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Ready Player One》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Ready Player One》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Ready Player One》的读后感10篇

  《Ready Player One》是一本由Ernest Cline著作,Crown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4.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Ready Player One》读后感(一):又一部被炒作起来的作品,也就MUD黑客事件的水平

  亚马逊上由Robopocalypse的Daniel H. Wilson来推荐此书到是很合适,不过Robopocalypse至少还有点看头,而此书纯粹是浪费读者时间,除非你特别想回顾80年代的游戏、电影。

  本书无论从技术、情节、人物还是笔法都显得幼稚和老套,就算放到青少年科幻里面也不算出彩的作品,和赛博朋克顶峰时的作品简直没法比。同样是新作者第一部小说,同样是写亿万富翁游戏开发者死后留下一个大游戏的题材,2009年的Daemon无论从思想性还是技术性都比本书高了N倍,如果你没有读过Daemon请马上去读一下,把这本书扔掉吧。

  《Ready Player One》读后感(二):阅读“异世界”的乐趣

  《头号玩家》本质上就是游戏宅男的YY爽文(尤其后半段),但鉴于我很少读这种类型,所以看的过程(其实主要是听有声书)还是挺开心。 故事对虚拟世界OASIS的描述,让我联想到《哈利波特》对魔法世界的构建。两个世界都是相对于“现实”存在的“异世界”,但不代表人能在里面为所欲为,相反,这两个异世界都有着不少跟现实世界相似的规则。比如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巫师不是天然就会施魔法,一样要去学校学习考试;也不是每把扫帚都能飞上天,最新款的“光轮2000”要花大价钱去买。而在OASIS的学校里,玩家不能打架,讲脏话会被“哔”掉,也不能在老师授课时打开窗口干别的事情;同样,OASIS的世界很大,但如果你买不起传送门的车票,那你哪里也去不了。发现这些“异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之处是种乐趣,而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也是种乐趣。 想去看这个电影,影像化之后这个故事应该会更具娱乐性。而且听说导演把故事里涉及的流行文化元素替换成了更为大众熟知的版本,啊,想看。

  《Ready Player One》读后感(三):我是玩家一号

  科幻世界总是把大长篇拆成上下部,这是营销策略。但是这么多年,让我真正牵挂的寥寥可数,其中之一便是玩家一号。

  首先赞一下翻译,这哥们太逗了,虽然手里没原文,单就译文的流畅程度、紧跟潮流的网络用语、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点32个赞。

  这部小说用一句话概括:屌丝男一路过关斩将、游戏通关,获得无尽财富,抱得美人归。咦,咋这么耳熟,无数天朝网游文不就是这个套路吗,但人家怎么写的这么有新意,这么有诚意呢。我没研究过老外写的网游文,就这篇来看,必须佩服作者,首先对上世纪70-90年代美国流行文化了如指掌,电影电视小说游戏,尤其是游戏,作者不是游戏迷,就是做了大量功课;其次,情节编排完全是畅销书的路数,全程无尿点。跌宕起伏呀,你追我赶呀。再然后,可以看出为了推动情节,作者费了不少心思,最典型的就是诗句构成的线索,得有多大的信息量才能融进这么多设定(虽然个别地方略牵强)。阅读完每页底部的词条注释,表示我也成专家了耶。

  要说缺点,金手指开得太大。比如,主角被抓进去当契约工,作为一个足不出户的宅男(且刚高中毕业),哪来的能耐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搞这么多幺蛾子,最后还大摇大摆的出去了。金手指呀金手指。可以理解,但若克制一点,效果更好。

  《Ready Player One》读后感(四):爽快感5星,怀旧党必备

  我一口气买了13全年、14年到7月刊为止科幻部分(单月刊)的科幻世界译文版,说老实话在随手看到《玩家一号》这样的标题时,根本就没有一丝阅读的欲望,“这不过又是一本SAO类网游小说罢了”。

  幸好我是一个强迫症患者,看杂志就喜欢先看14年1月刊,然后发现1月是这个故事的下半部分,于是顺势捧起了13年11月看上半部分。

  总结。这是自从《副本》之后,我最喜欢的科幻长篇了。但它不一定合所有人的口味,整篇的70后80后怀旧气息,喜欢的人越看越投入,不喜欢的怕是会觉得这特么在说什么狗屁。

  故事的设定和SAO(刀剑神域)有几分类似,体感设备,拟真化的游戏,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人甚至把自己的所有都投入到了这个叫做“绿洲”的世界里,这里可以抛开现实中的身份、贫富,可以有虚拟的学校,当然,也可以像普通的网游一样探索。

  但所有的平静被绿洲设计者的挑战遗言打破了,取得3把钥匙,通过3扇大门,你就能取得无尽的财富。

  为什么说这本书怀旧气息浓厚?为了完成挑战,所有的玩家都开始去研究设计者的爱好,而这些就是70、80年代的科幻、动画、游戏、电影、音乐......看书的过程中,尽管我熟悉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游戏和动画,特别是机器人动画)那一部分,但这种在情节中看到彩蛋的感觉相当爽快。如果浸入式游戏的设定让这本小说有了代入感,那么这些小彩蛋们可以说成了我看书的乐趣之一,陷入其中不可自拔了。

  什么文学价值都一边去,爽快感5星。

  .S.这本书下半年科幻世界会出单行本,我应该会收,顺便买一本《副本》和《盲视》的单行本。

  .P.S.有台版。

  《Ready Player One》读后感(五):一般,情怀一星

  看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这本书看到现在刚好只看了一半,但是现在就把它写出来显然是因为这本书的套路已经被我摸清楚了(捂脸),所以不妨就在这里写出来了。

  故事设定在几十年之后的地球,人类把地球环境破坏得很恶劣,这时候有个游戏开发的天才设计出了一个游戏OASIS,也就是绿洲,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感受,我想这也是游戏名字叫做oasis的原因吧。然后在有开发者去世之际,公开了一个关于如何找到他留下的所有遗产的视频,只要集齐三把钥匙通过三道门就可以召唤宝藏了,于是全世界的人就热情满满地去寻找,五年之后还没有结果,这时候主角和他准女票先后通过了第一道大门,接着主角的基友也很快推断出了谜底,成为第三个通过大门的人,然后就这样,一直到了我现在看的正在寻找第二道大门的路上。这里面最突出的可能就是对于很多之前的游戏、电影、黑客等的回忆,可能更多是一种致敬?因为很多地方是很重要的,这些老游戏,老电影,老人物就是关键之处。但是,主角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彻彻底底的宅男啊!整个故事也略显老套,无非是寻宝故事,夹带着对那个时代的回忆致敬。

  好像是给斯皮尔伯格拍电影了,只能说正好配呀,都是商业化的产品,哈哈,不小心黑了两个人。不管怎么说看起来很过瘾,然而没有背景了解会比有背景了解的人少很多乐趣。个人觉得写得和真正大家的科幻作品真的有很大差距,这里最多就是一个虚拟现实的设定,并没有很大的脑洞,也总觉得主角就是一路开挂的情况,也许你会就前面的铺垫来反驳我,但是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啦。

  真的觉得有情怀的可以看一下,不了解那段时间的各种游戏呀音乐呀任务呀什么的,比如我,就真的没有什么阅读价值了。

  《Ready Player One》读后感(六):科幻外皮下的网游文

  玩家一号这本书据说是Oculus人手一本,VR蓝图,现象级的作品。看完之后我算是知道为什么Oculus干不过Vive估计也会被大法吊打了,毕竟意识跟不上啊。

  与其说是科幻,更加像是一部中学生的练手之作。科技描写的部分从思路上来说应该在十年二十年也可能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基本上就是套上VR设定的网游。语言我只能说是淳朴动人,让我回忆起了当年第一次写小说连怎么插碟破开机密码都要洋洋洒洒三百字的岁月。书中应该出现了65532个关于手套和眼镜的镜头,65532次“avatar”,65532次强调这是虚拟世界哦不是现实。开头有一两章都在做背景介绍,还有一大段在讨论地球环境人类生存这种我以为只在高中生周记里出现的议论片段,这样清纯不做作平铺直叙脑洞强行设定流的科幻小说,这个年代真是见得不多了。

  看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羞耻。非常的羞耻。极端的羞耻。我知道这也许是因为我根本不了解那些作者引以为傲的80年代美国娱乐,然而当我看到拯救世界的考验是打游戏的时候,还是真的膝盖一软,给宅男的自尊心和自负心跪下。奥特曼出境的时候,我仿佛看见宅男们的心随之在风中颤动,融化。令人觉得不愉快的更加是书中宣扬的为什么他们能打败敌人的原因:因为他们更加能get到各种梗,更加熟悉人物生平,更加会玩游戏。一整个公司的人力物力专家,全都是shit,只有我们才能猜到谜题。这种熟悉的小圈子感哟,啧啧啧。

  妹子的设定也很刻意,一个脸上的胎记导致了漂亮妹子无比自卑,而只有主角能够无视这些,并且认为妹子更加美丽?一个肥宅只要有爱(梦想)最后可以脱胎换骨?不想评价了。我赌一筐黄瓜作者还没有女朋友。

  让我来揣度一下作者的心意:作为一个拒绝接受社会的毫无希望的死宅,总是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摇身一变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然而为什么我能够拯救世界?一定是因为我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我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醉心其中的动漫小说电影游戏了。就这么写吧!只有像我一样真正沉迷的人才能变成英雄噢(微笑)。作者可能把自己同时扔进了Halliday和Wade两个角色吧。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宅男的自尊心的最后呐喊,一本在科幻包裹下的网游爽文,没有逻辑线索,只有更爽再爽。

  虽然最后还是有点点感动了,唉可能只要是死宅(比如我),无论有多么愤世嫉俗甚至为了直男爽文写出长篇大论的批判,都会被结尾这种现实阳光下的一个亲吻轻易攻破吧。

  ————————————

  完全的题外话:

  向我推荐这本书的小哥,在我当着他的面说出了“It's like a sci-fi version twilight”之后,还没有打死我,可能我们之间是真爱(比心)。

  《Ready Player One》读后感(七):一部关于80年代电玩、电影与动漫的“达芬奇密码”加“海贼王”

  这是我在Audible上买的第一本付费有声书,准确地说其实并不算是“买”的,因为加入了Audible会员,每月15刀,可以获得一本有声书,第一本是赠送,所以这其实是赠送的书。

  这可能是我获得过最投入的一次有声书聆听体验了。Wil Wheaton作为一个专业演员,而且是一个喜欢游戏、动漫的公认宅男,来演绎这个关于宅男通过游戏拯救世界的故事,实在是完美到不行。我其实是先被他的声音表演打动,然后才去认真了解这个故事,故事的内容与朗读的演绎配合得天衣无缝,让整个收听的过程都成为了一次很棒的享受。

  说说故事本身,这是一个在近未来的宅男的冒险,在2040年的未来,现实世界已经非常颓废,政府不作为,托斯拉企业一手遮天,普通人都逃离到一个叫做“绿洲”的VR虚拟世界中。这个VR的世界里面包含无数个虚拟的世界,以往创造过的任何虚幻世界在这里都被复现。“绿洲”的创始人Holiday在死前发布了一个公告,他在“绿洲”里设置了三个谜题,能解开这些谜题的人,将获得他的全部财富与“绿洲”里的顶级权限,全世界的玩家都疯狂地投入其中(简直就是《海贼王》的设定嘛)。本书主角Wade,一个标准的宅男废柴,也开始了自己的冒险,并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几乎是一个关于80年代宅文化的回忆录,但它以一个规矩、精彩却又有些套路化的故事封装,并且以VR和现实的双重世界同时展开,如果你喜欢80年代的游戏、动漫,熟悉或是了解电脑文化,那么整个故事的阅读感受简直就像是看春晚一样地亲切。举个例子,书里的第二个谜题,其中有一段谜语,说“船长将吹起哨子,当奖杯都被收集完毕”。这里的船长,说的是乔布斯和沃兹那个时代一个有名的黑客,绰号“嘎吱船长”的xxx,他发现了在一种早餐麦片里送的玩具哨子,频率可以破解电话公司的国际长途电话权限,据说乔布斯还就这种方式打骚扰电话给梵蒂岗的教皇。是的,这本书里充满了这种段落,简单地说,这简直就是一本使用80年代文化元素来解密的《达芬奇密码》。

  关于VR世界的设定和细节,这本书的描写也可能是目前最具体,最有趣也最有可能实现的。听说Oculus公司的员工每人都发了一本这书,可以想见它对于技术细节描写的到位。如果你对VR游戏的未来感兴趣,那么这本书可能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

  这个故事的缺憾在于,除了故事本身有些套路化之外,它还是过于“宅”了,它的“宅”风格到了能让喜欢80动漫文化的人读起来高潮不断,而普通的读者读起来甚至有些不知所云的感觉。比如书里决战的高潮部分,居然是机器哥斯拉大战加美拉和奥特曼(当然,主角扮演的是奥特曼),宅一族、日本特摄电影爱好者读起来会感动到流泪,但非铁粉系列基本上完全无感。不像那些顶级的小说,比如《哈利波特》之类,不论是否是骨灰级粉丝,各个层次的读者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阅读乐趣。

  关于玩游戏拯救世界这个主题,其实也就是在作者所热爱的80年代,已经被弄成了一个陈词滥调式的主题,除了电影《战争游戏》,还有获得过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也是关于这个主题。但 Ready Player One 的故事有趣的一点在于,主角的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其实是互相明白对方的存在,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取得的成就是游戏中的,但对于那时的世界来说,游戏里的物品、积分、信用与荣誉,其实也就是很多人生活的全部。现实生活本身灰暗无比,普通人只能住在堆积成山的废旧拖车里生活,垄断公司雇用着廉价的劳工,住在胶囊旅馆里的棺材房里生活,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作者虽然描写了生动的那个世界,但对于“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却避而不回答。也有可能,他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作者负责讲好一个好玩的故事,对于那个世界的思考,留给了我们读者。

  噢对了,这本书已经卖出了电影版权,将由斯皮尔伯格搬上大银幕,名字就叫做《一级玩家》,作为商业大电影,原著的宅气质应该不会那么突显,相反是各种虚拟世界的视觉呈现应该会很有意思。难说这部电影也会有VR的版本吧?

  《Ready Player One》读后感(八):宅文化大全

  读了一个月有余,总算读完了《玩家一号》。说不清为什么想读了,大概是因为电影版预告片发布,打算看个热闹,也不必找翻译版了。

  结果没想到这小说这么让我难以形容。游戏巨头,“大法师”遗嘱称他在自己的VR游戏“绿洲”(OASIS)中埋了彩蛋,邀请玩家寻找这一彩蛋,以获得他的绿洲王国的完全所有权。穷小子、孤儿,哈利…我是说韦德,化名“帕西法尔”(找到圣杯的骑士,他的名字拼写和译名好多)与伙伴H(Aech的读音)和阿尔3弥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翻)还有大小刀兄弟一同寻找彩蛋,对抗“诺兰”(这是名,不是姓)为首的邪恶公司IOI。概括一说,就是以尖端的逼真而丰富的VR技术展现80年代宅文化,堪称极客情书。

  VR我体验过,是某艺术家设计的一款射击游戏,结果我戴上感觉头晕,莫名其妙GAME OVER,所以我想VR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现在VR技术发展很快,不过还未到“绿洲”的水准。再说80年代宅文化,近年的影视剧中展现得不在少数。且不说老动画、影视剧翻拍、重制这些的;漫威似乎不太当回事的《银河护卫队》充满了80年代的金曲以及这种致敬元素,大获好评,以至续作有些没志气地变成单纯的找梗游戏了。电视剧则有《生活大爆炸》,还有80年代恐怖片和金的小说的高仿品《怪奇物语》。

  《玩家一号》出自深爱这些元素的克莱因之手,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VR技术本身的描写不怎么多,或者说可能有些扯,总之重点是进入虚拟世界,有魔法有科学,可以体验如中土世界、星战世界,已经相对年轻的艾泽拉斯大陆等等,除了游戏以外还有教育教学等等,可以说是VR下的理想世界。创始人“大法师”又钟爱80年代宅文化,彩蛋线索也与之有关,因此有种“复兴”之势。故事叙事也就是“游戏闯关”一般,要说也很有乐趣,比如和巫妖王对战街机,初代奥特曼大战机器哥斯拉这些,不过提到的游戏都是雅达利时代的老游戏还有各种街机,我的说我只在博物馆见过实物,并没有操作过,所以基本不熟悉;影视剧虽然提到几个我喜欢的,还全盘复刻一段《银翼杀手》,但是大部分都是老连续剧,而且连《宋飞》都没提一句,还是陌生。

  按说我可能会饶有兴趣得记笔记,把提到的书影音游都记下来,可我没有。因为我想说,克莱因也许很熟悉这些元素,但他的写作能力有限,可以说把一手情怀好牌打糟了。很多人对“宅人”有偏见,认为他们令人厌恶,尽管事实未必如此。不巧“帕西法尔”和“法师”都不讨人喜欢。前者正是沉浸虚拟世界的“死宅”,没错我不喜欢这个蔑称,但是他就是的。一路靠开金手指一般的运气和能力登上宝座并抱得美人归。顶着帕西法尔这大名,也不见得有什么高出常人的品质,让我有些不悦。后者,埋彩蛋的人,则是宅的太专一。彩蛋埋得个人色彩浓厚,这没什么,但是这些对他的品味如此执着,不得不说有些遗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么丰富的世界系统和丰富的文化,这些猎人只盯着他选得一瓢,尽管也很丰富(反正我大半不知道),但还是狭隘。而且最后还劝主角“做自己”,“现实世界更美好”的,立不住脚的结论:人家这些年反复看你的笔记看你的推荐,不见得能做自己;现实世界如此荒芜,能源危机这么严重,为什么要放弃理想世界般的绿洲?顺便说一句,明显,“丰富”而政治正确满满的主角团,荒芜的世界观什么的,分明是向赛博朋克传统致敬,可惜不经推敲:VR设备这么发达但是能源危机?游戏过程又写得如流水账般泛泛。

  也许因为主角金手指太多,我有些同情莫名其妙的反派:他们组队为何被如此鄙视?组成的专家团不是合法支付工资吗?当然专家团队蠢得可以,这么多年一点线索没有,不知多少人滥竽充数。为什么预计他们会把绿洲经营成独裁的荒漠?公司掌握实际运营这么多年没什么变化,反倒是自以为是主角更令人怀疑吧(我怀疑奖金使用权到手了他也得雇IOI经营)。他们为过度沉迷游戏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和相应福利,却被指责“奴役”,只能说主角说什么是什么吧。在“高技术低生活”上靠得太刻意,以至于失真。

  所以克莱恩写得只能引起一些人的兴趣,尽管他推荐的都是挺有趣的元素。我得说一句金大爷,他推荐的歌我就想记下来,尽管更加陌生;他写得还是50、60年代的美国童年、青年尽管更加遥远,但是他能叙述得能让不同年龄的读者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因为他把握住了童年生活的精髓所在,并将这些元素建立在优秀的故事之上;反观克莱因,是将故事建立在元素之上,而且写不出“共通”感。

  电影版,一开始华纳打算找诺兰拍,所以我想诺兰有这么宅吗?后来改成了斯皮尔伯格。不过老斯是这种文化的贡献者,这种“自致敬”电影未必能拍好玩。我觉得可能PJ大帝、赖特和冈恩(银护)可能更合适,更有带入感。但是介于小说就这样,我怀疑在华丽特效加成下,电影会更好看吧。

  《Ready Player One》读后感(九):纯粹人工世界中人类的乡愁与新魔法

  时间:公元2044年。

  世界:能源耗尽,城市容量到达极限,饥荒与贫困肆虐。

  人类:为了逃避荒芜的真实世界,数以亿计的人选择进入一个名为OASIS的虚拟世界。

  何谓OASIS?它的全称是Ontologically Anthropocentric Sensory Immersive Simulation。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覆盖全球的免费在线超级网路游戏,是比真实更真实的虚拟空间,也是乌托邦式的新世界——在那里你能成为任何人,去任何地方,与浩瀚宇宙中无数星球上的任意一个人坠入爱河。

  2044年,OASIS已经不再只是一款游戏,它就是生活本身。

  OASIS的绝大部分是由一个名叫James Halliday的天才人物所创造的。他是一个绝世的电脑高手,离群索居,认定自己全部的成就皆来自于事业起步时的上世纪80年代,因此对那一时期的流行文化(音乐、电影、游戏)毕生热爱。

  在Ready Player One这部小说刚开始的部分,Halliday去世已经五年。他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在OASIS中设下一连串恶魔般的谜局,期待有人能在这个无限的网路玩场中找到他埋伏下的三把魔匙,然后通关寻宝,找出事先藏匿好的“复活节彩蛋”。这个游戏的胜者将得到James Halliday的全部财富,以及控制OASIS——也就是掌控全世界的无上权力。

  从那时起,数以百万计的人类都穷尽心力想拿到Halliday所设定游戏的终极大奖,以致于寻宝行为本身最后也成了人类逃避世界的重要手段。全世界的人都在为Halliday的精神世界、性格成长期和他的特殊嗜好而疯魔,他们热爱他之所爱,集体沉溺于上世纪末期大大小小的文化事件中,他们看遍John Hughes的电影作品,打雅达利公司出品的吃人豆游戏,听Rush albums这类音乐……

  18岁的少年Wade Watts就在这时登场了。他从小在一处贫民区的拖车中长大,性格粗暴冷漠的阿姨是他唯一的亲人。因为生活的阴暗,Wade和其他人一样大部分时间都沉溺在OASIS之中,他甚至在那里读到了高中的最后一年。是的,OASIS就是Wade的全部人生,他在那里学会一切,还结交了名为Aech和Art3mis的朋友——而他们其实也都只是虚拟世界中的“化身”(即“阿凡达”),而且身处真假莫辨的世界中,谁又能真的信任谁呢?

  在真实生活中处于贫困与无助状态的Wade没办法给自己的“化身”——一个名为Parzival的亚瑟王骑士——购置精良的武器并提高其能量级别。尽管存在种种劣势,但凭借天生的机敏、对Halliday的痴迷,还有对上世纪80年代流行文化的特殊体会,名不见经传的少年Wade居然奇迹般地拿到了三把魔钥中的铜钥并闯过了第一关。

  就在那一瞬间,全世界都在注视他——自从Halliday离世以后,Wade是寻宝游戏中第一个取得突破的人。更多的竞争者受到鼓舞而加入他(这些疯狂的寻宝者们称自己为gunters),其中也不乏更有组织、更有势力的职业寻宝者(这个组织由一个名叫Sorrento的男人领导,简称为IOI,其成员被称为Sixers,全部为女性),后者甚至愿意出任何价在肉体上消灭Wade以阻止其前进。对于Wade而言,危险不再只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中。他已别无选择,要想幸存下来并保卫自己珍视的一切,他唯一的机会就是赢——但如果要这样,Wade就得放弃他沉迷其中的化身形象而去面对真实的自我与世界。

  而这时OASIS的命运其实已经危在旦夕了。Sorrento决定今后所有进入的OASIS的人都必须支付费用,而这将令无数使用者被拒之门外——也就是说,那个不真实的真实世界即将要分崩离析了……

  本书在荒凉的世界背景上建构起如同“星战”般辉煌的构架:闪耀的天体、飞驰的战舰、巨型机器种族、宇宙战场……一切都以令人以肾上腺激素暴增的光速进入到业已衰退的未来历史中。这个原创性极强的故事是“极客”亚文化(the geek sub-culture)和“讷客”文化(nerd culture)的盛大展示,更结合进深层的末世危机感和对技术世界的担忧。

  一方面,小说承继了第一流科幻小说的伟大的传统——要克服艰难险阻,要击败邪恶之徒,而那些闪亮的“魔法”(在这部小说中就是“电脑”与“无限网路”)则一路随行。另一方面,故事中那广大的想象空间和现代感又令人耳目一新,宏大格局和思考的启发性则彻底打破了类型小说本有的桎梏。

  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为技术狂和游戏狂准备的书。小说以质疑的态度审视我们现在生存的世界和不远处的未来,作为一部本质上具备深度与质感的小说,其高品质的内在足以打动任何读者——对于80后读者、游戏玩家及电影爱好者更将会产生出勿庸置疑的、致命吸引力。

  2044年,地球上的人们已经有了对上世纪80年代深深的乡愁之思。

  孤独少年Wade Watts面对的是真实的过往和虚幻的现实这个再奇怪不过的结合体。世界亦真亦假,Wade是最不可思议的英雄人物,他要抽身回到“真实”,要学会无惧失败地去爱那些真实存在的人。而OASIS这个纯粹人工的世界则将把所有读者拉回到热血沸腾的18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