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观点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观点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10-11 04:1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观点读后感精选10篇

  《观点》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2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观点》读后感(一):一点感想

  我不喜欢“圣者”这一篇。一个沉浸于冥想的人,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印度的穷人不会因为他的冥想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这还是一个缺乏意义故事

  “短篇小说”这一篇,最引起我共鸣的是契诃夫的故事。他那么年轻就死了,四十四岁,比我还小,而他对人类怀有的悲悯之心又真诚自然,任何人读他的故事,都会被里面的诗意打动。

  保罗.莱奥托,宁愿在法国信使杂志做一个低级文员,领着微薄薪水,也要保证文学创作独立性。这样的工作他做了三十三年。这真了不起

  《观点》读后感(二):一本轻松写意却又真实直接的评书

  看过那篇“无所不知先生”,立马被毛姆的讲故事水准所吸引,便买了其3本书来看,这是看的第一本;

  整本书拿在手上便有想好好读之的欲望,因为封面颜色实在是让我非常喜欢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将契科夫以及保罗﹒莱奥托的那两篇。

  两位作家就像是身边的一位邻居,甚至你好像每天都能和他们打招呼一样,看着他们从小孩,各种悲惨遭遇,却又不停滞不前,不一样的遭遇造成不一样的性格,直至同样进行文学创作,结出不同类型的文学果实,分析他俩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皆都来自于童年时期的或是父亲的毒打或是父母离异没有母爱父爱等等,你都能立马联想到自己的性格为何如此,不也正因为自己童年时期的环境和境遇所造成的嘛?

  尤其是保罗﹒莱奥托对于自己所鄙视的那波人的极端无视,但是对于动物爱心,你身边是否也很多人都如此呢?

  最后要说的是一个人他的其他品质或者性格或者脾气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其在某一个自己最擅长最有天赋领域积淀下来的最重要的作品是这个人生命中精彩的一张snapshot!

  《观点》读后感(三):第二本毛姆

  对歌德,神学,圣者不怎么兴趣简略读了读。

  短篇小说和三位日记体作家是我最喜欢的章节。其中在短篇小说介绍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女作家,还是一样的癫狂人生,早早离世。我不喜欢生活混乱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

  日记体作家中三位,每个我都非常喜欢。龚古尔兄弟(两位始终要求被视为一体,毛姆语)对文学的野心勃勃,他们共享情人理想。儒勒·勒纳尔和保罗·莱奥托这两人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虽然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太相同

  毛姆,让我来说说毛姆,首先,我不太喜欢他,但是我也承认他是那种很容易让读者讨喜的作家,为什么,因为他聪明世事洞明,深谙人性。我见过毛姆的照片,给人的感觉绝对不是一种和蔼的感觉,那些亲切称毛姆为大叔的读者,他们也许在智力够格追随他,而我,首先就是一种情感的远离,我在他的文字里能读出毫不掩饰的自负,他无需谦虚

  我读毛姆也许并不是要追求情感上的共鸣,只是单纯阅读乐趣,他的文章远超及格线,不过,我真的从他那学不到什么。同样,也无法激起探究的兴趣。

  《观点》读后感(四):屁屁虹的私人书摘

  32:可是等到他终于能够为罗塔里奥卑鄙抛弃奥蕾莉亚,当面痛斥他的时候,罗塔里奥只一句话就让威廉无言以对:“她动情去爱时便不再可爱,这就是女人最大的不幸。”

  37:连一向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海涅(Heinrich Heine),在拜访歌德之前已经事先准备好要和歌德谈论哪些高深问题,可是真正会面的时候,深深敬畏仍让他脑子一片空白,只聊到从耶拿到魏玛路边树上结的梅子有多么好吃

  46:席勒去世的时候,歌德说感觉自己的一半都随他而去了。

  130:当然,近几年有几出诗体剧相当成功,可是在我看来,上演现场所见的情况却是:观众们觉得诗歌台词并非享受,只好默默忍受;而演员大多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便用念诵散文方式来念诗歌,以免影响心情

  130:真正的作家写一千五百字的故事和写一万字的小说是一样的。

  149:我相信契诃夫绝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要写出精彩的故事,就应该挪用公款或者收受贿赂虐待老婆欺骗配偶,每餐粗茶淡饭也要搞得意深远

  165:保罗·莱奥托也说过,“我对别人没兴趣,我只对自己感兴趣。”他道出了每个人自由在绝对坦率时才会吐露的心声。他还补充说,“我如果不是在想自己的话,那就是什么都没想。”

  172:帕尔默斯顿(Henry John Temple)最为出名的话就是:灰尘只不过是放错了地方东西而已。

  他最终总结出,最好的文风便是不着痕迹──又能让人意会。可是,在我看来,他们最大的缺陷是从来就没有将细节提过之后就完全放下,而是不厌其烦地换别的说法一而再再而三重复

  192:除了卡普和特里斯坦·伯纳德以外,他瞧不起同行,不过作家们给他寄来作品,他仍然会回以热情洋溢书信,因为他说,作家都极其敏感,对他们的赞扬言过其实才好。有意思的是他对评论家是这么说的,“对评论家还是要宽容大度;他们一辈子都在谈论别人,可是却没有人来谈论他们。”

  《观点》读后感(五):圣者中提到的灵性大师拉玛那·马哈希

  印度灵性大师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印度上世纪彻悟本心的究竟觉者,国内读者的了解尚少,但在印度和欧美地区,拉玛那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他的悟境被誉为达到了与佛陀老子、耶稣基督共通的高度。他的教诲高妙玄远、简单有力,众多灵性导师都深受其影响。《回到你心中》一书是国内有关其人的第一本书。他的修行思想是直指内心的,意在指导人们向内心发掘,认清自我,并以此获得最终的宁静友爱。 拉玛那·马哈希及其追随者克里希那穆提.艾亚尔都是得到自觉的灵。

  “与其沉迷于猜测,不如当下寻找永远在你之内的真理!”

  “和平是你的自然状态,是心智阻碍了你的自然状态。当心智消亡,你便会了悟永恒的和平。”

  “问:如何收摄心智?

  答:如果了悟自性,那就无心可收了。当心智寂灭,自性自然辉耀。悟道者的心智可能活跃或者不活跃;自性独自存在。因为心、身、世界皆不离自性,不能独立于自性之外。它们能相异于自性吗?只要觉知到了自性,一个人何必担忧这些幻影?它们如何能染着自性?”

  我是谁?

  提问(以下简称问):我是谁?

  回答(以下简称答):由七种元素(dhatus)合成的粗质肉身,非我;分司色声香味触的眼耳鼻舌身,非我;分司语言动作、抓攫、排泄与享乐生殖的五种意欲感官,非我;分司五种吐纳作用生命之气(prana),非我;甚至起动心念的心智,亦非我;而只带有残存心念的茫昧无觉,其中既无对象,亦无作用,亦非我。

  问:若此种种皆非我,我是谁?

  答:在否定了上述所有非此非彼之后,所留下的觉性,即我。

  问:觉性的本质为何?

  答:觉性的本质是存在——意识——喜悦

  问:何时才能了悟自性?

  答:当所观的世界消失,就会有自性——亦即是观者——的了悟。

  问:当世界仍然存在(被视为真实),会有自性的了悟吗?

  答:不会。

  问:为什么?

  答:观者和所观,有如草绳与毒蛇。毒蛇的幻象不除,草绳的真相不现。同理,除非将视世界为真的信念去除,否则无由了悟底层的自性。

  问:何时这世界,亦即所观的对象,能被去除?

  答:当造成所有认知行动的心智(mind)静默了,世界将会消失。

  问:心智的本质是什么?

  答:所谓心智,乃是一种居于自性中的奇妙力量,它导致所有心念的产生。一离心念,别无心智。因此心念即是心智的本质。一离心念,别无一个名为世界的存有。

  《观点》读后感(六):毛姆的性情

  英国作家毛姆有“故事圣手”之称,他的小说令人欣喜,读来总觉得有余味未尽之感,其为人也颇耐人寻味,时常他的朋友走入他的笔下,成为这样那样的角色。即便是随笔,可读的也多,充满了英国的腔调事实上,这本身就像他的生活那样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而《观点》(毛姆/著 夏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文集,在这部文集中,我们依然能读到他的性情。

  毫无疑问,《观点》既是一部精彩迭出的随笔集同时也是一部知人论世、体贴入微的文学评论集,涉及的人物主题从大诗人歌德的小说到一位印度教圣哲的精神修为和人生故事,从法国三位以日记闻名于世的作家的自我中心和尖酸刻薄到英国神学家兼大主教蒂乐生的宽厚仁慈及其平实自然的文体特别是通过对他赞赏的爱伦•坡、吉卜林,尤其是莫泊桑、契诃夫和曼斯菲尔德等几位短篇小说大师人生经历与艺术特色解读,对于短篇小说这一他本人也是当行大师的文学样式进行了一番精彩而又深入探讨和剖析。当然,这灵动叙述方式让人时常莞尔,他说,作家独特个性魅力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使其别具一格。不论是像亨利·詹姆斯那样略带荒谬,还是像莫泊桑那样有点低俗,抑或是像吉卜林那样俗丽唐突——只要作家能够将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展现出来,他的作品便有了生命力

  确实,在读毛姆的随笔时也大多有这样的感觉。即便是那些笔下的人物都已故去,但丝毫不减其魅力,与其说他们在毛姆的笔下,鲜活起来,倒不如说毛姆在谈论这些人物时,多少是一种平视来看待。事实上,凭着他的文学成就大概也足以和这些作家们相提并论。不过,这也只能解释为一种可能,而最有可能的是,毛姆本来就是“性情中人”,行事总是那么不着四六,看上去不靠谱,却能吸引人。难道这还不够吗?

  有意思的是,毛姆写文字最照顾的是读者,最不待见的当然是评论家。他多次提到作家要写读者爱看的书,写能卖出好价钱的书,这没什么好羞愧的。因为作家也是人,也想住上美宅过上富足的生活。其实,不管是写作,还是生活,毛姆几乎都在践行这样的理念,对今天的作家来说,是不是也有所启迪

  在这里,毛姆以其塑造小说人物的洞察力和讲故事圣手的高超技巧,活画出一组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文人形象,进而深入到他们的文学世界和内心灵魂,最终打通的是普遍的人性和人心——从“文心”到“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也可以看作毛姆一生不变的“观点”。事实上,不管我们怎么去看毛姆,说他看透了人情世故,一点也不为过的。正因为如此,毛姆在后来说,“我非常爱的人,他们往往关心我很少甚至很少关心我;儿当人们爱我的时候,我又会感到困惑难堪……为了不伤害他们的感情,我经常表现出我并没有感觉到激情。”而这,依然是他的性情吧。

  《观点》读后感(七):毛姆描述过的著名国际灵性大师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

  印度灵性大师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印度上世纪彻悟本心的究竟觉者,国内读者的了解尚少,但在印度和欧美地区,拉玛那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他的悟境被誉为达到了与佛陀、老子、耶稣基督共通的高度。他的教诲高妙玄远、简单有力,众多灵性导师都深受其影响。《回到你心中》一书是国内有关其人的第一本书。他的修行思想是直指内心的,意在指导人们向内心发掘,认清自我,并以此获得最终的宁静和友爱。 拉玛那·马哈希及其追随者克里希那穆提.艾亚尔都是得到自觉的灵。

  拉玛那•马哈希1879年出生,1950年卒于自己所建立的禅修院里。他在17岁时经历了第一次灵性体验忽然参透生死。有一天,他独自坐在叔叔家中的一个房间里,突然一种死亡的恐惧极其真实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马哈希一直是个健康孩子,当时也毫无病痛,然而他却感觉到他在刹那间就要死去了。这状况突如其来,也毫无征兆。此刻的马哈希在震惊之中,既不去追究这恐惧由来,也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相反地,他声色不动,在当下独自面对这巨大危机。他后来自述道:这死亡的恐怖在震惊中将我的心智驱转向内了。我在心中自问:“现在死亡来了。这意味什么?是什么要死去了?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戏剧性演出这死亡的发生。我模仿死尸将四肢平伸,仿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实感中参问。我闭口屏息以防发出任何声音,或说出“我”或是其他的字眼。“那么,”我对我自己说,“这肉身已死。它将被人送去火葬场烧成灰烬。然而在这肉身死亡之后,我死了吗?这肉身是我吗?它静默而无知觉,然而在它之外,我却感觉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内的‘本我’的声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却不为死亡所触及。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这整个过程并非缓滞的动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灵光乍现,几乎不假思索地为我所直接体验。“本我”原来真实不虚,是我当下唯一的实相,而一切关乎肉身的有意识活动都流入这“本我”。从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种强大的引力之中定于自身。死亡的恐惧永远消失了。从此我与自性合一,永不退转。念头可能仿佛乐曲中的各种音符来来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衬底的基本音韵化入了所有其他音符,恢恢不散。无论肉身处于谈话、阅读或是他事之中,我依然定于“本我”。  

  马哈希就如此一悟顿至实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实相的经验往往是刹那间事,神妙的觉受在惊鸿一瞥之后便飘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忆。马哈希却有如风吹花开,自然顿悟,而且一悟永悟,了达究竟解脱。他解释,在撒哈佳(Sahaja,意为自然)无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经断灭,如河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于无形,在此境之中个人已与自性浑然合一。

  马哈希成道之后对世俗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又不事生产,以此不见容于家人。六周后他离家独自登上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圣山,此后终生不再离开。起初他几乎完全脱离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动,长时期沉浸在自性遍觉遍照的存在之中,对肉身的存活亦毫不关心。由于有求道者前来向他请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维持住肉身传道。后来来自印度与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渐增多,形成了道场,此后他便开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灵性教导。由于马哈希是究竟的觉者,他的教导超越了各宗教间的界限,而呈现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启迪弟子内蕴的自性,认为沉默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说法;然而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他也开口做出详尽的回答。他平视各种修行路线如持咒、瑜伽、禅定等等,并以精辟的解说指出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后仍是归向自性的了悟。

  他最主要也最闻名于世的教导,则是一条引入直接契入自性的智慧之路。当弟子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时,马哈希总是说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余,以此方式简单地将他推向对自己真身的探究。这智慧修行的法门在形式上单刀直入,只是去参问“我是谁?”它的意义在于集中心力去发现自我所从生的本源,而这本源就是自性。在参问之后也不须由心智来回答,只需要保持平静,让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地浮现。事实上它并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做的,因为自我并非我们的真性。它真正的涵义是自性在参问它自己,了悟它自己。

  《观点》读后感(八):转帖译后记:文心与人心

  文心与人心

  “毛姆叔叔”的生平想来不必长篇大论的介绍。他出生于巴黎的英国大使馆,幼年父母双亡,回到英国,在冷漠的牧师伯父家寄人篱下。当时,他的英语说得不好,法语其实才是他的母语,因此在学校经常遭同学取笑奚落,落下口吃的毛病。就是因为这个,他没能像哥哥们那样上牛津剑桥,只进了普通的医学院。毕业之前他就开始写作,先写戏剧然后写小说,很快他便成为彼时稿费收入最高的作家,在法国海滨度假胜地置下豪宅,享受富裕的生活,但他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写作直至晚年。后来他曾经感叹,“我要不是小时候口吃,就会和哥哥们一样去念牛津剑桥,最后做个象牙塔里穷经皓首的老学究,时不时写一、两本无人问津的法国文学研究专著”。一位作家能如此洒脱自嘲,其文字必定不会难看。

  这本集子共收录了五篇文章,在他去世前七年出版,除去第二篇《圣者》讲的是他1936年的印度之旅,其余四篇全是和文学有关,不,确切的说,应该全是和文人有关。不论是讲大名鼎鼎的歌德(《诗人的三部小说》)、契诃夫、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还是不那么出名的龚古尔兄弟、保罗﹒莱奥托和儒勒﹒列纳尔(《三位日记体作家》)甚至是神学家大主教蒂乐生(《散文与神学家蒂乐生》),都是文章好手。这些早已湮没在故纸堆中的人物全都在毛姆的笔下复活。不仅如此,毛姆那看似随意轻松的文笔其实极具穿透力,他最了不起的本事就是能拨开盛名的迷雾,将原本面目模糊不清的文人还原成如你我一般平凡普通的血肉之躯:他们因为缺点而真实,比普通人更加脆弱敏感或者特立独行,他们的内心永远上演着激烈的冲突,这便是那些传世美文的前身;作家写作就如贝母酝酿珍珠,自然而然却又痛苦无比,除了写作,他们没有别的路可走。诚如毛姆所言,“善于创作的艺术家能够从创作中获得珍贵无比的特权 --- 释放生之苦痛。”于是,我们才明白为什么歌德终其一生都在恋爱,每次失恋后便是诗歌的高产期;《浮士德》其实是忏情录,用来纪念他一辈子都心怀愧疚的初恋情人;谁能否认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不是一首清新隽永的诗歌?主人公维特最后一定要举枪自尽,否则歌德那永失所爱的痛苦心灵如何得到抚慰?

  毛姆本身就是优秀的小说家,对人这种复杂的动物细细观察,再冷静解剖无疑是他的强项。在《三位日记体作家》一文中他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可是人从来都不是平板一块,…… 人身上最为奇怪的是,最不一致最不协调的品质往往集中于一个人身上,所以这人似乎就是一团矛盾,让人不明白这些品质到底如何共存,如何能融合在一起成为某种始终如一的个性。”经他这么一点拨,我们便豁然开朗,原来最令人难忘的人物,永远是矛盾重重如一团迷雾;因为矛盾才是真实,真实的魅力就在于它从不会流于片面和简单。就像在《短篇小说》一文中,毛姆觉得库布林对契诃夫的评价甚为深刻的道出了契诃夫的本性,“我想他从未向谁敞开心扉,也未曾将心托付给谁。可是他对谁都很和善,他对友情的态度的确比较冷漠---同时他又怀着极大的兴趣,也许他不自知吧。”

  因此,毛姆认为小说要有充分的真实感,才会让读者信服,所以,小说家的任务便是“冷静超脱”的描绘真实。他借用契诃夫的话,“作家的职责就是叙述事实然后全部交给读者,让他们去定夺如何处置”。他强调小说就是应该“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仅仅只是个故事’的东西存在”,优秀的小说本身便是包罗万象的真实世界,甚至比真实世界更加复杂,就像契诃夫“竭力保持冷静中立,只着力描述真实的生活,但是,读他的小说会强烈感觉到人们的残忍和无知,穷人的赤贫及堕落还有富人的冷漠和自私,这一切都不可避免的指向一场暴力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绝不能拿来作为“布道讲坛或者平台载体,否则便是滥用。”

  不要被这些看似沉闷的评论所吓倒,毛姆写文章最照顾的就是读者,最不待见的当然是评论家。他多次提到作家要写读者爱看的书,写能卖出好价钱的书,这没什么好羞愧的,因为作家也是人,也想住上美宅过上富足的生活。如果评论家执意要把畅销的故事和庸俗浅薄划上等号,那是他们的事,我们只需继续把故事讲得精彩。

  集子里有两篇文章都涉及宗教,翻译起来最为费力,得查阅资料做注解,将作者的思路理清,译文才能通顺。尤其难译的是《神学家蒂乐生》这篇。自亨利八世迎娶安博琳,英国国教(圣公会)得以创立,一直到光荣革命这一百多年间,天主教、圣公会、清教长老会为争夺政治权利纷争不断,不论哪一派夺取了政治权力便大肆迫害异己。可是毛姆的文章并不是讲历史故事,而是选取了蒂乐生大主教在宗派斗争之中所写的书信及布道辞来讲述他的文风。毛姆欣赏的是自然朴实简洁的文字,而非繁复绮丽之风。如果说文心与人心多少有点关系的话,从神学家蒂乐生的文字风格里我们也能多少窥见他这样一个人:坚守信仰但又不失变通,真诚执着又谦卑克己,几近完人。他的文字如今未必广为流传,可是他的言行所昭示的超凡人格应该和《圣者》里的印度教大师一样,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堪比传奇。

  毛姆在他的笔下看透文心与人心,风景遍赏;我站在毛姆的文字这座桥上,边读边译,想看透他这个人和他的心思,因为他本身就是道瑰丽的风景。只是,看透这道风景必得沉下心、静住气、细细嚼、慢慢品。

  《观点》读后感(九):小说家和他的人(上海壹周)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早年经历坎坷,不到十岁时父母就相继去世,他被送由伯父抚养,进入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后,他又因为口吃和身材的关系备受羞辱。这让他对于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始终保持着敏感,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写作习惯。《随性而至》和《观点》两本文集分别出版于1952和1959年中,其中一些篇目是人物传记,另一些是文艺评论,但也写得像人物传记。

  《诗人的三部小说》开篇时毛姆说:“为什么时至今日,关于歌德的评论,该说的全都说尽,而我还要再写这篇文章来谈谈他的小说呢?其实,我不过是乐在其中罢了。”接下来他有些半推半就地表示:“我并不想赘述歌德的生平;不过既然他亲口说过他所写的每篇文字都或多或少是在讲自己,那么我也不得不提到他生命中的种种逸事。”

  在《短篇小说》一文里写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毛姆又故技重施:“我不想讲她的生平故事,但是因为她的小说大部分都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我还是简述一下吧。”

  而在《三位日记体作家》中,他谈到保罗•莱奥托父亲的一段不伦恋情时,彬彬有礼地说:“接下来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文雅地表达……”,当然接下来他的重点全在其上。

  毛姆对作家的生平津津乐道,其中不乏如珠妙语,比如提到歌德抛弃初恋情人时就用“年轻的心灵总是坚韧刚毅,他人的苦难无法将其摧垮”来揶揄他的做作和无情。而书中遭到最刻薄对待的恐怕非亨利•詹姆斯莫属,毛姆取笑他曾写出一出荒唐的剧本被观众起哄,事后却将此归因于剧本“超出了伦敦庸俗大众的欣赏能力”,以至于“剧院经理们从此坚信小说家是写不出好剧本的。”他进而说:“(亨利•詹姆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一个人如果不停告诉你自己是个绅士,那不免要令人侧目。我想亨利•詹姆斯如果不是如此频繁地坚称自己是个艺术家,那他也许会更讨人喜欢些。”

  毛姆也为自己的尖刻作出解释:“我更喜欢去揣测他们心中的秘密。我的个性决定了我不愿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个人的表象价值,而且我很少被折服,我没有崇敬别人的能力。我的性格更容易被人逗乐,而非敬重他人。”他这么说时,我想到一段非常贴切的描述:“虽然他作出这一评论时带着歉意,但很明显,他乐于说一件让人略感不悦的事情。”事实上这段描述也是出自毛姆的手笔,当时他正游历中国,拜访辜鸿铭。临走时,辜鸿铭送他两首小诗,毛姆后来请他认识的一位汉学家作了翻译,译文如下:

  你不爱我时:你的声音甜蜜;

  你笑意盈盈;素手纤纤。

  然而你爱我了:你的声音凄楚;

  你眼泪汪汪;玉手让人痛惜。

  悲哀啊悲哀,莫非爱情使你不再可爱。

  我渴望岁月流逝

  那你就会失去

  明亮的双眸,桃色的肌肤,

  还有那青春全部的残酷娇艳。

  那时我依然爱你

  你才明了我的心意。

  令人歆羡的年华转瞬即逝,

  你已然失去

  明亮的双眸,桃色的肌肤,

  还有那青春全部的迷人娇艳。

  唉,我不爱你了

  也不再顾及你的心意。

  诗歌令毛姆感到吃惊,因为当他说“更容易被人逗乐”时,逗乐他的也许正是诗歌所涉及的那种人性的矛盾反复。这符合毛姆对人的理解:“人从来就不是平板一块……人身上最为奇怪的是,最不一致最不协调的品质往往集中于一个人身上,所以这人似乎就是一团矛盾,让人不明白这些品质到底如何共存,如何能融合在一起成为某种始终如一的个性。”

  这种对立在埃德蒙德•伯克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伯克是个道德家,改革家。他标榜自己的高风亮节,可居然运用权力把极不称职的人安插到利润丰厚的职位上;他标榜自己的诚实,可居然当众发表虚假声明,说自己从未涉足东印度公司股票。他始终与不公正和腐败作斗争,可自己居然不遗余力地帮助威廉和理查德的腐败欺诈行径。”可即使如此毛姆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替他辩护:“有人说,他是个骗子,是个伪君子。但我不这么认为。有一种缺陷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而这种缺陷在他身上被放大到了极端;那就是,什么符合他的利益,他就愿意相信什么。我不知道该把这种缺陷叫做什么,但他既不是虚伪也不是欺骗。”毛姆相信,当伯克回到他的书房,他又会是“那个思想高尚的人,那个以精神的高贵、人格的伟大与慷慨为朋友爱戴与尊敬的人。”

  只有一件事情毛姆言之有些轻率,他说“你很难遇到一个像他(伯克)这样具有如此矛盾个性的人”,实际上如果细心留意,你会发现毛姆笔下的人物几乎个个都包含了一组或更多互相对立的特性。亨利•詹姆斯是“对亲戚朋友们饱含深情”但“并不说明他具备爱的能力”,莱奥托则“无情又多情……他为自己从来没有伤害过谁而自豪。可奇怪的是,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词语比拳头更为伤人。”

  毛姆在《侦探小说的衰亡》里谈到一件轶事:一次大战期间,他滞留在了一处靠近里维埃拉的海滨度假村,不过日子还算惬意,他每天都要去逛逛市场。有一次,一个靠满脸真诚吸引他光顾的小贩卖给他一只烂熟到无法入口的甜瓜,毛姆写道:“我再次为自己对人性的无知感到困惑。”

  但是有人可能不会同意,菲利普•罗斯自己就搞不懂甜瓜,“你知道甜瓜可不是苹果,看了外面就能知道里面的味儿。”他甚至认为无法分辨甜瓜的好坏“是一种人类的缺点”。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进行植物学探讨,不过是否有可能小贩本身也具有这种“人类的缺点”?毛姆乐于在小贩身上发现“对人性的无知”,而既然有人会简单地对人性使用二分法,那么我们也该考虑另一种情况,即只要我们想在任何地方发现人性的复杂,我们就能发现它?当然,这也许不在毛姆作为小说家所考虑的问题之列。

  《观点》读后感(十):“故事圣手”毛姆绝对也担得起“文学评论家”这个称号

  文/红V

  谈起毛姆,很多人会拿《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人生的枷锁》来说事,这三本书简直也成了毛姆的标签。对于“故事圣手”毛姆来说,这三本书绝对是他的代表作,但是其实毛姆的文学评论也写得棒极了,说他是“文学评论家”也毫无违和感。

  1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毛姆一生推,but,我绝对不是偏爱,我是最近读完了他的《观点》和《随性而至》才来这里说话的。这两本文学评论非常缜密,可读性很强。不信你去读就知道了。

  他的可读性具体体现在哪呢?首先从《观点》来说起吧。

  《观点》总共也就五篇文章,分别是《诗人的三部小说》、《圣者》、《散文与神学家蒂乐生》、《短篇小说》、《三位日记体作家》。

  2

  大多数人知道歌德,是因为《少年维特之烦恼》,而大多数人也会把歌德视为小说家。但是毛姆却认为歌德是“天才诗人”而非“天才小说家”。

  为什么呢?这并不是因为毛姆在大学的时候就接触到了歌德诗歌,而且觉得那时甘之如饴的诗作。而是毛姆觉得纵使歌德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对人生的认识也很高明,但是歌德是个非常自我的人,无法对世人具有天生的感同身受的能力,所以毛姆认为他仍然只能算得上一个天才诗人”而非“天才小说家”。

  话虽是如此,但是《诗人的三部小说》中笔墨写得最多的,还是跟歌德的小说有关。这篇文重点讲的是跟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亲和力》创作有关的恋爱史。哈哈哈,读完后你会发现歌德是个风流的花心大萝卜。自古文人多风流这话真不假。不过也应了那句“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3

  《短篇小说》里,毛姆考究了短篇小说的起源发展,顺带举了几位极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家。他本人最喜欢的小说风格是“我为自己写”的那种。毛姆尤其推崇的短篇小说家是莫泊桑,契诃夫,爱伦·坡,以及可能的大家都不咋知道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平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作品的主题思想。毛姆边写这些作家的创作,边写他们的历史,并不是长篇大论地说些有的没的,他完全是对这些作家非常了解,作品也是反复读了好几遍,所以他写的这些评论,除了引人入胜外,精华也很多。我也是看了后才了解,原来契诃夫在到彼得堡之前,从没发现自己已是小有名气,也从没想过要专职写作。这世上也是有那么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啊。

  所以如果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坚持坚持着,就有可能成为你所擅长的,甚至成为你人生的闪光点。

  4

  《圣者》、《散文与神学家蒂乐生》都有扯到宗教神学方面的东西,你会很容易联想到毛姆的《刀锋》,不要忘了印度哲学对毛姆创作这本书的影响。当然,从这文里也可以看出毛姆对神学、印度哲学的喜爱。

  《三位日记体作家》写了龚古尔兄弟,儒勒·勒纳尔以及保罗·奥莱托这三位作家的写作类似于写自传,记流水账。虽然毛姆没有充分发挥他的“毒舌”本质直接吐槽,但是明显可以感受到毛姆并不青睐和认可这样的写作方式。这和他在《短篇小说》里提到的“将生活戏剧化”的观点有关。

  或许毛姆还是觉得有想象、加工的文学创作才真见水平吧。所以他才刻意强调,“我这里讲到的几位日记体作家都写过小说,可是他们仍应被称为文人,而非小说家”。

  5

  《随性而至》是《观点》的姊妹篇,但是更加容易显出毛姆的文艺性。《苏巴郎》写的是西班牙巴洛克画家,如果毛姆平时没有点画作欣赏能力,是无法让人读起来这么顺畅的。写苏巴郎为父亲复仇的桥段总是让我笑个不停,像是小孩子玩游戏,说结束就结束了。莽勇简单又可爱,完全让你不觉得他是个杀人犯。

  《侦探小说的衰亡》的开头相当有意思,估计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经典读累了稍微来点侦探小说调剂下也是好的。看的时候我一直在纳闷毛姆推崇的侦探小说家里居然没有同时英国的阿加莎婆婆!

  这本书里唯有《忆奥古斯都》我看得最认真但是却觉得最不痛不痒。

  而我最喜欢的是《我认识的小说家们》,它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书店》,其实讲白了就是在说圈子带圈子的问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家也就和作家一起玩呗。毛姆的文人圈也还是挺广的,虽然他作死地吐槽亨利·詹姆斯,觉得他的创作不写实,有点矫揉造作。

  6

  正如译后记里所言,《随性而至》最见毛姆的观察力。毛姆曾经说过,他喜欢站在远处静静地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喜欢和人们面对面地交流。无论是《我所认识的小说家》、《苏巴郎》、《对伯克的读后感》、《对于某本书的思考》还是《忆奥古斯都》,你都可以从毛姆的叙事中看出他观察的细致之处。因为观察深刻所以才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深刻。

  7

  毛姆说,“阅读以为小说家为他人所撰写的评论时,一定要有所提防,因为他所发现的优秀之处其实是一种自我认同,而对别人的作品里那些他自身所缺乏的特点却难以认可”。这里也算是给读者提个醒,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的看法只能是作为参考,而你要读出自己的东西才是好的。

  我是很爱毛姆,但是我也很随心。我读东西喜欢跟着自己的心走,对我的共鸣最多才是我最爱的,所以别人的评论确实对我来说也只是一个指引,但并不能代表我的看法。

  看得多自然想得多,想得多自然容易有自己的观点。希望你也是如此。

  最后再多说一句,毛姆绝对是超有良心的文学评论家。如果这两本书还不足以佐证,那就去看他的《书与你》吧。

  lt;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观点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