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84》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1984》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11 04:2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84》经典读后感10篇

  《1984》是一本由奥威尔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的298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1-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984》读后感(一):庆幸

  看完这本书,浮在脑海中的第一个感觉便是庆幸。我庆幸没有生活在书中的那个世界、那个国家当中。完全没有自由,完全没有自由思想日子,不能自主的行动,那是多么糟糕社会。我好像看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庆幸这一切都离我远去。

  《1984》读后感(二):给这个翻译跪了。。。。。。

  给这个翻译跪了。。。。。。节奏能翻译成这样。。。。能稍微有点文学性吗。。。。。。。。不过书很是经典。王小波的《白银时代》《2010》都很受他的影响。。。。。。。。。。。。。。。。。。。。。。。。。。。。。。。。。。。。。。。。。

  《1984》读后感(三):1984读后

  触目惊心

  为达到目的,一切无所不用其极,一切设置专为思想铺路。反昭信息不对称和掌控主导权的极端

  一本宏大思想体系政治书,横跨思维意识不同阶级渐变互相干扰取缔,直指纷乱面貌下的本质行为

  胡乱宣誓熬不过酷刑作为单体工具,那么最后只剩余互相出卖,继续苟延垃圾时间这些无意义的事。

  决定颠覆,却成功改造

  ——《1984》读后

  《1984》读后感(四):一本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书。

  即使对现当代史知之甚少如我,也能从奥威尔字里行间敏锐地嗅出一丝TC过往历史气息

  作为一只接受正统教育高中政治总是拿高分的好少年,读完这本书之后,三观出现轻微的震荡,尽管大学四年恶心新闻教育已经迫使我开始对这个世界进行独立思考。但此时此刻,我却有这样的错觉(?),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谎言之中。

  当然,以我现在浅薄知识来说,无法把这一观念作为定论认识。但奥威尔给人们明了一条新的思路去审视我们生活的世界。即社会形态本身是否正朝着如少数政治家大众勾勒的前景发展。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作为谋求幸福生活的个体抑或只是被寡头利用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奥威尔这本书注定成为一个开端,一个引导很多人去思考的开端。放下这本书我最想做的缺是去了解更多的历史,带着“历史是任人打扮小姑娘”这样的悲凉

  《1984》读后感(五):1984

  在图书馆借到的书,放了一段时间没拿起来看,被”政治语言小说“这个名号阻挡了很久。

  但一读起来,才发现是如此喜欢。有些小说是读着读着才慢慢进入情境,而且只有读到后三分之一时才会感觉不枉一读。但这本小说,从一开始就很吸引人,处处都是荒谬情境下的警句,处处都是反思

  ”无知力量战争和平;自由即奴役“

  ”谁掌控历史,谁就掌控未来;谁掌控现在,谁就掌控历史。“

  奥威尔似乎创造出了一个幻想世界,并一步步地带领着读者去思考一些日常中不起眼小事。好像是有种摆脱蒙昧的冲劲

  一读起来,突然就会联想到文革,好像将这件未来才发生事情刻画丝丝入扣

  到第三部分的被抓和再教育,就突然联想到了飞越疯人院中结局。他们把思想也给改造了。

  无数无数的精彩句子记录笔记上了。现在再读,也是依然犀利热血沸腾的。

  总之,这本小说读起来很爽~

  《1984》读后感(六):短短的几个思考

  “无知即力量”——思想罪使人无知。完全服从党的人集成党强有力手脚,是打击反党人士恐怖的力量。

  “战争即和平”——大洋国发布的战争消息不一定属实,其目的是使党员时常处于一种“战争”状态,巩固党的统治。so战争即和平,战争的消息即国家的和平。

  “奴役即自由”——个人与党的结合,以服从党的行为,获得党属的权力

  “权力即上帝”——这根本不用多说了。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更多人服从权力而非真理、爱和自由?我似乎又明白了:丛林法则下由个人形成组织,不断扩大的爪牙、永远恶性循环圈,社会关系阻碍,谋生的艰难。。我想谋生本不该如此形容吧?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抛弃千年来的价值观?舍弃那些该死的羁绊?然而我并不是反对集权。。且不说权力交给公众有多可怕,单就效率成果而言我想是不可能不集权的。但是怎样才能优秀的政体?怎样才能防止权力被过度利用?。。政治不好的我决定不再往下想了,反正也木有一丁点头绪

  记于2015.9.9——上大学的前几天。

  《1984》读后感(七):“无知即力量”

  英社的三条标语: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主人公温斯特曾认为群众的力量终究会改变意识,带来革命。“他们就像飞鸟,将生命活力从一个躯体传到另一个躯体,而党既没有这种活力,又无法将它扼杀”。

  但当他坐在栗树咖啡馆回忆起母亲和爱人时,他已经不是曾拥有亲情爱情自己了,他没有坚守内心,最终还是扑向老大哥的怀抱,老大哥成为他情感的归处,就好像他无法离开的劣质杜松子酒。

  我不禁怀疑群众的力量是否能够带来革命。

  群众在生活中麻木了,没有教育和思想的启蒙,唱着毫无意义的口水挣扎生老病死轮回里,他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要去改变社会,就算有也被思想警察处决了。他们的无知,便是党的力量。

  而受过教育的党员,成长于旧时代的如温斯特,终将被党的思想驯服;成长于新时代的如茱莉亚,已接受了党的合理,只是想着法子钻空子。

  党控制了思想,也就控制了现实,以及过去、现在、未来。

  它执迷于权力,规划并监视着自身的运转。

  无懈可击,没有外部的破坏因素(三大国平衡体制相同),又扼杀了内部危险的苗头。

  群众的力量只是蛮力,好比一个壮硕的巨人不懂得挥拳更不会想到要挥拳。

  飞鸟飞不出边界

  《1984》读后感(八):压抑孤独黑暗珍惜现在的生活

  阅读这本书,是因为在别人推荐的书单上看到,没有内容简介,啥也不清楚地,就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借回来,四天的时间读完。

  可能好书就会让你打开以后就放不下,并能在心里感到震撼

  阅读第一天,阿福还在碎碎念,怎么看上书之后也不理会他了……

  因为真的是被书中情节所吸引了。

  《1984》是一本作者在1948年完成的小说,是对未来政治进行大胆幻想的小说。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压抑、孤独和黑暗。

  压抑是这本书的总体感觉。在这个社会的生活,总是被监视的,不允许有一点违背“老大哥”要求意志的思想,甚至是微表情。谈及思想、信仰或许太过于远离生活,从我的实际生活出发,我在心情不好时候,感到压抑的时候,最爱去吃点好吃的,可是在小说的世界里,居然连巧克力和好吃的面包,都不复存在了,只有令人作呕的饭菜。这让生活多么寡淡无味

  呀!

  孤独是因为这个社会不允许人与人之间有温暖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是警觉的,充满敌意的,不管是同事亲子夫妻,所有的关系只为维护政权至高无上,只为人类繁衍,其他的都可以不存在。让人幸福的亲密关系在这里,也不再有。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温斯特和茱莉亚的感情那一段,有种让人活过来的感觉,可或许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手段,先让你美上天去,再让你坠入悬崖,才能更加真切感受到社会的残忍吧!

  黑暗,在“双重思想”的要求下,必须明明知道这种做法错误的,却仍要坚定不移地去做,做完以后在逼迫自己忘记!不留痕迹。在犯错之后,不允许你的内心有任何方案,要求死亡都不能得到满足,必须达到思想的干净以后才能被赐予死亡。也就是说连死亡的自由都没有。对方还会拿出你内心最为恐怖的东西来吓唬你,直到你的意志不再坚定,不惜出卖你最爱的人,来换取自由。

  关于政治,我谈不来深度,只是觉得现在自己的生活还算得是满意的,自由的,我会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

  《1984》读后感(九):人性真的渴望平等和自由吗

  被各种震撼到。我有点大胆的想说点什么。跟所有人一样我也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在过着1984。被统治者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从未停止,而执政者对于民众的各种控制和害怕被推翻政权的恐惧也从未停止。

  凡是有平等的地方,就有神清醒

  但是什么是平等呢?温斯顿不满这种专政 黑暗 颠倒是非黑白的政权 但是他可以接受为了推翻这个政权去杀人 盗窃 伪造 向孩子脸上泼硫酸等等等等,我开始思考,人们不满现状而痛恨这个政权,是不是因为这个权利不在自己手中呢?如果真的可以温斯顿胜利了。通过杀人等以上所述的方式胜利了 ,那么他所建立的政权会是平等的自由的充满爱的吗?所以他要推翻的是老大哥,而不是这个政治体系。感觉人性都是自私复杂,既痛恨权利又渴望拥有呢?

  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利而夺取权利。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迫害的目的是迫害,权利的目的是权利。

  所以人性真的渴望平等和自由吗?普通群众没有政治立场也不需要有,不普通的那么些人,比如奥布兰,渴望权利又很邪恶,他们希望自己感受到平等和自由,然后带着这种良好的和害怕失去的感觉去压迫专制的统治普通群众!然后改变跟自己相似的一小撮邪恶的不普通的群众。然后再一轮的权力争夺和战争,然后新一轮的循环。历史一直在重演,奥布兰们总会胜利。

  书里说的自由就是可以说2加2等于4。自由就是不被监视不被控制,人身和意识both。自由就是不被引导,就是社会各种信息的开放,我觉得还有就是爱。自由的去爱,和感受爱,无论是家人,爱人,社会,还是这个世界。

  整本书里温斯顿和朱莉亚的爱情是很暖心的所在,一直知道会是悲剧结尾,但是快结尾那几页有段两人见面又分离的描写,看得很伤感安静的,渐行渐远

  1984还在继续。这不重要,我认为在权利,诱惑利益等等面前,我们永远不能真正的胜利。我们胜不了自己,人心始终自私和险恶,并且战胜不了各种诱惑和无底洞的欲望

  在栗荫树下,我出卖了你,你出卖了我。

  有几句话我很喜欢。独处和安全是种身体上的感觉,它跟身体上的疲惫感,扶手椅的柔软感以及窗外吹入的微风拂在脸颊上的感觉掺杂在一起。这给了他安心

  这安心的感觉我们现在就有啊,虽然我看大多数评论都很犀利直指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1984。可能我对D的要求比较低。

  但是我还是想说,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1984》读后感(十):虚假一生,唯爱真

  杜子松酒,难以下咽的炖菜,黑色的小面包,无不体现物质匮乏。然而更匮乏的是思想,极权的社会下。老大哥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笼罩了这个大洋国。 新话的目标就是要缩小思想的范围,最后使得我们大家完全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为没有词汇可以表达他们。每种必要概念,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意义受到严格的限制其他次要意义将被消除。

  在大洋国什么都是虚假的,连对外无休止的战争也都是虚假的。在这里战争的意义仅仅是消耗剩余的消费品,它使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保持特殊社会氛围,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他们怕稳定破坏——战争即和平。

  易变性是英社的基本教条之一。英社认为历史事件并非客观存在。而仅仅是存在于人的记忆档案。档案和记忆在哪方便一致,那些就是过去,因为党全面控制档案,也就全名控制了党员的思想,因此过去就是党想让他们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同时虽然过去篡改了,但是它在任何特定时期都有特定的存在形式。这种绝对事实永远正确。确认所有文字档案的正统性相一致,无非是意见机械性的行为,然而也需要记住,事件是按着所需要的方式发生的。如果有必要重新安排记忆或者篡改文字档案,就必要忘记自己做过这件事。这很矛盾但是这是新话中的“双重思想”。绝大多数党员学会了。

  温斯顿.斯密斯就做着档案处理工作,可是他就没学会“双重思想”,他过的很痛苦。就在痛苦中终于他看到了曙光,爱情改变了一切,黑头发姑娘茱莉亚煞那间变的俊美,它们走过的林荫宛若世外桃源。他们一起探寻兄弟会,一起寻找戈因斯坦。

  偶然间温斯顿和茱莉亚就和奥布兰接上了头,它们不知不觉中加入了兄弟会。对就是那个以戈斯坦因为精神领袖的兄弟会。它们没有严密的组织,有的只是思想,不可摧毁的思想。除了这个思想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为依靠。它们得不到同志友谊,得不到鼓励。最后被抓住时,也得不到什么援助。兄弟会的成员都是孤独的战斗者。它们最终都会死。但是它们是火种,只要一代代传下去,终将有一天它们可以高出大动静,推翻老大哥。

  奥布兰折磨温斯顿的过程,更显现出人们对极权社会的无助。温斯顿知道奥布兰不会手软。终于他喊出了:去折磨朱莉亚,去杀了她,他屈服了。可是心底还是没有背叛。他们有盟友,可是盟友永远不会出现,至少在现阶段他们没有起来反抗,大干一场的力量。但是火种也许会留下去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