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10篇

2018-07-20 05: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10篇

  《妈妈唠叨,教出棒女孩》是一本由陈彧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9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一):好女孩是这样炼成的

  好女孩是这样炼成的

  ——读陈彧《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有感(999字)

  作者:苇眉儿

  女孩的教育问题,相对于男孩的教育,更让妈妈皱眉头。有人说,女儿父母的小棉袄。这话没错,当女孩在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做妈妈的心就揪紧了,都说男孩要穷样,女孩要富养。但是不管怎么样,妈妈教育得法了,才能做好女儿的人生说明书。

  十月怀胎的辛苦,让地位升级的妈妈意识到了肩上责任重大究竟应该怎样教养自己的柔嫩可爱蛮横宝贝女儿呢?同样性别的女儿是否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呢?怎样让女孩自由释放自己的情绪情感,使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呢?除了女孩自身的探索、摸索以及尝试之外,还需要妈妈更多专业指导,抓住女孩独有的心理特征了解女孩的特性需求,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和指引

  对于妈妈来说,女孩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女孩的特性,妈妈能了解和掌握多少呢?要知道,女孩的心思总是比同年龄的男孩敏感细腻。因为人们常说女孩的心有七窍,所以更容易多心。做父母的,总要小心翼翼对待呵护才好。作者陈彧在《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一书中,提出了100个不说教、不动怒的教养小妙招,轻轻松松帮助年轻妈妈教出贴心公主。妙招一,创造机会,让女孩多动手,多实践;妙招二,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妙招三,大人说话,允许小孩插嘴;妙招四,关心女孩关心的问题,用她的语言跟她交流;妙招五,给女孩表达爱的机会……作者从实践生活学习总结出的这些妙招和方法实用操作,摈弃注重孩子眼前短浅目光效应开始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品质,是一本难得的实用教子书。

  唠叨,意思就是说话写文章啰嗦、不简洁,多指人说话重复或围绕一个道理差不多的话。眼下家庭中,妈妈的唠叨,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妈妈总想通过这种重复的机械方式让女孩警醒并改正和努力,但是很多时候适得其反实际上,孩子不是妈妈的,也不是爸爸的,而是属于她自己的。妈妈要多聆听女孩的心声,少说教;多欣赏,少指责;才能教出自信独立和善良的贴心小公主。

  就像四月的蔷薇开满了篱笆,成为一道美丽风景,谁看到了都会微笑驻足观赏。可是如果篱笆上全是花朵,大家看不见一丝丝篱笆的影子,也看不见葱茏碧翠的半枚叶子,也没有清爽宜人的半丝儿风,只有劈头盖脸铺天盖地的蔷薇花,是不是也会顿觉压抑和毫无美感了呢?物以稀为贵,妈妈的唠叨,说多了是会惹人烦适得其反的。还是多运用智慧用心灵和女孩沟通和交流,教出一个高贵可人的女孩。好女孩的炼成,指日可待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二):教出贴心小公主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可以说女儿和妈妈是最贴心的。懂事乖巧的时候总是居多,但是偶尔不听话的时候也是很让妈妈头疼。爱哭、爱笑、爱撒娇,种种习惯和特征总是让妈妈们又爱又“恨”。

  其实我们都知道,女孩总是比男子子早熟一些,懂事也比男孩早。在男孩还在疯跑的时候,女孩就已经学会体谅他人,察言观色了。女孩总比男孩敏感多心,女孩总比男孩爱哭爱笑。她们的听力比男子好,比男孩细心,她们能能捕捉到细节,听出更多的弦外之音。当然,如果当遇到一个唠叨的妈妈的时候,女孩也会比男孩更容易受到唠叨伤害

  女孩就像飞跃的小精灵,她们天真活泼,到处播撒快乐种子;她们也敏感。多疑收获各种各样的彩色心情。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妈妈们要明白小精灵有一颗容易受伤的心。她们需要有人欣赏,更需要在人们面前展现自己的价值。而妈妈就应该给她提供一个这样的良好环境,给她阳光和目光,给他一个发现自我的机会,给她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她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孩子有时愿意听妈妈说教,但是也需要学习新知识纯粹的不具有说教性质的知识可能会更吸引孩子,妈妈们要理解孩子的行为,这个世界给孩子的喜怒哀乐,妈妈应该成为她的第一个指导者。倾听心事,慢慢讲世界的规则告诉她。

  看到有个故事说,一个学习不好的女孩有一次因为考前认真复习,考到了班里的第一名。班上的同学质疑她的成绩怀疑她作弊,而老师只是草草安抚了一下就上课了。孩子很委屈,回家后发现门锁着没人,于是就更委屈了,这时候有个老者过来了。孩子说了这事,老者听完却不回答

  孩子问:你也认为我抄袭么?

  老者:不是,我感觉难过。如果是我,我肯定当然就大哭一场了。

  女孩:就是么。不过还好,我没有哭。

  老者:着这说明你很坚强,能在备受委屈的时候,也忍住不哭

  女孩:你相信我没有抄袭么

  老者:我相信

  理解女孩感受的人,可迅速获得她的好感,在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不孤单,有人重视,有人理解,有人疼爱。而这个世界不仅有好人,还有很多的充当好人的骗子。妈妈们就需要好好的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这个社会。不是将各种规则塞进她的脑袋,也不要随意猜测孩子的想法,而是给她自由,给她安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引导。

  一个唠叨的妈妈会培养出一个嘴碎的孩子,而如果叨唠中保函的道理是错的,那就对孩子更为不利。爱哭爱笑,是一种情绪的舒畅表达,是女孩的的小小特征,也是能帮助女孩把外界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细节中,根据一些教育理念归纳出实用的方法,着眼于孩子的品质而教育。没有大道理,都是生活小故事,是一本很棒的写给妈妈的家教法则,值得学习。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三):莫让爱失调

  也许是与女性特质有关,唠叨是妈妈们普遍存在错误教育方式。诚如我,深知唠叨的无用,也从心底里告诫过自己要改变唠叨的毛病,但基于对孩子那种殷切期望深入骨髓里的爱,面对着孩子时,总会无法控制地碎碎念起来。诸如每天早上都要唠叨孩子吃饱一点啦,要不然上课就没精神啦,晚上孩子放水洗澡的时候,又要叮嘱孩子要注意调节水温啦,别着凉啦等等,总之对孩子的唠叨简直是无处不在感情这唠叨是大多数妈妈们的通病了。

  爱之深深,唠叨难改,这是我现在的一大教育问题。不过既然深知问题所在相信自己努力学习,努力改变,假以时日,也是可以把这碎碎念纠正过来的。因为教育孩子不容有怠,作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作为妈妈的我必须在教育的道路上学习、学习,然后成长,再成长,直至女儿长大成人

  恰逢读到《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一书,里面列供诸多针对女孩在生活和学习教育中的教育案例全面解读唠叨的无用与危害再进一步给出一些正确有效的教养方法,让妈妈们真正从源头(自我)上避免唠叨,用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家中女孩茁壮成长。

  爱是平等互动,爱是良好的沟通。作为妈妈,请卸下我们一副权威架子,俯下身子真诚地聆听,聆听孩子的心声。孩子愿意以心交付,对妈妈无话不谈,妈妈能够了解女儿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为教育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一切教育能够以了解为前提,对症施教的效果自然高效。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我们是否过度关注眼前的分数,一味的数落责备孩子,这会使孩子懊丧的心情雪上加霜。妈妈看待事情有没有一种深远眼光?在面对孩子的考试分数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而应看到孩子到底有没有付出努力,如果孩子努力了没考好,妈妈正确做的方法应该是更多的鼓励而不是责备。

  女儿是妈妈最亲的人,从小与妈妈朝夕相处,妈妈的性格特征、生活格调、行为方式,很多时候都会成为女儿的模板。所以如果妈妈希望女儿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在这方面做好,潜移默化的身教胜过无数的唠叨。好比如酷爱阅读的女儿有一次就曾这样对我说,她对阅读的热爱得益于妈妈对阅读的热爱,从小看着妈妈热爱阅读,受此影响,她自然而然地热爱上了阅读。因此,与其碎碎念女儿希望她这样那样,不如以身作则,用行动,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表达爱,更要适可而止。要知道唠叨过量,爱就会失调,就会成为孩子的压力负担。不要让爱成为孩子的束缚。这就需要爱操心的妈妈学习真正地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尝试,哪怕是一些失败的尝试,而不是以“爱”之名的代劳。相信孩子可以做好,给她尝试的机会,让孩子在成功中得到自信,在错误中得到教训经验,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就是在自己的亲身实践里获得。

  妈妈们谁不希望自己的女孩子大方得体、自尊、自信、自强呢,那么请从现在开始收起所有的碎碎念,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自己的女儿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妈妈做好了,女儿才能做好。《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就是这样一本引导妈妈摒弃唠叨去做好的教养书。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四):要爱孩子,请选择正确的爱!

  在问“为什么我的爱孩子不能懂”之前,——请扪心自问,你是否真的在将视孩子为有平等人格地位的“人”,而不仅只是付属于自己的“物”?

  私以为,真正的亲情,应该是无条件的付出。你爱你的孩子,不为他会在将来你年老体弱的时候回报你赡养你,只为他此时,从稚弱无力的幼子之时便傍倚你需要你。你的付出,无计回报,只求他的幸福安康。而时下的这种,因为我从小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了你,你就该用一辈子的言听计从来回报……充其量是种不公平契约罢了。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没落到白纸黑字上甚至没宣之于口,只是理所当然的道理也能叫契约吗?可是,约定俗成的所谓“道理”,就是秉承着契约的精神。试问,难道从你出生,你就白纸黑字或者宣之于口的允诺了一定会遵纪守法吗?没有吧,但是,你为什么要遵循法律不越线呢?那是因为,你知道你遵守了,别人也才会遵守。也就是说,你守法不越线,那么在法律的准则之内,你就是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同样的,你会认为,你的父母养大了你,你要孝顺他们,这样你的儿女也才会孝顺你。

  于是,上一代把错误的观念传递给了下一代,薪火相传,毁人不倦,唯有在这一代代中的某个个体的彻悟,方能解开这个怪圈。但是,一个人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在自己无法独立生活时的彻悟,更是足以令每一天都漫长到无尽。肉体的伤害总会痊愈,但心灵伤口却久久无法愈合。

  或许是我太过求全了,总渴望着一份完美的感情,于爱情是如此,亲情亦如此。可世间有多少万全之事?——你必要接受的是,世间的这么多父母,并非所有都是那么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并不是不爱孩子,不在意孩子的,只是比起孩子,他们更爱的是自己,更在意的是自己感受。当然,也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不在意自己的孩子的,那又怎样?难道你就是靠着他们的爱活着吗,小的时候或许是如此,可你现在已经无需他们的照拂就能独立生存了。

  就像那句《骄阳似我》中的经典台词【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那是因为唯有爱别人胜于自己才能体会的,我想,你还不敢这样爱人。】——太多的父母也是如此,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不是不在乎自己的孩子,只是在他们看来,孩子只是他们的附属物,无论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无论他们抛下孩子多久,孩子、总是属于他们的。所以,对那样的父母,不要觉得有什么对不起他们的,就像,他们从不感觉自己对不起我们一样

  其实,很多的父母他们真的是认为自己是爱自己的孩子,问题是,那也只是他们“认为”。就比如说那个要求子女对父母的“感恩教育”,那个“孝顺”要求。……据某位大才的解释是,不顺那里来的孝。可我不禁在此反问一句,你真的懂得什么是“孝”吗?

  孔子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语,换做了你是真的掏心掏肺的爱着自己孩子的父母,就算是再怎么的对儿女的未来忧心,再怎么的想替他操持一切,但那都要是建立在对孩子好的基础上的。孩子好,最直观判断是从何而来,不就是孩子的开心、快乐吗?对那些真的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来说,会希望他的孩子过得越好才好,最好比父母过得还好。也就是说,真正的大孝就是做子女的开心快乐,要过得好,比父母还强,那才叫“孝”。即使孩子不快乐,过得一点儿也不开心,就算是事业上获得了成功,本质上也不过只是一个失败的‘人’。而凡是不认为自己的孩子开心、快乐重要的父母,你根本不必和他谈感情,我们要“孝”的是父母,不是其他的什么不知名的品类。

  所以私以为,所谓的“顺”,只是小孝。不去激烈的争持,并非等于百依百顺,如果,你言听计从的后果,就是自己既不快乐,过的也不好,满肚子对父母的怨怼还一句不说的那种。像陆游那样的,在母亲面前无力护持自己的妻子,千古之下却要毁了自己母亲的名声。就是“小孝虽有,大孝却无”的典型例证。所以,最好的“孝”,就是孝敬,要听取老人的经验,但并不盲从,敬重而非是敬畏——因为爱我的,我也必爱!

  【我爸妈知道我自尊心强,所以从来不说你要好好学啊,爸妈不容易的话,他们越是这样我越是不舒服,为了爸妈的辛苦,我只有努力学习,但是说实在的我要崩溃了,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我的心情和书包一样沉重,我活的真的很不高兴!!老师我恨你们!!!!!】这是截取自网上转载的一个学生的帖子。

  一个本该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为什么在他的眼中会成了憎恨的对象?如果只是因为,他的老师‘不爱’他,那么充其量,他也不会‘爱’他的老师就是了,毕竟,感情都是相互的。所以,当他的老师逾越了自己职责的底限,一个老师视自己的学生做牟利的工具,肆意压榨,通过压榨学生家庭的方式,给自家买了新房子开上了小轿车,所以他恨他的老师……而反之,因为他的爸爸妈妈爱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强,相信自己的孩子懂事,所以从来不说教,不逼迫,不去抓住任何时机对孩子进行对父母的回报教育,所以孩子自己就会逼迫自己努力。——要知道,培养人的责任感往往不是埋怨与指责,而是鼓励和安慰的目光!

  最悲哀的就是,往往当那些孩子真的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孝”的时候,他们都已长大成人,失去了自己所有的可能性,错失了发展自我的时机。越是对自己的不满,越是更加的愤恨着自己的父母。毕竟,再深厚的感情,都是需要后天小心翼翼维护的,不珍惜,就会被消泯会产生裂痕。而亲情,除了有一个天生的血缘,比起爱情又能好到哪里呢!

  大概是独生子女的政策,还是传统文化什么的,典型中国式父母和子女相处的关系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寄生”!“藤生树死缠到死,树死藤生死也缠”,那种太过强烈的感情,是足以令人窒息的。曾经以为子女是藤,幼弱无力只得攀附,现在才知道,原来父母是藤,不愿放手的不甘,死死的纠缠束缚着蓬勃生长的苗木,不要它脱出掌控。……这样的父母往往在心理上特别的依赖孩子,要不断的进行施予,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或者只有这样自己飞人生才会有意义。话说,现在到处鼓吹要青少年对父母行动上的离不开“断奶”,那么父母对子女心理上的依赖就不需要“断奶”了吗?父母总说子女啃老依赖性太重,子女却要怨父母太霸道支配欲过强。可是,如果做父母的不肯放手,孩子是飞不起来的!

  一般而言,父母和子女无法沟通,问题就是出在做父母的心态上。在外面的社会上,是“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没错,可在家里,对自己的孩子,还能抱着这种想法,你们不觉得太功利了吗?就因为吃了你的喝了你的,他现在的无法独立,就成了你羞辱他折磨他的理由吗?

  我想说的是,你能不能不反复的说那些,“你看,别人家的谁谁谁怎样怎样”~要知道,每一个不完美的小孩背后,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即使你的孩子不够完美,但是她也是你的造物,也正是你的错误,才造就了今天这样不完美的她——因为,在她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是你们亲手给它涂上了色彩。3岁之前,你给一张白纸似的孩子描绘了内容,7岁之前你给画纸内填入色彩。所以,在中国有句老话,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就是这样了,所以一个人的不幸往往来自于自身。性格决定命运,可教育决定性格,所以,明明是怨恨着的,憎恶着那样的教育,长大后,却不知不觉的成为了自己最不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因为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会下意识的模仿着教养他的人的一切人生观啊价值观啊等等,哪怕他本身就痛恨这些行为。一个人从小被怎么被对待教育,他长大后就很有可能变成这样的人,就是因为在他的成长环境中,父母没有让他形成完整的人格,处于思维狭隘局限中。

  因为错误的家庭教育,因为父母给他们留下的心灵创伤,当他们无法自我醒悟调节时,他们往往就会在别人身上重复这种行为,以此来达到心理平衡。这个“别人”,往往就是他们的子女。所以就算是面对父母,也不该是一味的顺从,这样对自己,对那些被无力反抗的“顺从”的孩子“惯坏”的无能父母,都不好。

  即使我现在已经认识到了,像我母亲这样无底限的无理取闹,将身边周遭人等都得罪的一干二净行事作风,完全是被我这些年来毫不反抗的顺从,给惯出来的。非常后悔,如果一开始我就能够像这本书里的写的那个女孩那样,动辄自己跑去外地的亲戚家闹闹离家出走什么的,相信她不会像现在这么极品了……可是已经太迟了╮(╯_╰)╭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完成,只有自我形成完整人格才能过正常的生活,这点上,无论是子女还是父母都是一样的。

  说起来,这本书收录的还都只是普型母女,不是那种特型的家长和子女,没有更深入的触及血淋淋的家暴的。也许作者是认为那类的和教育无关,更该归类于心理问题吧。不过,私以为“抱怨”本身就是一种家庭暴力,“唠叨”则是一种精神虐待。说一遍是好话,十遍是好话,但是好话说上一百遍、一千遍……就算不听出逆反心理,也会养成习惯性的充耳不闻了~!

  不过就个人看来,这本书不应该只给妈妈看,更是该给那些错误教养下的孩子看,让孩子自己对号入座,家长才好知道该如何改正。毕竟“旁观者清”,最了解自己从来不是自己。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成为母女之间沟通的桥梁,让亲子之间更多些理解包容,少些误会伤害。

  .【】内的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五):富有针对性的教科书式培养建议集锦

  很好的一本书,有许多贴合实际的例子,例子后面就是详细的建议细节,比教科书更加富有针对性,生动而贴切。适合所有的有孩子的家长读一读,特别是针对3岁到18岁的母亲,能够从书中很多正面或反面的例子及配合的女孩教养妙招中学到很多。

  每位父母多是初为人父母,更多的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不管自认为教育方式多么成功,肯定有许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像最新一期的很火的《爸爸去哪儿》,几位爸爸换着带对方的的孩子,能够从对别的孩子的教育上,发现自我教育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其实,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这本书不像《哈佛女孩刘亦婷》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属于一个故事贯穿始终,带叙事性质的成长性描述,而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的例子,根据主题分章分节分主题安排内容。全书分为八章:女孩的心理特性、唠叨的坏处、换位思考、放手管理、平等对待孩子、释放压力、有效沟通。看书的过程中,从小到大的很多成长细节,和母亲的点点滴滴不断的涌入脑海,似乎在阅读自己的过往,幸福而甜蜜,为自己和智慧的老妈。

  女孩子,多敏感善察言观色,善于从周遭的相处模式中寻找到适应环境和心性的方式。以环境给予自己的,回应环境,所以多半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父母的教养,你给予什么,她表现什么。

  我是妈妈36岁才生的女儿,姐姐则是妈妈30岁的第一个孩子。刚好姐姐的青春期撞上了妈妈的更年期,妈妈的唠叨也没有完全铺洒到我身上,那一年过年年三十,因为我们说错话,我、姐姐都被唠叨了很久,爸爸也没有幸免。如今,年过六十的妈妈回忆起来也很不好意思。这是记忆里不多的妈妈唠叨的印象。

  从小到大,我和姐姐与妈妈都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相反,我和姐姐反而没有私人秘密,倒是有各自和妈妈的秘密。她总是很耐心又认真的听我们说自己的生活和世界,从小时候说班里的同学、学校的老师、学校教的功课、考试的情况,到如今工作了的办公室的领导、对工作的想法,妈妈总是听的津津有味,适时鼓励,长和我一起开心或难过,也会在我面对困难时给出建议。时至今日,妈妈仍旧是我最愿意说心事的好朋友,我从小到大联系十年以上的朋友,妈妈都很熟悉,我的闺蜜、好友也都很喜欢妈妈。翻着这本书时,教养妙招里说:不要把聊天当教育、不要随便猜测孩子的想法、听心事一定要认真、要听弦外之音、尽量不要说教、多和孩子聊天、帮助女儿交到知心朋友、鼓励女孩观察和思考。这些建议和妈妈的做法是惊人的一致。

  妈妈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教育学家,但是在所有的亲朋里,她是出了名的好人缘,待人亲切热忱,教育我们姐妹俩也都是以身作则。

  小学的时候,我喜欢跟着妈妈看电视,等到电视剧放完才开始赶着写完作业睡觉,妈妈为了改掉我的坏习惯,自己也不看电视,我做作业,她就做家务,收拾屋子,督促我。我也自觉了很多,像书中所说,妈妈以身作则,孩子才能严于律己。

  初中的时候,家里距离学校很远,每天上学放学要骑接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冬天常常是五点多就起床,我所有附近的小伙伴的父母,都是自己花钱在外面买早饭。而妈妈总是风雨无阻的起床给我做热气腾腾的早饭,吃了饭才出门,整整三年,直到毕业。

  读高中的时候住校,学习也紧,妈妈没有时间陪读,家境也不允许,但每次回家,妈妈在厨房里做饭,我就跟在身后,小嘴一直不停的讲学校里的种种,妈妈总是认真回应。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很大,妈妈总是鼓励我说:考试是考验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成绩是反映知识掌握程度的结果,人生在世,年轻美貌、财富都是留不住的,只有知识学到肚子里,别人偷不走也抢不走。高中的知识,不懂的就问老师。考的不好也没关系,大不了下次再来。这次错了,下次就不会再错了。

  高考确实也很不错,考了全校第三。上了大学后,家境不好,我自己打工挣学费生活费,妈妈也总是鼓励我不要自卑,自己动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如今,我工作稳定,在单位受同事欢迎,得到领导的喜欢,姐姐已是另外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妈妈教育女孩的智慧,仍旧延续到第三代人身上。她用尽全部的爱灌溉我们的成长,如今已是工作几年的我,也常常要向妈妈诉说工作的烦恼,妈妈总能给我力量。她的做法不知道是不是系统,和这本书里大部分的内容不谋而合,可能有效的有关教育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我推荐这本书,因为它有和妈妈一样的教育观念。扣掉的一颗星是,根据例子给出的建议,有少许的重复,不影响整体。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六):叫我如何不唠叨

  叫我如何不唠叨

  有时我会想——尤其是为人母后,妈妈爱唠叨是不是全天下子女公认的通病,而曾经抱怨妈妈唠叨的我们,是不是也有一天会成为爱碎碎念的父母?

  曾几何时,我是那么厌烦老娘整日里的念念叨叨,看到《大话西游》里把人罗嗦到自杀的唐僧时,觉得悟空简直是与我一般可怜,言简意赅、以身作则难道就这么难吗?结果,才眨了几下眼,我便开始对着尚在襁褓的女儿絮絮个不停,重复又重复,不管她到底是懂或不懂,感兴趣或不耐烦——当然,也胜在她暂时根本就听不懂。

  再美妙的音乐只要单曲循环听上一百遍,也会渐转为难忍的噪音。就算是唠叨的内容极具正确性,极有深度,天天在孩子耳边反复播出,终究会使孩子心生不耐、厌倦和反感,不仅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对孩子正在建构中的心性也会产生一定的扭曲作用。

  人为什么这么奇怪,明知不好的习惯,却无意中一直传承,家庭环境的力量或许比我所理解的还要大上许多。唠叨之于教育的坏处无须赘言,但如何克制自己,以相对正确的方式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传达或濡染给下一代,倒是个值得一再研究并学习的课题。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的原因。将内在无解之题向书籍寻医问药是我一贯的做法。

  很怕那种追求完美或者所谓高人一等的教育理念。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做为母亲我们只形式上占用他们十个月,脱离母胎后他们便是身心独立的个性,我们有保护、引导和教育的义务,却没有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套现在孩子身上的权利。

  陈彧在《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里举的例子很典型很真实——并且幸好不会过于极端,这些大多就在我们生活里能见到的事例才有说服力。书中从各个方面例证说明了,能否培养一个内外兼修高素质的女孩子,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否恰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既然上天已经恩赐我一个女宝宝,那么我就得努力当一个合格的母亲。好和棒的定义很广泛,因人而异,我想,我应当如书中所言朝着适合孩子的方向,尽力地调整自己的教养方法,使孩子能在适合她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七):温暖的唠叨别丢了

  昨天接到了妈妈的电话,狠狠的训了我一顿。不是滋味呢。但是心里是暖暖的,虽然福州的天气不是很冷,然而这个季节,难免心里失去了平衡,想家,回家,这是一个春节每年的心痛的话题。春节、春运成了我们心头的伊坎。《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话说给我们100个妙招。我推荐妈妈们看,但是我不主张妈妈丢了你们的唠叨,只是方式和方法要调整。

  亲爱的妈妈们,孩子们都懂得,就像以下网友写的:

  妈妈

  您知道吗

  小时候我最不愿听

  您的唠叨

  上学时我最害怕听

  您的唠叨

  我天天盼着快点长大

  只为能逃离

  您绵绵不绝的唠叨

  长大后

  当我也成了孩子的妈妈

  我突然特别想

  靠近您的身边

  只为能再听一句

  您的唠叨

  无奈千山将您重重阻隔

  只恨万水

  带不走我深深的愁绪

  妈妈

  我知道了

  唠叨是朵美丽的浪花

  鼓动的是您如水的爱

  唠叨是一首深邃的诗

  只有长大了才能读懂

  唠叨是一支深情的歌

  只要做了母亲就会

  唠叨是那一缕最温暖的阳光

  只有失去时

  才知道它的珍贵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八):——你真的在爱自己的孩子吗?

  在父母眼中,他们从不唠叨,那叫“数落”、那叫“叮嘱”。哪怕那些落到他们身上会令他们勃然大怒的人身攻击,他们也是能够如此轻易的将之倾泻到毫无反抗之力的孩子身上,也只是因为,他们无法反抗而已。至于为什么父母会有此认定,又是谁给了他们这种信心……就不得不归咎于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糟粕了。破四旧好的都砸破了,那些糟粕倒当成了宝捡了起来。在这个从不重视“天赋人权”的国家,孩子相较于家长先天就处于弱势,就如是婚姻生活中女性天生就处于弱势地位一样,还没有法律的保护。

  在当今这个社会,有一种怪现状。那便是,倘使长大后的儿女打了老人一巴掌,普罗大众也只会一致的声讨那个做儿女的“不孝”,却没人会去关注那个做儿女的从小到大究竟受过多少那个老人施加的暴力与虐待,甚至没人会去关心,那个做儿女的究竟为什么要打那一巴掌?老人又为什么会受那一巴掌了?

  父母对子女,予取予求,就像是奴隶主对奴隶,皇帝对臣民一样——皇帝天生可以对臣民生杀予夺,可臣民,但凡是碰了皇帝的一根指头那也叫“大不敬”!不得不说,似乎任何的权威,都喜欢把别人的反抗,称之为忤逆。但是,什么是“孝顺”?听话是“顺”,但是那就是“孝”了吗?

  太多糟糕的父母,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了无知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不安全感,自己的焦虑烦躁,肆意向孩子倾泻——把无辜的孩子当做了你宣泄情绪的垃圾桶。无能到这样,还口口声声的“为了孩子”,但是,就像是你不该你的孩子,欠你的孩子,自我感觉为了孩子平白无故的付出很多不值得一样;孩子也不该你,不欠你的。她既不该是承接你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也不是活该被你肆意发泄的沙包——如果你真的那么不在意她,大可以找人收养她,让她离开你。或许,即使在那个经济条件不如你的家庭,只要有了真心期待的父母,她会过得更好!

  “我真的希望,就算我什么都不是,你还是爱我的 ,就算我不够好,不够漂亮,不是你们期待中的那种孩子,你们还是会珍惜我!” 这是来自一个8岁孩子的含泪泣诉。让人看得既心疼又无奈。或许,她在物质生活上并不匮乏,但是那种自童年到成人一直伴随她的挫败感,来自本该是给予呵护的至亲的伤害,却是最令人难以释怀的。

  冷暴力也是暴力,精神虐待也是虐待,如果你爱孩子,请先让让孩子感受到爱。“抱怨”本身就是一种家庭暴力,而“责怪”就像喂进孩子口中的慢性毒药……你整天让孩子浸泡在毒水里,还好意思埋怨孩子和你“不亲”,对外人比对你这个家里人还亲?你自己就没想想,就凭着你平日的言行,孩子和你亲得起来吗?……自己从来不能反省自己的问题,有错通通的推给别人,推给孩子,就好像自己无辜的像棵小白杨~!

  做父母的成天提倡什么“感恩教育”,先扪心自问一下,你自己感恩了吗?你有感激她的出现,让你体会到了做母亲的幸福滋味?还是曾感激她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带给了你那么多的欢乐?还是感激她对你无条件的爱、信赖与依靠过呢?——我们该做的,是感恩于孩子带给我们的幸福,而不是反倒抓着孩子要求她的感恩戴德!别整天抓住机会就对孩子进行对父母感恩的教育,要知道,感情的付出,你不说别人的心里自然有杆秤,但是你天天说,就算是真的,也成了假的了。……就像是玻璃球大的钻戒,戴在手上炫富,真的也成假的了;放在珠宝店的防弹玻璃罩后面,假的也像是真的。

  我很是喜欢小孩的,每每和小孩子相处的时候,总会感觉心灵都被净化一样……纯净的像牛奶,轻盈的像羽絮…天真单纯,傻乎乎的,坏蛋起来让人想把她塞回肚子重塑Q_Q但恬静的时候真的太可爱了ヽ(* ̄▽ ̄)ノ说句很俗套的话,“简直就像小天使一样”~!她是那么的敏感纤细,所以,你叫她“小破孩”“小坏蛋”什么的,充满了怜爱,她也不会感到不舒服或者过于敏感什么的,因为她能够感觉到你是爱着她的,你的话语中没有负面情绪。但是,如果你充满了负面情绪的说同样的话,只会刺激孩子,让她受到伤害。孩子的纯真和善良,都令身为大人的我即动容又惶恐,他们的世界就像美丽但脆弱的玻璃屋,容不得一点伤害;他们太精致,像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弱小雏鸟,以至于大人一个烦躁的眼神都会令他们无比惶恐。

  孩子是稚嫩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行为,给父母添乱甚至造成损失,不要忍不住气势汹汹的去指责斥骂。这样会挫伤孩子天性的自然发展。甚至,天长日久的积怨,会令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被消磨,出现裂痕。孩子总是需要建立自信的。你眼中的调皮捣蛋,或许在她的眼中只是对世界的探索;你眼中的发呆恍惚,或许只是他的小脑瓜里在迸发着什么奇思妙想……不要总盯着孩子的不足,肯定孩子,放手给孩子机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从身体到心灵。

  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好了,那就好的跟电视剧一样,沟通的不好,那就糟的跟现实一样。太多的父母总爱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总是将想将自己曾经做不到的加诸在孩子身上,总是认为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要求一言一行才是对的。对这样的父母,我唯一能说的就是,——你们唯一的错就是自己想要的是个完全听凭摆布的偶人,结果生的却是个活蹦乱跳会说会笑有自己的思想的孩子;而你们的孩子唯一的错,就是无法选择自己能否出生!

  并非重男轻女,事实上在错误的家庭教育中,女孩确实比男孩更容易受到伤害。不管怎么说,男孩总要更“皮实”些,而女孩会更敏感,她们总有很多的小心思小想法,才下了眉头却上心头。即便是那种没心没肺的假小子,也绝对和真小子不同。像是,男孩在外面野得再久,也是正常,哪怕有什么不对,别人也总会说“这么晚回来啊”、“男孩嘛”;但是女孩,就没有这么宽容了,“你怎么敢回来这么晚”、“女孩子啊”……这只能证明传统伦理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太多的父母既不想,也不懂得怎样正确的教养女孩,却从来不肯承认自己的不尽责。

  就算是父母和子女沟通,也绝不是不需要技巧,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比如,就算大人有什么不满想要跟孩子说的,发现了就马上说,别想着留了做把柄,等以后反复的用这件事来刺激孩子。…谈话不只是要注意态度,还要注意时机,选择谈话的时间,不能在饭前谈,也不能在吃饭的时候谈,要等孩子吃得饱饱的,精神上放松下来,再和孩子坐到一起,用和缓的态度和她谈话。根据科学研究,人刚吃饱了就会比较笨。所以,如果想让敏感的孩子和你沟通,你就不能指望在她平日里会看你脸色的时候和她谈话,等到她开开心心的吃的饱饱的,就会比较好哄,很多平日里她不敢说的,也许一不注意她就说溜嘴了。

  就算你只是想要对孩子下“通知”,但请注意方法,别给孩子一种自己只是个被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毫无自主能力的,那种情况下就算你做的选择是为了孩子着想,但从孩子看来只会感觉被操控摆布的厌烦感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不想要自己的孩子变得虚荣,就不要总是说“家里没钱”,虽然“拼比”不是好风气,但是,你不想孩子在班级里感觉到那种隐形的排斥吧?……尤其是在家里真的不是缺钱的时候,如果你只是想要孩子“朴实、节约”,在不愿意满足孩子渴望的时候,或者说,在你自认为自己是在“不娇惯”孩子的时候,请直说出“不愿意”,别说“没钱”!当孩子看到你因为“没钱”,不愿意带她出去玩儿、买玩具、买书,却转身给自己而不是家里置办了了东西的时候,她的心里就会记住,会认为家长是自私,会积蓄愤怒。

  这本书不应该只给妈妈看,还应该给那些错误教养下的孩子看,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母女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彼此更多理解,少些误会伤害。全书82个分析案例,80对普型母女以及作者母女间的亲情互动,有反有正,以反例为主。每篇开篇有特型母女的典型句式对话,可供读者对号入座。下面是作者的【解答】,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对话。和篇后的【好妈妈教养手记】相呼应,前面都是说为什么这么做错,下面是怎么做才对。内容很好,就是纸质太差,我仔细的翻看了两遍,整本书就变得皱皱巴巴的了。

  .【】内的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九):“知音妈妈”养成手册

  一万对夫妻里面,幸福的不超过一对。一万个妈妈里面,不唠叨的不超过一个。作为80后的你,不知是否认同以上论断?不管你认同不认同,作为80后的我,是认同的。儿时印象中不惟妈妈唠叨,甚至奶奶也是唠叨的,还好,现在的夫人不是那么唠叨,但话也不少。那个80后儿时的公敌—总比你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配合妈妈的唠叨,给我的童年蒙上了极大的阴影。因此,一看到这本书,就冲着书的名字,也送了一本给我的夫人。这一行为其实体现了浓郁的父爱:我在努力为我闺女塑造一个不唠叨的妈妈,成败与否,父爱都在这里。

  孩子还不大,夫人看后,表示这本书不是泛泛之谈,有内容,也有启发,可以时常看,随时作为指导。我也大致翻了一遍,评价比夫人的要高些。里面的案例很贴近现实,虽说意在“教出棒女孩”,但在阻止妈妈“唠叨”的天性方面,还是给出了很多建议的。而且很多时候,对于妈妈天性中的“唠叨”,也没有做“堵”这一简单处理,而是以“疏导”为主,教会妈妈们如何“变唠叨为沟通”,做女儿的知音和导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可以视作一本“知音妈妈”养成手册了。

  这本书开篇先谈女孩特性,与现代学术重视以人性为出发点的规范是一致的,这本书开篇就体现了较高的学术素养,虽然这并不是一本严肃意义上的学术书籍。在第1章,作者就从女性性别视角探讨“女孩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并追问为人父母的你:有多少女孩的特性你不知道?女孩心有七窍,所以容易“多心”?并对这些问题详细做了解答和论述,让你了解了这一特性后,又提出具体情境中的女孩反应,并给出相关建议。尤其是那些在中国文化中比较头疼的教育难题。比如,青春期到后,男女性别意识更加凸显。面对来月经等生理变化,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要看着是小事,处理不好很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一个母亲鉴于自己来月经时,未得到父母教育而恐慌,进而影响学习成绩的“不幸”经历,因而及早准备,在这方面帮女儿解答困惑。最终帮女儿度过了心里难关,还和女儿形成了知音关系。再如“早恋问题”,现代网络传媒,让小孩早恋无可回避。那么,传统的高压禁止还管用吗?又该如何疏导?作者还是鼓励妈妈不要恼怒,要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正确对待早恋。其实看看现实中,有不少剩女,都是因为儿时相关问题没有处理好,而无法跨入幸福的婚姻。因此,早恋的处理,是需要艺术的。作者对于此问题,也给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议。

  这不仅是一本妈妈应该看的书,作为父亲的你,也有必要看一看,至少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在孩子她妈忍不住唠叨的时候,适时提醒。总之,都是为了孩子不再蒙受我们儿时的阴影啊!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读后感(十):给孩子有分寸的爱

  做孩子时,觉得做孩子不容易,当了妈妈才知道,当妈妈也不容易。其实,这天底下有哪件事是容易做的呢?我们的一生其实就是在不停地碰撞中成长,不论是孩子还是妈妈,都在努力地学习着。

  这本《妈妈不唠叨,教出棒女孩》里展现的是一个个生活中的场景小故事,这些故事在阅读时,你有时会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有时你会觉得你像那个不被理解的孩子,有时你又会觉得自己像那个不被孩子理解的妈妈,有些事情,仿佛就像是你自己曾发生过的一样。作者用这些小故事为我们带来的是妈妈与女儿心中的表达,让我们在他人的故事里反思自己的教育。俗话说“旁观者清”,读这些小故事时,你也许会觉得,那个妈妈怎么那么不通情理,但是当你仔细一想,会发现,也许那个妈妈说过的话,你自己也曾经说过,但是你竟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制造着与孩子间的矛盾。所以当我们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读他人的故事时,你会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其实没有人会完全完美,你也有失控的时候,所以此时,看到熟悉的场面,你会产生一种共鸣,其实我们的教育永远都在路上。

  对于家有女儿的家庭来说,的确是要比男孩儿更费一些心思。女孩特有的细腻、敏感、多情等等特性,有时会让做家长的如履薄冰,不说吧,怕孩子误入歧途,说吧,孩子又嫌你唠叨,这里面的分寸还真的不好把握。而妈妈们曾经也身为女孩,说不理解女孩子吧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代替她的一切,似乎也不太妥当,毕竟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她需要你的帮助,但你又不能大包大揽。如何站在女儿的身边让她既感到安全又感到舒适,当妈妈的还真的需要多多思索呢。

  这本书中针对青春期中女孩子的事例比较多,家有女儿的妈妈们,要早做准备,因为女孩到了青春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与孩子间分寸的把握稍稍有一丝差池,都有可能与孩子越走越远,所以妈妈们可别让自己的一番苦心成了孩子的苦恼哦。

  当孩子时嫌妈妈唠叨,当了妈妈才知道唠叨真是没办法避免的一种病。但既然我们意识到了这其中的利弊,我们就可以早做准备,不仅要为孩子的生活做准备,更要为自己做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做准备,别让唠叨成为孩子的痛苦,要让你的爱恰如其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