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九二派》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九二派》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4: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九二派》的读后感10篇

  《九二派》是一本由陈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19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二派》读后感(一):从一代人的角度梳理了改革开放20年

  挺好的角度,目的是为了回顾改革20年的得失,发出坚持改革的声音。

  凤凰网有专题策划,和书的内容差不多,但是没有书详细。做为粗略了解应该够了。

  九二年下海10万人淘金,书里写的这些人属于淘到金子的人,算算也就20人,所以淘汰的比例还是很高的。

  感悟:

  1.他们是高视野、高起点、高水平的一批人,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与80年代乡镇企业家不同,所以有后劲。

  2.20年的经历让他们感到,现在的发展环境有变化,借书说话了。

  《九二派》读后感(二):“读为我用”——干货信息抽取

  这本书在我看来,不是能平滑阅读一气呵成的类型。于是一边慢慢看一边研究了下结构,发觉最大的问题在于“主题”本身就过于宏观,因此不容易形成一条明晰的线。全本看罢,歌功颂德成分不低,但也没到“无理性”的地步,可取之处还是相当多的,而且本书收录了很多相关企业近一两年的商业规划趋势,有心之人不难从中窥出某些端倪,如有精力,像寻找“彩蛋‘一样,不妨仔细看看。

  以下即为针对专挑干货看的人的粗读建议:

  1,前言,第1,2章,大概扫过即可。尤其第2章后半部分针对部分企业家”入市“的短篇式记述,只可作为简单参考,太过于”断篇“。

  2,本书干货主要集中在第3章,第4章的部分内容也很有参考价值,但很明显跟标题不是很符合。

  3,第五章仅供了解,就跟说”照搬别人成功经验“必死一个道理,一众成功企业家谈及”精神“”理念“类,只可抽取部分作为亮点“tip”丰富自己侃大山的话题,全部拿来当圣经引导未来规划就太没必要了。

  相关阅读建议:

  《野蛮生长》《理想丰满》,本书大量引用了很多冯仑的观点,如果看过这两本冯仑专注,估计会有更丰富的体会。

  《激荡三十年》(上、下)

  从实例角度,本身提及很多企业家的事迹写的都很不“故事”,太干巴巴了。建议对此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些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撰写的小说(但最好选择有相关经历的作者的作品,《浮沉》之流全凭臆想的就别看了)。

  《九二派》读后感(三):92派企业家

  92派企业家,不同于70年代未,80年代的企业家,他们有知识,有想法,有胆量,出身体制,又出离于体制。从体制内走出来到体制外的广阔天空,也让他们更加明白之间灰色地带的存在,在创业之始也多为此受益。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倾斜,巨大机会与几无竞争的环境,天时地利人和,虽然当时所有的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为了成为捉住老鼠的好猫。大浪淘沙,二十年下来,如今的92派代表企业家们只是黄金金字塔顶的一小撮人。

  前言中提出中国近代史中,企业家能登上历史舞台的三次时期:洋务运动、民国以及改革开放。前两次均没有完成现代工业化的任务,而第三次,用历以宁的话说,92派们,这批随着南方视窗成长起来的一批的企业家,后来慢慢成为市场的开拓者或行业佼佼者,“他们这代人开创了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全书也从企业宏观发展,中国经济30年的高姿态上写出对企业家活动的过去回顾,对现在的反思,对未来的展望。

  也许缘于当下价值观的多元化,再加上无商不奸,种种不道德,不诚信,商人图利,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以及种种社会不公,不明,不和,于是在我们读者眼里来看,再有妙笔生花也是粉饰,再有精神追求,如今都有背初衷。如今观望《九二派:新士大夫企业家的商道与理想》这本书则显得有点追本溯源的“古”气和烂漫的学究气----书中有许多现在成功大腕们早期“青涩稚嫩”的老照片,也有早年各种理想主义追求的表述。回归原点,反思现状,借以反哺社会的理想,这些在今天看来真是难得。只是立传太早,需连着二十年后再看。

  《九二派》读后感(四):那一代企业家的风采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的价值一般都是在体制内获得认同而得到实现的,做官的,官做得越大越受人瞩目,为官清廉,为民做主,就得到百姓的认同和爱戴。做学问的,著作等身,在“立言”上有所斩获,就是成功的读书人,受人尊敬。而1992年可谓是给这批“新士大夫”阶层一个契机,通过“下海”,成为一名企业家,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样也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而且中国经济现实的发展和一些理论上观察都表面这批“新士大夫”阶层的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些作用,在实现所谓的“中国经济奇迹”中有他们的一份贡献。

  “九二派”企业家们为中国社会的财富创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过贡献。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批人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和艰苦的创业历程。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获得不少启示。

  《九二派》读后感(五):写给那一年的中国和他们 ——也读《九二派》

  写给那一年的中国和他们

  ——也读《九二派》

  作为当时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我显然是对于92年的故事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然而,这也是我们今天如此想要阅读有关这些在30年改革开放中逐浪的勇者们的故事的原因,尽管如今他们已经不再风华正茂,但是显然,他们的故事经过岁月冲刷,已然沉淀称为可以称之为历史的东西。时光是最无情的,却也最为公平,它用自己如同刀刃一般残忍的剖析可以留下来的强者,大浪淘沙,我们今天读到的这些时代的强音,都是冲过火线活下来的勇士,也许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对某些他们成功的因素有所争议,但是,无法否认,他们有值得我们称之为风潮的东西。这是一本叫做《九二派》的书,写给那一年的中国和他们。

  《九二派》是一本你需要花上挺长的时间去读的书,书里的这些企业家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想法,他们从事的行业也不一定相同,但是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他们是一群拥有某种共同的精神的人:他们相信并且坚定地认为,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这片土地上的某种需要,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路,去改变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活。也许叙事上的手法并不一定适合希望从他们的故事当中找到成功的奥义的读者,但是我相信本书的作者也并不希望通过这本书去写成功学的指南,这本书应该是一种记录,属于一个时代,一群特殊的人的回忆。他们阶段性地总结自我,然后又已经出发了,这一次,我们可以见证剩下的故事。我想,对于还年轻着的我们,应该读读他们的故事,虽然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但是商道和理想,正面的那个方向,却一直指向地平线的远方,那一年的中国和他们的故事,足以给予我们人生导师一般的建议和启迪。

  y 林怿

  2012年8月8日

  .M.23:36

  写于蓝牙小筑

  《九二派》读后感(六):大胜局

  大胜局

  评《九二派》

  当然,在九二派取得节节胜利的大胜局背后,是他们对于时局的判断、企业的思考和对于“士大夫”情节的更新。在《九二派》中,我们除了欣赏第二代企业家的创业成功之外,更要学习的是他们对于企业家精神的重新阐释、对于官商关系的处理、对于市场与政府谁来主导等问题的思考。距离“南巡讲话”已经20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路线的选择问题再一次摆到了改革的议程之内。《九二派》中,那些从体制内走出来,如今仍胸怀“家国天下”的新士大夫的观点也可以体现出这个社会中,一个特定团体对于改革的关切和思考。20年后的今天或者是再过20年,他们能否继续发扬它们的创新精神和“新士大夫”精神,执着于他们的商道与理想,续写他们的辉煌大胜局?

  2012-8-11

  《九二派》读后感(七):一个时代的风流

  回望历史,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相互毫无联系的人,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几乎同时在做着相同的事情,比如微积分的牛顿与莱布尼茨,新古典经济学的门格尔、杰文斯等人。我们常用“时势造英雄”来形容这样一个英杰辈出的年代,但这种说法却隐含了关于人与时势的紧张关系,到底是人创造了时势,还是时势创造了人。在新古典经济学出现之前,人们关于价格与价值的争议就一直存在,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就已经充满了对改变的渴望。

  吴飞在社会田野报告《浮生取义》中根据自己的调查曾经说过,80年代的改革与文化大革命时期存在着某种暗合,当年发家致富的人往往是六七十年代的红小兵,他们在骨子里就有着对权威、规矩、道德的蔑视。通过对规矩的挑战,他们最先富起来,但对于市场经济的建设却有着一定的破坏力,因此大部分人一边羡慕他们获得的财富,一边也不齿其所作所为,而时间也证明,这些人往往到后来失去优势,“来得快去得快”,沦为平庸。

  相比而言,“九二派”更多的带着“士大夫”的痕迹,代表着社会主流的精英。回顾他们“下海”的经历,他们通常带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能感觉到宏观经济的需求,成为某一行业的先行试水者,继而成为领导者——而这些行业又多以金融、房地产、娱乐、教育等新兴产业为主。另一方面,虽然名为“下海”,但又与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通过关系网获得有效的社会资源,文中的田源、陈东升、毛振华等人都是武大经济系“山头”的人,还有人至今只是被“调任”到体制之外。

  由于这种亦官亦商的身份,因此很多人不由得想起了百年前的盛宣怀、胡雪岩等红顶商人,认为“九二派”身上有着官商勾结的原罪。由于中国的现实状况,官本位仍然在影响社会和企业,办企业就不得不与官打交道。如何处理官商关系也就成为“九二派”的阿格利斯之踵。要知道,他们多年前就混迹于官场,不少还是年轻的司局级干部,熟谙官场之道,但他们当年逃离体制的原因之一就是体制内的压抑。

  《九二派》读后感(八):政道、商道、人道

  旧时民众购米,是以升斗为器量之物。卖米者常执一把尺子削平拍实升斗中的米,以示所售米量准足。待买卖双方将银两结算之后,卖者又常于米上再添几把,形成尖头,以示自己宁多让利,好使买家受益。这便是无商不尖的来由。此后这四字传而讹之,便成了无商不奸。

  无商不奸是极含贬意的词语。所谓奸,就是虚伪狡诈、不诚实、不道德。自古以来,商家给人的印象确实也大抵如是。君看苏丹红、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均是明证。他们为了利益不顾产品质量、大肆破坏环境、勾结官员形成利益共同体、钻政策政治等的空隙赚取国家财富。一言以蔽之,对他们来说,总是利益至上。

  实际上,不论是谁,一旦从事商业活动,就都会把利益两字挂在心间。这是商业本质,不可违逆的规则。但是,一个有着良知的从商者,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却能够抓住人道的最根本的东西,使利益、功业、德行齐头并进,以此实现自我价值、成就理想。

  譬如《九二派——“新士大夫”企业家的商道与理想》一书中,所列举的于一九九二年左右下海经商的企业家们。这些企业家,便是将商道、人道成功结合在一起。

  应当说,九二派企业家们本身就有一个高起点。不论书中如何强调他们并非红顶商人,都不能泯灭他们根源是在体制内的事实。不过,这也是他们从商的极大优势。多年阅历,使他们熟悉体制内的种种端倪猫腻;与此同时,他们掌握着大量国家级别的经济信息,所看到的情状较常人更加纵深;身为公务人员,使他们心胸视野相当开阔,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抉择时,所体察到的细节、参考的因素也更加全面。

  经历、体制内大量的人脉,学识、个性、一些研究型学者对某一种事物或现象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后的认知等,都是九二派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假如没有这点,那他们只能算是董事长、经理、校长、厂长,却不能算是企业家。那就是在那个年代,这些知识分子,体制内的精英,受体制、政治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从商非难事。日中为市,互易互换一些产品,也是商业行为。然而能以商业行为为人类谋福利、促成社会和谐与稳定、影响政治决策使之服务于人民却并非易事。一个企业家,他的终极目的会是政、商相辅,开拓契约、平等、法治、自由、主权在民的文明社会。九二派在做好本职追求之外,始终理性向这一宏伟诉求前进,以自己的社会情怀、担当能力、独立力量,对国家不合理现象进行纠正与平衡。

  《九二派》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历史,它同时还是一本具有研究与指导性质的书。从政治上,它记录了武克钢的“商本位”理论,从商业上,它讲述了新东方的如何去创业、守业、规避风险。从道德层面上,它指导人们当保持自我的纯粹、以慈悲心态去经世利民。而这些企业家们的经历、经验、精神,甚至偶尔脱口而出并被记录的一句警句,不仅如前言所说,“会给关心中国经济改革与企业成长的人们带来深刻的启发。这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还将会给此时此刻想要创业的人一盏明灯,使他们在迷茫的夜里脚步能够迈得更加坚实。

  书给四分,第一因为分章紊乱,颠三倒四。第二因为多誉无毁不够客观。

  《九二派》读后感(九):一个小众群体的自白书

  当下的中国,谈理想、讲追求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而谈一群尚被追诉“原罪”企业家的理想与追求则更是显得吊诡。或许有人会问:“他们有理想吗?”“他们有资格以成功者的姿态谈论社会追求吗?”

  陈东升、田源、毛振华、郭凡生、王中军、冯仑、潘石屹、黄怒波、胡葆森等等……他们下海时有人已是中南海的明星,官至司局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厌倦体制内的生活,想去闯荡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于是,经过痛苦的挣扎之后,他们毅然决然地决定下海,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段传奇,如果抛开他们曾经的体制内经历及其带给他们后来事业的影响,这些传奇可以当作励志故事传诵。

  然而,正是因为他们曾经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成功往往被贴上“投机”和“关系户”的标签,至于曾经的关系是否给予他们帮助、给予了多大的帮助,外人不得而知。从本书的叙述中,他们对于这段经历的自我看法是“体制内的经历让他们熟知了中国的政治生态,曾经的工作让他们有了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体制内的关系让他们可以先人一步获得政策动向、把握先机”,但他们都“坚守自己的底线,与政治和官员保持距离”。也即,他们出身于体制内,但不是胡雪岩那样的红顶商人,也不愿重复胡雪岩的悲剧。

  历史向来是成功者书写的。很难把“九二派”当成历史人物来看待,因为这批人现在依旧活跃在当今的经济浪潮中,因而将此书看做是对他们的“盖棺定论”尚显为时过早,更何况此书本身就是这个群体委托作者所写,其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都有待商榷。

  抛开以上的种种不谈,我们以一种客观的心态看待这个群体。不管我们对这个群体的标签与标榜认同与否,无法否认的是,1992年确实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在此之后产生的下海浪潮中确实产生了一批至今仍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家。他们为何敢于从体制内出走、为何能够在商界获得成功、他们有哪些特质……这些都值得人们深思。

  就像讨论“中国模式”问题一样,我们承认其存在,只是从一种客观的、尊重历史现实的态度出发,而非赞同其存在的正当性。当下的中国,仇官、仇富。人们会在仇富的同时会抛开这批人吗?这种仇富行为究竟是没有头脑的民粹化举动,还是“九二派”在商人群体中只是小众,不代表当下整个商界的生态?他们在担心因不公平引起的民粹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时,表现出了不同的姿态,又如何期待大众以“士大夫精英”的态度看待这个群体?

  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魄力与毅力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他们获得成功的历史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无法复制的;他们注定会继续背负社会的偏见与误解;他们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挥影响力,至于如何起作用,值得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