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

2018-10-10 04:2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

  《人生智慧》是一本由叔本华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一):奉为我人生中圣经

  完全契合于自身特性的一本书 可以说是鄙人的真实写照 独处应该是我的终生追求了 并且也更加明了自己想得到的和成为的 若想保持本真 就必须与大多数人划清界线 一直都明白道理 却因为性格懦弱部分为难不甘心到如今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二):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之前看红楼感受到了人生看似无常其实冥冥之中自由安排

  后来读了杨绛的《我们仨》了解平平淡淡才是真

  现在看完这本《人生的智慧》才发现自己正在一点点的了解人性

  了解了自己 也了解了别人 不知道未来怎样 至少不辜负每一刻

  在该休息时候休息 在该努力的时候努力

  减少自己的欲望可以避免很多痛苦

  人的一生短暂 不虚度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三):人生的智慧需要真的智慧

  仍记得二年之前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搞的自己情绪压抑,现在更多的是佩服和不懂。可能随便摘出来一段就胜过那形形色色鸡汤与讲成功的书。

  哲学相比于文学,更真实,不掺假,也更扎心。文学可以想象,可以虚构,可以让人见证美好逃避现实。但哲学不会这么做,他有着比文学更有教育意义地方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年轻的时候,可能从别人,从书中听到和看到一些自己很佩服的东西,甚至奉之圭臬,却缺少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且人生经历匮乏容易造就其思想偏见,空谈大道理,只知不行,而且可能所知也不一定正确,自身就存在方面问题,需要更多的经历去锻炼,去慢慢改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四):该书使我摆脱了邪念的困扰

  昨天晚上,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口气读完,我遂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虽然这个看法是受到了这本书的激发,不是来自我的思想,但是潜意识还是会有一点点的影响,但就这一点点的影响,却对我的行为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是我更善于思考,更善于观察我当下的身体生理,思想,心理的种种状态,并寻找改进方案。使我感觉开始进行内心修炼,摆脱了思想的困扰以及长年以来对我的折磨。这种状态可是索福克勒斯在老年之后才达到了境界。当然这种看法还没有深深植于我思想的深处,所以可能在我意志力比较薄弱,或者患病的时候,邪念还是会趁机入侵。要预防这个问题,就需要不断地回过头复习这本书,另外再去读一些更多的著作。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五):灯塔

  不知道应该如何形容叔本华在我生命中位置

  他带着我重新看待了这个世界,他告诉了我无论得到或失去都只是短暂的牵绊。他让我明白无论多高贵灵魂也有丑恶阴暗面,因为我们都只是动物!他让我不再惧怕衰老,因为只有年老之后才能享受真实的平静

  在我最艰难的时刻,他带着他的思想走进我的生活,并在之后每一个的艰难岁月陪伴成长,犹如大海中灯塔,总在黑暗到来时为我指明回家的航线。

  我无法用语言形容阅读叔本华的书籍理解他的思想时我那莫名激动心情,有时我甚至想振臂高呼!他给予的警醒,给予我反思能力,他让我明白直面真实自己的重要,不自傲,更不自轻。他在书中所描绘生活,正是我所追求的。

  也许我就是那种所谓的狂热的追随者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发现伟大思想并追随的能力!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六):叔本华,一生推

  很多年以前,我曾经比较过小说和文学的差别,并且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小说较之文学更为深刻原因就在于它刻画了人性的弱点和痛苦,让人读完之后,掩卷沉思,并沉浸在这样的一种失落和痛苦的心情里,而这恰恰就是我们生活的本质。这些年来,我在文学作品中不断的发现作者对于人性有一种不受时代局限的深刻刻画,这些哲理性闪光吸引我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回到文学的书籍里去,不断寻找,从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直到我翻开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才发现我喜欢的好多作家都受到这些哲学思想的引领启发,并且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地贯彻自己的受到影响的哲学理念。这些理念的根源系统阐述来源于像叔本华这样的大家。如果说文学里的哲思是星星之火,那么哲学作品里的思想则是燎原之光。在未来的几年当中,我将打更多的精力投身在阅读哲学著作中让这些经久不息世代相传的思想净化我的灵魂指引我的一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七):智慧人生

  听友人推荐叔本华的作品,第一次读,没想到会带来强烈共鸣。200多年前的人的逻辑理论,用在这个浮华的时代却一点都不显得落伍,反倒彰显出他的深刻、精确完整。自认为是一个逻辑感比较强的人,但读起这本著作,依然要保持绝对的专注,不像读别的书,偶尔溜个神回来,内容丝毫不受影响。书里的很多理论,简单清楚用心读的人,一定能深有感触。如果再有一点对生活的认知和经历,那就会恨不得把每句话都标记出来。

  其实还未读完,但是它已经丰富了我的内心。特别有感于大师提及的对卓越人生的追求,闲暇时光,用来充实完善自我,进而有机会触及到优秀、智慧的前人所留下的思想精华,那应该是这一生最幸福事情工作年限不断延长安逸轻松环境难免让我充满惰性,但是,丝毫不能让自己变得无聊,这是我最讨厌的生活方式。因此,还是要追寻,追寻卓越、追寻完整、全面开花,做一个专业、深刻的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八):想见恨晚

  在这烦杂的世界,人人心里都需要一个指路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驱散我们的迷茫

  大学期间,我一直觉得很无聊,逃离里高中升学压力老师的督促、家长期待,就像逃离樊笼的鸟儿,却不知往哪飞。

  游戏,网络小说,美剧让我沉迷其中。每当一本“好看”的小说看完,一个好玩的游戏让我失去兴趣,我就不停的在网上搜索,期待一个更好的“目标”,不停的逛啊逛,逛到自己精疲力竭,逛到自己无力思考是不是寂寞孤独、无聊了。我的精神变得空虚,没有这些东西的日子变得度日如年,就像吸了“毒”一样

  在这期间,我也渴望改变自己的状态,重新变回一个“爱学习”的学生,但过惯了“舒适”的日子,难以回到“苦日子”。

  浪子回头的故事就不回忆了(比较曲折复杂,自己也搞不清),总之是经过苦难挫折

  ——《人生的智慧》一书的讲述,使我想起过去“沉沦”的日子,也为我将来的日子点起了一盏灯。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九):别怕

  我觉得,像自己这样原本就过于小心翼翼的人,不适合读太多叔本华。

  幸福就是努力避免不幸?为了避免痛苦,宁愿选择错过幸福?

  放在以前我双手同意。幸福降临是一件多么让人惊慌的事。并非是我对痛苦与幸福的辩证关系有了深入思考。逃跑主义只是本能选择。

  可是现在,有些厌倦畏手畏脚的自己。敢作敢当一点,岂不大气?不逃避幸福,是比不逃避痛苦更需要勇气的事情。

  “不知悲喜”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吧。

  就算悲观主义是人生的必然归属,我也希望它来的晚一些。至少我希望它是基于人生经验而来,而不是单凭书本习得。因为生活这件事,永远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另外,叔本华对人际关系分析里,总觉得少了一点真诚

  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封闭性很强的人,所以我知道,长时间的真诚缺失,会在人的心里挖出一个洞。

  这是25岁的我的一些感想。不知若干年后,又是怎样。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十):可以一看再看的书

  我摘抄刚才书里别人对叔本华的评价的一句话:

  “在不久前见到博尔赫斯时,我向他提到我准备写一部关于叔本华的书。他听到这消息以后很兴奋,并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叔本华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他说,是阅读叔本华著作原文的渴望,促使他学习了德文;并且,每当人们问他——这是经常的事情——既然他这样喜欢细腻、复杂的结构,为何从来不曾尝试把隐藏在他的作品背后的世界观作出系统的阐述,他的回答是,他没有这样做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叔本华已经做了。”

  看完这本书,你会知道平时很多知道或要明白的真理人生观,他都已经阐述的很明白了。看过李笑来说过,有时一个故事、一本书只是要阐述一个道理,但是却要花很多的事例说明。哲学或许是这样吧,他阐述一个观点,用自己的思想把它推理出来,又要符合逻辑。有时你看不懂哲学,或许你的人生经验不够,你不明白他为什么就那么说呢,就像里面说的关于精神境界高的人,只有等同的人才能理解。

  对于哲学一直以来都觉得是很枯燥乏味的,不感兴趣,但是这本书让我改观了,我愿意继续看更多的哲学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