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记忆版图》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记忆版图》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记忆版图》的读后感10篇

  《记忆版图》是一本由林育德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版图》读后感(一):一本好书带来一段奇妙历史旅程

  自己很少看历史方面的书,但在朋友家无意翻开这本却让我有了点欣喜的感觉。结合板画来展开150年前的历史,光是想想都觉得好有画面感。板画我之前并不了解,也是读过此书之后才有了点认识。用这种方式记录历史倒是有点意思,它存在于不同材料之上,你看着它抚摸它就像亲自回到了那段日子。作者借板画讲述的一个个小故事,不像你听到的过多的关于这段历史的晦涩和沉重,相反都很轻盈与亲切。此刻你是作者的一位朋友,随他一起来到了你不曾光顾过的时光。你翻看一幅幅版画,听他讲背后的故事,有时候真能感觉到自己看到画里的一切都热闹了起来,看到了小巷和集市,看到了政府和工厂,看到了美食与建筑,也看到了民族的精致与凛然。你不需要学到什么知识,也不需要明白什么道理,你要做的就是听他述说,然后体味那些过往了很久很久的日子的滋味。所以读过之后就觉得作者很聪明,也很幸福,有这么一些美丽的记忆的载体供他书写发挥,然后展现给你看,真是一个让人享受的过程。

  书读起来很舒服,有文字有插画的,但读起来还是略显厚重,好像抱着一本历史大百科书的感觉。不过没关系,等你静心静气深入其中之后,可能还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总之还是挺推荐这本书的,果断从朋友家借走了继续享受。我猜它应该适合很多场合和心情来阅读,而且这些让我爱不释手的版画里应该还有许多我未曾读出来的滋味。还是那句话,一本好书又给了你一段奇妙的旅程。

  《记忆版图》读后感(二):《记忆版图》:古典中国的细腻纹理

  “回忆是时间的旅行,但记忆却不是一条渐行渐远的羊肠小径。有的时候,我们会在记忆发生的地方像采集标本一样地萃取纪念品……”读到《记忆版图》这本书序篇文字时,忍不住想要寻找它的作者资料,但奇怪地是,除了在文字里表露出作者林育德是台湾人之外,书中包括网上关于他的介绍都是非常地少。

  作者的情怀感和文化感成为《记忆版图》的阅读领路人,他娓娓道来的文字仿佛在说“跟我走吧,我们去领略一小片值得记忆的历史。”之所以说是“一小片”而不是“一小段”,是因为这本书的由来源自30幅铜版画,作者所说的萃取纪念品,指的也是这些铜版画,据说这些铜版画原作已价值不菲,那么它的价值究竟来源自画作本身还是画面所呈现的时代呢?

  按照我的理解,这些画最初是以它们所刻画的中国景象而深受欧洲贵族们喜爱的。铜版画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德国,17世纪初进入中国,当时的皇帝对铜版画不感兴趣,却对画里刻画的王公贵族如何穿着打扮甚为着迷,反过来,那些来中国淘金的欧洲画匠把他们的作品带回时,欧洲的贵族也对中国皇室的奢华产生了深深的迷恋,那是个“崇华”“媚华”的时代,古老帝国躺在自我陶醉的梦里,以为“四方来贺”会永久地持续下去。

  在这本书的大多数篇章里,一个叫马嘎尔尼的人出现的频率很高,作为18世纪英国的一名外交家,他因约见乾隆时拒绝跪拜而被广为记录,他的副手斯当东这样评价乾隆,“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在《记忆版图》中,马嘎尔尼是一个看得眼花缭乱的旅行者,他一方面要忍受自己的西方信仰、传统遭遇挑战而带来的不适感,另一方面又为这个东方国度的神秘、庞大而感到迷惑,起码在吃食上,当外国宾客被一轮又一轮点心、小菜、瓜果、鱼翅等塞得肚子涨涨的时候,才发现这不过只是盛宴的序幕。

  在读《记忆版图》时,读者难免会产生一点马嘎尔尼式的满足感,无论是天津一场接一场仿佛永不停歇的戏台,还是被各种灯笼装饰得一片流光华彩的北京灯会,抑或民间养蚕、纺织、染布的场景,这些与文化、自然、生活方式有关的一切,不都是现代中国人喜爱和愿意去追求的吗?不是所有消失的都值得去追忆,但只要那些消失的事物是美好的,就会永远停留在记忆深处,时不时地提醒人们去回想、纪念,甚至愿意去复制,以寻求心灵的居所。

  《记忆版图》以铜版画为行文的切入口,但它肯定不是一本铜版画的介绍书,也从中找不到多少史料价值,这是一本以铜版画为名的历史随笔,作者懂得如何撷取与主题有关的人物、轶闻,如作画般的把历史上的某一个点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它兼具闲书的众多可读品质,但也有着淡淡的文化味道,以及点到为止的人文反思。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古典中国的细腻纹理,目送被剔除于这些纹理之外的帝国污垢,也能体会到作者想要把自己、把整个家族融入这些历史记忆的某种努力,他似乎想要证实,古老帝国留下的屈辱固然难以忘记,但它曾经拥有的优雅也同样值得回味。

  《记忆版图》读后感(三):就彻底让它带你游走一遭又如何

  《记忆版图》中,林育德用30幅版画带你走进时间的长河,如同一位年长的智者娓娓叙述着那已经走远的150年前的过去。他的文字朴素、机敏,充满真诚、趣味与哲理,倏忽间带你进入官府的晚宴、北京的灯笼铺、宁波的棉花田、广州的帽子铺、天津的游医……区域之广阔,细节之丰富令人咂舌。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作者创作之余“尊老、敬老、爱老”,钟情于收藏,对老祖宗、老物件满怀巨大的热忱,也许就是在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激赏与寻求中,他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对过往产生了强烈的感情。

  但同时他又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酷爱运动与冒险——每周不间断的香山自行车之旅,经常出入于温榆河畔的独行……在这种行走中,他会发挥自己多年做新闻的擅长,和很多人,特别是平常百姓交朋友,甚至连人家做的包子是咸菜馅的私密都能打听到。抑或就是在这样接地气的家长里短中,口传历史也就源源不断地进入了他的“储存器”。

  然而《记忆版图》不是野史,其中介绍的30幅版画均创作于19世纪,介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多半出自那个时期的西方访客,画面上呈现了当时的中国,其中还夹杂着自从《马可波罗游记》问世以来,西方“中国热”中对东方的浪漫想象。

  《记忆版图》之美在于图文并茂地呈现给我们一种实实在在的历史,它不同于我们被填入的“大而皇之”,不带有某种阶级性、政治性,它是鲜活的、灵动的,别具情趣,处处散发着我们祖先的气息,确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而这正是我们从小就不得见的,充满生命的东西。

  《记忆版图》虽有30幅版画,但此书之妙在于不拘于某个特殊的框定,读之就如同跟着作者上下游走,与那些老灵魂亲密无间地交流,酣畅淋漓之感正如作者所言:当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穿过一种气息、一种影迹或一种声音的门径进入回忆,那在广漠的时间平面上,记忆是一块浩瀚的版图,无边无际。在空间化的时间中、或在时间化的空间中,我们涉身其境却又浑然不知身在何处。

  林育德是个有良心的作家,他不做作、不招摇,能安于平淡,却又总是向着新的地平线,用一支如椽之笔叙写生命,这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所难得的,祝福他也期待他为我们带来更多冲击。

  《记忆版图》读后感(四):跟我一起走进陈年旧事

  如果你有一个回望过去的古朴之心,如果你还有一个发现美丽的年轻之心,那么找一个安闲适宜的黄昏,或者在你行向远方的途中,请拿起这本书,光是抚摸她平滑素雅的封面,都会让你觉得这是一个虽稍显古老但不失清新隽永的围墙,让你忍不住轻巧篱门,想尽快走进去结识这庭院的主人,尽情投入这庭院的怀抱,领略她散发出来的一层又一层魅力。

  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一层层的魅力来自于一位外表质朴却有一颗匠心的智者。一个人读一本好书,欣赏一处美景,或者品味一道佳肴,无需多说,自会从心底感激这些美好事物背后的创造者。那如此说来首次我算是首次结识林育德先生了,这让我在感激之中又多了几分敬仰和恭敬。

  捧读佳作,间阅插画,细细品味,你便觉得自己好像打开了一个时光隧道,脚踩在崎岖不平的小石板路上,身旁是些青砖绿瓦的古代建筑。但跟随着林先生的一幅幅版画,仿佛身边又热闹了起来。你看见川流不息的街市,听到吵闹熙攘的叫卖,好像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房子也就在其中,倍感亲切。而一个转身,你又看到祖国辽阔疆域的壮阔,看到将军驰骋沙场的气魄。而你在其中慢慢走着慢慢走着,就觉得身边又渐渐静了下来,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声。这种声音绵延悠长,但却是娓娓动听。于是你从150年前的历史版画中走来,有的不光是刀光剑影,磅礴厚重,你还有了细细的温暖和轻柔的感动。

  一本书与一个好作者就是这么神奇。合上书,作别先生,离开庭院,重新回到你的世界,你就有多了一份难忘的记忆。

  《记忆版图》读后感(五):有趣的历史故事~历史书其实少了政治性的说教,才是最好看的。

  “官府的晚宴、北京的灯笼铺、宁波的棉花田、广州的帽子铺、天津的游医等等……30幅刻满沧桑的版画,把思绪带回那段灰暗的19世纪,一段中国人最不愿提起的记忆。”某次在微博上看到这本书的新书推荐语,让我很是好奇。好奇一个用铜版画讲历史的书,会不会只是一个制造噱头的图书。买来看后,此书很对我胃口。

  书中的铜版画很细致而且超逼真,内容也很有故事性。这本书没有历史书的生硬,也没有往常讲近代中国的书的那种灰暗色调。书中有很多老百姓的生活细节,也讲了不少老北京、清代广州城等等古城的历史故事。在北京看到的不少老店书中都有提及,甚至连旧时的丧葬习俗也讲的很有趣,完全没有历史类图书的呆板和沉闷。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是,书中有很多那个年代英国的传教士还有商人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中西方不同的看法,使晚清的中国有了更完整的还原。这本书很客观的只是在还原历史,讲有趣的故事。历史书其实少了政治性的说教,才是最好看的。

  《记忆版图》读后感(六):关于一段记忆的购买动机

  小女子没有任何美术功底,也不搞收藏,挺没水平的说,吸引我拿起这书的原因是什么呢——插图的版画儿实在挺好看。其实我也喜欢目录的似是而非——就透着那么点儿精细的文化味儿。

  装帧文气,插图好看,粗读几行字,能懂点儿东西呀,不晦涩,那娓娓道来的语气也怪招人喜欢。行了,拿下吧,这书翻着放着都不亏。

  我这人看书一般是先看两章内容再看序言的,我希望自己先在没有任何背景因素的影响下对作者的文字有一个最直观的感知。无奈这书序言部分颇长,又碍于自己确实不懂版画的心虚,我在大致浏览了几页正文后就翻回头看了序。除了版画的基础知识,我还看到了一种思考。

  其实这不是一本乔装改扮的历史读物。作者关于记忆与历史的关系定位很讨巧。历史长河固然浩瀚漫长,不过之于独立的个人,我们所能深切感知的历史,不过是靠记忆来支撑的。记忆里的历史说短很短,但说长,却也可以延展百年、千年。因为我们不仅身历了自己的记忆,也从别人的记忆里触摸到历史的轮廓。扯远了——我是说,所以,这不是一本乔装改扮的历史读物。作者懂的实在不少,他旁征博引地讲到了19世纪中国的衣食、习俗、风物乃至社会现象,又不失时机地揉进自己的观点。不过其实洋洋洒洒的,很有些琐碎,好像也没讲的多么深入、多么全面、多么壮阔。不过呢,巧就巧在他就只是守着30幅版画讲的,就只是从一个洋人的记忆为脉络延展开来的。记忆版图,就是这样,林林,总总。之于历史之河,一个人、一些人的记忆不是洪流,但每一滴都照见历史,而对于一个人,一些人,记忆里的历史,是深刻的全部。

  《记忆版图》读后感(七):开卷有益啦

  时间关系,这本书我只是匆匆的看了几眼,但就这几眼已经完全打动了我。声明一点,我不懂美术,更不知道铜版画的来生与今世,我也不懂印刷,至于历史,我也只是略知一二而已,并没有离开高中历史教材的那些内容。这本书里说的是历史,介绍的是美术(的一种形式),还讲了一些印刷与制版的技术,但我觉得它并不枯燥并不费解,相反,它恰恰补充了我不了解的但我却又很想知道的那部分知识。

  书的文字很流畅,语言很洗练,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娴熟,所以这本书很好读也很耐读。

  很多技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与提高,渐渐被淘汰退出了历史舞台。印刷史的大石印技术,从兴到衰,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再也无人问津;但铜版画,却像一朵奇葩,经久而不衰。钱币,邮票,处处能看到它们其妙的身影。这里的奥妙值得探讨。

  作者以犀利的目光,遴选了很多好作品,不仅使得这本书文图并茂,也使得读者轻而易举的领略了铜版画的魅力与特色。在配上详实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更像是令人穿越了历史一般,读到醉人处,每每流连忘返。

  如果让我评价这本书的话,我更愿意推荐给大家,我只有四个字:“开卷有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