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库布里克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库布里克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4 03:5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库布里克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库布里克传》是一本由[美] 文森特·罗布伦托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5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库布里克传》读后感(一):很好的一本书,但是被翻译编辑糟蹋了。

  责编,请核实一下阿瑟•克拉克是否因为不断修改≪2001:漫游太空≫的手稿损失了1500万美元的佣金,这部电影米高梅批的预算才600万,而且当时是1960年代中期。多谢。

  另请核实克拉克经纪人出售电影小说版权,获得6500万美元预付款的说法。书中后文提到交易合同的全部标的是16万美元。

  又,“库布里克使用了一双望远镜,以确保银幕是那个的焦点清楚无误。”这话是什么意思

  《库布里克传》读后感(二):“凶猛”的库布里克

  对许多人来说,库布里克可能是个陌生名字,但是他的电影应该很多人都看过,比如《发条橙》。第一次看《发条橙》,感觉只有震惊——赤裸裸的暴力宣泄、惊世骇俗世界观。我不喜欢《发条橙》,但它是个好电影。库布里克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或者说是个对世界不满的人,在他的电影里,有很多类似于《发条橙》的叙事偏好技巧性偏好,只是有时候比较明显,有时候掩藏得比较深,总体来说,库布里克的性格和电影很“凶猛”,喜欢粗暴方式表达粗暴的主题。他曾经想把小说《香水》改编成电影,不过后来他放弃了这个计划,认为“这部小说不适合拍电影”,但是汤姆提克威成功拍摄了《香水》。我曾因此怀疑过库布里克的能力,但是看了电影《香水》之后似乎有些懂了:必须精雕细琢运用光影才能把《香水》拍成电影,但这个过程是库布里克接受不了的。

  《库布里克传》读后感(三):凑合看

  对于世界的影迷而言,世纪末最后一年的3月7日是个悲伤日子,就在这一天的凌晨,一位大导演离开尘世,此前他刚完成了由汤姆·克鲁斯和妮科尔·基德曼主演的新片《大开眼戒》。他就是美国电影一代宗师斯坦利·库布里克。他一生拍了18部作品,其中包括一些纪录短片电视片,作品并还不算多,但《光荣之路》、《斯巴达克斯》、《洛丽塔》、《奇爱博士》、《发条橙》、《闪灵》和《全金属外壳》等电影皆为经典,他对电影奉行完美主义,倾情投入,早年间为了拍摄关于拳击手的一天的片子,他竟将在杂志社得到的四年半的薪水全投了进去,晚年拍摄《2001年太空漫游》整整用了4年,不满意决不罢休。本书的作者文森特·罗布伦托查阅了大量资料采访了很多和库布里克相识并共事过的朋友同事,一个丰富和立体的库布里克呈现在影迷眼前。这本书是关于库布里克生平的第一部传记,目前也是最为详实的传记,--书中向读者完整展示了库布里克导演的一生,从在纽约的布朗克斯区度过高中时代,到担任《展望》杂志摄影师,到创作包括《大开眼界》在内的诸多主题迥异的电影。在在电影业界取得了无数辉煌后,选择离群索居生活,这又让他披上神秘面纱。此书的作者力求还原导演的真实生活,希望能够打碎那个被人杜撰出来的库布里克神话

  《库布里克传》读后感(四):本书简介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1999),美国电影导演。曾执导《光荣之路》、《斯巴达克斯》、《洛丽塔》、《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闪灵》和《全金属外壳》等电影,皆为经典之作。库布里克堪称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奥逊•威尔斯曾赞誉他为“电影巨人”。但他离群索居,长期以来关于他的事迹鲜为人知。本书是第一部对库布里克的生平进行全景式考察的专著。作者认真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并对库布里克的朋友、家人和同事进行了采访,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作为电影专家,文森特•罗布伦托在书中向读者完整地展示了库布里克导演的一生,从在纽约的布朗克斯区度过高中时代,到担任《展望》(Look)杂志摄影师,再到创作包括《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在内的诸多主题迥异的电影,一生经历尽在其中。本身对库布里克导演的刻画细致入微无所不包,不仅呈现了其所有作品的剧本编写、拍摄、融资以及反响等幕后细节,还囊括了他在电影创作中的技术革新以及同演员之间紧张而又微妙关系。本书将库布里克导演的一生置于电影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之中,通过翔实的资料揭开了笼罩在他身上的神秘面纱,还原了其真实面目

  文森特•罗布伦托,美国电影专家。已经出版四本书,包括《摄影术:长片摄影技师访谈录》和《电影之声:影视录音师访谈》。此外,还撰写了多篇论文发表在《美国电影摄影师》和《电影评论》等杂志上。作者目前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担任教授居住在纽约弗农山地区

  《库布里克传》读后感(五):封面 标题 翻译 注释

  好像市面上关于库布里克研究的中译本并不是很多,所以这本书就显得比较难得。

  首先它的封面设计对于库布里克这位比较神秘的导演来说,可能会对读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红色泡泡框让我联想到《2001:太空漫游》里面红色的宇航服。这张封面照片也对库布里克起到一种神化作用,身前的十字架和他的手势好像指引人的神父

  经过阅读之后,你会觉得这个封面设计,只起到一个博人眼球的作用,而且会让人怀疑编辑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书中提到库布里克的信仰问题,来自一个犹太家庭,家中对于信仰的教育几乎没有。库布里克的电影探讨的主题跟身前的十字架似乎没什么密切的关系。搜索了一下此书的原版,封面是导演的标志性动作,站在摄影机旁专注思索并抓着自己浓密胡子。三幅他代表作品的人脸特写剧照列在书名的下面。本书的一个主要中心思想就是揭开这位离群索居的伟大导演那层神秘面纱,通过与他共事过的人的描述,让人认识一个全身心投入的电影专家,让这位神秘人走下了神坛。

  另外很让我好奇的是标题中“漫游太空”这四个字,不清楚是不是出版社一个系列丛书的标题,反正原版书是没有这四个字的。库布里克的作品不仅仅包含太空这一个主题,他探讨内容深度广度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这也是为什么这位导演总是在观众几年的期待后总是能带给观众新的惊喜

  最后就是译本对于人名翻译和注释的处理。这本书引用了无数采访,出现的人名众多,我个人认为,为了读者阅读方便和考证方便,应该将英文人名或片名原文紧跟着翻译出现,或者至少在该页下方注释。就那样翻译了一长串人名之后,在书后付一个对照表,实在是很让人难以接受做法,不论是出于排版方便或者美观考虑,这样做还是显得太敷衍读者了吧!!!

  《库布里克传》读后感(六):资料详实,文学不足

  这本传记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为了这部作品所下的努力,正如书的介绍中所说的,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导演的生活资料以及拍摄电影的手法故事。要完全读懂这本书,没有比较扎实的电影常识以及摄影相关知识是非困难的。首先,书籍的分章是以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为主要分水岭的,几乎从每一部电影的筹划,准备,开拍,发行就是一个完整的章节。书中大量的电影以及摄影的知识能详细解释清楚也靠了这位作者也是电影专业出身。如果换一位外行来写可能就是另一种风貌了。对于库布里克这样的技术狂,这是必须要着重描写的一项。

  但是书的问题也很明显,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尤其是一位伟大又传奇的导演的传记,显然这本书比较缺乏文学性。作者虽然引用了大量与库布里克生命中有关的人对他的人格以及工作评价,但是却在这大量的资料中忘掉,或者说,忽略了自己的观点。看这本书感觉好像是资料的大量的堆积,而且很多时候资料间的上下衔接显得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次要人物的介绍也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好像作者想到哪写到哪似的。而且译者水平也不是很高,当然,要面对如此之多的外国名字与电影名字确实很困难,但错别字以及难以读懂的话确实有点多,让人感觉译者有赶时间嫌疑

  有一点难以忍受的是,这本书的边缘的切割有严重的问题----我不知道我这样形容是不是合理,但当我拿到书的时候,纸张的上面边缘是非常粗糙的,而且是纸张碎屑掉个不停,这实在是让人感到很不爽。要不是怀着对这位伟大导演的崇敬之情,真的很难看完这本书。

  这本传记是我看过的所有传记中资料最详实也是文学性最差的一本,可能作者也是想尽量的隐藏自己的主观观点来让读者自己思索吧。

  最后,虽然这本书不是那么完美,但库布里克的一生绝对是伟大的一生,传奇的一生。他对世界电影界的贡献以及那些经典电影一定会被后人铭记的。再次向这位天才致敬!

  《库布里克传》读后感(七):他的一生,注定成为传奇

  .s. 某报社副刊编辑认为,这不算一篇书评

  库布里克

  y Leeforce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属于好莱坞。

  作为“导演”,他所从事的并不仅仅是在银幕上讲故事这么简单——在好莱坞成熟工业体系内,“导演”通常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活儿——他倒更像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甚至首席执行官,深入到所有的部门,对电影里外的一切细节进行全面控制

  这份控制的欲望,一方面来自这个狮子男人与生俱来霸气性格,另一方面也来自他对电影艺术追求极致巅峰信念。而少时从事摄影记者基本功、对信息情报的极度重视过目不忘本领游刃有余管理沟通技巧,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打磨,使得他可以真正实现这样的控制,并以一个独立电影人的姿态,和创纪录的票房,在浩瀚的电影史上笑傲群雄,成为不败的典范

  如果不看幕后的介绍,我们很难想象诸如《2001太空漫游》、《奇爱博士》、《全金属外壳》这些经典电影,是如何从这个贫民区长大的男人手中慢慢诞生,并绽放为银幕上的华丽魔术。一部电影,绝不仅仅是一件单纯的艺术想象——在精致的剧本与胶片背后,其实有着浩繁宏伟系统工程,不亚于在西半球发动一场战争。比如《2001太空漫游》,全片的特效镜头就有16000个独立的制作步骤为此,库布里克专门配置先进的管理软件(其实就是今天的企业ERP),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对日程设备人员等进行全方位控制。但即便如此,如果没有他超人般的思考、统筹与动员能力,谁也无法驾驭如此复杂项目,更无法坚持把电影拍到如此精巧绝伦。

  为此,库布里克痴迷于阅读。每拍一部电影之前,他都要消化至少几百本与拍摄题材相关的专业书籍,这使得他的电影总能在有限的银幕上呈现出最大的真实,并经受历史考验。而也只有那些同时在文学、电影、哲学心理上都能满足他的高标准的题材,才能成为他创作的“猎物”,通过银幕发扬光大——如果不是库布里克改编了《发条橙》,可能安东尼·伯吉斯到今天还是一个默默无闻作家,尽管他一辈子撰写了30多本著作。

  而与库布里克合作过的那些演员们,则常常对他爱恨交加——库布里克会为了一个理想的镜头,让某一个场景连续重拍几十次、上百次,直到这个演员精疲力竭,他还会继续说:“我们再来一次”。但正如《闪灵》中的演员杜瓦尔所说:“斯坦利就是能让你做到你自以为无法做到的事情。”他偏执于不断地重拍,虽然耗费了极大成本,但也总能让电影最终优秀到极致,成为教科书式的典范。《闪灵》最终名列全球十大恐怖电影,连周星驰都在二十年后的《功夫》中借鉴了其中的著名场面

  大卫·林奇在他的自传里只提到两个导演,其中一个就是斯坦利·库布里克。这位精通国际象棋的独立导演,如今已成为全世界电影人顶礼膜拜的偶像。但他也有着性格上的缺陷。比如他生活中常常不修边幅,有过几次失败婚姻,还在电影剧本署名权有过很多争议恩怨……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他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作品永存于世。

  库布里克曾经想拍一部惊世骇俗的情色片,但当时他的老婆不同意,就没拍。后来,1999年,他终于拍出了惊世骇俗的《大开眼戒》,而他本人却没能活到电影上映的那一天,在英格兰与世长辞享年71岁。这个导演的终结让人叹惋,但他的一生,注定成为传奇。

  《库布里克传》读后感(八):库布里克的拍片模式

  27岁,库布里克拍自认为第一部正经的长片《杀戮》,在片场毫不留情地与资深摄影师巴拉德争夺控制权。“你要不就把摄影机搬回原来的位置,要不就离开这里,再也不要回来了。”四十多岁的巴拉德沉默了好一会,把摄影机放回原来的位置。库布里克学到的极其重要的一点是,导演是一项有关控制的艺术。除了专业技能以外,它还与距离感压迫感、威权感、神秘感、不安全感息息相关。

  之后他的拍片模式基本如下:

  1. 库布里克决定拍一部新片XX,这真是太令人激动了!项目是高度机密,没有任何媒体得到内部情报。华纳的保密工作做的真好!因为老总也不知道库布里克要拍什么。

  2. 为了能最大限度的掌握材料,库布里克网罗了该题材所有的出版物、影像资料和专家证人。(几百本有关拿破仑的书被寄往英国!他看过数十年的太空影像资料!)

  3. 他只和自己认可的剧作家工作,他们是最优秀的文字工作者,却无法从库布里克嘴里听到一个好字。(克拉克拿着手稿颤抖地问,你还要修改什么地方?为了怕观众比较文学原著和电影,他一度拒绝让克拉克出版小说。)

  4. 他从不原创,没有任何自传体的作品。若是一部作品入了他的法眼,那必是这部作品暗合了他某种宏大的理念,比如人性中的暴力与丑恶、神秘主义。但妄想从中窥探到导演的私人形象。

  5. 他对摄影、音乐、美术了如指掌,很多工作人员都觉得自己是去执行任务的,而不是去创作。

  6. 他经常在开拍之前,和工作人员下棋。他棋艺甚佳,希望利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对对方的心理和智商优势,在以后的工作中自然形成主宰地位。

  7. 他决定让A演员出演自己的电影,要么给他的公司打电话,让A空出整个夏天的档期;或者直接打给A,“嗨,我是库布里克。”A马上捂住心口,瘫软在椅子上:“哦,我的上帝!我竟然接到了库布里克的电话!我xx年就看过他的电影xx,太震撼了。真的无法相信,他竟然会选我!”

  8. 在片场,A演员通常10条起,30条正常,70条也不稀奇。A崩溃了,哭着问导演:“我到底哪个地方做的不好?我已经用尽了所有的表演方式。”库布里克从不骂人,连高声说话都没有过。他只是盯着显示器,说挺好的,我们看看下一次的可能性。

  9. 毫无悬念地,库布里克超支了,老板不得不加款。

  10. 没有库布里克的签字,华纳无法发行他的电影。但他总是拖流程,签的晚,华纳甚至无法准备好宣传方案。但当宣发不利的时候,库布里克会亲自打电话过问,并用表格列出所有没做好的事情。

  11. 每一部电影,都会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波。没有一部获得交口称赞,最好的结果也是毁誉参半。库布里克只见会宣传自己电影的记者,很少阐述电影主题和理念,只要你问到这些,他一般会用些趣事岔开话题。

  12. 这些电影不属于编剧、摄影、美术,只属于他自己。他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片名之前,告诉所有人,我是一个超级明星导演。

  13. 他有极为冷酷的标准,细致到不会在设施不达标的影院放映自己的电影。某次运送电影底片的时候,他亲自开车,让剪辑师在前面开一辆车护驾,这样就可以在万一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减少他所受的影响。

  14. 没有朋友。全书中没有一个人自称,“我是库布里克的朋友。”他与人联系的最主要原因是获取信息。

  以前认为库布里克是想象力爆棚的导演,但其实他说,重要的不是对事情的想象,而是对事情的感觉。要获得这种感觉,必须倚仗大量无趣而重复的工作。他控制,是为保护自己的感觉落到实处,同样倚仗大量无趣而重复的工作。很多人学会他的故弄玄虚,但没聪明到保持清醒和努力。

  《库布里克传》读后感(九):序言

  一个离群索居的电影导演的神话

  1996年2月25日,宾夕法尼亚州帕里维尔(Parryville)的吉姆•科尔曼给沃尔特•斯科特负责的《盛会》(Parade)杂志的“人物栏目”写了一封信,询问有关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情况。库布里克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电影导演,曾导演过《光荣之路》、《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和《发条橙》等著名电影,但是自从执导了1987年的《全金属外壳》以来,他却从未再推出过一部新的电影。当时,全世界有无数的影迷将库布里克视为电影救星,他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库布里克的下一部电影拭目以待,而科尔曼正是这些影迷中的一个代表。科尔曼在信中问道:“我们国家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怎么啦?” 斯科特趁着华纳兄弟制片公司宣布库布里克将开始拍摄新电影这一机会,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巧妙又直接的回答:他在杂志中列出了库布里克尚未完成的拍摄项目以及打算在当年夏天进行拍摄制作的新项目。尽管如此,科尔曼提出来的问题还揭示了更深的意味。

  和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塞林格(J. D. Salinger)以及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一样,斯坦利•库布里克喜欢离群索居这一点也是人所共知。他惯于秘密行事,极度追求完美,而且他执导的不同电影主题风格迥异。为此,很多好事者趋之若鹜,杜撰了大量离奇的故事,从而造就了一个库布里克的神话。

  这个库布里克的神话所描述的是一位感情强烈却又为人冷淡、厌恶人世的电影奇才——执迷于每一个细节,离群索居,足不出户,并且因为一种无名的恐惧感而心劳神疲。本书意在拨开迷雾,向读者展示这位可以称作当今最伟大的电影导演的真实的一面。

  我同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结缘始于1964年。那一年我十四岁,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时第一次看到了库布里克的电影。我小时候看电视和电影无数,可以说是看着电视上的“百万美元电影”(Million Dollar Movie)、《金刚》(King Kong)、杰里•刘易斯(Jerry Lewis)、猫王(Elvis Presley)以及圣经故事和迪斯尼影片长大的,其中有很多还不知重复看了多少遍。当时看电影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选择去电影院就意味着电影院放映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当然,我们去那里的主要目的也无非是消磨时间,找找乐子。那天,我们在前往纽约昆斯(Queens)萨尼赛德(Sunnyside)电影院的路上时并不清楚那天会放映什么电影,直到电影院门口才看到牌子上写着:《奇爱博士,我是如何学会停止恐惧而爱上炸弹的》。电影开始后首先是两架战机划过黑白屏幕——它们飞行的姿势就像是一对通奸的男女,到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今晚所看的不再是有关猫王的电影了,它和我以前看过的电影都不一样。当我六年之后成了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的一名电影专业的学生时,我又观看了《光荣之路》。影片中,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扮演的戴克斯(Dax)上校带领着他的士兵行进在战壕中,而这是一条引领他们走向灭亡的战壕。当时从影片中看到的这些情景我至今都无法忘怀。之后,我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次电影作品回顾展中看到了库布里克的早期电影作品,并急不可耐地想知道库布里克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到底给我们准备了什么。1970年代早期,我又在齐格菲尔德影院(Ziegfeld)观看了《2001:太空漫游》,正是这部电影让我开始了对库布里克电影的研究,并最终写成了本书——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观看这部电影后,我知道不仅电影业将为此发生巨大变化,而且我自己也将不再是以前的我了。

  本书是关于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平的第一部完整的传记,书中描述和回顾了库布里克完整的一生——出生于纽约布朗克斯区,后在电影业界取得了无数辉煌,而目前他的离群索居的公众形象上又被添加了浓厚的传奇色彩。我写作此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打碎那个被人杜撰出来的库布里克神话,还原这位导演真实的经历。为此,我在过去的四年中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并采访了很多和库布里克相识并共事过的朋友和同事,我发现我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原先那个神话渐渐褪去,而一个真实的库布里克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以下就是他的故事。

  《库布里克传》读后感(十):人间智能

  “我要导电影,所以必须住在使用英语的大型制片中心,这样就只有三个地方可以选择:洛杉矶、纽约和伦敦。我喜欢纽约,但是和伦敦的制作水平来比还是差了点,好莱坞是最好的影视中心,但是我不喜欢住那儿,我也想远离好莱坞那种虚情假意的风气,那些低级的不怀好意。”这是库布里克对于自己为何长期“隐匿”在伦敦制作电影时的解释。也正是因为和名利场始终保持距离,让库布里克太像个异类。他和电影那么近,却又和电影圈那么远,拒绝让他自身成为聚焦的对象。这种谜团气质的形成,又和奥森·威尔斯“到处编造自相矛盾的传奇”从而戏弄群众的行为截然相反,所以人们习惯称库布里克为“隐士”,这绝不仅仅因为他像葛丽泰·嘉宝那样离群索居。其实,库布里克更像是个喜欢宅在家里的极客,在通讯远不如当下发达的年代,他就习惯了在位于伦敦的“指挥总部”里和全世界的合作者联系,搜罗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资料、球赛录像,以及那些自己在拍片期间错过的新片。拍电影不是他生活的全部(还有国际象棋呢),却早已成为他的习惯。克里斯蒂娜·库布里克说:“库布里克穿得就像一个卖气球的小贩。给他八台摄影机和一条裤子,他就很满足了。”库布里克自己说:“让我休假不去拍电影,就好像是让一个小孩子停止玩耍一样。” 库布里克像一台电脑一样精密、冷峻、理性,还具备智者的思想和艺术家的激情。比如他始终关注前沿科技,也从未停止思考,从[2001太空漫游]到后来未能亲自操刀的[人工智能],一向如此。[发条橙]令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那张邪气十足的脸变得家喻户晓,有人让他评价库布里克,他说:“世上只有一个他,没有任何一个技师像他一样,他是个天才,但是他的黑色幽默如同木炭一般黑,我怀疑他到底有没有怜悯之心。”后来库布里克给麦克道威尔送了一条拉布拉多犬,为它取名亚历克斯。有时候,库布里克的举动认真得让人觉得他在开玩笑。比如在拍[2001太空漫游]的时候,他请伦敦著名的劳埃德海上保险协会为他起草了一份保单,保证如果真的发现了外星生命,保险公司将对他进行赔偿。这部影史地位无比稳固的作品,当初上映却遭到评论界的狂轰滥炸,当时的库布里克说,“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场非语言的体验,它试图更多地与潜意识及感觉交流,而不是智力。我认为,那些不会用眼睛观察的人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他们只会听,但这部影片中他们听不到什么。”不过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却在年轻人当中掀起了观影狂潮。“三十岁以下的人群耐心而虔诚地在国会剧院门口排着队,就好像那里是一座教堂。在几乎没有预售的情况下,电影打破了开映日的纪录。有一次在放映过程中,有一个年轻人在播放‘星际之门’片段时,从走道上跑下来,撞到银幕上,还大叫着,‘我看到了上帝!’大麻燃烧的味道弥漫着坐满了年轻影迷的剧院,他们的瞳孔在夸大,思维受到纯电影力量的激发。”[2001太空漫游]的火爆最终成了超越电影圈的文化事件。约翰·列侬也被牵扯了进来,“哦[2001太空漫游]啊,我每周看一遍。” 对于库布里克的描述五花八门:彬彬有礼、完美主义、计算机……有人说他冷酷无情,有人说他幽默风趣,他能报出片场每一个人的名字,记得和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他对“导演中心”坚定不移,对绝对控制权极端崇尚。而他也确实用近乎“压榨”和“折磨”的方式去激发他的合作者们。很多编剧和演员都感叹同库布里克的合作“痛苦漫长,终身难忘,但是值啊!”雪莉·杜瓦尔拍[闪灵]时因为总不能令库布里克满意,精神一度接近崩溃,可她硬是挺过来了,最后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后来她和奥特曼合作[大力水手]时,后者对自己这位老搭档的进步赞不绝口。波兰斯基在片场有一句“名言”——“很好很好,呐,让我们再来一遍!”这同样也是库布里克的执导信条,通常来说,一条拍10遍、20遍对库布里克来说根本是家常便饭,有些一句话的戏,他敢频繁换机位让演员演上50几遍,甚至最后还用的是第一条……他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胶片是电影制作环节里最便宜的”。对于表演,他喜欢这样的尝试和探索,因为在库布里克的思维中,不试一下永远不知道什么最好的。所以,无论是对彼得·塞勒斯和杰克·尼克尔森这样的大明星,还是马修·莫迪恩这样的“菜鸟”,他都乐意看着他们对自己的“刁难”给出“不同寻常”的回应。但那种表演绝非不着边际的胡闹,而是对真实情境的可能性开发。只有火力全开的人才有希望进入库布里克的世界,因为他的心思之缜密恐怕无人能及。关于他喜欢“穷举”这一点,有人曾经说过:“我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人会像他那样对生活如此好奇,他对每本书、每句话、每个细节都穷根究底。”而杰克·尼克尔森的说法是:“和许多其他的导演一样,斯坦利在电影音效方面很在行,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就是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加深入细致。他不仅了解麦克风的音色,还摸清了卖麦克风商人的底细,甚至还能知道这个商人的女儿需要做些牙齿矫正手术。”若要改编一部小说,他会把成百上千个问题扔向作者,直到他和作者本人一样对小说熟晓通透;要拍某场战役,他会把整个战争的史料文献都一网打尽;要拍科幻,他最后就会成为一名科学家;要拍拿破仑,他就……他比方法派演员还要拼,他也许是个疯子,冷静至极的疯子。可无论对库布里克这个人是赞美还是诋毁,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它们的源头指向其实是一致的,无非是他的冷静刁钻,他的完美主义,而事实上,和他合作过的人,对以下这一点都供认不讳——“他有一种伟大的能力,让你相信他所做的事情是对的。” 库布里克的一些观点: 1.“如果你要完全自己拍电影,你可以不懂其他任何知识,但必须懂得摄影。” 2.“他们以评价舞台剧的标准来判断电影剧本的好坏,却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天壤之别。他们要求对白要精彩,情节紧凑,跌宕起伏。而我却认为,越是具有拍摄价值的电影,其剧本往往越平庸。因为剧本并不是用来给人读的,而是要让人在银幕上实现的。” 3.“观众不像影评人,影评人看完电影两个小时后就得解释这部电影,或者明确表达自己的好恶,观众就没有这样的困扰。” 4.“在我看来,卡夫卡的写作风格就是追求真实艺术效果的完美指引。他的小说充满幻想却有如新闻记者般的严谨。但是,所有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往往完全忽略了这一点,怎么怪诞梦幻怎么来。” p.s.记得2014年刚进WYC时,第一期的策划就是库布里克。到现在还记得那次策划会上,大家围坐一圈,听主编说完“库布里克他其实跟卢卡斯很像是吧”之后一起露出微笑拼命摇头的场面。以及,一年零一个月后的库布里克回顾展,[巴里·林登]开场前三小时,在交大的草坪旁看着歪果仁玩橄榄球时拨通的那个电话。现在回想起来,我是一起摇头的诸位当中最后一个离开的,而这本书,居然看了将近三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