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打铁还需自身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打铁还需自身硬》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4: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打铁还需自身硬》读后感10篇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一本由金灿荣 米兰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铁还需自身硬》读后感(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

  书中,作者用条理清晰、简洁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美国成功的奥秘、 中国崛起之路、后危机时代的大国关系等问题,指出成熟的大国是理性的,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会随波逐流,懂得知己才能更好地知彼。作为一个原本对国际格局基本没有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国际格局启蒙书及理论升华书吧,至少就我本人而言,从中获益匪浅!

  刘吉吾说“无志者常立志”,就个人而言是这样的,就国家而言依然是这样。在前行的道路的必须立常志,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美国之所以是世界强国,那是因为这两百多年来,一直是坚定不移地走有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从来不盲目模范别人。反观中国,虽然在国际格局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他的发展历史却并不是一路直行,复杂社会制度的演变,终于建立了比较先进的社会模式,却又进行了无数次的对社会模式的探讨,其历程曲折而耗尽国家人力财力,在发展的道路上自然不能处于第一的位置,但是如果坚持自己的道路,从内身好好塑造,一切皆将有可能!

  长期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注定不可能如美国那样采取强硬的态度处理国际关系,但是如果“人若犯我”自然也是不能答应的!这从中国前阶段的一系列政策可窥一二!所谓吃柿子专拣软的捏,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国家的运转,离不开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那么是尘粒的存在,打铁还需自身硬,打的不仅仅是表面,还有其组成的一丝一毫都需要强硬,唯有如此我们才有美好的未来!

  《打铁还需自身硬》读后感(二):摘录部分

  看完了,买的时候只是因为便宜,但出乎意料还是蛮好看的。语言很通俗,但讨论现代化以及各国强国之路和体制有套自己的逻辑而且居然能自洽还能和现实印证,很是难得。作者我不了解,但水平显然比论坛上的键盘政治家高许多……

  摘录部分

  1. 但按照希腊民主的定义,民主是不能选举的,一人一票就不是民主了。美国是代议制,四年一任,选出一个代理人,这和民主的本意是不一样的。最早的希腊民主是在城邦里面通过抽签选领导人,更符合上帝的原意。就是扔骰子,扔出来是谁就是谁。只要一选举,就有人为因素在里边。

  2. 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和原本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同的,另外美国的“founding father”立国之父们对民主(democracy)是不认同的。美国整部宪法没有一个字提到“民主”,它用的一个词是republic,“共和”。“民主”这个词是1828年安德鲁•杰克逊竞选总统时用到的,才在美国政治生活里变成一个正面的词汇,在那之前含义基本上和“暴民”是等同的,与今天中国人看“文化大革命”是一模一样的。

  3. 美国革命追求的是freedom或者liberty,freedom是来源于英语的,liberty是来源于法语的,它更偏liberty,因为liberty指的是财产自由,freedom更多的是指个人感觉上的自由,美国更看重的是liberty。

  7. 清教思想的两大核心观点,即契约说和预定论。 契约说包含了清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源于上帝与亚当之约--上帝造人,允其幸福,人则以服从天意为回报。不料亚当毁约,犯下原罪,人类因而苦海无边,世代忏悔,以赎其罪。然而“因信得救说”又告诉人们,人又能够通过上帝的安排理解神意,争取获得解放,这就是恩惠契约(Covenant of Grace)。

  8. 清教思想家们从上帝与人类的契约中,发展出了教会契约与殖民地契约两种新形式,明确规定每个移民的责任和自由范围,协调社会管理与个人权益的关系--这就是所谓“联邦神学”的清教契约思想(Covenant Thought),即教会契约。

  10. 除了清教思想,美国文化中极具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特征的另外的思想来源,就是欧洲尤其是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的自由主义和英国传统的保守主义。

  11. 自立国以来,美国政治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普遍平等的、个体本位的自由主义原则与白人新教精英主义的实践政治原则,这是美国政治二元结构的具体体现[14]。

  12. 人的解放、思维重构和社会结构合理化为现代化的第一步;然后以经济的工业化为标志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包括城市化、教育现代化、政治参与、现代法治等为第二步;以西方体系转变成一个全球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为第三步。

  13. 法国大革命的内在合理性是,人觉醒,摆脱宗教束缚以后,就要进入资本主义特点的、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利润最大化的社会就是大规模生产的社会,产品要进入到每个人的家里,任何人都能享受。这有个前提就是要把社会结构等级制给打掉。

  14. 历史的现实就是专制主义把封建制度摧毁了。这也就是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的,专制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进步作用。削平了这些封建城邦之后,法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15. 法国因地缘政治原因,出现了民族主义,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促使民族国家这个概念的产生。在现代民族主义的支撑之下,它以专制为工具统一了法国,然后把这种意识形态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中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在当时可能是最适合经济发展的,民族国家形成以后,三部曲中的革命这套逻辑就启动了。

  16. 资本主义在法国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在民族国家内部,法国要寻找一个新的社会结构,跟中世纪的等级结构是不一样的,打破等级的过程就是法国大革命,然后通过法国大革命之手把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撒播到整个欧洲。于是一种资本主义精神的,以民族国家为外壳的,社会结构得到重组的国家在欧洲普遍出现。它传播的路径就是拿破仑战争。

  17. Renaissance是文艺复兴、人的觉醒,包括后来的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这部分的延续,它一直延续到18世纪。可以说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是从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他们对自由的追求是单纯意义上的个人自由和世俗欲望的解放,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则不再满足于个人的叛逃和解放,而要求保护个人权利。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近代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基础。Reformation是摆正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减少世俗利益追求的外来阻力。第三个“R”--Revolution就是世俗世界合理化,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社会基础。

  18. 现在中国有一帮人思想简单,他们基本上是不动脑子的,认为大众一参与就好了,大众参与也是有很多问题的,有钱的、没钱的,有知识的、没知识的,有强力的、没强力的,他们之间还要调整关系,这关系也可能表现为革命,1848年、1871年革命都是这个调整过程中的一部分。等社会大众参与的紧张关系调整到一定程度以后,法律的调节才起作用,才会出现相对合适、稳定的现代法治。

  19. 现代化有两种模式,英美模式和德国模式,前者强调个人效率,后者强调组织效率。日本是德国模式的东方版,苏联就是德国模式的俄国版。

  20. 中国完成了Renaissance,完成的基础首先是中国文化在农业时代就是个独特的文化,没有一神教,是靠世俗的意识形态来治理国家的,这个跟Renaissance的气质就比较接近了。《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作者马丁•雅克说,中国文明内部有一定的现代性,指的就是这个。

  21.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乡绅为基础的,构成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皇权依靠乡绅对广大民众行使统治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另一大特征就是传统的族权,它作为政权的补充与宗族、宗法制度紧密结合,最终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特殊组织形态,这种社会结构显然是不利于现代化的开展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读后感(三):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力量的全面、快速增长将给世界格局带来什么样的冲击,这种冲击最终又将怎样影响中国的命运,由此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战略新阶段,我们不只要努力增长自己的力量,还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力量、控制自己的力量、维持自己的力量。

  在近代历史上,国家崛起不乏其例,但是只有美国自建国200年以来国家实力长盛不衰。如果论全球性的和全方位的“世界霸权”,历史上只有两例:英国和美国,而且美国对英国的领导权替代既没有引发两国之间的激烈对抗和战争,也没有因严重挑战原有体系而付出代价,美国的崛起在这一点上堪称“和平”。研究美国崛起和霸权形成的因素,能为中国带来重要的启示。

  美国霸权因何而立?由弱到强的战略根基、持续不断的力量源泉、美式霸权的新型特征以及“软”、“硬”力量的良性平衡也许是最重要的几点。当然还有客观因素,简单的说就是美国人的运气很好,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历史经验都不能被完全复制。归根结底,中国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创造自己的历史。

  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19世纪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临终之前说了一句很有名的玩笑话:“上帝对傻瓜、醉汉和美国给予特别的保佑”。老政治家为了德国的强国之梦在欧洲大陆纵横捭阖一辈子,最终发现自己跟美国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相对于俾斯麦的德国,美国首要一个优势肯定是地缘位置。美国“东西有两洋,南北无强邻”,没有重大的军事安全担忧,而且远离世界政治搏斗的中心欧亚大陆,可进可退,可攻可守。总之一句话,美国长期享有世界各国之中最充分的战略自由。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美国是棋盘之外的棋手。

  实际上美国并不是生来就有这样的好环境。最初的美国13个独立州挤在北美大陆东部的一条狭长地带,三面被英、法、西等强国的殖民地包围,西北角阿拉斯加的俄罗斯也一度想南下成为美国的“邻邦”。这些殖民地几乎个个都比当时美国本土的面积要大,而且个个担负着老牌大国称霸美洲的梦想。可以说,在美国建国的头三十年,北美大陆很有可能发展为另一个欧洲,美国当时的战略处境并不比现在的中国强多少。可是美国人的运气相当不错。拿破仑因为欧洲战事吃紧,突然把路易斯安娜卖给了美国,每英亩3美分。美国领土瞬间扩大了一倍,并且从此告别了最强大的陆地军事强邻法国,并趁势挤走了南部弱邻西班牙。半个世纪后,北美大陆上另一个领土欲求旺盛、陆军实力强大的大国俄国,又由于同样的原因以更廉价的价格出让了阿拉斯加,退出了美国的地盘。历史上法、俄都是极其看重领土占领的大陆主义国家,唯一一次把大面积领土出卖,就都给了美国。在建国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有点不可思议的迅速排除了所有陆地强邻,解除了地缘政治困境。这些富饶的国土也为其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强大的资源基础。

  制度主义的学者还经常强调美国的另一种优势。美国的政治体制依据理想而构建,一开始就建立了相当彻底地现代民主制度;殖民地和西进运动的历史,形成了美国高度成熟和发达的市民社会;清教传统既保证了政教分离,又赋予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同质性和凝聚力。相比于美国,世界上那些历史悠久、传统牢固的国家,在进行类似这些变革的过程中,则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美国的确有其特殊的优势和机遇。然而必须注意:美国的崛起不是一天形成的,美国的霸权国祚绵长,也绝不只是因为拿了一手好牌。美国人玩的更高明。

  由弱到强的战略基础

  前文提到过,美国刚刚建立的时候跟中国一样,处在一个相当复杂的周边环境之中。而且当时的国际政治风气比现在更加危险,各大国在全球展开军事扩张,弱肉强食,战争不断。面对这样的形势,美国从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基本的对外战略,并在后来的各种挑战中持续坚持和不断改进。这项战略后来被称作“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决不是为了孤立,这对领悟美国战略的实质十分重要。孤立主义的核心精神不是要断绝美国的外部交往,而是一切对外关系要严格地为美国利益服务。简单地说就是两点,任何外交政策必须促进美国利益;绝不承担不相干的国际责任,而只进行有限制的国际干预。所以,孤立主义就是战略上的灵活主义,政策上的实用主义,是美国百年内由弱到强的成功之道。

  在美国成长的最初阶段,孤立主义居功至伟。美国在政治上尽量逃避不相干的纠纷和争斗,却反而因此成为了各方争相拉拢的对象,捞取到了许多实际的政治好处。购买路易斯安娜、门罗主义的成功等等都与此相关。另一方面,美国在经济上不但没有孤立自己,反而大举对外追求经济利益,扩展贸易链条,促进经济发展。早在19世纪早期,美国的军队就为了打通商路多次到北非、南美作战。美国崛起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也许远远称不上和平或者正义,但是总的来说,在那样一个帝国主义疯狂扩张的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是相当节制和冷静的,牢牢围绕国家的安全独立和经济利益服务,抑制过分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政治野心,几乎从不参与单纯政治意义上的“争霸”。这一点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这种高明的政治理性最集中地体现在美国处理与当时的世界霸权——英国的关系上。英国是世界头号强国,主导世界经济体系和美国贸易、金融命脉,对美国有全方面压倒性的优势。英美关系是对美国崛起最大的制约因素。美英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各种摩擦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不可断绝。除此之外,英美关系还有以下一些至关重要的基本特征:

  一,美英关系以战争为开端;这段战争历史不仅为美国争得了独立,也建立了威慑,使得英国从此对直接军事干预有所忌惮。

  二,英国对美国的崛起有一个最主要的担心:美国会建立一个地区霸权,排除英国的在美洲的影响力和既得利益,并最终挑战英国的世界地位。

  三,美英没有走向大规模冲突,有一个结构性原因是第三方敌人的出现。先是拿破仑法国、后是统一的德国,转移了英国对美的注意力。

  纵观历史,美国从未试图主动与英国全面争霸,反而逐渐跟英国结成了广泛的共同利益,得到英国的认同,融入了世界体系。美国人坚持这种战略克制的决心和耐心是如此坚定,以至于美国1894年GDP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可直到50年以后的1945年才从倒下的英国手里顺理成章地接过了世界霸主的大旗。不那么确切地说,美国完成了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也是最成功的一次“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制度创新:持续不断的力量来源

  成功的战略为美国的崛起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可是美国的真正崛起还依赖于国内经济长时间、全方位的腾飞。造成美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因素很多,相关研究也很充分。但最具美国特色和至关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美国人强大的制度创新能力。

  经济增长方式按其动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资源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最高层次的经济增长方式。良好的制度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技术创新的热情和技术成果的运用。美国经济最突出的优势,正在于其高人一筹的制度创新能力。在200多年来世界多次的大危机、大变局中,传统的依赖资源投入和技术优势的国家要么被迫走向自毁的战争,要么无力长期保持技术优势,逐渐被别的国家赶超和淘汰。唯有美国依靠其源源不断的制度创新活力,在危机中开创新路,迅速适应挑战,并以新制度不断激发技术革命的活力,保持科技领先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制度本身也成为了生产力,甚至可以赚取比技术优势更庞大的超额收益。美国麦当劳式的连锁制度、沃尔玛式的仓库零售制度和福特式的流水线制度,本身没有任何科技含量可言,却巨大的改变了现代经济的基本形态。所以,制度创新是美国经济保持独立性、增长性和稳定性的根本源泉。我们在特别关注美国的技术优势的时候,对这一点应有更深的认识。

  制度霸权与实力平衡

  美国的霸权能够拥有超越前人的强大生命力,还依靠另外两项重要的特征。

  首先是其制度霸权的性质。纵观历史上的世界帝国,蒙古和马其顿依靠天才人物的军事才干,瞬息即逝;西班牙、葡萄牙依赖于航海技术优势和地理大发现的机遇;英国实现了出色的技术创新,而美国的霸权来自于制度创新。但称美国的霸权是“制度霸权”,更主要的是指美国领导世界的方式,十分注重制度、规则和普遍原则,善于利用规则来谋取特殊利益,比起前面的那些帝国和霸主来,较少使用强迫性的武力。比如,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在世界金融和贸易领域中建立起了合作收益的分配机制——参加合作的国家都会有收益,使得世界各国都自愿合作;而美国则获得其中最大的一份霸权收益。实际上,美国用制度的“软手段”打开了以前英国靠枪炮才打开的市场,得到了英国靠枪炮都没能得到的合作和接纳。这大大减缓了国际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增强了美国霸权体系的稳定性。这是世界霸权的前所未有的崭新模式。

  1.如何形成一些根本的战略原则,使之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形成深程度的共识,并长期不懈地加以坚持?

  2.如何处理好与世界霸主美国的关系,控制结构性冲突、创造广泛的共同利益框架,并最终使中国力量的上升被美国所接纳?

  3.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以及从根本上说,保持民族复兴进程的持续性?

  写完这篇代序言,本书就要交稿了,在此本人要感谢米兰等年轻朋友的提议和督促。没有他们的努力,这本小书会在事务性的忙碌中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学生戴维来、段皓文、王浩、苏静等人,有部分文章是与他们合作的产物。

  中国和美国都是规模超大型国家,而且充满活力,不断变化,极其复杂,正确认识这两个国家可以说是相关社会科学无穷尽的挑战。本书是本人对这两个伟大国家少许问题的一点思考,抛砖引玉,真诚希望获得方家的指正。

  文/金灿荣

  《打铁还需自身硬》读后感(四):专注自己才能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竞争

  《打铁还需自身硬》读后感(五):打铁还需自身硬

  很久没有看过关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类的书籍了,其实骨子里是对这类主题很感兴趣的,却始终觉得国内没有真正能把这些问题分析透彻并具备高瞻远瞩能力的学者。

  《打铁还需自身硬》本来只是当作一本“娱乐”书籍来看,权当看累了法学书籍,拿这本书作为消遣和“缓冲”。很快就读完了,内容虽无大的惊喜,但总体而言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对中美关系很感兴趣的读者。

  这本书即是以中国两国为核心,阐述两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基本形势,指出两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因应之道。当然,作者也对中美的国际竞争作了一番分析和展望,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书的内容还是通俗易懂的,甚至可以说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作为一本通俗读物刚刚好,也许这也是作者对这本书的定位。

  作者精辟地指出,中国人观察美国是以中国问题为基准的,对中国问题的兴趣点会转移到对美国的分析上。讽刺的是,恐怕作者也没有挣脱这个桎梏。

  《打铁还需自身硬》读后感(六):罡风再起时,何处是前程

  如果留心近阶段的新闻,兴许会洞见一股博弈:一边是统计局官方口径公布中国GDP增速放缓,二季度增幅降至7.5%。此时,国内一些经济学家便会大声鼓与呼:中国在常年的高增速之后,确实到了降增速、调结构的时候。

  另一边,摩根大通、高盛、瑞银,乃至IMF都纷纷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唱空之声见诸报端。

  纷争之中,阴谋论又开始野蛮生长。有业内人士直指黄金暴跌是一场美国操纵的货币战争,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也如火如荼。作为回应,中国加紧对欧盟葡萄酒的调查。至于沸反盈天的阿桑奇和斯诺登,关于幕后黑手究竟是谁的争议之甚,已经无需赘言。

  乍看之下,世界局势总体平静无波,战火仅在局部地区蔓延,科技的进展也在塑造“大数据”、“云”的新神话。但这些乐观情绪就仿佛福山宣扬“历史的终结”那样看似恢廓无匹,却一击即溃。清醒者仍会发现,世界虽然步入了乌尔里希•贝克所谓的“第二现代性”阶段,但地缘政治、国际博弈仍具有广泛的解释力。

  由此,如何审视当代国际关系,就成为亟待厘清的难题。《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未能包罗万象,但至少提出了一重路径:在美国高调重返亚太的当口,作为结构矛盾重重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需走好自己的道路。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曾经令世界惊叹的金砖奇迹,纷纷步入了低谷。今年上半年,巴西IBOVESPA指数和俄罗斯RTS指数跌幅均超过15%,以股灾论之恐怕也不为过。印度股指虽有微弱上升,但经济走势不容乐观。至于中国,也行走在一派唱空的下行线上。

  但若是就此悲观,又显得过于草率。说回中国,7.5%的GDP增速固然稍显滞涩,但放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恐怕“连做梦都会笑醒”。加之庞大的经济体量,前进态势仍难阻碍。

  关键在于,在巨大的前进惯性中,如何不断调适发展方式,摆脱粗放增长、过度开发的迷思,避免结构崩坏,进而引发社会问题。说到底,软着陆才是正经事,要加以实现,除了政治智慧,还需理国的明断。

  “打铁还需自身硬”,用在如今的中国身上,是一句妥帖的寄语。而全书罗列的条分缕析,在清晰晓畅之余,也是为了告诉读者:中国的车轮,已驶到日益关键的路口。不必有什么假借于人的美梦,一切还得靠自己前行。

  拉丁谚语说:如果没有风,那就划桨吧。对当今中国,全球罡风劲吹,更当自谋前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