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10篇

2018-08-08 05:0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10篇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68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一):台湾简史

  作者有很高的造诣,很多问题都没有展开,很多历史也是轻轻带过,但并不表示没有作者自己思考,例如关于香港政治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后很快过渡到了西方政治体制,但是这并不是一种自觉,而是被迫。我们不能忘了自由的另一面约束,是合作民主的另一面是责任,是为国家尽到义务

  作者对蒋经国的描述也很客观,对于民进党的出现,这并不是其一己之力,或许不是本来之义,而是台湾的经济状况好转后,民众开始由党外人士积聚成质变政党。蒋经国只是没有逆历史潮流而动。但他确实为台湾做了很多,经济上产业结构升级确实高瞻远瞩,没有看到我们的领导能看这么远。

  托克维尔说,越小的国家越容易实现民主,当然也更加容易成为大国的附庸。或许对于台湾来说,大陆总是一个躲不过的后妈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二):几点感想

  1、历史上台湾何以与大陆联系薄弱

  相较于英吉利海峡两岸交流频繁,台湾海峡两岸长期以来交流太少了,明末以前的中国史书上关于台湾的内容基本是空白。许氏认为是气候人口与经济的原因。窍以为尚有民族文化心理、政治趋势倾向内陆的传统之因。

  2、明清海禁政策得失

  15世纪,历史进入全球贸易逐利时代,大明以郑和下西洋,开其先声,奈何以官方朝贡贸易代替民间商贸,但成本巨大,难以持续,七次而竭,继之以海禁。而海路贸易之巨利,固诱人矣。于斯时也,日本九州吉野朝败亡之遗民“浪人”,西、荷、葡之商人,明代沿海之豪猾之人,结为沿海贸易集团,既合作又竞争。而因明之打击政策,良善之辈无由进入合法之途,铤而走险亡命之徒往往无所不用其极,劫掠而成“倭寇”之患,官府一再剿杀而不能根治之,明末之郑氏实为其后续之健者。此固以农为本之大陆制帝国宿命矣。

  3、台湾民主化进程之得失

  许氏认为台湾有民主之外衣,具民主之结构,而民主之实际功能发挥不畅,概党派之族群利益超越了政治诉求。此处看法与福山《政治秩序起源》对政治进展论述暗合。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三):好书自有大气

  以前读历史,只为好看有趣关心有哪些人,发生什么,结果如何,波折过程时间,都懒得搞清,偶尔见到某秘闻的不同版本,也有兴趣对比细节。的确历史的边角料是很有趣的。但是这么多年,都当故事而已。

  看许先生的书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因为很久没有认真读完一本书,说不上来的感动,读了两遍,还做了笔记国民党威权之后几章尤其地好。台湾的现在之所以为现在,很能体会开篇所言"所有的发展都有前因后果,其根源可以埋藏得很深"。我对台湾历史除了看赛德克巴莱那会百度了下雾社事件外,基本一无所知,但其实最后结果仍不在我记住这些那些、是非有无,而是忽然对读历史这件事,有种开蒙的顿悟。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那些年装过的逼,不过是段子而已。说史本身是个再加工的过程,再接近史实都掺与了作者的主观因素。有的人说史不过玩弄文字,当然,接地气改造是讨喜并最被大众接受模式,但水平高下,一看便知。第一次写书评,并不是为哪位泰斗吹捧,好书自有大气象。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历史看得少,总觉与自己无关,还不如直接学公知跳脚骂街发牢骚来得惬意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很惭愧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四):群架史

  第一本有关台湾的中文文献来自1603年一本叫东番记的小册子,主要描述了原住民未开化的生活方式。作者陈第到台湾是来抓倭寇的,可见日本浪人在岛上早有据点。倭寇本身成分复杂,中国人也不少,越货的,劫船的,走私的,各路海上豪强在岛上各自插旗占地,搞得原住民开始往山上躲。

  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启,西洋人到了东南亚。开路先锋葡萄牙人见了台湾,甚是喜欢,大叫Formosa(福尔摩沙,美丽岛)。几百年后,一本同名杂志催生了民进党的出现。葡萄牙人的势力不久之后被荷兰人接管了,生意人dutchman想找个港当基地,先看中了澎湖。天朝派人找荷兰佬说,这儿不行,不过您看那边,那儿有个大岛,也不远,随您用,水电费全免。于是荷兰人在台湾安了家。

  荷兰人在这片发展,自然要和各路海上豪强打交道,这其中有个大佬叫郑芝龙,受保护费,雁过拔毛,称霸一方。他找了个日本老婆,生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国姓爷。清兵入关以后,豪强扛起了反清复明大旗,不幸战败老爸投降,儿子退守台湾,顺便把荷兰人撵走了,一不留神成了民族英雄,坐镇台南。台湾古迹不多,所以台南赤崁楼有机会一定要看一下。

  郑成功治下台湾大概有二十几万汉人。到1683年,康熙派施琅打下了台湾,开始了二百年的清朝统治。由于郑成功后遗症,清政府并不鼓励移民台湾,不过割给日本人之前,人口还是达到了三百万。岛上过日子主要靠种稻子和甘蔗,也生产樟脑茶叶这种高级货色。这几百万人分成三大帮派,福建泉州人最早跟着郑成功搬来,占了沿海;接着是福建漳州人,占了内陆平原;最晚来的广东客家人,只能上山找丘陵安家了。这些人分片居住泾渭分明,发生矛盾基本靠打群架解决。大帮内还有小帮,大族里又分小族,于是一时间种群架,各种械斗。官府也管不了,所以台湾地方土豪大族的势力由来已久

  甲午海战,国耻国殇,直接结果是台湾在1895年归了日本。郑成功当年带来的人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清朝人又多少抵制汉文化在台湾传播,加上平时忙着打群架,台湾的汉文化积淀并不深,这自然给了日本人一些方便,后藤新平屠了几轮反抗以后,岛里基本就消停了。日本人建设台湾还是很卖力的,修糖厂,建铁路,开港口,都不含糊,他们又以文明人自居,义务教育卫生法制民主这些新鲜玩意,也灌输给台湾人不少。即使如此,台湾人还免不了是二等公民,尤其在关键时候,比如粮食紧张的时候,台湾人的配给量只是日本人的一半。如果日文流利,再改个日本姓,就可以算皇民化了,皇民可以比其他台湾人多吃两口,利诱之下,有10%人归化成了皇民,比例不高,不知道是民族气节尚存还是因为日语太难。二战爆发,台湾人也跟着出去打打杀杀,有时比日本人还卖力气,这是归化以后找身份认同的普遍现象

  日本战败,接收台湾的是国民党游击队头子陈仪,手下装备差,素质低。被解放的台湾人民看这帮大陆人精气神不如皇军也就罢了,搞贪污腐败倒是挺在行,积怨日盛,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重名的二二八事件。这个因为纠察烟贩引发的血案,导火索是纠察员失手枪杀了一个看热闹的,蔓延成本省人群外省人的全岛群架,外省人见势不妙呼叫增援,以本省人遭到血腥镇压结束。死亡人数从几千到几万众说纷纭,但群架升级造成的族群分裂是公认的后果影响直达今天。

  国军溃败台湾,老蒋开启了威权时代。虽然邪恶也是为了自保,毕竟外省人是外来的,最有效的维稳方式就是大棒子,建不成和谐社会至少落个稳定政权权力集中的好处是真想干事的时候效率高,专制在台湾社会转型经济腾飞过程中也算功不可没同时向往民主自由的志士大有人在,本省的,外省的都有,被抓进绿岛(火烧岛)不少,更多的或者投身政治或者办报著书,一铲一锤地挖蒋家的墙角。结束威权时代,开放党禁报禁的是蒋经国自己,所以小蒋的名声比他老爸要强很多。

  经李登辉过度,民进党在2000年执政以后,台湾进入民主时代。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台湾的民主总有一种打群架的架势。族群意愿覆盖个体意愿,这点在工业化较缓慢的南部尤其明显。政党似乎没有左右,只聊统独。2000年开始的四次选举,敖包事件越来越少,过程越来越理性平和,但本省外省依然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接触过的台湾人,有坚决独立的,有愿意谈判的,有害怕打仗的,但没见过一个哭着喊着要回归往大陆怀里钻的。四百年历史,台湾人建立了自己的identity,虽然还在打群架,但已经拥有了共同的自豪担忧。今天公投的话,十有八九半数以上赞成独立。同时现实是大陆绝不放手,经济上台湾越来越依赖大陆;另一个角度说,放着个有钱的土豪亲戚,有便宜不沾白不沾。认识的台湾朋友中,好几个都到大陆发展,边抱怨边挣钱。

  这个到日据之前被认为没什么文化的小岛,今天却是中华传统文化保留最好的地方之一。非常感谢,为了少年时的台湾音乐,为了青年时的综艺政论节目,为了清新或者沉重的台湾电影,为了和台湾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五):一本难得的台湾历史普及

  2012年有一部讲述台湾历史的电影《赛德克-巴莱》风靡中国,很多看过这部说着台湾土语的历史片的人不免一头雾水。记得《看历史》杂志还为此特意推出了一期关于台湾历史的专辑特刊。事实上,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台湾历史的了解甚至不如对美国历史的熟悉程度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熟悉中国和台湾的当代历史泰斗,许倬云的《台湾四百年》无疑是一本关于台湾历史的最好的普及本。虽然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台湾情结”,但这种政治语境下的台湾情结却往往是建立的历史无知前提下。从这一点来说,了解真正的历史真相,是消除政治愚昧和无知的唯一方法

  这本书基本都是根据许老口述进行记录整理的,因此语言比较浅显易懂编辑为本书下了很大功夫,很多历史图片带给读者极大信息量。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台湾仍是一个敏感话题,甚至说,连台湾这么名字存在表达上的困难,常常必须在前面加上“中国”二字才可以。因此这本书在中国出版,不仅面临着许多政治审查障碍,也存在不少特殊背景下的技术障碍。《台湾四百年》得以放在许多中国读者手中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欣慰事情

  对中国来说,不仅存在台湾历史的遮蔽,目前又越来越增加了民主制度优越性的强烈反差,这使台湾以及蒋经国更加显得令中国当局无法面对。这种现实尴尬自然会牵连到历史层面。反过来,对困境中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台湾无疑代表了一个历史可能,或者说是一个方向和希望。

  没有历史就没有真实,没有历史也就没有当下和未来,台湾既是中国的过去,也是中国的将来。正如许倬云现实在书里的一句话:无论历史怎么发展,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距离并没有改变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六):一本小书讲述台湾四百年

  一本小书讲述台湾四百年

  台湾那秀丽景色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与大陆特殊的关系,都是吸引海峡对岸人们前往观光的地方,然而在这风光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沉重历史,却是人们所忽视的。顾倬云教授通过这一本小小的书,详细讲述了台湾和大陆关系最紧密的这四百年。

  台湾虽然和大陆同宗同祖,但却有着很多不同的人文气息,这是由于融合了不同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原因。除了最主要受大陆移民的中华文明影响外,台湾还结合了当地原住民、历史上的葡萄牙、荷兰和南洋各国,以及近代对台湾影响深远的日本殖民文化的熏染,以及国民党退缩到台湾后民国时期的西方,历史上长时期、多民族文化的糅合,才形成了台湾特有的人文气息。不过正如作者所言,历史上台湾的“文化土壤并不丰厚”,朝代的更迭、异族的入侵,使不少台湾人文化归属感淡薄模糊特别是近代腐败的清政府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更顾不得孤悬海外的台湾岛,只能任由它自生自灭,以致其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五十多年,使台湾有了“亚细亚孤儿”之称,我想,很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归属感的淡薄成了“台独”势力的滥觞。书中作者多次用了“历史的吊诡”这一词目,譬如日本占领台湾之初,台湾同胞自发的听中国古事,看歌仔戏……以怀念中国文化,而如今台湾已脱离日本六十多年,而“哈日”却成了一时风气,这点从当今的影视剧中我们还是能够深深感受到日本文化对台湾的影响之深。而除了割舍不断血缘,正是这种以中华文明为主杂糅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台湾社会,深深吸引了海峡对岸同胞。

  俗语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台湾却不仅仅局限于渔业,初登上台湾岛的大陆移民,在继续中国传统的垦荒农耕之余,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早早的就开始了海上贸易,通商于北方大陆、日本和南洋诸国,被称为“开台圣王”的郑成功更是注重海上贸易,甚至形成了一个“郑氏集团”的贸易机制,使这个孤悬海外的孤岛能够对抗清朝数十年。清末,在大陆虎头蛇尾的洋务运动在台湾却得到了相对持续的贯彻发展,系统的规划了城市设计、国防,建成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和中国第一个地区性电力通信网络。而日据时期,日本更是把台湾当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粮仓,虽然当时压制台湾同胞,进行“皇民化运动”,但是在经济上却并未受到大的损失。国民党接受台湾之后,利用从大陆卷携的黄金和各方面人才,通过台湾同胞的努力,再加以美国的大力扶持,一度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直到李登辉执政后重政治轻经济,导致错失大好时机,并且据作者看,随着社会进步各种矛盾日益复杂、激化,经济短期内仍难有起色,但随着近年和大陆联系的日益密切,加之台湾同胞的聪明才智,肯定会度过难关的。

  提起政治,大陆成长起来的人们,多是和严肃、残酷联系起来,而看当今的台湾政局,却往往颇有喜感甚至悬疑,比如动辄大打出手的“国会议员们”,比如至今也说不清的“319枪击案”……可是知道台湾曾经有长达38年“戒严时期”的人却不多,期间国民党“威权统治”下的“白色恐怖”更是让民众生活在惶恐不安中,在蒋经国先生上台后开启了民主政治革新之旅,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台湾迅速崛起。可是好景不长,李登辉继任后着重操弄政治权利,激进的进行所谓“民主化”使台湾岛陷入内耗,错过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台独势力“民进党”趁机崛起,随后便是长达数年的两岸关系紧张。可喜的是,近几年两岸关系有了实质性的发展,沟通越来越频繁、紧密,这不光是靠着同宗同祖的一脉相连,更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智慧使然,不论地理位置还是心理位置都需要两岸更紧密的合作,来抵抗更大的国际风浪,而非做那些让“亲者痛、仇者快”他人的枪手。

  台湾岛,在大多数大陆同胞眼中是真正的“美丽岛”,但我希望对她的了解不要仅仅停留在日月潭、阳明山、凤梨酥、蚵仔煎……之上,要更多的认识到她美丽外表后,更深层次的社会人文、历史传统等等,而这本小书是一个极佳的路径。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七):四百年前 四百年后

  本书的开篇并不讲台湾的历史沿革,而是讲作者离开台湾岛,从船上看到宝岛时的思绪。看完书,我对这个情节的理解是:作者是从一个在台湾生活过的,带有情感的人的角度,看待台湾;同时也是跳出台湾看台湾。这样的态度,让书里叙事的气氛很舒服。既不是置身事外、没血没肉的那种,也不是一路诉苦喊冤的那种。

  本书篇幅不长,阅读起来也没什么压力。尽管里面讲原住民历史的部分少了一点,仍是按汉人史在讲。但书中还是扼要地讲明了台湾的情况,也给我补充了一些新知识。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头一尾。

  书中说,台湾是被西洋海盗和东方倭寇拽进历史。其实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台湾进入历史也是受到大航海的影响。十七世纪,欧洲已经完成了地理大发现,进入了海上贸易时期。而明朝则实行海禁政策,海上走私业滋生。这两种势力的共存很有意味。这是东方和西方差异的结果,却歪打正着有了交集。

  当时,明政府并不重视台湾,可以说是为了保住澎湖列岛的利益,把台湾牺牲掉了。因此,荷兰人在台湾占得了先机。随着新大陆开辟的加深,台湾在远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以中国、日本人为主的海上走私集团也在不断壮大,他们拥有的秘密的交易渠道和不错的军事素养。这是东方海洋贸易的主力,生命力强,野生。

  十七世纪,东方人和西方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远东的海域。尽管是荷兰人快一步,可凭借着深厚的积累,郑氏集团还是在1661年收复了台湾。人们称郑成功为“开台圣王”。实际,郑成功是一个地方领主,更加是一个商人。他是凭借强大的海洋贸易,保持着台湾各行各业的运转。这样的一种模式,在重本抑末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现在看来甚至带有一点近现代色彩。

  本书的最后几个篇章,重点说了说台湾的民主化建程。台湾产生民主,某些程度是因为联合国地位的丧失,让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收到了挑战。独裁已经不适用于台湾,恰逢其时,产生了以台湾年轻人为主力的民进党。书中提到,台湾民主最大的问题就是,族群的归属感。人们在考虑政治问题的时候,往往会直接地站队,本省人一队,外省人一队。这让台湾社会滋生了更多新问题。

  大陆有很多人关心台湾政治,原因也是想看看中国人玩民主能玩得怎么样。总的看,台湾的民主和西方不一样,和日本、韩国也不一样。可能是历史的原因,也可能是民族性格的原因。无论如何,台湾的民主化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走向,都是一面镜子吧。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八):“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台湾歌手罗大佑的这首《亚细亚的孤儿》得名于台湾作家吴浊流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同名小说。这首歌曲与这部小说都直接地反映了台湾历史上一个非常吊诡的现象,即台湾人对自身归属的困惑。

  ——“开台圣王”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台湾人被认为是明朝遗民;清政府攻占台湾之后,台湾被视为偏远山区;日据时期,台湾人是二等人;光复之后,大陆人又把台湾人当日本人;国共内战,台湾又成为国民党政权最后的据点。直到现在,“台独”势力纷纷扰扰,其实仍旧没有逃开台湾人对归属感的困惑。

  台湾自从16世纪被荷兰海盗和日本倭寇拽进世界历史,四百间历经荷兰殖民者、郑氏家族、清朝、日本和国民党的统治,本土、大陆和世界三种力量始终纠缠不清。《台湾四百年》的作者、历史学界泰斗许倬云先生,属于在大陆出生、台湾成长、旅美学习、最后又回归台湾的那一代学人。基于这样的成长背景,作者能够从本土、大陆和世界三个层次来理解台湾的宿命。而其所秉承的大历史观,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回答历史的疑问和寻找历史的依据,而是更上一层楼地评析了当代台湾的种种弊病,且提出了“重建现代文明”的期待。

  通过该书言简意赅的叙述,我第一次了解到台湾之所以为台湾的历程,这座曾经荒芜的小岛、一座被大陆忽视了上千年的小岛,在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努力、在并不安定的环境下前仆后继,挺过了外族侵略的屈辱,走出了威权下的“白色恐怖”,四百年的辛苦和血汗最终造就了今天的台湾,一座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岛屿。其中所蕴含的台湾人的精神,很值得同胞学习。

  书中,作者将荷兰、大陆、日本等文化因素在台湾历史所留下的印记娓娓道来,从政治影响、经济状态、族群关系和文化水平等方面入手,极为客观地分析了台湾人归属困惑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清晰、令人信服,也让人不由得对那个“亚细亚的孤儿”心存同情。

  犹记得中学时,我的历史老师将台湾比喻成中国的裆部,别人一捏就要难受,更不用说被抢了去。在这样的教育中,台湾往往被抽象地作为祖国统一的目标和外交的底线。渐渐明辨事理,我又发现台湾经常被渲染为华夏文化传承的港湾、大陆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的榜样。通过那些极受追捧的文艺作品,我们似乎比其他省份更了解这块特别的地域,但事实上台湾仍然最为陌生,我们甚至没办法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关于台湾人性格和文化特色的图式。应该说,海峡两岸走到现在最需要的,仍旧还是“坦诚相见”。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九):读《台湾四百年》有感

  老板定下去新疆出差的日子以后,我就一直在考虑带哪本书来打发飞机上的时间,主要是考虑到趣味性,且能够适应片段化阅读,去年出差就带着《为了报仇看电影》,效果很好。

  对于多线阅读的我来说,可选的还不少:那本毛姆的短篇小说集好是好,就是有点重;另一本关于杨德昌的书大小重量均合适,不过舍不得带出门,怕弄坏了……对,我自己都看出来了,我是一个有着许多条条框框的人。

  在这样的一个选书框架下,我果断拆掉了《台湾四百年》的塑料膜,放进包中,我这时才惊奇的发现原来它这么薄——这本书从快递员那拿回寝室以后,就一直放在书架上陪着许多书落灰。

  于是我收获了【第一条经验】:买书之前提前了解好页码和目录,若有条件,试读一下,这跟看电影要看预告片、下AV前要看封面和截图是一个道理,花这个时间是值得的。

  25号上午的飞机,3个多小时的航程对我而言是很难整块利用,无论何种交通工具,我上去就抑制不住地想睡觉。还好这本书是一段一段的。

  仔细看封面,许倬云说历史几个字要比台湾四百年小很多,看了内容发现果然是“说”,也就是说这书是讲座性质的,文学性不强,而且有些内容前后会重复提到,历史类书籍我读的少,没见过什么是好的,但凭直觉,这本算不得上乘,类似于科普。倒不如听讲座方便。

  那么总结出【第二条经验】:读过好的,就知道什么是差的了,千万不要被宽宽的腰封唬住,时刻警惕书商的陷阱。

  飞机上看了三章,25、26、27号基本在忙项目的事情,28号读了两章,今天(29号)读完。我是历史盲,这样的书很适合我,能了解一个大概,再回想《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台湾片,有再看一遍的冲动。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读后感(十):興衰四百年台灣史

  台灣四百年歷史的起落興衰,此書不是很深入略微淺薄,入門級的大致了解。台灣四百年的掙扎與奮鬥,苦難與辛酸,風雨飄零的淒涼感!日治五十年,內戰又起,經歷了六七十年的艱苦歲月!

  蔣經國台灣經濟的奠基人,公開宣告:'蔣家人不再有人從事政治活動。'不同於其他威權政治的領導者將權力作為家族特權,不許再有權力傳代。

  台灣經濟的耕者有其田和輕工業的發展,讓台灣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其出口導向型的戰略使得台灣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而升級到信息產業化階段。蔣經國去世,到李登輝手上的政治權利,卻並沒有繼續推動產業升級,以至於今天的台灣還停留在信息工業的階段,傾向於替世界信息硬件代工模式,沒有更進一步發展創新產品,經濟發展錯失了良機。

  經濟發展,生態破壞,社會族群衝突對立,公權力無法為全民謀取福祉,政治上的混亂,教育的陳舊式,喪失了經濟創新的發展機遇!使其台灣總有一種社會的撕裂感存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