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

2022-03-23 03:05: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是一本由吴昆财著作,35.00元出版的2012-5图书,本书定价:24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读后感(一):书名纯属标题党,其实是间中药铺

  我纯粹是被副标题勾引的,以为作者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档案中刨出了什么未曾在大陆披露的内幕。可开篇一读就倒了胃口,这哪里是一本揭秘书呀,根本就是间中药铺子,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一一罗列简评前人的相关研究著作,就像别人放在书后的那种参考书目一般,完全没有阅读的乐趣。

  公平地讲,此书不仅仅介绍了参谋长联席会议及其成员的对话主张与行动,而是呈现了美国政府(文官)与军方的各政治利益团体对华主张的全貌。全书堪称一部四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索引,注解与正文同等重要。

  而对于书名中闪亮的副标题,其实并没有更深入地挖掘与分析,不仅是在篇幅上,分析力度上也是如此。作者的认识层面,完全没有超出邹谠三,四十年前的水准。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读后感(二):新的历史仍将继续

  蒋介石退到台湾后估计也在想怎么就丢失了大陆。他原来将自己的前途寄托在美国身上,希望能够借助美国的继续援助,为将来内战提供支柱,他希望美国能够成为自己的钱库和军火库,为他实现消灭中国共产党的需要,更希望美国成为自己走向国际政治舞台的坚强后盾。但是他心底里也不希望美国过分插手自己的内政,以免影响自己在中国的领导和统治权。这便是蒋介石的希望。

  但是美国可不这么想,他们对蒋介石政府提供了很多帮助,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这个政府能够成为自己抵抗苏联。而本书《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以美国军方的视角来看待国共内战,由此为我们揭开当年间美国政府以及军方的对华主张和对华政策的演变。这本书为我们审视当年的内战提供了历史参考与珍贵的文献。本书对各种资料和历史档案做了详实的归纳和总结,为我们还原了那段内战中美国军方对于国共内战的视角和主张。就像艾奇逊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远东政策时说:“当和平来到时,美国在中国可能面临三种抉择:(一)干净、彻底、全部撤出;(二)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人把共产党人消灭掉;(三)在帮助国民党控制尽可能广阔地区的同时,设法让双方妥协,避免内战。”也正是此,美国政府对待大陆的政策也是不断调整。当国共内战的开始、进展以及结束等一系列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都在不停的变换,他们总是希望能够通过政策来影响中国的走势。可是事实就是国民党被迫从大陆撤往台湾,开始了自己在台湾的统治。美国最终的希望是破灭了,蒋介石丢失了中国大陆,而且在这片宽阔的土地上还建立了一个红色政权,这是美国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可是即使如此:美国政府还是在最后一任美国驻南京国民政府的大使司徒雷登回华盛顿途中,发表了一份 “白皮书”——《美国与中国关系——特别是1944年至1949年间的关系》文件。其中通过一些记事、文件和文件摘录,叙述了美国和中国之过去和现在的关系,还着重说明了1944至1949年间中国的形势发展和美国的对策。

  历史的原貌总有一天会慢慢显露出来,而新的历史仍将继续下去。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读后感(三):洞见美国

  《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我被这个书名所吸引。虽然我曾经在不同的影音资料、历史文献和阅读文本中断断续续获得过关于国共内战资料和内幕的解读,但是相比那些由国人所演绎和撰写的,难免会存在或多或少政治需要的历史,很显然眼下这本《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更加别具吸引。

  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我倒是想看看做为旁观者的美国佬是如何看待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抗衡的。其实说美国是静观其变的旁观者绝对不符合美国佬的性格,也确实不符合实际,彼时的美国佬虽然没有现在如此这般不论谁家内部稍微有点鸡零狗碎的不和谐,他都要唯恐天下不乱,不惜海陆空三军皆出以炫耀其世界警察的嚣张和跋扈,但也是不甘仅以自己的实力雄踞一方,它依然无法收起自己虎视眈眈地观望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目光,依然难以泯灭自己唯恐一个疏忽就错失了渔翁得利的绝好机会的贪婪本性,这就是我眼中的美国政府,那么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呢。

  说实话,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实在是有点难度。读过之后似乎我最初的疑问还是没有得到一个清晰地解答,再尝试着信手翻翻,还是有很多困惑,或许解答已然都在本书关于1947-1950年间各个时期珍贵的参考文献资料的深入剖析和对于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极其微妙的转变过程中的种种考量的分析以及阐述中展现了出来……这是一部值得阅读者反复阅读的历史读本,我这样宽慰自己。

  虽然从情感上讲,美国政府的某些政策并不能被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以及绝大多数世界公民所接受,但是从理性的存在主义上讲,它也有绝对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的一面……这些都是在对本书的阅读中不断获得的。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读后感(四):美国军方如何看待国共内战

  美国军方如何看待国共内战

  评《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

  对于政权和政治的解释,历来遵循“成王败寇”的准则;而对于历史的书写,历来会受政治和文化以及时代的影响,以至于很多人说“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按照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从8年抗战结束到3年国共内战最后到抗美援朝,共产党在此期间不断强大,在国内战胜国民党夺得政权,在朝鲜战争中战胜美国并最终站稳脚跟,在党的组织史中都值得大写特写;其中国共内战3年是最关键的时期,由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崛起、美苏争霸逐渐拉开帷幕以及中国在美苏争霸中的重要地缘作用,华盛顿的态度将大大影响国共内战的进程。《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试图以美国军方的视角看待国共内战,并揭示这个期间美国政府、军方的对华主张,对华政策演变过程及对中国的影响,等。对于读者来说,不仅仅可以以一种新的角度看待3年内战,更是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和调整,了解大国政治、军事博弈背后的规则。因此,本书不仅有很好的研究角度,更重要的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更像一本研究论文(可读性就不如一般读物了),从论题的提出,到对于文献的总结归纳,以及在书中频频引用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理论,作者一直将自身的观点摒弃,力图还原1947-1950年期间美国军方对于国共内战的视角和主张。书中首先对二战后美国全球政策的演变和以“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为代表的美国军方组织进行了浓重的描述,着重分析了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与其他机构在对华主张上的博弈、斗争以及最后的取舍,以从总统、国务卿以及联席会议代表各种观点的交锋和对抗,展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不断调整过程。随着国共内战、朝鲜战争一系列事态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美国军方和政治界有着不同的观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先后占据主流,长期以来一直以政治界的观点为主,直到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军方观点才得以重视。

  历史的任务是尽量地还原过去。我们不用去庆幸国共内战期间,没有受到美国的干扰。历史不能虚拟,虚拟也只是对过往历史事件的一次推演;但历史可以变换角度,从每个角度读出来的历史,可能都会对我们有不同的借鉴。国共内战对于中国来说可以说公婆之理,国共双方的历史可能都会尽可能地对自己的立场和主张进行美化,第三方的观点也许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有独到的研究意义。

  2012-6-16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读后感(五):《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他人眼中话内战

  每一段历史的发展不会因为某些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停止其真正意义上的前行;每一场战争的缘起也不会因为某些他人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多少大的历史转折。所以说,任何时候我们看待历史上的事件,战争都需要从多方面的角度去充分地客观地全面了解真正的那段历史。毕竟,不同角度的探讨,不同层面的分析,不同立场的评论总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答案。那么,面对着一场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国共内战,想来也肯定有着各种不同的答案分析。

  尽管战争发生在华夏大地之上,然而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大国却并没有放弃其大国的特权。作为一个当时的强国,它的确在中国的这场内战中做出了诸多不同的选择和放弃。根据历史记载,所谓的国共内战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武装”之间在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自1927年到1949年间期间,国、共之间发生过多次内战。与此同时,不同立场的人们对于这场内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决定。那么,作为超级强国的美国,他们同样也有着自身利益角度下对于中国这场内战的评判。《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便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揭开了来自于美国参谋首长联席回忆对华主张的分析内容。在如此厚厚的一本美国人眼中的战争分析下,更是透过战争的局势纠结而出美国不同时期对于中国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决策。

  作为一本历史类题材的书籍,本书的一大特点便是通过军方的解密档案形式来带领读者深刻解析美国在面对国共内战时期的相关决策。尽管这是一个国家,但是作为如此的超级大国,美国在面对他国的政局变动时采取的策略其实也受着诸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美国的决策并不是单方面的下达;美国的态度受制于各个政局要害的牵制。在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美国军阀和国务院,美国海运和陆军,国防部和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多方面的决策而影响着自身的相应对华态度。事实上,本书的内容并非空口的说辞。相反地,透过文中的章节,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相关的文献分析,而且也包含了美国战后的全球外交策略。而在这其中,更涉及到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的成立缘由,发展和对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影响等等。透过这些相关的详细资料和深入浅出的解说,我们读者可以换个角度来重新审视美国为什么会对国共内战。

  身为一个中国的国民,我尽管没有经历过那段中国历史上的国共内战岁月,但是我却曾经在也看过或者了解过相关的历史。国共内战的确难以避免,但是历史的发展终究还是顺应着民心地让这场战争得以终结。透过这本《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我其实更多地关注到了这个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毕竟,他国对华战争态度的变化尽管不能说是绝对,但是却可以从侧面促使着整个事件的发展态势。既然事实已经无法改变,美国自然不会去做某些不合自己利益的决策了。透过此书,我们解读到的实则更是一个会对中国内战有某种影响力度的美国为什么会在相关时期做出当年的那些不同的态度而已。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读后感(六):如何去看待外部的力量——评《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

  首先得说,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吸引人,且不说《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这一主题目,即使是它的副标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这一名字给我的吸引力也要远远大于这本书的内容。真正与全书的内容契合的就是书名中的“分析”二字。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一个分析报告,如果你是抱着看历史的心态来读这本书,恐怕你会觉得它很枯燥,因它更学术、更专业。也正是因为它的学术化和专业化,所以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会让你看着有些索然。

  这本分析报告是台湾人写的,台湾人研究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于中国内战的态度,从这一点上来看,本书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做得并不好。众所周知,台湾和内地对于很多英文名字的译法都是不一样的,书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李海将军”,而这位“李海将军”对于内地的读者会觉得很陌生,看看他在书中的角色我们发现他曾担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和最高司令首席参谋长,他的英文名字是William Daniel Leahy,可能看到这里有人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莱希啊!书中还有比如“李威将军”,其实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李奇威。就连进入书的题目的那个美国机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在内地的叫法也不一样,我们叫做“参谋长联席会议”。当然,既然是台湾的作者的书,我们在引进的时候应该尊重人家的习惯用法,不过既然是引进到内地了,也要照顾一下内地读者的习惯,所以我觉得应该加一些注解,这样既尊重了作者,也照顾了读者,岂不是两全其美?也许是编者想保留原作的原汁原味不动,如果真是这样,正文里却又多出很多的引号,这倒不是说那些引号不该加,我只是希望在加引号的同时能不能也加一些注释呢?

  这本书在分析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中国的态度方向还是比较细致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中国内战时的态度并不明确,首鼠两端,相对于苏联,他们要“消极”得多,从一开始希望中国和平建国,到对腐败的蒋氏政权感到无能为力,再到希望毛泽东成为分裂共产主义阵营的“铁托氏人物”,美国的军方和文人就一直吵来吵去,一直吵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建国。毋庸置疑,一个非红色的中国对美国来说要有利得多,一个红色的中国对苏联有多有利一个非红色的是中国就对美国有多有利;或者也可以说,一个非红色的中国对美国有多有利,一个红色的中国对美国就有多有害。美国人清楚这一点,而苏联人也清楚这一点。然而苏联对共产党的支持要比美国人对国民党的支持要实际而有力。当然,内战的结果说到底还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决定的。腐败的南京政府已经不得民心,甚至它的美国盟友对它也失去了信心,所以它最终被人民推翻。国民政权与其说是被共产党推翻的,还不如说它是自己毁灭的。

  书中关于美国对台湾的看法也有着比较详实的记述。从这些记述看,美国也曾想过要武装占领台湾,但又怕激起蒋介石的民族情绪,反而会促进中国的统一;美国甚至也曾表示如果中共占领台湾,美国也没有办法这样的态度。从书中的逻辑来看,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中国的统一应该并不会太难。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正是历史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从某种角度说,台湾问题有美国强行插手的因素,但也是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犯的错误造成的。有史料记载,中共高层曾与蒋介石接洽,请他回大陆做一方大员,治理哪个地方随他挑。而一场“文革”,让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包括美国一直担心的中共会对台湾进行的渗透,也在这场劫难中前功尽弃。

  美国在中国当代史中确实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确实要分析一下它曾经做过些什么和产生了哪些影响。然而说到底,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真正有力量的还是人民。我们不能忽视外部的力量而盲目,但也绝不能过分看重外部的力量而畏缩,这是被历史证明过的事实,也仍将被历史证明。

  《1947-1950-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读后感(七):美国共和党倾力保卫中华民国

  1948年是国共内战关键的一年,同时正好又赶上美国二战之后第一届总统大选(罗斯福、杜鲁门的民主党组合1944年底大选获胜,任期即为1945年初-1949年初,次年年中罗斯福亡故,杜鲁门是以在1945-1949年初法定任期内继任,但并非民选),二者之间的关联性(correlation)自来是史论关注之焦点。广泛而言,国府与共和党之间走的很近,是以等到民主党杜鲁门获胜之后,处境颇为尴尬,甚至进而影响到美国对华援助。如汪朝光在《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中即指:“1948年正值美国大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言论强调支持国民党,国民党因此暗助杜威的竞选活动,将宝押在杜威的当选上,结果却是杜鲁门继续连任,这又增加了杜鲁门个人对蒋介石的反感。”

共和党籍,总统候选人托马斯·杜威,总统大选竞选言论强调支持国民政府1948年,北平民众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杜威参选助威

  支持国民政府的又何止共和党籍的总统候选人,在1948年底~1949年初,国军在所谓“三大战役”中败北,民主党杜鲁门政府的安委会以“担心军火落到共军手中”为由,要求停止《援华法》里价值1.25亿美元的军火供应。 1949年2月5日,杜鲁门紧急约见国务卿艾奇逊、副总统巴克利、参议员康纳利和范登堡、众议员布罗姆和伊顿,向他们提出上述建议。

对中华民国仗义执言的共和党议员阿瑟·范登堡

  共和党参议员阿瑟·范登堡当即拍案而起,强烈反对。他指出,如果这么干,那就是“我们把贫穷的中国最后推进不幸的深渊”,“我们的手上绝不能沾上这种血迹”。被他的精神所感召,所有在场议员及副总统都同意他的意见。杜鲁门被迫否决国安委的建议。 2月7日,共和党51名议员联署致信杜鲁门,要求指派委员会审议美国对华政策,加强援助国民党政府。24日,艾奇逊赴国会山庄,以“尘埃落定以前”不能看清中国政局为由,搪塞在场的30名联署议员,双方不欢而散。 为期一年的《援华法》将于1949年4月2日期满,杜鲁门政府向国会提出,余款0.54亿美元可以续期,但要加上弹性条款,总统可以将该款送给“中国政府或其他在中国的受益人”。因为国共双方都自称“中国政府”,杜鲁门此举就是想把款项移送给中共。共和党议员集体反对,坚决主张删掉“弹性条款”,明文规定美援受益人为“中华民国”。4月14日国会表决时,通过了共和党议员诺兰的修正案,规定余款0.54亿美元必须用于中国的“非共产党地区”。

使大陆赤化的恶棍:民主党籍,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援华问题上百般设计使美国脱身

  1949年8月8日,艾奇逊发表《美国对华白皮书》,蓄意污蔑国府,为民主党政府长期拒绝援华推诿责任。以参议员诺兰、众议员周以德为首的共和党议员群起抨击,白皮书是“为一项有预谋地无所作为的政策开脱的1054页辩护词。这项政策的唯一成果就是将亚洲置于苏联征服的危险中”。议员们还联署致信杜鲁门,称土共的胜利是“美国划时代的、历史性的失败”。 1949年6月,杜鲁门要求国会通过1.5亿美元援助南韩的法案。众院共和党议员强烈反对,认为中国大陆即将沦陷,当务之急应是迅速加强对国府的援助,此刻不支持中国而去支持南韩,简直是胡来。 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对台湾的“撒手政策”声明,更激起共和党议员的愤怒。1月下旬,国务院将援南韩法案再度交给国会讨论时,共和党众议员唐纳德·杰克逊质问道:“这是怎样一种远东政策,把军援给韩国,却拒绝了福摩萨的要求?”他指出,“福摩萨是一条防线上的一个点,这条线包括日本、冲绳、菲律宾,对美国国防全都是必不可少和性命攸关的”,“众议院的议员选择丢掉南韩的风险以拯救福摩萨!”他们与其他共和党议员以及南方的民主党议员联合,以192票对191票否决援韩法案。民主党政府被迫让步,以《1950年远东经济援助法》代替援韩法,其中捆绑了援华法剩余经费的支用条款。该法案获得通过。

卖国贼,TG的大恩人:民主党籍,美国总统杜鲁门,其“撒手政策”导致中国大陆赤化

  1949年,杜鲁门向国会提交对北约及希腊、土耳其、伊朗、南韩、菲律宾总军援法案(后来的《共同防御援助法》),两院共和党议员提出修正案,以“搭便车”方式批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两个修正案因民主党议员按党派投票,遭到否决。共和党议员于是决定改变支持援欧的态度,提出修正案将援欧金额11亿美元减半,居然获得通过。此事令杜鲁门政府大为震惊,只好同意向中国提供0.75亿美元军援,以换取众议院将援欧金额复原。

1949年11月,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诺兰在南宁与白崇禧一起商议援华问题

  1949年秋中共“建政”后,国会共和党议员强烈要求武力保护台湾。共和党参议员诺兰,在陈纳德陪同下走访中国,12月返美后呼吁继续支持台湾国民党政府。然而杜鲁门、艾奇逊充耳不闻,一心只想着怎样看“台湾陷落”的热闹。12月23日,艾奇逊的国务院向驻外使团和美国之音发了一份“台湾报道政策文件”,指导传播机构和大使馆人员对外尽量贬低台湾的战略重要性,以在台湾失陷后保持美国的威望。29日,艾奇逊又在安委会上声称,不能以美国军力阻止中共占领台湾,否则“将把中国人的注意力从苏联在其北部的帝国主义行径引开,转而针对美国”,吴国桢不过是蒋介石的棋子,云云。

共和党领袖罗伯特·阿尔方索·塔夫脱(总统塔夫脱之子)

  会议内容被曝光后,共和党议员集体反击。次日,诺兰公开呼吁军事使团访问台湾。俄亥俄州参议员、共和党领袖塔夫脱向报界声言,美国必须派出海军支援台湾。诺兰还要求前总统胡佛写信发表对中国问题的看法。胡佛欣然写信,称美国海军应参与包围澎湖列岛、台湾以及海南岛,在太平洋树立抵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坚墙。 诺兰还直斥国务院蓄意贬低台湾重要性的举动,是“对克里姆林宫的绥靖”、“为国际共产主义开了绿灯”。诺兰要求大幅度调整国务院远东司的人事,由麦克阿瑟将军作为远东政策的“协调人”。塔夫脱指出,拒绝动用武力阻止共军进侵台湾的政策,与在欧洲的政策大相径庭。他指责国务院“已被左翼集团所控制,他们显然想除掉蒋,并情愿使中国落入共党之手”。布里杰斯要求对民主党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诺兰要求艾奇逊辞职。缅因州共和党参议员布鲁斯特指责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巴特沃斯“动摇了蒋政权的根基”,要求其辞职,并要求将十名美国政府内的“破坏者”移交给国民政府。 1949年中,国府已显示出大势已去,杜鲁门政府考虑与中共建交。 此时,诺兰率先挺身而出,发表了15名共和党议员、5名民主党议员致杜鲁门的联名信,称“对政府可能考虑承认中共政权一事极为关注,这种政策与美国在希腊和土耳其的立场完全不一致,“共党控制中国意味着……中国人民失去自由和独立,意味着国际共产主义的大胜以及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参院为了拒绝承认,特意举行政策辩论会。共和党议员在发言中表示,承认“新中国”,就等于“给世界共产主义盖上承认的图章”。 因为国会里以共和党议员为首所掀起的怒潮,艾奇逊和杜鲁门才不得不在韩战爆发前拒绝与中共建交。 1950年1月,苏联发动的驱逐国民政府代表出安理会的投票未获通过,苏联代表团退出安理会。联合国秘书长赖伊为讨好苏联,准备为各国投票支持中国入联合国打开法理基础的大门。

周以德与台湾经济学家李国鼎夫妇的合影。周以德(Walter Judd),共和党众议员,参与自由中国委员会,共同发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的一百万人委员会”,他曾禁止自己出生在中国的孩子返回大陆访问

  兰与布里斯特发表联合声明,敦促政府要求赖伊收回备忘录,否则应由另外的合适人选担任联合国秘书长。共和党众议员周以德谴责美国政府默许中共政权为获取联合国席位而进行的非法活动,要求当局发表一个直截了当不承认中共的声明。部分民主党议员受到感召,打破党派桎梏,也决定反对民主党政府的所作所为,反对“新中国”加入联合国。 1950年5月2日,35名参议员致信,要求杜鲁门明确表示:美国不承认共产政权,并将反对苏联企图剥夺国民党政府的联合国席位、让中共成为联合国成员的一切行动。(幸亏共和党议员的努力成功了,否则三个月后历史将改写。如果红色中国入了联合国,还会出现“联合国军对志愿军”的局面么?) 就这样,共和党领导国会,粉碎了苏联企图将国民政府驱逐出联合国的第一次阴谋,粉碎了杜鲁门政府再度出卖台湾的阴谋。

共和党议员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痛斥民主党卖国二十年的丑恶行径

  而共和党对民主党不满的集中爆发当属共和党议员麦卡锡对民主党的指控,当麦卡锡主义的崛起在美国掀起反赤浪潮时,麦卡锡更是检验民主党政府的失策,认为正是因为民主党政府的投降主义导致了美国失去了中国,麦卡锡称艾奇逊是“红色的迪安”,指责艾奇逊在亚洲“出卖了中国”,“雇用并保护了共产党人”。由于麦卡锡的指控,艾奇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马歇尔和艾奇逊都被迫先后辞职。同时受到麦卡锡指责的还有在战时和战后参与美国对华事务的欧文.拉铁摩尔、费正清、谢伟思、 柯乐布。然而此时麦卡锡主义的崛起却已经对败走台湾的国民政府保卫大陆于事无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