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所理解的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所理解的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所理解的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一本由韩寒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一):第一次读韩寒

  说实话从昨天这时候买了这本书到现在,我就一直抑制自己写评的冲动,一定要到看完再发言,但我觉得感受和刚看第一篇文字时无异。

  其实这本书买时花了我20块钱,我还有些不情愿,然后在另一家书店看到12元的简装本,我更有些后悔了,因为在我以往简陋的印象中,韩寒和小四给我的概念其实本质差异不大,不值得花这些钱去买他们的生活感想,去年的电影我也并不认为韩寒拍出了更多意味,而除了独唱团,我根本没读过他自撰的任何文字,《三重门》那么有名,但与《幻城》出现在相似的年代,就都被我算为“青春文学”而忽略了,所以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接触韩寒,看来是我浅薄了。但或许时机真的刚刚好,他经历了很多人事,曾经幼稚的想法也褪去了不少,所以看完印象相当的好。

  好在哪儿?这第一条,他是个真实的人。但光真实还不够。强盗也真实,真真的拿刀抵着你要钱,不给就捅了你。因此还要善良,不是我看你比我强,过得比我好,就打击报复,想方设法让你比我活得更惨些才开心。一个人可能粗野,可能不羁,但能善待他人和生命就比那些高贵的花瓶可爱得多。二来,他是个“臭愤青”,但是是充满希望和能量的“臭愤青”,这点也珍贵得可怜。韩寒以前估计没少针砭时弊,你可以喷,我可以喷,谁都可以喷,但喷完就完那社会迟早就是化粪池,言论场就是垃圾场,泄私愤的事儿是人都会,解完手收拾干净,还能打扫一下周边环境的人在这个社会就可以算高尚了,也许韩寒后来也觉得其实自己根本做不了什么,但他起码也还在这条路上走着。

  认同你的人总是会认同你,其实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韩寒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性子正好是自己认同的,所以自然也很容易共鸣。而这本书虽然称不上经典,但话能说到点子上,说顺溜儿,说痛快,说得感同身受,说得恍然大悟,就可以算好东西了。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二):然而我所看到的生活

  对韩寒无感

  买下这本书也是偶然

  因为韩寒在微博上举着这本书说都是以前短篇的合集

  看过的朋友可以不用买

  只能说我依旧很逆反

  不同的人对生活的理解当然也截然不同

  有趣或枯燥,轻松或压抑

  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坚持着和他人混合于社会这大熔炉中

  或奋发向上或庸庸碌碌

  一天一天一步一步地走着

  我所理解的生活并不是积极向上的

  我所过着的生活也并不是我幻想的

  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磨灭了我这个年纪该有的对生活的热情

  我每天按时起床准时推开办公室的门

  然后像透明人一样一言不发的听着办公室八卦

  虽然我默默地觉得八卦主角们都是好人

  导致有天总监说,小姑凉能力不错我要好好培养你。的时候我下意识的看看周围是否有没必要在场的人

  我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在意别人口中的自己

  无论怎么暗示自己我也不能改掉这个毛病

  所以我总是装出不在乎的样子

  渐渐的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了

  其实我什么都在乎

  都说独立的社会生活磨砺人

  希望在这段艰难的日子中我能沉下心来读够多的书看更多的人

  希望我能尽快的改变现在的生活

  希望之后的我能站在够高的地方

  高到听不见你们的碎语

  看不到你们的表情

  即使听到了看到了也能一笑置之的地方

  希望最终我所理解的生活能写成一本正能量的书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三):生活就是这样子或那样子

  对韩寒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注性,想读这本书也纯粹是被标题所吸引,所以说 标题很重要啊亲们。

  本书的前半截还采用的小文章方式,越翻到后来竟变成了采访对话形式,便觉得内涵度少了些,便大概翻翻未仔细了。

  在看完柴静的看见后,在翻阅此书,便觉得韩寒所理解的生活中多了份抱怨与不理解,小小愤青的感觉,甚是觉得柴静所理解的生活更宽容些。

  韩寒对于女性的观点,引起了我和朋友的讨论,我表示不是很认同,有点随意性。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四):無

  1.不要以为披上爱国外衣,就能对同胞施暴,肆意发泄。哪怕有人默许,继续下去对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主子还在找开瓶器,你就已经醉了,主子刚给自己斟上,你就已经发酒疯了,主子是不满意的。领导需要你微醺,永远微醺。微醺的好催眠,撒泼的有隐患。跳出棋盘的棋子,哪怕披着旗帜,最终也只是个弃子。

  2.無论我们把所谓的第三者描绘得多么难听,都不能抹灭爱。当然,你可以说责任是比爱更重要的东西,但并不是在一起就是责任,或者死死地必须和一个人在一起就是责任,否则就是不负责任,我觉得这是对感情的错误粗暴概括。我觉得很多人的感情都是从第三者开始的,尤其是眼界高的人,你能看上的男人或者女人,他(她)没有什么理由和概率是单身的,要么你战胜,要么你共享。我也不觉得共享有什么败坏道德的,婚姻应该是开放的,也就是说,在获得了前配偶的理解和许可的情况下,你应当是可以叠加重复婚姻的,男女都应当是这样。你也许觉得这是对爱情的亵渎,我倒是觉得你也许不懂爱情,你不知道爱情的整个生命历程。我认为这是爱情的升华。世上唯有爱情,唯有想在一起的两个人,两个想在一起的人,便是最大,便是最正,他人皆是第三者。

  3.我买了两个手机,装了两个号码,生怕错过一个电话,结果错过了更多电话。我下载了微博,使用着微信,苹果的电脑里依然留了一块地方给微软,结果少了老友相逢时的微笑。我装了卫星电视,甚至买了卫星电话,还住在卫星新城,结果发现自己很久没有抬头看那些繁星。要知道我小时候光看着星空就能呆坐两个小时,而现在未必有看两秒的心境。

  4.对社会名人自媒体的高看其实就是人有了一点名气和号召力以后对自我的认知产生了偏差,谁都别以为自己是个人物。所谓号召力都是空的,说话顺耳就叫号召力,那天逆耳了就弄死你,这就是自媒体的下场。举凡个体,都是容易被搞的,举凡个体,也是有受众的局限。

  ==========

  5.能否列举几个你尊重的活着的中国人? 中国人往往活着活着就活不明白了,所以在他们死前,他们随时有自我践踏的可能。我觉得还是等他们死了再评判比较好,至少死人不会性情大变。

  ==========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五):我所理解的生活

  第一次买韩寒的书看,虽然在电视上、杂志上看到的多和别人口中谈论得多,从未看过任何他写的文字的我也是被韩寒这个名人和这本书的题目“我所理解的生活”所吸引从而买了纸质版的书来看。

  看着还挺有意思的,有些话语还挺粗俗和幽默的,我相信对韩寒不熟悉的人看了也会想继续看韩寒写的书的。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六):那个陪我们走过青葱岁月的叛逆少年

  第一次读韩寒的书是在高中,那是韩寒刚出新书《长安乱》, 于是在每个周末都会去学校旁边的书店翻看韩寒的书,那时在书店一蹲可能就是一个下午,思绪在书中驰骋的感觉真是无比畅快。

  看《长安乱》之前,大致听说过韩寒的经历,以及他那句“七门功课亮红灯照亮我前程”的狂傲言语。关于早期韩寒的狂傲,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明显的体现,书中略带叛逆和对现实嘲讽的风格深得那时也正处青春期的我的喜欢。

  此后又开始读韩寒的代表作《三重门》,这个被当时的韩寒称作“在今后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无人能超越“的作品。书中林雨翔对文学的兴趣与应试教育的冲突以及他和susan之前朦胧青涩的爱情故事,以及那个让人无尽遗憾的结局,至今都记忆犹新。韩寒依旧用他一个略显叛逆的学生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戏谑看法,这在当前我们全力准备高考的艰辛是一种很好的舒缓或者说发泄。

  自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成为畅销书之后,结合其与众不同的个人经历,其个人的成长一直是教育界很多所谓的专家评论更确切的说是批判的对象,这期间央视的一期《对话》栏目中对韩寒的专访中,各路专家和现场嘉宾向韩寒发起的批判让我们在电视机前都快坐不住了,所以后来大家笑称这期节目应该叫《对骂》。然而韩寒就是韩寒,尽管成名后一直遭受来自各方的非议,然而他似乎生来就有对非议完全不致一顾的天性。

  后来听新闻说韩寒开始赛车,并从上海大众333车队开始了自己的赛车生涯。于是,大家又开始用”玩票“这样的词来形容他,未做回应的韩寒通过自身努力通过年度拉力赛冠军来来回击所有的质疑,并且在赛车至于还能兼顾自身的文学创作。。。其潇洒的随性的生活态度正如其书中驾驭文字的功力,处处游刃有余。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韩寒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动不动就出惊人之语的热血青年了,而是将自身的注意点放到了设计到国计民生的热点事件上来,在其博客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以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感针砭时弊,直指问题的实质,转而成为青年的意见领袖。。。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陪我走过我的高中、大学到现在的研究生,感谢韩寒和他的作品,让我在阅读其作品了解其成长的时候也能找到自身的印记,同时也让我时刻提醒自己,面对茫茫的生活,有所坚守,活出诗意。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七):我所了解的90后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大哥哥他新概念作文得了奖,老师家长说这作文写的真好,看我们的考试作文,头疼。从那以后我就记住了那篇《杯中窥人》的作者,韩寒。

  初高中的学业负担致使我没有时间去看他的任何其他作品,虽然在同学间的流传度高得形如隔壁班花又换男友的传闻。上了大学我才断断续续看了他的小说杂文。起初觉得就是调侃社会、挑战笑神经,有口碑无下限的大神。后来看了更多的杂文随笔方知,他说的是生活。这他的杂文中,有许多事说到他在车队的事情和当下的一些热点话题,你若是把他当做一个不满社会的小愤青的无病呻吟估计你在你的世界里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发牢骚谁谁都会,可是为啥有人发牢骚就有人叫好就能出书,有人发牢骚只会让听的人烦躁。

  在这本韩寒的新书中,收录了他的可以称之为著名的《韩三篇》,讲到了革命、明主和自由,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依旧是韩寒的口吻但是观点不可谓不独到犀利。在那份被许多年轻人追捧的冲动中有一种非常难得且珍贵的品质:敬畏。敬畏不是胆小的代名词,冲动也不是勇敢的通行证。所以我想趁着看完此书的微微醉意,说说我理解的90后。

  “90后”是继“80后”又一个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社会群体。首先这个称呼就是一种为了简便但是不科学的分类方法,为了能够正真的能够了解一个时代群体的特征,我们最好是能去标签化,放下对“90后”种种成见,先看看他们的成长的背景。他们的出身伴随着世界大格局的改变,苏联解体了,冷战结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当中了。其中中国的稳步崛起是国人最最关心的,改革开发的进程不断推进,全国各地虽然发展的速度不能一致,但是总体的大趋势是一致的,那就是生活物资的极大丰富化和信息资源的极端爆炸化。就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90后”一点点长大。他们不是时代的产物,而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创造者。

  民主化的进程是一点点向前的,自由化的进程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新中国一路走来是曲折得探索着不断向美好的明天迈步的。不得不说“90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幸福的人儿,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说一可能是最不幸的人儿。他们背负的压力是他的兄长父辈甚至先驱们难以想象更不曾体会的。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说是完全被溺爱着同时也完全孤单着。现如今的主要特征是社会阶层和社会组成要素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急剧分化和重新组合,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造就了一个极不公平的社会,产生了许多社会怪象,炫富与仇富,官二代、富二代和屌丝。好像一切都是用钱来衡量的,没有其他的分类法了。这是大数据时代,大经济浪潮下的一种错误的文化导向。在社会财富疯狂积累的这几十年,钱的确是多了,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多元化多样化了,计算机产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爆发出恐怖的力量。一句话,“90后”的成长伴随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得多的财富和信息。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八):做自己想做的事很简单做自己该做的事很难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更新的太快,我们来不及下载】。

  记得小时候的生活特别简单,那时候放假在家除了看书就是看书,看评书看文学看诗歌看外国名著,总之有什么看什么来者不拒。记得那时夏天就在地上铺一个小褥子,然后放一个录音机,左手边是高高一摞磁带,右手边是更高的一摞书。虽然都是看过好几遍的书,但还是读的津津有味。

  后来随着科技发展,有了电脑手机,又有了微博微信。

  看书的时间少了,浏览电脑的时间多了。

  有时候也想把一切账号注销,但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还会想着自己刚才发的状态有没有人回复,最近主页又多了几个访客。

  想着算了,不去看就行,何必和自己过不去。

  于是装模作样拿起手边书,叮,消息提示,于是又投入到微信聊天中。

  最近在做翻译,想安安静静地做好这件事,于是每天也不登陆QQ人人等社交工具。今晚翻译完一篇心情大好,于是打开QQ,发现要开的会没有去要审核的作业没有看要翻译的文献发过来没有下载……于是无奈又开始了和这个世界的联络。

  韩寒在书中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发挥的天地,可做自己的事情很简单,甭管你外界吵吵成什么样,我自岿然不动就好。可是自己该做的事呢?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和该负的责任是谁也没办法帮你的,当你咬着牙把那些烦心事琐事做完,又突然失了看书的心境。

  如果可以,希望能安安静静只做自己的事情。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九):我所理解的生活

  对于韩寒这本书,字数不多,谁也猜不到我是在哪里看完的,在每天上下班开车的时候,这可不是说不看路很危险,而是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都是最堵的时候,而韩寒这本又不是长篇小说,对于本来看书就很快的我来说,每次一堵车,小则3、4个红绿灯,多则6、7个红绿灯才能过去一个口,看完这本书真的不是天方夜谭,这不,看完了。

  其实自从小学时候看韩寒的《三重门》,到后来的《长安之乱》(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其实韩寒写长篇小说跟其他作者写得手法真的很不相同,可以说我认为他更适合写散文、随笔、杂文之类短篇的文章,而自从进入高中、大学后,学业更加繁忙,对于他的书看得也少了,可以说这一次是时隔学生到工作人员这么多年来唯一一本他的书,现在说回正题。

  这本书让我对韩寒的感慨只有三个字:长大了。的确,他跟着我一起成长了,或者说我跟着他一起成长了,很多事情改变了,少了少年时的傲气,多了长大后的成熟,但是有一个本质依然不变,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说自己要说的话。

  《我所理解的生活》中他不断得提及他除了写作外的另一个爱好,也可能是最爱做的事情,那就是赛车,特别是在后面几篇提到得就更多了,但总体来说,每一篇都有着韩寒对社会上现在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理解,更有追溯到儿时事件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很大程度上跟我的思维不谋而合。

  他再也不是那个过于傲气的孩子,而是一位对待家庭负责的成熟男人。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十):什么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作者韩寒,今年上半年出的一本韩寒新作,新出不久我便从网上购来,两个月看完之后,五一过节去长沙玩的时候,赠给了一个同样爱好韩寒文字的朋友。该书一贯“韩寒”之风,这某多年来,从最初看《三重门》到读罢《我所理解的生活》对韩寒的了解越来也多。韩寒,一个敢说敢做,敢批判社会,敢否定权钱 ,其语言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我本人做不来他这般洒脱,他的直接,率真,令我佩服。当然,这是我对他的整体印象,下面来说说这本书。

  较于之前的作品来说,不管是文风也好,评判见解也好,韩寒这部书给我的感觉是平静了很多。

  韩寒一贯“飞扬跋扈”,可作品的文字渐渐成熟。或许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非英雄式的一蹴而就是知易行难的,特别在各种关注下,很容易一拍脑袋就口吐豪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极力掩饰当时的失误。韩寒一贯保持的敏锐和幽默,也让我感到很大的变化,逞一时快感的文字游戏少了,更多的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方式更加简洁并且容易被接受。他也会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仅凭自己一时的好恶完全地否定某样东西,但这不是回归到我们大多数人的基于生活惯性的某种”中庸“,而是对事情本事的思考,比如对香港书展中嫩模写真的态度,大多数人避而远之,被问及对此的看法时极力表达厌恶,其实对此根本没有了解,韩寒说的”我会买一本来看看“在幽默之中是平静并且独立地思考。

  书中很大一特点便是,”剖析我“。

  韩寒说写作分三种”说服你、拉拢他、剖析我“,从第一种到第三种的转变必然经历了很多。韩寒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才不因凭借自己的公信力向别人灌输自己的观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重复启蒙”、“向一群已经知道1+1=2的人反复地宣扬1+1=2"。至于”拉拢他“,更是十分普遍,当一个人面对一大群受众时,“拉拢他”可以让自己很舒服,得到众人的赞扬,但这种行为本身只是加强了一群有情绪的人的情绪,或是“重复启蒙”。而“剖析我”是平静的,它免去了向读者传递情绪的危害,又因为自身的独特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重复启蒙”,就可以成为一种更为理性的“传递”。

  同时,不变的敏锐是韩寒写作的不竭动机与源泉。如果韩寒今天不再这么敏锐了,我想我就会评价他“老了”,而不是“成熟了”。

  另外,关于那个“小三”的问题,我也谈谈自己的见解。韩寒说“小三这个称呼源于局外人莫名其妙的仇恨”、“无论如何不能否认真爱”,虽然乍看不能接受,但细想后我是十分认同的。很多时候“小三”不过是因为后到,而我们对其的仇恨似乎已经到达认为这些人怀着“破坏别人的感情,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程度了。人们在食可果腹的情况下,会追求快乐,各样的物质享受可以带来快乐,但我实在无法想象在没有爱的情况下,一个女性为了这种物质享受长久地忍受身体上的摧残,这样的情况怕是不可能普遍存在的吧!

  对韩寒,我是越来越喜欢了,只是我还不太赞同他对女性的观念,我认同保护女性是男性的责任,但我还认为选择被保护或是自己打拼是女性的权利。

  《我所理解的生活》阐述了韩寒生活中的点滴,让读者看到了更多的见解。所以让韩寒更贴近生活,我想,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做这种思考,就是,什么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