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10篇

2018-10-13 03:0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10篇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是一本由[日]押井守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一):把思考带进日常

  看了书名就觉得很想买的一本书,看了之后会思考作者的思考的角度。从电影学习上班族生存法则,是作者结合自身导演经验观影角度的总结

  除了这些很有见地的职场“毒鸭汤”之外,还会想到这种思维逻辑

  平时的电影看过就算,没有过多的思考,看完书,把作者推荐的电影都看一遍,再结合自己感受,又会得到怎么样的想法呢?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二):票房毒瘤押井守,来给你讲成功学?

  《一一》有句经典台词,“电影的出现,让人类生命至少延长三倍”。这句话是说我们在电影中得以经历不同人生比如说你没有杀过人,却拥有杀人的经验。生在红旗下,也能感受到种族歧视屈辱

  如果说《一一》中,杨德昌讲的是电影对人潜移默化影响,那么在日本动画导演押井守的新书《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中,押井守提出一个更加主动观点:我们需要电影,是因为除了单纯打发时间肤浅感动,电影还能够帮助我们增加人生判断上的知识学识,避免重复的干一些傻事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人靠看电影来增加人生的知识与文化呢?单纯享受电影不好吗?想要增加知识,为什么不去念书、培训呢?

  这就要说到这本书的目标用户了,它不是写给押井守的影迷,也不是写给对日本动画感兴趣的人,而是有一群非常务实群体——上班族。

  上班族千千万万各行各业,这本书也并不教他们任何职业技能,而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工作知识——“组织管理”。

  做一个不恰当比喻,这本书和《从孙子兵法到管理兵法》、《笑看西游话管理》是一个意思,唯一的区别是作者。

  在讲究投资回报率的电影行业,押井守虽然名誉等身,作品获得安妮奖,也提名过戛纳,但是电影票房很一般,甚至被媒体称为“票房毒瘤”。纵使如此,押井守能够一部接一部的拍新片,而是拍自己想尝试东西,这本身就需要独特的工作理念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所以,押井守分享自己的“胜负观”,就是希望就是帮助上班族,了解公司这个组织,如何恰如自在生活在其中,掌握属于自己的胜利,并度过毫无悔恨的人生。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中,押井守看的是电影,但讨论的还是自己在拍电影时遇到的问题,比如谈论《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主人公为了揪出组织内部的间谍,他只是放出风说自己即将行动,然后什么都不做,就借此来掌握情况主人公是通过自己开始行动了这件事情,来逼间谍露出破绽

  导演自己也是这样,在电影拍摄现场,什么都不做,就坐在那里,等着演员自行的跑过来,问如何演戏走位,灯光师问他如何打光,副导演向他指出今天一定要拍哪些场景才能赶上进度。

  为什么会这样偷懒,这是因为他有一种“老二心态”。

  押井守很不客气的自认为是日本动画界的老二,老大自然是宫崎骏啦!老二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是很独特的位置。他既可以看到高处,也可以看到基层。没有老大那么大压力,没有人告诉押井守,你尽快爬到动画界的顶峰吧,赶紧拍出极为卖座的作品,像《千与千寻》一样

  这些老二统统不需要,他只需要做自己觉得舒服的事情就可以了,没有那么多的责任

  作为本职场书,押井守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不要相信那种说话全靠经验与直觉的人”(来自《点球成金》),或者是“让无能下属工作的手段就是不要给他选项”(来自《机动警察》)……

  这本书一共选了9部电影,有热门的《最长的一码》、《点球成金》、《拯救大兵瑞恩》,以及略微冷门的《凤凰劫》、《江湖浪子》。这些当然都是好电影,值得你专门找来重温。但是,你会发现作为电影,其实豆瓣评分并不算很高。即使是《拯救大兵瑞恩》这种口碑质量绝赞的电影,押井守也会嫌弃斯皮尔伯格做了太多“感动”影迷的工作,如果是押井守来讲这个故事,一定是拯救瑞恩的小部队抵到战场后,一方面不能违抗军令,但另一方面,这支小部队在思考了“就一个二等兵搭上一支部队的姓名是否值得”的问题后,开始消极怠工……不需要电影中那样勇猛突围,而是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救人成功要看天由命。

  自然,押井守也知道这个故事拍出来会有点苦闷,但这种组织中的纠结才是他愿意思考的问题。或许,这也就解释了他的电影票房不高的原因吧。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三):虚构世界又如何,那些电影告诉我的事~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来自经典电影《阿甘正传》。

来自网络

  你根本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如何,生活它总会带给你惊喜奇迹,于是乎,抱着乐观情绪面对每一天,或许明天会更好呢。电影里总有各种我们平常不太遇到的经历,带给我们新鲜同时,也带来了一丝思考。也许我们这辈子都不能经历电影中的桥段,可我们的感知能力可以让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什么,进而让生活更有意思

  押井守就是这样一位时常从电影中得出人生经验从而指导他人生的日本导演。他生于1951年,毕业于东京学艺大学,大学期间即开始独立制作电影。1995年的《攻壳机动队》一度占据美国《公告牌》(Billboard)杂志录像销售排行榜第一名。主要作品包括剧场版动画如《天使之卵》《机动警察剧场版》《攻壳机动队2:无罪》和《空中杀手》,以及真人电影《阿瓦隆》等。亦推出小说《立食师列传》、舞台剧《铁人28号》等,在多种文艺创作领域都有其活跃身影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则是押井守的新作,他以自身的胜败观为基础精选9部经典电影,对应公司中的各级职位,设身处地思考角色出路,开出一剂剂良方,用电影里所展现观念指导人生,并告诉职场人生,认清自己,要做工作的主人,化苦闷为快乐,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在虚构中升华个人修养,是押井守想要传达的。正如他所说,电影,小说,漫画,全都是可以用来体验“他人的人生”的形式。在这些“虚构”的形式中我们可以毫无风险地去体验他人的人生。电影其实就是一种用来窥探他人的装置

1.别人没问,就不要随意回答失败得再漂亮也没有意义

  来自电影《凤凰劫》的启示。一架飞机途径沙漠遇到沙尘暴紧急迫降,年轻飞机设计师带领所有人改造飞机最后成功离开的故事。事实上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只会做飞机模型而已,飞行员知道这个真相,但他并未告诉其他人,而是在大家齐心改造飞机的时候,跟大家说“没有问题”,大家都发挥各自的作用,让整个组织成功生存下来。而任何组织里总要有作用一个人,定下大方向,定目标,然后大家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来自网络 回到现实生活中,每个决策都是有风险的,而领导人存在就是把无可能性方法一一排除,担起责任,肯去负责

  在生活里,我们每天都面对大大小小的决策,小到今天去吃什么,大到要不要换工作,每一种决策背后都是有风险的,没有什么一劳永逸,做了决定后自己去承担这个责任就可以了。

  花原价跟风买了电影票,看了一半发现自己昏昏欲睡,是继续勉强看下去,毕竟都花了那么多钱了。还是站起身离去,毕竟已经浪费了1小时,剩下的时间可以做更有意思的事啊。

2.想做的事,就是不会腻的事,当老二最舒服。

  来自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启示。这是一本谍战片,讲述英国情报部门被苏联派出的双重间谍顶上,英国情报部门4名干部,谁是双重间谍,以及主人公史迈利是如何设局来找出他。史迈利并非自己展开行动,而是作出了“我已经开始展开行动了”这样的姿态,静待对方自行露出破绽,妙哉,主人公抱着当老二最舒服的姿态,化主动为被动,竟然成功抓取双重间谍。

来自网络

  做那些自己喜欢的事,其实就是做那些自己不会感到厌腻的事罢了。

  正如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概念是看不见的,需要跟很强的,坚硬的东西进行碰撞,才能知道一个真实的自己。去碰撞,去寻找,最重要去行动,真实去做那些事,只要找到自己不管做多少都不会感到厌腻的事就行了。

  每次我问朋友们你最喜欢做什么,大家不是说不上来就是说一堆。于是我换一种问法:当你6突然空下来,不管是刚忙完还是等人,你会用这些细小的时间做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而那些你不经意就做的事,也许就是你最喜欢做的事,哪怕只有一丢丢时间,也想用来做这事啊。

  我们常常在忙完之后,用电影用小说来舒缓自己紧张的情绪,放松自己。但是如果我们可以融入电影中的虚构情节,将自己假装在剧中,开始一场虽然虚拟但却妙趣横生的冒险,是不是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感悟呢。向押井守学习,跟着《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里的方法,去体验不一般的虚拟世界吧~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四):参悟者,押井守

  文/宝木笑

  当押井守带来一本关于职场关系和工作之道的书《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这多少给众多喜欢押井守的动漫迷某些惊愕,“职场文”似乎和这位享誉世界的动漫大师很不搭界。在我们的印象里,押井守是日本动漫当之无愧的开疆拓土的功臣,他执导的《攻壳机动队》是日本历史上第二部在本土之外放映的动漫,也是第一部放映首周便在美国bill board排行榜得到榜首位置的日本动漫,其剧场版第二部更成为日本动漫史上第一部入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的作品。当宫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龙猫》、《天空之城》等让整个日本动漫获得世界各个年龄段人们的广泛接受赞誉的时候,相比宫崎骏崇尚自然的审美格调,押井守的赛博朋克风格让日本动漫最终实现了某种完满

  正是押井守和他的《攻壳机动队》引领了日本动漫另外半壁江山,即将视角转向更加生僻冷硬的现实和未来。押井守的作品风格逼真深沉意味深长,也许有时候受众范围并不像宫崎骏导演那样广泛,但却能引起人们内心更深层的思索共鸣。如果在这样的角度看,押井守写出《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这本职场书就没什么惊奇的了,他只不过是打破了电影和职场之间那道我们以为是真实存在的影壁,这本书本身就是押井守导演整个思想世界的一部分全书的缘起是押井守为《日经商业在线》写的连载专栏《押井守导演为了获胜而看的电影》,算是由影评生发而最终指向工作生存的指南。押井守的主旨很明确,就是“上班是为了自我实现”的胜败观,以刁钻清奇的角度和扎心狠辣的文笔,拆解评析了九部反映组织管理中各式情形的电影,从中为影迷和上班族展示出一副生动的职场思考画卷

  其实,这种跨界的思索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此前押井守给众多影迷的印象就已经是“参悟者”的形象了。比如最显露其风格的《攻壳机动队》系列,这部动漫原本格局并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高阔,描写的赛博朋克世界只是随着20世纪后半叶人类认知神经科学大脑了解的深入,以及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人脑电子技术应运而生,继而便引出了新形式犯罪的故事。但押井守在执导这部动漫过程中,完全打碎了原著作者士郎正宗的格局,他将原作的赛博朋克弱化,故事主线围绕着专门应对新型犯罪的“公安九课”与黑客傀儡师”的周旋展开,重点探讨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哲学思索。当《攻壳机动队》最终叩问生命到底应该如何定义、生存和死亡到底如何界定、确认自我的标准到底为何的时候,这种“特修斯之舟”式的哲学思辨让押井守的作品充满着笛卡尔式的反诘,让《攻壳机动队》在众多赛博朋克流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惊世经典。

  不难看出,在押井守谈论电影和职场的过程中,实际上正是延续了这样的哲思路和风格。如果一定要将这种路径和风格进行一种笼统的划分,不妨可以视为三个层面。在第一层面,类似于禅悟三境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境,导演虽然是一个充满艺术定位的职业,但从职场学角度讲,这个职位上的人要做出成绩绝不简单。因为导演肩负着一种角色的混杂,一方面他是艺术的,要将自己的艺术造诣和艺术思想表达出来,就像一位职业经理人才华抱负,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另一方面,导演又是世俗的,他要将和一部影片有关的各方关系处理好,其中包括电影公司的高层制片人编剧、演员等等环节,虽然有各类副导演和助理帮助,但如果一位导演本身不能协调好这些关系,他的执导之路一定会十分艰难,就像那位有才华有抱负的经理可能最终因为无法处理好各方关系而黯然退出。从导演这个角色反观,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职场上班族们要面对的两种困境,导演也是上班族,都是“一样的山水”,很多影迷还会偶尔灵光一现,发现自己的处境和某部电影里的角色也是一样的。

  正是这样的想法,让押井守将自己在执导生涯中遇到的诸多事情与电影本身进行了联系。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回望自己曾经很熟悉的电影的时候,就会品出不同的味道,那些熟悉的角色和桥段就会带着全然不同的意味了,这有点儿像我们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于是,读者在极为熟悉“圈内行情”和“电影诡道”的押井守带领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书中那些经典电影被很“不幸”地解构了,而涉及到的那些大导演和明星们也被“无情”地进行了一番“诛心”。譬如,我们熟悉的经典《拯救大兵瑞恩》,押井守犀利地指出斯皮尔伯格一直在谋求“鱼与熊掌兼得”的“伎俩”。在电影中,这个“鱼与熊掌”就是一个“双轮”结构,即“懂得人懂就够了”和“为了感动而彻底蒙骗观众”,所以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就必须死,瑞恩就必须在最后儿孙满堂好好地活。继而,押井守竟然为米勒上尉开出了一条“职场建议”:如果上级下达了十分不可理喻的命令,为了守护好自己和下属,不被组织榨干到崩溃,最好的办法就是“拖”,用消极怠工实现“努力过后还是不行”的局面——米勒上尉最佳选择就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在前往最前沿的过程中躺下睡觉,通过怠工争取时间,最后再向高层表示“我们努力过后还是不行”就好了。

  如此看来,押井守似乎确实在兜售“厚黑学”和“毒鸡汤”:在将斯皮尔伯格“诛心”一番之后,押井守又拿《点球成金》说明人际交往的“不可为”——别相信那种说话全凭经验与直觉的人,以《007:大破天幕杀机》为例,告诉职场菜鸟别只顾着打鸡血,因为“一生追随老板的步伐”就是迈向用过就被丢弃的第一步,拿《机动警察剧场版2》说明职场中必须的手段和残酷,比如让无能下属工作的终极手段就是“不要给他选项”……但如果我们就此认为这就是押井守,那就太小瞧这位大师了。如果真是那样,押井守也不会因为一直坚守自己的电影哲思和风格,而最终被誉为电影界“小众的帝王”。押井守属于那种透彻看懂了职场中的“弯弯绕”和“小伎俩”之后,还能够和光同尘,坚守本心的职场人,类似我们所说的禅悟三境中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颠覆式分析了不少电影,说了很多犀利的职场感言之后,押井守才最终给出了自己为何要写出这样一本书的原因。这实际上源自押井守的人生参悟,他说道:“无论是在军队、企业里,还是在电影的制作现场,组织活动的原理都并无二致。不外乎就是人际关系与胜败观。当置身于组织之中,并想要带动这个组织,借此实现某个目的(去满足胜利条件)时,就必须充分理解上述两个要素。而幸福论可以帮助打下上述两个要素的基础。”在这里,押井守打通的不仅是电影和职场,他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已经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层面。在一名“参悟者”看来,“万法同宗”、“万物同理”,而如海纳百川般在工作和生活领域游刃有余的“答案就是人的修养,再无其他。”

  值得玩味的是,押井守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押井守的角色学”,且在谈到自己的艺术体验和参悟所得时,押井守特别强调:“电影、小说、漫画,全都是可以用来体验‘他人的人生’的形式,在这些‘虚构’的形式中我们可以毫无风险地去体验他人的人生,而电影其实就是一种用来窥探他人的装置。”其实,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各种角色中切换,在“外”与“内”两者间徘徊,一切艺术无非都是一种代入体验。这再次印证了我们开篇的推论,押井守的参悟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思索,打通电影和职场之间的藩篱只是其中的一种必然。而这种“角色学”和对“他人的人生”的虚拟体验,与押井守在《攻壳机动队》中的哲思完成了逻辑上的延续和闭环——从电影中看待职场,从工作和生活中思考人生,就是由“他人”到“自我”,由“外物”到“内心”的参悟之道。当被无数影迷一直称道的《傀儡谣》在《攻壳机动队》片尾响起,在那空灵甚至诡异的唱腔中,在那神秘幽谧的意境里,一股超越生死和时空的宗教感和旷远感扑面而来,那是人类对终极问题进行叩问的沉思曲,其中的歌者之一便应该有——参悟者,押井守。

若吾起舞时,丽人亦沉醉。若吾起舞时,皓月亦鸣响。神降合婚夜,破晓虎鸫啼。远神惠赐——《傀儡谣》

  —END—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五):押井守:电影是上班族都该看的最佳教科书

  我的本行是电影导演,但不知何时起,我开始论述起组织管理中的“胜败”。例如在我2006年出版的《为了胜利而奋战吧!》一书中,除了电影与游戏外,也谈到了足球比赛的胜败。

  对于足球,我原本只知道像是“除了守门员,其他的队员都不可以用手”这类的简单规则,但渐渐地,比起赛场上的胜败,我开始对“足球俱乐部这种组织的目的为何?又具有怎样的风格?”“当球队处于哪种状况,或是在哪种条件下,主教练会接连换人呢?”等方面产生了兴趣。

  在抱持上述想法后,我慢慢发现“原来足球队主教练与电影导演在某些基本想法上是如出一辙的”。那些在我近三十年电影导演资历中发现的事,套用在足球主教练身上也相当吻合,这让我感到饶富趣味。

  是否能够引领球队走向胜利,就看主教练是否能够理解自己是在与谁比赛。令人意外的是,许多做主教练的人都没能理解这一点,因此搞错了方向。所以这类人无一幸免地败下阵来。

  电影导演是一种相当有趣的商业角色,若是不能持续思考自己是在与谁比赛,那么别说要让执导的电影大卖特卖了,在那之前工作就会干不下去了。不过出人意表的是,在我周遭有不少电影导演都对这件事不甚明白,特别是年纪越轻的人,就越不懂这个道理。

  客观来讲,这方面与观众、总观影人次、DVD销售额,抑或是在戛纳电影节获奖、获颁日本电影学院奖,甚至是得到好莱坞的合作邀约,都截然不同。当一名导演仅为数字与评价而战时,最后几乎都会以失败收场。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之所以能够担任电影导演长达三十个年头,正是因为拥有一套“胜败观”的缘故。当我发觉自己拥有一套相当优异的胜败观之后,我便很注意此事,以此展开胜负。我于六年前开始练习空手道,而在摸索出武道上的胜败观之后,这个想法变得更为强烈。

  简单来说,在电影导演的胜败观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可以输”。我本人将这称作“不败的构造”。胜利本身并没有多重要,人生的胜败也不止一次,仅仅一次的胜败根本无足轻重。

  电影导演与上班族之间当然存在着极大差异,不过我认为将这套胜败观再解读成“工作观”并非难事,因而决定着手撰写本书。

朋友的乔治·卢卡斯

  因为工作所需,我经常去位于旧金山的天行者牧场,该处建有乔治·卢卡斯创办的音效工作室,许多名声远播的电影都在此进行配音工作。总之,那里极其辽阔,根本无法搞清楚占地范围有多广。

  询问工作室的员工也仅得到“这整片山头都是的”之类的答复,各工作室零散地坐落其中,还有鹿四处奔跑。如果发生火灾时才请求消防队前来灭火,肯定来不及,因此天行者牧场内也设置有私人的消防局。这里就是如此辽阔。

  在这宽广的工作室当中有一个秘密小房间,据说卢卡斯本人偶尔会待在那里。那是一个类似阁楼的房间,外界完全不知道如何前往。音效工作室的某面墙可以像忍者机关般突然打开,里面设有电梯,那是通往秘密小房间的唯一路径。

  想必各位会好奇我为何知道这件事。那是因为我曾经与卢卡斯在那里见过面。之前我在天行者牧场进行《攻壳机动队2:无罪》(2004)的配音工作时,有工作室员工跟我说:“卢卡斯说他可以跟你见个面,但是你不可以带任何人。”那扇通往秘密小房间的门打开后,我从卢卡斯的直属员工,也就是“卢卡斯亲卫队”工作的房间旁边走过……真有种“谒见”的感觉。

  就这样,我见到了卢卡斯本人,他看起来一点都不快乐。提到乔治·卢卡斯,这位很可能是现今日本年轻一辈影像从业人员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不过那天他除了脸色欠佳之外,说话口吻也很阴郁。在谈话过程中,他也没提到任何会让人对未来抱持梦想的内容。我当时不由得怀疑眼前这位大叔真的过得幸福吗?

  除了乔治·卢卡斯之外,我也遇过其他被归类为“人生赢家组”的人,但是看过这些人的生活,即便他们想跟我交换人生,我也没那个意愿。他们实在都不像是人生赢家。老实说,就我的胜败观来说,把这些人当成目标没任何意义。

  也许这听起来有点酸葡萄、不服输的感觉,不过就某个意义来说,他们是在自己的人生中,把自己给毁了。不管是谁,只要没事先预约就见不到他们,因此他们连朋友都没有。除了自己之外,就连家人身边也都随时配有保镖保护。

  詹姆斯·卡梅隆随身带着一名身形魁梧的黑人保镖。曾经我们一行人事先与他敲定时间,前去与他见面时,就被那位黑人保镖给拦下来,并质问说“你们是干啥的?”“我们是来见卡梅隆的。”结果得到的回应是“咦?你骗人!”(笑)。

  成功总是需要连带背负着许多负担,譬如每天会接到两百通以上的推销电话,或是长年被数百件抄袭剽窃方面的官司缠身等,着实无法感受到丝毫自由。

  或许有人会对此欣羡不已,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人生。虽然我所知道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可是每当看到或是听到上述情况时,就会让我认为“这不正常”的想法更加坚定。

  常常会有日本的电影导演或是演员将“我的目标是好莱坞”这句话挂在嘴边,而我对将进军好莱坞作为最终目标一事持保留态度。难道只要前往好莱坞工作,就可以称之为成功吗?或许就演员的角度来讲,比如像渡边谦、浅野忠信那样,在好莱坞拍过一两部电影就已经算是成功了吧……

  在执导《攻壳机动队》(1995)之后,我也曾经在好莱坞待过两三年的时间。但是老实讲,作为一位日本导演只身前往好莱坞,在那里几乎没啥好事。因为日美两国的体系可谓是截然不同。

  即便在好莱坞制作过电影,也没什么好拿来说的。平常在日本,我制作一部电影的经费大约都落在两三亿日元,而地点换到好莱坞,其实也就是将经费提高到五六十亿日元,或有时提高到一百亿日元罢了。如果能以如此庞大的经费来制作电影,我当然也会想要一试,不过若因此把在好莱坞拍电影当成目标那可就没什么意义了。

  这与在奥运会赛场上夺取金牌的意义完全不同。的确,对运动员来说,在奥运会夺金,乃至于刷新世界纪录会是他们的目标。但是换成一位电影导演,是否获颁好莱坞的最佳导演奖,与他是否实现了身为导演的目标全然无关。

  即便是获颁了金棕榈奖、奥斯卡金像奖,之后是否还能继续拍“自己的电影”将会是个问题。虽然我没有仔细统计过,但是我想那些受奖人当中大约有七成都销声匿迹了吧。

  比如以流星之姿横空现世,因《性、谎言和录像带》一片获颁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史蒂文·索德伯格,在那之后也转任制片人,并成为全好莱坞最会赚钱的人之一。但是为什么他非得要接拍《十一罗汉》不可呢?那根本不可能会是他想拍的电影啊!

  对我来说,所谓“导演的胜利条件”若是要为了赚钱而勉强自己去拍一些符合好莱坞口味的电影,就没有任何意义。在本书当中我将会大量提到这方面的内容。

  曾经,我被外界称作“小众的帝王”,譬如在我执导《天使之卵》的时期,完全没有必要去思考何谓“导演的胜利条件”。但是当我执导的《攻壳机动队》于美国《公告牌》杂志夺下录像带排行榜第一之后,可说是举世哗然,也开始会有许多人跑来找我,跟我谈许多事情。我的生活因此大大改变,开始飘散着一股纸醉金迷的味道。

  虽说如此,我在做的东西本身还是没有任何改变。自那时起,我开始会去思考,自己身为一介导演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什么又是导演的胜利条件?等等。

世人所谓的“胜败”皆为虚幻

  而我也开始觉得,拍摄一部电影就像是发动一场战争。之后约十五年间,我都会在拍摄电影时思索“有需要准备战略储备”、该从哪里开始发动攻势、攻势的极限、后勤该如何运作等方面。

  换成是过去,我甚至不需要思考这些方面。因为世人已经为我贴上小众的标签了。而在那世人为我贴上的标签倏然改变时,我的心中不由得产生一丝冲突,或说是一股违和感。但也因此作为契机,让我产生了“再不认真考虑这方面,真的会完蛋啊!”的想法。即便不会真的完蛋大吉,我想还是会被逼着从事并非自己本意的工作吧。

  当然啦,我并没有打算违背自己,可是既然有许多人抛出橄榄枝了,我也就从善如流地陪着他们谈谈啰!其中甚至有人捧着金额高达数十亿日元的制作费要让我拍电影呢!像《加尔姆战记》就是如此。当时以七十亿日元的制作费开始了这个企划案,但是三年过去了,却没做出任何东西来。

  也因为上述经验,让我深刻地思考到自己该以怎样的标准与目的来拍摄电影,攻势的极限在哪里,撤退时又该优先考虑哪些方面,是金钱还是时间呢?

  除此之外,我也开始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大约十年前,我就开始感觉自己的身体衰弱了不少。而我现在已经六十二岁了。自从感觉身体有衰弱的迹象,我便开始练习空手道,因为我的年龄已经需要与身体对抗了。

  所谓的对抗,为的不仅是保持年轻,而是要掌握与自己的身体和睦相处的方法。

  与身体对抗的方法有很多种。事实上,我也曾经抱持着想要练出更多肌肉的念头,并对改造肉体一事产生了快感,于是就开始前往健身房做重量训练。其实当时根本不该去的,因为我反而伤到了身体,而被家姐一顿臭骂。

  家姐的职业是舞蹈家,她已经持续与自己的身体做斗争有三十个年头了,“身体可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啊!”她说。简单讲来,我不应该仅仅为了追求成就感而去锻炼自己的身体。我的空手道师傅也怒气冲冲地对我说“别再使用机器”。“只可以做靠自己的身体就做得到的事情”,这是他的观点。

  至今为止,我仍然跌跌撞撞地在错误中学习。如果各位误以为现实里我是轻松获胜的话,这可会令我感到很困扰啊!

  我只知道世人所谓的“胜败”皆为虚幻,而每个人所需的胜利条件也各有不同。原本我们就不可能找出一套方法,说什么“只要跟着照做,任谁都可以获得胜利”啊!因此根据职业类型、立场、性别等因素,每个人获得胜利的条件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我从来不会对别人说“如果你想要胜利,就要做这件事!”之类的话。我只会说“你要为了胜利奋战不懈!”而已。

  也就是说,既然都要战斗了,那就为了胜利而战吧。有些人就是会知道这件事。譬如家姐在身体方面就已经顿悟了解其构造,我的空手道师傅亦然。

  在电影导演方面,我的师父所讲的话果然没错。曾经执导《科学小飞侠》的鸟海永行先生,他是我的师父,于2009年谢世。时至今日,我常常会对他过去所说的话语感到恍然大悟。

人类无法战胜失败所带来的诱惑

  在本书中,我不仅会以自身在胜败方面的论点作为基础,同时还会通过具体的电影作品,向各位介绍一些思考与言行方式,这些可以作为上班族在企业组织当中存活下来的参考。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其中越是蕴涵着迫近人类、社会本质的教训。而在本书中,我将向各位一一剖析。

  首先就让我们看看《江湖浪子》这部年代颇为久远的美国电影吧。

  或许会有人想说“什么?一部讲台球的电影?”,但其实这部电影几乎包含了完整的“胜败观”。在很久以前,我曾经为培养自己身为电影文青的内涵,而看了这部电影。时间拉到距今约十年前,我又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电影时,受到了极大震撼,几乎是瞠目结舌,没想到这原来是一部如此厉害的电影。

  电影中伯特(乔治·C·斯科特饰)对以赌博师(hustler)为业的埃迪(保罗·纽曼饰)说过,“你是个输家”。这句台词便是电影的全部。

  埃迪在比赛途中听到这句“你是个输家”,脑海中完全无法理解其含义,以致接下来兵败如山倒。简单来说,伯特以培养赌博师为业,他的地位等同于电影世界当中的制片人,而像我这种导演的地位就等同于埃迪了。

  也可以将埃迪与伯特的关系理解成足球运动员与教练,或是其他相似的存在。无论是赌场、演艺圈,还是做生意,在这些必须与他人相互竞争的世界当中,一定就会产生输家。也就是说,这部电影是在阐述“人为什么会失败”的来龙去脉。而答案则是“人类无法战胜失败所带来的诱惑”。

  没有比失败更令人感到舒适的事了。失败后,个性变得犹豫不前,一辈子都在回味失败的苦楚中度过就行了。这种舒适的日子,让人无法抗拒。反之,若是胜利了,接下来就要去持续获胜才行。所谓“胜利”二字,系指不断获胜直到永远;但只要失败一次,周边便会被不断的挫折环绕着,一辈子都沉浸在自我怜悯的情绪中。败北的蜜汁便是如此甜美。

  此作品又以剧本最为出色。当时好莱坞的编剧可以说是身处于水深火热的世界。

  他们既须面对因“猎红”所带来的背叛及毁谤中伤,也需要与制片人周旋角力,同时更需要想方设法去让电影卖座……而这些斗争,衍生成商业行为且继续存在。身处这种世界的编剧所写出来的剧本自然是非同小可,与日本人那充满自我怜悯的文字是全然不同。剧本的表现极其强烈,果然是以实用主义立国的美国所推出的剧本。《江湖浪子》这部电影的不同凡响,从此也可见一斑。

  偶尔我也会和年轻人提到这部电影,但是大家都没有看过。所以有时我也会想,为什么想要拍电影的人,却连《江湖浪子》都没有看过?可想想也是,我甚至还认识许多连让- 吕克·戈达尔是谁都不知道的人呢!大家现在基本上都对经典电影兴致索然。

  无论是跟着我工作的副导演,或者跟我有交情的年轻导演,大家都对近期推出的电影如数家珍,却都完全不去看经典电影。有时我真想叫他们去茑屋书店的经典电影区逛逛,或是有空的时候,每天看一部经典电影。

  因为看时下的电影其实没什么用。如果对过去的电影弃若敝屣,那么不管看再多现在的电影也没什么帮助,因为其中完全没有可供学习的地方。顶多就是能掌握最近的趋势罢了。而大家都一窝蜂地追求这股趋势,并欲借此一决胜负,这真是天大的错误。在考高中或是考大学时还可以借由趋势与对策来获胜,但是光凭趋势与对策不可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我将以这样的形式,将自己感觉值得玩味的电影以及从中推导出的上班族处世之道推荐给各位。我几乎没有上班族的经验,但是从一名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发现现在的上班族既要去烦恼全球化,又需要去挂怀绩效提升之类的事情,所处的世界可说是越来越严苛了。

  虽说如此,无论时代如何演进,组织都不会出现变化。而组织的本质大多存在于电影当中,因此希望各位能够陪我看到最后,进而掌握属于自己的胜利,并度过毫无悔恨的人生,如此一来我将感到不胜荣幸。

在虚构中升华个人的修养

  无论是在军队、企业里,还是在电影的制作现场,组织活动的原理都并无二致。

  不外乎就是“人际关系”与“胜败观”。

  当置身于组织之中,并想要带动这个组织,借此实现某个目的(去满足胜利条件)时,就必须充分理解上述两个要素。

  而“幸福论”可以帮助打下上述两个要素的基础。

  对于军队中的下级士官与企业中的中层管理干部,这些要在具体且平常的情况下维持并运用组织的人来说,需要有必备的修养,但事实上,获得这些修养又是相当的困难。

  他们会发现在军校或商科中学到的“知识”没有任何帮助。即便置身战场或者职场时,通过亲身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值”也不够。那么又该如何掌握带动组织前进的方法呢?对此,所需的必要条件又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人的修养”,再无其他。

  曾经,那些被称作庶民的人通过看戏小屋,或是寄席掌握了某种学识。

  在过去,不管是职人、学徒,还是大型店铺的老板,大家也都是通过观看世话物、人情噺等表演来感受人的语言,去了解人内心的细微变化。

  人类这种生物究竟是何其愚昧,又有几成可信呢?

  而到底又是怎样的“价值”,在引领着人类,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呢?

  人类一生能够获得的“经验”究竟是有限的。人生苦短,所以我们从自我的经验及邂逅中能够学习到的“人的修养”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逐渐将别人的经验融入到自己的“经验”当中,而这类经验则是以“虚构”的形式存在着。

  电影、小说、漫画,全都是可以用来体验“他人的人生”的形式。在这些“虚构”的形式中我们可以毫无风险地去体验他人的人生。而电影其实就是一种用来窥探他人的装置。

  看戏小屋与寄席在现代已经成为特殊的“传统”场所了,但是电影院却到处都有,而为了那些没有时间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坊间也有影片出租店。在了解“流行趋势”之外,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古今东西“人的修养”,我想善用影片出租店的经典电影区会很好。

  当然,如果只是漫无目的地观看电影,则不可能自动掌握“人的修养”。曾经在看戏小屋及寄席,存在着一群被称作“戏通”的人,而现在在看电影的人中,也存在着所谓的“电影通”。无论是接触任何技艺,或是为了让此技艺获得他人的好评,都必须要能“潜下心去研究”。因此在欣赏电影方面也需要多加训练,才能够在充分享受电影乐趣之余,从他人的人生当中学到教训。

  唯有通过“谈论”电影,能够精进自己欣赏电影的技艺。也唯有通过“谈论”电影,才能够确立自己“看过”一部电影的事实。而事实上,想要巧妙地谈论一部电影,则需要拥有“人的修养”。

  本书只是一本范本集,用来告诉各位如何谈论电影,以及通过谈论电影,从中获得“人的修养”。如果各位能通过谈论电影而学习到“人的修养”,并在各种商业场合派上用场,身为导演的我将感到不胜荣幸。

  押井守

  写于工作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