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朝1793-1901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朝1793-1901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5: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朝1793-1901经典读后感10篇

  《天朝1793-1901》是一本由聂作平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朝1793-1901》读后感(一):坐井观天,可悲可叹

  “坐井观天不仅仅视野狭窄,而且心胸也狭窄”~送给大清末代的君臣与愚民。

  然,现代社会中仍旧有披着时尚外衣的行业、衙门、话语代言人们,仍旧抱着骨子里天朝上国那一套行愚己愚民之为,悲乎哀哉·~

  《天朝1793-1901》读后感(二):微观下,不一样的历史

  聂先生此书颇有几分野史风格,很多东西不注出处,不可当做严谨的学术著作来读,却很符合聂先生的巴蜀文人气质。

  很少有人隔着这么远的距离如此微观地去观察一段时期的历史,当在显微镜下去读一段历史时,才发现历史的很多看似偶然却是都属必然,身在当代的今人指责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人在时代中,又如何能跳出时代?

  读完此书,方知古人之不得已。

  另:少时读聂先生《历史的B面》、《历史的耻部》,那时的聂先生指点江山意气风发,读完《天朝》,感觉聂先生老了,心越来越软了,诗人的情怀却还在。

  《天朝1793-1901》读后感(三):日之将夕,暮霭丛生

  当已经迈入工业时代的大不列颠虚怀若谷地来大清王朝来取经,顺便友好和开两国对外贸易。但大清王朝的自尊心作祟,从始至终把他们当作契丹,女真,匈奴等藩属国对待,从不正眼相看。

  西方来中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灭亡中国,而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中国不应以西方各国为敌,而是应该称此机会发展壮大自己,迈入发达国家之列。与此同时的还有大和民族,也是在闭关锁国的背景下,被欧美国家用坚船利炮给打开国门,但人家却是经历明治维新,经过量的积累,质的飞跃,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劣质地位。在后期的甲午中日战争竟然弹丸之地打得天朝落花流水!

  唉,在整本书中,作者明显的痛斥那些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用屁股决定脑袋的高层们。当趋势已经显而易见的倒在了体制,制度的落后了,却还把自己闷的自己创造的小房子,自娱自乐。

  的确,平等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不管在国际大国之间的外交还是个人跟个人的交往之中。假若总感觉自我高人一等,放不下你的身段,那么换回只能是别人的虚情假意。

  就好比作者说的那般,大清走向破裂时是预料之内的。

  不管是按照官民兵皆全腐烂之说还是从内外结分析原因:人口激增引发动荡,官员腐败,皇帝素质的江河日下,政治的高压作用谋害知识分子,西方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死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让我们在缅怀那些默默无闻的先驱时能够静思己过。

  《天朝1793-1901》读后感(四):晚清,搁浅的旧船

  对于历史,大部人都比较钟情于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大事件,但在《天朝中西方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中,读到了许多让人可叹可气可悲可恨的“小人物”。晚清这个时代距离现今比较近,容易追索更多的线索和话题。而且这个时代是我们大家较为熟知的王朝,在这部书中的对晚清描述,作者聂士成延续《历史的B面》的写作风格,着重于历史的侧面和细微处。

  透过那些人那些事,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病入膏肓、腐朽没落的晚清朝代,这个庞大的帝国就象一艘又大又旧即将搁浅的老船,却又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它幅员辽阔,夜郎自大,不愿和别国建立关系,也不容许与西方发生任何关系。落后未必就一定会挨打,只有既落后,又拒绝浩荡的世界潮流,就逃不脱被动挨打的悲惨命运。每个王朝的兴替,如同潮起潮落,终究是有始有终。每个王朝兴旺的原因各有不同,但衰败灭亡时却都是一样的,内外交困。这敌人不是西方人,而是腐朽的专制制度和奴才文化。

  在历史的厚重与灾难面前,个人的际遇实在不值一提。这本书是学者写给大众的历史读物,通俗易懂,轻松有趣,没有历史教科书的枯燥与呆板,还原了真实细微的历史,并加以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百年前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痛之切,痛之深,无以有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是我们不能从历史中发现它悲剧性的力量,我们迟早会被那可怕的历史力量所击败,并成为新的悲剧主角。

  《天朝1793-1901》读后感(五):天朝的覆灭

  对于晚清众多学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对晚清的没落做了诸多的研究,并给出了一定的解释。

  本书从晚清中的一些人物来进一步解读晚清没落的无奈和悲情。遗憾的是我没看到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历史的B面》,无法对其写作风格有多的评价,只是有些地方感觉有点稍显凌乱。

  全书从外国人想与清朝建立一种交往开始描写,书写了对方对中国国土的向往,而清朝正处在乾隆时期,他对这些外国人没有什么好感,一直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和感觉,对这些不按照规矩出牌的人,他无任何兴趣。更对于那些精妙的机械作品,他已经习惯了农业开发的模式,对这种机械装备他不会感到什么,就是认为这些是一些小玩意而已,容易让人玩物丧志。其实两个不同国度的人,对对方的历史在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他们都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这个是很难做到的。两者之间发生接触中障碍是一点也不意外,如果没障碍我们到该意外了。只是很可惜中国错过了一次与世界近距离的好好交流的机会。

  作者选择了一些较为典型的人物,从社会的不断阶层中选择了这些人,从他们的眼里和感受中来揭开清朝当时真正的现状与没落的内幕。清朝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其实到了乾隆的末年,清朝就已经开始走入了自己衰落期,内部问题不断暴露、外部发展不曾主动了解,还一味继续躺在这幅员辽阔的疆土上,继续期盼着周边来朝拜自己,将自己奉为主人。严厉打击教会,这个是理念最大的碰撞,中国的皇帝是天子(天之骄子),是独一无二的疆土主宰。而西方的教会却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这多违背中国的传统,老天竟然有两个儿子,这怎么可能呢?难道他们是双胞胎?也许这也是清朝不愿意接受西方的一个原因吧。

  在内忧外患不断加剧的情况,自己的统治者又意识不到这样的情况,最终清朝只能走向衰亡,走向不断被动挨打,不断挨打后又被动打开国门的尴尬局面。

  历史就是如此,不进则退,从悲剧中走来的目的不是继续悲剧,而是走向一个终结悲剧的前方。

  《天朝1793-1901》读后感(六):天朝,过眼烟云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苦乐喜忧共生,辉煌屈辱相伴。特别是清朝末期,一方面,朝廷日益腐朽,民众积怨渐深,另一方面,西方资产阶级正逐步走上舞台,资本扩张日益显著。经年形成的闭关锁国意识形态,使清朝朝廷内外,无法看出神州之外世界的变化。清朝的皇帝和他的臣民们,在自诩为“天朝”的国度里,过着世外桃园、自得其乐的日子。皇帝不知莎士比亚弥尔顿,百姓不晓拿破仑雾月革命。当斯当东第二次跟随大英帝国代表团出访中国时,“天朝”之上的嘉庆爷竟然对对方代表团团长阿美士德拒绝向其行双膝跪地之礼耿耿于怀,直接将其逐出京城。

  一向剑走偏锋的聂作平,在《历史的B面》之后,又迅速推出《天朝:1793—1901 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一书,将其独特的视角定在1793年至1901年中国近代史上,深刻剖析了清王朝从闭关锁国一步步被叩开国门,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所碾压所撞击的过程。在其独特的视角下面,众多历史名角轮番登场,从嘉庆到道、咸、同、光、宣几代皇帝,从林则徐、严复到叶名琛、郭嵩焘、刘光弟、李鸿章。这些在中国近代史各据一角的人物,或为民族英雄,或成历史罪人,他们如长江上的百舸千帆,如黄河里的越门鲤鱼,如今早已沉沙成泥,却也实实在在地,搅起一朵朵涟漪,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

  这本读史笔记,一如聂作平以往的写作风格,在介绍历史的同时,用更多的笔墨抒写自己对史实、史家的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更具有轻松的嘲讽,将历史写得生龙活虎,轻松好看。但是,他又似乎太过于追求偏门,如第一章里,他过多地描述了斯当东的北京之行,斯当东,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仅仅是一粒细沙而已。

  《天朝1793-1901》读后感(七):晚清衰败的必然

  自从看过作者的《历史的B面》一书后,突然喜欢上作者这种诙谐幽默又风趣的叙事风格。《天朝1793—1901》也是这样一部通俗易懂的大众历史书。不“戏说”也不学术,平易近人地吸引人,相信非文史专业的普通读者也会对这样的行文感兴趣,看得进去,并有收获。

  本书的封面也比较有意思,一把血红的剪除长辫的大剪刀,左边刀锋上是故宫天坛代表的天朝,右边刀锋上立着埃菲尔铁塔等建筑群代表西方。

  《天朝1793-1901》读后感(八):睁眼看世界

  睁眼看世界

  先前读过聂作平的《历史的B面》,作者幽默有趣的问题,与众不同的思路,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本书《天朝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读罢,清朝此间百余年的历史清晰起来。

  恕我浅薄,对清朝的了解仅限于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粗线条的介绍。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昏庸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让人痛恨痛心。那些鱼肉我百姓的列强,那些烧杀抢掠的行为,让我愤怒愤慨。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结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中国怎么就落后了呢?

  天朝究竟怎么了?历史教科书上自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的内容。是不是就都是洋人不对?列强环伺,天朝的肉食者们都为国家社稷考虑过没有?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天朝不会。天朝没有国际法的概念。天朝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赛跑中落后了,土老帽了,不知游戏规则了。不知彼,盲目乐观,自取其辱。

  同样是学习西方,几乎同时派留学出过留学,为什么日本能迅速崛起,而中国毫无起色?小日本甚至强大起来之后,羞辱块头比他大得多的中国?为什么李鸿章得不到清廷的重用?龚自珍进不了翰林院?为什么国人将留学幼童视作杂种?凡此种种,统治阶层甚至国民的愚昧导致了国仇家恨。

  《天朝1793-1901》读后感(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读过聂作平的《历史的B面》,比较喜欢这样的历史写法,也喜欢看这些经过了仔细观察和分析后得出论断的文字。书中谈及的天朝和一些事件发生在是大清帝国1793-1901这段时期,作者通过几个人物的命运和其在当时的活动记录,反映了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许多真相,尤其是在中西文化的大冲突中,人物在其中起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对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和缘由有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天朝1793-1901》读后感(十):人物观天下

  落潇/文

  有没有一本书可以让你从故事中了解历史?有没有一本书让你愉悦的穿越历史?有没有一本书可以让你嬉笑历史人物的荒唐?当然有。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一本书,让我对大清王朝细细的品味,《康熙大帝》中康熙为祖国统一而鞠躬尽瘁,《雍正王朝》中雍正为吏治而早早人生谢幕,然而,大清帝国的轰然倒塌时,我们都在指责慈禧对权力的染指和独裁,而《天朝》却别出心裁的从历史的人物中,寻找1793年到1901年这一百年中历史本身

  然而,动荡的历史,又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我很喜欢民国的文人,蔡元培、胡适、王国维、陈寅恪等等,抛弃他们政治信仰的不同,他们在思想上代表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方向,向上追溯,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时代先驱,在政治最黑暗,在社会最动荡的时刻,仍然能保持思想的独立,怀揣祖国的大计,冷静旁观身处的世界。龚自珍,曾经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疾呼响彻历史,却发现孤掌难鸣,世界最大的悲哀不是无爱即恨,而是冷漠。在冷漠的世界,最大的痛苦就是成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而龚自珍就是这么一个。龚自珍是悲壮的,另外一位则为了中国的未来,成为中国首批留学生计划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就是容闳。内忧外患,何以救国,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创新就是西学东渐,同时为了这个梦想而奔走呼号,实现了中国人的留学梦。在旧时代的泥潭中,想要拔腿创新,总是会遇到裹足的困境,虽败犹荣。

  看《天朝》,犹如众多历史人物在我眼前飘过,各自在舞台上尽显身手。回顾1793年到1901年的百年时间,我们的国家又自高自大,最终沦落为惶恐不安,这不是坚船利炮的震撼,乃是我们思想的禁锢和时代的局限。畅想自己倘若是其中的一分子,我在心里笑着,思想早已烟消云外。

  2012-3-2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