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三次浪潮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3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10篇

  《第三次浪潮》是一本由[美]阿尔文·托夫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一):未来已来

  人,总是很难知足的,对于过去的总是放不下回忆,对于现在总是不愿意珍惜,对于未来又急于知道,所以我们对于未来学家的作品总是趋之若骛。固然,成为未来学家,并非是从外太空降临的,也不是从未来穿越到现代,而是那些基于过去的经验加上当前的判断,对于未来的推理。很多推理是没有理由的,几近于科幻小说的感觉,但是有些推理还是有鼻子有眼睛的那种,比如我们在三四十年后阅读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作品《第三次浪潮》,就感觉他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全书的逻辑相当清晰,相对于第三次浪潮,必然涉及前两次,即把农业革命当作首次,工业革命当作第二次,而第三次不是首次与第二次的叠加与蜕变,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从信息层面突出我们生活的恐慌与痛楚。前两次浪潮,我们经历过,而且是数万个好事之人在文学作品中反复书写的,什么田园牧歌,什么车水马龙之类的,让我们觉得现代的节奏真是糟糕,一切都来得突然,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是第三次浪潮来临之后,我们不一样地发现自己的智能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于是有选择地忽略有选择地注意,只不过视角不同而已。 把一门学科弄明白,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比如手中这本《第三次浪潮》并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它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也关乎社会经济政治等人文领域,如果我们不是想走捷径、图方便,谁愿意在重重的线索中找寻我们的注意力。 时代大潮一心向前,而我们身处其中,是没有立锥之地的。我们从本书的章节中就发现信息社会的产业是多元化、深层次的,它事来的不仅仅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下降,更多的是科学与教育的兴起,我们在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中识别到自己真的不是世界的主人,我们尽管可以上天下海,但是我们并不能随心所欲,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首先想到的是生命体征的延续,而不是通过牺牲的方式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人格、民主等看不清、摸不着的概念反而兴趣盎然,仿佛我们是生而自由的,我们如果不自由,我们就无法呼吸与心跳。 多少年过去,我们才发现未来不过是我们内心的影子,我们尽管肯定了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胜利,但是我们却无法识知方法论的迭代与升级,我们需要的是一次次的失败以及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信心与力量。对于书中提及的电脑、电视、电话,本来是因为我们的物力恒微而无法达成,却不料在时代的考验下,我们一一实现了,我们不仅有了这些固定端,我们还有移动端,特别是网络技术将一切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们的边界更加模糊了,我们的心理更加健壮了,但我们仍然说不清、道不白未来的样子,也许阿尔温托夫勒还需要书写未来进行曲的第四、第五章节,或许是他的继承者去完成如此宏伟的跨越。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次浪潮》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他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出生于纽约,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次浪潮》被称为是“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杰作之一”,由此创造了充满睿智的术语“Thethirdwave(第三次浪潮)”,促成了许多新产品、新公司,甚至新雕塑、新交响乐的诞生,影响了文化思想的各个层面。在80年代国门初开的中国,《第三次浪潮》是第一本西方思想的流行作品,其影响力是空前的。阿尔文·托夫勒是第一位洞察到现代科技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结构及生活形态的学者。在《第三次浪潮》中,他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以及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给历史研究与未来思想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的实现,不仅满足了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对传统经济与社会组织的颠覆与改造。现代农业文明带给当代人类的不仅仅是一种新能源,更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经济形态转型的新革命。传统农业,体现和贯彻传统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自然界各种物质与事物之间相生相克关系的阴阳五行思想,精耕细作,轮种套种,是它的典型工作生产模式。

  “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等六大基本原则。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资源为基本发展资源,以信息服务性产业为基本社会产业,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本社会交往方式的新型社会。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社会体系和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革。

  未来的世界,有无限的可能,我们拥有一颗好奇的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总有一天幻想都会变成现实。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三):预见未来

  我们大多数人善于研究历史,因为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事实和结果都很清楚,我们只需要去分析、解读、思考过去,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擅长预见和分析未来,因为未来所有会发生的事情都是一个未知数,甚至可以说未来可能包含着很多人的梦想,但是梦想却不一定会真正的实现,你曾经的梦想和预言又实现了多少呢?

  如果你没听说过托夫勒,那你一定听说过未来三部曲;如果你没听说过未来三部曲,那你一定听过一句话: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天会使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

  阿尔文·托夫勒,著名的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社会思想家,其享誉全球,未来学泰斗级人物,未来三部曲是托夫勒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即《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

  当我拿到《第三次浪潮》时是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去感受和体验这位未来学大师的分享,说激动是因为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和期待,说忐忑是因为我担心未来真的会像电影《世界末日》那样充满了无情和恐惧,简言之,我更期待未来。

  学过历史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人类的文明发展过程是农业文明—工业革命—信息化社会,同样,托夫勒在书中,也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虽然这本书首次出版是在1980年,那时代还处在工业革命和信息化社会交替的过渡阶段,但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却风行当时的整个世界,对初开国门的我们来说,影响力也是空前和巨大的。现在我们再回首去看这本书时,不得不感叹这位未来学大师对未来的精准把握和分析,因为书中的预言大部分都已经实现,有的还处在慢慢实现的过程中。

  在书中,托夫勒帮我们重新考察分析了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的发展、兴起、矛盾、影响以及结局。

  第一次浪潮的称霸期,土地是经济、生活、文化、家庭结构以及政治统治的根本,身份和阶级的等级分化、单一的劳动生产方式、权力和资产的分散或集中。

  第二次浪潮文明因掌握了神秘且有力的因果理论,创造了它自己的新桎梏,但同时也轻视了那些不可量化的东西,并以扭曲的视野去观察自身和宇宙。

  然而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使整个文明和制度、技术、文化都在发生着变化,并日趋分裂。新能源的出现、海洋工业的发展、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计算机领域的广泛应用、大批量生产、电子信息化的发展、服务业的崛起、家庭职务和工作的合理分配、金融业的发展、工作生产方式的变革、思想的变动、全球化企业的发展、人类对浩瀚宇宙的不断探索与发现等。这些给人类带来惊讶的新事物的发展正在悄悄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文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相应的问题:个人和组织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新文明冲击着旧文明,发展、变化、冲突也随之而来的显现出来,未来的变化是冲突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的演进,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只有一个选择:重新调整个人和组织以应对新局面的诞生。

  最后要赞的是,本书自带书签,很方便很实用。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四):最理性的科幻小说

  从古至今,人类总是热衷于预测未来,从行业预测到科幻小说,我们总是想提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这本《第三次浪潮》的作者也是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他比普通的预测者聪明的多,因为,他的预测有很多在今天确实成为了现实,而他也因此名声大噪,这本书也成为了未来学经典。

  所谓的“第三次浪潮“,其实也就是托夫勒对于第三次信息浪潮带给世界方方面面的变革的预见。因为如今距离这本书出版已经过去了近40年,里面的好多观点现在看来已经不新鲜了。但是,退回到40年前,能提出这样大胆预测的还是引起了轰动,托夫勒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最有远见的人之一了。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他一生都致力于研究未来,出版了多部经典著作,这本《第三次浪潮》和《未来的冲击》、《权力的转移》,并称作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上世纪时都风靡过,喜欢未来学的朋友建议把三本书都找来读一读。

  全书虽然讲了挺多,但重要的也就是三点。

一、人类至今为止经历的三次浪潮

  所谓历史和社会不会爬行,只会跳跃。人类从蛮荒时代发展到现在,主要还是靠几次大跨步,第一次就是农业浪潮,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我们的祖先开始以种田为生,从原始渔猎社会步入了农业社会,诞生了最初的文明。第二次是工业浪潮,大约从17世纪末开始,标志性事件就是工业革命。从此,我们进入了工业时代,机器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人类的生产力和效率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书中很值得一提的就是托夫勒关于工业时代的总结,主要有6个特点,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集权化,这一切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是也泯灭了个性,让整个社会变得机械化。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第三次浪潮来改变这一切了,第三次浪潮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信息浪潮,大约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人类又前进了一大步。

二、第三次浪潮带给我们的变革

  这本书其实很杂,托夫勒把能源、社会、经济、家庭、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几乎都讲到了,让人真想感叹他的想象力之丰富。不过,我主要说3个印象深刻的吧。

  第一个就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都知道现在传统纸媒早就日落西山了,各种社交、资讯类app牢牢地把握着话语权,我们可能习以为常了。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能预测到这样的趋势真的挺厉害的。托夫勒就是这样,他发现美国的几大以《洛杉矶时报》为首的权威报纸的销量不断下滑,与此同时,一些针对专业人士或地方市场的小众杂志则遍地开花。电视台的情况也差不多。这些不寻常的迹象让托夫勒做出了大胆的预测:第三次浪潮一定会带来一个媒体多样化的新纪元。如今看来,他当时的想法确实很有先见之明啊。

  第二个就是产消合一模式的崛起,产消合一模式就是指我们既生产,又消费自己的产品。这个现在也很常见了,像是好多厂家让用户自己设计产品、好多餐馆主动让顾客试吃,然后提出意见,再根据意见调整,这些都属于产消合一模式。只是我们现在有个更高大上的词,参与感。这个词最开始火还是因为小米,小米一开始设计系统时,就去各大论坛找到不少手机发烧友来做参谋,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小米如今的成功离不开这些无名的功臣。可以说,在未来,消费者主动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机会肯定越来越多,这绝对是一个大势。但是,要是退回到40年前,能想到这个大势的托夫勒还是很聪明的,他通过各种社区自助运动的崛起,感觉到了人们心里那种为别人服务,也就是变成生产者的愿望,还是很有洞察力的。

  最后一个就是生活、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前面也说了,工业时代的特色是机械化,包括人们的作息时间、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像机器那样步调一致,效率是上来了,但是也缺少了生气。所以,托夫勒大胆预测,随着第三次浪潮的崛起,这种社会规范肯定会被淘汰,人们的步调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启发托夫勒想到这一点的主要是当时流行起来的“弹性工作时间”,以及夜班岗位的增多,这些都是以前没有过的现象,也从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现在,毫无疑问,个性化和多样化早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也为这个世界增添了许多色彩。

三、观察出灼见

  虽然这本书现在看起来是有点过时了,但是,它里面关于预测未来的思维模式还是很值得学习的。托夫勒能做出这么多准确的预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观察能力极强,总是通过细微的观察,找到不易被人察觉的变化,并找到这些变化中的预示。像是杂志销量下滑、自主组织增多、兼职和夜班工作者激增……要是换个人看到这些现象,可能只觉得是经济越来越发达了,但是到了托夫勒这,就能预测出那么多的趋势,这种观察能力确实值得现代人学习。可以说,要想预测未来,先要看明白现在。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五):不同的浪潮走向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在这个时候,面向中国读者出版是有些尴尬的。这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主要内容是讲述300年前的西方社会到1980年左右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社会的预估(主要是西方民主社会),而其中有很大部分并没有在中国实现,所以本书的受众应该是西方读者。除非是你很懂今天的西方社会状况,对其发展历史有一定基础性的了解,这样最好不过了。但是不是这本书就完全不适合中国读者看了呢,当然不影响看,如果不是出于学术性的目的,我觉得意义并不大。若是想看中国的浪潮我更推荐你看《1984》(即《一九八四》,孙仲旭 译林出版社是首选,董乐山、傅惟慈也是很好的选择,其他版本不建议买,《动物农场》是类似的,都是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之作)

  工厂属于人员集中化,要求人员更专业,技能更专一,这使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形成了规模的极大化,造成了行业的垄断,市场全都掌控在行业领域内的几个巨头手上,最终造成了集权化。

  同时,工业主义打破了产消合一的局面,将生产和消费分开,把融合经济变为分裂经济,创造了产品的交易制度,人们不再是自给自足,而是可以让劳动创造更大价值,而且还可以享受别人生产的食物、货品和别人付出的劳动。同时也带来了语言的标准化,小语种被逐渐退下历史舞台,货币和价格标准化减少了大量的讨价还价。

  第二次浪潮波及不同国家,阶层,文化,种族,宗教,性别,党派团体。多样化的联络方式节省了大家传播消息的速度和范围;避孕套的发明让女性可以有机会出去就业;留声机的发明让歌手不再去歌舞厅卖力演唱;电视让收音机不再受宠爱 而汽车又让收音机再次被广泛利用;计算机和打印机的发明,让效率翻不知道多少倍。整个国民经济,在18-20世纪取得了数十倍的增长。

西欧和中国的GDP变化趋势

  作者提到的第三次浪潮拥有许多特色:分散式生产、适当的规模、可再生的能源、疏散都市人口、在家中工作、自产自消等。浪潮不仅能为能源、科技、农业、经济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而且连个人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影响。同时浪潮也会带来变革的威胁,社会更趋于多元化,变化的速度与日俱增,个人和阻止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很多人开始酗酒 吸毒 抑郁 精神分裂,甚至是自杀。

  这些虽然只是假设,在当时并未完全成形,但的确也有部分设想实现了,比如当时很多人喜欢做兼职,现在也一样,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开始出现,他们是更现代化的自由职业者,有着更强的能力。多样化的交通工具,让我们更安全快速的到达世界各地。科技互联网也越来越发达,能帮助我们完全很多的事情。新能源的开发,海洋的探索,宇宙的揭秘,都让我们充满了期待。

  再来说说中国,明白人都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在经济文革十年浩劫,中华民族的文明被我们的人民亲手毁灭了,那些年我们失去了太多。包括建国以来,大跃进,人民公社让大家丢下土地,去赶超西方工业,当局人为的造成人民大批量被饿死,直到改革开放才让中国的经济步入正轨。而到了今天,马云才发表了言论说中美贸易战可能持续20年,我用“呵呵”两字回应一下好了。日欧之间已经快要完全实现了商品零关税,全球趋势也在跟进,而中美还在解决贸易逆差,因为美国无法解决中国的社会结构,不能从底层解决根本问题,中国人民将继续面临由政府带来的各种民生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十年前和现在的变化(就不扯到出生时候了,毕竟如果有机会看到这篇书评的人年龄跨度可能也不小)。十年前的诺基亚很辉煌,十年前没有滴滴打车,没有美团外卖,没有今日头条,没有快手抖音,没有共享单车,也没有微信。十年前京东销售额10亿,现在已经是1000亿了,而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外汇储备增长1.5倍。人们的收入变化不大,房价泡沫却出奇的大。

  1980-1985年:摆地摊;

  1985-1990年:个体户;

  1990-1995年:大老板;

  1996-1997年:下海潮;

  1998-2003年:炒股票;

  2003-2007年:房地产;

  2005-2012年:直销热;

  2012-2015年:互联网+;

  2016-2020年:分享经济+粉丝经济。

  2021-未来……可能是老年市场吧。

  未来十年工作将越来越不稳定,就业率将不断下降,引来一波失业潮,你现在所谓的能力,在不久将一文不值。科技的进步,必然会替代部分人工,收银员 传菜员 快递员 搬运工 公共司机都会被自动化的产品所替代(机器人的长期成本对企业是更有利的),AI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是未来的主力方向。所以,中年危机是越来越严重,希望你能学习更多不被淘汰的技能,面临不可预知的未来,抓住机会 抢先占位,不要在泰坦尼克号上争夺一把躺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