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与国家财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城市与国家财富》读后感10篇

2018-08-16 04:0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与国家财富》读后感10篇

  《城市国家财富》是一本由[加]简·雅各布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与国家财富》读后感(一):雅各布斯的城市经济理论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这本书主要讲城市在经济生活中作用市长们应当看看。扶贫应当怎么扶?怎样做能够振兴东北?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人去楼空乡村小镇,还有机会重新繁荣起来吗?建了工业园区,引来了生产企业,就真的大功告成了吗?这本书虽然不能对具体实践加以指导,却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本书于1984年面世,故本书的时间背景及提及的国家疆域等,均指20世纪80年代概念。当时世界和现在是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苏联还在和美国争霸,亚洲四小龙正处于上升时期作者认为“(中国内地之外的)中国人是天生的商人”(P6)。 读这本书时,像在看一本侦探小说。本书共十四章,前九章都在描述经济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未提出解决方案,把人吊足了胃口,心里很是焦虑,想:“这可怎么办?要怎样才能解决呢?”第十章开始,可以算作对策篇,作者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案宏观简略,然而,总算知道方案了,像是读侦探小说到了解谜篇,抽丝剥茧,真相大白,终于松了一口气。 本书开篇一章,叫“蠢材的天堂”,我读得挺认真,就想知道作者在说谁是蠢材。从文中看,蠢材指那些不了解滞胀以及对滞胀束手无策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这一章作者对各大门经济学说的回顾带有一些感情色彩鲜活生动,在其他的社科书里很少见到,例如:“令人不快的经济学”、亚当·斯密“痛苦地争辩”、凯恩斯“阴冷评论”。在这里对马歇尔计划的总效果提出了质疑,认为有一部分接受了马歇尔计划援助地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德国),而另外一部分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地区(如英国)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萧条情形也没有改变。 —、作者认为应该以城市而非国家为经济单元,来讨论经济兴衰。 本书认为,国家是政治意义上的主权实体,与经济的本质无关,不应该以国家为单位分析经济,而应该以城市为单位来发展经济(前些日子看过一本书,叫《陈志武讲金融通识课》,其中提出了类似观点,认为现在世界排名靠前的企业经济规模比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规模大,因此应当注重从企业角度分析经济)。作者认为,城市的进口替代过程带来的经济扩张主要包含五种形式增长市场工作技术产业迁移和资金需要由城市之间活跃贸易完成进口替代过程,如果仅仅是引入个别企业、引入生产线,虽然看起来像是进口替代,却并不是真正的成功的进口替代过程(进口替代,就是指,能够迅速替代广泛的进口产品能力也就是说这个城市,它可以自己生产出一些产品,这些产品能够把这个城市进口的产品给替代,让这个城市不再依赖那么多进口产品。另外,此处的进口是狭义的进口,是指从城市以外的地方进入到这个城市的产品,并不是说从国外进口的产品)。这对我国城市的招商引资有一定的启示。也就是说建好了工业园区,引来了企业,引来了生产线,但是也不一定会完成进口替代过程,城市也未必能蓬勃发展。现在有很多小城市建的工业园区似乎也没有多少企业入驻,更别提进口替代了。作者认为只有单纯的产业迁入,但是没有形成共生的经济网,繁荣是不能长久的。 二、作者提出了供应地面临的困局。 在国际经济学里面有一个比较优势理论,就是说每个国家应该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小麦有优势的国家就生产小麦,生产鞋有优势的国家就生产鞋。要是以城市为经济单元来讨论,那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按照这个理论,每个城市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似乎是比较正确选择。但是本书认为,过度专业化生产的城市,其实是作为其他城市的供应基地存在的,过度专业化生产使作为供应基地的城市经济失衡,缺乏韧性,最终导致经济枯竭。一个城市的出口产业萎缩时,如果不能补充新的产业,就势必衰败。作者的理论对于能源供应型城市更加适用,例如近几年我们常常会在网上看到关于煤城、油城等资源型城市谋求转型的文章。 三、萧条城市逐渐沦为被遗弃的地区一一现在有一个名词描述这种状况,叫做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在网上也常常能够看到描述乡村或者小镇上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困境的文章。 四、作者认为生产技术的改良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例如,在缺乏充足的城市工作机会的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就会使大量农民成为富余劳动力。他们没事可做,在城市里又找不到工作,就会陷入贫穷。作者举了苏格兰的圈地运动为例。作者认为,如果没有充满了生机活力的进口替代型城市,给人们提供工作,那么,从远方城市单方面传来的技术革新就不是福音,而是诅咒。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科技进步是人类发展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本来就挺落后的地方,再不引入新的科技,那就更落后了。现在网上朋友圈里就常常有“你再不努力,你就要被机器人替代了”这种文章,看了真是叫人心中焦虑。 五、一些与世隔绝的地区,经济、生产力方面发生了退化,经济体渐渐衰退消亡。作者根据这些事例设想了一个恐怖未来:“全世界像一个大帝国那样,整体陷入衰退,假如许多地方的城市经济都同时并且迅速陷入停滞……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消失,关于怎样发展的记忆也就随之遗忘,对于一般人而言,他们根本就不会相信很多任务有完成的可能性……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可能变成毫无希望的地方(P198)” 六、扶贫的反面例子。作者在第十章第225页取了一个扶贫的反面例子,由于居民的贫穷及当地薄弱经济基础,在贫穷地区的农村技术推广项目,没有办法预期的那样自我成长起来。作者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的过程,创新的成果有效注入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中,只有充满活力的城市贸易才能创造这种环境,落后地区需要彼此帮助以创造这种发展的有利环境。 七、作者有一个不切实际的观点,就是希望货币地区化、城市化,而不是全国统一。作者认为货币如全国统一,就不能够恰如其分反映每个城市的状况,也不能够对每个城市的经济情况即时作出反馈。不同的城市经济体在既定的时点上需要不同的调节。作者举了一群人共用一个脑干呼吸神经中枢的例子对这种情况加以比喻。作者认为,由于出口的下降,城市需要货币贬值,自动发挥关税和出口补贴的作用,一旦出口情况好转,城市又需要货币升值,来得到尽可能丰富和多样的进口物资,如果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货币,就能够准确发挥这类反馈控制的作用。作者认为新加坡作为城市国家,在这点上具有优势。作者也主张提高关税,以刺激本国的进口替代,增加本国产品供应的多样性。作者主张货币城市化,似乎忽略了货币流通速度的问题。如果一个城市货币流通速度比较快,那么就相当于货币扩张,增发了货币。货币流通速度比较慢,就相当于货币紧缩,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该城市的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对城市经济起到一部分自动调节作用。 八、作者认为扩张与收缩的商业周期,也是进口替代型城市运动的结果。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规律,像生物的进化,并没有可以预测固定方向,城市内部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城市的活力就越高。也就是说,作者反对城市作为供应基地的专业化生产模式,也反对拿钱买产业。发展是一个亲力亲为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购买各种生产物资就能够买来的。 因此作者给衰落的城市开出的药方是:即时创新,进口替代,彼此之间活跃的贸易(作者认为必须发生在落后的城市之间,如果一个落后,一个繁华,那个落后的城市就会沦为繁华城市的供应基地,不能够产生有效的进口替代过程),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多样化生产,以及货币城市化。而作者认为,长期持续的军工生产,长期持续的,对贫穷地区的补贴,不断增多的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都会对衰落的城市带来危害(前两条人们已经意识到它的危害性了,第三条现在还常常使用着)。在第八章,作者举了田纳西河流域,建大坝用于电力开发,试图人工构建一个繁荣的城市却失败的例子。第14章335页,也举了一家小型的风险投资公司成功复兴了波士顿的例子一一举了这么多失败的案例,总算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不是成功的案例太少了呀?你就不能多举几个?作者认为衰落的城市,也未必就会一直衰落下去,不良经济模式如果确实得到了调整,是有能力恢复活力的;不能自我调节的城市经济,如果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例如风投公司),也能实现成功的调整;有效的调整,要求促进创新。由于时代不同,所以这些成功复兴的例子也都是不可模仿的(就好像所有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都只能听一听,但是不能复制一样,时代变易,机遇不同),唯一可以模仿的是开放式的漂移发展模式,在机会可能出现的时候要及时抓住。 近年来我国提出振兴中小城镇人才返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果套用书中的理论来看,就是希望中小城镇之间能够实现活跃的贸易,产生有效的即时创新机制,使中小城镇获得勃勃生机。 补充一下,拿作者的理论来套用一个团队也挺合适,如果团队里面的每个成员都有其自身不断前进的学习动力(类似于城市的创新),成员之间存在充满活力的交流(类似于城市之间的活跃贸易),这个团队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能够在这种充满活力的交流中不断进步。这种理论还可以扩大到几个团队,这里就不多说了。

  《城市与国家财富》读后感(二):进出口贸易对城市发展很重要

  如今的中国,大多数的人都是生活在城市中,人口数量不断地增长,而与之相随的便是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是我们发明的用于推动和促进社会互动也人类合作天才机制,而社会互动与人类合作则是人类创新和财富创造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城市的发达与不发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两级。通常认为发达地区凭借自身良好的资源、制度战略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可以利用借鉴,一些不发达地区通过比较优势的原则,可提高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但有些落后地区出现再度停滞的锁定状态,作者在《城市与国家财富》中提出一种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对当前中国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启示。

  作者简·雅各布斯是著名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她的学术研究对城市研究,社会学,经济学有卓越贡献特别是她的那些划时代的观点和理念至今都有着不可磨灭影响

  随着我们进入21世纪,城市和全球化成为自人类变得社会化以来地球所面临的艰巨挑战,人类和地球长期可持续发展都与城市的命运脱不开关系。简·雅各布斯认为进口替代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由具体的城市完成,而不是靠什么“国家经济”。通常城市还会替代很多生产性的物资和服务。而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进出口替代会带来以下5种形式的增长:

  l 城市给新的不同形式的进口产品提供的市场急剧扩大,包括农产品和其他城市的产品

  l 进口替代城市提供的工作机会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

  l 城市的老企业被逐渐挤出去,工作机会转移到非城市地区

  l 新的技术运用,特别是农村的产量和生产效率也能起到推动作

  l 城市资本的增长

  作为一个广东人,看到作者在书中提到广州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而生的自豪感,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外籍人士众多,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城市腹地扩张到了邻近的广东,而以前广东省的中心广州市并有自己的腹地。广州为当地和其他地区的人与生产商提供了大量的多品种的产品,而这也是唯一可以持续的区域经济模式。也就是说进出口贸易对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的影响。

  简单的来说,进出口业务的良好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乃至对世界经济的推动,都表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对运输的规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城市与国家财富》读后感(三):解体经济学

  在马歇尔计划及其各种衍生版本的影响下,二战后各国的经济实现了强劲复苏。马克思将需求不足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源头,凯恩斯对此开出的药方则是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国内的消费。然而,凯恩斯主义主导的战后经济并没有一劳永逸地化解资本主义的危机,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并行的滞涨宛如当头棒喝,成为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斯芬克斯之谜。随后的货币主义也在实践中破产。即使政府试图稳定货币供应也始终未能解决滞涨的问题。紧缩银根和削减政府开支导致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为挽救企业又不得不重新增加财政赤字。滞涨是一头理论无法解释的怪兽,不论是按照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的解释,这种现象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更无从解决。战后的经济实践就像一个莫比乌斯环一般,最终又回到了原点。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时,我们会发现滞涨并不是突如其来地降临在发达国家头上的,它是经济陷入停滞时发生的必然现象。在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高生活成本与低居民收入二者长期并行不悖。

  简·雅各布斯将城市而非国家视为真正的经济实体。正是因为人们误将现存的民族国家——各种不同经济实体的混合体——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制定经济政策,才会酿成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的决策失误。一座城市如何通过发展地方产业,而不是依赖进口产品,最终实现富足,这是本书所想要回答的问题。

  城市产业的进口替代过程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一国之内的不同城市间发生的进口替代可能要比对外国产品的进口替代更为重要,经济的增长表现为生产的进口替代,由一个进口替代型城市为中心向外扩散。五个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分别是市场(新型的、不同种类的进口产品的城市市场)、工作(迅速增加的城市工作机会)、技术(迅速提高农业产量和生产力的技术)、产业迁移(向外转移的城市企业和工作机会)和资金(城市产生的巨额资金)。

  作为供应基地的地区产业单一,严重依赖进口,使得自身经济结构相当脆弱,往往陷入贫困。能否脱离这种状态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发展出进口替代的经济模式。而落后地区由于长期处在依附地位,缺乏作为发展核心的进口替代城市,使得摆脱这种地位的尝试困难重重。失去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该地区会逐渐回归到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中去,最终导致技术和文明的衰退。

  落后城市的发展不能简单地依赖与先进城市的双向贸易,必须和发展程度接近的地区开展贸易交换,通过积极的即时创新,生产出符合当地消费需求的产品,形成属于自己的贸易网络,成长为进口替代城市并拓展城市腹地。

  真实的经济以城市为核心,而货币政策却是以一国为单位制定的,统一的国家货币会误导真实的城市经济体对进出口贸易做出正确的反馈。帝国的经济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扼杀城市发展的因素有三种类型:长期持续的军工生产使得商品和服务的类型减少;长期持续的对贫穷地区的补贴并不能增加当地生产的多样性,而且增加了城市的财政负担,消耗了城市创新的资源;从发达地区进口的商品和服务由于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差悬殊,所以并不能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维持这样一个大国的成本超过了帝国汲取资源的能力,无法再对落后地区提供额外的财政补贴,该政治实体就会倾向于分裂为若干个独立国家。简·雅各布斯认为,应当通过主权国家的多元化(解体而不仅仅是地方自治)来代替导致国家陷入衰退的经济政策。在一座城市内,应当鼓励保护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激发产业结构的活力,实现漂移式经济。

  《城市与国家财富》读后感(四):读《城市与国家财富》有感

  《城市与国家财富》是加拿大的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写的,之前我一直以为作者是位男士,直到看到这样一段话“简·雅各布斯,一位犀利的作家、一位果敢的社会活动家、一位无惧的权威批判者、一位深睿的思想家,她没有大学文凭,却被盛誉为“最值得珍惜的公共知识分子”。简·雅各布斯女士凭着努力的自学、深厚的文字功底、敏锐独特的 城市观察,以及浓重的 人文关怀色彩,于1961年出版了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y),成为 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代巨著,被誉为“ 新都市生活之母”。她那划时代的观点和理念,指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的 城市规划者、建设者、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直到今天,她对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的诸多思考和观点,仍起着深远而不可替代的影响。”我才知道原来是位女士,心中佩服又添了一分。   如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平衡,既有极富创造性的进口替代型城市、产业多元化的城市腹地,也有众多产业单一、缺乏活力的落后地区。给落后地区提供贷款、拨款和补贴,引入大型企业,常常被视为改善其经济面貌的手段。然而,本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这些手段并不能为落后地区培育出进口替代型的城市。它们除了暂时性地缓解贫穷以外,只会造成有惰性的、不均衡的以及永远依赖其他地区的 经济模式,无助于创造能够实现自我运转的经济。所以,本书认为,这些被经济发展遗弃的地区只有依靠彼此间活跃的贸易往来,才能走出停滞的局面。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种断裂发展模式的设想,观点独特,讲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新思路,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说实话,我是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起初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觉得很难懂,完全看不懂,像在看天书。像我们这种对时事政治不感冒的人,其实城市变不变化,与经济有什么联系,我一点都不关心。我觉得那是别人的事情,跟我没关系。但当我静下心来看这本书,我发现不一样了。没有什么是跟你没关系,你也是城市中的一员。别人在谈这些的时候,你也可以听的懂,或者是说上几句。而且作者的观点跟别人不一样,就算是讲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对现在依然有作用。我们生活在城市当中,城市是靠什么发展的,像我们这种小城市又是靠什么发展?为什么经济发展不起来?如何扭转这些局势,此书都有介绍。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这些观点都是不一样的。让生活在迷雾中的我们有些不一样的想法,思维也可以更开拓。

  《城市与国家财富》读后感(五):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城市而不是国家:5星|《城市与国家财富》

  英文版第一版是1985年出的。本书没有任何的前言后序说一下本书出版后在学术圈的反响,这个算一大缺陷。

  书中主要思想:

  1: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国家不是;

  2:落后城市的发展路径是:进口,山寨进口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低价卖给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城市;

  3:以单一的资源(如农产品、石油)为主要出口对象的城市,经济比较脆弱;

  4: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促进发展的各种政策(如贷款、援建、购买整套工厂)注定难以成功。

  作者列举了许多案例证明她的理论。案例的时间跨度有两千年,最早的是罗马帝国的,最近的是写书时候加拿大、沙特等过的,案例的空间跨度也特别大,有东京周边的小村子,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地区,也提到了中国的统一货币制度。

  作者不是专业学者,是美国和加拿大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不过本书是比较规范的学术著作的风格:尽量用事实说话,推理严谨,引用的数据与观点都给出了出处。逻辑上的欠缺是没能像现在的量化历史研究论文一样,用大量的城市的数据来证明。

  这本书探讨的问题跟文一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接近,比后者更宽泛。结论不同,都是给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而不是泛泛地把发展的原因归结到制度上。并且两本书的结论可以互相补充印证。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学术界对作者的理论的评价。中信出版社拉了经济学家汪丁丁在网站上做推荐,汪没提作者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贡献。

  对我来说,作者的理论比较严密,证据比较充分,非常有说服力,解释了许多历史和当前的经济现象。能想到的反驳就是现在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比30年前更紧密了,城市更难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了。

  纸质版的纸张不错,比较轻,装订技术也是比较高档的那种,能把书直接在桌子上摊开放平。

  总体评价5星,非常好。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英国一开始主要试图依靠所谓的需求政策来扭转颓势,但毫无效果。之后它加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仍然没有作用。于是英国在此后又转向了所谓的供给政策,也同样遭遇失败。P5

  2:我们常常没有注意到,那些贫困,落后长期停滞的地区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对我们而言,那里的相对价格水平显得很低. P31

  3:一些城市的腹地刚开始只出现在它们的郊区,农业工业和商业混合在一起。这些地区很独特,除了城市本身以外,它们是所有经济区域中最富有,最稠密,最复杂的类型。P60

  4:这项计划包括一个大型的快速工业化项目,【乌拉圭】政府雄心勃勃地希望建立一整套生产钢铁,纺织品,鞋和电子设备的工厂。结果却遭遇了彻底的失败。当工厂能够最后投人生产时,产品的成本比同样的进口产品要高得多,以至于本国人和企业无力购买。P83

  5:无论贫富,供应基地的经济模式本身都过于专业化过于失衡,因此,当它失去了外地市场之后,这种经济模式就会暴露出缺乏韧性,易碎和无助的特点。曾经降临到乌拉圭的灾难,现在又成了富裕的石油输出国主政者们的噩梦。P85

  6:当美国的工厂开始用人工纤维而不是自然纤维来增强纸张的强度,以便制作水泥包装袋,以及用塑料袋来装肥料的时候,坦桑尼亚便灾难性地失去了剑麻的市场,孟加拉国失去了黄麻的市场,而菲律宾则失去了大麻的市场。P89

  7:我曾经介绍过,要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无论好坏,都需要五种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市场,工作,技术,产业移植和资金,它们也是催生进口替代型城市的基本力量。 P102

  8:美国的圈地运动正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开始的,因此,最先被清除的人很快被军队吸收了。 P119

  9:假如苏联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到只有美国的一半,现在的1亿苏联农村人口中就会有4000万成为富余人口。他们可以去哪儿?他们可以做些什么? P125

  10:台湾地区的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独一无二的成就起源于1956年,政府当时引进了“耕者有其田”的改革计划。……政府鼓励地主们把补偿金用来投资轻工业,而投资的类型地点留给他们自己去决定,只要在台湾本地就行。P143

  11:台湾的经历在别处也许难以复制。城市资本在那里发挥了特别的,创造性的推动作用,但在别处可能不会有用。然而,这反映了任何经济体的经济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本质原因:如果某种因素能够发挥效用,并不是因为它在抽象的理论上是“正确的”,而是因为对于它所在的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以及当时所拥有的资源和机遇而言,它能发挥实际的效用。P146

  12:我想要指出,给缺乏活力城市的地区提供贷款,拨款和补贴,只能造成有惰性的,不均衡的以及永远依赖其他地区的经济模式,无助于创造能够实现自我运转的经济,也就是说,补助并不能培育出来进口替代型的城市。P159

  13:这些小企业创造的收入算不了什么,但它们对于台北当地大量多样化的生产商的繁荣发展,乃至整个城市腹地的兴起却具有重大意义。这些收人是城市靠自己的企业和工作赚回来的,而不是凭空产生,它们因此促进了那里的发展。P175

  14:在西罗马帝国解体之后,欧洲之所以没有像埃塞俄比亚那样陷入无止境的经济停滞,乃是因为中世纪城市的出现。但是,情况有可能一度非常危险。P196

  15:伊朗国王不是第一个认为通过强力购买就能实现经济发展的专制统治者。早在18世纪,彼得大帝就曾试图从荷兰和当时的其他发达国家购买生产物资,引进专家,为俄国赢得经济发展。 P206

  16:这就意味着,落后的城市必须最大限度地和其他落后城市进行贸易,否则,它们进口的产品和它们能够用自己的生产进行替代的产品就始终有太大的差距,难以跨越。 P208

  17:在欧洲,彼得大帝购买了许多制成品,却没有追赶上经济发展。这个发展进程最早是由威尼斯引导的,它和君士坦丁堡之间开展起了简单的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贸易,然后获得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P208

  18:威尼斯使用的手段就是与那些同自己并没有太大区别的其他落后地区发展贸易,那些地区正需要威尼斯所生产的任何君士坦丁堡产品的仿制品。对于那些地区来说,威尼斯则是一个输人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小市场,就像君士坦丁堡起初给威尼斯提供的机会一样. P210

  19:如果欧洲那些和威尼斯做生意的货物集散地也满足于当时所处的境况,仍然简单地和威尼斯开展双向贸易,它们或许只能成为没有前途的供应基地。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们都采取了类似于威尼斯的方式。那就是,用它们与威尼斯的贸易作为跳板,这些地区也开始发展与别的落后地区的贸易。P211

  20:欧洲的发展过程非常迅速地在美国的北部地区得到了复制。在殖民时期那里就出现了试验性的,分散的城市发展,然后在美国独立之后很快普及。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跳板:在美国的资源集散地和欧洲的更发达的城市之间出现了简单的双向贸易。P214

  21:我们可以在历史上看到的落后地区实现发展的第二个主要方式,或者说主旨,那就是即时创新机制。在这个方面,伊朗国王和彼得大帝以及他们的谋士所采纳的引进西方成熟生产线的计划,同样脱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P219

  22:中世纪欧洲的落后城市不得不依靠从无到有的创新,因为它们别无选择。今天的落后城市也必须依靠即时创新,这是因为它们不得不和更为发达的国家竞争,需要降低成本.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它们不得不让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格适合当地的群众和企业的购买力,P220

  23:普遍来说,某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落后地区与其他落后地区的贸易就越充满潜力,可以让后进地区进人一个飞速的启动过程。P227

  24:所以对于经济发展更为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即时革新的过程,它将即时创新的成果有效地注人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一个城市,只有与其他城市进行充满活力的贸易才能创造这种环境,其他东西都无法取代,这就是落后地区需要彼此帮助的原因。P228

  25:于是,从理论上看,贬值的货币应该自动起到出口补贴和关税的作用,当某个国家由于出口太少进口太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赤字的时候,它就会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P233

  26:从这个角度去看,民族国家的体制是大有缺陷的,因为各个国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单位,然而我们却自以为聪明地假定它们是,并且基于这个愚蠢的前提来编写统计数字。P239

  27:新加坡和香港在今天是两个很特别的城市,它们拥有自己的货币,所以也拥有这种内在的好处。这样的城市不需要关税或者出口补贴,因为它们的货币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发挥这些功能,但只是在需要时才利用。P240

  28:他们把多伦多叫作“贪婪之城”(Hogtown),他们认为,国家的关税政策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成本,为多伦多的发展服务,这是一种强盗行径。他们的看法是正确的。P248

  29:比如,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总人口不到法国人口的一半,比法国南部的人口也只多出一点儿。但是,法国南部没有任何城市腹地,可斯堪的纳维亚的每一个国家——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都拥有一个重要的城市腹地。 P255

  30:那些政策和措施,不管其动机是什么,最后都扼杀了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它们可以分为三类:长期持续的军工生产;长期持续的对贫穷地区的补贴;不断增多的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P269

  31:城市资金推动的对农村生产的投资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是:在那些失业者没有办法在附近的城市或者别处找到工作的地区,反而引进节约劳动力的设备。P289

  32:其实,过高的价格尽管有害,却是垄断所带来的危害中最轻微的方面,更严重的是,垄断会妨碍其他的生产方式 产品和服务的创新。P334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