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礼物》的读后感10篇
《龙的礼物》是一本由[美] 黛博拉·布罗蒂加姆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的礼物》读后感(一):鲜有的西方国家学者为中国说话的著作
鲜有的西方国家学者为中国说话的著作
因为这位学者的文章是老师推荐的文献读物 所以感觉对于学术的严谨性是在的 读完之后也发现本书作者确实是在很多被北方国家指责的方面为中国作出了解释 利用真实的例子告诉读者西方国家的指责是不客观的
批评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
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从不发达到较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才是对于非洲发展的一剂良药
《龙的礼物》读后感(二):龙的礼物:从援助到互助
本书前三章回顾了历史上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毛时代到邓小平时代,再到21世纪。之后几章论述了中国的对外援助体系,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援助的,中国提供了多少援助,中国援助在当地工业化进程中的角色变化,金融海啸如何成为催化剂。作者用单独的两章论述了农业援助的状况。最后一章作者针对西方媒体常见的几个误会,一一作出反驳,有理有据,如果时间有限,强烈建议直接看最后一章,会打消包括许多中国人在内的误会。
《龙的礼物》读后感(三):《河北青年报》采访译者
这本书有助于纠正视听
美国学者讲述中国援非故事
《龙的礼物》读后感(四):值得珍惜的友谊
某些时候,“发展中国家”与“中庸”会联系在一起。中国,中庸,自古如此。
所谓的中庸,为不出头,不欺凌别人,与人互惠互利。近来中国周边的领土争端再次印证。历史上中国人即便在强势的时候,也不会去侵略和扩张。(元朝例外,不是汉族)不像日本和希特勒,狂热,疯狂,变态。
中国与非洲的交往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就有了。起初,联合国承认的中国政府是台湾的蒋介石中华民国。为了能够入常,中国加强与非洲国家的交往,取得了他们的支持。这大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非洲友好的开始。几十年来,中国与非洲的交往与贸易经济文化往来不断深入。中国与非洲国家就像遥远的亲戚一样,有距离,有友谊,有来往。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在一些人的眼中是别有用心的。《龙的礼物》的作者分析到了这点。这本书的题目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因为龙,华夏民族的图腾,在外国人的眼中是暴唳之物。尽管是礼物,可还是存在争议。
可是,细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会改变之前轻浮的观点,转而会根据数据、事实、详例,理智的分析到,中国对非洲,远不是某些人眼中的那样偏颇的观点;而是包含了金钱往来的友谊。
不存在永远的友谊,只存在永远的利益。放之四海皆准的国际准则,当然也适用于中国对非洲。人们应该客观的分析到,中国对非洲,与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利益索取是根本不同的。美国做为全球的NO.1,为达到经济目的而不择手段:比如颠覆别国的政权;建立各军事基地以实现军事恫吓……而中国则不同。中国要在全世界范围交朋友,非洲虽是远亲,也是穷亲戚,中非在几十年的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友谊。在世界范围内,这种友谊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正如很多学者力荐这本书,我也极力推荐这本《龙的礼物》。这是一本让你认识中国对非洲援建真相的书。客观,公正,能带给你思考,让你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思索中非的关系。
《龙的礼物》读后感(五):“巨龙”的礼物
不得不说,就在不久前,我真的认为并相信,提供援助便是为了获取资源。显然我低估了任何一项外交政策制定并实施背后凝聚的智商,对外援助作为外交政策的一种工具,捐助者提供援助,一定是有一系列政治、商业和道德原因。
本书便是为了解答在众多错误和草率结论面前最核心的一些问题:在遍布非洲大陆的新一波援助和经济合作中,中国人正在干什么?对于非洲的贫苦与发展而言,这将意味着什么?对于西方国家和我们自身所奉行的发展与援助方法而言,这又将意味着什么?
通过十一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抽象到具象的史实呈现与真实展现,从时间的推移与政策的变化调整,可以看出,中国“对非洲大陆的拥抱是战略性的、有计划的、长期的而且仍未充分展开”。
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制定了为了提高对外援助效率的《巴黎援助成效宣言》。第一次,援助国和受援国坐到了一起,共同对若干年来对外援助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逐一纠正,力求以合作的力量对援助行为进行约束,给对外援助一个返璞归真的可能。我们对对外援助的偏见可能始于随着政府行为和国家利益的介入,对外援助人性的光环逐渐褪去,伴随而来的是种种附加条件和利益交换。一本书上曾看到过,“对外援助不一定能够给国家带来发展,但得以发展的国家一定采取了某种程度上的对外援助。”丘吉尔的那句名言,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会否同样成为“对外援助”最好的注脚,历史将给出答案。
就本书主题来说,最后作者也给出了答案:我们的对外援助为非洲人民提供就业和技术,“这些经验所注重的并不是援助,而是试验;并不是家长式管理,而是竞争这一‘创造性破坏’和萌生新的机会。这可能是中国这条巨龙最终不甚明了的礼物。”
《龙的礼物》读后感(六):中国人在非洲做什么
在许多西方国家眼中,中国与非洲的紧密合作有些费解——两者相距遥远,文化与制度迥异,观念差异惊人。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是非洲最慷慨的援助者,即令在很困难的时期,中国对非援助也大大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中国是想去掠夺非洲的资源吗?是为了传播意识形态吗?是在支持恶棍政府吗?
本书作者从实证出发,深入梳理了中国的援非史,得出独到见解:中国一直努力将自身发展经验移植到非洲去,而这个经验如此独特,以至于西方政客们忘掉了,这其实曾是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西方的援助大量涌入,但问题接踵而来:许多援助口惠而实不至,数字很大,实际到位资金很少,此外,援助效率很低。
同样的问题,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有体会,中国为非洲建设了许多工厂、铁路等,外援资金一度达政府总支出的5%,然而,这些企业却因缺乏现代管理,很快出现了严重亏损。
对比不同的援助方式,中国人发现,日本式的道路更可取,即:不附加政治条件,多投入工厂及基础设施,提供低息贷款,给予技术与管理支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这种援助方式曾经极大地帮助过中国人,所以,中国人相信,它们也适合非洲。
当然,非洲情况特殊,比如工人的职业素养相对低,劳动法保护更全面,市场化程度不够等。更麻烦的是,非洲人不理解只知道工作、很少享乐的中国人为什么要来非洲,他们只好猜测:中国人是来掠夺自然资源的,中国人是彻头彻尾的商人。
然而,令黛博拉·布罗蒂加姆惊讶的是,虽然非洲精英们也会指责中国人,可一谈到西方,他们马上会改变态度:非洲人更欢迎中国人。
那么,究竟是谁的援非策略更成功、更持久呢?西方来到非洲的历史要早得多,为什么却没能赢得足够的尊重?在鄙夷中国的人务实而低调的援助工作之外,西方是否应追问一句自己做的如何?
本书用冷静、客观、中立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中非关系,检讨了不同援助策略的优劣。最难得的是,作者将实事求是与全球视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正在培养世界眼光的中国读者来说,本书不啻是一本好的教材。
《龙的礼物》读后感(七):深一步的思考
这本书是豆瓣参加活动时的赠阅,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较适合研究中非关系的学者,想去中非做生意的商人和我们这些对中非关系胡乱猜想的人阅读,因为这本书的条理非常清晰、资料非常详实。里面很多案例的详解,是作者长期跟踪观察亚非、大量走访和穿梭于亚非的一本小总结,是实践出来的“真实”。
初看目录时觉得是中国人写的一本文献参考,因为章节的命名就是按照我国经济改革和贸易发展历史写的,较容易被理解。以往所翻阅的中非关系的书,按国家来排列,一堆的国家排列完,看完就浑了。作者以全世界的立场上平等地看待中国的援助与非洲的发展,让整本书有了个客观、公正的基调。
很容易被章节名吸引,因为里面有以往很多不清楚的、但是自己懒得去调查的问题,例如“第六章的 中国到底提供了多少援助?”电视上永远在播放援助,人民在咆哮,自己国家人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援助他洲的。但是书本中给出的深层次思考的解读着实令人思考良久前人的这一步棋。
本书的核心是中国提供巨额援助,援助对增长、治理和贫困产生的影响和解读。这些并不是事不关己的事,“双赢”的局面对中国和非洲的影响是非常远大的。
文章的末尾章节还对西方对中国的肆意猜测进行了批判和更深层次资料的解读,如:“中国援助全是为了石油、矿产、资源”这句话在很多西方人的心中是根深地步的,在国际上也是一句相当尖锐的话。当然,这绝对不是真的。事实上,作者在这小节中给出的资料和解读,会发现中国人的智慧远高于那些掠取石油矿产资源的。
本书中还有很多针对各种贸易、贷款、援助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各种棋高一着的方法,也有着较为详细各种的案例。并不是每件事情中国都做好了,但是在非洲,中国真的是很努力地在做每一件事。看报刊的头条某些国家对中国在非洲方面援助的莫名的批判和指责,真的不如看这本书——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血。
得到一本好书是有幸,这本书就是“有幸”之一。
《龙的礼物》读后感(八):中国的非洲大开发
rautigam 的这本大作可谓是北京的及时雨!在欧美媒体纷纷认定了中国在非洲援助具有重大阴谋之际,由美国研究中国对外政策的专家Brautigam 用事实与数据驳斥了这些无稽之谈。当然只要有市场(Brautigam指出甚至包括众议院都被提供了夸张的数字),类似的敌意言论永远不会消失。问题是北京或许应该思考一下透明性的好处了。对于西方来说,基本上Brautigam认为,中国的对非援助模式来自于中国自身发展的经验(即所谓“北京共识”),值得关注非洲发展的西方国家思考和学习。西方国家在非洲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即所谓“华盛顿共识”)实际上是常常改变的,最终成效不大,也经常受到非洲国家的抵制。
这里是她在 National Committee of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 上关于她这本新书的演讲和问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ZfDYnOLw5w
关于在中国在大洋洲存在,有一篇研究也有类似的观点:T WESLEY-SMITH: " China in Oceania: New Forces Pacific Politics "
另:
TVBS主持人夏嘉璐在她的节目政经节目Today正经话里说西方把中国在大陆的存在说成是龙的礼物,而龙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嘉宾跟着符合说,这个龙的礼物是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意思。可见这些人都没有读过这本书,甚至连这本书的评论、介绍都没有读过就跑到公共媒体上大放厥词。
《龙的礼物》读后感(九):究竟中国给非洲带来了什么?非洲特色?
粗读一遍本书,不得不感慨,原来做研究还可以这样做:摘录大量媒体报道+几十年的田野总结。
虽然本书给予很多传统观点很多驳斥,但从证据看来却过于牵强,尤其是对于第十一章“流氓捐助者”的辩护上。是的,媒介是呈现出刻板印象的源泉,大量的媒介报道在内容中失实夸张了中国的对非援助金额,但本书仅用于驳斥媒介的观点而非学术界、科学界的观点。因为对该领域没有任何接触,所以尚不明朗学界如何讨论中国对非援助的是非。但本书的该类讨论不得不让人认为这本书不过是送给兴趣者的入门“礼物”,当然,我就是兴趣者之一。
同样是对于看似辩护试研究的一点疑问,就是在于本书在田野数据解读过程中,前半部分大量以非洲官方人员(如某某官员)的口吻来盛赞中国带给非洲的“恩赐”,而在后半部分则用了大量非洲地方人员(如某某专家)来批驳中国带给非洲的“灾难”。视角不同,自然看到的事情是不同的,但是作者的解释是“中国似乎并没有加剧这种‘灾难’(因为其他援助者也是如此),但中国确实带来了很多‘恩赐’(因为其他援助者没有给予这些)”在那么我的疑问是,中国到底来了了什么?似乎,作者并没有给予很充分的解释。
书中多次提到,中国企业(or中资企业)不愿意雇佣非洲人,并以事实解释非洲人工作效率底(p211),不愿意加班等。这兴许是一种创新扩散的路径中未处理好劳资关系的例证。包括在农业方面推广杂交水稻,原本以为农药、化肥、种子的购买问题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但却发现似乎杂交水稻仍然很受欢迎(p228)。自然,这种证据上的收集兴许还不具备多少说服力,但着实可以说明,在推广新技术(杂交水稻)的时候显然更容易比推广一种新观念(劳资关系)更容易让非洲人接受,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非洲特色?
当然,书中很多有价值的讨论给我以很大的启发,如中国对非援助和对非贸易的问题(这两者在媒介报道中常被混淆),可能这就是在非洲开拓新天地的中国人所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吧,所以作者也将此书命名为“龙的礼物”。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一个注释(p176)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数据库资源(非洲民主动态调查),感兴趣的微观研究者可以下载相关的调查数据,该研究已经进行了5轮,公布了4轮数据(2012年第五轮调查尚未公布),调查了超过12个非洲国家。也不需要注册和登记,可以直接下载横截面数据,也可以根据国别进行下载。兴许会有新的一些发现吧。
《龙的礼物》读后感(十):《文化纵横》关于本书的评论
越来越参与国际事务的中国,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当中国把目光移到非洲的时候,世界也把关注的焦点移到了在非洲的中国。英国学者波黛拉•巴拉蒂格姆撰写的研究中国在非洲的新书《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就是适应这一需求的新著。
作者以南非报纸评价胡锦涛访问南非的话语作为开篇——“他的礼物即实际又慷慨”。指出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和资金扶持、技术输出是全方位、多角度并且深入实际的。作者回顾毛时代,中国起初向非洲提供游击革命的专家,很快改变为输送各方面建设的人才。在邓小平时代,忽略非洲,没有及时调整方式,以至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多年不利。到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全面调整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全方位地进入非洲,中国已经成功地勾画了一幅中国的非洲地图。
除了纵向的历史分析,作者还力图通过各个角度对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作出分析。中国拿出了巨额援助,投放到了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这既看得到,又能加强记忆,收效甚大,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以前的中国外经贸部主持下展开的,负责中国对非外校的实际是外经贸部,随后是商务部。不要简单地认为中国的援助以及投资是简单的基建工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实际中国的援助是全面的,有效地培育了非洲的消费市场,既是提供“苹果”,也有中国特产的“荔枝”。中国的援助和投资已经改变了非洲的工业体系,中国已经越来越多地扮演非洲工业革命推动者的角色。应对自然灾害方面,中国也积极投入,赢得了很多国家的信赖。看的出来中国方面对非洲是准备做长期打算的。目前中国在非洲开展了新能源的合作,并且对于非洲最为重要而又频出问题的农业,中国也用力颇多。中国是不是一个流氓捐赠者?中国确实在意非洲的石油、矿产,中国的援助和投资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影响,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中国确实给非洲带来了不少好处。
巴拉蒂格姆认为中国和非洲的关系远比一般想象的要复杂,非洲独立运动曾经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助力,非洲国家对于国家主权的情感,是中国可以轻易理解的。在非洲的中国,确实是一个积极的中国,积极于所有的事情,特别是生意。但是要记住的是,中国不是靠外来援助积累起巨额财富的,而是依赖外来投资和新技术富起来的,单纯的援助不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这一点,中国在家已经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