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杉》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