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野哭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5: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野哭的读后感10篇

  《野哭》是一本由李洁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3.00,页数:4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哭》读后感(一):千古不能得罪第一人

  阮大铖,《明史》奸臣传共录十人,由他压轴。

  几日读下来,每每觉得他并非天生奸佞之徒,而是个际遇很可怜的人。

  他是安徽桐城人——因担了奸佞之名,修《明史》的桐城人张廷玉取其“怀宁人”说法,将其踢出同乡行列,以致后世说法不一。

  阮大铖的先祖显赫举世罕有,直系祖爷爷可追溯至“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然后是阮瑀的孙子阮咸。

  阮咸与其叔父阮籍名列“竹林七贤”之二。

  阮籍自不必说,儿童能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咸名气不如阮籍,但也是任达不拘、饮酒纵乐一把好手,《晋书》中他的事迹是这样的:“宗人间共集,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是个与猪同乐的快意汉子。

  再下来是阮大铖的叔祖父阮自华,进士及第,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写他的官场行迹“嗜酒,为长夜之饮。为理官时,直指行部,扶醉入谒,甫下拜,咯呕狼藉……”然后“晚为郡守,不视吏事,宾客满堂,分简赋诗,遨游山水间,称风流太守。”

  以上阮家名士作风可见一斑,可以想见,受叔祖父及其过从名流直接熏陶、以《咏怀堂诗》为自己诗集命名的阮大铖,如果没有被东林大腕坑那么一下,也许也会成为晚明最后一个风流诗人、风骚小吏。

  只怪当年那场相遇。

  万历四十四年,阮大铖取中进士,时年29岁,以少年天才之姿开始混京城官场。许是因为从小顺遂,年少轻狂,加上建功心切,阮大铖给人的印象是“器量褊浅,几微得失,见于颜面。急权势,善矜伐,悻悻然小丈夫也。”天启四年吏部给事中出缺,桐城同乡、东林巨擘左光斗属意阮大铖,并急召他进京,哪知遭到其余东林大佬们反对,让他白跑一趟。

  官场人事变动沉浮,可大可小视乎己心,但在阮大铖,立马受伤太深,至此成为东林一生黑。个人看,一方面在于他得失心实在重;一方面在于感觉自己受到“自己人”的背叛和迫害;一方面伤了自尊——作为一个自恃极高的人,深觉受到侮辱;最后则是骨子里的离经叛道——东林党被目为“正人”,是朝廷里的精英知识分子集团,恰恰激发了阮大铖站在世俗对立面的血液基因。就这样,阮大铖从此依附魏忠贤,充分利用起阉党的力量,开始黑夜中和东林党的漫长战斗。

  第二年便是浩浩荡荡的天启党祸,朝廷一片腥风血雨,左光斗、杨涟等下狱屈死,东林党人被各种加害,阉党作威作福三年,至天启莫名驾崩而终,崇祯上台大刀阔斧清理阉党,又死一片。

  而整个过程中,没有人知道阮大铖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他在老家赋闲呢,据《南疆逸史》载,“是时,大铖里居未与事也。然对客则诩诩自矜所能,谓‘我坐而运筹,能杀人于千里’。”足见背后小动作不少,不过到东林追查魏氏余党时,想揪阮大铖出来,竟“无片字可据”。而他全身而退精明至此,却因即将升官起复时,怀揣两个版本的折子被捅了出来——他想见风使舵,如果抓到时机,希望能给朝堂上的剩余的东林份子补上一刀。千里帷幄功亏一篑,“从此东林诸公切齿大铖倍于诸阉党矣。”自然他在北京也混不下去了。

  从兴冲冲进京,到灰溜溜被贬回家,终崇祯一朝17年未出仕,阮大铖在老家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京中同僚回南,往往传递各种口风,很快阮大铖在桐城文人圈受到孤立,老友开始避而不见。

  然阮大铖虽郁郁不得志,也始终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况且实在才华横溢,他家底丰厚,在家组织戏班,自编自导自排,还能自演,高级评论员张岱予以盛誉“阮圆海家优讲关目,讲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与他班卤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齣齣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

  有后人考证,京剧源自安庆,安庆戏剧兴于阮氏,阮大铖或为京剧之祖。

  但另一方面呢,“阮圆海大有才华,恨居心勿静,其所编诸剧,骂世十七,解嘲十三,多诋毁东林,辩宥魏党,为士君子所唾弃。”

  其实,与在朝东林遥相呼应的,是在野的“小东林”南京复社,这班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对阮大铖鄙夷至极,谈笑间甚至以“无俟众溺”折辱他。崇祯十一年,《留都防乱揭贴》事件,一百四十余人签名的一张“大字报”贴遍南京城,让其时在此客居,“四方笼络”的阮大铖瞬间变成过街老鼠,《明史》载“大铖惧,乃闭门谢客。”具体来讲呢,他至此隐居南京郊外牛首山长达五六年之久。

  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出记有崇祯十六年“丁祭事件”,前去参祭的复社成员意外遭遇阮大铖,戏文写道“[小生惊看,问介]你是阮胡子,如何也来与祭;唐突先师,沾辱斯文。[喝介]快快出去!”其后言语冲突更上升为肢体冲突,阮圆海好歹也是进士,不但被学生禁止祭孔,还挨了一顿饱打,而这个时间点,已经是阮大铖避不见人隐居山中五年之后,可见“大字报”社会效应之鼎盛,对阮压制之彻底。当然,这是戏文中,多半杜撰,但也足见阮大铖在时人心目中,由于文人集团的集体排挤,已经成了丑类人物。

  一切随着李闯王攻破北京,崇祯皇上吊死煤山,南京小朝廷接替北京勉力维持明朝政权而变。明朝即将覆灭,反倒给了阮大铖疯狂报复的机会,不得不说非常讽刺。随马士奇分享拥立之功,同时在南京起复的阮大铖,毫不在乎国破家亡,获得权力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试图兴起大狱,全面清算复社分子,从而彻底踏上明末“奸臣”之路。

  背负了17年排挤、奚落、轻侮、折损,为同辈、后辈乃至孙辈知识分子不容,彻底背弃于主流舆论,自认为被坑又始终不肯屈服的阮大铖,终于把所有新仇旧恨喷薄而出。

  阮大铖联手马士英,到处残害忠良的奸佞作为毋庸多叙,我只想说下他一时得势,业已进入癫狂的心理状态。

  他编了《蝗蝻录》《蝇蚋录》,“盖以东林为蝗、复社为蝻,诸和从者为蝇为蚋”。

  在崇祯周年祭日,他故意迟到,在百官面前哭号“致先皇帝殉社稷者,东林诸臣也,不尽殄灭之,不足以谢先帝。今陈名夏、徐汧皆北矣。”公然说东林党人徐汧在京投清,可是人家明明回南且在当时百官之列里,就在现场,闹得马士英赶紧上前为他掩口,让他别胡说。

  当时令世人哗然的龚鼎慈那句“我原要死,小妾不肯”,最初出处实则在马士英动议惩治南还诸臣的《请诛从逆疏》里,其时马士英阮大铖沆瀣一气,而依阮大铖在暗操棋的一贯作风,为龚鼎慈这类南还东林大肆杜撰抹黑简直如一日三餐,多半是他害得龚鼎慈直到乾隆时候被列入《贰臣传》,还要做“人不足齿”的“乙编”的典型。

  可惜弘光小朝廷只存世八个月,就被满清南下扫荡而空,阮大铖仓促投清,但是心心念念的,仍旧是自己和东林、复社的不世仇恨,乃至进入臆狂状态,他整日整夜唱着自己的戏剧作品,从吴音到弋阳腔,从一个帐子到另一个帐子,直到所有人困倦入睡,劝他歇息,他答“吾生平不知倦欲休,六十年犹一日也。”就在每日亢奋中,他开始脸肿,旁人为他担忧,他反而惊异“我何病?我虽年六十,能骑生马,挽强弓,铁铮铮汉子也。幸语诸公,我仇人多,此必有东林、复社诸奸徒,潜在此间我,愿诸公勿听。”其言可笑可怜,足见东林、复社是为他一生梦魇。

  就在浑浑噩噩的梦魇之中,习惯性的白眼冷遇臆想之中,阮大铖随清军翻越仙霞岭时,强独下马徒步而行,至最高处据石而亡,魂归浙江青山浓雾中。联系其诗作出色,多学陶谢,闲淡空灵,崇尚自然,私以为也算好死了,这个早就跳脱人间一切条条框框束缚、一生只循内心感受而活,而这个感受又恰恰只剩下仇恨的人,就这样出掉最后一口气。

  《晋书》写阮咸时有“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流传下来的是魏晋风骨美谈,而他们的后世孙辈阮大铖,在陷入相似境地时,则选择与这个主流硬碰硬,把一个牛角尖一钻到死,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罔顾家国、礼法、善恶乃至廉耻。不要脸的市井流氓很可怕,不要脸的读书人更可怕,阮大铖就是一个不要脸的、饱读诗书的、聪明绝伦的、激昂而混淆所有是非的艺术家,将一辈子活成一场复仇的大戏,管他什么国仇家恨,什么人命草芥,你自改朝换代,刚好是我戏中一个高潮迭起的大背景而已。

  (本人不懂史,以上所有引文材料来自李洁非明史三部曲《龙床》《黑洞》《野哭》)

  《野哭》读后感(二):英雄就是虽万千人吾往矣

  1.史可法

  说到这还想扯一句闲篇,今天微博上流传一帖子,里面说到底什么是天津爆炸的罪魁祸首。一句一句列举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农民用重农药喷洒粮食,然后卖给城里人,自己不吃。法官得过且过。医生用一次红包,医疗器械没有达标,差不多就过去。等等。最后食恶果的还是所有人。

  很多年前张养浩写:兴亡百姓苦。高中那会儿,很认真地和好友鲛小泪探讨,如果一个国家发生巨变,当权者是否能幸免?最后我们的结论是可以,毕竟历史里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改朝换代,继续为官活得很好。可是现在想其实不尽然。当这个社会发生巨变时,产生的是连锁的反应。表面上投降继续为官,可是卑躬屈膝,永远无法直起身的灵魂是否真的好?

  明清交替最让人遗憾的也在此。衣冠人为隔断,留发不留头强行为所有人变样,金钱鼠尾被洋人喊为猪尾巴。从必须改头换面的那一刻的屠杀开始,这种强压带给人的是必须服从必须低头。如果觉得难以理解,可以回想四十几年前的我们。更不要说之后的文字狱。修四库全书,毁书无数。整个民族自信心遭到的是直接的打压。这种民族自卑感其实一直并没有消减。如同网络上一有事,就是美国如何,另外一拨就是为什么美国那样我们就得那样。无论哪一方,都没有认认真真地平心静气地去比较美国到底好在哪里,伟大在哪里。他们的制度、文化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哪些又不适合我们。我们不敢丢弃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马列,带着冷战思维去看很多事。

  智力有限,太多难题无法参透。唯一能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开开心心的活。做农民就好好的做农民,做医生就好好的做医生。如果每一个人职业操守都能高一点,可能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点。就好像那些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ps 孟子前面写女人的那两句可以不听)下面是昨天那篇推送。

  李洁非《野哭》史可法篇提到这篇文章,拿出来重读。的确,写的是左光斗,可是也侧写史可法。刻板印象中的史可法是英雄,英雄就要高大威猛,现在扬州他的雕像也是这么做的。但是真实如何?李洁非从史可法与家人的书信、朋友描述中还原此人,相貌矮小粗陋,书信中所说的都是你们先借点钱,妻子不要跟婆婆治气,李洁非说最大的观感是庸常。可是历史吊诡处就在于,你看着他不是英雄,最终却是英雄。同样英雄也非全能,也非全部成功,有着大团圆结局。史可法就是这样一个人,独木难支,才力的确有限,在风雨飘摇的弘光朝辛苦经营,最后死于乱军。

  可是将英雄拉回凡人,并非嘲讽。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万千人吾往矣。一直觉得人多是平庸的,很多时候就算被挤兑在那个位置上,都不一定能干出多勇敢的事情。但是人能庸常幸福挺好的。自己成不了英雄,不代表这个世上没有大无畏的人,也不代表失败的英雄就是傻叉,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如同那句俗的不能再俗的话: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心中有信念而死。所以不要嘲讽他们,好好敬佩他们。评价他们,请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而不是夹带太多私货。

  《野哭》中以张伯玉对史可法的点评做结:谓公居无如何之时,值不可为之地,而极不得已之心。当夫天崩地圮,日月催冥,不死于城头,而死于乱军。无骨可藏,无墓可封,天也人也?亦公自审于天人之际而为之也。

  很多年后梁启超也以类似的话为李鸿章做结。

  史可法死,扬州城破,扬州十日。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2014年,凤凰历史有条新闻,多铎后人要与史家后人结亲家。如同多年前流传的台湾的郑姓与施姓不成婚。可是这则新闻略好笑,史可法无子,收史德威做义子。几百年后,历史早已摆在一边,仇怨可以放一边。可是至于变成一条新闻么?意义何在???

  2 朱由崧

  一直以来很多历史人物面目都是模糊的,或者有一张大众脸。尤其明末这些人,李洁非昨的工作就是尽量剥开迷雾见真容。

  朱由崧,弘光帝,传说中骄奢淫欲,喜好幼女。李洁非从历史资料出发告诉大家并非如此。也就是一个嗜酒、看戏的皇帝,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末世的皇帝,练坏都很难别出心裁。

  印象颇深的是讲那段壮阳史。《金瓶梅》就是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写出。我们这个时代也有这样的荒唐,但是绝非那样上下弥漫着享乐的氛围。

  3左懋第

  大厦将倾,一人能撑几时?

  4 名妓与名士

  吴梅村与卞玉京那段就此补全。加上董小宛那一对,还是顾媚享受了俗世幸福。

  革命气氛,将其与民初相比,神来之笔。

  5 黄宗羲

  要读其传记。

  6 阮大铖

  最后的疯癫、精神分裂。人真是太复杂。

  李洁非并非还原阮大铖,而是将无人诉说的阮大铖另一面展示给大家。知道这个人坏很容易,知道这个人一步步如何坏的不容易。

  7 夏完淳

  如此年轻,还是高中年级。哎

  8柳敬亭

  原来如此。

  9龚鼎孳

  不知为什么没有写钱谦益。

  10 徐枋

  苦行僧。自苦于斯的洁士。

  11 左良玉

  哎。武人这段真的是。

  开封之围 长春之围

  《野哭》读后感(三):英雄不止一个

  关于弘光朝,作者写了两本书,除了本书,还有《黑洞》,黑洞是以历史事件为线索叙述,本书是根据人物来叙述。虽然名义上是叙述这一年的历史,但作者的视角却放在了整个大明朝,放在了明清历史上,甚至超越明清放在了整个历史上。

  个人以为作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清代明是一种倒退,是文化上的倒退,清朝的皇帝个个在钳制文化上不遗余力。正是文化上的倒退,导致了19世纪末我们整体被世界历史潮流所抛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虽然海禁,但不是闭关锁国,各方面的交流从未停息,例如当时明朝被称为白银王国,这正是和国际贸易往来的结果,再例如红衣大炮便是和当时欧洲交流所得,当时的武器跟欧洲的差距不大。但进入清朝,这种交流越来越少最后停止了,我们和欧洲的交往越来越少,到了中后期基本停止了。武器差距就拉大了。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完全不堪一击

  二、明朝积累问题太多,也的确该完蛋了。作者对于赋税的观点比较好,明朝虽然总体上赋税和当时英国差不多,但明朝由于严重的贫富不均,实际上这种赋税对民众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除此之外,文人集团的党化,造成只有团体没有是非,武人集团的矮化造成军人只信奉暴力和钱财,其余忠君爱国狗皮而已。赋税问题造成农民起义,最终满清成功捡到了果实。

  三、明朝出现了许多新思想,例如天下与国的概念,例如皇帝应该由读书人来做的观念,如果天假以年,这种思想难保不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思潮。

  第一和第二我比较赞同,第三我不敢苟同,孟子早就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也没见到后来出现《社会契约论》那样的观点,反倒在忠君爱国的思想上一路狂奔越来越远。乱世中的过激之论不能看成是历史的进步。

  作者在书中还驳斥了顾诚先生《南明史》的观点,主要是对于史可法的评价,顾诚对史可法求全责备,以为他能力不足,颟顸误国。作者以为史可法已经尽力了,尽了他能达到的最大的努力。

  这一点上我还是赞同顾诚先生。史可法固然是一个好人,但他能力不足,更是一个庸人(不是贬义词),首先失去拥戴之功,被奸贼排出权力中心,导致许多核心决策都没法参与,例如马士英在清兵大举南下的时候尽调北岸兵力去防止左良玉,他都没权力阻止。其次面对四镇武将的跋扈,他毫无协调能力与组织能力。作者说这是多年积累的弊病,不能将过错推在史可法身上。固然有道理,但史可法无所作为却是不该,要知道你是兵部尚书,你是国防部长。

  实际上最后守扬州的时候,史可法手中基本上无兵可用,作者叙述了一个令人苦笑不得的细节,一队人马赶过来,竟然想要裹挟着史可法去投降清朝,这些人最后没能成功,史可法的一部分兵力竟然跟着这些人跑了。

  史可法的可贵就贵在一死。

  但他这一死不就是”临难一死报君王“的一死吗。

  作为兵部尚书的他不能只是这么一死这么简单吧?我们可以做一个无聊的假设,倘若他揽拥立之功,在朝中握有大权,固然四镇跋扈,但这时候要调和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左良玉也不会南下内讧,江北的兵力也不会撤回。(好吧,我回头要写一部《重生之我振南明》)

  虽然史可法没能做到这些,但我以为他能在当时投降成风的风潮中宁死不屈,让满清看到汉人也并非都是洪承畴吴三桂,彰显了我们的风骨,冲这一点就可以英烈千秋。

  然而我们更要看到,在清兵所到之处,宁死不屈的不光只有史可法,还有守了八十多天的江阴城,全城百姓宁死不屈(但作者在《野哭》没为阎应元做一传记,可惜),还有那个”死则死矣“的书吏,还有夏完淳等等。尤其是阎应元作为一个典史(据说相当于公安局长)他能够带领一城百姓守了八十一天,最后据说见了满清贝勒绝不下跪,被刺膝盖也不跪,这民族气节应该称为”文忠“。

  有趣的是史可法这文忠的谥号是满清的乾隆皇帝所赐予的,乾隆皇帝只表彰史可法,不表彰江阴城,他的目的让人玩味。

  《野哭》读后感(四):周扬读野哭

  野哭,弘光列传,李洁非,总体不错,了解南明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鄙人文言文不行,本书史料很丰富,但是文言文部分着实读不下去。南明,一个被低等文明打败的迂腐的朝代,也只能野哭了。被时代裹挟的朱由崧,明代苏武左懋第,无可奈何的史可法,政党意识启蒙的复社,人性使然的四镇,唯物论的黄宗羲,人格分裂被埋没的诗人,戏曲家,被时代和人性玩弄的阮大铖,少年英雄夏完淳,狐假虎威的柳敬亭,我原要死,小妾不肯的龚鼎孳,士大夫意识的代表徐汧,杀掠甚与流贼的左良玉,孝子隐士徐枋,大人物在历史面前都那么无能为力,更何况小人物。迂腐的南明,失败乃必然,野哭,哭的是野蛮的占领,但是假如仍是汉人天下,文明会比清做的好吗?国家机制走向腐败这是必然,不知道我这个时代,国家能走多久。这本书还是好厚,读了好久,哈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野哭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