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岁忆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百岁忆往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5:57: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岁忆往读后感10篇

  《百岁忆往》是一本由周有光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岁忆往》读后感(一):有光句

  我课余常到阅报室看报。一位年轻的英国老师问我和另两位同学:“你们怎么看报的?”他说:“看报有门道。第一,看完报,要问自己,今天的哪一条新闻最重要?第二,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条新闻最重要?第三,还要问自己,这条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去图书馆查书,首先查《不列颠百科全书》。”我按照老师的吩咐去做,看报兴趣马上就提高了,觉得知识有所长进,同时锻炼了独立思考。

  在美国,我看到报纸上的新书广告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就问美国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分?”朋友回答:“‘虚构类’是文学类,‘非虚构类’是知识读物类。”美国教育家提倡:既要读文学方面的书,培养形象思维;又要读知识理性的书,培养逻辑思维。偏食病不利于保护健康,偏读病不利于发展思维。这就是“读书按比例”。

  爱因斯坦有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据计算,一个人到60岁,除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不很多,而业余时间倒是更长。通过业余学习,你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门人才。

  我读书的时候就知道胡愈之了。20世纪20年代,胡愈之在 《东方杂志》、《世界知识》等刊物上发表一系列关于世界时事的评论文章,使当时的青年们知道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他从世界看中国,不是从中国看中国,指出中国在当时世界中的地位和中国问题的关键。青年们原来也知道一些世界情况,但零零碎碎,很模糊,不能联系实际,看到大局。胡愈之的文章像清醒剂,唤醒了青年们。青年们从此恍然大悟,初次看到自己的立脚点和奋斗的道路。我就是受到启发的青年之一。1955年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胡愈之担任副主任,领导具体工作。以前汉字是竖排,胡愈之提倡并推动大规模试行“汉字横排”,便利在汉字中书写阿拉伯数字和数学公式。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都是兼职。另设第一研究室,又叫拼音化研究室,研究方案和拼音化的实际问题,我担任第一研究室主任。中国没有字母学。我写了一本《字母的故事》,介绍世界上的字母情况。拼音方案委员会指定叶籁士、陆志韦和我,三人起草了第一个草案。我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我们很高兴,制订出来一个采用国际性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这个方案提出后要经过好多个关,需要在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一层一层地通过。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公布。

  1979年,领导忽然来通知我,下个礼拜你要到巴黎去开会。巴黎开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ISO),讨论把中国拼音方案作为国际标准。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花了三年时间,汉语拼音方案才变成国际标准。原来中国运动员跑到外国去打球,到一个国家一个拼法,人家以为是好多个人,不是一个人。一个鲁迅就有二十多个拼法,外国人以为有二十多个人。英文有英文的拼法、法文有法文的拼法、德文有德文的拼法、西班牙文有西班牙文的拼法。还有其他的拼法。开会开了三年哪。开了好多次会,大都在外国开的,只有一次在中国南京开。最后,要由全世界投票,要四分之三通过才算,成为国际标准。中国的人名地名等等原来都是乱搞的。到这个时候有了国际标准,那就方便了。否则航空就不好办嘛。航空地名乱写是不行的,要出事情的。 ISO是世界组织,规模大得不得了。 1982年,国际投票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开会的时候,也很有趣味。法国人、日本人是支持我们的,旁的国家都不支持我们。日本人要我们支持他,他支持我。法国人,他们懂一些中国的情况。开头只有两个国家支持我们,其他国家提出许多问题,我要说服他们,给他们讲道理。英国、美国另外有一个用了100年的方案,用得很广。他们说,我们要改不方便。美国说,我们单是一个国会图书馆改一改就要花2000万美元。我们没有钱。我说,你没有钱,你就慢慢改。后来他们改了,花了三年工夫,花了2000万美元。法国是一早就用了,其他国家也是慢慢有了条件再用。大概经过了三年时间,全世界都用了。

  中国的白话文诗歌到徐志摩成熟了,小说到沈从文成熟了。他们两个标志着白话文的成熟。

  托古改制就是微言大义。公羊学派里面的微言大义,暗中包含着批评的道理。

  张允和的兄弟姐妹一共十个,四个女的,“张家四姐妹”,受到当时比较好的教育。张允和很小的时候就读古书,《孟子》能背出来。叶圣陶先生在我岳父的学校教书,他讲过一句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家四姐妹,由大到小,依次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张元和与顾传玠结婚;张允和与我结婚;张兆和与沈从文结婚;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后来,大姐张元和、四妹张充和,她们都去了美国。

  《百岁忆往》读后感(二):百岁忆往

  浅绿色封面,标有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很薄,薄得不像一本的回忆录,这便是我对周有光先生这本回忆录的第一印象。

  事件的真是质朴的状态回忆一生,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瞻前顾后,只有最质朴的诉说……

  他生于1906年,经历了晚清、军阀时期、民国、新中国成立、各种运动,近代史的一个见证者。他的经历很丰富,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当过大学老师,去过日本留学,又被派驻英美工作。新中国成立,重新担任教职。主持文字改革和拼音化的工作。出版多本文字相关著作。是一个老学者的代表。

  他和张允和一起经历了70年的婚姻,退休以后,每天上午两人会在一起喝一杯茶或是咖啡,两椅一几平淡的晚年生活,夫人的去世对他来说措手不及,长久的幸福让他无法想象两人之中会有人离开。他叹了一声”残酷的进化论“,生活还会继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百岁忆往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