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神史》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3 03:33: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史》读后感精选10篇

  《神史》是一本由孙世祥著作,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1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史》读后感(一):智者见智

  卓尔不群,屌丝的逆袭。

  在那个封闭的年代,作者思想能达到这个高度,是在是让人觉得佩服,可惜英雄气短。

  好像从古以来,思想家大多是贫困的,还是因为苦难创造了思想?

  命运让每个人都不同,却有出奇的相同。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神史》读后感(二):天主

  高中时在一本杂志上看见它的推荐语。我在离开拉萨的前一夜突然想起,开始读这本书。而后经格尔木,西宁,兰州,天水,在宝鸡的文理学院终于把它粗略读完。在读的时候哭过,或许是从中看到了自己,就像以前读《红与黑》。我并不很喜欢孙天主,太狂妄,太自我,他确实是有才,可最多也只算是多读了几本书,除此之外,他又有什么值得称道呢?其实他的视野很狭隘,这是他生长环境使然,他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能力,一遇到问题挫折就不耐烦愤怒,他有一种戒备和恶意,认为周围的人都嫉妒他……他的不能成功他的悲剧是注定了的。可是,自己却仍然为他而感动,为他的抗争不屈,为他的求知不倦,为他的勇敢不屑,为他的对生命流逝的焦虑急迫。……

  《神史》读后感(三):所以世界如此广大

  神史我看不下去,并不是因为这生活距离我太远,而是因为这生活距离我太近。

  书中提到的一个村里只有若干姓氏的人家,发生在其中的种种亲戚相争,口舌倾轧还有利益冲突,是家里长辈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我父亲那一代正是男主人公的这一代,奋发努力读书,变成城里人。男主人公的生活和思想,这20多年来,我时时听不同人叙述自己的版本。

  所以我才要来看这世界。不要坐井观天,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被拘束在一小方天地而为一点小事忘乎所以然——简单的说,我就是judgemental,我恨这种生活,我恨这种思维。老一辈的人或许与之有共鸣,但我已经听腻了这套思维,受够了这种人的环绕。有生之年,我要跳出这方天地,拥有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觉得别人说作者是天才简直是疯了

  《神史》读后感(四):第三次读《神史》

  已是第三次通读、细读《神史》(2006年就曾两次阅读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册《神史》),虽然好多人物、故事甚至细节都还记得,但受到的阅读震撼一如从前:仍旧是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昼夜品读,不忍释卷;仍旧是时时扼腕长叹,无数次热泪盈眶......此前几个月,我一直在读莫言作品,再读《神史》后,一连好几天,莫言的小说,比如《食草家族》,竟然一个字也读不下去 了!非但如此,一切精心虚构、精雕细刻的文本都已读不下去了!一个多星期来,我只随便翻了下《史记》、《圣经》和释迦牟尼的传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被《神史》前所未有的真实力量所打倒,是被弥漫于整部《神史》始终的、强烈的悲怆气氛所包围,以至于难以摆脱。当然,我也甘愿将自己的身心、灵魂置于这部有着神奇魔力的《神史》中,不想出来!

  《神史》读后感(五):想起那个来自师专的师弟

  读研时,有个低我一级的师弟,天水师专毕业后在甘谷县底下的乡镇中学教化学,背景和书中主人公极为相似。

  不过我这师弟没有孙天主那种拯救世界的豪气,只想逃离那逼厌的贫穷乡镇,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读研上,明白这是他的唯一出路。所以尽管他的考研分数颇高,不过实验技能可说一无所有,甚至对将来要从事的研究也毫无认知,他也不在意,他只在意的是,可以到兰州来了,到大学来了。走一步是一步。

  这个师弟,年纪比我大6岁,发际线已经往后退了不少,牙齿也有脱落,佝着腰。初见时,他除了懂得做题拿高分外,其他完全不像一个研究生的模样。更像一个被生活折磨得透不过气的老农。

  初进实验室时,我带着他从最基本的剪滤纸,做过滤做起。作为一个曾经的中学化学教师,这位师弟连这些都不懂,甚至都没见过哪怕是最最简单的过滤装置。难以相信,但就是现实。

  这位师弟极为刻苦,而且用的完全是苦功,是最笨的那种苦功。他并没有花多少精力在学习上,似乎对这些也不敢兴趣。只是在原来导师做过的实验上不断重复,原来做A+B--》C,他就找和A结构类似的东西,不断重复A‘+B,A"+B这样的反应,一个接一个。然后写文章,发论文。他做得很苦,投入的功夫很多,所以也发了不少文章。也顺利拿下博士学位。

  如今这位师弟,带上了博士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成为了一所211,985高校的教师,据说马上要拿到副教授的头衔了。走在他决定考研时想象中的成功大道上。

  《神史》读后感(六):此书的几个特点与相关信息

  1. 具有社会学研究价值的人、物、事的真实刻画。此书是孙世祥对自己三十年所生活环境的观察与分析,人、物、事都极为真切。对某一种系统的分析,常需要测试其在边界条件下的运行情况,例如,要测试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种文化传统的性质和特点,需要在物质极富足和物质极贫困的条件下来看。这本书展示了在物质贫困的条件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会塑造出怎样的一群人,说白了,这一群人也就是我们这些人。此书腰封上说,这是一部悲歌史诗,我认为这是一部文化的挽歌,其核心可总结为封闭、保守、消极的文化因素和暴力所建立起来的权力结构相结合,最终会导致社会与生态的毁灭。

  2. 文字风格独特,简洁精当。这部书没有废话,全书百万余字,人物繁多,大事小事纷乱如麻,但孙世祥一支笔写来,不慌不忙,清清楚楚,文字间不太用感情,所述之事读来却让人情绪难平,悲欣交集。

  3. 这部书的主角“孙天俦”就是作者自己,从书的开始到结束,这个角色与环境尖锐地冲突从未停止。这是一个开放、激烈、积极的年轻人的抗争历程,最终以死亡为终结。在现实与书中都是如此。

  4. 书中人物简图: (图以python 脚本+Graphviz生成,女性以圆形表示,男性以方形表示,箭头上标注为其关系,小媳指存在小婚关系的男女间女性对于男性的身份。)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d/Relationships-of-protagonist-in-Shengshi.svg

  《神史》读后感(七):农村的悲剧

  整本书读的差不多了,感觉还行,之前有人说可以跟《平凡的世界》相提并论,我感觉是言过了。《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一生完成的一部精美的作品,这本书从语言方面来说确实不如,整体读起来也是的。这本书作者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了记下这段历史而写的,所以读起来有点杂乱。但平凡的世界不同了,路遥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的。

  此书读起来的是对农村命运的写实。虽然我也是90后,但我也是在农村长大。作者讲述的农村的事,或许好多人觉得隔自己很远。但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确实是的。文中讲述的父母幸幸苦苦供孩子读书,就算在现在的一些地方还是有的。这点看的很心酸,很心痛。

  文中作者将主人公只能说是没仔细的经过文学处理罢了。主人公的才是没表现出来。就因为写一两首诗,然后有远大的理想就是人才??显然不是。结合作者的简历可以明显的看出孙志祥是在写自己,所以用的是写实,没有用什么文学处理。文中主人公这人,从文学角度来说并不好,不仅仅是不完美。中考高考来临不复习,不好好念书,光读些史书啥的,家里那么困难却还有这般闲情逸致,唉就算真想看的话,为啥不看看自己的父母呢?这大概是作者当年读书的痴,但作者貌似很欣赏这种做法。这只能是作者少年的一个不应该的错误吧。主人公有那么多女孩喜欢,这点感觉有点自恋了。农村姑娘喜欢他,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当时读大学可以拿铁饭碗,比农村轻松多了。但城市的,就不可理喻了。这应该是农村孩子的一个当年未了的梦吧,作者就在纸上尽情发挥。

  文中主人公的诗确实写的不错,有的可以说颇有见地。看来作者当年确实下了功夫啊。

  文中讲的农村的贫穷,农村的心理,家族的争斗,虽然人名太多显得杂乱,但还是很好的表现出来了。农村的心理:就算是自己的兄弟啥的,都不能让他拿点好处,孙氏家族尤甚。不怕都得不到就怕自己没有,这就是孔夫子说的不患贫而患不均。读这因为我了解过我自己家族的事,所以读起来很痛心。作者把小时候的苦描绘的很好读的很心痛。

  文章的整体思路讲的是一个有志气读书的农村娃,家里倾其所有供他读书,然后刻苦读书,最后有望改变自己家人以及整个地区的命运时,悲剧降临了。但作者也太狠了。一场意外让整个地区的精英全没了。这确实不好,虽然是一场意外,但作者可能还是想说的是农村娃知识改变命运很难。书中主人公对农村的一些看法,以及农村的一些行为说明的是,农村要发展其实大有可为,但农民的心理(自己亲父子都往死里咒),农民因为知识的欠缺而造成的浅薄。

  虽然整本书的格调先是用主人公的个人主义色彩来在那个年代那个贫穷的农村给人以希望,最后让人把农村的希望一下子丧失。很悲观。我是农村出来的,现在在读大学。我不认为农村的命运如此悲观,我觉得可以改变的。相信农村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神史》读后感(八):仰望孙世祥先生

  历时半月有余,厚重的《神史》长卷终于读完了。合上沉甸甸的书页,已是夜深人静之时,晚春的清冷的月光穿过窗户,静静地倾泻在我无眠的床头,倾泻在我如火如潮的心里。我突然有了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想走出家门,沐着这跨越亘古、光照九天的清辉,好好地想想《神史》,想想孙世祥先生(愿他的灵魂安息!)。

  公元二00一年深秋,一颗光芒四射的流星划过夜空,殒落在滇东北高原的一座神山之下--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远而又历尽艰辛的农家子弟,迈着巨人般的脚步走完了他三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此时,很少有人知道“孙世祥”这个普通的名字;此时,他伟大的《神史》和另外数百万同样不朽的文字还寂寥地躺在箱底,就如同当年弗兰茨.卡夫卡留下的那些惊世骇俗的手稿一样。人们更没有留意到的是,就在那颗光芒四射的流星殒落的同时,另一颗更加璀璨、更加瑰丽的星宿冉冉升起,成为太阳系永恒的一员。

  今夜,在如水的月华里,在无声的晚风中,我踽踽独行在空寂的河堤上。抬头仰望,但见夜空澄澈,星汉灿烂。在这漫天光焰无穷的星斗中,一定有一颗是您永远的化身,孙世祥先生!此时此刻,其实无时无刻,您都在用您深邃的、火热的、慈悲的目光,注视着您曾经步步带血地走过、咬牙切齿地恨过、刻骨铭心地爱过的大地。

  您看到,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从乌蒙高原上一个名叫发拉(《神史》中的法喇)的小山村开始,翻过高耸入云的大药山、涉过怒涛汹涌的牛栏江和金沙江、穿过一马平川的昭鲁坝子和滇池畔那个四季如春的城市、《回从扬子大江头》(孙世祥写南京的散文)、《跨越世界屋脊》(孙世祥西藏游记)......最后又回到了那片生长岩石、生长峡谷、生长苦难同时也生长英雄和天才的土地。在这条泪浸血染而又光彩照人的道路上,《神史》中的孙富贵(孙天俦、孙天主)和现实中的孙世祥都成就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和千古神话:饥寒交迫而饱读诗书、历经坎坷而壮志凌云、受尽屈辱而爱心无限、家徒四壁而著述丰硕......巍巍大药山可以作证,滚滚扬子江可以作证,青藏高原的雪和五百里滇池的涛声可以作证!在这条道路上,有“少年妄相搦,泪下几滂沱”、“战士拄剑泣、惘惘难刊落”的孤寂无助,有“大略卷尽千般敌,何用李广九尺弓”、“若不转斗千万里,岂负刘项说峥嵘”的冲天壮志、有“尧舜志,孙武谋,李杜篇”、“让人类,看明白,人烈胜神功”的盖世才情。(以上诗词均引自《神史》。)在这条道路上,可以依稀看到这些先贤大儒们同样孤独的身影:有流放山野、披发行吟的屈原,有忍辱负重、发愤著史的司马迁,有披阅十载、终生困顿的曹雪芹......

  您看到,作为这条千古一道的起点和终点,发拉这个穷荒僻远、山寒水瘦的高原村寨在地球上的坐标异常地清晰起来。六百年前,您孙世家族的先祖们离开了扬子江头的六朝古都,辗转千里、历经波折,最后流落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高原峡谷。在这片悲歌四起的土地上,先人们世代播种荒凉、收割贫寒、繁衍愚昧、陪伴狭隘,辛酸的历史和苦涩的命运令您触目心惊、闻之伤神。三十多年前,您非凡的生命在此悄然降临,于是,一段由凡人演绎的“神史”就此开场。在这里,您和各种姓氏的“四千可怜人”一道,共同承受着高原的严寒、山水的穷荒和峡谷的沉闷空气,共同经历着家族的兴衰、邻里的纷争和亲人的生死别离,太多的泪、太多的血、太多的爱和痛使您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血肉相连,不可割裂。最终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十多年前,您孑然一身,怆然上路。然而您自称的“逃离”实际上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进入。当背井离乡奔走在崎岖不平的人生苦旅的时候,您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故乡沉重的呼吸,您的每一篇日记每一页诗稿无不回荡着熟悉的乡音。最后,您携带着三十二年的风霜尘沙、三十二年的挚爱剧痛、三十二年的豪情壮志和厚重如山的《神史》大卷回到了发拉,回到了春日杜鹃满山、寒冬白雪漫天、清晨红日如炬、黄昏残霞似血的滇东北第一高峰--圣洁的药山之巅。而您千锤百炼的灵魂已终于超凡入圣,飞升为神,成为茫茫宇宙中一颗不死不灭的恒星。

  发拉和四千发拉人有福了。有了《神史》的光辉普照,死寂的山谷和灰暗的村庄将会平添几多鲜活与明艳;有了来自远空的无限眷顾,高寒的山岭和贫瘠的土地将会迎来温暖的白昼和崭新的黎明。而《神史》中的法喇,从今往后,直至万古千秋,它都将永远光耀于神圣的文坛,永远活在世人庄严的凝视和瞻仰之中。

  孙世祥先生和他的《神史》永垂不朽!

  草民于2006年晚春

  《神史》读后感(九):《神史》札记

  “太阳全出来了,它是初生的婴儿,完全埋在黑暗里。天俦四面望,世界黑暗到无以想象,仿佛是永远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穿透、永远无法征服的黑暗!是无敌的黑暗!他深觉绝望,眼神忙又奔向那彤红的一体。这是世界最伟大的事物,最崇高的事业。包围它的黑暗之海,无限辽阔,而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支援,它有的是力量,全凭借自身力量升腾。下面的黑暗之海在追随它,上面无边的黑暗之海在降附它。它升腾得那样华贵,那样雍容!”

  “天俦喜不自胜,他的灵魂被彻底涤荡,他重新诞生。他将开辟新的天地,创造新的伟业。”

  “‘我要像太阳,在天地间不借任何力量,仅凭自身信念和自发伟力,挑战命运,永远升腾;我要像太阳活得最鲜艳、最壮烈、最赤忱,飒爽豪迈,慷慨悲壮;我要像太阳,曙色千里,光芒万道,大公无私,彻照人类。我要像云海,洁白无瑕,纤尘不染,做道德之典范,宇宙之完人。’”

  “我必须打破一切束缚,摧毁一切格局,扫除一切障碍,成为天地间永恒的中心。”

  “我只恨自己平凡得出奇,不是伟大的英雄!我恨人只是人,而不是神!”

  “‘高山人’‘乡巴佬’们无不对那伙‘双职工’‘乡镇上’的子女趋奉不已,唯孙天俦说不。全校最傲的学生,就是孙天俦。他自认在校无‘同学’,他只是‘独学’‘孤学’;认为无‘同志’,自封是‘孤志’‘独志’,也认为别的人互相间也不成‘同志’,而是‘同臭’‘同俗’‘同欲’‘同污’而已。因是人人目之为异端,当班上的珍禽异兽一样。他既看不起教他的老师,也看不起全校的同学。”

  “孙天俦受辱不小,平时他总以为上天会据人才情之愚智、志向之高低、识见之清浊分别对待,于贤才有宠,于愚夫寡恩。他的才气、志向、理想特出,上天应该骄宠他,这才叫公平。……他总有一天要替天行道,进行报复的!”

  “他常出的错误,原因是总将美好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混淆。他离不开幻想,离了幻想他活不下去。但他又离不开现实,现实常常折磨他,就是幻想和现实的不谐,造成了多少他难以弥补的悔恨。”

  “他多么希望父亲后半生能过上幸福的日子,都睡今晚这样酣畅的觉啊!有反思自己今晚行为,实在可耻、可鄙、可憎!父亲已竭尽全力,卑微可怜,自己还要折辱他。连我孙天俦都折辱他了,那世上还有谁不侮辱他呢!他越想越愤然,恨自己竟沦为庸俗无耻之徒了!”

  “唯有孙天俦不投降,他要与世界作对到底!”

  从孙天俦的身上,看到了很多我自己的影子。这也许不仅仅是对于我而言是如此,更是对于无数已然、正在、企盼越过“农门”的乡村学子来说依旧。他们正是那一批批所谓的乡村的精英阶层,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面临的将是许多未知的冲击。他们所怀抱的志向、理想,在家庭、宗族的压力下又能够坚持走多远呢?尽管和城镇学子坐在了同一课堂之上,然而,他们所要面临的现实的复杂程度将远远超出他们所能预示的范围。他们该怎么办?(孙天俦的人生之路又将怎样走下去?)

  我认为,这上册内容,已经毫不逊色于贾平凹的《秦腔》,后两册恐怕还要更为深刻、复杂而沉重。这本书是所有从农村走出来的进一步求学的学子都应该好好“啃读”的一部大书,也是所有关心乡村过去、未来的人们所不得不好好研读的一部巨著!

  权利集中在少数人那里却没有被好好利用,孙天主为了孙富华的录取工作前后受尽冷眼、不公。普通民众的艰辛,这种局面在现在的中国依旧没有根本改变。

  另外,法喇人的浅显、愚昧、封闭、落后,这些是传统中国农村生态的保留,而在全球化、工业化的浪潮下,他们的这种延续在与城市的对比中显得是如此可笑而荒诞。

  通篇读完《神史》,留给我最直接,也是最大的感触,就是主人公孙天主在法喇村这样一个破败、顽劣、闭塞的穷乡僻壤中,仍然胸怀无限理想,要去实现胸中伟大的报复。即使在最为艰苦、最为贫寒的地方,他也依旧执着不变,不断地奋斗、反抗。在离家的最后时刻,他所想的依旧是要凭借自己的才华让法喇这个穷困之所富裕起来,让所有人摆脱狭隘的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从孙天主这种与命运相抗争、与现实相对决的精神中,我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可在阅读《神史》的过程中,我所感受到的却不是这种不幸、残酷所带来的心里的沉痛、抑郁或是愤懑,更为主要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斗志,孙天主的激情、壮志、不屈,他的这种“奋斗史”才是整部作品中最为可贵、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面。

  这与《猫汤》这部微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不是类似的吗?主人公为了亲情而跨域艰难险阻、万水千山,面对了时间的种种残酷、冷漠、荒诞,甚至使自己都变得卑鄙、无情,当最后终于使亲人得救,重新团圆时,却依旧逃不脱被“上帝”吞噬的命运,所有人都消失离去,所以物、所有情都点滴不剩。而这种结局不禁让人慨叹主人公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无用功”,都如长江水,付诸东流。

  可问题是,这种努力真的是“白白浪费”掉的吗?

  从人类文明延续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奋斗、拼搏、努力就人类的终极结局而言的确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彼时“人类”都不存在了,何况“意义”。但从现实、从当下,从走向彼岸这条路而言,这种积极斗争是有作用也是必须的。没有这种精神、这种态度,文明的延续、发展、进步根本就不可能。

  法喇人的悲哀在于面对着终极结局,他们的态度是消极的,宁可一起贫困、可悲地走向结局,也不要有几个人好起来。他们时时警惕、妒忌着脱离群体而努力崛起的少数人,以致把他们视为谩骂、攻击、隔离的对象,这种一同懒散地走向毁灭的精神是文明消亡的加速剂。

  《神史》读后感(十):我在江这边喊你

  等待书写的村庄

  那时候我很小,在大凉山深处,目光望向外面的世界,视线被一座山挡住。那山叫大药山。一年中,总有一些时候,生养我的村庄阳光明媚,但大药山上白雪皑皑。一个少年在心中想,翻过大药山,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但也只能是想想。我迄今没有翻过大药山,倒是无数次从它脚下经过,奔忙于昆明和巧家之间。

  巧家,是第一个进入我印象中的县名。它等同于贫穷和辛劳。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总有穿着草鞋的巧家人来打小工,工钱大约是一块五或者两块钱一天。篾匠来自巧家,木匠来自巧家,泥瓦匠来自巧家,媳妇来自巧家。

  巧家很穷,这是我从小的印象。但有多穷,我在《神史》里找到了答案:“村内黑土路上,睡着衣着褴褛、满面泪痕、全身鼻涕的孩子。苍蝇扑满他们全身。猪在嚼孩子衣服、鞋子。狗在舔孩子的脸。鸡在旁边逡巡,伺机啄小孩身上的鼻涕、眼屎。小孩常被从梦中啄醒,号啕大哭。每家门前都是粪塘,臭不可闻。猪在塘中打滚,蚊子在上面飞舞。”这是《神史》开篇对法喇的描写,定下了作品的调子,贫、荒、恶、苦。《神史》,其实是中国贫困农村的“大悲咒”。穷则变,变则通。对“变”的追求,构成了《神史》的极大篇幅。孙富贵、孙天俦、孙天主,变的是一个代号,不变的是一个穷小子膨胀的野心,和对贫穷那种报复式的努力改变。甚至,我觉得无论是孙世祥还是孙天主,对读书的热爱,都是出于一种对贫穷的报复。“走出去”,是法喇年轻人的梦想,现实总是相似,作为农村的孩子,除了读书这条路,还有什么?《神史》中当然也有来昆明靠偷抢营生的年轻人,他们造就了另外的神话和悲剧。可是,“走出去”了又能怎样?这似乎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像孙世祥一样,即使成了国家工作人员,但他仍然是农民。他深谙农民身上的习性。只有不懂农民的人,才会一提到农民就提到淳朴善良的标签。而懂农民的人,更知道正视农民身上的恶毒、阴暗、狡诈、狭隘。整部《神史》,与其说孙世祥在写法喇的农民,倒不如说写尽了中国农民的本性。法喇,是中国村庄的缩影。一群像草一样活着的人,挣扎在高寒的法喇,与世隔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勾心斗角。《神史》,既是孙天主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中国农民的勾心斗角史。

  我赞成钱理群先生对这个作品的一个评价,他说《神史》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我们能从中读出明显的自传色彩。像曹乃谦笔下的很多人物一样,我相信孙世祥《神史》里的很多人物是真实存在,很多故事是真实存在。那是一座有着历史的村庄,这样的村庄本身就是一部厚重作品。当一个小说家遭遇这样一座村庄,他所能做的,就是忠实于这个村庄。像法喇一样的村庄,可以进入小说的人事腑拾皆是。生活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在生活面前,任何的虚构都显得无力。《神史》的力量,正是来自于这种生活的真实。

  有评论将《神史》和《平凡的世界》相提并论,而我却认为,它比《平凡的世界》更为厚重和繁复。其人物的复杂,其实有必要像《百年孤独》那样,列个人物关系表。这种浩大,其实能够看出作者的野心,孙世祥和孙天主,既是作者和笔下人物的关系,更可以看作是合二为一。

  愿他身上的泥土轻盈

  我们之间隔着金沙江。我生在江这边的会东,孙世祥生在江那边的巧家。生我们的村庄,都是在某一座大山下,比如说大红山或者大坪子。孙世祥已经葬在海拔3500米的大红山,几十年以后,我也有可能被葬在故乡的大坪子。还是隔着那条江,隔着蓝天白云,两个坟堆不说话,遥遥相望。

  贫穷的故乡都一样。天高云淡,山高水远。《神史》里透出寒意,高寒的法喇,水冷草枯,饥寒的人民,像是被上帝遗弃的子民。哪里有人,哪里就有争斗。家族与家族的斗争;同族内的斗争,蝇头小利下的大动干戈,《神史》竭尽人性的丑恶的描写,令人悲痛。而这一切丑恶的背后,说到底,都是贫穷在作祟。贫穷是这部作品里故事的成因,贫穷也是故事的终结。

  主人公孙天主,他一直践行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忠告。读书人有两种:越读越谦卑,因为他们深知天外有天;越读越孤傲,因为他们深知曲高和寡,庸人遍地。《神史》里孙天主的奋斗史,也是他的狂想史。目空一切,欲与天公试比高,从孙富贵改名孙天俦再到孙天主,就可以看得出来。迄今为止,中国的农民仍然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父母敲骨卖髓要去供孩子上学,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孙天主的求学路,布满荆棘,对于那些有过辛酸奋斗史的人来说,可以从中照见自己。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应该是一对朋友,有心灵共鸣,谓之知音,《神史》于我,便是这样。孙天主的身上,有太多农村孩子的影子,法喇村,有太多中国农村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从《神史》进入中国农村,这不是一幅浮光掠影的画面,而是深入灵魂的描写。

  当然,写下这部作品的孙世祥当然不会想到,自己将在几年以后如同笔下人物孙天主一样,离开这个世界。无论作者还是作品,都留给这个世界悲痛。各地文友捐款为他修墓,雷平阳写的墓志铭“这一个不死的灵魂/他一直在命令我们/听他歌唱!”概括了孙世祥的一生。那个被孙世祥写进《神史》中的大红山,成了他最后的归宿。尘归尘,土归尘,英雄和雄心的故事已经终结,而《神史》尚在接受着人们的检验。而对于一江之隔的孙世祥,却无端想起了古罗马诗人提布卢斯的一句悼念诗:别盖上土,土太轻了。愿他身上的泥土轻盈,愿地下的生活同样雄心勃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