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反对完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反对完美》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7 04:4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反对完美》的读后感10篇

  《反对完美》是一本由(美)迈克尔·桑德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反对完美》读后感(一):对随机性保持谦卑

  以下是我最喜欢的摘要:

  ------------------------------------------------

  “对本身的天资才能完全自己功劳的体悟,会约束我们不如傲慢倾向。”

  “以前,生出有唐氏症的孩子被视为是概率问题;如今,许多有唐氏症或其他遗传残疾的孩子父母,则会被批评或责怪。一个以往是由命运决定领域,现在却成了选择竞技场。”

  “我们队自身命运意想不到性质敏感,越有理由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命运。以保险为例,越有理由跟被人分享自己的命运。以保险为例,由于人们不知道何时以及是否各式各样疾病会降临身上,因此买了健康保险和寿险来共同分担风险。随着生命延伸,健康的人最后将扶助不健康的人,活到高龄的人最后要扶助英年早逝家人,其结果是无意间的相互依存。”

  “为什么得天独厚的人对社会上最不占优势成员有亏欠呢?这个问题最令人信服答案,是凡事依赖天赋观念。使得天独厚的人蓬勃发展的天赋,不是他们自身的功劳,而是好运所致——基因彩票的结果。加入我们的基因才能是天生的,而不是可以邀功的成就,却以为我们有资格享有在市场经济中所获得的全数收成,就是错误自大想法,因此,我们有义务跟本身无过失却缺乏相对天赋的人分享恩赐

  因此,团结和天赋之间是有关联的:天赋是偶发的强烈意识——对没有人的成功是完全靠一己之力的领悟——可避免精英领导的社会陷入自以为是假设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比穷人更值得拥有,以及成功是美德皇冠等”

  “得天独厚的人很有可能比现在更自以为是滴认为,自己的白手起家自给自足,是完全靠一己之力而成功的。而居于社会底层的人则不被视为处于贫困不利地位,不再适合某种程度的扶助,而仅仅被视为不健全,因此需要优生学上的修复。拜托了偶然性的束缚,精英领导的社会将变得更残酷、更不宽容。当完全的基因知识结束了保险市场团结的假象,完美的基因控制也将侵蚀人们思考他们的天分幸运的偶发性时所产生的真正团结。”

  ----------------------------------------

  以下是是一些想法:

  这几段应该是我看《反对完美》最喜欢的部分了。看了有种豁然开朗感觉,我一直是基因决定论者,且不说外貌或者是智商这些显而易见东西,即使后天是否能克服困难,抵挡诱惑努力奋斗这一点也和大脑前额叶的发达程度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大脑前额叶虽然可以锻炼,但是发达程度大部分还是基因决定的。

  再比如犯罪冲动,但部分和自控力低下有直接关系。有人也做过同卵双胞在不同家庭环境下长大的例子发现犯罪率和直系亲属犯罪率相关,而和收养家庭的犯罪率无关。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犯罪学(Neurocriminology)专家阿德里安·雷恩(Adrian Raine)曾说过,“基因给犯罪上膛,环境扣下板机(Genetics load the gun, environment pulls the trigger)。”

  也就是说,且不说出生的阶层和家庭环境,在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起,人与人就已经不平等了,你是否容易患某种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是否容易肥胖等等,已经写在基因里了,每个人都拿着一份不一样建筑图纸,谁能适应当下环境,或者再加点运气,谁就能“成功”;这种天赋或者运气的未可知是人保持谦虚最大的最合理的理由。

  你穷是因为你懒。大概是21世纪资本主义钻石以后最大的谎言了。而“精英思维”的人却把自己的天赋和运气归结于自己的原因而摒弃对这种随机天赋分配的谦卑。

  TTB在自己的书中不止一次提到控制与崩溃的关系,自然进化也好,世事的发展也好,都是自下而上的在看似混乱无序的试错中慢慢形成了“最不坏”结果,进化是不完美的(人类身上的气管膝盖可以说就是败笔),但是也是最稳定持久的。如果一开始就想去控制和设计自上而下的东西,看似效率更高,而往往却是最脆弱不堪一击的东西。

  以胚胎选择或者基因编辑为例子,我们现在选择的“优良“基因,渐渐趋同,多样化渐渐消失,某一天一场瘟疫,对这些趋同的基因型极大杀伤力,或者最轻微的环境改变就可能造成种族的灭亡(只不过地球不会在乎,恐龙活了几百万年呢,人类才几十万年)

  要明白大部分人今天拥有的这一切,你的天赋是随机的,你的运气是随机的,你的努力向前可能也只是父母给了你一个强有力的大脑前额叶,所以保持对大自然随机性的谦卑,不要用“精英思维”去鄙视别人,也不想着去控制一切。

  这是佛教四法印之一,也是斯多葛派的生存之道。

  《反对完美》读后感(二):科技?还是正义

  这本《反对完美》并非作者的新作,而是他于2007年出版的一本作品。但书中探讨话题并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对于中国社会来言,这还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或者说是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话题。此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桑德尔,是闻名世界政治哲学家。他在哈佛大学讲授的《公正课程据说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个课程被制作成哈佛公开课后在网络广为流传,我们完全可以从网络上领略他的风采。如果你对他的学术作品感兴趣,也可以读到他的代表性作品:《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民主不满》等。而近期出版的《公正》和《金钱不能买什么》等比较通俗的著作更是风靡读书界。

  这本《反对完美》也算是一本比较通俗的著作,但其中不乏深刻理性思考。著作一开始,作者就引述了一个颇有争议的事例。一对女同性恋者伴侣想要一个孩子,因两人都是聋人,因此她们想要一个聋人孩子。她们认为耳聋是一种文化认同,而不是一种需要治疗的残疾。她们通过一个家族五代都有聋人的精子捐赠者真的成功地获得了她们的一个天生失聪的孩子。这个事情媒体报道后,引来了很多的谴责争论。这里面有很多可以争议的话题:把孩子设计造成聋人有错嘛?如果有错,错在何处?是因为把人耳设计了聋的,这个错了?还是设计孩子本身错了?如果我们借助于现在先进生殖科技手段,设计制造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这就对了吗?这里其实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追求更完美的东西,更完美的人,人类甚至可以在基因超市中定制自己子女先天特质,这真是一个让人吓一跳的前景

  关于基因干预的话题,其实里面有很多问题可以讨论。对于改善人体健康的基因治疗,人类几乎已经没有争议了。但如果用基因改进技术,用它来增进人的体能或是提高人的认知能力,这就难免产生道德上的困惑。你想想看,如果运动员进行竞技比赛,100米或是3000米比赛,如果其中一个运动员通过基因改造,提高了比赛成绩,获得了第一名,那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比赛结果?这个比赛结果公平吗?它是正义的吗?如果一个考生通过服用增强记忆药片在试场上拔得头筹,这样的结果正义吗?这是高科技发达以后,人类滥用这方面的技术会必然产生道德困境

  在这本书中,桑德尔指出病态化的追求完美蕴藏着深深危机,可能导致人类道德基础坍塌,故而亮出了“反对完美”的立场。不管你对桑德尔的分析和论证持何种看法,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跃然纸上,值得我们尊重

  《反对完美》读后感(三):残缺

  残缺美

  偷爱警/文

  人类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改变自身的条件。人类想要征服地球,想要征服整个宇宙。自然生物界的规律,在人类的控制下,越发明朗清晰。人类似乎不是在研究什么课题,而是在寻找未知途径钥匙。一旦掌握这把钥匙,人类或许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完美”力量。可以轻而易举的敛收想要的一切。

  没有完美,只有更美。有一家直销公司,直接叫这个名字。看上去很美,实际让人反胃。什么叫完美,完美不过是苛刻极端表现。看上去完美的人,还是会出现那样很多缺陷。所以,过来人习惯说,人没有完美的,追求完美总没有错吧。或许是对的,但我想说,这样的想法首先就很有问题。

  桑德尔举了一个例子,一对耳聋伴侣,想要一个同样耳聋的孩子,因为她们觉得,耳聋不是疾病,更不是身体缺陷,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对于这样的想法,看上去有点神经病,或者很扭曲的感觉,正常人不会让自己的下一代过上一代人的生活,都希望越过越好。而且好要让孩子承受无声的世界。面对有声的尴尬正面来看,这对伴侣走了一条另类路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在反对完美中,保证孩子的连接性和归属的依存。孩子不会在孤独和另类的家庭情感中,发现自己特殊。更不会因为无声家庭的安静恐慌。但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讲,孩子是缺陷代表作,是不应该诞生在这个世界的人。

  排斥不完美的手法,是疏远和隔绝。如果孩子长大后,发现自己跟人无法用正常方式来交流,孩子会造成心理压力心理障碍,但孩子会明白,家庭的亲情可以帮助他,完成一切。孩子是幸运的,没有生活在纳粹时代,遇到希特勒的话,非死即亡是一定的。极端主义优生学,使希特勒采用极端暴力解决不完美的人群信誓旦旦的说,为了种族血统纯正,为了优生人群的利益,必须采取灭族的方式,灭绝非完美的存在

  现代,我们控制自然生物、控制世界的心跳。但人类本身却在忽略自我本质的存根。出生的一天,是啼哭无知,死亡的一天,是痛苦遗憾。面对未知的世界,人类试图用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获取答案,但人类从来没有考虑过另一个世界的感受索取、搜刮、掳掠、剥夺、强制,人类的所有行径,都是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去判断和分析。仿生学世界里,生物进化,打开人类深入探索大门,人类通过仿生学,获取应用传导。通过生物进化链,得到物种间的弱肉强食。但人类还是不满足得到的答案,人类想要更多的控制,控制生命的起止。

  这部书只有百十来页,却可能引发一场讨论革命自然科学与人类科学较量,为了完美,人类是不是应该放弃一些东西,放弃追求完美的念头。非完美的人生,才是多姿多彩和值得回味的,平步青云或许是为了更上一层楼,但很多例子说明,穷家富路,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兜兜转转的人类,不过是生物链中的一环,想要切断和割舍任何一条链接,都是在挑战自然生物链条的进化。

  残缺也是一种美,科技只会让人类愈发懒惰享受,利用科技更好的填充自己的头脑,才是需要去做的事情。

  《反对完美》读后感(四):完美总得有个度

  对桑德尔不了解的读者朋友,亦可从此书入手反思到很多,同时也反照他的思想,得到关于道德隐忧与伦理困境的共感。

  赵汀阳先生的导论“完美是最好的吗”写的非常不错,直接点明这是桑先生从科学技术(基因)改善人自身之自然性质的问题入手,尝试处理关于未来理解。然而对未来人类命运的何去何从,依然是不确定的假设。

  连同《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桑德尔无容置疑地对万能的“金钱”和“科技”持有批判态度。金钱的神性由于它的非自然性,金钱意味着“一切可能性”,所以我们会问,有没有物品自有其价值。然而金钱同样可以具有形而上学超越性,它可以万能地兑换某种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是否是任意的?类似,科技也是一样,按照人类的欲求去改变“the nature as it is”(自然所是)。技术的疑点在于,技术改变自然的依据是人的欲望,而不是关于自然的绝对知识,即上帝才拥有的那种“全知”,因此不可能给自然安排一种新的“先定和谐”(莱布尼茨)。

  人的神话有没有极限?桑先生的基本立场可以说是希望人的神话在其极限处能够停下来。桑试图说明,自然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是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冒险。然而技术对自然进行什么样的改变是合理的?因为技术的合理应用是无可厚非的。这应该有个“度”,这个中国概念,桑并没有使用

  人对完美的追求也一样,人类希望生命变得更好,更符合期待,更完美,这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的共同诉求。人类追求完美有错么?这对完美的界定很相关。什么是完美,怎样了就算完美?上帝或者自然就是完美的标准,这是古代人的说法。现代却把观念与自然的关系颠倒,要求自然去符合观念。人的地位提升了,尼采说上帝死了,于是神权和人权之争就展开。根据人的观念去修改自然,意味着人能够定义什么是完美而不用再听从自然,这便是人类试图证明自己就是神明所在的追求。但是,失去了自然的外在标准参考,人又怎么知道什么就是完美?

  有意思的是,如果存在一个足够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彻底平等会带来什么?无疑为两种:一种是人人千篇一律的“完美”,一切差异根本性消失,文化也就不会再有;一种是人们对完美的概念根本就不统一,人人宁愿自己是唯一,人人的存在和价值都不可通约(incommensurable),人人的偏好都具有等同价值,这样彻底多元化下的彻底平等也意味着一切价值在普遍承认的同时被普遍否定。就像桑德尔开篇就举出的聋人父母想要个耳聋的小孩儿一样,这预示着彻底多元化的结果。已经没有什么对“道德”的规定。

  然而无论人类有多少知识,未来还是不可测(休谟原理),科学无法确保人类故事不会有一个自食其果的坏结果,所以桑先生不断强调人有必要尊重自然。

  桑德尔最为贴切我们每个人心灵的观点便来自于“经验”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一个我们都做过的心理测试,一杯能够预知未来的神奇药水摆在你面前,你喝是不喝?喝多少?要把能预知一生的量都喝下去吗?这还是一个度的问题。然而我相信很多朋友也会像我一样选择不喝。因为人生是经验的拼凑而成。经验,特殊的个人经历,无法预知的生命历程,在不确定中成长的体验,这才是生命意义的基础。所以即使科学技术总能节节胜利,也仍然有着死穴,当基因工程以及各种技术在预制人生时,计划剥夺了经验,同时也就剥夺了生命历程无法还原的意义。因此,桑德尔的反问是,如果完美不是一个偶然生成的故事,而是一种预定的产品,那么完美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相信人的野心是有自律性的。就看《千钧一发》《人工智能》《云图》等影片,都有对人类未来的假设。然而我们感通到了同一种隐忧——那就是关于道德伦理的忧虑,人性的回归。桑德尔的质疑与对人类命运的忧虑是值得关注的,也是可以深思下去的。为的是一种共识,一种自发,一种回归。

  《反对完美》读后感(五):在人却不由人的“完美”

  “完美”是一个词语,它代表着一个终极性的愿望,而这词语的创造者却是有诸多缺陷的人类。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与认识自身的缺陷的过程相伴而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少不来了对完美的追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缺陷总是实现的,而完美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完美”是一个不断变换的目标,就仿佛是沙漠中令人迷失但也很危险的海市蜃楼。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文明的积淀已经可以使人类早期的想象成为现实,甚至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实现超出人类想象的景象,例如试管婴儿、克隆技术、基因改造……

  那么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是否可以意味着人类获得了趋向完美的单程票?对于这个问题,本书的作者无疑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从人类伦理学的角度,对现有的科技进行了一番思考,从而提出了应该在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中反对完美的观点——我们不能利用科技手段去足我们身上潜藏的个人主观欲望,我们在使用科技手段是要考虑到公平合理,我们同样也不能放弃科技手段为我们所带来的福祉。

  众所周知,科技发展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但正如武侠小说中所说的那样:杀人救人其实不关乎剑的本身什么样,而是那只握住剑柄的手。然而科技的力量及其潜在的危害早已令所有冷兵器望尘莫及。正是因为科技本身所潜在的隐患,才令人感到前途未卜的恐惧——这种恐惧其实并不是来自科技本身而是对那只手善恶的不明。就目前来说,完美诠释这种恐惧和不安的无疑是电影艺术。在本书出现的《千钧一发》中,优选基因人种被用来与普通人的区分开来,而普通人无法获得成为宇航员的机会;在《第六日》中,克隆公司可以随意安排普通人的生活;在《逃出克隆岛》中,提出了克隆人是人还是备件仓库的问题;在《魔力女战士》中,人类为了免于灭绝而使用了克隆技术的克隆人,反过来去扼杀恢复自然生育能力的人类;在《月球》中则涉及了克隆人记忆中的情感生活到底是如何来界定的问题;而在最近的大片《遗落战境》中,身为人类宇航员(汤姆•克鲁斯饰演)被外星人洗脑克隆后成为了杀戮人类的工具……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影片有些过于悲观了,但我们却无法消除人们内心中的焦虑。

  那么,我们还需不需要对科技抱有希望?我们还应不应该保持对完美的追求?我相信,所有的人的回答都是“需要”和“应该”,但还应该再加上各自相应的前提:我们需要科技改善我们的生活,但前提是不能滥用科技;我们需要保持对完美的追求,但前提是我们不能强求完美。因此,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当科技向我们展现它的神奇的一面的时候,还是应该更审慎一些,不要轻易被神奇所俘获——毕竟我们已经见证过敌敌畏和原子弹的威力了。

  《反对完美》读后感(六):“正常”or“不正常”,“完美”与“不完美”

  从书中第一章节的故事引发尖锐的矛盾开始,让人引起对“普世价值观”的讨论。

  真理,与普世价值观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

  真的有普世价值么?

  真的有绝对的真理呢?

  完美or不完美背后引发的矛盾,实在太多。

  阅读之前,似乎清楚自己的原则是什么,读完之后,可能反而变得糊涂,因为“完美”和不完美似乎都有它的道理。

  普世价值(英语: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为所有或几乎所有的人们认同之价值、理念。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

  《反对完美》读后感(七):又一场令人欲罢不能的思辨之旅

  中信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是由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所著,虽是一本薄薄的探讨社会学的小书,但却一如既往的如同其名著《公正》一般,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此书有几大特点,追踪社会热点时效性强、案例真实有趣又引人思索、观点原创令人耳目一新又极具说服力以及文通句顺组织清楚条理分明便于阅读。

  可以说,捧读此书不啻亲耳聆听桑德尔教授高谈阔论,让我对基因改良技术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标准产生新的认知,可谓醍醐灌顶,我强烈推荐社会学同好阅读这本书。

  桑德尔教授此书的好处毋庸置疑,在于他并非单一地向读者灌输知识或观点,而是意在唤起读者的问疑精神和思辨能力。

  比如书中引用了两个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相互参照:

  1.一对耳聋同性恋伴侣希望生下同为耳聋的孩子,于是寻求有五代耳聋基因的精子捐赠者,最终如其所愿得到一个天生耳聋的小孩。

  2.一对夫妻刊登广告征求优秀卵子捐赠者,要求该女士身高5英尺11英寸、无家族病史、大学入学的学术能力测验成绩总和1400分以上。

  这两个案例的社会反响如何呢?同样都是通过基因改良技术人为地设计“制造”出的婴儿,为什么聋人父母的做法遭到公众猛烈地抨击,指责他们的想法极不道德,而寻求优生优育的那对父母的行为却没引起什么谴责或骚动?

  事实上,这对聋人夫妇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耳聋不是缺陷,他们就想要一个与他们自己一样的孩子,这又让我们产生了新的看待此问题的视角,孰是孰非,不是那么容易判定。其实父母意欲“打造”专属的下一代这一想法本身已经司空见惯,君不见双休日、寒暑假无数培训补习班的学生人满为患,这跟改良孩子的基因为取得人生的成功可谓殊途同归,但为何前者趋之若鹜,后者争议不断呢?

  再如桑德尔所举的另一组例子,运动员可以通过输血和注射红血球生成素得以提升自身的耐力,我们能够理解,这和服用类固醇兴奋剂的作用相同,是应当禁止。但是通过低氧房间进行人工高海拔的艰苦训练,以使肌肉耐力激发到极限,以产生更多的携带氧气的红血球提高耐力,这种通过改善肌肉基因的手段以增强运动员的体能的方法,竟然也被奥委会认为违反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难道由高科技手段辅助的艰苦训练也有错吗?

  一言以蔽之,我认为桑德尔的这本书真的很棒——深刻、发人深省,在很大程度上极具说服力。他阐明了不少原始却深刻的道理,又极具人文关怀,这些都能够影响伦理学家,政治家和其他热爱思考的公民做进一步探索。当然,最重要的是,桑德尔教授又一次带领我们在寻找科技与人性的伦理道德关系之旅中,领略思辨的价值和魅力。

  勘误:

  33 第二段第四行:“高达248磅(137.9公斤)”,第五行“重达304磅(137.9公斤)”,显然括号里换算出了错误,前者应改为“高达248磅(112.4公斤)”。

  《反对完美》读后感(八):我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我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反对完美》

  这本书写的是完美,可是却几乎没提到一句完美,可是你看完了一个又一个作者举出来的例子以后,你就会发现,你现在对完美的理解有多么深刻。

  本书的作者桑德尔,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一般教授上课都没人爱听,可是桑德尔上课,却人山人海,就是把他的课放到网络中,都倍受欢迎。他讲什么呢?他的课程叫《公正》,已经出版了,我看过,的确非常棒,看了你才知道什么是哈佛教授的水平。这本书也是一样,书不厚,可是内容却让你在读完以后还要琢磨很久。

  首先书前面赵汀阳的序言就有深度有水平,写得不错,然后是苏经天的导读也不错,去了这两篇长文和后面密密麻麻的注释,作者一共就写了一百多页,可是你看注释就知道,这里面可都有出处。

  作者没写完美,更没有像赵汀阳和苏经天那样去做哲学探讨,上来就举例子,作者从体育、教育、医疗三个方面入手,讲的是人的完美。第一个例子就让人感觉到大吃一惊,两位同性恋决定要一个孩子,这算不了新闻,这两位同性恋都是后天的盲人,这也没什么,可是她们俩竟然非得要亲自生一个盲人孩子,所以她们找到祖传五代都是盲人的家庭,进行人工受精,最后如愿以偿生下了一个盲童。看到这所有人都会觉得这两个人有点精神病,可是看看她们的理由就会让你不仅仅吃惊,而是倒吸一口凉气了,她们说她们认为盲并不是一种缺陷,盲只是一种文化,她们喜欢这种生活,所以才想要养育一个盲儿。看看不是残疾是文化,厉害吧!过去我们认为同性恋是病,需要治疗,现在我们承认同性恋是一种文化,过去我们认为左撇子是病,需要治疗,现在我们也承认左利手是一种文化,有存在的理由,看看,现在有人说盲也不是病,是文化了,你看看够颠覆的吧。

  再看看体育医疗和科技介入体育中,而且介入的程度愈来愈深,但是深到什么程度为止呢?以前长篇是不穿鞋子的,现在不会因为维护长跑运动的纯洁,而光脚跑步吧,可是我们接受不了兴奋剂,也不允许输血等增加血红素来增强长跑机能,等等我得查查看看是不是血红素,作者举例太专业,查到了原来是红血球生成素,越看西方人写的书,你就会养成一个习惯,什么都要查查出处。可是后来有了高原训练,或者是低氧仓训练,不用吃药也可以提高这个东西的含量,于是有人也站起来反对,唯有正常训练提高那么红血球生成素才可以,问题是这里面的正常界限到底在哪里?无论你如何为正常下定义,科技和医疗总是会想方设法在你的正常中找到你忽视的部分。

  那么以后我们说的更高更快更强,是说运动员更高更快更强,还是说我们的科技和医疗会更高更快更强呢?

  如果说体育距离我们还比较远,但是教育和优生呢?孩子现在已经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家长已经全程参与到对子女的设计当中,不仅仅是中国,在书中看到就是在美国,为了让孩子考个好分数,也要先送进好的幼儿园,为了达到幼儿园的测验标准,还有相应的4岁孩子的玩具来帮助他们过关。

  科技和医疗已经介入到我们人本身,从基因疗法,从优生学,从克隆到干细胞,我们现在多数都是用科技来进行治疗,让我们恢复正常,可是我们很快就发现,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让本来正常的人变得更高,更白,更漂亮,更聪明,问题是我们可以用科技让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吗?这是否造成了新的不公平,是否可以为此增税?

  也许你觉得这些问题不需要争论,可是当你进入到距离的案例,进入到细节中,你就会发现,你真的很难找到,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不可以做什么的界限。人可以改造自己,人可以成为自己的神,可是却发现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了。

  《反对完美》读后感(九):一点小想法

  记性不好, 每次书读完只能记得一两个点, 这次记得的刚好是我前段时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借这里顺便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quot;父母应该把孩子当做成上天的恩赐", 这是作者的观点(应该不是原话, 大概的意思)

  而我在想的问题是: "孩子应该无理由的孝顺报答父母吗?"

  从读大学开始自己就变得特别的独立, 所有大事都自己决定做主, 而且每次能用很充分的理由让父母觉得我的决定是正确的. 当然可以说因为我有很通情达理的父母,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其实我爸不太管我, 永远都是你自己看着办吧, 我妈对于我想做的事懂的很少, 给的意见也总是别人说..

  以至于我越来越不喜欢别人在我在意的事情上随便帮我拿主意, 做决定之前请先问问我的意见..

  然后某一天我突然想到, 我妈生我这件事好像没问过我的意见..

  中国人把孝看得很重要, 我妈也经常在说生你养你不容易, 以后记得好好孝顺我, 但是我觉得这种逻辑不对..前两天刚好有个朋友跟我讨论一个问题, 如果父母重病孩子还不愿意陪在身边是否很不妥..我说我不了解别人家庭状况, 或许有特殊原因, 所以不好评价..朋友跟我的立场差不多, 但她纠结的是她男友态度很强硬,认为不应该跟这种人继续深交, 因为这是很严重的原则问题, 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应该, 甚至将它类此成杀人..我突然想起之前看到一个帖子, 一个26岁的女生从小被父亲性侵, 现在想恋爱可是对男人有种莫名地厌恶, 求助该怎么办..于是我想问, 就算对这样的父亲也应该义无反顾的孝顺报答吗?

  对于生孩子这件事, 我觉得其实父母是出自自己的私心, 希望这世上能有个小家伙能陪伴在自己身边..这也是为什么我同意作者的观点, 孩子是上天的恩赐, 对于他的到来, 作为父母的是应该抱有一颗感恩的心, 谢谢他出现在我生命中..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 父母应该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爱来感谢他的到来, 而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也会(理论上)付出同样的爱, 这种感情才是维护一个家庭的所在..而且就算孩子日后没有回报同样分量的爱, 其实父母也不应该抱怨, 当初的付出是自愿的, 因为父母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就被他带到这个世界上, 所以为了弥补这一点, 应该不计回报爱他, 所希望得到的也只是他能快乐..而且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不同, 父母没有理由要求孩子一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

  为人子女有这种观点可能看起来很大逆不道..但如果以后我有自己的子女, 我希望我也能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

  对于我妈说的那种话, 我觉得只是她没有经过太复杂的思考过程, 她应该是我这样想的(不求回报这一点), 所以我当然会对她好

  但有些父母, 管着孩子的所有事情, 要求这要求那, 原因就一点, 你是我生的, 你的就是我的..我是坚决不同意的

  2014.9更新

  今天看罗辑思维讲到胡适对于父子关系的表述, 觉得很认同, 在此也记录一下

  quot;父母在孩子没有征求他们意见的情况下把他们带到这个世间的..

  我们对他们应该有一份抱愧才对

  因为没有通知他们就把他们带到世间, 我们就有责任去教他养他

  这个责任可是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他负有责任, 而且他们的言行是非功过, 对社会要产生影响, 我们父母对社会也有一份责任, 所以我们应该尽其所能的教他养他

  但是对不起, 这里面没有任何的恩惠可言, 我们只有一份抱歉

  孩子的未来他们自己决定, 我们父母将来能做到的事就是尽可能不要成为孩子的负担, 不要去祸害孩子"

  《反对完美》读后感(十):《反对完美》读后感

  桑德尔教授指出当科技能够让人变得所谓的更好时,潜藏在我们内心的关于科技与自然人性间的矛盾。反对完美,并不是保守和不思进取的意思,而是不应该通过这种人们预先设计基因改良的方式达到所谓的更好,它否定了后天付出的努力,对天赋提出了终极的挑战。先天的刻意设计,暗示着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干预,就没有了“对不速之客的宽容”,而这反而是父母能从亲子关系中学习到的十分重要的品质。鼓吹优生学,不管是新旧,压力都不成比例地更多地压在弱势和贫苦人们的身上,这也缺乏公正和包容。

  因为不完美,所以才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能让我们学习如何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学会懂得因为他人的不幸而去帮助他人保护他人包容他们,而不是因为基因就嫌弃他们否定他们。

  反对完美,不如说是反对通过以如此一种急功近利,片面的方式来达到完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