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暗经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暗经验》读后感10篇

2018-09-23 03:0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暗经验》读后感10篇

  《暗经验》是一本由李宏伟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暗经验》读后感(一):一群人的孤独与一个人清醒

  《暗经验》的封面设计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创新,以黑色底色辅以椭圆式的灰色,激发人以探索欲望,好像宇宙中的黑洞,自始自终是存在着,只是等待勇者出现书名是竖体的,类似古籍表达方式,而“中信出版集团”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小号字出现,有种“深居闺中,待君抬爱”的感觉。 《暗经验》是李宏伟系列大作的一部,相比于《国王与抒情诗》,此书更加纯粹更加精练,后者犹如一串串绿叶,对《暗经验》这朵红花极尽衬托之势。此书集合了李宏伟创作的三则现代寓言,尽管篇目尚小,但也显得李宏伟的别出心裁、稳驭文舟。从内容分析,李宏伟是对出版审查抱以仇恨态度,毕竟主人公张力以“暗经验”作为依托去决定一部部作品是否见天日,这不仅体现作者大胆,更突出了作者的谨慎。 有些作者,心虽不满,但考虑自己社会生存环境,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亦有些作者,敢于面对惨淡的现实,敢于与“看不惯”的事情叫板,但是李宏伟既不是谋士,也不是斗士,而是集合二者的优势,成为有勇有谋说道者,在字里行间冷冷地观望读者的反应。 李宏伟,与当下的读者是同行人,他们都是文革后长成的一代,他们对于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成就是基本肯定的,但是不同经典伦理说教,他们流淌的是自由平等血液,深受改革开放“开眼看世界”的影响相信西方的物质文明进步绝不是叫叫口号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两位精英政治人物振臂一呼,因此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以这种半文学理性的方式展现与众不同一面,成为了新生代的客观选择阅读写作关系,类比于鱼水深情,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然而,阅读并不能天然成为每个人的兴趣,写作也只是若干人夜静人思的表达,因此在作者设想的若干种可能中,读者常常会模糊黑与白的界限,正如寓言中所彰显的“张力发现自己和自己养的黑猫正在变白变透明”。 三则寓言从数量上不多,但是从本质上却很精准地抓住了当下人不安烦恼。李宏伟所期待的是读者的集体意识,但是在物质生活如此丰裕的情况下,还能指望读者作出过激的反应吗?或许是不会,也正因为是不会,总体上这种将自我视角掩藏起来的“自说自话”,绝非目前网络文学的主流形式同时,作品还认真探讨了“如何实现作者心声与读者视野的重合”,毕竟每一位读者不管性别年龄学识,都是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工作养成了一双火眼金睛,他的苦恼永远不会与别人重样,但是在现实中回避与别人的双目对视,往往选择一种安全的无忧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李宏伟首先是位有温度的读者,然后才能成为有广度的作者,在《暗经验》中凝聚的是一群人的孤独与一个人的清醒。

  《暗经验》读后感(二):暗经验

  李宠伟的小说,入选2017年中国好书评选,暗经验是他的最新力作

  三个现代寓言故事,以阅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故事背景与不同的故事场景。对于虚拟与现实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与想像

  对于小说与虚构,我们给了他们可能性,同时也给了两者相融性,在未来来临之前给了我们以启发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那只猫,叫爱伦的猫有什么特别之处,看到张力的回答面试问题,还以为这是一本带有灵异的小说,后来看到了暗经验局,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什么是暗经验局呢

  是为了促进文学繁荣发展,影响世道人心

  也是为了让有创新创作,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作品不会被埋没,也是为了让一些其他的作品,得到规约,在适当范围发展。

  暗经验设四个处,各处还有不同的科

  而张力在一番不算很紧张的面试之后,通过了,成为了暗经验局的一名成员

  每天都会接触到好多的作品,这些作品也给了他工作的动力

  小说到了这里就好了么?当然不是了,当张力开始力挺一部作品的时候,也得到局里的同意,协作其创作完成,同时他接到一个老人电话,老人想要完成一部小说,因为这问小说,张力与之一起努力,同时也得到了局里的强力的推荐与赞同。

  可是,爱伦本来是一只黑猫,尾巴的毛却开始变白了,而张力见到的局长,副局长,他们的皮肤格外的透明,起先张力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同事告诉他,他才震惊的明白,原来暗经验局里的人,因为随着职业的越来越高而整个人也会呈现出越来越透明的迹象,可是医学研究表明这个对人的身体没有任何的影响,那么从创办这个暗经验局开始,大家就认为这是因为文字神圣,所以需要我们越来越纯洁灵魂与身体去做这一项工作,也只有这种解释

  三个故事都很别样化,唐山的母亲为了临终前见儿子一面,选择以完美的虚拟外貌呈现在他面前,而唐山为了那寻找的梦,而一路前行

  读书会成员们谈论着一本名为清单的小说,却发现这本书原版其实还没有上市过,因为有一位书评家是这个作者笔下的虚构人物

  现实与小说,相互结合与交替,在小说与虚构中,让我们相信,是否有存在一个平行的空间,这个世界可以沟通现实与虚构,让现实与小说相互的结合。

  在未来大数据变化来临之前,不知道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是否也会变的越来越透明,黑色的猫是否会开始变成白色,而虚拟与现实是否可以完成完美的结合,现实中可以存在虚拟,虚拟中可以存在着现实

  作者的想像力非常的丰富,故事的情节设置的非常的巧妙,在有限的空间里,我们都身处在虚拟与现实中,也身处在小说与虚构中

  《暗经验》读后感(三):以写作确认时代图景

  转载自《文艺报》2018年7月2日2版 文/李宏伟

李宏伟

  为什么要写作?尤其是读了那些经典作品,知道前人能够达到的高度,每一次走进图书馆书店,都会怀疑一生时间仅仅用来阅读都不够。2003年,确定以写作为志业之前,我问了自己这个几乎每一个写作者都会自问,也会被他人不断问及的问题。想来想去,认定需要“以写作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才算自我说服。

  人都是要死的。如果在死之前,能够找到一件事情,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忘记死亡的存在,这是一种幸福。如果这件事还能让自己对死亡深入了解,当其来临时不至于恐惧畏缩,这是双重的幸福。假定死亡将取消一切,则“以写作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有两层意思。一是需要写作这一行为及其结果来赋予自己有限的时间以实质。我并没有以写作打败时间这样不可能实现的执念,但写作可以让我感到,时间经过了我并且没有白白流走。另一层意思则可以视作执念,我希望自己的写作不愧对那些滋养我的作家,如果他们的作品构成一座殿堂,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够在这殿堂里有一席之地,哪怕是敬陪末座,尽管那时我的身体早已陨灭,对此无知无觉,这仍然是对自己存在的确认。

  时至今日,这一自我说服已有所转化,如果再以相同的句式表述,就是“以写作确认时代的图景”。其中的变化,是写作实践带来的,也是离开学校之后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的首要,是对存在的体认。抽象精神性的个体存在,总是坐标具体时空,而这个具体的时空又必然是一个时代的构成部分。不管作家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他是否愿意追寻、承担,其写作必然映照他身处时代的精神状况。身在此时此地,无论实际情况将来被证明如何,我都认自己的时代为特殊,认它是一个转折、交汇的节点,认它兼备范式、价值情感的毁坏与生成。个人的确认系于时代,惟有时代图景得以确认,个人存在的坐标才能清晰

  要确认时代的图景,作家必须首先是观察者、感受者。时代并不是有形的可以描摹、传递对象,作为个人,作家只能看到时代图景可数的几块拼图,他的生活也只能在少数几种现场之间来回,但这可数的拼图与现场,就是他的真凭实据,作家据此观察生活、感受现实,他以充分的共情能力,由此及彼、推己及人,想象理解个人在时代浪潮冲击下的生活情态,推演个人与群体命运波澜,参详时代的精神状况。要确认时代图景,作家更必须成为发明者、定义者。时代并不是个定数,现实也并不是静待作家出入的景观,试图以紧贴的方式占有现实,以为所见即所得是惰怠的妄念,甚或是封闭性的偏执。没有得到准确书写与明确定义的时代,无论事实上多么丰富,都将湮灭,丧失作用历史能量。因此,作家必须以文字为火光,照亮时代隐匿的绝不会主动示人的幽暗,并将幽暗的结构如同显影一样,带到他同时代人的面前。甚至有时候,这个结构是残缺破损的,作家还要以创造本意将它补全。这未必是时代本来的样子,但作家的工作是如此出色,一旦他补全,它就成了那样,而且只能是那样,留待后来者辨认、追想,进而调适、修正。

  观察、感受、发明、定义,这并不足保证作家写下的就是时代图景的本来面貌。本来面貌本身,也不是作为个人的作家可以证实的。这时候,可能还需要作家成为一个想象者、信任者。想象和信任都不指向具体时代的图景,而指向囊括了所有时空于一体的图景,关乎所有事实、所有秘密的图景。这图景也许由更高的存在绘制、掌握,也许自行生成、自足存在,无论是哪一种,作家都无法得见,但他必须想象并信任它的存在,并据此来写作,来绘制局部的属于他的时代的图景。

  毫无疑问,当作家相信他的写作,相信他对其时代图景的确认,符合那整全的终极的惟一的图景的预定时,他将获得与更多个体、更高存在共在的充分的幸福。这是我目前对自己写作的期待,并愿意为此持续写下去。

  《暗经验》读后感(四):专访|李宏伟:虚拟现实时代的生存经验

  转载自澎湃新闻 文/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曹忠 本文已获得澎湃授权转载

  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上,编辑诗人小说家李宏伟来到上海,带来了新书《暗经验》。他从这个时代的生存经验入手,展开对现实的思索

  《暗经验》集合李宏伟创作的三则现代寓言故事。同名小说《暗经验》讲述青年张力在暗经验局筛选适合出版的作品大纲、监督作者们的创作。随着事业的上升,张力发现自己养的黑猫正在变白变透明;《而阅读者不知所终》中读书会成员们谈论着一本名为“清单”的小说,一位书评家意外收到《清单》作者寄来的增补版样书,却发现这本书原版未曾上市;《现实顾问》里的母亲,因为一段隐秘,临终前选择以虚拟外貌呈现在儿子面前。

  8月18日,澎湃新闻记者就《暗经验》对李宏伟进行了专访。

李宏伟

  澎湃新闻:您怎么定义《暗经验》?

  李宏伟:这个集子由三个中篇构成,是三种异质经验的集合。《暗经验》涉及个人和他人的经验,或者说个人身整体性的人类经验;《而阅读者不知所终》是个人的精神世界如何与现实世界关联,精神世界怎样倾入,甚至置换了现实世界;《现实顾问》关切的是,信息时代,我们与亲人互动模式发生变化后,如何理解他爱与自爱

《暗经验》暗经验8.7李宏伟 / 2018 / 中信出版集团

  澎湃新闻:当时怎么想到要创作《暗经验》这样一个故事

  李宏伟:我写小说通常会先有名字或者一个意象,然后由此展开。“暗经验”同样先有了名字和模糊的画面。“暗经验”与经验的关系,勉强可以类比于“潜意识”与意识,暗经验也可以看做人类整体经验更下层、更庞大、更静水流深的那部分。

  当下文学现场过于强调个人经验对写作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表层的个人经验下面,还要有更丰富复杂的由文化风俗习惯积淀下来的整体经验。文学作品是这种整体的暗经验的外显部分,它如何反向作用于个人、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是这个小说的兴趣始源。

  澎湃新闻:您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

  李宏伟:我希望自己的写作照亮被遮蔽的情感,探索未被发现的世界。读到小说的人发现他周围日常的被忽视的情感,感知到除了他置身的现实世界,还有可能的世界或者应然的世界。小说也有义务告诉读者,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把这个应然的世界带到读者面前。我希望《暗经验》收录的三篇小说离这个要求不太远。

  澎湃新闻:《暗经验》中的暗经验局是否是一种隐喻?

  李宏伟:如果隐喻是指内容审查机制,起码在我的写作意图中是没有的。我之所以把暗经验与小说的细节实在出版方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是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在这方面比较体会;二是文学是暗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不需要特别简单粗暴对抗,这种对抗触及不到事实与事物根本

  澎湃新闻:《暗经验》结尾处用了一个“黑”字,且重复了很多次,这是否有一种诗的韵律在里面?

  台湾诗人陈黎有一首诗叫作《乒乓》,全诗只有“乒”“乓”二字,初读的时候,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他亲自朗读之后,才知道他是在描写战争的场面,而“乒乓”二字,把战争的场面用拟声词达到了突出的效果。您在第一篇的结尾处用一连串的“黑”有什么深意?

  李宏伟:这么多的“黑”字放在一起,有其自身的语言、韵律方面的魔力。就小说的内容而言,这是一种缅怀,那时候爱伦(小说里的猫)已经从全黑变透明了,(小说主人公)张力的生活也有很大一部分被改变了,随着这种改变,很多东西都无可挽回地流逝了,张力甚至怀疑自己当初进入暗经验局的选择。这种情境下,张力的写作就在缅怀流逝的同时具备校正过往的力量,何况,按小说里的惯例,他这么多让人畏惧的“黑”还仅仅是一个提纲而已。

  澎湃新闻:有人说文学是作家的武器,它反映社会现实或表达某种呼吁。您怎么看待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李宏伟:抽象来说,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类似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有的文学是记录式的,这种记录必然带有一定的滞后性,作家写下来的是已经逝去的。有的文学是先导式或引领式,它面向那个比现实世界更高更美好的世界进行召唤,并有助于那个世界在此世界的及早落实

  澎湃新闻:您把文学比作社会的躯体,有没有想通过写作去改变什么呢?

  李宏伟:一定会有,但这种改变不是那种直观的,像左拉说的《我控诉》那样,这只能看作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文学作品。我觉得文学对社会的改变是更深层次的。比如说,在托尔斯泰的时代,当作家们写下那样的小说的时候,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必须以更紧密的方式与社会构成联系,更加关心他脚下的土地、更广大的人群,这些意识层面的改变可能更缓慢,但更有效。文学对社会的改变应该以类似“移风易俗”的方式。

  澎湃新闻:您是学哲学出身,哲学对您的写作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李宏伟:哲学对我个人的影响主要还是在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上,有时候会更关注精神上的形而上的东西。在我的小说里面,我想的不只是记录,更是对生活的发现。

  澎湃新闻:书展期间,您对于现在的读者有过观察吗?

  李宏伟:我很少直观地去总结社会情感模式,更多的是通过推己及人的路径。大体上是在自己身上省察与人相处过程中细微的东西,或许会有更好的对待彼此的方式,这会潜移默化地落实在作家的写作当中。这也是我几乎不写散文、专栏文字的原因。我觉得我很难把这样的文字处理到自己满意的不粗暴的程度。

  澎湃新闻:怎么理解这种“不粗暴”?

  李宏伟:粗暴的方式是直接地告诉他人,你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但是,面对生活,首先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选择。

  《暗经验》读后感(五):李宏伟:“写作本身不就是妄念一执?”

  转载自《文艺报》2018年7月2日2版 文/方岩

  李宏伟试图把对当前社会的总体性理解,转变为带有寓言意味的故事,以期让蕴含于当前社会形态中带有表征性的症候在错置的时空中显现、膨胀。鲜明的叙事逻辑、奇异的想象力和饱满的故事以某种极具未来感却又有现实说服力的张力结构形成了一个个完整度极高的叙事。

《暗经验》《暗经验》目录暗经验暂无评分李宏伟 / 2018 / 中信出版集团

  在《而阅读者不知所终》(《人民文学》2016年第9期)中,李宏伟不仅虚构了一本书,而且虚构了一群读者对这本书的阅读及其对作者的猜测和追寻,紧随其后的还有书中人物与书的作者的对话。无疑,这是一次关于虚构的虚构,或者是虚构与虚构的叠加、指认或拆解。这里不仅有极具辨识度的李宏伟式的小说写作模式,而且对于熟悉李宏伟作品的人来说,还可以把小说中那些观念、情境、片段的冲突、辩驳甚至是相互证伪,视为他的小说观的复杂的呈现方式。

  李宏伟不是那种相信具体经验可以直接呈现的小说家,他不信任语言与具体经验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曾使用“切割”(《我是作家,不是邮递员》)这个看上去笨拙、蛮横的词语来嘲讽那种关于“虚构”与“现实”的僵化理解。哪怕是涉及自身较为确信的某些观念,他也要设置复杂的情境和缠绕的语言,让其犹犹豫豫地显形。这种不确定的姿态和形式,大概是与作家智识的复杂、语言的绵密以及想象力的境界相关的。所以,若将《而阅读者不知所终》视为作者某种程度上的夫子之道,尝试梳理出清晰的观念图景可能是困难的,倒不如先截取某个片段,从小小的缺口开始去逐步探索李宏伟的虚构世界。

《国王与抒情诗》国王与抒情诗评价人数不足李宏伟 / 2018 / 中信出版集团

  狂妄也好,虚妄也好,写作本身不就是妄执一念,自以为是吗?念头生发的一瞬间当然是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可是我们是人,不是神,不能凭一个念头、一句话来创世对吗?把念头付诸实现,把构想落实到纸上,这自然是对在那一瞬间所念想的世界的损耗,从起念到完成作品,也必然是对纯粹的大脑中的世界的降格,多层次多等级的降格,可这不正是人的宿命,不也正是写作者的宿命吗?说到底,哪个写作者能够把脑子里生发的念头拿出来,可以把大脑里的世界敞开来,供他人出入、参详呢?写作不就是这种敞开吗?作为人,作为必死的凡人,如果认为只需要念头的生发,以为起念就能逼近伟大,就是完成,这才是最大的妄念吧。这还不仅仅是妄念,这是僭越,对神的虚假想象,然后再凭虚假想象来代替神,取代神的位置。

  这段话来自那本虚构之书的“作者”关于写作稍显激动的辩护。写作的极端困境被揭示出来。除了依凭文字,观念无法显形。然而,在它被呈现、认识的那一刻,则意味着真相的降格和意义的亏损。于是,文字成为罪魁祸首,写作变得面目可疑。问题的另一面在于,只要真相和意义对人类还有诱惑,文字依然是抵抗宿命、实现僭越的惟一方式。只是文字本身,或词与物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得到检讨。

《哈瓦那超级市场》

  《哈瓦那超级市场》(《西部》2013年第4期)是个有趣的尝试。“哈瓦那”也好,“超级市场”也罢,都携带着约定俗成的意义和较为固定的对应事物,但是惯例并不意味着真相,也可能意味着对于真相的偏离和掩盖。所以,寻找“哈瓦那市场”的过程变得曲折艰辛。谜底揭晓的那一刻,我们惊讶地发现“哈瓦那超级市场”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社区的小超市的名字。这种掺杂着震惊和荒诞的感觉,并非是作者故弄玄虚的“虚构”策略所激发的,而是词与物僵硬的对应关系被松动的结果,关系断裂之处填满的,是我们自身狭隘的自信和懒惰的认知。所以,关于真相和意义的盲识和洞见,取决于对具体的词与物关系的理解。正如小说里的其他故事和语境所提醒的那样,哈瓦那超级市场为什么就不可以还是提供各种欲望和满足方式的超现实主义时空呢?在这部小说中,李宏伟围绕着一个名词编织不同的故事,并不是要展示他充沛的想象力以及他在不同的故事中自由穿梭的叙述掌控技巧,他是在试探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可能唤起的不同的真相和意义,或者说真相的不同侧面和意义的不同层次。在我看来,他用“虚构”完成一次关于世界、现实和观念的“升格”。词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伪装成立法的惯例,当这层伪装被撕破,词与物之间丰富的张力关系被重新建立起来,是寻找真相和意义的开端。

  对于李宏伟来讲,重建词与物关系并不指向哲学层面真理的探寻,而是有着真诚的现实关怀。如果说,这样的企图在《哈瓦那超级市场》中呈现的还较为抽象,那么《并蒂爱情》(《人民文学》2014年第2期)则提供了更为形象的演绎。当我们谈论词与物关系会把惯例伪装为立法时,其实已经在谈论被幻觉掩盖的现实危机,即我们日常的现实感可能是那些习焉不察的观念所制造的幻觉。比如,关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真的以卡夫卡的方式实现的时候,即一夜醒来,两个相爱的人的肉身真的连为一体,美梦成真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困境和焦虑。这样的“虚构”不是为了刻意解构某些观念,而是为了让我们重新翻检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词汇及其背后观念的可靠性。《假时间聚会》(《人民文学》2015年第9期)同样如此。毕业20年后的同学重新聚会却以假面舞会的形式举行,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形式上的猎奇依然难以掩盖“虚构”上的刻意设计,当真实的面孔被虚假的面具遮掩时,其实是词与物的关系被强行地切断。这个充满游戏精神的行为带来的却是幻觉破灭之后的真实感,因为从游戏启动的那一刻开始,构成我们身份和存在的那些证据,如“记忆”、“时间”、“照片”、“影像”都变得虚幻起来,我们基于这些词汇及其意义所建立起来的现实感瞬间崩坍,一场聚会竟成为发现真相的舞台和惊悚时刻。

《假时间聚会》

  事实上,李宏伟的现实关切及其忧虑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对当下日常中包围我们生活的幻觉进行祛魅,以唤醒自我对周遭世界的重新认知。这些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另一维度则是,把当前的社会状况在整体上挪移至未来的时空中进行推演。他试图把对当前社会的总体性理解,转变为带有寓言意味的故事,以期让蕴含于当前社会形态中带有表征性的症候在错置的时空中显现、膨胀。鲜明的叙事逻辑、奇异的想象力和饱满的故事以某种极具未来感却又有现实说服力的张力结构形成了一个个完整度极高的叙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李宏伟在思想景观、美学趣味、文体形式感上远远地超过了同时代的许多作家。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必须排除科幻文学相关概念和观念对李宏伟小说的干扰和降格。因为,科幻对于李宏伟来说,更像是突破话语空间的叙述策略,正是依靠这样的策略,他才能在《来自月球的黏稠雨液》中,从容地戏仿调研报告、申请、批复等公文文体,让我们在平静的叙述中看到马尔萨斯理论成为社会运行规则时的恐惧场景。借助类型故事的某些优势,来消弭叙述上存在的牵制和障碍,这样的策略在长篇小说《国王与抒情诗》中得到更为灵活和直观的运用,以科幻为外衣,以悬疑故事作为叙述框架,一个“监督”和“控制”无处不在的恶托邦故事慢慢饱满起来。同样,在《现实顾问》(《十月》2018年第3期)中,科技并未构成叙事动力,与其说这是一个科技控制、垄断人类感知的故事,倒不如说人控制、奴役同类的野心,以及人沉溺于幻觉和自我逃避、自我奴役的本性从未消失过,很多时候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但是,李宏伟洞察了这一切,并让其重新成为问题。同时必须看到,有些时候,形式、文体、内容、时空被有意识地错置、拼贴,由此刻意地制造出不协调的效果,其实是强化审美效果和思想冲击力的美学手段和叙述技巧,躲在这一切背后的是作者强悍的意志和强大的掌控能力。

李宏伟

  李宏伟,四川江油人,现居北京。著有诗集《有关可能生活的十种想象》、长篇小说《平行蚀》《国王与抒情诗》、中篇小说集《假时间聚会》、对话集《深夜里交换秘密的人》等,译有《尤利西斯自述》《致诺拉:乔伊斯情书》《流亡者》等。获2014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徐志摩诗歌奖等。《国王与抒情诗》位列《亚洲周刊》2017年度十大华文小说榜首,获选中国最美书店周2017年最受欢迎图书,并入选《收获》《扬子江评论》、凤凰读书等年度榜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