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忏悔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忏悔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8 04:0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忏悔录》经典读后感10篇

  《忏悔录》是一本由[法]让·雅克·卢梭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70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一):哲学生活

  全书虽看着比较简单,其实真正读出味道的人有多少呢?相比现在社会虚情假意作者真情流露天真无邪(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自己保持一颗童心),难能可贵。爱智,爱生活,善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作者的出生就是和生命的斗争史,作者的出生造成生母难产而死(说明作者体质不太好)。很小就离开家乡到处流浪,随时都有可能面临饥饿疾病,各种危险而死,然而作者却依然坚强的活下来了遇到好心的“妈妈”。作者后来因为做石灰石和雌黄加水的实验处理不当,导致吸入肺部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或许正是在死亡的边界线待过几次,作者对人生态度才会有如此深刻体会。无论“妈妈”当初收留作者是为了出于一如既往的好心,还是栽培,还是其它。作者一直敬畏,仰慕妈妈,不敢有半点造次(或许个人觉得他们的结合才是最优战略)。青年卢梭存钱希望给妈妈改善经济状况,然而加速的妈妈的破产,也希望抑制妈妈奢侈浪费习惯来改善,但这是不现实的。妈妈的感情经历更为不顺,第一个不久就死了,然而遇到第二个的时候,就纯粹是引狼如室,贪图美色钱财,妈妈的晚年自然贫困和疾病中凄惨的度过。卢梭就幸运多了,各种艳遇,还遇到了虽然知识上配不上卢梭,但真心爱卢梭,而且善良的妻子。——

  第一次写书评,有不对之处请各位大神指正,欢迎交流

  ——————希望遇到懂你的我

  《忏悔录》读后感(二):翻译不行

  书本质总体满意,5号字体,看着比较累眼,胶装以后容易掉页。

  整本书流露出来的阴郁情绪弄得我都消化不良了,总共花了10天看完,估计看第二次的话是好久好久以后了。

  补充:后来看了陈筱卿翻译的版本发现不是里头的阴郁情绪,而是范希衡的翻译水平不够导致我读得很痛苦建议各位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选自己喜欢语言风格去读。范希衡的翻译对我来说太冗长拖沓缺乏文采了。说他冗长的一个证据是:陈版的仅46.4万字,而同样的内容,范版是54.5万字。对比一下就知道语言风格了:

  第一章

  陈:“发自肺腑深入肌肤

  范:“深入肺腑和深入肌肤”

  第六章

  陈:我对待他们只会使用孩子始终无效且常常有害的三招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生气发火。

  范:我对他们只知道用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往往有害的方法,那就是:感动讲理和发脾气

  第七章

  陈:凡是能在某一方面拔尖的人,肯定有人会找上门来的,必定时来运转,再凭我的才气,就没什么事不可能的了

  范:谁成了哪一行的尖子,谁就准能走运;因此,不管哪一行,我只要成了尖子,就一定会走运,机会自然会到来,而机会以来,我凭着本领就能一帆风顺

  第五章

  陈:他从不急于卖弄学问,而是看准时机,因此就更显得有学问。

  范:他从来不急于卖弄自己的学识,而是表现的十分适时,所以显得更有学问。

  有些句子范译得比陈好,但总体上陈完胜范。

  《忏悔录》读后感(三):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

  忏悔录,这里只是从两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1,贵族制度中国人貌似对贵族有莫名热爱,如果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鸡汤:项羽的失败是贵族的失败,刘邦的胜利是贵族的胜利,例如欧洲贵族骑士精神在泰坦尼克号的表现。貌似中国有了贵族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了。不可否认贵族有其正面意义,例如日本武士阶层一手打造了明治维新,俄国十二月党人反对自己的可歌可泣,但是其负面意义却是主流,举了当代的例子,仁波切们优雅举止,那是建立在无数农奴的啼哭上的。在忏悔录里,卢梭做为平民阶层,一辈子难以成为贵族,虽然其思想层次已经超过所有的贵族,但经常不得不成为贵族的附庸(文中经常提到某某公爵、某某侯爵),如果任何人处在卢梭的位置上,都会深深厌恶这个制度的。从概率的角度,平民出现优秀人才的概率和贵族出现优秀人才的概率是相差不多的,但是这种制度的存在,使得平民的才能难以发挥。这只有在大革命后打破这个制度后,才使得一群平民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主角,例如拿破仑,但是可笑的是,拿破仑掌权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封自己是贵族,这可是启蒙运动之后的法国,文化惯性是多么强大啊。

  再想到中国,大概也是这样,从历史来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贵族制度的著名鼓吹者,虽然他自己是平民,他的弟子因为有教无类也是平民,这并妨碍他对贵族制度的憧憬,但是孔子的意义在于强调了贵族行为,他更希望他的平民学生能够进入贵族圈子,这就打破了贵族制度。可是人们可能更关注前者了,几千年来,这种文化传承的力量是何其大啊。例如现在大家又开始关注贵族了,并希望贵族能够扛起中国的大旗,且不说给自己找个爹是多么可笑的行为,就讨论下现在中国的贵族是谁呢,刘源?王思聪?薄瓜瓜?他们真的能承担起这种历史重任嘛,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乐观主义还是逃避主义还是幼稚病呢。

  现在越来越认同钱穆的说法: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取代贵族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了。没有通过考试,就算你是巨富也不过土豪,而且考试不能世袭,大家见者有份。

  2、性,卢梭在书中对性绝不避谈,但是他对女人不过是一种情感依靠(例如华伦夫人和他妻子),或者再等而下之,就是一种性冲动(例如那些露水情缘),卢梭和女人缺乏思想的沟通,如果我们再往前推一步,女人大概就是这种缺乏思想的生物,就我而言,很少见到那种有思想且有创新的女人,庸俗、盲从、跟风和无主见大概是大多数女人的标签,女人们在分手后读起这本书时会不会有所反思呢?

  《忏悔录》读后感(四):我们生来本不是为了在世上享受幸福

  “我们生来本不是为了在世上享受幸福的;灵魂肉体,如果不是二者同时在受苦,其中必有一个在受苦,这一个的良好状态差不多总会对那一个有所不利。”——《忏悔录》

  在对卢梭的认识仅停留在名字上去看《忏悔录》,完全担心会受到他是一个伟大思想家影响自传分为两个部分,间隔两年。第一部分在卢梭前往巴黎谋生时结束交代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卢梭坦诚叙述了自己小偷小摸恶习,也叙述了自己对华伦夫人特别的情感。卢梭的坦诚之所以让我觉得难能可贵是因为在很多糗事甚至是连偷窃这样的事情他都能毫无保留的写出来给读者看,有的事情作为读者的我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往下接着看,但他仍旧写了下来。卢梭对华伦夫人的特别感情,我总觉得这是由童年丧母而来的一种恋母情结。华伦夫人、阿奈和他的三人关系能维持的如此和谐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以至于到了后面和乌德托夫人、圣朗拜尔的三人关系中乌德托夫人对他的冷淡,我更觉得这才是正常的,但是谁能说他比当事人了解他们的关系呢。第一部分的景色描写是整部自传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卢梭能将景色描写的如此淋漓尽致,到了第二部门也同样在描写自己周边美丽景色。不论是田园乡间还是峡谷小岛,景色的明亮鲜活和第二部的阴暗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而远离城邦的生活也更让人向往,但在第二部中,人们更愿意把卢梭的退隐看做一种逃避和逼不得已的行为。到了第二部分,给我最直观感受就是这是由交友不慎和新思想而引起的悲剧。但是不管遭受怎样的迫害,卢梭丰富精神世界,都支撑着他一路走来。他的才华和思想是令身边人所嫉妒和崇敬的根源,也因为种种新潮思想而被社会认为是异端。从卢梭软弱优柔寡断性格来看,他的一次次善良和不以最坏的一面来看待身边的人,让他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的,这样的性格给他带来了灾难,但也给他带来了始终站在他那边的挚友和妻子。

  要怎么去评判卢梭,每个人对他的看法都不一样,但是就只是从这样一本自传来看,这样一位人能被称为一位伟人,因为他坚守他的信念,因为他新潮的思想,因为他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的一生有过最美好也有最黑暗朋友背叛群众的唾弃,被驱逐被通缉。尽管晚年多不如意,但这磕磕绊绊的一生还是这样走过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们生来本不是为了在世上享受幸福的。

  最后来说一下译本企鹅经典系列的丛书,是我读名著以来,最喜欢的一个译本,从未失望。翻译很细致基本上还原了原著所有的小细节,相比起简装版看起来会花更长的时间,还是喜欢这样厚厚的字字句句都翻译到位的译本。毕竟不看原著是无法真正体会作者的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感情的,所以在译本上选择贴切的才能够更深入的去感受作者的用意与感情,才能体会所谓的经典名著。

  《忏悔录》读后感(五):大师之路

  时隔半年,我觉得这篇书评写得太血气方刚了。这篇文章里有大量的原书摘记,它们是关于卢梭是如何学习成长的。这其实也就是我写书评的本意介绍卢梭的学习方式。如果各位觉得书评腻味,可以直接跳到「引文」部分,不要错过卢梭的精髓

  ——————————————————————————

  我向来不相信这个时代的大师、专家,对他们的“名人名言”也不屑一顾。对我来说,所谓大师可能只是沽名钓誉产物,所谓专家见解,可能只是利欲熏心结果。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也许他们之中确有真才实学的。但一方面我能力尚浅无法将这些金子甄别出来,即使有能力去甄别,我也不愿像个筛子辛苦苦地将他们筛选出来;另一方面我这人生性倔强,凡是没有经过思考的一概不接受,与其告诉我大师的思考结果,我更乐意了解大师的思考过程

  但我终究还是需要大师帮我拨开重重迷雾引导着我向前迈进。一个人闭门造车,只会原地踏步陷入无知泥淖中。我不愿像只井底的青蛙,守着自己的小天地,以无知以为知。我要爬出来,感受大千世界的无穷,领悟宇宙时空魅力

  可是,真正的大师在哪里,我又该如何向他们学习?我想最近读的一本书可以给些启示,这本书告诉我一个普通钟表匠的孩子,如何成长学习,最终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卓越旗手。这本书是在作者遭受压迫时为表白人格所写的,他在序言大声疾呼

  「不管末日审判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书本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的过的,我当时就是这样的人……请您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就是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书是在他年近六旬时写下的,在此之前,他已经出版了奠定他欧洲思想史上崇高地位的《论人类平等起源基础》,爱情悲剧小说《新爱洛伊丝》,论述教育的《爱弥儿》等著作。一个著作等身的思想巨擘,他想在回忆录说些什么?一位六旬老者,又将如何回顾他的一生?

  正如序言所说,他选择坦诚。他将生平经历,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隐秘,全都毫无保留地说出:他坦白偷窃的习惯,披露与几个夫人的情事,道出将五个孩子送入保育院的始末……。即便如此,也不损他思想的卓越,比如他对金钱就有着高明的见解: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正因为这样,我才牢牢掌握自己占有的金钱,不贪求没有到手的金钱。」

  多么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啊!人世间多少人在追名逐利中荒废自己的一生,他们用物质、金钱建立起海市蜃楼;他们不爱思考,他们人云亦云,他们随波逐流;他们所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大脑奉献世俗社会,让社会替他们思考,帮他们做选择;他们盲从,他们无视内心真诚的呼唤,他们碌碌无为虚度自己的年华;他们听任世俗命运的摆布,他们自怨自艾满腹牢骚;他们胆小懦弱,经不起风吹雨打;他们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不堪。

  但亲爱朋友们啊,我们可是会思考的芦苇!这世间应该有更美好事物值得我们追求,它不会随着时间变质,它历久弥新,它是永恒的!两千年前,老子道德佛陀金刚、耶稣的圣经、柏拉图的理想国,现在依旧鲜活着,焕发着光彩简洁明了的勾股定理、欧拉公式,一经提出便是永恒,未来无论人类文明是否存在,这些数学定律都将永远正确;虽然左丘无目、孙子断足、司马遭宫,但他们退论的书策,万世不将磨灭。这些都是通过人类的智慧,所求得的永恒。如今钟表匠的儿子,二十五岁的卢梭决定追求学问,他说:

  「一个人只要对于学问有真正的爱好,在他开始钻研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各们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使它们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互相阐明,哪一门也不能独自存在。虽然人的智力不能把所有的学问都掌握,而只能选择一门,但如果对其他科学一窍不通,那他对所研究的那门学问也就往往不会有透彻的了解。我觉得我的思路是好的和有用的,只是在方法上需要改变一下。我首先看的就是《百科知识》,我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加以研究。不久,我又认为应当采取完全相反的方法:先就每一个门类单独加以研究,一个一个地分别研究下去,一直研究到使它们汇合到一起的那个点上。这样,我又回到一般的综合方法上来了,但我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有意识这样做的。在这方面,我的深思弥补了知识的不足,合乎情理的思考帮助我走上了正确的方向。不论我是活在世上还是行将死去,我都一点不能再浪费光阴了。二十五岁的人了,还是一无所知,要想学到一切,就必须下决心很好地利用时间。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命运或死亡可能打断我这种勤奋治学的精神,所以我无论如何要先对一切东西获得一个概念,为的是一方面可以试探一下我的天资,另一方面也可以亲自来判断一下最好是研究哪一门科学。」

  当然研究学问也是需要策略的:

  「我在执行这个计划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原先没有料到的好处,那就是:很多时间都利用上了。应当承认,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尤其在顺着别人的思路进行思考时更是这样,虽然我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时间可能比较长些,而且还能有相当的成果。如果我必须用心去读一位作家的著作,刚读几页,我的精神就会涣散,并且立即陷人迷惘状态。即使我坚持下去,也是白费,结果是头晕眼花,什么也看不懂了。但是,如果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毫不间断,我也能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这一问题可以消除另一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学计划中充分利用我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当然,田园里和家里的那些零星活计也是一种有益的消遣,但是,在我的求知欲日益高涨的时候,不久我便想出一种能从工作中匀出学习的时间并且能够同时从事两件事的办法,而不去顾虑哪一件会进行得稍差一些。」

  卢梭并不是一味地躲在象牙塔里,研究学问。每天清晨他会绕着乡间田园走一圈,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呼吸新鲜的空气。接着回到住处和大家边吃早餐,边与众人闲谈。最后他才会去看书。他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他说:

  「我起先看一些哲学书籍,如波尔—洛雅勒出版的《逻辑学》,洛克的论文,马勒伯朗士、莱布尼茨、笛卡尔的著作等等。不久我就发现这些作者的学说差不多总是互相冲突的,于是我就拟定了一个要把它们统一起来的空想的计划,我耗费了不少精力,浪费了不少时间,弄得共昏脑胀,结果毫无所获。最后,我放弃了这种方法,采取了另一种比这好得多的方法,我的能力虽然很差,但我之所以还能有些进步,应当完全归功于这个方法。因为毫无疑问,我的能力在研究学问上一向是很有限的。我每读一个作者的著作时,就拿定主意,完全接受并遵从作者本人的思想,既不掺入我自己的或他人的见解,也不和作者争论。我这样想:“先在我的头脑中储存一些思想,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要论点明确就行,等我的头脑里已经装得相当满以后,再加以比较和选择。”我知道这种方法并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拿灌输知识的目的来说,这个方法倒是很成功的。有几年功夫,我只是作者怎样想自己就怎样想,可以说从不进行思考,也几乎一点不进行推理。几年过后我就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足以使我独立思考而无须求助于他人了。在我旅行或办事而不能阅读书籍的时候,我就在脑子里复习和比较我所读过的东西,用理智的天平来判断每一个问题,有时也对我的老师们的见解做一些批判。虽然我开始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未免晚了一些,但我并没有感到它已失去了那股强劲的力量,因此,在我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别人并未说我是一个盲从的门徒,也没说我只会附和先辈的言论。」

  卢梭就这样潜心治学直到三十岁。当他离开故土踏上去巴黎的旅程时,他已不再是那个无知无识的年轻人,而是拥有人类两千年文明的思想巨人!他来到巴黎之后所发生的种种故事也不必一一细说,比如:他与百科全书派狄德罗的结识,改革音乐记谱法(也就是发明了现在用的简谱),论文获奖而一举成名……这些都是他蓄势的结果,就像水库里的水,长年累月地积蓄,只要时机一到便会倾泻而出,汹涌澎湃。

  注意到了吗,他在蓄势的那几年里,他是从未跟随过他那个年代的“大师”,从未上过他那个年代的“名校”,他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古籍经典获得的。卢梭并不像众人一般将古籍经典供奉在神龛上,而是将他们请下来,让他们一个个发表各自的言论与观点。他对政治有疑问,洛克便会前来解答;他要是觉得逻辑欠缺,欧几里得便来训练;他如果感受无聊,荷马便会为他唱出史诗。卢梭就像君王一般——只要他从书架上取出经典翻开阅读——聆听诸位大师的见解,筛选区分综合,得出他自己的结论。当卢梭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他不再是代表他一个人,而是代表所有的大师。在那个时代,他卢梭便是大师中的大师!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真正的大师在哪?答案就在你的书架上。让时间做筛子,经过千百年的淘洗,替你筛选出真真正正的金子。阅读那些经典吧,聆听那些大师吧,享受这段旅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