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宫读画四十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故宫读画四十年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0 04: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宫读画四十年的读后感10篇

  《故宫读画四十年》是一本由李霖灿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一):热爱生活发现艺术

  在学习绘画之前,对于经典作品可以说是完全了解,当时只知道这些画看着很好看,但不知道它到底美在哪里。美是一个既具体飘渺定义,它无所不在,如果轻易就想找到美的事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绘画是理解美的途径之一,也是相对最直观方式,这本书作者不仅仅带着读者去认识深度解析这些艺术品,他还把美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件生活的必备品。美是一种艺术,艺术也都是美的,大丑即大美,如此广泛,只等着人们去发现。

  绘画是最经典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我认为传递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字图像,因为它们可以永久保存,也能够供人反复欣赏思考。在我看来,艺术就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最直接的手段,只有精神上的满足才能长久。倘若不是欣赏艺术的同时听李霖灿对于艺术的解析,其他人只会安安静静的欣赏那些画,其实在这一过程中的享受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当内心所想不同时候,做同样事情的不同的人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收获,所以说长寿秘诀不仅仅是在于年龄长短,也在于人生在世,有多少时间是享受的。也只有对于美有了自己的理解之时,才能够创造出美的事物,这就是艺术家画家之间的巨大差别

  于此之外,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有许多,包括书法陶瓷等等,在这里我就不多描述了。第一讲讲的是忙迫与从容,自古以来绝大多数艺术家生前都是很穷的,这也难怪,时间都用去钻研医术了,哪有时间赚钱。相反的,拥有了无数家产的人们一定在工作中也十分繁忙,对于艺术这类较缥缈东西也就敬而远之了。之前让我有这种同时欣赏艺术之美与生活之美的人还是丰子恺,他们都善于用文字来形容艺术,包括对于历史中艺术的演变也有全面的了解。

  现在人们的工作对于脑力活动有很大需求,所以说一天下来精神方面难免会疲惫不堪,这样一来很容易迷失自我。有效放松也有助于对身边环境增强感知感受身边人的心情。当把发现艺术的眼光放在花鸟与生活当中,就会发现每天认为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都是一件艺术品,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真正到达了那个境界的时候通过思想的方式来充实自己。书中的研究十分广泛,也比较学术,所以要想彻底读懂这本书自己还是要下一些功夫的。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二):大师带你欣赏大师

  李霖灿先生长期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至副院长位置退休,又曾担任台大、师大教授,讲授中国美术史等课程教材汇集成著作《中国美术史讲座》,其他专业著作也是不胜枚举,所以在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这本书之前已经非常期待

  这本书是李先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时对于艺术的一些感悟,从书的架构来讲,每一章节独立的,你可以打开其中的任何一个章节开始读,不会有任何违和感;而从内容来讲,虽然每一章节不是太长,但涵盖的知识点却非常丰富,在论述一个观点时,常常引述数个艺术名作来佐证,而且常常跳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范畴,把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中国艺术品拿来一起“品头论足”,有时还信手拈来,把国外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中国各个朝代名家名作进行类比,找出古今艺术、中外艺术的相通之处。

  这是一本“名不副实”的书。书名上说的是“读画”,其中李先生在书中对画、书法、瓷器、奇石以及部分地区风土人情都做了比较深入独特分析,不仅有李先生对艺术的品鉴,还有李先生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如在《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这一章节的最后,李先生写到“一个是人间景色的两端,一个是人间品德的极诣,一经指点配合,正是恰到好处……从艺术来看人生,非仅意境因之提高百丈,亦令吾人心领神会雀跃三千”

  这也是一本充满“福利”的书。书中数百幅艺术作品照片,让我们大饱眼福,而且这些艺术作品绝不是为了凑内容注的水,而是真真实实为李先生研究的对象,读完李先生的文字,我们再看大师们的名作,我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我们再看李先生的文字时,对李先生又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话说到如此份上,真让我们受益匪浅啊!

  其实,这是一本蛮难读的书。李先生作为一位长期从事艺术品研究的大师,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书法的欣赏和启示》这一章节,就书法的鉴赏,引古人的“悬针垂露、飞鸟入林、高峰坠石”等,自己又评价了蔡中郎的严谨、颜真卿的庄严方正、欧阳询骨秀神清、宋徽宗锋芒毕露、米芾纵横自如、赵孟頫委婉动人……很多文字,我们没有一些基础的艺术修养,其实是看不明白的,或者不读三五遍,我们是不能理解李先生的真实表达的。但我们也不要因此背上沉重包袱,李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就是为我们普通大众和中国顶尖艺术家之间搭了个桥梁、做了个翻译,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师们的高明之处。我想这一点我是没有理解错的。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三):李霖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艺术,得到美的享受

  文|李霖灿

  欣赏无所不在。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固然可以欣赏,“群星天空闪亮,百花在地上开放”亦同样地美不胜收,推而至于“人事代谢,往来成古今”亦复令人欣赏无限。

  只是现时下的文化发展趋势,显然有重“科技”轻“人文”的偏颇,于是许多有心人士戚然忧之,相率提出“注重生质量”一类的口号用意可云良苦。但是我试为进一解,若生活质量的意义层次都没有个标准,那又将何取何从?看来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不就此而别图,未必就能愈沉起疴、探骊得珠!因为若不知道偏颇的由来和标准,如何能得平衡

  譬如说科学家牛顿他就有两方面的“平衡”,他为大猫开大洞,小猫开小洞,这可算是科学家的精确,但他自述其生平成就曰:“我不过是在智慧之海边偶然捡到几枚小小贝壳而已。”不但谦德可风,而且极有大文学家的艺术风范。我以为这才是一个平衡而又完整的人,人品欣赏的水平在此,历史社会文化的欣赏水平亦在于此。

  两年前的一天,我在绿雪斋中把这项浅见向李贤文兄陈述,他很有同感,于是就问我能不能为雄狮美术写一点艺术欣赏的文章,他愿意提供“图文并茂”的最高服务,而且信手就拈出一个“从艺术看人生”的专栏名称。恰值那时我每周六到台大授中国美术史的课,有许多新意见被激发出来,就答应他试试看。却没有想到一经开始滔滔不绝,一月一篇,竟也写成了现在二十多篇的系列。为了要出一本专书,遂把名字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希望能对当今文化偏颇的纠正稍尽一点绵薄之力。

  从上面的缘起中知道本书之成和台大的美术史课程有密切关系,所以我笑对朱介凡兄说,这里面有我中国美术史的全部影子,而今而后,不得复以中国美术史来相督促了。因为我在上课时间,曾提出两句口号:度几个快乐周末,送一副美丽眼镜。这眼镜就是“欣赏”的眼镜,不但欣赏中国艺术,也欣赏中国文化历史,而归根到底,切问而近思,在于人生!

  这一系列文章的展开程序,历历如绘。

  第一讲是说“忙与闲”,忙是欣赏的大敌,一个人若拥有天下忙得不可开交,那还谈什么欣赏和快乐?所以破除这项困惑,列为开宗明义第一。

  接着是论中国文物上所表现出来的幽默感证明这项美德我国文化中由来体认已深,并不是什么舶来之品,用以增强我们的文化信心

  苏东坡文笔盖世,由假出真,对艺术及人生哲理多所启发,列为第三。

  然后是骏马美感讨论一个美学上的问题,破除形似主义的浅陋,这是中西艺术的最高准则,不过我国历史更长、渊源更深而已。

  第五讲则是论顾恺之的人生艺术和中国画上的传模移写,希望晋代大艺术家的生活规范对一千六百年后的我们有点会心的启发。

  第六讲论中西艺术思想之异同,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说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同”,和“因时因地而制宜”的“小异”,由此进而衍化出艺术上的五彩缤纷

  诗情、画意、哲思是为文学院的朋友而作,中国文人画之极诣亦最美丽之理想人生也,列为全系列之第七。

  第八讲则是对历史系的朋友而作,要以艺术品来立体地考证史实,有不少新资料可补文献记载不足错误

  花鸟画列为第九讲,由花鸟画的启发而论人生的哲学境界。

  墨竹画列之为第十讲,由墨竹画而论人生的雅俗意境之不同。

  第十一讲论中国的书法,中国独有之艺术也,充满了象征及哲学意味,为我们的历史使命平添不少体认与鼓舞

  第十二讲论中国哲学及画学上的一项主要观念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绘画在此等处念念不忘。以此观念来观察现存的我国艺术品,有令人豁然开朗面目一新的抉发。

  第十三讲《西风里的话》是论欣赏的层次,不论山川画图、人生都可如此体认。这是在多伦多时与长子李在其讨论之笔记,因和本系列之联系密切,特将他的这段笔记亦阑入本书之中,亦是一项谈助也。

  第十四讲是论我国之山水画,着重在其独特之造诣人类对山川之真情感流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只有中国文化深论及此。

  第十五讲是以林木之美为例说明欣赏之层次,人间最常见体会对象也。

  同样的手法,第十六讲是欣赏石头之美。以木和石为例,其目的是在举一反三,人间万事万物,都可以一例而珍赏过去。

  第十七讲是论陶瓷。我国是陶瓷母邦,有不少珍品可供欣赏,亦有不少故事予人以无限启发,黄粱一梦就是在瓷枕之上所做的人生大梦也。

  中国绘画讲究笔墨”,第十八讲就论线条,第十九讲论墨色,皆对人生意境有多层次之启示。

  第二十讲则是论所谓的道释画,最难得的是要从平凡的媒介中表达出超凡之神肖真情,欣赏者由此着眼,创造者由此致意,艺术之极诣也。

  第二十一讲是论生死,以我国滇西么些族之象形文字经典中之故事,解说他们对于生死大问题的智慧答案,这是继宗教崇高情操之后应有的文章之义。

  最后一讲是完结篇,说明了人间万事万物,不论其为鸟兽虫鱼,也不论其为林木花草……都可以用慧眼来“欣赏”。而且一加欣赏,都能化腐朽神奇,点黑铁成黄金。程明道先生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富有哲思的歌咏,在这里正好移来做一个综合的脚注。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了一字金针的诀窍就在于欣赏。经过艺术的过滤陶冶,当今世势发展的偏颇就可以得到若干程度的修正。我很高兴在文字上、电视上及其他方面,都有同样的婆心揭橥;甚而至于教育课程的安排上,亦有订正的决定。我追随诸公之后,在这方面能有机缘略尽一点力量,以一个老博物馆员的身份,把自己所最熟悉的艺术和人生,以言谈微中的方式呈献于社会,自认是一项极难逢的幸运。希望能有“看是一幅画,听是一首歌”的美丽效果。由这里衍展开去,不就是“人间境界真善美,这里俱包括”了吗?

  谢谢雄狮美术发行人李贤文先生在两年之前出的好主意,这项好主意使我留下了这一点雪泥鸿爪;也谢谢雄狮美术社中各位好朋友尽心帮助,他们的慧心安排时时有惊人的效果,比我预期好过几倍;更感谢各方面的知音好友,他们随时传来了鼓励和匡正,偶然有了空白和脱期,他们还会来电话以相询问。由于这许多难得的机缘,才得有这一系列文字篇章的结集问世,希望真能够图文并茂知音共赏,也希望能有浩阔共鸣匡正时差,不辜负这时代对我们之赐,共达成这个大时代之美!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四):读画需要学识老师助你入画

  诗,画,音乐是当下的三个很是奢侈的东西哦,有机会把玩的人,一定不简单了。首先他们不是在生存或生活所约束层面了,他们的灵魂已经放飞在高处了,但这个前提是,有身份有地位实力有保彰——这个是很难的,但是更难的,人家有学识,更有才华。有些东西,真是羡慕不来。很奇怪,读《李霖灿诗画四十年》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蹦出这样一个选择题:有诗有画有音乐的生活,和有房有车有money的生活,二选一的话你选择谁?

  好吧,我选择了two;我是俗人,处在生存状态下的俗人,还不能自由的去生活。身心不自由的状态下,读诗读画听音乐,有时候都听不出太深的味道,所以我需要这样的有趣“改编”。我认为李霖灿在解读诗画意境的时候,随手拈来很多人物故事及同类画作以及画作中的细节,相当于有趣的高级的“改编”。这些“改编”有很丰富的意境,也颇有新意,并且让更多的信息关联起来,让人读一幅画作的时候,会接收到更多的知识和理解,看懂那幅画及很久以前画这幅画的人当时的人文事件山水情怀,这让一些身心不自由的俗人能够得到短暂的陶醉,这种感觉很好。如同以前熟悉的老歌,被新时代的歌者“改编”并重新吟唱,老味犹在,新味又来,让一首歌重新放光,再次经典。

  《李霖灿诗画四十年》其实是作者的美术课堂整理出来的。李霖灿在台大开讲美术课,把厚积一生的学识传播出来,一时间他的课堂人满为患了,谁不想听大师的课呢。大师李霖灿仍然说,教学相长,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也会从学生那里获得学识,获得碰撞。并举出例子,在诗情画意哲思的课上,老师讲到将诗意画到纸上,是很难的。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就能画不出来,但是范宽的《寒江钓雪图》却画出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境界了,“直把这明净孤寂的情调传达出来了”。而南送马远也有一册《寒江独钓图》,意境也是取自这首诗。老师一提到这里,就有学生发问,说老师老师他是在钓鱼呢,还是在钓雪?课堂之上,这问题真不好答。若说是钓鱼,柳宗元的诗文俱在分明是在钓雪;若说是钓雪,这样的现实生活中,如此犯痴的回答也是太不接地气了,学生也会笑你痴傻吧。电光石火间,李霖灿反问学生:你读过《醉翁亭记》吗?可会背?于是接下来你的情况大家都能想象得到吧,应该有许多人一起背出“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山水之间也”了。这样的对答,丝毫不破坏意境,真的太妙不过。李老师于是说:“教学相长,乐趣正复不少”。

  老师说:欣赏无所不在。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固然可以欣赏,“群星在天空闪亮,百花在地上开放”亦同样地美不胜收,推而至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亦复令人欣赏无限。老师的话,其实说的很无奈。他是一个花很多心思去研究诗画的人,可能他教了几十年学生,放眼周围的人,大家都是忙于生存和生活,而忘记了去欣赏。而且现时下的文化发展趋势,显然有重“科技”轻“人文”的偏颇。作为内地小民深音生活不易,现在的孩子哪里还有什么童年,初中考高中是一道坎,高考是更大的一道坎,大学毕业后不得不当“房奴车奴”,没房没车连媳妇都难讨,如何分出一份心去欣赏人文之美哦。李霖灿老师说:于是许多有心人士戚然忧之,相率提出“注重生活质量”一类的口号,用意可云良苦。

  其实是老师用心良苦。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都很苦呢?想引导众生,放松自己,放宽世界,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

  李霖灿的美术课堂,有 很輕巧的幽默,很駁雜的旁征,可惜没有现场听过。老师是大师,学识渊博,又有才华,有机会看过许许多多的古画,有网友说《李霖灿诗画四十年》是“去台北故宮前需要看的書之一”。 只是我还是很想吐槽一下,为什么许多的中国古画,都摆在了国外的展馆里。当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变成别的国家的掠夺之宝物,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在国外看到画时的心境?估计李老师也有痛心之时。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五):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艺术的人生

  刚开始听说并且拿到《李霖灿读画四十年》这本书的时候,除了知道它是一本与“画”有关的书之外,而且看到其中有“四十年”的字样,所以不禁那肃然起敬之外,其余则几无所知。后来才知道,即使是这两点,也有一点还是略有出入的。因为在《李霖灿读画四十年》这本书里,不仅谈到了画,还说到了书法、佛教美术和工艺名品,还有一章内容涉及到云南纳西族的生死观,或许,原书名的《艺术欣赏与人生》相对来说更为“名副其实”。

  再来说说“几无所知”到底为何。所谓“几无所知”,其实就是指一开始并不知道李霖灿其人到底是哪一个,看了介绍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李霖灿先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拥有数十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资历,还有二十年台湾大学的授课经历,由他来谈艺术欣赏与日常管理确实理所当然。“序一”说李霖灿先生在台大历史系开授中国美术史时,“其吸引力是无法抵挡的”,“原可最多容纳六十人的教室,往往挤得水泄不通,有人只好踮起脚尖,将上半身搭进窗口旁听”。如此,可想而知李霖灿先生的博学多知与教学水平之高。

  书中的二十二章内容,原来是李霖灿先生在台北各大学讲授中国美术史上课时的讲义。既然是讲义,相对来说一般都会非常注意深入浅出,毕竟其面对的都是学生,兼具专业性、通俗性与趣味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二十二章内容都讲了些什么?李霖灿先生在自己所写的“引言”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涵盖了艺术作品的诸多门类,可谓诗情与画意齐备、哲思与金石媲美。并且他还开宗明义声明,自己是“以一个老博物馆员的身份,把自己所熟悉的艺术与人生,以言谈微中的方式呈现于社会”,“希望能有‘看是一幅画,听是一首歌’的美丽效果”。事实上,谦逊而博学的李霖灿先生,在《李霖灿读画四十年》这本书里很真诚地放进了太多的好东西,名画、名诗、名书法、名故事,不急不徐,娓娓道来,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听”者入戏,感觉不到自己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仿佛面对面地“听”李霖灿先生在上课。

  岁月苦短,所以要让有限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听多看多经历,这样才有很大的可能实现在这个世界“潇洒走一回”的人生目标。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各有各的不同,现在也有很多人选择到各地看一看,但估计以博物馆为目标的人不算是很多。事实上,各种各样的博客馆通常都是各个国家、各个地方最具有价值的旅游欣赏目标,因为它们承载着那个国家、那个地方的历史,能够在短期内对较长的时期一目了然。有些东西看一看就可以了,有些东西却需要详细钻研,就比如李霖灿先生在书里所讲到的这些艺术作品。事实上,很多时候,他不仅仅是在讲中国美术史,而且还把一种人生态度在不经意间就灌输于其中——这或许能够称得上是阅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最大的收获。

  二十二章内容,从内容上来说是没有先后顺序之分的,可以从任意一章开始,而总体上则呈现出作者李霖灿先生最想表达的心中想法,生活当中无处不蕴藏着艺术之美,“人间到处有奇景,触景可以生情,传达文心有妙笔,妙笔可以生花,只需脱略世俗洗涤铅华,便能化腐朽为神奇,点黑铁成黄金”。确实如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