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10篇

  《谁激怒了美国》是一本由(美)库尔特•艾肯沃德(Kurt Eichenwald)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一):揭开美国伪善的一面

  谁激怒了美国:秘密与谎言的500天:首度揭开美国全球反恐霸权的惊世黑幕

  首先是这本书的作者很牛,[美]库尔特·艾肯沃德(KurtEichenwald),美国著名记者,两届乔治·波尔卡奖获得者,两届普利策奖提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好作者当然有好的作品,这本书取材合适,很能抓住读者的胃口。美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同时也是唯一的世界超级大国,其余的国家都无法达到美国的程度,美国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强权国家,自诩为世界警察,常常以和平为借口到处煽风点火,听话的就支持,不听话的能打的就先揍一顿,至于理由还需要挨揍的自己去找,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世界上拎着大棒到处溜达,而且还满口的自由民主,这就是那个自我意识膨胀的美国。

  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揭开美国伪善的一面,美国的自由民主其实都是借口,不管是伊拉克战争、“基地”组织的打击,都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不可能是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看看战后的伊拉克就知道了,伊拉克人民并没有获得美国人许诺的自由和平和财富,相反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社会更加动荡,石油资源无限制地或者无偿地被美国等国家掠夺,这不是一种拯救,相反是一种殖民形式,让伊拉克彻底成为美国的傀儡。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更加让人怀疑,美国人所谓的情报其实都是无中生有的,是通过酷刑获得的假情报,然后通过舆论宣传,把伊拉克宣传成一个动乱的政府,其实这些都是美国的一种策略而已,伊拉克只不过是当时最合适的筹码而已,美国当时政局动荡,需要有新的事件来冲击,并且可以通过战争重新获得美国民众的支持,于是伊拉克成了悲剧了,即使没有伊拉克也会有别的国家遭殃。

  至于基地组织也同样是美国政策的牺牲品,美国在世界反恐的政策执行也同样有明显的欺骗性,“911”袭击只是一个合理的借口而已,美国搞的同样是搞的霸权主义,通过战争干涉他国的内政,获得更多的世界话语权。拖过阅读可以知道美国领导人一贯的做法,就是无视世界人民的反对,执拗地推行他们的对外政策,把霸权推行到底,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可以打着反恐幌子践踏国际法和草菅人命,什么联合国在他们眼里就是空气,就是美国的附属品而已,用的时候拿出来粉饰一下,不用的时候就把联合国扔到一边,美国就是典型的两面派。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二):癫狂仇恨的火枪手

  2001年9月11日,双子楼轰然倒塌那一瞬间,阴霾笼罩,一个民族曾经“骄狂”的信心蒙受重创。然而比起在接下来长达十年的残酷战争,一切的行为都显得轻浮与苍白。我们总以对这一话题的客观评述者自居,但对于涉战者及其亲人而言,血才是真的血。于是,我们作出了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假设:如果从来没有9.11,一切将会是何景象?

  两次斩获普利策奖的艾肯沃德把尖锐的笔投向历史的背后,这本《谁激怒了美国》,通过200多个当事人长达600小时的访问,用理性缜密的思维梳理并还原了当年美国高层决策的现场,每一个惊心动魄的拍案而起的背后是美国政府、军情部门、司法系统庞大体系博弈的结果,每一个博弈主体的复杂利益交换来源于理性的判断和人性的贪欲,9.11的那一刻,注定给美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在复仇女神的带领下,美国像一个癫狂仇恨的火枪手必将搅乱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原因众说纷纭,真是美国经受恐怖主义后的理性结晶?关塔那摩中情局总部、叙利亚的刑讯室里发生的五花八门的逼供,白宫、眼镜蛇会议室搜集的无数荒诞情报,这一切成为美国决策的根本,庞大的骗局、逼真的幻想组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秘密与谎言的天罗地网。

  大国一时快意恩仇决定,演绎着小人物一辈子的悲欢离合,牛仔式的鲁莽错误的决定成为了9.11这硬伤后又一块心病,给深陷战争泥潭的美国留下了挥着不去的外交负资产,不仅耗费了美国的硬实力,也挫伤了美国的软实力。国内一片怨声载道,对自由和平的呼吁更为高涨,这本对美国政治、军事、法律黑暗最无情描述没有被强硬的禁止,却赢得整个社会的赞誉,对黑暗的极端反思,并不是一味抨击邪恶,而是唤起社会对真善美的热爱,每一次天黑是为了迎接下一个更好天明。

  在“如果没有9.11”的虚拟前提下,真的会有一个洁净、安然,没有恐怖主义的世界。然而我们的命题终于不得不在理性的思辨面前瓦解。历史的事实横亘在眼前,9.11不仅仅属于美国,它让全世界清醒与反思。十年一梦,死地后生。然而这背后所带来的深思是永恒的。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三):《谁激怒了美国》:“狮子”的苦恼

  首先吐槽一下这本书的标题,它完整的样子应该是这样的:书名: 谁激怒了美国;副标题: 秘密与谎言的500天:首度揭开美国全球反恐霸权的惊世内幕。其实英文原版的名字只是简单的<500DAYS>。我更喜欢的是后者,简洁干练,更多的内容其实是应该由读者翻开书本自行阅读的,而不应该被绞尽脑汁地摆在书的封面上。

  当然,我不知道这本书更名后的效果如何,其实在国内市场上,更名后收获巨大成功的事例其实曾有出现:25年前,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之一松本清张的代表作《球形的荒野》引进中国后,备受冷落。今年,这本小说由读客图书再次引进中国,仅仅将书名改成《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此书就奇迹般地连续盘踞豆瓣新书首页,评分高达9.2分。

  或许本书的出版方,是受到了启发吧。

  好的,回到正题。这本《谁激怒了美国》,作者从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写起,讲述了从白宫到“眼镜蛇”会议室,从关塔那摩到中情局总部,从“基地组织”训练营到埃及和叙利亚的刑讯室等一系列内幕——如果你是个内幕爱好者,这本是或许绝对不该被错过。在写作本书时,作者库尔特•艾肯沃德(Kurt Eichenwald)——他是美国著名记者,著有畅销书《傻瓜的阴谋》、《告密者》和《岩上毒蛇》等。其中《告密者》曾被《纽约时报》评为“10 年来最杰出的纪实文学作品”,于2009 年被搬上荧幕,男主角马特•戴蒙获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傻瓜的阴谋》将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于2013 年上映——参考了大量从未公开的录音、非法窃听的细节、炭疽袭击调查、关塔那摩审讯记录、政府机密电话底稿、电子邮件等,描述“9•11”袭击后的500天内,美国高层所作出的决策、设下的骗局以及制造的幻像。 这些秘密与谎言不仅令人痛心疾首,而且助力美国建立霸权新秩序,至今仍影响全球格局。

  印象中,美国人的光荣史上,自独立战争后只经历过两次外来的“阵痛”,一是日军偷袭珍珠港,那次行动,也直接改变了二战的战局。而第二次便是“双子塔”的陨落了。在那之后,美国人同样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很像是一只狮子,它拥有绝对的霸权,却时不时会受到骚扰,然后他的怒吼,会震动整片森林。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四):如何超越癫狂复仇的心态

  其实为啥那么多的人有着一个“美国梦”,这说明了美国自有它的魅力所在,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家,它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我们觉得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因为国家利益而发起的诸多起战争,站在和平的位置上我们都是嗤之以鼻的,就连最近的美国联邦政府都能关闭的事情,让我也着实地吓了一跳。而这本书《谁激怒了美国:秘密与谎言的500天》也为我们揭示了很多为人所不知的秘密,而正是这些是是非非的秘密,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真相,让我们看清了美国在反恐的压力之下所搞起的变态之举,但是美国能够直面这些污点,毕竟这本书在美国不仅没有被视为禁书,而且是本非常畅销的书籍,这正是美国的魅力之处,它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它能直面错误,然后慢慢地改正过来。而这个“慢慢地改正”我们希望它能够做到,而且是为了更加的公平,而不是像书中所讲的那般残酷。

  面对着世间的残酷,我们都会选择遗忘和逃避,但是这根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亲自面对残酷的悲剧,最后才能更好地解决。我特别佩服库尔特•艾肯沃德的勇气和毅力,毕竟这是他花费了几年和无数的精力,通过身体力行地查找资料而写就的书,他参考了大量从未公开的录音、非法窃听的细节、特别事件的调查和审讯记录、电话底稿、电子邮件等等,描述了从“9•11”袭击后的554天内,美国高层所作出的政策以及残忍的有些非人道的做法。其实,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为啥我们会觉得美国这样的做法是有点残忍的呢,一方面我们对“9•11”的事件是觉得非常怜惜的,但是问题是面对着这样的事件,我们是除了“以暴制暴”的手段外,就没有更好的善良的做法了吗?我们一直相信会有的。

  其实对于绝密监控系统,我们也都知道了这是一种霸权主义了,像《全民公敌》里的监视,我们便已经觉得是严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了,非常可怕,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是更加激烈了。对于作者所写到的审讯真的是非常可怕,那般的毒打真的是丧失了人性,而且是打着“为了国家利益”的旗号,我记得看过一部电影,审讯的就是中东的一些不法分子在美国安置定时炸弹,所以严刑逼供,就连旁人都觉得被审讯人是无辜的了,但是主角还是坚持不懈,最后当他们相信了人还是会心存善良之意的而放弃审讯,但是就这样一颗炸弹就在闹市中绽放了。所以谁是谁非,我们都是非常难以作出定论的。

  最后,我想到了最近读过的一本书《超越复仇》,其实美国之所以会作出这些不恰当的行为,很明显就是美国一小部分的人因为9•11事件而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癫狂仇恨的状态,而这种复仇的状态势必造成了书中所列举的种种罪行,当下之急就是超越复仇,用一种“上帝的爱”去解决这些纷争。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五):“9•11”事件后500多天的历史细节

  这本书挺厚实的,拿在手里都有压手的感觉。用这样50多万字的篇幅来描述“9•11”事件后500多天美国发生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全景式展示了这554天,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描述。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他原来打算是准备把“9•11” 恐怖袭击事件至2009年1月布什总统第二届任期结束后美国政府对恐怖主义的种种反应都记录下来,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作者发现这场可以说改变世界进程的反恐战争中的方方面面都与“9•11”事件后的500余天内所做出的判断息息相关。因此作者做出了重大的决定,只写这500多天,不写其他日子的事情了。这样一来,这554天的重要性就突显出了,而且由于着墨比较集中,对这500多天的描述就比较丰富、充实,对很多情况的经过有比较详实的记录。

  作者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记者,他不但非常关注一些大人物的权力中心的运作,而且非常关注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对历史的塑造,那些非常规引渡不只是政府部门在会议室内制订的大政方针,而且是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的具体政策。在这其中,很有普通的工作人员也是参与其中的,在这中间也是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六):黑OR白,何必在乎谎言?

  黑OR白,何必在乎谎言?

  没有黑白分明的正义与邪恶,只有形影相伴的霸权与恐怖。细致入微,你打开书中第9页的人物列表,就会惊叹,光是采访这些美国的主要政治、社会、新闻、经济等界的人物,就足以说明一种分量,一宗历史的奇迹采访之旅。有评论认为:谎言确实是塑造世界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其实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狂妄与仇恨。但战胜谎言的力量也植根于我们的心灵。然而,我认为,无论谎言与否,光是揭露这种是否是谎言的勇气和实力,就足以令我钦佩至此。

  不光是勇气,再来浏览一些:以暴制暴,枪口对准“邪恶轴心国”;愤怒与野心,制订全球战略;疑犯追踪,建立绝密监控系统;炭疽袭击 美国科学家的反噬;清剿行动,联军血战阿富汗;炭疽袭击 美国科学家的反噬;清剿行动,联军血战阿富汗;酝酿更大阴谋,魔鬼审讯方案;关塔那摩的救赎,生产秘密制造谎言;末日审判,仇恨的幌子;酷刑下的谎言,揭露黑狱罪行;瓦解阴谋,谁能出奇制胜。。。。“善与恶”的终极力量,缓兵之计等等,这些已经令我很喜欢了,运用文字的力度和表现力,我是惊呆了。

  lt;<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是一个放羊的孩子撒谎欺骗人们,导致羊最后被狼吃掉的故事。小时候,大人们每次讲完这个故事都会告诫我们说,做人一定要诚实,否则就会像那个放羊的小孩一样被狼吃掉。大人们的话是正确的,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学会撒谎。适当的时候,我们要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一些善意的谎言能让我们以及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得更美好。

  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因而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生活中,经常能碰到一些善意而美丽的谎言,这些谎言构成了人生的另一种风景。它丰富了人们生活的情趣,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生活更愉快和美满。在灾难突然降临时的谎言,有时就是救命的谎言。

  一架运输机在沙漠里遇到沙尘暴而迫降,但飞机已经严重损毁,无法恢复起飞,通讯设备也损坏,与外界通讯联络中断。9名乘客和1名驾驶员陷于绝望之中。求生的本能使他们为争夺有限的干粮和水而动起干戈。

  紧急关头,一个临时搭乘飞机的乘客站了出来说:“大家不要惊慌,我是飞机设计师,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听我指挥,就可以修好飞机。”这好比一针强心剂,稳定了大家的情绪,他们自觉节省水和干粮;一切井然有序,大家团结起来和风沙困难作斗争。

  十几天过去了,飞机并没有修好;但有一队往返沙漠里的商人驼队经过这里,搭救了他们。几天后,人们才发现,那个临时乘客根本就不是什么飞机设计师,他是一个对飞机一无所知的小学教师。有人知道真相后就骂他是个骗子,愤怒地责问他:“大家命都快保不住了,你居然还忍心欺骗我们?”小学教师说:“假如我当时不撒谎,大家能活到现在么?”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善意的谎言是生活的希望,是沙漠中的绿洲,它有时真的改变了我们生命的<<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是一个放羊的孩子撒谎欺骗人们,导致羊最后被狼吃掉的故事。小时候,大人们每次讲完这个故事都会告诫我们说,做人一定要诚实,否则就会像那个放羊的小孩一样被狼吃掉。大人们的话是正确的,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学会撒谎。适当的时候,我们要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一些善意的谎言能让我们以及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得更美好。

  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因而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生活中,经常能碰到一些善意而美丽的谎言,这些谎言构成了人生的另一种风景。它丰富了人们生活的情趣,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生活更愉快和美满。在灾难突然降临时的谎言,有时就是救命的谎言。黑与白,真实与虚假,何必,只要我们生活的好,有时候谎言或许也更好!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七):探究法理在混乱时代的作用

  呃,先说个题外话:这本书到底叫什么名字。在豆瓣中的描述:标题:”秘密与谎言的500天“,副标题:”秘密与谎言的500天:首度揭开美国全球反恐霸权的惊世内幕“。而在书的封面上,从上到下,总共三行,第一行:”谁激怒了美国“,第二行”秘密与谎言的500天“,第三行”首度揭开美国全球反恐霸权的惊世内幕“,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主标题呢?

  我翻到扉页,也是两行,第一行:”谁激怒了美国“,第二行”秘密与谎言的500天“,而只有翻到版权页,我才看的上面写着”谁激怒了美国“,还有拼音在上面。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修正一下标题描述,正标题:”谁激怒了美国“,副标题”秘密与谎言的500天“,原作名”500DAYS“。好吧,你看到我有多龟毛了吧,这或许是四年法学所培养的唯一一个习惯。

  下面开始正文吧。

  《谁激怒了美国:秘密与谎言的500天》讲述的是围绕”9·11“事件所发生的一切,作者库尔特·艾肯沃德在书中运用了不少翔实的资料,以及人物来说明整个故事对世界的影响。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中资海派给起的有点耸人听闻的标题,单纯叫”500日“或许就已经足够了。而作为一名《纽约时报》记者,在本书中,艾肯沃德运用了很多熟练的纪实手法来描述911对人们的影响。这些影响你可以简单的大而化之,美国人人人自危,反恐导致的对立情绪使得社会分裂,然而作为一个记者,更善于用身边的事例来唤醒大家对整个事件的思考,正如《华尔街日报教你讲故事》里面说到的,当你决定讲一个道理时,先说说你家的狗,或者你家的邻居,这样大家才会带入情绪。

  而艾肯沃德讲了一个平民的故事,马蒂。马蒂是阿拉伯裔加拿大人,跑美加长途运输,在接受搜查时,发现在自己的汽车上发现了一幅地图,标明了”H&W病毒实验室“、”埃尔多拉多核工厂“以及”加拿大原子能“等字样,虽然后来得以解释清楚,地图并非马蒂所有,但在911之后,加拿大安全情报局还是找到了马蒂。马蒂说,他希望律师在场,但马上得到了情报人员的回答”这里不是法庭,你不需要律师“,甚至还告诉马蒂,他们就像穆卡巴拉(在阿拉伯语中,指政府部门参与情报搜集),而他们也各种威胁马蒂。而直到多年后,马蒂才知道,那张惹祸的地图是加拿大政府制作的导游手册。

  那么,为什么这里不需要律师呢?当911爆炸发生之际,切尼请示布什,是否轰炸两架开往华盛顿的不明飞机,布什说轰炸。但这个消息传到华盛顿,马上就引起了争议,总统难道将两架飞机上的平民置之不理?如果是汉莎国际的飞机,是否算对德宣战呢?总统的命令是否有效?当时司法部的约翰·尤的律师不得不重复说到“我们遭到了攻击,我们正处于战争状态,可以使用武力予以还击。”这点,或许也意味着后来人们对于911看法的分野,反恐不再是国内事务,所以FBI(联邦调查局)的在场也被军方视为幼稚,反恐是一场战争,而总统兼具三军统帅,他有权做出决定。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八):美国独步世界的精神内核

  以“9.11”为背景的书已经不少。我认为,《谁激怒了美国》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

  布什为了攫取权力,不惜违背宪法。难道真的是《圣经》中关于中东战争的描写影响了布什的决定,使他坚信出兵伊拉克是神的旨意,所以才不会去在意人的证据?

  作为美国著名的记者,艾肯沃德搜集梳理了大量未公开的录音、非法窃听的细节、炭疽袭击调查、关塔那摩审讯记录、政府机密电话底稿、电子邮件等,为我们描述了在“9.11”袭击后500天中,美国高层为了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所作出的决策过程,及设下的骗局和制造的幻象。这些令人扼腕的秘密与谎言,铸就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余绪波及十多年后今天的世界格局。

  从白宫到“眼镜蛇”会议室,从关塔那摩监狱到中情局总部和五角大楼,从“基地组织”训练营到埃及和叙利亚的刑讯室,作者把错综复杂的情节描述得简单易懂。深入地揭示了美国庞大的国家体系真实、惊心动魄的决策内幕和博弈得失。五十余万字的鸿篇巨制,实为“秘密与谎言的500天”波澜壮阔的叙事史诗。

  我想,正是本书鲜明的反思和批判色彩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和专业人士的好评,所以本书才能在美国大卖。因为这种反思和批判并不是对美国整个国家和政府的否定,而是对其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和价值观的维护。这也正体现了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所具有的包容精神和自我修复能力。

  而这,也才是美国真正能独步世界的精神内核吧。

  文字指瑕:

  1.第57页第三段第二行“中情局一直在与阿富汗的一些部落领导人共同追缴本•拉登”,第64页第六段“他们已经开始着手制订追缴本•拉登的计划”,第82页第五段“军方也已经开始追缴本•拉登”,这三句话中的“追缴”当为“追剿”之误。

  2.第226页,倒数第三段“她还知道自己家门口走廊上KKG那几个字母就是他用漆喷上去的”,而在第108页第四段中有“并潜入其家中,在她汽车旁边的人行道上用喷漆喷下了‘KGB’(克格勃)字样”,到底是“KKG”?还是“KGB”?

  3.第248页,倒数第四段“此书尽是欧洲历史的瑰宝”中,根据上文,“此书”当为“此处”之误。

  4.第265页首行有“林荫大道”,“林荫”当为“林阴”。根据1985年12月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

  5.第388页首段,“他(按:普京)继续说道:‘假如佐治亚州有一个针对俄罗斯的恐怖组织,我们准备打击这个组织。此时如果我们提议让佐治亚州独立出来,你们会怎样说?但美国就是这么做的,无论对谁,他想怎样就怎样,肆无忌惮。’”这句话中,“针对俄罗斯”疑为“针对美国”,“我们准备打击这个组织”中的“我们”疑为“你们”。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九):读《谁激怒了美国》有感

  本人八零后,虽然只是一介女流之辈,可身为八零后的大家都知道,我们有着该有的一切,也有着敢于质疑着一切,同样也有着为了寻求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决绝,我还是喜欢时政军事不爱女工,当然,这不是为我不愿意进厨房找借口,闲言少叙,《谁激怒了美国》这本书主要是纪实类的传记,参考了很多我们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录音,非法窃听的情节,炭疽袭击的点差,关那摩审讯记录,描述911袭击后的500天,美国高层所作的一系列决策,设下的骗局以及制造的幻像无时不紧绷着我们的神经,这些谎言不仅仅只是让我们肾上腺素一瞬间飙升,有时还会让我们血压降低,更为美国本土带来的确实新霸权的不动如山,还影响着全球的发展,像一发礼炮的阿富汗战争让美国迎来开门红,美国得意了,开心了,因为它终于可以加速定性全球霸权体系了,还有我们每个人到现在都在猜测美国好端端打人家伊拉克干什么呢?有人说为了资源,有人说萨达姆惹怒了小布什,又有人说支持小布什的军火商为了赚钱必须得干一票,打谁啊?伊拉克啊,可事实结果呢,让我们瞠目结舌,就好像本人一位老友说的一句话,虽然粗俗无比,可也将这事实娓娓道来,那就是:“别以为看到的就是真的,也许是你在做梦。”关塔那摩这个制造谎言的机器,嫌疑人口水横飞的说着一个接一个蠢得可以的荒诞情报,后来却成为这一巨型航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朋友,看到这儿千万别不信,你可以打开书来好好瞧瞧,你就不会说我在危言耸听啦,还有,新闻主持人为什么好端端的就收到各式各样的举报信,还是装着新鲜的炭疽粉的举报信,幕后黑手竟然还是美国军方的炭疽专家,看到这儿你肯定蒙了,这都什么跟什么啊,这两个人的社会生活完完全全挨不上吧,怎么就遭到威胁了,如果你想找出真相,那么冲一杯咖啡,翻开这本书,

  《谁激怒了美国》读后感(十):律师的国度,律师的战争

  911事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反对恐怖主义成为其对外战略的重心,它主动改善与他国关系,迅速调整全球战略布局,打着反恐战争的名义发动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时至今日,事件的真相却仍然扑朔迷离,对于美国政府的质疑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有些极端的看法甚至认为911是美国政府的惊天阴谋。

  与其他有关此类书籍试图解开事件的谜团不同,库尔特-艾肯沃德则旨在描述事件对美国政府政治决策和外交政策造成的巨大影响,重点是美国政府对911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置,以及如何利用这一事件发动全球反恐战争的。

  他对100多位当事人进行了长达600多小时的访问,借助于大量从未公开的录音、非法窃听的细节、炭疽袭击调查、关塔那摩监狱审讯记录、政府机密电话底稿、电子邮件等数以千计的第一手资料,还原并梳理了500天间相关重大反恐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人物关系,镜头频繁地切换于白宫、司法部、五角大楼、中情局总部、“眼镜蛇”会议室、关塔那摩监狱以及基地组织训练营、埃及和叙利亚的刑讯室,追踪200多人的命运,以情境再现的方式,全景式、立体化的呈现了911袭击后500天内,美国高层分析情报、进行决策、制造骗局、发动战争的全过程。

  然而,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对911多了一分了解,而在于让我对美国政府、情报机构、司法系统、新闻界的运作内幕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有了直接的观感。而其中感触最深的一点,莫过于美国人对于法律的敬畏,以及法律、律师对于美国政治无处不在、无事不管的巨大影响。

  据统计,美国目前大概的人口是3.15亿,不到世界人口的5%;但律师就有100万人左右,占全世界律师总数的35%以上,以不到5%的人口养活了高达35%的律师。律师已经渗透到了美国政治以及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对外政策这样的国家大事,小到邻里之间的小摩擦小纠纷,都要靠律师来解决。以至于托克维尔在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的那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历史上没有传统的贵族阶层,但律师们构成了最高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阶层,他们控制了或影响着社会上层建筑的每一个领域……如果有人问我谁是美国的贵族,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决不是那些没有任何纽带联系的富人,而是律师和法官这一法律职业的共同体。

  毫无疑问,美国是由律师和法官控制着的。911事件之后的反恐战争明着是由小布什发起的,但其实质却是由律师来控制着的,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律师的战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