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27 04: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读后感精选10篇

  《心》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心》读后感(一):我们并没有想象高尚

  ——《心》读后感 这本书只有三部分。 《先生和我》讲述“我”与先生相识的过程。“我”与先生是忘年交,一老一少是两个时代的人。“我”崇拜先生,但偶尔也有意见不和。导致先生孤辟自厌世的,正是先生的过去。而先生的过去,却如一团迷雾,朦朦胧胧不见真容,使人更加好奇。 《父母亲和我》讲述父亲病重,“我”回家与双亲相处日常。“我”固然爱着父母亲,但习惯了大都市生活观念却与乡下的父母亲格格不入。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一个困扰,爱与理解,不可共得。而最与我有切身体会的,是“我”毕业工作无落。堂堂毕业大学生自然想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大学生早已不如从前值钱了。 《先生和遗书》通过遗书揭露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因叔叔欺骗而对人失去信任,在房东母女的善待中渐渐恢复,最后却反而欺骗了好友发现自己与叔叔一样的自我厌恶,和对好友的自责内疚折磨着先生的内心,使其失去生活的希望。 如同先生所说,这世上哪有明确的坏人呢?我们都是凡人。所以厌恶作恶者,也免不了作恶。不同的是,有人作恶而不自知,有人尚有良知,虽作恶却厌恶作恶继而厌恶自己。我们远不如自己想象的高尚,就作一个会愧疚的凡人,避免沾染更多的罪恶

  《心》读后感(二):你死后我就成为了你

  夏目漱石以那句“今夜月色真美”被恋爱中的人们熟知。在月色下,羞涩少年说不出直白的“我爱你”,却背过脸说了一句“今夜月色真美。”,但美丽的不是月色,而是月色因为今晚有你的陪伴而变得美丽。他极其擅长描写感情,并非只是恋爱中的感情。人的感情有那么多,美好的或是邪恶的,没有人能写的比他更细致了。

  《心》又是他描写感情最盛的一部作品,那其中悔恨的感情几乎要冲破那一行行的字扑倒我脸上来,又生生的抑制住了。我仿佛全然置入其中,被笼罩在他营造的气氛里无法离开,有时被挥发的浓烈感情激的浑身颤抖。小说写“我”结识了一位厌世的先生,而先生的厌世是由于他致死了一位好友K。日本的文字总是慢的悠长,即使是在“我”匆忙阅读先生的长信时,那种文字气氛中静止的悠长也仍然没有因为动作的匆忙而受到打扰,快与慢相洽地结合在一起,我几乎要沉醉了。

  先生年轻一念之差铸下的大错,阴影一直伴随着他度过了余生。由于他嫉妒心下的推波助澜,好友K自杀了。K生前是一位严于律己的人,痛苦对他来说好像是一种催促自己奋斗手段,或者说他是毫不在意艰苦环境的人。而K死后,先生对K的愧疚与卑微感使他渐渐成为了像K一样的人,他”过着隔绝社交的生活,孤独无助。这也注定了他会和K最终走向同样的结局。他们都以“本该早些死的,却不知为何活到了今天。”作为自己生命的结尾。故事在读完信后戛然而止,太妙了。

  竺家荣先生的译本遣词造句都很讲究,没想到随手挑的给了这么大惊喜。译本对于外文小说来说真的无比重要了。

  《心》读后感(三):孤独努力的人

  想看这本书,是因为《生命最后的读书会》里提到过这本书,就随手记下,快递到了以后,放在桌子书架上,一直没有看,后来就忘记了,早上闲着没事,看到谈紫色封面就拿起来看了。

  可能日本人写的东西比较能够让读者更直面人性弱点丑陋吧!他们从不在作品中回避死亡,也不会为了故事的可读性,可以增加什么波澜,只是按部就班的写,虽然平淡,但一样会打动你。

  读的时候,会受到良心的拷问,想到很多以前自己做的不好的事,然后很难过。怎么说呢,说不上高潮迭起的两个故事,很平淡的两个故事,但是很能打动人的内心,让读者思考和自己相关的事。

  比如我印象比较深的,第五章,去陵园,看着各种墓碑,我们可能都有去墓地,看着那些逝去的人,逝去人的墓志铭,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思考。中篇的《父母亲和我》写了父亲的病情,把我们在亲人生病时候的情绪心思刻画的很微妙,让这种感觉跃然纸上

  《小少爷》里那个因为别人的语言刺激,就会从二楼跳下去,就会切手指男孩,好像在我们身边真的有一样,把倔强的男孩描写的恰到好处。而在结尾,又把这个重新找到生活的善良人,用简单几段就描写出了他的努力,感情。虽然出场不多,一样能让人记住的阿清婆,最后终于找到了她的归宿,就像电影《桃姐》里的桃姐一样,找到归宿就是幸福的。

  《心》读后感(四):《心》:孤独与暧昧悲剧

  悦经典将夏目漱石极具代表性的《心》(1914)与《小少爷》(亦有译作《哥儿》或者《少爷》)(1905)选入书中是相当有趣味性的决定。因为无论怎么看《心》与《小少爷》都构不成合理关联,两者咋叙事文字中反差极大,只有人物描写、心理描写称得上一致细腻,当你刚刚开始阅读时就会发现人物都早已跃然纸上了。

  《小少爷》以第一人称叙事,目的在于增加读者的代入感,从而了解“我”在乡下所遇见的人和事是多么讽刺可笑。《小少爷》是夏目漱石早期作品,语言幽默诙谐,有着较强的时代感,作者通过描述背景下(文中仅出现过一次“洋人”)各类人物的阴线狡诈说明时代知识份子的“奇怪现状。又借阿清婆这位旧时代人纯朴品性讽刺日本当时的社会风气。尽管此文根源于作者在乡下教书的亲身经历,但其间事宜大概还是杜撰较多吧。

  这是夏目漱石用幽默的笔法反讽严肃的时代,若不读此书,很难想象大师会有如此幽默的一面。而本书的重点小说《心》,则完全与上述风格无关,它是一部令人压抑和痛苦的存在

  《心》与《小少爷》不同,完成于夏目漱石的写作生涯后期,此时夏目漱石一直提倡与追求的“自我本位”被现实剥离的消亡殆尽,他开始放弃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而《心》正是以此为缘由诞生的。

  同时作为夏目漱石“后爱情三部曲”(《春分之后(1912)》、《行人(1913)》)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希望能用此作完成他极力想要证明的新论点,利己之心终因私欲吞噬“自我本位”,而人将会在两者的相互缠斗下走向悲剧的结局。在夏目漱石看来,时代下的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若无新的寄托必将走向毁灭,这又是“则天去私”出现的缘由了。

  我很愿意把《心》当成一部纯粹的爱情小说阅读。但夏目漱石通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纯美与复杂对立在读者面前,直到结局我们也无法自我回避,被迫接受是阅读时唯一能做的事情

  故事从“我”与“先生”相遇开始,在交往中先生的孤高性格与他背后的神秘往事深深吸引着“我”。后来,由于父亲病重,我不得不离开东京回到乡下。在父亲弥留之际,“我”突然收到“先生”一封长信。信中,“先生”自叙了那段往事:在被自己最信任的亲戚欺骗后,“先生”独自在京求学并租住在一位因日清站在而失去男人的家里。“先生”与其好友K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为了得到她,“先生”有意在朋友面前隐藏了自己的情感,同时又背着好友主动提亲,导致了K的自杀,虽最终如愿以偿,却始终遭受着良心的谴责

  从结构与叙事艺术上来看这都是一则简单的爱情故事,夏目漱石用缓慢节奏将读者带入到最终突发矛盾中心,并迅速逃避结局。尽管悲剧在小说开头便已注定,但读者接受起来终究还是压抑痛苦,这与叙事的方法有很大的关联。故事中的先生是孤独的,他无法逃避罪恶感最终选择自杀,看来即难以想象又无比真实。而究其原因,唯心而已。正如夏目漱石自己所说:“我向希望认清自己心灵的人们推荐这部已经认清了人的心灵作品。”

  但从现代人眼光来看,故事一定不会走向悲剧。这正是时代的特点,今时今日,我们往往难以认清历史真相,即使以知晓部分历史,却对时代下的普通人矛盾、无助、彷徨、孤独情感一无所知。经典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去接近那个时代的人心

  为了真实叙述情感,夏目漱石将乃木大将徇死,明治天皇驾崩历史清晰的记入书中,这同时也成为了先生自杀的诱因。尤其是乃木大将所留遗书有一句话竟与K如此相似:“本应该早些死的,却不知为何活到今天。”在先生看来,这如同上天对他所念的咒语,催促他尽早实现救赎

  “总之,我是个本想走正直的路,却不慎走偏的蠢货。”这即是“先生”自己表达的关于《心》的主旨:本善的人心在碰到私欲时会被利己之心所吞噬。但在今日,我却认为“先生”当时的选择和行动都不曾有错,更谈不上多大罪恶,这是向往自由保护自己的方式。爱本就是自私的,只是那时的知识分子应该不会离开自己仅存的自尊心吧。

  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先生”漫无头绪的猜忌K与房东女儿之间情感的描写极其精彩,这无疑展现出夏目漱石的高超文字功底。细腻与暧昧的情感从单纯的文字中散发出来,甜蜜与酸苦伴随着读者迎接最后的悲剧。那个时代的人们无法相互信任,这造成了绝对的时代孤独。

  只是,当“先生”在提亲时听到房东说不会让女儿同她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时,“先生”就应当明白房东女儿的情感,为何又要继续隐瞒自己兴奋激动的内心呢?而当时不惜以痛苦一生代价换来的幸福,在自己自杀之后,孤独的妻子又要怎样面对惶恐不安未来呢?

  《心》读后感(五):不能直视的除了太阳,还有人心

  一部小说,哪怕是名著,有人说好,也会有人说不好,这就是见仁见智吧。夏目漱石的《心》即如此,而且也像是时代使然,说不好的人似有增多之势。已故评论家吉本隆明说:“在日本近代作家里,要说唯一一个足以象征明治以后所有问题文学家,非漱石莫属。”但小说家岛田雅彦,六度入围芥川奖未果却当上芥川奖评委,他曾公开电视上说:“漱石作品中最讨厌《心》。此外也有好作品,为什么唯《心》被大捧?国语教科书采用这个作品,所以大多数人都绕不过去。”

  同样未获得芥川奖、被岛田讥为作品已落后于时代的村上春树在哪里说过:“若具体地举出以前在文体强烈吸引我的人,有菲茨杰拉德、卡波特、钱德勒、冯内古特、夏目漱石,此外还很多。”至于漱石《心》,有道是:“我喜欢漱石,但《明暗》和《心》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心》是一百年前的作品。1914年(大正三年)在东京、大阪两地报纸《朝日新闻》上连载,随即由岩波书店出版单行本。此书是岩波书店从旧书铺向出版社转身的第一枪,却是漱石自费。那一年他四十七岁,前有《行人》,后有《道草》。此作分为三章:先生和我,双亲和我,先生和遗书。由两部分构成,前两章是“我”用切身经历讲述,最后一章完全是读者跟着“我”读先生写的遗书。

  总体来说,《心》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故事。主人公遇到奇怪的“先生”。这位先生不是没有学问,但是却不愿出来做事;先生对人情世故看得很淡,说话几乎不考虑人的感受。这位先生似乎在过去的阴影里,一直走不出来。死亡的基调在开头已经有了铺垫,作者只是向我们陈述死亡之前的心境

  先生的父母早亡,被托付于伯父,却被伯父算计,败了不少家业,由此产生对人的不信任。那些所谓好人,在某个境况下,也会变成坏人。好和坏,两者都在人性中。按照先生的看法,人变坏是更大可能,人性美好的一面,只是很微小很脆弱,不可信任。

  除此之外,因为和好友K都喜欢上房东小姐,而间接将好友推向死亡。也许苦行僧一样的好友死亡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让先生难以继续活下去的是他先是救了朋友,再一把将朋友推进火海。好友跟养父和生父家决裂, 一个人过着苦生活,身体渐差。又加上好友几近自虐般学习,追求精神上的奋进,使得他苦上加苦。不享受现实和物质,以受苦为锻炼的手段,并不能让人接近天堂长远下去人必垮。

  于此,欣赏同情好友的主人公硬拉他一起同住,并且私下招呼房东太太和小姐温柔友好地待自己的朋友。主人公希望用这些每天的温暖和欢乐,让朋友走出自我圈营的牢穴。但随着小姐跟好友交谈多,主人公开始怀疑自己的爱情是不是被折断了。有一天,好友突然向主人公表示他喜欢小姐。一下子,友情败于私心。主人公先是用话刺激好友,让他一下子打住爱的念头,一方面跟房东太太说明自己对小姐的爱情。好友得知后不久就自杀死了,而主人公的心再也不能平静

  其实除了自咎,主人公还通过好友的自杀突然明白人生之虚妄。人始终要死,读那么多书还不如此,精进不休又有什么意义。主人公开始滋生自杀的念头,希望丑陋的一切,包括自己,可以一同消灭。于是书的最后一章,先生用了一封长信去陈述自己自杀的前因后果

  悲观厌世的笔调常见于文人,但是日本文学的悲观主义有点特别。日本人的道德观很强烈,甚至有一种精神洁癖,似乎不能坦然忍受自己的丑恶和过错。但一方面,日本人却断断难将自己内心的隐私倾吐于人。不愿说,于是内心很折磨,在春秋月夜就容易引发一种消极和悲观。而这种悲观的发泄渠道,不像西方垮掉一代那样反社会、无政府主义,又不能像嬉皮士一样我行我素,甚至标新立异。日本人很少会罔顾家庭和个人义务,而寻求自己的自由和快活。对于自己内心的痛苦,最常见的解决方式就是自杀。自杀似乎有一种华丽的效果,是尊严地通往个人救赎的路。当然这只是笼统来谈谈,并不是绝对。

  我觉得夏目漱石是一个很自我的作家。他的文字多多少少是以自己内心为观照的,也不回避对自己,对他人内心的挖掘,对那种自私心理也毫不遮掩地刻画出来。也许是他不管别人喜不喜欢,到头来他的作品反而让人喜欢。因为这些文字是真诚真挚的,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心最隐秘之处。书中的心理流,难道我们没有过么?难道我们没有一刻自私自利过吗?

  所以,与其用文字装饰或试图粉饰自己高尚的道德和洁净的人格,倒不如毫不忌讳地将自己好的或丑陋的坦然捧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人性,了解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和生死之无定。

  《心》读后感(六):渡

  夏目漱石的《心》,书中说的是一个学生偶遇一位长辈先生,神秘莫测的先生深深地被他吸引住,他想和先生接触做朋友,但是在认识过程中,这位学生总觉得先生戴着面具在生活,有说不清地过去和一些情愫在缠绕着他,每每涉及到关于人性、关于善和恶关于爱,先生有些偏执的见解但遮遮掩掩。

  通过困惑和谜团,加上学生自己毕业、待业、父亲生病、住院、病死这些情节的衔接,最后长辈先生通过一封厚实的信给了青年答案。信中仔细交代了长辈先生的生平和境遇。

  图来自网络

  《心》读后感(七):与其说孤独,毋宁说是善与恶至死方休的斗争

  我曾在15天的旅程中不可自拔的爱上了霓虹国,但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再到读了半路却夭折的村上春树,读过的日本著作虽寥寥可数,但也都算得上享誉全球,可始终没有一本真的攫取过我的心,甚至觉得乏善可陈。或许与个人喜好磅礴跌宕的文学审美有关,反倒对日本文学的细腻不大感冒。所以,读夏目漱石于我而言,纯属意外,却也成了惊喜。

  从一开始“我”对先生几近痴迷,但与此相比,“我”对家人的态度却有些冷漠甚至鄙夷,就觉得夏目对人性的描摹太到位了,那些被家庭完好的保护着的、读过些书受过些教育见过些世面的小知识分子,往往囿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着自己向往的理想生活,却忽略脚下的现世的土壤,那种有些惹人厌烦的清高情态实在太生动。而先生背后欲语还休的神秘甚至比悬疑小说更吸引着我去探索。

  真正到被震撼的程度是在全书的第三部分,即先生的遗书。很多人说《心》讲的是孤独,但于我而言,毋宁说是一个人性格里的善与恶至死方休的斗争。

  先生真的是很刚烈纯粹并且极富责任心的人,他坦诚自己对世界揣有的不信任和恶意判断,却也不吝于对好朋友K的慷慨帮助,即使是因爱情而滋生出的嫉妒他也能大方坦承,从K隐瞒养父母私自换专业到最后行差踏错步入死途,先生把大部分责任都归咎于自己,但事实上他完全有理由为自己开脱,却在痛苦的折磨里了此残生。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却又何尝不是人性中善面的胜利?他一直强调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却最终在一个后辈面前毫无保留的袒露心迹,又何尝不是对善的向往和渴求?

  再看看时下的自己,只一味遵从内心的欢喜,却不曾设置理性的底线,明知自己错了,还是能找出大把理由开脱,甚至毫无愧意,对比先生,真的是低到尘埃里的存在,可是即便我写了这些话在这也还是没有知错就改的打算,我讨厌我自己。

  《心》读后感(八):遇见便是契机

  刚刚读完,趁着还有记忆,写写对这本书的感受。夏目漱石,没有记错的话,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是柯南里,一个大学生失踪了,他非常擅长画夏目漱石的头像,柯南侦破案件是一帮匪徒想要制造假币,而日币1000元上的人头像就是夏目簌石。

  另一个更被人熟知的故事是,夏目漱石问学生I LOVE YOU如何翻译,学生说,我爱你,夏目漱石大为惊讶说日本人怎么能如此表达,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足够了。

  《心》讲的是一个故事,大概因为第一部分和我的一些经历感受非常相通,所以我简直是马不停蹄的用了两天时间就读完了这个故事。偶尔见到的一个人,因为怀着好奇之心去接近,但似乎永远都无法走进他真正的生活,文中的“我”某些时候的言语过激,甚至突然之间的发脾气,甚或是连先生都能看出来的着急忙慌,我都感受过。

  你想要认真全力地进入一个陌生人的生活,这似乎真的只是在年轻的时候才会用力的事,而且无怨无悔。如今的我,去认识一个新的朋友,甚或去挽回一个已经认识可能会成为很好朋友的人,都会显得太过随便,就像绿妖写的“只有在非常非常年轻时,人们才能那么用力地,去喝酒、交朋友、打人耳光、往人脸上泼酒,才能如此猛烈地摧残自己。”

  于是在这本书里看到“我”那么认真又执着的去接近先生,想要知道先生的过往和内心真实感受,我都觉得似曾相似,以至于在刚刚看了这个故事的三分之一不到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问几个经常读书的人是否曾经看过夏目簌石的书。但大概这都太久远了,我身边居然没有一个人读过这本心,逼得我只好去豆瓣读书找评论。我在读到一半的时候也曾写在评论里——《上》里的很多情节非常相似,整篇读完觉得能有如此机会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在多年以后突然无缘故地恢复到很和谐的关系之后读到这本书,觉得是天赐的缘分,虽说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荣幸。

  读这本书在这样一个时机,让人觉得很诡异。在《下》里先生冗长的一封信,交代了自己的过往和内心挣扎,想来要和一个相差很多岁的人去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总是很难的,即便最后先生还是如此认真的写了那么长的信,愿意把一颗心交给“我”看,但依然悲剧结尾,当《上》里最后先生反复的交代如果先行去世的话夫人到底要如何时,其实就隐约有过这样的担忧。当然也想过,如果只是通过信件来描述内心感受,但并不必去自杀更好,但人之将死,大概才能真的愿意刨开一颗心,因为这样无后顾之忧。

  我经常觉得这对于死者是一种解脱,但对于生者却是枷锁,了却一桩心事撒手归西,却留给还活着的人无数的遗憾和自责。常常会想如果这篇小说继续写下去,“我”是不是也会重蹈先生的覆辙。这个太过匆忙的世界太容易错过了时机,该说话的时候没有说,该表露心迹时没有表露,到了最后觉得可以表露时,却留给别人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是不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小少爷》大概是因为《心》给我的冲击力实在太大了,虽然我也看出这篇的讽刺意义更浓,而且描述某些人的特征时也鲜明可见,但这并不是我喜欢的题材,我一向不会刻意去阅读关于职场内的技巧技能,对于宫斗这类题材也十分不感冒,所以这篇其实极少引发我的感触。

  遇到一个作者或者一本书,大概真的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也许人也一样。

  《心》读后感(九):成熟是一个人心变得柔软了,却依然能和这个世界对抗

  《心》和夏目漱石之前的文章,完全不一样,风格迥异。

  几天时间,按照成书的先后顺序,分别看了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少爷》和《心》,尽管对之前夏目漱石批判、游戏式的写作风格及大量的东西文化引入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仍然无法喜欢上这个作家,要知道,一个人整天扛着大旗喊打喊杀,尽管嬉笑怒骂讽刺了很多人,但总觉得有种“缺什么才炫耀什么”的即视感。

  直到看到《心》这部小说。

  《心》可以明显地感到夏目漱石整个人都变得柔软了,心理变得温和之后,文字也会变得柔软,但是从此散发出来的力量却能够更加打动某些人,比如我。

  所以,怀着好奇的心态,查了一下,究竟是什么让他发生了改变,于是百度到余下资料:

  他长期受胃溃疡的折磨,明治43年(1910年)在伊豆半岛的修善寺疗养期间,病情再度急转直下,引起胃痉挛,大量吐血不止,陷入不省人事的“30分钟死亡”状态。

  《心》发表于1914年。

  这就不难解释,夏目漱石写作文风的转变。夏目漱石之前的文章像针,你可能不会记得故事发生了什么,你只会记得书中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就像是鲁迅笔下描写的断头台旁的看客;而在这篇小说中,人物性格被渐渐淡化,人物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刻画变得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被逐步放大,描写的风格从人逐步转变到事。

  更重要的是,文章放弃了各种思想大家、各种诗词歌赋的堆砌,页面底下的脚注瞬间变得干净了很多,而文字的风格变得非常温柔,犹如朋友淡淡跟你讲一个故事,却非常容易带你进入,而整个故事叙述完了,你也被放入一种“安静”的氛围。

  “你现在是头脑发热,热情一退就会疲倦的。你现在的盲目迷恋,使我感到痛苦。预感到今后将会发生在你身上的变化,我就更加痛苦了。”

  “没什么可告诉你的,你也不必担心什么,我只是变成这个样子了。”

  “.我是为了不受将来的屈辱,才拒绝现在别人的尊敬的。我宁愿忍受现在的孤独,也不愿意忍受将来更深的孤独,我们生在充满自由、独立和自我的现代社会,就必须付出品尝这种孤独的代价。”

  孤独,是这个文章中挥之不去的旋律。我是孤独的,东京给予我的视野,让我已经无法和乡下的家人交流,尽管我还爱着他们;先生是孤独的,先生拥有了自己先拥有的一切,却失去了那个骄傲的自己,再也无人可倾诉;K是孤独的,当现实和理想撞在一起,还没来得及做出选择,就已经有人告诉了答案,一生想要为自己做主,最终都是被别人安排了命运,可能生死才是唯一能决定的;先生的妻子是孤独的,不知爱过谁,更不知道爱人早已失去爱人的能力,不,或许她知道,只是不想认为自己知道了而已……

  当然,夏目漱石依旧孤独。细节描写,总能比那些空喊自己很寂寞的更有力量。有意思的巧合,1916年,夏目漱石病逝,葬于杂司谷墓地,这恰好是文章中先生一开始每月都要去扫墓的地方。

  常说,所谓成熟就是一个人的心变得柔软了。也说,所谓成熟,是内心温柔,也能有一把利剑与这个世界对抗。

  :本书收录夏目漱石《心》和《少爷》两部作品,以上内容单独指《心》,建议阅读顺序:先看后面的《少爷》,再回过头来看《心》。

  《心》读后感(十):沟通之重要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我一样看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沟通的重要性,特别是后来先生和他的那位好朋友之间,我没有看见到高层次的利己主义和道义主义之间的争论,可能我的层次还没看到吧,只能这么肤浅的以为是沟通方面的问题了。

  首先先生是一个被叔叔欺骗之后而患上多疑症的,我看来其实也没有多么深刻,每个人都往之间的角度上看问题的,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天大,觉得那是多么多么重要而影响着自己,我是那种什么事情都会忘得比较快的,我不想让那些不快的影响我现在的生活,过去就让它过去了,这个地方烦人就离开或适应它吧,即使讨厌就尽量避免吧,就当成一个教训,下次不再犯,疼一次就够了。

  先生和K的问题就是在沟通方面的问题吧,他们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沟通方式,而先生都是以猜忌的方式去对待他人的,其实有时候可能就是别人本不这么想,可你认为别人这么想,都是自己的心里在作祟,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其实他的内心也这般的吧,如果内心没有同样的想法怎么能感受到别人怎样想呢?K先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我看来确实值得欣赏的人,有志向,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后来好不容易喜欢上了一个女孩还被别人捷足先登了,他能不难过呢?但是有一点确实我不怎么喜欢的,既然他那么坚强和有意志力那么优秀怎么就想着这样自杀了呢?为了一份得不到的爱情轻易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他们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沟通的话也不至于到这样两两不幸的态度吧?

  在外面身边也不这样吗?外面也有和朋友同时喜欢上一个人的啊,这有什么问题呢?如果你们同时喜欢他,而他却不喜欢你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的话,那你们的感情肯定一成不变,而且还能很好的相处,而如果你们中间他喜欢其中一个,你们的感情也许会有些许变化,但退出的一方得坦然接受,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和好朋友沟通,别再心底不通,不通则痛。我们没有必要去为一地啊小事儿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不知道是不是日本文学或日本文化方面的缺陷,我总觉得他们是一种小民意识,心里承受能力总是很小很小,这也许是很文化有关低于有关吧,很多日本文学大家写出来的作品都很多消极和自杀相关的作品,太宰治是一个却被奉上文学大家的冠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