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5:56: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10篇

  《罗马人的故事12》是一本由盐野七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一):罗马是如何失去其特质的

  皇帝卡拉卡拉颁布的“安东尼努斯敕令”使行省居民全都拥有了罗马公民权,使得罗马公民权从期待权变成了既得权。在五贤帝时代小普林尼曾说,罗马公民权是“最有魅力的权利”。可是当其成为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时,魅力也随之消失。不分人种与宗教,只要对国家做出卓越贡献人人都可获得的罗马公民权,自从皇帝卡拉卡拉的敕令颁布以后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皇帝加里恩努斯所制定将元老院与军队,也就是将政务与军务完全分离的法令,在使罗马失去自身特点这一点上所起到的作用,和卡拉卡拉的“安东尼努斯敕令”相比也不遑多让。卡拉卡拉的法令使普通公民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动力,加里恩努斯的这条法令则连统治阶级的干劲都抹杀了。

  罗马不管是在共和时期还是帝国时期,元老院都是向国家源源不断输送高级人才的人才库,而那些在元老院拥有一席之地的人,都有进入军团服役的责任和义务。一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的中队队长,即便完全不知道政治为何物,也可以很好地他的战斗任务。但是一个完全没有军事经验的人,却绝对搞不好政治。在罗马人看来,军人可以不懂政治,但政治家不能不懂军事。

  综合由爱德华·吉本至现代诸位罗马史专家对加里恩努斯的批评,结论是不再参与力量者终将失去统治力(这点在中国有些不同)。以罗马帝国而言,力量就是军队,因此这个批评相当正确。将军务与政务完全分离对人才培养方面造成的损失,也对今后罗马帝国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加里恩努斯之后出现的那些军人皇帝,虽然在军事才能上十分出众,但没有一位称得上是政治家。而罗马帝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精通军事的政治家以及深谙政治的军人,就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证明。罗马从此变得越来越不像罗马了。

  其实在困境中,不仅要想办法改进自己的缺点,还要想办法发扬光大自己的优点。罗马以前也遇到过军事的失利,在王政时期罗马城曾被高卢人占领过,在共和时期曾被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打到过罗马城下。但这些时候罗马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逐渐打败敌人。而不是一遇挫折就急着否定自己的一切。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二):三世纪危机,罗马帝国无法避免的劫难

  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可以说是任何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无法避开的话题。诱发罗马【三世纪危机】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经济问题。在三世纪危机发生之前,是整个西方历史中最为兴盛的罗马五贤帝时期 (公元96年 - 公元180年)。在此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里,一共有五位贤明的皇帝统治着罗马。而此时期里,罗马的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可以说是工业革命之前,地中海世界少有的繁荣时期。但诱发【三世纪危机】的根本原因,其实也产生于这个时期。

  简单来说,整个罗马帝国前期,到了图拉真皇帝 (五贤帝中的第二位) 的时候达到了鼎盛。这个时候的罗马帝国疆域是罗马帝国一千多年里最为庞大的,而罗马帝国社会结构的转折点亦发生在这个时候。因为罗马帝国的社会是奴隶制的商业社会。简单而言,罗马帝国的经济模式是以庞大的奴隶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供给整个帝国的粮食。而想要获得足够的奴隶,就要进行对外扩张,掠夺帝国周边部落的人口以补充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但为了对外扩张,就需要大量的兵源。而罗马帝国奖励一个公民从军的方式就是在其退役之后,给予他大量的土地。而这就又意味着需要对外扩张从而得到多余的土地,从而满足士兵的需求。而与此同时,为了维系庞大的疆域,抵御那些偏远地区的蛮族的骚扰,又需要大量的兵源去边疆防御。

  可是以当时的生产力技术水平,特别是农业技术水平来看,地中海周边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能够用于奖赏士兵的土地资也是是有限的。但是因为疆域庞大,而且周边蛮族众多,需要用于防御的兵源又在持续的增加。所以土地供给的减少以及兵源需求的增加成为了罗马帝国不可协调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哈德良皇帝时期达到了顶点。而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哈德良皇帝不得不将帝国的战略方向由进攻转为防守。而这也是为何在哈德良皇帝时期,罗马帝国会在其边境建设起各种防御措施的原因,因为防御措施的修建正是为了弥补兵源不足这一缺陷。当然说句题外话,这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不少旅游的资源,比如在苏格兰的哈德良长城就是在哈德良皇帝当政时期修建的重要防御措施之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执政的是一位贤明的皇帝 (比如五贤帝中最后一位皇帝【马可奥勒良】), 那么帝国还能在皇帝的精打细算之下勉强维持。但一旦执掌帝国的是一位不通政事的皇帝,那么整个帝国的财政就会不可逆转的恶化。而这又会直接导致依靠财政支付来维系的军队对政府产生不满,从而激化出军事政变。而整个帝国在【马可奥勒良】之后,也确实是滑向了这个深渊。整个罗马在公元三世纪之间,都处在各个军团的政变之中。而军事政变导致的不同利益集团的战争又使得整个罗马社会的稳定被打破,而经济及农业的发展也受到巨大的影响。而正是自这种灾变之下,罗马帝国的国力不可逆转的滑向了深渊。一直到君士坦丁重新稳定了整个罗马帝国之后,这个帝国却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三世纪危机】爆发之前的国力。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三):帝国迷途

  五贤帝时代到了马可•奥勒留,帝国的好运似乎用尽了。哲学家皇帝若在承平时期,定可创造盛世,可惜遇上了蛮族频繁入侵,将他的时间与精力耗尽在并不擅长的军事领域。奥勒留殚精竭虑为帝国赢得的数十年和平,浪费在并不贤明的康茂德治下,国运从此转盛为衰。

  康茂德之后,帝国陷入了频繁更迭的军人皇帝时代。国政之乱,不仅在于帝位变换造成的政策无法延续,更在于某些重大政策引起的基本结构改变。

  皇帝卡拉卡拉颁布的“安东尼努斯敕令”,无条件地赋予了行省居民以罗马公民权。这一“慷慨”之举给帝国财政带来了灾难。它废去了作为国税支柱的行省什一税,而新增的罗马公民带来的遗产税和奴隶解放税远不足以弥补前者的缺失。更为重要的是,行省居民与本土公民的差别消失之后,社会阶级的流动性也随之不在了,从行省源源不断涌向罗马的人才之流渐趋渐少。同化败者的基本国策依然有效,但如何让败者更好地为帝国所用的举措成了漏洞。

  皇帝加里恩努斯分离军务与政务的政策,将高级军官从元老院阶级中区隔出来,帝国的统治阶级变成了文武相对的两个群体,互相掣肘的戏码不时上演。这一政策在人才培养上的影响更为深远。从此之后,帝国再也没有出现同时谙熟军事与政治的全才,国家治理的水平难以比肩五贤帝年代,遑论恺撒与屋大维之时。

  盛衰循环。治理人才数量与质量的下降,让帝国在衰亡之路上愈行愈远。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四):三世纪危机与力不从心的体系

  三世纪危机时代的罗马帝国,外部萨珊波斯崛起和蛮族入侵扩大化,内部政局混乱,昏招迭出,可谓内忧外患。在我看来,出现这些现象的根子还是出在“罗马统治下的和平”这个体系本身。

  这个体系是针对公元前后的世界局势而设立的,经过历代皇帝的修修补补,竟然一直撑到了三世纪,非常了不起。但这个体系已经有两百多年了,面对剧变的周边局势,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三世纪危机的种种现象正是体系不适导致恶性循环的表现。

  罗马公民主权的政体决定了统治阶级会不遗余力的为公民争取利益以换得支持。到了帝国时代,保障统治就需要维持这种低税收高福利的政策;要维持这种政策就必须限制边防军的规模,以缩减开支,结果就是不得不以有限的兵力维系漫长的国境线,几乎没有纵深防御和战略预备力量。这种国防政策下,每一个军团的作用都必须被发挥到极致,而为了保证这一点,交通道路网与兵站建设构成的后勤体系就是最好的选择。常说罗马的战争是靠后勤打赢的,也就是说罗马军团的战斗力严重依赖后勤保障,而后勤通畅的前提就是境内和平。

  兵力有限,缺乏纵深、依赖后勤,也就是说:罗马经受不起长期的内线战争,受不起长期的多线作战,更受不起战力的损失。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国策、外交还是战争,罗马的容错率非常低,任何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和平体系受到威胁,这就对统治者的能力有极高的要求,但和平显然不利于培养英主,这种近似矛盾的感觉与走钢丝无异。

  不仅是对内,罗马的和平体系对外部环境也有要求,外部不能有强敌。罗马的对外政策可以归结为“东和帕提亚,北拒日耳曼”,不算好战的帕提亚和各自为战,作战呆板的蛮族,也是罗马和平体系保障的重要条件。然而到了三世纪,这种外部环境已然被打破。

  长期被罗马拍回来的蛮族逐渐学会了应付罗马军团的战略和战术,使得罗马传统的防御手段效果大打折扣;而萨珊波斯的兴起也使得东部防线压力骤然增大。两条战线几乎同时发生变故,迫使罗马必须进行多线作战,结果就是罗马军团长期作战,疲于奔命,失手率猛增。

  这对罗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长期作战使得军方在政治上的话语权大增,皇帝在与元老院周旋的同时,又不得不讨好军方,执政难度剧增。塞维鲁皇帝提高军队待遇和地位的政策并非头脑发热,军人政治恐怕也是大势所趋。

  统兵抗敌的责任使得罗马皇帝成为高危行业,战败、被俘、求和、避战,甚至是从严治军,都有可能让皇帝失去军方支持而倒台殒命。而频繁的皇帝更迭严重影响了政策的连续性,这也是这一时期缺乏远见的临时政策频出的原因。

  长期作战导致军费激增的同时,也影响了财政收入,引发严重滞胀。罗马既没财力也没人力去进行基础设施的维护。再加上内线作战导致后勤建设受到严重打击,这严重影响了罗马军团战斗力的发挥,而这又反过来导致防线进一步恶化。这种态势则导致了罗马军制改革成为当务之急,而军制改革则必然改变罗马军队的构成和军政关系——共和时期的马略军事改革成为帝制取代共和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样此次的军改罗马成立了强大的骑兵军团,代替机动性差的重步兵军团成为作战主力。这是应对分散入侵和多线作战的良策,可这一政策同样导致了常备军团战力降低,而构成常备军团的罗马公民地位自然下降。强度更大更专业的战斗不仅使得军团内蛮族比例日渐增加,也导致元老院出身的贵族军官表现无力,军政分离也就是时间问题。这种变化同样也反过来对罗马政治和皇位更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三世纪危机体现出来的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并非突然出现的噩运,而是“罗马统治下的和平”这一体系力不从心、严重不适的结果,两者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五):迷途帝国的细节

  公元241年卡拉卡拉在准备向东方帕提亚发动进攻的之前,选择在尼科米底亚越冬,尼科米底亚毗邻博斯普鲁斯海峡,拥有对黑海的制海权和防卫优势。卡拉卡拉顺便去视察了在黑海巡航的舰队,用来抵御蛮族入侵的黑海制海权对卡拉卡拉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公元252年到公元253年,蛮族在越过多瑙河之后,经由黑海抵达爱琴海,向小亚细亚和希腊的富裕城市发动袭击之时,尼科米底亚却是首先沦陷。

  瓦勒良就任皇帝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罗马全军的指挥队伍进行了彻底的整顿。瓦勒良选拔人才,不问出身与阶级,只看重军事方面的才能。被瓦勒良提拔的奥勒良、普罗布斯后来在军事上表现非凡,两人基本上也都是力挽狂澜的人物,延续了罗马的寿命。

  同时代的人,对于之前的奥勒良以及随后的普罗布斯的死,这样感慨道:这两位皇帝的死,可以说是罗马帝国完全陷入命运捉弄的最好例证,看到整本书都是这样,罗马在3世纪陷入命运捉弄。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六):迷途帝国

  皇帝卡拉卡拉(211-217)

  “每一个导致不好结果的决定,其出发点都是好的”。卡拉卡拉即是如此。他废除罗马公民和行省公民的区别,划时代的实现人人平等,但却导致财政吃紧形成通货膨胀;他打造机动部队大大增强战斗力,却使军团兵老龄化严重,后来成为侵略者的突破口。卡拉卡拉“算不上贤明的政治家,但军事方面有不俗能力”,他仅花半年时间考察阿尔卑斯北部,下令认真整修路网、出征帕提亚,但最终冬季休整期间在马克里努斯默许下被士兵刺杀。

  皇帝马克里努斯(217-218)

  马克里努斯急于返回罗马无心恋战,接受了帕提亚提出的所有谈和条件,甚至撤出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这引起士兵不满,这被卡拉卡拉妻妹所利用,拉拢军队刺杀了马克里努斯。

  皇帝埃拉伽巴路斯(218-222)

  这是罗马帝国第一位东方皇帝,土生土长的叙利亚人,信奉太阳神,14岁即位,平庸无知,在位四年后,派人暗杀竞争对手,最终自己被暗杀了。

  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222-235)

  这是前任皇帝的弟弟,在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辅佐下,性格认真稳重的皇帝统治较为顺利,也取得了大家的信任。228年乌尔比安被刺杀,塞维鲁虽然勤政,但不能与乌尔比安时期相提并论了。

  232年,24岁的皇帝亲征意图复辟的波斯萨珊王朝,波斯萨珊王朝所代表的波斯人在公元前334至前323年被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屈服于西方,后被帕提亚人建立王国,后来在224年波斯民族将统治者帕提亚国王推翻,建立波斯萨珊王朝,并意图恢复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前的占领区域。塞维鲁最终取得了胜利,此后20年波斯萨珊都没能再发起进攻。

  塞维鲁在公元234年又亲自前往莱茵河防线对付蛮族,由于还未开战就先和对方讲和,参照前人经验施以经济援助,结果引发士兵不满,在暴动中被杀害。

  皇帝马克西米努斯·色雷库斯(235-238)

  即位时已经62岁的他,士兵出身,没当过军团长没当过行省总督,在元老院也没席位,但收到士兵的爱戴。由于色雷斯人的身份,很多议员称他“半蛮人”,马克西米努斯急于通过战功来获得元老院认可,结果连续打了三年胜仗,以积极进攻的方式恢复了莱茵河防线与日耳曼长城的防御功能。

  一年内五个皇帝

  皇帝戈尔迪安父子没多久就被驻扎在北非的军团杀害,因为军团兵无法忍受士兵出身的马克西米努斯被判为国家公敌。

  因此一年内有5位皇帝相继被杀。

  皇帝戈尔迪安三世(238-244)

  这是戈尔迪安二世的儿子,13岁即位,在经验丰富的提梅吉提乌斯辅佐下,安稳度过了6年,此人拥有擅长实务工作的判断与组织才能,领导着由元老院议员组成的(20人委员会)。

  公元241年,在提梅吉提乌斯主导下,戈尔迪安三世亲征波斯,以遏制其对帝国的再次侵略。罗马军队很快就将对手赶出了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正准备向波斯首都泰西封进军时,提梅吉提乌斯过度劳累突然死亡,皇帝只有19岁无法带领军队,顿时陷入混乱。过冬后,几名士兵进入皇帝帐篷将其杀害。近卫军团长菲利普迫使士兵们推举他为皇帝。

  皇帝菲利普(244-249)

  这是地地道道的阿拉伯人。他为了尽快回到罗马,与波斯媾和,波斯提出要求罗马帝国放弃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控制权,并要求亚美尼亚成为波斯附属,皇帝全部答应了。

  回到罗马后,总体形式平稳,并成功举办了罗马建国1000周年活动,248年4月21日开始连续举办了3天庆典。

  但与此同时,北方日耳曼人也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入侵抢掠。此时皇帝并未亲征,却派了时任首都长官的德基乌斯前往多瑙河前线,这让士兵大失所望。然而德基乌斯展现了超强实力,击退了哥特人,对皇帝不满的士兵们要求他就任皇帝,菲利普以为德基乌斯篡权,挥师背上,被别无选择的德基乌斯击溃,菲利普自杀,元老院随即对菲利普进行“记录抹杀刑”。

  皇帝德基乌斯(249-251)

  250年哥日耳曼的哥特人大举侵入罗马境内,德基乌斯带领共治皇帝的长子亲征,起初罗马军队占据优势,但长子遭受伏击身亡,德基乌斯被复仇冲昏头脑,只顾追击,结果进入沼泽地带,军队死伤大半,皇帝身亡,成为第一位在与蛮族战争中阵亡的皇帝。

  皇帝加卢斯(251-253)

  德基乌斯阵亡后,参战的行省总督加卢斯被推举为皇帝,但他选择媾和,后任命埃米利安努斯为总督留守,自己回到了罗马。。埃米利安努斯不承认媾和条款,率军袭击了哥特人居住地,将被俘的亲人抢了回来。哥特人立刻着手准备下一次进攻。此外日耳曼民族中较强大的阿拉曼人也挥师南下。

  252至253年共有30万蛮族入侵,而且北方蛮族为了避免正面接触罗马军队,突破多瑙河防线后,从黑海抵达爱琴海,进入罗马背部,习惯和平的罗马腹地根本无法设防,使蛮族满载而归。由于皇帝始终没有带领军队抵抗蛮族,引起士兵反感,拥立了自己的司令官瓦勒良为皇帝。

  皇帝瓦勒良(253-260)

  皇帝加里恩努斯(253-268)

  这是瓦勒良的儿子,之前和父皇为共治皇帝。面对东西方入侵,瘟疫泛滥,军费激增等问题,加里恩努斯生不逢时但却是精英的代表,8年时间一直在外奔波,修复千疮百孔的帝国防线,但这并未被元老院和军队认可。

  公元260年后,高卢地区、帕尔米尔地区宣布独立,帕尔米尔更是将粮仓埃及纳入怀中,加里恩努斯深陷西方事务无暇顾及。

  加里恩努斯又颁布一条法令将元老院和军队完全分离,此后虽然有很多军人皇帝,他们军事才能出众,但没有政治才能。这一法令对罗马帝国影响深远。

  皇帝克劳狄乌斯二世(268-270)

  他出身农户,没有什么显赫家室,上任后两次击退哥特人进攻,按说相对顺利,但却最终死于瘟疫流行。

  皇帝奥勒良(270-275)

  他是此前被瓦勒良破格提拔的将领,才能出众。在稳固北方边境、出台新的货币政策、在首都罗马修建奥勒良城墙和、放弃达契亚给哥特人后,奥勒良又成功解决了帕尔米拉问题,收复高卢地区,最终凯旋回到罗马,完成了罗马帝国再次统一。

  第二年奥勒良发兵波斯,途中被下属军官所杀。

  皇帝塔西佗(275-276)

  这是历史学家后裔,由元老院推荐出来的,上任时已经75岁高龄,也非常认真,生活节俭。但在东征波斯途中身亡。

  皇帝普罗布斯(276-282)

  这也是瓦勒良皇帝破格提拔的将领,上任后先是击退入侵小亚细亚的哥特人,又击退了入侵高卢的蛮族,同时以攻为守,打到了蛮族人领地。他还对蛮族实施了同化政策,将被俘的敌人编入军队,又允许蛮族人进入帝国境内进行安置。

  在一项工程视察中,普罗布斯被几名士兵刺杀。

  皇帝卡鲁斯(282-283)

  这是前任的得力助手,也是近卫军团长,他率军东征波斯萨珊王国,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收复了整个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当他们要继续行军时,卡鲁斯被落雷劈死了。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七):迷失了方向的帝国

  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 卡列尼娜》的开头处这样写道: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而不幸的家庭总是各有各的不同。对于民族来说亦是如此,公元三世纪的罗马,面临着建国一千年来的最具大的危机。外敌众多,凶悍的蛮族如同肆无忌惮的洪水般肆虐地冲袭帝国的北部,罗马人赖以为帝国安全保障的日耳曼防线和多瑙河防线数次被蛮族攻破,帝国边境的民众被蛮族反复掳掠不得安宁。连东方防线也因为帕提亚王国的灭亡而使得多年间罗马与帕提亚王国间保持的微妙的战略威慑关系不复存在。内乱纷扰,在短短的73年间竟先后诞生了22位皇帝,其中有14位皇帝是被谋杀的,连励精图治的加里恩努斯和奥勒良也不例外,统治者的政策不能被一贯的坚持,帝国的财力资源被不断消耗在了内战倾轧方面,这莫过于是最大的悲剧。

  或许我们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基本上是由不乏恶意的冷静所促成的成功和充满善意的盲动所导致的失败所造成的。皇帝卡拉卡拉使得帝国边境内的每一个人都自动升级为罗马公民,如果从现代的民主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公正的、科学的,但这却对帝国的未来造成了莫大的伤害。一方面它使得原本的罗马公民和由行省居民升级为罗马公民的民众都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为对人类来说,往往所有人都拥有的东西也意味着所有人都没有,而且,权利这东西一旦被人获得也不会被轻易返回。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帝国的财政陷入了危机,治安要钱,办凯旋仪式需要钱,跟外族进行战争更需要钱,但是所有人都成为罗马公民后原本十分之一行省税就没有了,没有了。由此看来,善意的出发点未必能带来圆满的结局。

  这一时期政权的频繁更迭也让我感受到仅仅凭借善良和责任感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领袖,必须要坚强,要果敢。

  总之,三世纪的罗马处于深深的危机之中。读史使人明智,对于以追求超级大国为己任的当代中国,相信也能从罗马帝国的兴衰中找到借鉴意义的地方。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八):血统世袭引发的三世纪危机-罗马人的故事12

  1.果不其然在五贤君最后一位的奥勒留将皇位世袭给嫡子康茂德之后,罗马帝国噩梦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黑暗时期,从180年到284年24位正式皇帝,数位割据诸侯粉墨登场,谋杀,谋反,被俘一场场闹剧上演,终于使罗马帝国失去锐气落入迷途。

  2. 我雄主汉武大帝长驱大漠,直捣黄龙的策略将匈奴人赶到了西方,匈奴人又打败了日耳曼,日耳曼蛮族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并且觊觎罗马的繁华,开始了大规模的入侵,让接下来的君主疲于应对,于是有了高卢帝国和帕尔米拉王国的独立

  3.罗马随着疆域的扩张,统治方式却因循守旧,于是在遭遇蛮族入侵,手握地方军政大权的总督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不得赞叹华夏民族的郡县制度,以及强大的文化认同,这才是三千年文化传承不灭的根由。

  4. 我朝目前的高层选举制度越来越像罗马帝制时期的选举,权贵阶层的指定为主,平民阶层的个人努力为辅。读罢本书不禁为我朝的前途更添几分信心:美国沿袭罗马共和时代的选举人票制度,平衡了种族,地域的差异,创造百年兴盛,而我们基于国情,继承了罗马帝制之后的指定继承制度保证了政策的延续和继承人资质的鉴别,万事轮回,相信我们的这片土地存在这兴盛的基因,相信这片土地的人必会因为祖先的丰硕遗馈,民族的深厚底蕴以及个人的不懈努力,终会幸福,快乐!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九):说说罗马皇帝的继承问题

  三世纪危机,作者认为是因为皇帝频换政局不稳,我觉得皇权更替的无约束性导致了这一结果。如果只要掌控军权获得士兵支持就能杀死前任皇帝取得帝位,这绝对是混乱之源。应该讨论一下罗马帝国皇帝的继承问题。

  很奇特的是几乎从恺撒开始到五贤帝,大部分皇帝都没有子嗣,继承人多是选贤或者旁系后代,皇帝也多注重对继承人的教育和历练。所以总的来说这段时间的皇帝质量较高,即是名声不好,但也有统治的才能。所以这段时间罗马一直稳定繁荣。

  然而一旦皇帝只想把皇位就给儿子,问题就出现了。年少的继承人没有相应的能力,只会导致帝国混乱。几次军人乱政也是不好的开端,如果只要手里有军队有强权,就能杀掉前皇帝逼迫元老院承认,这种强者上位的前例对以后皇权更替绝对是起到坏榜样。如果罗马能早点发现问题,设定更合理的继承方式,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或许会更有利于上层政治的稳定。

  《罗马人的故事12》读后感(十):当罗马人不再像罗马人

  3世纪的罗马,命途多舛。北方蛮族东方波斯的入侵,瘟疫的爆发,财政的空虚等等。颓败雪球越滚越大,压得罗马人和他们的统治者都喘不过气来。

  古罗马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自信,罗马人越来越不像罗马人。失去了他们兼容并蓄,为帝国奋斗的特质,不得不放弃了许多优秀的制度。卡拉卡拉颁布的“安东尼努斯赦令”,让每个行省人民都拥有罗马公民权,表面让人们更加平等。但实际去让这一罗马公民权从期待权变成了既得权。极大减弱了人们为公民权而奋斗的动力,再也没人在死后的墓志铭上写“这是位罗马公民”了,以前行省人民源源不断为统治阶级输送人才的局面也不复存在。同时,行省税也沦为摆设,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皇帝更是更迭频繁到让人咋舌。经常一年一个,大部分还是被谋杀的。西方的皇帝跟东方真的很不一样。他们似乎更倾向“民主”的方式来选择统治者,不行就换。不想东方这边,刺杀皇帝这件事,是件有极大成本并且观念上根本没有基础的事情,而在西方似乎司空见惯。罗马在奥勒留之后,依然有诚心诚意为帝国付出的人出现,但是这类人已经不再占主导地位了。即便有像奥勒良和普罗普斯这样有贤帝风范的皇帝来挽救帝国,却还是会遭受意外和刺杀。罗马帝国,真的是即衰败也开始倒霉起来。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时运不济啊!

  时运所致,沉痛的同时也让人深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