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7 04: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的读后感10篇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是一本由聂晓阳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一):视角独特,还原真实的仓央嘉措

  三百年来,世人一直误读仓央的诗歌是情诗,本书完全佛法教理的角度对所有的66首诗歌重新进行解释。他的诗歌溢满真情,却并非只为情而作,他在艰辛世事、最深的忧伤里吟唱着佛法的智慧引导人们重新审视情爱短暂、欢情之易逝,调伏在浮光幻影尘世愁苦内心,修成更好更快乐更真实的自己

  这本书比市面上已经出版的同类书籍更加深刻,从圣者的内心进行解读,既符合都市人看重内心修行的热潮,又能满足人们对仓央嘉措深入了解愿望。扎西格培寺琼布•阿旺强巴坚赞活佛、巴干寺热腾十五世•江才普俊活佛、禅古寺第九世洛卓尼玛活佛都对本书有高度评价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二):佛是“无我”?

  有时候即使参透了佛法又怎样,可能还不如一名农妇的心地慈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满腹经纶的却总是心生怨恨,而从不读书的却总爱舍己助人。如果没有慧根,即使是佛法也会变成鸡汤人人都在提,世界却一步一步地沉沦下去。作者说:“对熟悉的人起慈悲之心容易,但更高境界还不是对陌生人的慈悲。”其实有意为善的人往往对身边的人不易包容,而对陌生的人往往还能相助,因为没有复杂利益相关性,在生活中的礼让永远都是难的。就象有诗人说,地狱天堂都在生活中。

  “真正让人产生信任的是态度而不是头衔等其他因素”,我常常因此为中国新诗辩护,因为一些诗评人在只知道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顾城“黑色给我黑色的眼睛”的诗句,对其他则一无所知情况下,还不断地对中国新诗进行批判,一开始就抱着一种拒斥的心理,让我产生了“为诗一辩”的决心,其错误不在于观点,而在于态度,人云亦云,才造成了学术贫乏自由精神的遗失。

  对于我执,我有自己的看法,我以为一个人首先要有自我,而不是一开始就无我,唯有忠于自我,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先了解自己,这样才能以己度人,如果连自己的内心都不了解,就根本无法“无己”,由于人作为一生特殊生物,他总是摆脱不了自己的肉身而永远成不了神,但是他可以在忠于自我的条件下,进一步去超越世俗那个我,达成一种超验的超越的境界,才有可能拥有一个高尚的世界,这个并不能完全从无己或舍己中得到,因为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没有那么简单,要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就必须先去征服内心这个世界。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三):重逢便是修行

  我曾在苏缨、毛晓雯的《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中了解过一星半点的仓央嘉措。2岁便被确定为活佛,只是因为教派相争,直至15岁才入主布达拉宫,凡人眼里的叛逆伊始。这位15岁的活佛不堪规矩重负,每夜游荡井市私会情人,成为赫赫有名风流情僧。-----这几乎已是众所周知的活佛八卦了。读《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活佛生平诗词结合,只觉得那些情诗特别纯、特别美、特别的至情至性。让人只想读了还想读,再多读一些。

  后来,在随园散人的《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里,又读出三百年前,这一东一西,又同样才华横溢英年早逝天才诗人的迥异。当纳兰容若被传统礼教困厄埋葬时,仓央嘉措却“叛逆”地高歌着向往凡尘的歌,“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走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高唱最真实的自己。

  可什么是真实呢?有一次偶然浏览去过西藏的朋友发来的照片时,发现一句关于仓央嘉措的文字,“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浪荡,他所寻求的,和凡人没有什么两样”。歌以言志,那热辣辣、通通透情感轰隆隆击穿所有的伪装虚幻,直抵智慧的彼岸。可这位活佛,25年的短暂一生,连最后的去向都是谜。好在,有人做着这样的事。本书作者聂晓阳因为一块“如母石”的缘份,亲往仓央嘉措留下足迹地方寻访,仔细解读相关的风土人文宗教历史,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很让人非常佩服作者这种敢想、敢做、敢追梦、敢追求真实的勇气努力。从五世达赖喇嘛抱憾离世,到青海湖畔迷团;从诗意中解读活佛的内心世界,到宗教和佛法智慧----已不再是泛泛论及活佛的“八卦”事,已不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或者图文的重新排版,而是一点一滴小心谨慎地走近活佛的精神世界,踏踏实实寻找活佛到凡人智慧的依托和存在。我想,就像这知与行的结晶,为这《重逢》,必也是这盘经历一番艰苦追寻和自我扣问,费过无数心血方才铸就这样的厚重扎实和深刻。

  聂晓阳在本书中谈初衷,“这本书,不但是一位活佛的传记诗作评注,更是一本生命之书,一本至性至情的活佛用终生的修行换来的善言录”,“希望读者能够跨越历史的寂寞隔阂,与一位历经诱惑磨难智者进行心灵对话。”又说,因为与仓央嘉措的缘份,作者心境慢慢变得轻松快乐,慢慢觉得自己活着更明白。虽然,说起认识自己或者明白自己,总觉得这几个字眼说出来太容易,做到却很难。但当心中有信仰,对幸福敏感,对痛苦迟钝,或者也会像作者一样从仓央嘉措的精神世界里升华“活着”的感觉:快乐需通过内心寻找,心安住当下,一生便是修行。

  与仓央嘉措相逢是缘,与自己的幸福安宁重逢更是缘。怎么也读不够的仓央嘉措,期待再一次重逢。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四):诗人与佛

  诗与佛

  在写这篇文之前,我就给自己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这必定不是一篇规格高的评价,更多的是自己在书中得到的珍贵感受的集结。

  只凭借这么一点我就已经激动不已了,我几乎想要用口述方式记录这所有的一切,似乎这样可以更快点,但是这样的焦躁心情几乎是在亵渎这样一本书的灵魂,所以我让自己安静下来。

  对于仓央嘉措,很多人都对他有所耳闻,而且似乎我们学中文的还专门学过他的一个小小的章节,但是对于这个似乎不会出现考试卷中的人物自然没有给予足够关注,不过不代表随着时间流逝我会淡忘,相反一旦出现这样的机会,我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好好地抓住好去填补自己内心对这个人的理解空缺

  通过诗歌来传达佛法教义,这种解读一下子让我觉得很新鲜,当人们对仓央嘉措的才情惊呼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看到了他是男人一面,而没有达到更高的高度,而这本书则将仓央嘉措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来看,就一下子有了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对于佛法的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象,我是一个在心中皈依的人,也对佛法的深奥深信不疑,至少在生活中对善有着莫大的敬畏,在做一些事情之前都会要摸着自己的良心,这就是我对佛的最朴实想法,虽然不求什么,不过有一个信仰似乎不是一件坏事。不过没有什么高深的想法,而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在作者看来都是对人生,对轮回在世间的人们的真实画像,并且透露出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这简直就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一般,不得不佩服。

  一首“你皎洁的面容,虽和十五的月亮相仿,月宫里的玉兔,性命已不久长。”这短短几句中透露出的是对死忙的一种理解,让人们一下子直面了最为重视命题,作者就这么一个话题能引发开来,既悟出了诗中的道也更加了解了佛,很好看,这是我最为简单的一个评价。

  适合在一个恬静的下午,在一杯好茶的袅袅烟雾中好好体会这么一种神圣的感受。

  如果独独看有关佛理的书,也许你会觉得晦涩难懂,难以静心,可是看这么一本用着通俗而又精致语言叙述的书,你总会处处感受惊喜,不得不觉得人生总在拐角处得到莫大的快乐,即使我们在世间是修炼,也足足觉得欣慰了。

  人生的旅程,说到底就是在经受折磨与痛苦,但是微小的幸福和领悟却可以撑起漫长时光,唯有珍惜才是正途。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五):活着是一辈子又一辈子的修行

  因“相见何如不见时”与仓央嘉措结缘,又因“不负如来不负卿”而彻底的爱上一个人。

  每每读仓央嘉措的文字,总会让人想起,雪域那些蓝的纯粹的天和白的纯粹的云,恬静,安然,又有着些许忧伤。

  解读仓央嘉措的书籍并非未接触过,只不过相较之下更注重仓央嘉措的生平以及他的情,而《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则更注重仓央嘉措书写下的平凡字句中的大智、大勇和大悲。

  并非说何种解读才更为正确,正所谓“情者见情,道者见道”,仓央嘉措的诗可以用世俗的方式去解读,同样也可以用佛法的道理来阐释,《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便是用佛法的道理来阐释了仓央嘉措的诗歌,在传统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认知,引导着读者进一步去了解这位活佛的内心世界。

  在世人眼中,仓央嘉措是一个浪漫男子,一生短暂却故事绵绵。相较于佛法,他的故事,他的情,或许更让人印象深刻。

  世人更愿意用情去理解他的诗,因为那样才颇具浪漫色彩,才符合仓央嘉措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当中却说:“修行并非泯灭人性,而是升华感情。”

  只有爱自己才会爱他人,只有爱过一个人,才会爱所有人,青年仓央嘉措一度随性放荡,也未尝不是一场入世修行,只有经历过人世间恩爱情仇之后的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才能够在佛法智慧的修习中更好的培育自己的内心状态,从而成为更好、更快乐、更真实的自己。

  一度在拿到书之时,想着将它当做解读仓央嘉措的故事书来看,在读完第一个小章节时,便发现自己错了,这明明是一本饱含人生智慧的心灵之书。

  在喧嚣的尘世中,身边伴随着一声声忧伤的吟唱,静心聆听这位活佛给我们传递的大智、大勇和大悲,让自己的身心在这本书当中进行一次深度呼吸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六):在那东山顶上的虔诚

  当内心深处柔软的伤被搁置在苍凉荒漠上,当渐行渐远青春迷惘置身在青灯古佛的氤氲里,当爱恨情仇荒唐自省里发出最深刻的思量,当身披紫红色藏僧袈裟的仓央嘉措低吟出一首一首无关风月的诗、却又触及儿女情长。而我,在黑夜里只能够入定般地冥想别无选择

  在那东山顶上,趁着月色,仓央嘉措似有若无地寻找着什么,也许是超越斯宾诺莎的孤独,也许是俗世红尘里的佛法。我们总喜欢带着点猎奇的心理窥探他人的神秘,在作者按图索骥的释义里,一点一点地解开仓央嘉措鲜为人知的忧伤和绝世的吟唱。

  心中的姑娘。在“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的天籁声中,我们一同上路,结伴而行的也许是风,也可是云,在风掠过耳际的当儿,云似乎失去了方向。仓央嘉措抖了抖身上的尘埃目光深邃,远方或者更远的地方,在他的眼里成为了那不堪的过往,儿时的家乡,无垠的想象,此刻只能在日月同辉里臆想。作为活佛,作为修行人,作为一个僧人,仓央嘉措在无极的道场里已经平淡了心境,但宿命决不允许他这样虚妄此生。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无法忘怀的“花房姑娘”,也许她不够漂亮,但足以成为记忆里抹不去的希望。仓央嘉措在寻找里陷入迷惘,苦苦寻找成为新的情伤。

  走在路上,却放弃前行

  内心才是最好的道场。婚姻就是一场修行,在芸芸众生不期而至的缘份降临在两个人的身上,在每一次的驻足与守候里平添了几分温柔,感念于曾经十字路口无尽徘徊的哀愁,在字里行间中寻找、拼凑,成为懂得珍惜习惯平淡的爱侣归于平淡大抵是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乏味,让人无法适应节奏和逐年丧失的激情,在唤醒里呐喊,在无奈里妥协,悲悯了无法名状的怨。在一场关于婚姻的修行里,普渡了谁,谁又能因此明辨是非

  缘归何处。我们需要仓央嘉措,因为我们需要救赎,人的内心或狂妄贪婪软弱或颓唐,不一而足。当我们在凡尘俗世中遭遇偏激言辞脆弱敏感的心流淌出无色的泪,在仓央嘉措的背影里,无声无息。风再一次席卷着尘埃,在苍穹里掩盖最后一抹残阳,像是要掩盖关于爱的真相。仓央嘉措在尘埃里无动于衷,在他的心里却早已情愫顿开,在无垠的旷野,在荒凉沙漠,在坚定脚印里栖息着如诉如泣的歌。

  传说里的情种。无端的仰望绝不是弹指一挥间的情殇,仓央嘉措在作者的笔下滋生了更多富庶的平常,没有了仰视的膜拜,没有了失去自我的纯粹,有的是相伴相随的并肩同行,有的是无所顾忌的一同参悟。在终生的修行里,他依旧是个情种,他的情有归宿,他的情带着智慧的光芒,他的情真挚的让人毫无戒备,无需过滤的纯净,在山水间偶有的纵情歌唱,只是你我不曾听过而已。

  忘我即成佛。作者俨然成为一个善于描摹的说书人,在释义中解惑,在修行中玩味,在虚无中撩拨。仓央嘉措也许会常常忘记自己是谁,他不是佛,他又是佛,他在佛龛前打坐,他在日月中思索,轮回也会随着岁月蹉跎,这不是亵渎,而是仓央嘉措带给信徒的启示,时时要忘记自我,忘掉了自己是谁,也就明白了自己将会是谁,里面的个中缘由,仓央嘉措不会说破,我们默默收藏好就好了。

  一页一页翻阅,形似跨越一座一座不知名的山峰,虽辛劳或晦涩,是参悟过程中的收获。爱过,方知情深,读过,才有思索。

  仓央嘉措离开的时候,就像重新来过。在那东山顶上,究竟留下了什么……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七):信仰的力量

  说实话,之前对西藏的神秘文化的确很向往,但因为我的孤陋寡闻,直到看到这本《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才知道了仓央嘉措,知道了这个曾经达赖喇嘛,有着不寻常的经历,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才情,写出了被西藏人广为传唱的诗歌。而作者聂晓阳通过重新解读他的诗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了这个传奇人物的精神世界,也借此了解了西藏人信仰的那份执着。

  人有物质很容易,有信仰却很难,特别在现实这个社会下,因为很多中国人因为科学拒绝迷信,把宗教也划入了迷信的行列,宗教信仰的人很少,而除了宗教信仰,自己的修为有不过,所以真的就没有了信仰。而作者笔下的大部分西藏人,因为虔诚的信仰,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在外人看来是很单纯很善良的人,也正因为这种虔诚的信仰,让西藏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很少被人了解得很深入。作者解读仓央嘉措诗歌,一方面是挖掘这个人身上的才情和独特的精神世界,借此窥见西藏人的精神世界,而更为重要的是向我们传达一种精神信仰的力量,有的宗教是可以让人有精神寄托的,让人的精神世界更纯粹干净的,因为有所畏惧才会更加善待生命、敬重生命。

  “能把自己完全交托的人最有力量;爱情可以是通往佛法的捷径;放在自我的执着是更高层次的修行;感情加智慧才是最可贵的拥有;从稍纵即逝的世俗快乐中醒悟;一切终将到来,一切也终将过去;烦恼抱怨不如随缘顺变;很多事情的美好正是因为其短暂;世界运转的基本方式就是因果相报;不能贪图些许利益而不计后果;任何人都无法得到自己喜爱的全部东西……”这些充满着哲理的智慧解读都是作者从仓央嘉措的诗歌中领悟到的,这些被世人通常理解为“情诗”的诗歌,经过作者结合仓央嘉措的宗教背景,从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西藏传统文化角度,给予了全新的解读,让我们更加通俗易懂又准确地了解了西藏文化和西藏人的信仰。

  作者不止一次提出,西藏人用天葬的方式,把自己的尸体施舍给秃鹫,来完成自己生命的轮回,这既是一种文化传统使然,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一种信仰的体现。我们普通人未必如西藏人那样的彻底和决绝,但我们也要从中一起领悟一些我们自身需要的东西,当下的社会,有些事情并非我们所愿,有些事情我们也不必抱怨甚至报复,和作者一起品读仓央嘉措的诗歌,一起修行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未必都是美好的事物,但我们却都可以坦然接受。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八):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

  仓央嘉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聂晓阳却走近他,发现他,写下了《和仓央嘉措一起修行》又写了这本《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此书借仓央嘉措的道歌来参悟生活,讲述生活中的种种。人生的无常无时不在。人的烦恼——嗔念无处不在,这才是人痛苦的根源。

  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当欢场变成荒台,当新欢笑着旧爱,当记忆飘落尘埃,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云乡禅师

  关于无常,仓央嘉措有更深的感悟:野鹅恋芦荻,欲此片时立,湖面结冰层,惆怅情何极。野鹅喜欢那芦苇,不舍得离开,它哪里会想到,当冬天来到,湖面结冰,它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变化无时不在!

  人之所以痛苦,就是想把最快乐的时光留住,想让痛苦、郁闷之时散去,当不能如愿的时候,痛苦就降临了。美好总是稍纵即逝,不为人所掌控。如果不懂人生之无常,那么将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今天是安静的,不能代表着以后永远这样安静下去。今天你是健康的,不能证明你永远是健康。今天你能赚到很多钱,日后也许与钱无缘。同样,目前你处于困境,那么不知道什么时候,经过努力,你就拜托了困境;目前你不开心,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好运降临,开心至极。人生无常,什么情况都不会永远。睁眼闭眼之间,一切都有可能变化,要懂,这变化是正常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不能接受,说明你还没有懂得世界是无常的。

  当你能快乐地活着,安静地睡下,那么就珍惜当下。当你的孩子是健康的,每天在你身边环绕,那么珍惜当下。当你的工作是令人满意的,即使有些不如意,那么也不要过分在意,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珍惜!世事总是好坏交织,善恶并存的,不要因为一点不如意,就认为上天不公,不要因为一个人伤害了你,就认为整个世界都在与你为敌。不要因为一个瑕疵,就毁掉整体。世事在变,一切都会好起来。当然,好的同时你也要做好变坏的准备。因为世事是无常的!

  将军府、茅台占有者,是否会想到今天的下场?亦或想到了,但却要在有通天本领之时尽情享受,不顾结局?我想,更多的是被欲望填充了头脑,不计后果了。今生我们在为来世修福,也许有人说,来世我不负责。但今生修善应该成为不变的选择。看到那么多罗马的官员,感觉到反腐的力度,希望,这样的中国应该是有希望的,惶惶不可终日,远没有活得坦荡让人喜欢。静候无常,坦然处之!

  多读这样的书,你会发现生活中的自己在悄然改变,一切都没有变,因为我们无法改变生活,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九):品读仓央嘉措的醒世道歌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历史上颇受争议。在世人的目中,仓央嘉措是一位向往世俗生活、离经叛道的情僧,他寂寞而神秘,他的诗也一样神秘,被传颂的同时又不断被人误解,他之所以被世人铭记,不仅仅缘于他的六世达赖的尊位,更缘于他追求自由的反叛精神。

  仓央嘉错诗歌中最印象最深的有两首,一首是它的第一首“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皎洁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的心上” 。另一首则是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他究竟是高僧还是情痴,“玛吉阿米”是一把重要的钥匙,有人认为是一个人的名字,有人翻译为少女,但是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是“母亲般的众生”,这是年轻的仓央嘉措对宗教使命的理解,是他内心深厚的菩提之心的写照。佛祖向来就不是教人执迷于外相,不要拘泥于表面的清规戒律。其实“如来”和“卿”在本质上或者更高层次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世上本有两全法,只是未到境界时。

  在作者心中,仓央嘉错是一位深有慧根的活佛,他的诗从字面意义上看似乎是描写男女情爱,但实则宣讲佛教义理,他惯用暗示或譬喻或代指的手法,表达佛学中的某些观念,如因果报应、世事无常、众生如母……,并非儿女情长。他用浅显的语言和形象,表达了佛教哲学中最深奥的学问乃至密宗的某种境界,“形似放荡不羁,实则清净无染”。

  一个达赖喇嘛的诗写出了世人的所有情感,他的诗将永远为世人流传。他创作的诗歌,平易近人,十分朴素,类似于民歌,很适合于大众传诵。翻译诗歌就象重新创作诗歌,而且,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阐释仓央嘉措。情侣看到的是情诗,哲人看到的是道歌,政治家看到是政治诗,我们读的是忧美的诗句,投射的是自己的心。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一旦觉悟,众生就是佛。年轻的仓央嘉措曾一度浪荡随性,有过一段短暂的世俗享乐,但他从能生发离心,对娑婆世界顿生厌离之心,对终极解脱生出坚定的渴求。他是一个入世的活佛,一个为天下苍生着想的活佛,怀着普渡众生的慈悲心,用他独特的道歌为世人吟唱。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十):信仰之光

  世人所知的仓央嘉措首先是一位寂寞诗人,其次才是六世达赖。关于他的传说始终扑朔迷离,他生于1683年,两岁(1685年)时被指认为转世灵童,15岁(1697年)时坐床,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英年早逝。他孤独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神秘色彩,关于他的死亡也流传着多个版本,有传他并未于24岁时圆寂于青海湖畔,而是由该地逃出,后云游四方讲经说法,隐姓埋名地活到了64岁。几百年来,仓央嘉措的诗歌(汉译《情歌66首》)广为传颂。几经翻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语言,并在近些年经某些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的引用再次成为人们热捧的经典。其中不乏许多以讹传讹的诗作版本。无疑,仓央嘉措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意境符号”。他的离经叛道、放荡不羁与受人尊敬的上师身份的结合,实在无法不激发起世人的好奇。

  “第一最好不想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相思。”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皎洁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心上。”

  这些至情至性的诗句,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达赖喇嘛之手。事实上,仓央嘉措的世俗家中信奉佛教密宗宁玛派(红教),这个教派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严禁接近女性。坐床前,仓央嘉措曾有14年的乡村生活时光,尘世生活赋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也给了他不羁的灵魂,于是他写下了如许缠绵的“情歌”。

  “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这是今日藏传佛教上师对仓央嘉措的评价,寥寥数语尽见真地。仓央嘉措的诗歌在藏语原文里叫“古鲁”,意即道歌。汉语翻译成“情歌”,大概是只看浅表,误读了诗作的深意。仓央嘉措的诗中蕴含着人性美好,闪耀着佛性光辉,佛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的诗正是透过世俗的名相,开示佛经的道理。诗中往往直面欲望,这正是上师用他独有的智慧洞见接引众生,因此这是“智慧与方便结合的修行”。《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分里写释迦牟尼佛在讲经前“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可见释迦牟尼佛也是和世人一样穿便衣、吃饭、化缘,光脚走路。平常就是道,真正的人道完成就是圣人之道的完成。仓央嘉措即以出世的智慧做世间的事。

  佛法博大精深,每一个出家在家的修行人恐怕都不敢妄谈究竟。佛经包括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其浩繁程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有生之年恐怕要望其项背了。只所以如此浩繁,皆因众生根基、习性各不相同,释迦牟尼佛因材施教慈悲开示八万四千法门。佛教在中国的沿袭又分为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其修行法门各不相同。藏传佛教属密宗,又分为格鲁派(黄教)、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和萨迦派(花教),各派的修法各有特点,不分高下。知见上并无分别,以佛法中观为究竟正见,即世界上一切事物本性真空,非空非有,非非空,非非有,宇宙万物皆是真空生妙有,妙有是显现,真空是本性。以祖师口诀为修行法则。传承的方式是上师灌顶,师徒口耳相传。上文提到,仓央嘉措是格鲁派六世达赖。

  回到本书《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作者选择了一个机巧的名字。无数对仓央嘉措抱着探究之心的读者都会试图到这里寻找答案。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仓央嘉措。该书只是借助一些节选的仓央嘉措的诗句作为引子,采取漫谈的形式,总结作者自己的学佛感悟。它也不是按佛经,按宗派或按法门书写的修行指南,而是依照所选取的仓央嘉措诗歌分章节展开,融汇自身对藏传佛教的理解,并结合日常实际见闻。因此行文没有明晰的理论系统和逻辑,内容多有重复,不够凝练。我们都知道,仓央嘉措诗歌创作的时间和背景均无从考证,对其诗歌的解读应该藉由每个人的文学素养、佛学修为、根器各不相同而见仁见智。作者在书中对慈悲心、人生无常、起心动念以及空性等等的阐释有启发意义,不妨称之为有关灵修的心灵鸡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