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钱带来的幸福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23 03:3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经典读后感10篇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是一本由(美)伊丽莎白•邓恩(ELIZABETH DUN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读后感(一):花钱买幸福

  昨晚看完了这本书,有点意思。

  这本书讲了几个有趣的观点,但有些观点在你眼里不一定正确——不过这个世界本来也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所以我用自己的理解去阐述下这些观点,你看完这篇之后就不用花费时间去读这本书了。

  第一个观点,把钱用在体验上,远比把钱用在实物上更让人幸福。书里提到的“体验”包括旅行、看演唱会……这个观点,我觉得大部分是正确的。在我自己的回忆中,能够保留下来的美好时刻,大多数都跟“体验”有关,尤其是去远方旅行。不过有些实物也是会给人带来很大幸福感的,比如知乎上就有个著名的问题是“哪些东西买了之后,会让人因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升而感觉相见恨晚?”,排名第一的答案里提到了烤箱和iPad,深以为然。

  第二个观点是“要先吃酸的后吃甜的”,说白了就是延长等待享受的时间——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因为在我看来,等待是非常难受的一件事情。所以能让京东在第二天送到的,就绝不会在淘宝上去等待长达几天的发货。

  第三个观点是时间比钱重要——太赞同这点了。我乐于把钱花在一切能够节约时间的地方。但周末也会偶尔睡懒觉到中午或者玩一晚上的游戏。这种有差异的对待时间的态度,引发了我太太的无数次吐槽。

  第四个观点是放弃使用信用卡,因为信用卡会让你额外花费很多钱——我认为这是对的,但我做不到。你如果习惯了信用卡付费之后,也是做不到的。

  第五个观点是要投资他人,比如捐赠,我的支付宝是……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读后感(二):这些钱能给我带来幸福吗

  做为一个没钱的守财奴太久,已经不知道如何去用钱让自己感到幸福了。钱如果不运用,它只是账户上的一个数字而已。我太缺少花大钱花好钱的经验了。以前一直是想着如何能最高效的花钱,不买多余的、重复的东西。但任何事物的效率都是不能无限制提升的。当效率无法提升时,就要找找其他办法。提升花钱的规模,提升花钱的幸福感。花更多的钱,才能有动力赚。不要太过担心花钱,这是感到幸福的障碍。花钱的目的是感到幸福,不是自找烦恼。

  -------------------------------------------割------------------------------------------------

  书摘,5个方法,个人感觉能试用自己的就1、3、4:

  花钱买体验

  当成一种享受

  买时间

  先付款,后消费

  投资他人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读后感(三):心得杂记

  第二遍还是觉得很多地方不靠谱但是愿意拿自己做个实验。已经打算拿这个幸福感写个竞聘演讲稿了看我啥时候能写出来。呵呵。ˊ_>ˋ对于花钱买时间这个观点深以为然。能够花钱买到时间是真的。自己开车比起早贪黑赶班车多花五倍钱。同时幸福感也多,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五倍这么多。在还没有对幸福度进行明确的量化的时候我已然选择了花钱买时间。下班吃个饭然后去健身房这个套路太好了,太省心了,一次解决多个问题。避开了高峰期,锻炼了身体,有现成的饭吃,下班回家也不会无聊得一直捧着iPad看了,我的视力也有救了。这本书的内容多次涉及巴塔哥尼亚,让我想到我的草稿箱里还有一篇巴塔哥尼亚抓绒晒单还没发布。购物带来的幸福感远不如体验带来的幸福感强烈。我越来越想去听音乐会和参观天文台了。买东西有个弊端,马上到手是会短时间提升幸福感,但实物带来的幸福感半衰期太短了,一旦有更新更好的事物出现,就会加速缩短原有的实物带来的幸福感的半衰期。综合来看是很不实惠的购物行为。人就是这么贪心。就是一心想要更好的!人的贪心在花钱买体验的时候也很讨厌。出国旅游的人都会看不上省内游,迷失的世界旅行者们丧失了享受愉快但平凡的旅游地的机会。但是这种损失恐怕没人看在眼里。所以下次再买东西,我会借鉴书里的方法。如果两个一样功能的产品用起来对时间的利用方式一样,那就选便宜点的。余下的钱拿去买体验。我从来不后悔出去旅游,但买回来就觉得浪费的东西倒是有一大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句话还是很有意义的。把逛购物网站的时间用来看书,不要轻易浪费宝贵的时间。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读后感(四):简单易懂可行性强

  这本比较简单易懂,才一百来页,不过写的挺好,既然钱要花,怎么花的更开心更值得还是要知道的。

  1)列举的几种花销方式:

  1. 花钱买体验

  2. 当成一种享受

  3. 买时间

  4. 先付款,后消费

  5. 投资他人

  A体验:可以回忆,比如旅游

  研究表明,体验比部分实物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因为体验更能够让我们感受与其他人的联系。

  回首过去想去而没去的经历,88%的人都同意马克·吐温的观点,他们说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采取行动,从而错过了体验的机会。而对于购物而言,情况却刚好相反;大部分人的最大遗憾是买了不该买的物品。

  在不同类型的体验中,如果体验能够满足以下条件,那么花的钱就是最值得的:◆该体验能够让你接触到其他人,与社会联系更紧密。◆该体验让你难以忘怀,多年后还愿意重提。◆该体验能让你意识到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该体验独一无二,很难有其他东西能与之相媲美。

  为员工提供体验机会而不是传统的实物,能够吸引、留住客户和员工。

  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说:“唯一能改变生活的做法就是对所拥有事物的心存感激。”

  洁米的研究表明,当我们知道事物无法永久持续时,我们就会更加珍惜。

  现在,我们希望你有更进一步的想法。不要想着如何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来提升幸福感,而是想如何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所带来的幸福感比花在自己身上所带来的幸福感还要多,但是你必须愿意让自己贫穷一点,才能获得这些幸福感。

  http://zykino.lofter.com/post/41df67_4019655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读后感(五):一点小经验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同时践行了本书的原则一,于是花20元在网易读书上买下来这本书,还是值的。聊一下结合生活经历的感想吧,虽然分享感受一向不是我的专长。

  一:花钱买体验。购物的幸福感远不如体验的幸福感强烈,即使是看起来有些痛苦的经历都是。大学时候去英国summer school的经历,现在想起来都闪闪发光,而今年夏天贵价买的maxmara的裙子,现在已经觉得没什么意思了。还有一次,被师妹强行拉去爬玉龙雪山,心里其实不怎么乐意,体质极差的我高反严重,全程糖果和氧气瓶续命,但现在想起来,简直太有趣了。以此看来,旅游的时候专程去购物杀价,是最无聊的事情。

  二:将身边唾手可得的事情当成一种享受。英国当地人反而不会去参观大本钟,生活在海口却没认真的去海边玩过几次。有些时候限制自己做喜欢的事情,反而可以激发好奇心,点燃内心的激情。所以喝coco芋头青稞奶茶、上瑜伽课、撸猫、去朋友家喝汤,都可以变成无比的享受。

  三:买时间。扫地机器人、烘干机、洗碗机,必买,因为我真的不喜欢做家务。把买好车的钱用来打车,省时间,上下班时长很影响心情,开豪车则没有差别。减少看电视的时长,多花时间跟朋友和亲人呆在一起。

  四、先付款、后消费。延迟享受。

  五、投资他人。这个我可能因为太穷,暂时体会不到。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读后感(六):钱能解决的都是小问题——Leo鉴书146

  正常情况下《花钱带的幸福感》这种体量和深度的书,俺最多读一天,但本书我用早晚的零碎时间读了1周,原因在于边读边想。虽然书的内容和质量一般,但由本书引发的思考确实给我带来不少启示。冲着这一点儿,钱没浪费。

  首先是要竖立一个正常的金钱观。我们即不是金钱的努力,金钱也不是我们的努力。它不过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我经常跟儿子说:“钱能解决的都是小问题。有钱能在你病的时候买舒服吗?真能那样,多少钱都不贵。”无疑钱不能买来很多东西,亲情、爱情(肉体交易不算)、友情(趋炎附势不算),但是钱确实是解决一些问题。那么竖立正确金钱观的意思就是:对钱有一个中庸而不偏激的看法。用并非万能的钱解决一些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种观念可以让我们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保持好自我。

  其次,花钱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书里提了五条原则,即共钱买体验(这可以比买实物感觉更幸福)、当成一种(把花钱看做是一种人生享受,而不是被剥夺)、买时间(比如:急的时候花钱打车,就是用钱买时间。请人做家务也是)、先付款后消费(如果能延伸交货时间还能提升幸福感 )、投资他人(投资他人比花钱给自己感觉更好,投资给亲近的人比投资给没关系的人感觉好)。这五条看似简单的道理,真的可以给我们带来不错的感觉。有些是我之前就知道而且实践过的,挺好。

  最后,钱偶尔也能带来幸福感。没错!高收入的人就是比低收入的人感觉好一些,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就是他们可以花钱来买时间,从而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感觉好的事情。当然也可要综合考虑问题。书里举了一个例子,在郊区买大房子带游泳池是挺好的,但是买之前一定要考虑路上的塞车成本和所需付出的精神——要知道这严重影响幸福体验。让我们努力工作赚钱,然后让钱在我们需要时帮助我们,这其实是种很不错的关系。

  全书可以总结为三句话,花钱能解决的都是小问题,花钱可以让我们感觉更幸福一些,花钱买幸福时要考虑的全面一些。

  整体而言,书还算对得起自己的价格(我是打折时买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多见了。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读后感(七):五条原则帮我们幸福地花钱

  作者通过对消费科学的研究,提出了5个聪明花钱的核心原则,如果你遵循的话,钱将会买到更多幸福。这五个原则分别是:

  ·1、花钱买体验。

  ·2、当成一种享受。

  ·3、花钱买时间。

  ·4、先付款、后消费。

  ·5、投资他人。

  花钱买体验

  购物带来的幸福感远不够体验带来的幸福感强。当然,不是所有体验都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书中只强调最能提升幸福感的体验。意外的是,即使是看起来有些痛苦的体验也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例如铁人三项比赛。

  如果体验能满足以下条件,那么花的钱就是最值得的:

  ·该体验能让你接触到其他人,与社会联系更紧密。

  ·该体验让你难以忘怀,多年后还愿意提起。

  ·该体验能让你意识到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该体验独一无二,其他东西很难与之相媲美。

  作者并不否认实物带来的瞬间快感,毕竟手里拿着刚买来的智能手机能够带来一些乐趣。但是,这些乐趣来得快也去得快,而体验带来的乐趣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时甚至是一辈子。

  当成一种享受

  面对随手可得的美好事物时,人们往往不会去欣赏它。所以,限制我们去做喜欢的事情可以再次激发好奇心。作者不倡导彻底克己(例如彻底戒掉巧克力),而是证明将最喜欢的事物变成一种享受所带来的价值(例如把一颗甜心巧克力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必需品)。

  很多情况下,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每隔一段时间,喜爱程度就会下降。例如每隔一周,我们对巧克力的喜爱程度就会下降。但是有方法可以将喜爱程度最大化:暂时放弃巧克力可以恢复享受的热情。所以,改变消费模式会让我们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同样道理,如果你喜欢看《越狱》,那你会觉得提升幸福感的最佳方法是买一整套影碟回来,一口气全部看完,简直爽极了。但事实上,看完一集后休息一下能让你更加享受。面对没有太大变化的体验,“中断”可以点燃内心的激情,提升我们的整体愉悦感。

  另外,新鲜感也能帮助我们提升幸福感。当夫妻一起做新颖且让人兴奋的事情时,他们的关系也变得新颖而让人兴奋。例如穿得像刚恋爱时一样去约会、去新餐馆吃饭、去听新乐队演奏等等。钱无法买到爱情,但能买到新鲜刺激的活动。爱情对幸福感十分重要,因此,抽空与爱人做的事情,只要能增进感情,这钱就花得值。

  当我们知道事物无法永久持续时,我们会更加珍惜。换句话说,知道无法永远拥有,反而帮助我们尽情享受。对于老年人老说,“无法永远持续的事物”是生命。意识到一切将尽是幸福的关键,会让我们把唾手可得的舒适当成一种享受。

  买时间

  时间和金钱常常可互换。但人们经常牺牲自己的时间来节约少量的钱。

  不断询问自己此次购物能否影响你的时间,将省钱思维转换成省时思维,可以帮助你作出快乐的选择。

  感觉时间紧逼的人很难活在当下。研究表明,不去想晚餐吃什么或未回复的邮件,而是专注于现在的时刻,能提升幸福感。事实上,无论所从事的事情是否愉快,只要专注就会快乐。

  我们应该常常思考如何通过今天的消费改变明天利用时间的方式。虽然买时间原则的使用方法不一,但大部分人只要花钱改变三大活动:上下班、看电视、与朋友和家人逛街所耗的时间,就会从中获益。

  在上下班路上自驾车耗时长的人对生活满意程度较低,单程就要一个小时的工作对幸福感有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在选择住地时应尽可能靠近工作地点或公共交通枢纽。

  看电视、玩电脑已成为我们日常主要消遣形式,很多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甚至与工作的时间相等。但是,看电视所获得的快乐并不及进行更活跃的休闲活动,例如遛狗。尽管看电视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便宜。将看电视的时间用在其他娱乐活动上,例如与朋友聚餐或上培训课程,会花费很多钱,但是,后者的钱花得值。

  抽时间陪伴朋友、家人。长时间工作,赚更多钱,以便为孩子提供高档的住房和更酷炫的玩具,是很糟糕的幸福交易,尤其是以牺牲陪孩子玩耍的时间为代价。

  不要把过多注意力放在金钱上,而是放在时间上,这样就能快乐地应用这两种资源。

  先付款、后消费

  虽然流行的“先消费、后付款”模式很方便,却对消费满足感造成反效果。但是,如果遵循“先付款、后消费”的原则,则会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因为在憧憬物品到来的期间,人们会产生一种购买时免费获得的愉悦感,填补实际消费的喜悦。

  相对于收到产品后的高兴心情,人们从即将发生的事情中能获得更多快乐,因为预测好事时大脑会产生积极的反应,但在答案揭晓时它便失去了兴趣。未来的不确定性不仅能让我们更乐观地看待事物,还会让我们专注于此事,让我们产生“想得到却又得不到”的感觉,增加最终消费时的乐趣。

  “后消费”能留出时间让我们以乐观心态去期待,因此,这种行为能让我们更轻松地接受期待与现实的差别。延后消费能有效提高消费的乐趣。

  投资他人

  迄今为止每条原则都是让你改变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方式,但“投资他人”会让你有更进一步的想法——不要想着如何在自己身上花钱来提升幸福感,而是想如何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通过帮助他人获得的快感是构成人性的基本组成部分。

  充分运用这个原则的沃伦·巴菲特,他说服富人中的富人把50%的财产捐向慈善业,他自己也捐出99%的财富。因为他认为把钱投到其他人身上的回报不是现金,而是幸福。

  投资他人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捐献给慈善机构帮助陌生人、为朋友购买午餐等等。那么,带来最强幸福感的投资方式是哪种呢?有三个策略能促使投资他人产生积极影响:为捐赠人提供选择权,建立捐赠人与被捐赠人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捐赠人看到影响。

  我们可能无法像巴菲特那样,把绝大部分财产都捐献出去,但我们可以偶尔想想,能用钱包里的100元钱为别人做点什么。

  以上这五大原则并不是互相独立。在日常购物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应用这些原则,甚至可以在一次消费中运用多项原则。我们希望能让每笔消费都带给自己最大的幸福:应用到的原则越多,感觉越幸福。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读后感(八):个人消费观记录

  自己属于享受赚钱而厌恶消费的,每次消费完会有一些后悔,感觉这样不对,但暂时不认为是大问题。对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如下:

  1、买体验:特别是满足社交、自尊和新鲜的经历。

  2、当成一种享受:心存感激,简单改变消费习惯即可,例如(1)降低消费的频率(2)关注身边的美好(3)看剧集时主动中断。

  3、买时间:以前关注如何给自己的时间定价,也许跟应该关注定价场景,例如交通、家务、亲子和娱乐。

  4、先付款,后消费:我不认同先付款,因为信用卡本身是一种好的工具,后消费可以理解为延长期待的时间,因为好的期待总是给人更多的快感。

  5、投资他人:认同这个逻辑,但前提有两个:(1)拥有投资他人的资本(2)他人认可你的投资。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读后感(九):本来以为是个鸡汤,没想到是个学术文

  本来抱着看鸡汤的心态去看了,没想到还是本算严谨的学术文,后面给出了参考文献。那我也只能抱着严谨的态度去评价了。

  可能毕竟也只是入门学术文啊,作者并没有给出幸福感比对的具体方法和算法,其次,作者的实验调查对象来说也没有明确的给出年龄和收入分布。

  还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作者多次引用别人5美元和10美元作为实验的金额,虽然作者也有提到,5美元在加拿大和在乌干达的购买力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了严谨,我觉得作者应该也适当给出5美元的数目在调查者心中的权重,在我看来,你给一个流浪汉5美元让他幸福,和给一个有工作的人5美元让他幸福显然是不能比较的。

  就内容而言,主要有两点:

  第一,延迟消费比立刻消费的幸福感更大,这个我能理解啊,就如同做爱要前戏一样,事物总是在等待中变的美好。

  第二,把钱给予别人的幸福更大,这个相对来说吧,诚然帮助别人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于是,作者引出了,为美帝洗白的证据,缴税比不缴税幸福感更大。

  也许数据有道理,但是,真的很不爽啊,本来买东西是这个价,加上税以后会贵很多啊,9.99跟10.00完全不一样啊,如果缴税是幸福的,也就不会有人享受10美元打折变成9美元,而不是就直接标9美元。

  哎,总觉得是给美帝税收洗白。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读后感(十):《花钱带来的幸福感》笔记整理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 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Smarter Spending

  目标:

  Final objective: Happiness

  Objective: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1美元都带给你最大的幸福

  Happy Money五原则 (应用的原则越多,越幸福)

  1.花钱买体验

  2.当成一种享受

  3.买时间

  4.先付款,后消费

  5.投资他人

  五原则汇总:

  你拿着星巴克优惠券为他人买咖啡并陪同他们一起去,这一行为在投资他人(原则5)的同时买到了体验(原则1),并且改变了度过这一天的方式(原则3);

  你还可以在每周前期提前买一张星巴克卡(原则4),卡里的钱正好够你周一至周四买一杯普通的咖啡,周五买一杯法布奇诺,让美味的奶油咖啡成为一周的享受(原则2)

  神经科学机制:

  诱人的事物会激活伏隔核(与正面期待相关的脑区);

  价格过高时,岛叶会激活,岛叶是对疼痛(例如踢到脚趾头办般的疼痛)作出反应的脑区

  -----------------------------------------------------------

  【原则1:花钱买体验】

  幸福感 体验 vs 物质

  体验的(长期)幸福感 远大于 物质

  体验的幸福感:抽象;如醇酒,持久,历久弥新,

  物质的幸福感:短暂,明确,可以直接看到、摸到,诱惑无限

  如果体验满足以下条件,那么花的钱是最值得的:

  1. 社交的需求:能够让你接触到其他人,与社会联系更紧密

  (即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love and belonging,亦称social needs。重要的是有人在一起,体验本身有趣与否并不重要)

  2. 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该体验能让你意识到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即马斯洛的esteem与self-actualization。许多简单的经历能引发重大的人生意义,例如壮美的海上日出)

  3. 独一无二,该体验很难有其他东西能与之相媲美

  故事:

  谷歌研究表明,大量的现金或股份奖励会导致人员不和。拉兹罗说:“这些都不如生活体验有意义。”谷歌重新制定了奖励制度,最杰出的经理能够获得羡煞旁人的生活体验机会。

  -----------------------------------------------------------

  【原则2:当成一种享受】

  对所拥有的事物心存感激

  改变消费模式会让你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多的幸福

  把自己描述成自愿节约的人的确感觉更幸福。但是他们的幸福更多源于与自愿节约相关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生活方式的巨变。换句话说,深刻的克己作用被夸大了。

  相反,我们强调享受的重要性。丽斯以前每天一杯拿铁咖啡。最开始拿铁对她来说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在读研究生期间,拿铁占据了每日预算的一大部分。但是有一天着急上班,丽斯在会议前一口气喝掉了一杯拿铁,一下子喝了好多咖啡因,她再也不觉得这是一种享受了。她将饮料换成了现煮的普通咖啡,浓缩咖啡出现以前人们就喝这种咖啡,换饮料后,她的预算大大缩减。但是,偶尔她会决定“今天来杯拿铁”,她走进咖啡馆,点了一杯拿铁,再次细细地品味咖啡上泡沫的滑润。

  知道事物无法永远持续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它们:

  当乐趣唾手可得时,我们就不会抽空去享受,从而错过了一个相对便宜的幸福之源。

  限制时间范围可以鼓励人们抓住机会去享受。想象你刚获得一份礼券,可以在一家高端的法国糕点店免费享受一块美味蛋糕和一瓶啤酒。你是希望礼券上写着有效期为当日起两个月内,还是当日起三个星期内?面对这一选择时,大部分人希望有效期为两个月,68%的人说会在到期前使用。但实际上,如果收到了一张当地商店的糕点礼券,有效期为两个月,只有6%的人兑换,但是如果糕点礼券有效期为三个星期,那么兑换人次达31%。收到礼券有效期为两个月的人总想着可以稍后再兑换,这样就使得大本钟问题重演。

  中断一会儿:

  如果你喜欢看电视剧《办公室》,那么你会觉得提升幸福感的最佳方法是买一套DVD,一口气全部看完。没有广告的打扰,也没有每两集之间一周的等待,看起来爽极了。但是研究发现,看完一集后休息一下能够让你更加享受。也许最令人惊讶的是,广告可以改善看电视的体验。

  像《迷失》和《CSI犯罪现场》这种电视剧经常突然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通过内嵌式中断规避了广告。而对于没有太大变化的体验,中断则可以“点燃”内心的激情,将之前的愉悦感消除干净;这些中断会提升我们的整体愉悦感,尽管中断本身令人生厌。

  (I:所以我现在终于能理解《生活大爆炸》里的黑屏转场镜头了,短暂的黑屏虽然使愉悦感降低,但它同时提高了后面画面的愉悦感)

  其他:

  旅游的国家越多,越会将自己定义为“世界旅行者”。这反而迷失了享受愉快但平凡的旅游地的动机。

  如果你有幸参观了世界的很多地方,那么在参观常见的地方时,你对旅行的享受程度就注定会下降。

  (I:效用边际递减)

  Travellerspoint公司开发了一款应用,让用户“在地图上标记你旅游过的地方,向别人展示你的旅游范围有多广”。但是,如果你想享受全世界的老北教堂,使用这款应用并不是好主意。标记出你想去但没有去的地方会更好。我们不要太关注我们没有的,而要对所拥有的心存感激。但是研究发现关注我们所没有的会让我们珍惜现在正在从事的事情。

  -----------------------------------------------------------

  【原则3:买时间】

  大部分人只要花钱改变三大活动(上下班、看电视、与朋友家人在一起)所花的时间,就会从中获益

  上下班:通勤非常摧残幸福感

  看电视时所获得的快乐不及从事更活跃的休闲活动,例如遛狗

  看电视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便宜。将看电视的时间花在其他娱乐性活动上,例如与朋友聚餐或上艺术课,会花费很多钱。但是,后者的钱花得值。

  花更多钱买房的人不会感觉更幸福

  长时间工作,赚更多钱,以便为孩子提供高档的房子与更炫的玩具,是很糟糕的幸福交易,尤其是以牺牲陪孩子玩耍为代价

  故事:

  一家床垫商店鼓励客户从一张床跳至另一张床,感受500线圈数的床垫与奢侈款600线圈数的床垫有何区别。通过亲身对比,便更容易欣赏多100线圈带来的额外舒适感。给人感觉高价理所应当。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关系很稳定的情侣,只要一离开商店,这种在床垫上跳跃的活动便会终止,使得未来很难感受这100线圈带来的舒适感。研究表明,相对于孤立地考虑一款产品,并排对比产品时,产品在数量上的差异更加重要。因此,虽然对比式购物看起来很明智,但其实会扩大产品之间的细微差别,引诱我们购买价格更贵,但对未来毫无影响的产品。

  由于想象的场景只突出泳池的前景图(泳池畔的晚会!懒洋洋的周日)而模糊了背景图(过滤器堵塞、路途遥远),因此,我们建议在购买重大物件之前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想一下周二的场景。花时间想想下周二的早上到晚上你会做些什么。这些产品能否影响你周二的日程安排?这一简单练习,即想象具体某一天的日程安排,可以帮助我们公平地预见某事对我们的幸福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

  -----------------------------------------------------------

  【原则4:先付款,后消费】

  期待即将到来的快乐也是一种快乐。

  相对于收到产品(例如玩具)后的喜悦之情,人们从即将发生的事情中能够获得等量甚至更多的喜悦。

  (当然了,等待痛苦到来的过程也是一种痛苦,所以先消费后付款是个等待痛苦的过程,而先付款后消费是个期待快乐的过程。)

  (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看,先付一半,结束后再付一半,效率较高)

  对荷兰1000多名民众进行研究后发现,度假者在旅游前几周的兴奋之情比旅游回来后几周的兴奋之情更加强烈。

  -----------------------------------------------------------

  【原则5:投资他人(慈善)】

  促进投资他人产生积极影响的三大策略(与Made to Stick中的Concrete原则一致):

  为捐赠人提供选择权

  为捐赠人和被捐赠人建立沟通

  让捐赠人看到影响

  被告知可以选择是否帮忙的人比告知应该帮忙的人感觉更加幸福。

  有选择权的人提供的援助质量更高,与获得帮助的人的感情更亲密。

  人们为“关系近”的人(例如伴侣、挚友)花钱获得的幸福感比为“关系远”的人(例如朋友的朋友,或继叔叔)花钱获得的幸福感多

  故事:(对应策略3)

  直接请路人捐献零钱共筹集了52.27美元。另外几天筹集善款时,他们让路人花2.5美元买一罐红牛,其中的50美分捐献给慈善机构,他们总共卖了15罐红牛(其中7.5美元捐给慈善机构),并筹集到了10.55美元善款。

  当人们只是简单地让路人捐款时,善款数竟有三倍之多。问题出在哪里?动机营销会“排挤”直接慈善捐赠,虽然有时候只将购买价格的一小部分捐给慈善机构,但仍会让人们感觉只要购买商品就完成了捐赠任务。更糟糕的是,由于动机营销会让人关注自己的欲望(我想要什么样的iPod),而忽略捐款所带来的影响(这笔钱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好处),从而降低捐献所带来的幸福感。

  (每一款 (PRODUCT)RED 销售所得的一部分都将直接捐给 Global Fund 全球基金,用于非洲的艾滋病防治)

  故事:慈善与商业的激情碰撞

  迈克尔买过银器的一家店铺,Crate & Barrel寄来了礼券,为迈克尔提供了一个做好事的难得机会。什么机会?这家店铺给迈克尔寄了一张价值50美元的代金券,不是用来买产品,而是用来为一个名为DonorsChoose.org的非营利组织捐款。

  如果慈善与商业混合会怎么样,如果公司让客户和员工参与慈善,而放弃以往的激励措施(例如为客户发优惠券或是为员工发年终奖),情况会是怎样?新研究调查发现,为他人捐献少量的钱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我们会发现,当获奖客户和员工有机会帮助他人时,不管是帮助偏远乡下的儿童还是隔壁的同事,不仅能提升个人幸福感,还能提高公司的盈亏底线。

  澳大利亚国家银行给随意挑选的一部分员工100澳元,让他们登录慈善网站karmacurrency.com.au选择一个项目进行捐款。捐款后,这些员工不仅感觉更加幸福,还在随访调查中表示对工作满意度增高。

  故事:神秘信封

  一天结束后,把钱花在他人身上的人比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感觉更加幸福——尽管两组人在早上并没有区别。结果证明,信封里装的钱数,无论是5美元还是20美元,对一天结束时的幸福感没有任何影响。人们花钱的方式比有多少钱更加重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