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中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中东》读后感10篇

2018-08-19 05:3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中东》读后感10篇

  《我的中东》是一本由吴苏媚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中东》读后感(一):我爱那如风如雾的女子

  ——小言《我的中东》

  为什么我们要行走在路上?不是为了梦想,也不是为了追寻,而是因为我们年轻。有一天,当我们不再年轻,我们可以用那些岁月慰藉剩下的时光。吴苏媚的文字清冷,幽淡,像是一阵清风,一重雾,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感。她的新作《我的中东》是一本关于中东的旅行记,多少勾起了多年前少年回忆——三毛。三毛写的是撒哈拉,吴苏媚写的是中东,都带有沙漠痕迹

  人会因文字而喜欢个人,更会因人而喜欢她的文字。少年时代读三毛的旅行文字,我深深痴迷于其中。尽管盗版书上的照片模糊不清,但我却好像认识她很多年,这就是对文字的眷恋。吴苏媚写亚喀巴,写佩特拉,写嫁给一个贝都因人,写沙漠里的无照驾驶,都有一股三毛的影子

  沙漠上的文明大都带有一种苍凉神秘,那里的男人粗犷豪爽女人柔媚性感,如果要打一个比方,则男人是弯刀,女人是蜂蜜。刀的锋利和蜜的甜软都可以要人的命,作为一个英雄(男人),要么战死于战场上的风之刃,要么死在美人怀抱中,这是最好的归宿

  架构在弯刀和蜂蜜之上的文明,且不说其深沉历史感,单是那一份魅惑与浪漫,就会要人的命。阅读《我的中东》,使我想到了很多我喜欢电影,比如《波斯王子——时之刃》,比如《黑金》、比如《沙漠骑兵》……以旅行的方式深入到电影背后的风景去。某种意义上,作者踏破了想象构建的世界,比如拜火教的总坛,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拜火教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想象圣火之后遮着面纱的波斯美人眼神里的绚丽笑容足够令人魂飞魄散的,至于天纵雄豪亚历山大带领马其顿方阵行进在沙漠上的壮丽之姿,那就更加令人心向往之了,还有大马士革弯刀,中东英雄萨拉丁……走在这样的土地上,想想都会笑出来。

  中东的土地,仿佛是上天准备的电影背景,美的炫目。那玫瑰一样的沙漠,沉睡着无数月亮山谷绝对写满了诗意。作者的笔法有白描,也有重彩。如写小镇碧布露斯,就像是用蘸满了颜料画笔画布上尽情涂抹,浓艳处像是叠叠玫瑰花瓣,浅淡处却又像一缕一丝的风和雾。她描绘自己在小镇上时说:

  忽然之间,我来到了一条无人的深巷,处处弥漫着淡色石块垒就的历史感,一排绿荫倾倒如盖,使天空路面呈现一样的斑驳多姿。犹如这条路准备了数千年,等待着我一个人的到来。没任何他人的干扰,连只鸟都没有,万籁俱静,连风都忘记流转

  这样的文字充满了灵性,是会让人爱的。

  从约旦出发,在中东绕了一个圈,看到沙海,也看到大海。谁能想到,在沙漠边缘会有大海,但中东就有,埃及的西奈半岛有大海,土耳其的沙漠边缘同样有大海。无论是在沙漠中行走的人,还是在大海中迷航的人,当他们看到那洁白的灯塔,他们就知道自己有救了。有人在海中寻找岸,有人在沙中寻找水,所有行走在路上的人们啊,尽管你们不是朝圣,但我却仿佛看到了那些匍匐在朝圣之路上的身影

  吴苏媚以我见我想,用浅浅笔触勾勒出一个风格化的中东,将一个女性足迹形之于笔下,这是可令人慕羡的。多年前看尚昌平的《荒原有爱》,我就喜欢上了那些爱行走的女子,因为她们干净利落。文字是最好的标本,示以青春我会说,我爱那如风如雾的女子。

  《我的中东》读后感(二):一个诗人独白

  一拿到书,我就发现这本书很特别

  特别在哪儿呢?

  这本书的封面封底上都没有像目前大多数图书一样有编辑推荐语或什么名人推荐语。这倒还没什么,更特别的是它连序言都没有,整本书上除了作者简介,每个字每句话都是这个叫吴苏媚的女人自己写的。而她甚至连个自序都懒得写,直接就把读者拉到流着蜜与奶的约旦安曼。这么有性格的作者,直觉告诉我她写的书也不会差。

  我觉得作者是一个很有诗人气质的人,从上面提到的一例就可见一斑这种气质书页间也时常流淌出来。

  她不要旅伴,不要向导,甚至不要地图,她要用自己的脚丈量中东的土地,用自己的眼看遍中东的风景和风情,用自己的心感受中东的美。有点自我封闭,可也是自我保护,没有谁的评价可以干扰我的判断,没有谁的议论可以左右我的想法,有点顽固,可是是一种让人羡慕的顽固。

  她称自己是高级宅,即使是旅行在外,也是整日宅在旅店上网,没有网络简直活不下去。在她,旅行不是为了完成参观或与人交流任务,而是换个地方继续生活。她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为了旅行而削减自己的慵懒,也不想因为旅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之所以要跑到国外去宅,是因为“拉开门,随时能和梦想中的地方融为一体,很蒙太奇”。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论调,居然轻易被她说服。既然生活在哪里可以自己选,怎么生活当然也要听自己的。可惜太多人没有想透这一点,囿于形式主义的窠臼,到最后自己都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她在书中多次提到“神的安排”,搭到顺风车是神的安排,背包失而复得是神的安排,得到路人馈赠是神的安排,找到廉价旅馆是神的安排,甚至下一站去哪里都是神的安排,她信命,所以可以安然享受旅途中的喜乐,也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出现的意外,“只要好好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就行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她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意外,在中东转了一圈然后安全回国了。看来神很眷顾她。

  也许是因为在印度待过很久的原因,她说的话做的事都有一股禅意,这禅意配上中东轮廓分明浓墨重彩的被景后就化成了诗,而这本游记就是一个诗人的独白。

  若是从故事角度,这本游记算不上太精彩,想想看,一个不愿被人打扰的独行者,一个整日趴在旅馆上网的宅女,写下的游记不枯燥谢天谢地了,你怎么能要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呢?这就跟想从狄金森笔下看到普希金那热烈奔放的诗句一样,不可能

  可是这本书本来就不打算用精彩的故事取悦读者,看书的过程总让我想到王菲,只管在舞台上唱自己的歌,你爱听,很好,我会继续唱下去;你不喜欢,也很好,我原就不是为你唱的。不会刻意取悦任何人,也不会为了谁而改变自己。

  吴苏媚也有这样的骄傲,整本书都像是她的自言自语。她像一个诗人,吟诵着关于中东的古老诗句,听懂了的,会心一笑,隔空叫声好;不喜欢的,不看就好。

  《我的中东》读后感(三):她的生活在路上

  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过怎样的生活?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上班、下班,在拥挤交通中回家,偶尔还要看看上司脸色受点气?还是,背着背包,从这里,潇洒地走去远方?

  我想,很多人,梦寐的是后者吧。不过现实却是前者。

  有一个人,却是过着后者的生活,她的生活,在路上,她,就是姑苏女子吴苏媚。

  苏媚的文字,念中学开始接触欲罢不能。但,用苏媚自己的话来说,她曾经的文字传播了太多的负能量,尤其是那些小说——欲罢不能的女主,被生活折磨伤痕累累。

  印象中,苏媚的文字开始与旅行有关是《丽江无恋事》,然,讲述的亦不过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但是,我想,应该是旅行游走改变了苏媚,起码从《像嬉皮那样晃荡》开始,都是很积极向上

  无论是《像嬉皮那样晃荡》里苏媚和金发徒步环越安娜普尔纳还是《去印度学倒立》里的禅修感悟,都是一种只加杂正能量的叙述

  这一次,在中东,也是如此。她的随遇而安,坦然处之,让我看到了旅行给她带来的豁达

  我以前一直坚信生活是小说的温床。写出那么多悲伤故事的苏媚定然经历过很多不为人知感情创伤不然,怎么可能宣泄出那么多的悲伤情绪?可是,自从阅读她的游记,我发现自己错的离谱。那么明快的笔调,那么坦然的叙述,怎么会是一个经历太多感情创伤的女子所言?要么,就是在路上的生活确实让她看淡了,看穿了。

  苏媚的生活在未知的路上,我的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我羡慕她的生活,于是只能阅读之,开阔自己的眼界,安抚自己躁动的内心

  《我的中东》读后感(四):约旦-埃及-叙利亚

  今天早上在公交车上读完了,叙利亚部分的经历。昨晚一直读着埃及的经历。躺倒在床上的时候,对他说,现在我满脑子都是埃及。我告诉他一些小细节-中东的范围,关于宗教,部分历史悠久景点。最主要的是我们谈论了一个在旅途中的女孩子强大。其实我很向往这样的生活,但是我会有大多数人一样的顾虑----抛不下工作(实际上是抛不下金钱),抛不下中东会给我带来人威胁思想

  经常会去一些古镇晃悠。我不是文艺青年,但是我很喜欢古色古香东西和有着历史气息的地方。当身处古镇的时候,我就会想,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人们,在他们那个时代,会在这里怎么生活。有一次我甚至问他,“大唐,那么繁盛的时代,怎么都没有在我们自己的村庄留下什么痕迹?”特别向往中东,向往那留在地球上经历上千年依然屹立的建筑,以及在复杂中前进的宗教思想。

  这是一本帮我们打开眼界的书。

  《我的中东》读后感(五):她把旅行当生活

  吴苏媚的旅行,似乎都是随性而至。在印度禅修、倒立完毕,便踏上了中东的旅程。对于中东,大部分人都是不熟悉的,但也因为不熟,所以好奇心更重,想去窥探的心情更甚。历史书里的埃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尼罗河悠扬流淌抚遍了埃及子民金字塔宏伟壮观令人仰望,拉美西斯时代下的鼎盛文明,这一切都令人向往。拥有全世界最多石油资源的中东,因宗教问题引发剧烈冲突的中东,爱“蒙面”生活习俗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中东,北倚地中海南靠阿拉伯海土壤肥沃历史悠久的中东,一切都让人迫不及待想去一探究竟。可我们因各种原因不能前往时,便只能跟随别人的脚步,用他们的眼睛来感受中东,到底有如何的风采

  吴苏媚是一个好的旅行者,也是好的记录者,她笔下的游记就是带了她的眼睛去看的世界,幸好她的文笔不错,文字也简约,不会有看流水账的感觉,而且她常会写些灵光一现的言语,读来甚妙。这是一个孤独的旅者,却有着从容不迫、安然自立的姿态,在一场漫长行程中,她辗转多国,万千景象,不变的是依旧炽热的行走在路上的心。

  大马士革有好吃冰淇淋,面对签证官一定要摆出最无邪的笑脸,遇到好旅店带来的好心情可抵过一路的艰辛,黎巴嫩的物价极高住宿吃饭都是中东最贵的,伊朗博物馆里的珠宝让人晕眩感慨有再多的钱也买不了全部珠宝,死海的寂静安然能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伊斯坦布尔是最美的城市没有之一……这一切七零八落无头无脑的言语,就是作者一路上见闻,毕竟一个人的触感再强,也抵不过历史的叙述,我们在旅行中能触摸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边边角角,已是万幸。只能以己之力,去体验,去接触,去从中汲取当地的文化,然后化为所见所感。

  有人不喜欢吴苏媚这般的行走,想方设法买学生票,去旅馆居住也找便宜的多人间,认为旅行就应该为当地拉动GDP,毕竟不花钱的旅游怎么算的上旅游呢?不过我却明白,当我们认为旅行是生活中锦上添花的一笔时,苏媚已经把旅行走成了生活。我们在生活中会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计较,那么苏媚也会为旅行中过贵的门票和住宿而计较,用脚丈量着土地,也秉着用更少的钱走更多的路,这样的旅行想必是很多人不能理解和赞同的。

  我喜欢苏媚笔下的游记也大抵是因为她早已把旅行变成了生活。生活总是多彩的,旅行所以动人

  《我的中东》读后感(六):关于中东的小百科与心的自由

  吴苏媚说,这本书是她写给中东的情书

  提起“中东”,我能想起来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巴以冲突,一半是沙漠一半是海洋地理奇观,被大国们觊觎的源源不断的石油资源,还有蒙着面纱的女人、忽闪着大眼睛的美丽小孩,以及《碟中谍4》中阿汤哥高空攀爬的迪拜塔,除此之外,全然空白

  吴苏媚以女性的温柔坚韧,揣着热爱好奇,用脚步丈量了中东九国,约旦,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叙利亚,伊朗,土耳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写下这本平实而又生动的情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中东的窗口。

  于是,那些陌生国度渐渐清晰鲜活,那些瑰丽的建筑、悠久的历史,复杂的宗教以及灿若晨星的艺术,还有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欢乐忧愁,中东不再是个空洞名词,依然遥远却仿佛可以触摸。

  除了中东小百科的普及,我最喜欢的还书中那些闪耀着生命智慧的吉光片羽。一直记得作者说的那句话“最好的生活,就是什么都不做也觉得心安”。而其实,那很难做到。生活在这个时代和世界,身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往往是身不由己的。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心安理得,有多少人能做到跟随自己的心?曾经我天真的想,也许足够强大,足够成功就可以有恃无恐,可是骄傲,虚荣,成功,贪恋,执着,只要这些还不能放下,就不会自由。也许,现在的我,能够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不受他人言行的影响,就是一种进步。而对于如何给自己的心松绑,让心自由,注定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旅行。

  吴苏媚说:“当我们接受无常后,就不再去寻找安全感了。当不再害怕失去什么的时候,也最终知道,什么都不可能拥有。是的,你可以拥有健康、亲人、朋友、钱、房子……但是,你知道的,一切都会有尽头,因为,你有尽头。”

  周游世界,是为了更了解世界,了解他人的生活,也为了更了解自己的心。眼界的开阔,也将带来心的宽容和平和,而我们一生所求,不过如此。

  :作者提到的书和电影。

  尤瑟纳尔《哈德良回忆录》

  《阿拉伯的劳伦斯》

  《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

  《嫁给一个贝都因人》

  《水草》

  《碧海蓝天》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

  《先知》

  《伊斯坦布尔》

  《过客》

  《尼罗河上的惨案》

  《雪洞》

  《我的中东》读后感(七):睡在蓝色的大床上

  睡在蓝色的大床上

  偷爱警/文

  本人对中东不太了解,了解渠道也仅仅通过媒体、文字的介绍,来熟悉这个国度。吴苏媚出版过几部旅行随笔,这部中东旅行,即印度学倒立之后,旅行落脚的新地段。一部个人游记,记录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很多不为人知的旅行秘密。

  在中东混迹,需要两样必备的东西,一个是money,一个是人品。有money的人,不差钱,到那块都能落脚,安顿下来。如果是苦逼的驴友,那没辙,只能四处找旅馆,找便宜实惠的住处。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想价格,忍了。毕竟,旅馆不过是驴友的借宿地,并不是目的地。人品好的吴苏媚,到那块,都有人帮助,无论是微博上的朋友,还是刚刚结识的伙伴,亦或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拉伯世界,还是挺友善的,凭借对宗教信仰的崇拜,善良的本质,通过简单沟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凡事业有例外,以色列就是一个很排外的国家,吴苏媚和她的朋友,体验了一把,孤傲民族的悲哀。

  整体看,这趟中东旅行还是挺顺利的,一路下来,不但可以蹭吃蹭喝蹭车,还能用学生票混进各个博物馆、纪念馆。安插到你我的身上,不一定好使。吴苏媚是个女子,面对男性的时候,多少可以放放电啥的,就算是打动不了对方,最起码中东男子的心,还是小小的澎湃一下,有个中国妞对我示好,也算是福分,再说上几句拍马屁的客套话,说上一段宗教祷告,中东男人,也不是金刚石做的,顺水推舟的事儿,都会做的,何况吴苏媚又不是刻意逃票。

  幸运相伴,困难也相伴。签证拒签、丢包事件、搭车囧途,为吴苏媚的旅行日记,增加了不少的篇幅和内容。作为资深驴友,学会收缩开支,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就算是再有钱的人,想要周游列国,资金链的短缺和临时中断,都是硬伤。坚定的走完中东之路,不仅要有坚定的脚步,还要用节衣缩食的技巧走完中东。以此看,收缩开支是旅行利器,省下大笔银两,还能够结交到很多朋友。

  游记从实用角度,为驴友提供不少建议。比如对路线的选择,对旅馆优劣的选择上,如何去接触陌生人,如何摆脱异地的暧昧善举。驴友之所以选择远行,因为向往异国他乡的自由风景。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中东著名的游览胜地,很多驴友,慕名人士都想去看看转转,而越是著名的地方,越要小心上当,土耳其浴就是一个例证,但毕竟是异地的旅行,很多人都会摊摊手,表示一点小小的遗憾,仅此而已。除此之外,土耳其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地域文化,都会深深吸引游客的目光,迷醉于土耳其的美感当中,

  吴苏媚的照片,充满个人情怀,私人色彩。找不到那些熟悉的名胜古迹,随拍的方式,记录下中东的人文。那些陈旧破败的瓦砾,诉说着久远的故事,用屹立不倒的恢弘气势,告诉每一位踏访者,历史也曾如此美丽。驴友会从吴苏媚的旅行日记中,总结出旅行的落脚点和路线,总结一点经验之谈,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中东的神秘感,被文字一点点揭穿,心中多了很多敬畏与惊喜。

  印象里,中东是蓝色的,柔软舒适,如同一张温暖的大床,等候每个旅行者去亲近它,靠近它,安逸中,放空自己,沉沉的睡去。

  《我的中东》读后感(八):一个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都很浅显的人的作品

  1.作者的流水账较多,景点和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基本都是属于流浪和到此一游。

  2.作者感觉屌丝气息十分浓厚,什么都是最贵的房间,最贵的饭菜,世界最美的景色,感觉眼界甚浅。

  3.每一处的流水都是讲如何省钱,1顿饭多少钱,怎么逃票。感觉作者的英文也很一般,这样的视野带给读者的视野也非常的浅。

  4.如果是刚开始出国游,建议不要学作者去中东,整个中东聚集了太多的文化融合(欧洲、亚洲、非洲)与宗教冲突(无信仰、穆斯林和基督教),太多的历史,需要仔细的品味。如果是已经开始出国游并有较好的英文功底和经济实力,建议先从约旦死海边的五星级酒店走起,与那里的人聊,你会对当地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我的中东》读后感(九):唯有走过,才不再陌生。

  这是我读的吴苏媚小姐的第四本书,也是她的第三本旅行书籍。对于一个人旅行的女生,一直就有着敬佩之情,不管是何种理由在路上的,都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才能耐得住寂寞走得了远方。当然,强大并不是天生的,大部分人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那么也至少要有走出去的勇气。

  相比起前两本,这本书里的文字显得更为简洁内敛,不罗嗦。其实游记最忌讳的就是啰嗦,但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又很难。这本书做到了,对于景点大都是点到为止,对于有兴趣的人,自然会自己去探索,而如果不敢兴趣,写得再多也只是废话。如今市面上旅行有太多太多的旅行书,但是旅行这东西,真的只有自己去体会,并没有完全能感同身受这回事。所以当有朋友问我某个地方好不好,我会说,你不要太多得去在意别人的评价,如果你喜欢那个地方,那么就自己去看去感受,没有任何人可以代表你。

  出差的路上随身带着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在路上”的书,自然也是很适合在路上的时候读的。在机舱的那个封闭空间里,我在想,书里的这些人,是不是有太多太重的故事了,所以才无法在这个凡尘俗世停下来?无论是走在路上的背包客(国内的那几位几乎都是磨房的大红人呢……),还是那些背包客聚集区的旅店或饭馆老板,甚至是自愿者……他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箩筐的故事,却也只有陌生人才有幸能分享这些故事。

  他们中的有些人,人生已经远远在悲喜之外,用书里的一句话来说,那些人“看起来都有着丰盛往事,都不要未来似的。”所以才选择在路上,或者在那些远离家乡的地方留下来,邂逅同样有故事的人。这种心态有点类似于: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遇到一个经历与你差不多甚至比你更悲惨的人,你就会感觉自己不是这世上最惨的那个,至少还有人跟你一样,你没有被神眷顾,但神也并没有抛弃你。

  书中关于伊朗的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对于伊朗人的热情好客,我也是有所耳闻的。也就比吴苏媚小姐晚了2个月,我一同事夫妻俩也在那年春节去了伊朗,回来就说起在路上遇到伊朗人闲聊两句就被请回家里成为座上客,光吃还不止,走的时候还送了很多吃的。还有关于伊朗超豪华的大巴。不过书中吴苏媚小姐在伊朗大叔灵前大哭的故事倒是让我对什叶派的好奇心又加重了。

  中东是迷人的,那些动不动就好几千年历史的废墟和旧都,对我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旅途中除了自然风光,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岁月沉淀之下的旧都和废墟了。自然的伟大,在于她超越人类想象里的魔力,可以创造你也可以毁灭你;而历史的伟大,则是因为她见证了人类的变迁,也诉说着个人的渺小,就算拥有世界又如何,终究不过是历史中的尘埃。那些残垣断壁之中,藏着最多的故事。

  中东又是如此复杂,复杂的是历史更迭,复杂的是宗教信仰,复杂的是政治局势。虽然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所有的宗教都是敬畏的,尤其喜欢看那些宗教的大历史。它们总是那么迷人又友善的。抛开政治和宗教,中东无疑使追寻历史足迹的最佳旅行地之一。而且我深信吴苏媚小姐上本书里的那句话:“心里有信仰的人,始终是有底线的。”

  最后想说一下关于一个人旅行,我跟吴苏媚小姐的观点一样:“如果真的有意外发生,那也无需闪躲,因为我的命该如此。”所以我特别反感别人对我说,哪儿哪儿不安全,最近又发生了什么什么呢!一般我会反问:“意外哪里没有?”我想,如果一个人要靠着躲避意外过日子,那么天天不出门也不是万全之策啊!前不久跟网上一个朋友讨论旅行安全问题的时候就说,旅行的安全系数跟自我警惕性有关,很多新闻媒体经常抓着一两件个案不放,其实意外在哪都可能发生的,躲是躲不掉的,重要的是要自己懂得保护自己。真心希望每一个在路上的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

  《我的中东》读后感(十):我们为什么选择旅行

  一下子连着看完了两本游记书,蔡璐璐的《间隔年,一个女孩的游行》、吴苏媚的《我的中东》,看得有些伤,由于两位小主都去了中东,我都分不清谁在那里干了些什么。

  我对旅游的看法很矛盾,想去,又不想去。每当明媚的日子,心里总有出发的冲动,逃离水泥森林。然而一旦真的筹划起来,又开始苦恼。肯定是不能跟团了,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照照,每次跟团总是觉得吃不饱,睡不好。遇到一些极品团友那就更无助了。至于自驾游,又或者背包客,我总觉得,像是在攻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重复旅行。当然,对旅游报敌意的还有“留一手”,他对于鼓浪屿、丽江装逼的人的邢文用一句话来说明就是,你到过鼓浪屿不代表你亲近大自然,你到过丽江不代表你就是小资。其实,如果把这个问题深究下去,那就是旅行到底代表着什么。

  蔡璐璐主打的是间隔年,即一种青春的历练,而吴苏媚则更像是一个旅游评论者。虽然蔡璐璐的文字真的够平,但很真实,时不时爆出来的冷幽默还是挺有意思的,至于吴苏媚,虽然文字足够的优美,但我总能感觉到一种受累。就如同我们这些苦逼的书评人,为了写个书评,拿起一本书,首先在想,哪里有亮点,哪里有看法,于是一路读来,有些为读书而读书。吴苏媚也是如此,为了作为一个介绍人,把自己愣是累得要命。当然,我倒还是希望她在一个小旅馆里蹭网络刷微博,多真实呀。

  当然,吴苏媚的旅游你是学不来的。别人的旅行是为了体验一下生活在别处,她就直接生活在了别处。所以,宅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我又总觉得这些资深的背包客有些集邮的偏执狂,所以没理由的到处乱窜。然而有意思的是,他们还是喜欢到所谓的背包客圣地之类的旅馆居住。于是,到底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很值得怀疑。或许真的就是嬉皮士吧。

  当然,间隔年的目的之一是开阔眼界,然后重新认识自己。不过,我们还是在蔡璐璐的文字里看到那一丝的不成熟,比如走错了房间,当别人问起自己是哪里人的时候,忍不住说了一句“日本人”。而至于在旅途中遇到的事情,其实,年纪大一些,你都会遇到。

  于是,我还是只能把旅游列为出发再回家。你选择离开是为了回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