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唤洁净的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呼唤洁净的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2 05:0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唤洁净的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呼唤洁净世界》是一本由费勇 主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呼唤洁净的世界》读后感(一):行走,或许哪里都一样

  去年看了《往西 宁静地方》,其实这本《呼唤洁净的世界》和前者路数差不多一样,都是以“行走”为话题,以“行走”为主题,是一本讨论“行走”,记录“行走”的书。都是在青海,都是陈坤带队的“行走”活动。上一本书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但是这一次,对于一些重复东西似乎也接受兴趣不大了。里面有一篇藏族人扎西写的(我觉得应该是口述的吧),感触极深。是啊,为什么一定要去阿尼玛卿山?为什么一定要去转山,彼地和此地的区别在哪里?他提到了信仰,如果没有信仰,像爷爷雪山装进了心里,那么转山不过就是走路,走路在哪里走不一样?没有去过远方的孩子,用质朴语言疑惑转山者的行为,他的单纯映射出现代人内心空虚焦灼。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年代,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穿起了登山装,越来越多的人走着去远方。对于扎西来说,转山是折磨,在山里风餐露宿生活是生存的无奈,但是却有人自愿去吃这样的苦。他的不解令人尊重也令人思考城市人,你到底想通过“行走”得到什么?

  我不懂,或许也只有自己的脚踩在土地上,才会有一个答案吧,而这个答案是心给的,不是路给的。不是阿尼玛卿山给的,而是土地给的。我很怀疑“行走”活动的能量,到底能呼唤出多少洁净的世界,但是却并不质疑这样的活动。陈坤发起的行走活动,也许只有他一个人才能体会到这样静默行走的意义,但是如果不走,谁又会知道呢?就像北京土著,在行走中发现了自己爱上了这片土地,就像女孩在行走中发现,逝去的爱情终不可强留。

  人活着,是该有些精神的。我在别人行走的故事中,突然明白,或许行走不过是给自己一个空白机会,让自己好好和自己说说话。

  《呼唤洁净的世界》读后感(二):此刻,当是结束也是开始

  能够读到《呼唤洁净的世界》这样一本书,对于我来说是幸运的。

  它讲述了行走之于人的身体、人的思考和人的认知的种种考量

  不过它没有隆重介绍陈坤和他所创建的东申童画公司发起的“行走的力量心灵建设公益活动,我也是通过阅读参加了“行走的力量”这次转山以及支教活动的摄影师志愿者、随行队员后勤团队,以及各个协作团队人员等关于自己彼时在行走抑或支教时候心路历程的记录才知悉的,他们是洞悉了“世界上最不遗憾的事就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摄影师孙辉,是在行走中真实地倾听到自己内心所思所想的夏寒冰,是发现了别处既是自己休憩时安静的内心的杨巍,是正读初三放假还要帮助家里放牧牦牛的十六岁藏族男孩,是困惑了很久却在行走的某一刻轻易体悟的黄毅……

  应该说,神山、藏地以及行走的路上也确实充满无限可能,尤其在陈坤亲自带队的保持禁语,静心思考的行者们在经历了转山之后,似乎一下都成为了哲学家,都了悟的生的智慧与奥义。

  虽然短暂的十天九夜的转山和六个月的支教不可能带给他们一生的经历,但是我相信这样的经历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我知道他们的经历和感受震撼了我感动了我,他们对行走的不同定义理解也一次又一次击中我的心扉。在他们的经历中,行走成为寻找自己寻找幸福过程,成为了解自己的最佳途径,成为颠覆自己、证实自己的媒介,行走帮助他们完成自我观察、自我审视和自我批判,行走使他们获得了在自己心里的疆土上自由驰骋的欢愉,行走也帮助他们令现实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进行对话……在他们身上,行走的意义被无限放大,在他们的认知里,行走也不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弥足珍贵生命经历。

  支教,我们在影视故事中经常会看到,但是现实版的支教我们却很少看到,陈坤让我们看到了这许多,让我们阅读到支教志愿者的支教日记,那些情感文字中,即有对父母亲情至真的眷恋,更有对自己所支教的学校现状学生学习以及生活方面担忧关怀,应该说,他们对于社会对于家庭责任以及担当被全面调动激发,我相信这也是行走意义的别样体验吧。

  短暂的转山以及支教活动陆续结束了,所有的人又开始归入生活,不过当我听到陈坤说“对于他们来说内心的行走才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想,此刻当是结束也是开始,它们都是属于我的。

  《呼唤洁净的世界》读后感(三):原来我一直在转山,只不过迷路了

  因为这本书,看了《转山》这部电影,心中涌起一个念头:跟陈坤一样,在艰苦环境下我才有存在感。趁着还能控制自己的肉体,我一定要去走一次。

  书的核心部分是在阿尼玛卿山转山时的十个心路故事,排版很舒服,像在一扇双开的大门上写字一样,旁边添加一些注释,虽说有点浪费纸张,但与美好的阅读体验比起来,这算什么呢?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读到了自己。毕业8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路上迷茫地走着,每一次转弯,我都是听从了内心的选择,有时候会怨恨我的心:为什么你让我不停地换工作?为什么不给我指明一个清晰方向?读了这本书,我想她或许是故意的,不给我目标,是想让我保持一种“在路上”的感觉;不给我目标,是让我感受路上的美好。她让我自然成长,然后等待某一天突然觉醒。

  没错,最近我又迷茫了,买了很多书来读,希望能有所领悟。我不是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读起来有些吃力,但我要为“行走”的三本书做出有点质量书摘。这其实也是一种行走,我做的事情可能会对别人有影响,更可能的是没有,但对我确实有影响,那就是“我做完了一件事情”,我的情感在里面,等我回首的时候,我会觉得很美好。

  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传统成功思想指给我一条清晰的方向:要坚持,要努力,要往上爬,可我做不到啊,有时候也恨自己怎么就不是“能坚持”的人呢?只能靠浅薄天分勉强过活,但绝不可能取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田原告诉我:我应该感谢命运让我尝试这么多领域,这些经历会是我人生宝贵财富,不要想太远,就从当下做点事情:如果你不喜欢负面的自己,就去试着改一改,说不定会很爽。

  人生就是转山,选定了方向之后,要坚持把它转完,这个过程中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感悟。对于我来讲,其实缺少的就是值得为之坚持的方向,但现在,似乎越来越清晰了。

  .S.《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行走001:往西,宁静的方向》《行走002:呼唤洁净的世界》三个PPT书摘在我的微博上:@浪荡小宝,心灵之旅,与你共享。

  《呼唤洁净的世界》读后感(四):寂静如空,心灵寻找

  说道西藏,最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雪域佛国,世代的达赖和班禅他们是藏民心中最神圣尊敬的活佛,他们是一座千年的丰碑,护佑着他的子民们。西藏以它独特身份展现世人面前,它浩大佛法照耀着这片淳朴的土地,它慈悲情怀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藏民,它伟岸身躯傲立于广袤苍穹之下,它银装素裹形象常驻每一个爱它的人心间,这就是一个极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行走2--呼唤洁净的世界》已经是我今年读的第四本关于西藏的书,相比之前的书籍,它拥有更多的受众,志愿者他们在行走中或多或少的收获了自己的内心的安宁。之前看过的书籍都是作者一个人在藏地生活、旅行、感悟等,笔墨也离不开这些藏民们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相信只要写藏地的故事都会有这样的描写,这本书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一个真正向往的这片圣地的人来说,百看不厌,反而每读一次更加深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越发的激起我对这片土地的倾慕之情。

  行走,顾名思义,是在走路,那么我就会在想:什么的路是我要走的?我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呢?走这条路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它会是我人生的一次转折吗?这些疑问一直充斥在我的脑子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阅读,其实我是一个特别佛学的人,尤其比较喜欢藏传佛教,也喜欢在浮躁的时候诵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之类的,还有一些活佛、堪布大师的书籍,因为这些佛学的智慧足够开释我这个愚笨的读者了。

  开篇的对话很是吸引我,我很喜欢这种对话式的问答,这种的对话其实能够看到人的真心,在聊天当中如果一个人回答你的话语有一点迟疑,你就会感觉到他其实不真实。你的修饰需要经过脑子里一段时间的思考,只有你顺口接下来的话语才是最真实的。真实的话语其实是最容易打动别人,就像书中陈坤和韩寒的对话一样,韩寒他作为80后作家代表人物,他的文字更多的是霸气犀利,在他过往的文字里也是有感觉的,前段时间看过他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感觉他文字中的露骨、犀利,他似乎也不吝啬自己的霸气,但是这里从他的对话里看出他其实是温和的,文字中的霸气恰似他的隐藏,在这样的对话中,他展示的却是真实的不面,对读者而言,这种坦诚是更乐于接受的。

  当看到这些行走志愿者的笔触时候,首先是敬佩,他们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去做这件事的,先不说高原缺氧的极限条件,就怎么说服家人同意他们的决定都是很不容易。记忆最深的有位女孩为做这件事,母女之间反目,母亲信息怨恨她,她一如既往的还是离开了,她说:“我究竟是为了什么来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牺牲了母亲的感情值得吗?”她开始是带着疑惑的,可是陈坤的鼓励,还有她自己在行走当中的内心修行,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我想等她完成支教回到家乡时,一定会跟她的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藏民他们说: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信佛的,这是一种传统的延续,他们还是那么质朴生活,信佛、敬佛、点灯、转山等等,尤其是转山,转山对他们来说就是很平常的事,可是行走呢?它不是跟传统的藏民磕长头转山一样,他们只是专注于行走,用脚在走路,更是用心在走路。藏族的同胞开始很不理解汉人的行走,但是他们有时候在疑惑自己又在寻找什么?是拥有更多的牛羊?获得更多的金钱才加入行走的行列。其实这次的活动也是他们在给自己上一堂心灵修行课,每个人所处的角色不同,那么获得的领悟也是不同。

  同样的作为读者的我们,我们又将在行走中找到什么呢?很多爱读书的人总是喜欢炫耀自己读了多少本书,一天能读多少万字,我也曾经喜欢给自己定计划,一天或者一月要读完多少本书,其实这恰恰就是读书的功利心,把读书当成了获利,其实这与最初的求知是背道而驰的。说起这个感悟还要感谢书中的一位志愿者,因为是他的领悟才给了我开解,他总是想要看到最美的风景,但是在行走的路上他就领悟到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在每个人的心中,从未离开,只是你以前未曾发觉罢了。

  想到这应该都明白,这是一本寻找的书,其实一本书有时候对你受用的也只是一句话而已,但是哪怕是一句话的收获,也是你最大的财富。与其纠结于名利得失,还不如去问问自己最初的内心,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无论曾经的追求也好,还是曾经的荣耀也罢,当你放下身段,演绎一个真实有价值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书中也有很多很杂乱的,本人不太喜欢的部分,比如田源的那篇读后无感,也可能是本人水平不够,书的质量不错,留白部分太多,可以缩小版面,这样定价方面可以低点,满足更多的人的需要,不会使人有望而却步想法!)

  《呼唤洁净的世界》读后感(五):行走

  这个一本关于行走的书籍。一群志愿者走进了阿尼玛卿山,去呼唤洁净的世界。在行走中,他们有所领悟。通过行走,他们不仅仅是向往寻找一个更好的解释,更是向内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行走虽然只是是个一个动词,但是却成为了一项活动,而行走中所获得的感悟,完全靠个人。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的压力,许多人都会觉得心里十分的压抑,内心很是嘈杂。可是不管是好是坏,生活还是需要往前继续走的。时间不等人,所以我们只有适应。我们会期待着生活期待着世界变得更好,期待着会有好运眷顾着自己。压力迷茫中前行,我们渴望一个洁净的世界,如果这个社会不能满足我们,那么就让我们在心里自己建造一个理想王国。都说带上翅膀飞翔,那是思维。而真正的生活就是让我们学会随遇而安,然后自我调整才能快乐。行走只是一种方法。可以去爬山,去陌生的地方,也可以随意的走走。要知道,远行不仅仅是脚下,也可以是在心里。让理想飞翔自然是好,如果可以选择,我还是愿意真正的出去行走,在茫茫大山中,苦过累过中冥想释放压力。

  要说出发,青海可能是可好地方,那里有座山叫做阿尼玛卿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十大山峰之一。这本书中就写了去阿尼玛卿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些志愿者出发是为了想走心里想走的路,有的人出发,只是为了见识未知的世界。我想着书中每个人的想法,他们的感受,都是在旅行中的收获。高原山里的动物也给他们上了一场心灵的课程,比如说那张黄羊的图片。就那么的站着不走,远远的看着人们。动物的见证,石头的见证,他们都是为了理想而努力的人。山外的人走进了大山,就如山里的孩子想走出大山一样。旅行队伍中有个当地的小伙,才念初中就和哥哥一起出来作为向导了。他们对于外面的认识,就是由着人们走入大山而慢慢的熟悉。也许这个孩子说的对,他说:我也想去远方了,只是去看看,当知道世界 有多大了他我我会回来。那个时候,我会知道如何去爱我的家乡。而我们行走对未知区域的探索,不也是为了回来后更好的适应我们的生活,为了更加美好的人生么。

  对于行走后的感悟不仅仅是爬山,还有之后所作所为。二十名的志愿者在回到山下后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指教生活,一篇篇的支教日记记录了他们的经验和感悟。关于孩子,关于幸福。其实行走在那里没有不同,关键是你走了么?带着怎样的目的去行走呢?我们会用怎样的姿态去看待哦我们生命终的那些奇妙的瞬间?书中黑白的照片的风景包括植物动物甚至满天的繁星,让心中不由的会有一种圣洁的想法,想着或许某天,能承蒙机缘的错爱能邂逅自己的灵魂。

  《呼唤洁净的世界》读后感(六):走着走着就遇到了自己

  从陈坤开始转山到他出书,对我来说,他的角色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个在寻找自我和寻找自己路的公众人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像对于陈坤来说,长得帅会让他自恋,但过帅的长相会让他看透皮相而认识到内心的真实存在,对于他来说,成为公众人物会让他的一举一动在人们的目光和期待中,但这种身份会让在成长中的他影响到更多的人。在多年的静修中和转山中,不知道陈坤悟到了什么,但面对外界的舆论,他不再解释而是继续做自己,从这点来说已经可以看到他的成长。

  书的扉页中提到:转山路上,风餐露宿,发现:手机信号不一定是必须的;洗澡不一定是必须的;看电视不一定是必须的;上微薄不一定是必须的;名牌不一定是必须的;很多很多东西在走路的过程里都是负累,都可以扔掉。在山里,只有空气是必须的,阳光是必须的,体温是必须的,干净的溪水是必须的。

  不知道这句话是谁写的,但写出了陈坤褪下所有外衣和行李后看到的自我,只有这天地与人才是真实的,而这世间的斑斓色彩往往晃了我们的双眼也恍惚了我们的心。即使我们深夜照镜子也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即使镜子真实反映了自己,我们也会怀疑会不会因为镜子自身的原因而无法真实呈现。

  看过也评过《行走01》,当时也很喜欢那本书,所以很迫不及待的想看这本《行走02》,本书还是行走的风格,从无华的包装,到平静的文字,都相封面中投入水中的石头一样激起涟漪。本书让我最喜欢的还是开场那几段陈坤和韩寒的对话,他们谈论到设限的话题,就像克里斯那么提在他的书中反复强调的一样,我们从小到大会给自己设限,同时,周边的环境,包括宗教、社会、父母、朋友都会给我们设限,我们在做自己希望的自己或者是周边环境希望的自己,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者我们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往往不再重要了。以前看到这类的话会觉得有理,但从来没有觉得贴近自己,直到有一天,孩子去幼儿园上绘画课,课后老师找我谈话,说老师教小朋友们画小鱼,只有我孩子一个人在乱画,让我回家务必认真教育并监督练习,我回去看了纸上老师要求画的简笔小鱼,不过是几个三角形推砌而成,说不上好看但是够抽象,孩子自己乱画了很多线条,虽看不出是什么但看上去很用心,孩子介绍说他画的是迷宫,他喜欢线条和颜色,当时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眼中的世界也许才是真的世界,孩子没有规矩与期待的生活也许才是真的生活,也许有一天孩子也会像我们一样学习别人一笔一画的用三角形堆砌出一条小鱼,也许还会问别人鱼应该涂成什么颜色,那样的孩子可能会像我们一样融入世界开始随波逐流的生活,但那样的他还是他吗,没有了乱涂的乐趣,没有了自己眼中的世界,他还会像现在一样骄傲的笑吗。

  我从来不呼唤纯净的世界,但我期待纯净的心灵,在黑夜中才可以看到白色的纯净,在淤泥中才可以看到荷花的可贵,所以希望我们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与作者一同洗净凡尘的累赘找到本心

  《呼唤洁净的世界》读后感(七):行走002——呼唤洁净的世界

  喜欢陈坤所以去年买了第一本《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这本是今年新出的行走002,也算是去年那本的延续。

  但这本里面内容丰富了很多,陈坤本人写的东西占的很少,加入了一些名人的文章,以及去年参加转山活动的志愿者,后来去西宁进行支教的日记。

  关键词一:转山

  长长的转经路,是藏民的希望之路,是灵魂超越尘世进入天国之路,虔诚的朝拜者,缓缓向前走。一手轻摇铜制的小经筒,一手拨动墙边耸立的用黄铜包裹着的大经筒,看着筒上刻着的经文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口吟六字真言,边诵边转动以达到诵经时口、身、意完美一致的境界,彻悟人世的玄机,获取解脱的力量和自立的信心……

  去年去甘南旅行的时,到了拉卜楞寺,领队凯子问我们第2天要不要5点起来去转寺(因为7点多团队就要出发去下个目的地了),我一向是没有任何信仰,在寺庙参观时愿意沉浸在当下的氛围里虔诚地转上3圈,但叫我牺牲早晨那一点睡觉的时间,就完全不乐意啦。看过这本书后,对转山转寺又多了些不同的看法。

  其实无关信仰,转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净化心灵,或者说是看清自己内心的过程。陈坤组织的这次转山行动,中途又是禁语的,身体只需要走、看。

  我想,在旅程的初始阶段,不可以和任何人有交流(手机一定是没有信号的),一路的风景看久了也失去了新鲜感,空、静,心中所有的杂念便会全部涌了出来,倘若有个Blackhole,很容易就被它吞噬掉了。但9天8夜的转山毕竟是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杂念终究会消散,如果在某一刻能够接近心无所想的境界,就算level up了吧。另外旅途中身体受到的折磨也不小,blackhole原本储存的杂念还未消尽,大概又会有新的想法产生,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

  有篇文章讲到转山结束后各人的表现,有人打电话给最爱的人嚎啕大哭,有人发呆,有人平静,有人冲进大雨喜极而泣,有人几近崩溃。如果是我,大概只会吃,刷微博,聊QQ,睡觉,心里却恨不得立刻飞回爱人的身边就好,我真是个没出息的小女人。

  如果不是对体能要求太高,我也真的很想参与一次这样的活动。无关信仰,只为看清自己的内心。

  关键词二:支教

  所有参加转山的志愿者都要去西宁进行为期半年的支教,在西安忘记是听哪个朋友说过去他的一个朋友支教,日子过的不是一般的苦。看了这些志愿者写的日记,重心都在孩子们的身上,觉得支教似乎也不是那么苦的一件事了,当然,这可能也因为坤哥组织的活动并不会选择条件特别的艰苦的学校让女孩子去。

  于是支教也被我默默地写进“想要实现的100个心愿单”里去,转念一想,我这样的行为是自私的,并非想要为当地的孩子带去一些什么,而只是想要通过支教这件事,让自己得到一些什么,来填补心中的blackhole。

  罢了。

  关键词三:灵修

  自从看过《去印度学倒立》后灵修就已然在我的心愿单内了。

  这世上大多数人都并非命运的宠儿,心中难免会有或大或小的一个Blackhole,有人为了寻找答案云游世界,有人为了回避空虚,将自己的生活拼命塞满。还有的人呢,天生少这么一根筋,平时下班了就靠玩游戏打牌看肥皂剧打发时间,乐呵呵地形容自己就是坐吃等死。真是羡慕呢……(真心的)

  为了解除心中的痛苦,灵修成了很多人的选择。书中的田原(导演)去了旧金山附近的一个叫作Esalen的灵修中心。其实灵修中心并非什么神奇的地方,里面会有戴着面具的萨满大师对你施了个高级治愈术你就不会痛苦了?No……

  灵修的过程在一般人看起来或许更像劳动改造。田原在Esalen进行灵修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打扫厕所、浴池等等,工作十分辛苦。等到2个礼拜过后,田原突然明白:肮脏需要有人处理,不然哪有洁净?而一天的辛苦劳动之后,可以有一小段时间泡着汤,看着星空,什么也不想,这就是所谓的灵修吧……

  (当然真正的灵修包含的内容还是很多,可以看看《去印度学倒立》)

  而田原导演的灵修过程也让我觉得,好了,必须赶快劳动起来,否则水不再甜,饭不再香,快乐也不那么快乐了。

  关键词四:梦

  229[在梦中见到自己的手](田原)

  讲田原导演某年冬天从书店买回一本《做梦的艺术》,作者是一位学者,研究印第安人的药用植物,认识了一个巫师,并拜其为师,而学习的内容中有一项就是在梦中修行。

  在梦中修行的入门:在做梦的时候知道你在做梦,并不从中醒来,继续清醒地留在梦中。

  一旦意识到自己在梦中,先稳住,然后有意识地让自己做一件事情,比如说——看自己的手。

  看到这里我立刻截图发在了matrix的群里,原来我们曾经讨论过做过的事情,竟然是一位大巫师的修行道之一!

  话说在梦中控制自己,我只成功过一次,因为本来就极少做梦,(一般情况下上床就秒睡,睡到8小时自然醒,嗯,其实我也算个快活人)而长期颠倒作息的湿父由于常常进入各种梦境,有过好几次控制自己企图主动改变梦境的行为。

  要被某人知道,大概又会说你们这群人就是没个正经事做,不靠谱。哈哈,难怪人以类聚。

  其实梦境和现实又有什么分别呢?

  (《做梦的艺术》已经被我放进当当的购物车,敬请期待读后感……)

  --------------旅行的意义的分割线---------------

  明天一早的飞机去杭州,这个时间出行,机票贵天气热暑假人又多,我又像吴苏媚那样,觉得心中已然如此痛苦,身体上的折磨又算的了什么?

  定下这自虐般的行程,只为寻求短暂的片刻自由。

  《呼唤洁净的世界》读后感(八):阿尼玛卿——行走不在乎形式

  这是行走系列的第二本书,主编仍是费勇,汇编了多位作者针对“行走”的思考与经历。这本书严格意义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像上一本《往西,宁静的方向》一样,记录2012年由陈坤发起的“行走的力量”公益活动的一些参与者的感受;另一部分则是收录了几位作家或学者有关于“行走”的讨论或思考。

  2012年行走的力量“转山”的地点是阿尼玛卿,被藏传佛教奉为神山的一个地点,行走的难度、高原反应与之前几次有过之而无不及。和陈坤一起去行走的年轻人结束“转山”之后照例去西宁支教了半年,这本书也收录了志愿者半年支教的一些心得体会,让身为教师的我感同身受。在那个封闭的地区,渴望对一群孩子进行适龄的教育,其间的难度是不可言喻的,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但其实,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的,半年时间之短,与其教他们一本书的知识,不如授予他们收益一生的良好习惯。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

  这本书也记载了几位文坛比较热门的作家的一些对话内容。陈坤和韩寒对话的内容紧紧围绕着“行走”、与心对话以及佛教“观照”等,呼吁大家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心,屏蔽外界无关的评价与不解。

  费勇和比尔波特的对话围绕着这个外国人所写的有关于中国佛教的研究成果,让人震惊。

  杜家毅也写了段算是电影回忆录的文章收录于这本书中,他的电影《转山》就是在阿尼玛卿拍摄的,他也展现了作为一个真实面对自己的导演,不想“乖乖”呆在摄影棚拍戏,却选择挑战各种生理、心理极限前往极艰苦的自然环境拍摄,所以也吸引了我对这部影片的注意。

  《呼唤洁净的世界》读后感(九):只是一片读后感

  或许是上一本给我的感觉太不好了,所以在期望值很低的情况下看第二本,未免有点小惊艳。

  先说我不喜欢的。

  我不喜欢对话。人们喜欢说思维的碰撞方能产生火花,但我看来,两个文艺青年在没有相知相熟的情况下的对话更多的像是一种过场,不是华丽的交谊舞,而是街舞格斗,你我分别上台秀一阵,看谁跳的姿势更美,谁更镇场子。

  “高端洋气,逼格不俗”,哈哈大笑一通然后走开,这是当时我在网上看到这篇对话后的反应。你唱着你的,我唱着我的,看似有机锋,处处都无聊。如果第二本还是这样的话……我有点失望。

  【陈坤的言语,我最爱看某些机缘巧合的采访,丢出一个问题,他一个人独白,从头到尾像在唱一首逻辑优美思维清晰辩理深刻的歌,跟他的人一样俊美优雅富含深意,还滴水不漏,我喜欢。】

  高端洋气的无聊对话,敬谢不敏了。

  说我喜欢的。

  行走,行走,还是行走,扣题立意,才是一本书的灵魂。

  翻了翻目录,想找喜欢的作者名,竟没有。除了邀请的几个职业作家的名字,我所喜欢的志愿者作者名,竟不在列(虽然他们在每篇文章前面有介绍)。想了想原因,不解,我怕我误会了,那种误会的下面,是很让人不爽的。

  说到这里看过这本书的都知道,他们才是此书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虽然他们自述的文字是那样简单不刻意,然而这种从灵魂深处挖掘出来的原材料,其鲜活生动,原味十足,入口甘醇即化又回味无穷,远非一些习惯了遣词造句的职业作者所能比的。(孤独美食家看多了的后遗症==)

  每个人的一小段,每个人的人生某一切片,因这次转山因缘际会放在了一起,看起来互无牵连,实则是一大华果,名为转山的华果。此具因果,从因推至果,称之偶然,从果推至因,则为必然。这十来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的《地下1》,在一个突发性的事件中,上百来号人在一桩命运中剧烈碰撞、擦肩而过、各自散去,看似不经意,事后细细挖掘,你能看见每个人的命运切片——浓缩的喜怒哀乐、家事春秋。明明各自独立,却又命运相连,似乎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似乎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这次转山而来的。

  行者的自述,是一个个切面组合成一轮立体,而每个切面又是纵深了他和他的家庭的全部,他人生的感悟、困惑、自省、所得。感慨人心之奇妙经历之诡谲,你沉浸其中或者拔身而出,或旁观或代入,再较之以自心的映射,反复几次,进入和抽脱……(抽脱时,陈坤为你准备了一页满满的白纸托着你怅然的心安全下降。我真的不是在讽刺排版。白纸的停留,也,也挺好的。)缓口气,好的,我们再进入下一个故事。

  为什么越简单的越动人呢。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简单,枯燥的,但它本应也是美味的。只是我们看不见自己生活的光亮,只觉愈发忍无可忍;看见别人的挣扎就惺惺相惜心生安慰,知道原来不是自己一个人在痛苦;看见他人顿悟佛性的自语,也会向往,向往一生,就如同灵犀点着了一般,自然而然就通了,走过去了。了悟,哪怕是一瞬间的也好。

  还是深奥了点,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了就不是高手。

  人的精神是很复杂的,倘若语言符号能沟通你我最深奥的秘密,也不会捣腾出这些活动来了。

  =============我是形而上到此为止的分割线==================

  邀请的作家中,最喜欢的是杜家毅的。

  说不清楚,虽然他写来给你的感觉是:你说了等于没说嘛。

  事实上有些东西就是说了等于没说,但我个人却觉得他是最大程度上说明白了一些道理的人。

  田原的经历很有趣,这么年轻的姑娘居然有那么大一套灵修经验,很难得。不了解,只不过会想,年轻的话容易飘渺,难以砥砺某些厚重,但又转念,或许人家就是《地下2》里面一群精神世界在边缘处的人群呢。

  其他则无甚可谈。草西的终南山门牌,本应该是好的。但除了用太多别人的文字外,自心已经藏得太深,变成了郭敬明的婉约派了。

  文字也有真诚与不真诚的。没有确切标准,所以外人打分未必公正,但既然生为读者也没必要客气。

  而真诚以外,就是灵性与智慧了。世人少有。

  ======本应该完了又回来碎碎语的分割线=====================

  想夸陈坤几句,又不知道从何夸起,或者在漫长的时间中早已将溢美之词用尽,而心深处汩汩而出的亲爱之意又无法言表。

  认真想想,这本书他着笔甚少,却发心之大,每一篇的背后都藏着他最庞大的灵魂。不,你不必客气,不用说自己是个配角,我也看见你用了最少的文字低调地对世界微了一个笑。但你知道微风拂在肌肤上,月光落在眼眸里,白云在你世界中漫不经心变幻的感觉,你就知道有时候一个微笑,它就是庞大的,它是自然于万物最末枝端的一个元素,同时它也就是宇宙的具现。

  很温厚,像寒夜的篝火。不知道这是不是真正的陈坤,我只知道自己碰触到了这样一个灵魂。

  读书时,有几处看得鼻子发酸了。那些字眼,它们在触动我,挑动我的记忆和感觉,但我知道,那最深处的发因,是你。

  如果你是一个媒介的话,那更深更深的发因,则是宇宙最奥妙的神灵,是你的佛性,我的佛性。

  我一直记得,从冰雹走到小雪走到阳光下走到大雨中一路泥泞疲惫不堪地走着……

  我一直记得,在5千多米海拔的山顶,深夜,站在鹅毛大雪中,石头山像一片汪洋将我的灵魂湮没……

  我一直记得,在水潭边枕着石头看对面山崖上的萤火虫悄然飞舞……

  月光的清透,树影的婆娑,草木的葳蕤……走到肝肠寸断又起死回生。

  我怎么能忘记,可我确实会忘记,每一次重生之后,生活又将我打回原形。

  所以,我要跟着你(们)行走,跟着这本书走一走。赖着你们走,一路同行,让佛性在我心中驻留久一点,走到不能走为止,那些记忆就不会消失。

  是的,我就是这样一个怯懦而愚笨的人。

  《呼唤洁净的世界》读后感(十):用一辈子修行

  我是抱着一个陈坤粉和韩寒粉的心态来看这本书的,但是看过之后让我自惭形秽。这本书远不止追星那么简单,而且这本书所蕴含的的人生哲理也可以说是值了这个价格了。

  我关注了陈坤的微博,陈坤是个微博控,并且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和爱心的微博控。他不炒作,很真实,的确,真实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在我们的阅读世界里面,很少有这种去触摸真实生活的读本。与其说行走是在呼唤洁净的世界,不如说行走是在找寻宁静的内心。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发觉那些更吸引我的不是那些明星大腕的对话,而是那十张照片后面的故事。他们都来自普通人的世界,有着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的烦恼,在他们自己的足迹下行走。

  我问过我自己,该做一个纯粹的坏人还是做一个伪善到底的好人?但似乎这些答案都不对了,我们喜欢为自己的个性或者生活找一个准确点的标签,但标签愈加明确的同时,可能愈加不是我自己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场修行,而修行是一辈子的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来自无,若矫情点说我们本身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生下来给了我们七情六欲,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模仿和隐藏,最终我们成为了一个我们都不认识也不想认识的自己,但这些东西都愈加的不真实。那到底什么是真实的自己?自己又想要什么。我没法说说服自己喜欢现在的生活,可也迷失了我当初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生活,所以我变得越来越不像我自己。所以就在这时,我觉得我的生活变成了行尸走肉。

  我似乎看到了一些答案,答案莫过于像这本书一样,可能吸引你购买他的是封面上那些名人,但给你阅读快感的可能是书中那些小人物的修行。答案在我们的内心之中。我们平日的灯红酒绿容不得我们去思考,不仅是思考得失,思考好恶都非常难得。我觉得生活总应该给我们一些近乎哲理的东西,但是我们被很多东西蒙住了双眼,看不懂也理解不了。所以这群人去行走,他们不像其他徒步旅行或是苦行僧一样去刻意的追寻什么答案,只是想沉淀一下自己的生活。

  沉淀生活。

  生活就像一杯茶,你不断的摇晃就会看不清水里到底有的是什么,但是当你静下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茶叶沉淀下去水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可能我们年纪小见识浅,但我毫不担心,因为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用生命去修行,才能让时光过的不那么刻意,也让时光真实。遵从自我的选择,然后仔细看一看自己,这比瞎忙有意义的多,我对自己说。

  若我真有幸能够在繁杂的生活和百无聊赖的世界中看到什么,那便是我的正果罢,总之在这之后,我开始向往这样的行走,去找寻洁净的内心,去一辈子修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