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女人的自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女人的自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3: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女人的自传》经典读后感10篇

  《一个女人的自传》是一本由杨步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女人的自传》读后感(一):随便扯未必正确

  关于杨步伟的名字,始终穿插着一个林贯虹。她与杨步伟同学,鼓励杨步伟去日本读书,给杨步伟改名,介绍杨步伟入同盟会……

  往常说大清国亡了的原因,总绕不开这些汉人督抚与满洲亲贵的冲突。但叙述的方式总觉得这些督抚多么眷恋权力,对国家与生民的前途命运似乎也不怎么加考虑。

  他们父祖辈在教科书里还是那种与八旗亲贵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说不上好与坏、正面与反面的复杂角色,到了林贯虹这辈,在杨步伟的记录里,大义凛然,动机纯粹,死且不惧。而他们应该也不是家里有钱送出去留学看了几本洋书就这样的。毕竟,换些例子讲,送出去留学的也有可能变粉红。

  看完这书我又多了一层悲哀,时代变了,连赵家的少爷小姐,也一代不如一代了。

  《一个女人的自传》读后感(二):她是个让人羡慕的女人,无论时代

  我爱她对生活的娓娓道来,我爱她对人生的从容不迫。

  她说自己写的只是事实而不是小说,确实也没有用什么修辞手法,她的文字真的可以用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来形容。尽管这样,我还是投入进去了,好像身临其境,好像是她的朋友。

  我们明明相隔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却觉得如此靠近。这难道不神奇吗?

  她说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不知道是否有人愿意看她的自传。但是我看了,我觉得她说的普通,正是“平凡而不平庸”的最好诠释,她有自己的人生,而且是很好的人生。

  我羡慕她。

  读完这本还意犹未尽,幸好还有一本《杂记赵家》。

  《一个女人的自传》读后感(三):从一个场景所引发的家庭教育思考

  知道赵元任先生这个人源于教我们古代汉语的老师极其崇拜赵先生,上课时经常提到赵先生,于是百度了一下赵先生,顺藤摸瓜知道了赵先生的妻子杨步伟先生。

  杨步伟先生,百度百科对她的介绍很详尽,在此不便多提。

  周五从图书馆借来此书,一口气看完,然后到周日下午做好笔记。

  看完后只想讨论一下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

  杨步伟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时的意气风发,除了自己本人性格大气,观念开放,我想家庭因素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杨大约七岁时,祖父和父亲站在门边谈英国的宪法和人权的事。杨年幼,不懂这些深奥的问题,只是唯对人民有选举权很感兴趣,于是站在旁边问,什么叫人民有权?

  杨父亲呵斥她,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然后又笑一笑。中国家庭有规矩,长辈说话小孩子们不能随便插嘴的,不管是好奇还是其他,必须等说完以后才可以小声问一下。但是杨的祖父和父亲是非常讲新法的人,杨本人也很被家人宠爱,所以问时父亲常解说给她听,祖父更喜欢人多问。父亲骂她多嘴是规矩,笑笑表示以后再告诉她,免得她失望。但是祖父说:“来,我告诉你。”于是大略说了几句,用浅显的道理告诉杨宪法是什么,人民有权是什么。到了晚上杨又问父亲,我是不是有权决定我自己不要的事。杨的父亲说,第一,人有了权不能就定自己要不要,先看事情对不对才能说要不要。你现在还小,一切的事的是非还没有知道清楚,不能先问有权对不对的。等到有了学问,直到世界的大事了,才能有权和用权呢。

  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影响最深。

  我一直很喜欢的一本书,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里提到阿德勒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课题分离”。放到家庭关系中来解释就是,父母有义务照顾孩子成长,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自己成长。要从小让孩子有“课题分离”的意识,这是你的人生,我无权为你选择,但是我会告诉你,如果你不做作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最后你要为你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极其赞同这个观点。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父母有心照顾孩子,想要做到方方面面全部俱到。但是忽略了孩子最后都会成长,那些你不教孩子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会毫不留情的碾压他,挫败他。

  但是在这本书中,我更为看重的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这样的思想在今天依旧闪闪发光。

  试问,有几对父母会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共同讨论什么叫宪法?什么叫人权?

  孩子小的时候将父母视为参天大树,永远的港湾,认为父母说的话都是对的,父母也竭力将自己最好的一切给孩子。当孩子变成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一个问题两个问题还能有兴趣回答,十个八个之后开始没耐心,于是孩子更加好奇了,为什么呢爸爸?为什么呢妈妈?大多数的父母会甩出一句,你长大就知道了,或者,自己看书去。父母的做法也并无道理,有时候孩子的发问稀奇古怪,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于是怕丢了面子,就训斥孩子多事。或者自己知道答案,但是认为解释给孩子听,孩子也听不懂,索性就说不知道,或者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孩子也小,渐渐看懂了大人的脸色,很少提出问题。但是内心依旧疑惑,为什么地球是圆的,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上却掉不下来呢?为什么小燕子会做出这么好看的窝呢?为什么……

  等到上学了,接触到书上的知识,有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有些问题却一直等待时间的回答。

  阿德勒心理学的“课题分离”认为,父母应该要引导孩子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我们要学会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要自己掌握了方法,享受到了过程,有没有答案又有什么关系?

  很多父母为了节省时间,帮孩子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孩子从小就没有选择权,习惯了走别人安排好的人生,于是当自己面临选择的时候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又不甘心向父母求助,最后不断碰壁,不断受伤。

  杨的祖父在教孙辈们读书时,给孩子们看《古文观止》,让孩子们自己挑,看哪个题目比较有趣,然后祖父再讲。

  从小便给孩子选择权,让孩子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承担结果。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都会坚定自己的信念,执着的走下去。

  杨步伟先生出身南京望族,家里长辈又比较慈祥,成年后苦难良多却也乐在其中,这样的大气值得每个人尊敬。

  《一个女人的自传》读后感(四):好一个杨步伟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这本杨步伟的《一个女人的传记》,杨步伟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之妻。相较另外三位导师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而言,这位赵先生似乎会让大众读者略感陌生,我也是如此,仅在阅读民国史料或演绎的故事中时不时瞥见他的大名,却总不见其庐山真面目,那么,这次不妨就先从他的妻子开始走近他吧。

  书不长,很快就可读完,先说下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吧——真实、率性、清楚明白——这也是我对书中这位“女人”的印象。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之初,但在今日读来,仍觉得文字清新爽利,酷劲十足,无一丝陈腐之气。打开目录,即可见全书分四个部分——“男孩时期”、女孩时期、女青年、和一个男青年,何等分明。书从杨步伟显赫的家世写起,以她成人的经历为主,至与赵元任结婚为止。笔墨不多,却勾画出一个动荡时代下的家族的兴衰,以及一位“现代新女性”的鲜活形象。

  这位女人不像中国传统的女人,她从小被当男孩养大,人称“小三少爷”,直至十几岁才头一回穿上女装,她虽身处传统的名门望族,有诸多家规礼数,却毫不循规蹈矩,甚至亲自写信退掉“指腹为婚”的娃娃亲。成年后的她更是敢作敢为,二十岁就做了女校校长,只身赴日学医,未嫁时家遭变故,回国便以长子姿态撑起家事,其后创建医院,行事雷厉风行,为人光明磊落。

  而她又的的确确是个女人,她骄傲“蛮横”,又有女人的小小心思,对自己的容貌颇有自信,会对喜欢的人动心,又会为爱情而不管不顾。书的最后写到她与赵元任结婚完毕,便抛下一句“再往下就是《杂记赵家》”了,既是个吊人胃口的预告,又可读出其中女人的娇憨之态。

  全书行文流畅,口语化十足,虽然杨出身不俗,但毫不拿捏作态,也没有晒优越感,其间还夹杂着赵元任的插科打诨,读来如同目睹二人日常的恩爱默契——你写字来我温书,时不时抬头插个话,拌句嘴,然后笑笑又继续低着头写下去——可爱而又温馨。

  起初读此书只是想多了解一下那位有名的赵元任,但掩卷之后,哪还记得什么赵元任,只见眼前一个活生生、泼辣辣、潇潇洒洒的杨步伟站了起来!

  《一个女人的自传》读后感(五):悲欢离合喜忧参半,惟有不执

  因才疏学浅,之前对杨女士并不知晓。对她老公赵元任,也只是恍惚记得是民国时期的清华教授。

  此书看了一半,后来百度了作者,对她这样的人生,对她这样勇敢的性情,对她这样圆满的爱情和家庭,起初生出羡慕嫉妒之心。

  等看完全书之后,才知世上多半人的人生都是悲欢离合欢喜夹杂,不同的境界造就不同的人生。就如同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上行船,风浪和蓝天共存,惟有一颗宽容和勇敢之心才能得以把握住方向,才能遇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杨女士虽然出身南京望族,身世中也牵绊着很多大家庭里的规则和羁绊,从生下来就被过继给叔叔。但因她有开明的父亲和祖父,自小被当做男孩来养,受到开明的教育,养成了开阔的心胸。他们家庭里的男孩女孩们,因为父辈们的开化,也都不像那个旧时代的普通人,极具个性。比如大姊二姊,因为对旧婚姻制度的抗拒而选择不嫁。祖父因为学佛,也包容了孙辈的自由选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虽然也难免会有一些大家庭里的妯娌婆媳之事,但已经超越了很多同时代的女性所遇到的不公。

  但其实细究起来也不都是风调雨顺的。那个时代就是一场肺病也是会死人的。在她的青少年时期,大伯(生父)那系里因为肺病感染,9个月里接连死去了7个亲人。她最爱的大姊,她祖父心爱的孙女,因为照顾侄女感染而病逝,时年不到34岁,给这个大家庭里带来深切的悲痛。没过几年,祖父也去逝,当中武昌起义爆发,世道战乱,她们家族女眷流落上海。在这些痛苦的岁月里,杨女士的书里没有太多详述当中细节,但写到她的大姊去世时,她哭了上百次,每次下学都要到大姊的棺木旁感伤哭泣。读到此处不由悲从中来。

  随之而来就是她带着祖父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跟父亲商议后,选择要出国读医。出国前期因在上海逗留遇到学堂好友,而好友一家因为感染猩红热而导致十几口人去世。后来她用步伟这个名字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好友。

  在青年时期所经历的这些悲欢离合,在她心中留下深深烙印,却也并没有击垮她的心志,反而磨砺了内心的坚定,加速她留洋学医的决定。在东洋六年,杨女士因为目标坚定,行动随之坚定。虽然遇到很多困难(这其中也包括作为异乡人在外所遭遇的种种冷眼),但杨女士心胸开阔,性格坚韧,不以为意,一门心思扑在了学业之上。如此一来求学时间也就飞逝而过。当中她提到留日学生对待日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或是亲近或是仇视,自己因为习惯理性待事,又洞察人情,自身又对政治没有热情,最终并未被这些外界情绪所困扰。

  正当事情都往正确的方向进行时,乱世的时局又展开它不可预测的一面。在杨女士临近回国的前期,她的养父因为对这个女儿兼“儿子”的殷切期望,独自前往北京为她准备医院开办事宜,却不料突然在到达北京的不久意外身亡。而事情发生之仓促,让其死因至今成谜。虽然当杨女士匆忙回国之后对父亲之死抱有极大怀疑是被人谋财害命而中毒身亡,但因为证据不足,又面临需全力承担养家重担(父亲财产不翼而飞,剩下养母和弟弟要抚养),而错过此事之深究。

  之后的时间,杨女士专注在北京开立了首个妇科医院,整天忙于医院事务,因为这份事业,而她也曾经抱有终身不嫁,奉献此身之想法。

  直到遇到了那个叫赵元任的男青年,荡着荡着就来到了她的身边。几番亲近,几番交往,终于成为一段佳话。这当中也不是一切顺利,因为他们的交往,医院另一合伙人退出,让经营初步盈利的医院也无法开办只能转手他人。

  此后就是另外的故事,在《杂记赵家》得以为继。

  作为一个民国精英的自传,此书语言极其平实,大白话比鲁迅文章的白话文还要好懂,基本接近口语。但是行文却不散乱,主线清晰流畅。偶尔还有写旁白注释,由她的语言大家丈夫所批,字里行间颇为俏皮,夫妻之间的小情小性也足以羡煞旁人。

  杨女士性格爽利,自小被当作儿子来培养,亲见大人们处事之道,所以对人心人情之洞察,堪称民国版的王熙凤。但因为自身没有太多名利之心,所以没有算计之心,更像现代版女汉子和女强人风范。

  书中文字里自自然然流露出的真挚感情,让民国那些名门望族,书香世家,鲜活有趣,他们也如普通人一样,面临生死,经历悲欢离合。惟一不同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让他们不被过多的悲伤牵绊,心有所定,得以开阔向前,收获最终的幸福。

  :此书所讲之经历,用今人之眼光来看,仍有两个未解之事。

  1. 杨女士父亲之死为何没有后续之深究?当事的一个主要嫌疑人未做交代,不知下场如何。按当时杨女士的人脉,连黎元洪这样的军政要人都非常熟络,如果真要深究,也是有机会的。而且她的性格非常刚强,也不会怕事,推测来看可能是当时法理不发达?父亲过世太久而证据不足?

  2. 为何她结婚就要放弃从医之路?是因为民国时代家庭妇女不能抛头露面经营事业?还是因为她丈夫因事业之故无定所,需要她来经营家庭和养育子女?

  《一个女人的自传》读后感(六):一位民国“女汉子”的前半生

  近年流行回味、欣赏民国,民国女性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话题,如石评梅、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张家四姊妹等等所谓民国名媛们,事实上,放在哪个时代,总有些人会被他人关注,而这些被关注的人,往往就会留下一些传记,别人写的也罢,或者自己写的,或者口述旁人帮忙多少都写点留下来,而特别到了当代,是个“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来点自传什么的,有些人非常年轻就已经写了十多万字的自传,有意思的是,如今特别引无数人“崇拜”“欣赏”的民国时期,写自传的人并不多,相反,胡适曾经大力号召文人们写传记留给后人,这其中就有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留下的《一个女人的自传》和她后来完成的《杂记赵家》。

  杨步伟这个名字,恐怕远不及她丈夫赵元任来的响亮,但赵元任相较于民国时期的诸多璀璨明星来说,则又略显黯淡,实际上,赵元任时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导师”,且为胡适好友。赵元任自己很少留下关于个人的记录,因为他的夫人杨步伟写了《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足以。

  俗语说“巧妇伴拙夫”,杨步伟和赵元任恰恰却正好是反衬的一对。因为只要读过《一个女人的自传》你自然就会明白了。

  这个秋日,读完了张充和的温婉《小园即事》之后,再来读杨步伟的《一个女人的自传》,仿佛从一个感性温柔的女性世界跳入了一个理性坚定的女性世界,其实,两人的身世某方面类似:首先,都是安徽人,都是名门之后,家学渊源,都受了中西合璧的教育;其次,都被亲友过继或者寄名,不在亲身父母膝下长大;第三,都喜欢诗,都喜欢戏,只不过张充和票戏,杨步伟听戏;第四,都对自己非常真实。但,只要翻开杨步伟的文字,就会惊讶的发现,她们的性子截然不同,简直南辕北辙。或许,读完了《一个女人的自传》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欣赏杨步伟呢。

  因为,杨步伟从一开篇第一章写自己就是旗帜宣明,不带一丝藏私地表露着——“我脾气很躁,我跟人反就反,跟人硬就硬。你要是跟我横来,我比你更横;你讲理我就比你更讲理。我爱替受欺负的人打抱不平。”瞧瞧,这位第一代新女性一开始就活脱脱是个硬硬的、自信十足的“女汉子”形象。同时也因为这样旗帜宣明,读杨步伟的书才觉得幽默无限,妙趣横生,提醒各位,一定要看那些圆括号里面杨步伟的批注语,绝对不少让人大乐的妙句,知道么,当看到她数着脸上几不可见的三个小疤非要赵元任承认娶了个麻子太太,乐得我眼泪都要下来。

  这本自传看上去一点也不厚,不过,读着读着会发现,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杨步伟亲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反二十一条、二战,”周游十二省三洲”,“住过六年日本”“十三年美国(青按:至成书年代止)”她笔下的各种历史名人有着她个性化的评定,比如杨仁山、比如黎元洪、比如柏文蔚、比如黄炎培、比如李烈钧,等等,她用她自己的真,抒写了令胡适非常赞赏的《一个女人的自传》,应该说是她到结婚前的自传,本书最后一句,令我万分期待她写她与赵元任的《杂记赵家》,因为在那本里,我们的“女汉子”将经历一次大变身。

  杨步伟有多灿烂和快乐豁达,便会想着张充和就有多明雅和娴静娟秀,这个秋天,真是得了两本快乐的好书。

  【原文地址】

  【天涯】http://blog.tianya.cn/post-150117-71195322-1.shtml

  【网易】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41013111256891/

  《一个女人的自传》读后感(七):寻找“另一个民国”

  文/严杰夫

  民国大师的夫人亦大多出自名门,且多学养深厚。例如陈寅恪的夫人唐筼为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则来自著名的“合肥四姐妹”,是曾任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还有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同样来自南京望族,乃中国佛教协会创始人杨仁山的孙女。

  然而,在这许多著名的“夫人”中,给后人亲自留下文字著述的恐怕不多,以自传形式记叙生前事的更是寥寥无几。杨步伟则是其中较为特别的一位。上世纪60年代,在友人(特别是赵元任好友胡适)的撺掇下,杨步伟花了“三四个月的工夫”就写出《一个女人的自传》,在书中,她对自己出生以来五十年的经历进行了回忆。三十年后,杨步伟又写了一本《杂记赵家》,算是“续集”,主要记录她和赵元任婚后的家庭生活。这两本书连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杨步伟的一生、赵元任的半生。如果算上对祖辈、父辈的追忆,杨步伟在两本书里记录的时间跨度超越了一个世纪。

  或许要让人拍案的是,与许多名人传记的文采飞扬不同,杨步伟的文字可谓平实到了极致。她的传记里的文句大多是大白话,甚至许多地方的文法读起来都不那么通顺。赵元任在序言里也坦言,“我太太倒不是像我这么净爱写纯粹的北平口语”,而是“怎么说就怎么写了”。这一点委实让人惊讶,一个大语言学家的太太,写出的文章居然如此“不通”。然而,正是这种“不通”的大白话,以及由其表现出的“快人快语”的文风,让人读来意趣盎然。

  杨步伟心直口快的性格,或许与其成长经历有关。杨步伟同那个时代的许多“大家闺秀”一样,生长于一个大家族。但由于祖父杨仁山曾经做过曾国藩的幕僚,又跟随曾纪泽、刘芝田出使过欧洲,因此家风比较开明。再加上杨步伟自幼过继给叔叔,成为二房的独女,所以也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小时候的杨步伟,调皮捣蛋得像个男孩。对于童年的糗事,杨步伟并没有就故意隐讳起来,反而似乎是以此为荣,便一桩一件地将自己淘气的事情记录下来。譬如她与教书先生做对、对孔圣人不恭,直叫先生气得要罢教;还有,冬天里她将雪人放在客人被子里,作弄人为乐趣。这些事情读来叫人忍俊不禁,让人心想真是个无法无天的孩子。杨步伟却不以为然,毫无保留地全部“记录在案”。

  不过,杨步伟的传记之所以值得读,并不仅是因为她的文字“特别的”妙趣横生的缘故,更在于她特殊的身份,帮助她记录下了许多民国人物的珍贵掌故。

  杨的笔下另一位颠覆传统印象的人物,恐怕要数黎元洪。黎与杨家是世交,上文提及杨幼时曾在客人的被子里藏雪人的趣事,故事里那位“客人”即为黎。黎元洪发觉这件“坏事”后,教训了杨几句并开玩笑说,等她长大后,要将她的恶作剧告诉她丈夫。后来,杨步伟留学归来要创办医馆,又获得了黎的帮助。当时的黎已从总统位子上退下来了,但在杨步伟的印象里,他却丝毫没有大人物惯有的高高在上的样子,仍是一幅憨厚的样子。他甚至还照常和杨步伟开玩笑,蒙着杨的眼睛让她“猜猜我是谁”。在杨步伟的眼里,黎元洪就是这么一位忠厚的长者,却少了些人们惯常以为的政治投机分子的圆滑。

  此外,在两本传记里,杨步伟还用她“特别”的语言,记录了与柏文蔚、陈寅恪、刘半农等诸多人物的交往经历,其中的故事也大多谐趣生动而没有任何语言上的修饰。因此,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殊可以信。正是借着这些有趣的回忆,我们或许会对这些民国名流有更全面的了解。

  当然,我们最不能错过的还是杨步伟与赵元任相识、相知和相伴的故事。事实上,从《一个女人的自传》的最后一部分开始,杨步伟就已经不仅是在写自己的故事,而是在写她与赵元任两人的故事了。杨步伟与赵元任,可以说都是自由散漫且个性固执的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和元任两个性情强固、嗜好不同”。但奇妙的是,他俩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彼此牵手共同走过了50年。连杨步伟自己也开玩笑说,两人“共同生活到了五十年金婚的日子还没有离婚,真是料想不到的怪事”。

  杨步伟直白地记述,或许无法让我们读到沈从文《湘行散记》里那种浪漫,也无从寻找鲁迅《两地书》中那样的温情,却能够体会到这位老太太的笔下,自有一种家庭的温暖在里面。《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就是这样两本“奇特”的传记,因着作者独特的性格和身份,让我们在读到了一个不同样的民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