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的读后感10篇
《道可道》是一本由熊逸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就是中国思想地图 老子嘛,不过是好书哦,我买了一本庄子,虽然只有两百多页,但是纸很厚,硬装的封面,看上去很有档次的一本.好熊的书我买齐了。如果我为了收藏版本而买了这书,在好熊看来,这是不可取的。没买过的收藏这套不错的。就是不知道再版有没有更新内容 。。。希望买了的同学跟贴、哈哈哈......
《道可道》读后感(二):多一种角度来读经
周易这本书,用戏说的口气,弄明白也就是本占卦的书,而此本老子的道可道,也从反面事例中对道德经进行一系列责难。
天下万特生于有,有生于无,举出个别事例来说,确实如此,但是也是能找到反意词。弱胜刚强也是这样,所谓水滴石穿,其实不是,而是量上的巨大优势,使水能胜石。反者道之动,反向为之也是如此。
这本书最好的一点是从责难的角度,使我这种伏在地上,向道德经膜顶置礼的人,能多了一些思考的意义,读书如此才是真的读懂。
《道可道》读后感(三):现在读老子,需要现行本、帛书和楚简本一起对照
狗熊的思想地图系列的书,这个是再版了吧,内容产不多。
说起老子,不得不说帛书老子和后来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对照起来读,会让人豁然开朗。
我们现在读的老子,可能是春秋末期至战国期间研习老子的好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了,郭店楚简本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没能烧过的原始老子,帛书就经过一些人的加工深造了,现行本的老子,就是道德经五千言的这本,加工的更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行本的老子里面好多批判儒家学说的内容,以及前后矛盾的内容,后世好多大家解释不通,伸拉硬扯,好比如说现行本的绝圣弃智一说,注家各有各的说法,但是都有些牵强,楚简本出来一看,好嘛,原本是绝智弃辩,这下就通了
《道可道》读后感(四):老子要义
形而上的宇宙论、本体论,都不是《老子》本意,就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学、权谋统御术,是写给统治者的建言书,开的药方。什么无为(君臣异道)、因循(保守主义)、贵柔示弱、谦下居后、愚民,莫不如此。《老子》是站在统治者角度思考问题,以上策略无不是以权力实力为前提基础。并非写给老百姓的修身养性指导书。至于后人的解读,天马行空、穿凿附会、任意发挥,好熊的几本书都在强调这点,今人切莫痴迷自误。《老子》的思维方式是类比型的,往往用归纳法推导出一个全称肯定判断。今人面对《老子》,应站在巨人肩膀上,而不是迷信、顶礼膜拜。李零说过,去圣乃得真孔子,《老子》亦如此。好熊写的几本关于古代经典的书都是正本清源的好书,值得一读。
《道可道》读后感(五):思考中国古典的新思路
不迷信道德经的著作。以前读过的道德经版本多是对其各种注解,虽角度不同,可方向基本没太大差异。最重要的是现存各种注解的出发点都是先把道德经放在神坛上,再去解释。当然还有一种就是纯中国特色的批判,更是病态。 而这本书确实在一种客观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和批判,只是把道德经当做论文进行研究。其逻辑分析思路对我来讲是极其新鲜的。说其新鲜不是指研究方法,而是对道德经用这种研究方法。书中多次引用钱钟书的论点,并且博引很多西方哲学思想做对比,让人对道德经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很多道理的确也是之前从未思考过的。当然,书中很多观点我是不赞同的,可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给我教授的巨大好处。刚读第一遍还有很多不是很懂的地方,需要再读。
《道可道》读后感(六):《道可道》读后印象
这是一本观点比较新颖的书,颠覆了以往我对《道德经》的许多理解。论证相当注重逻辑,给了原著中许多争议较大,似通非通的章句一个合理通顺的解释,如: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我读后整理出来《道可道》对我的启发有:1.《老子》一书是写给统治者看的,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2.《老子》的论证用的大多是类比的手法,逻辑并不完善。题记说:师法自然,只是借喻,并非真的学习自然。3.“以柔克刚”本质依然是“以刚克刚”,因为刚柔之间也会由量变产生质变,从而刚柔互转。4.王道无为,臣道有为。5.因循。6.相对的概念必须用绝对来加以阐释,相对其实并不存在。
《道可道》读后感(七):醍醐灌顶,原来老子不是写给我们看的
中国的思想史很奇怪,留下来的往往是一些只言片语,任后人随意解读。熊大师最与众不同的是就是认真。某些话,某某篇文文章,肯定是出自于某个历史人物根据不同的历史场景,针对不同的读者对像而写的。对于老子孔子这一辈的人来说,他们的平生所学,就是"学得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老子的这套学问,是要给皇帝,君子们看的。只有皇帝和君子才能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生存,我等若是真的等待着水滴石穿的那刻,恐怕早就饿死了吧。对于君子来说,他们要学会反求诸已,因为他们没办法向臣下推卸责任,而对于我等来说,如何巧妙的推脱责任,才是生存技巧。想多说一句的是,孔子的那一套学问,更是守成之学,汉儒说过,国家百年之后,礼乐才兴起。打天下,创业,都得用法家那一套,人家那个才有效率。不过法家与道家,都源自于历史,老子本人就是史官出身吧,史学见兴衰,阳面是法家,阴面是道家。我朝便是如何,太祖以法家雷霆万钧的手法取得了天下,太宗与后面两帝奉行与民休养的策略。现在恐怕是到了汉武大帝,要"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教化民众了。
看熊逸的书,你总会发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作为一个没有受过系统哲学教育的中等知识水平读者,看黑格尔、康德、叔本华的时候你大概会觉得根本看不懂在说什么。而熊逸的书看的时候你知道他在讲什么,但是他是怎么能够讲出这些结论的,往往需要反复翻看。至于他引经据典的那些读物,就更是摸不着头脑啦。一个在文史哲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的非科班读者,真的可以用熊逸来挫一挫自己的锐气。反正我看完之后默默地翻开了《苏菲的世界》,重新从小朋友看的哲学启蒙开始补习哲学和思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看了书,你可以发现熊逸真的是一个大怀疑论者。和我们读经典的时候那种奉若神明的心态不一样,他是站在一个平行甚至高于那些老一辈哲学家的角度上审视他们的著作的:老子说的这个道理对不对呢?最后他竟然得出了《道德经》逻辑不自洽的终极结论,我看完真是出了一身冷汗。这样一个视角殊为难得,也难怪罗胖会觉得这人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思想隐士”。当然他的这些意见也并不是真的全部出自自己的思考,大量借鉴了一些近代的中外汉学家的考据,使得他的文章真的是旁征博引,读之常有自己被带到不知道哪里去的感觉。但是就像一辆惊险绝伦的思想过山车,无论爬得多高、降得多快,熊逸最后总能安全地把读者送回出发的地方,令人身心舒畅。
有的读者批评熊逸掉书袋,这似乎已经难以否认了。这其实看各自取舍了,觉得他掉书袋的可以跳过这些书袋,像我这样发现自己读书少特别好骗的可以踩着熊逸的脚印顺便把这些一块看了。各取所需,岂不美哉。
《道可道》对于《道德经》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包括利用了最新的一些考古发现。的确通行本有问题这个意见我有所耳闻,只是没想到通行本制造了这么大量的误会。这些误会有的美好——比如“大器晚成”;有的就使老子的理论自相矛盾,不一而足,看完这本书对于老子的思想会有一个更进一步的理解。虽然同样主张老子是写给统治阶级的看的,出自罗辑思维推荐的《天堂茶话》在思想的深度上面真的是差了很多。但是在最终的结论上面两者的结论则截然不同。刘军宁认为老子规劝政府“无为而治”天下就太平了;熊逸发现老子实际上是主张愚民……这个反差实在是太大了,还是那句话,我读书少容我仔细想想。至于书中其他批判老子自相矛盾、缺乏逻辑的评论,读者就自己到书里去找吧,看完真的是恍然大悟、惊出一身冷汗。
看完这一本,我觉得不能再随意翻开熊逸的其他作品了。在做好充分的头脑准备之前贸然进入熊大师的领域,那是自寻死路。
很少写书评,现在也很少看书,但思考是一直不间断的。
看书有两个先天目的,一个是探索,一个是运用,但有先有后,探索在前运用在后才能自如。
作者大概没时间静下心来细细探索深深探索探索到探索不下去了歇一歇继续探索,因为他要写书,而且他自负于自己对于道德经的认知,所以才会有旁征博引,一切对自己怀疑且自负者皆喜欢引述。
所以假如作者看了道德经,也是怀着我要写一本书的目的去看的,这么看书,必然止步于概念和文字。
1、没看过作者的其他作品,这一本写得很差劲,并不能带给有质量的读者真正的东西;但,这不代表作者水平低,不代表作者其他作品差,只代表作者在这件事上没下足够的功夫,或者方向选错了;
2、这本书里没有对道德经的文本进行翻译解读,而是摘抄了一些旁人的解读,既然没系统的解读过,其实不应该盲目的说三道四,借此兜售自己的思考方式,这对读者不负责,这一点很不严谨;
3、这本书着重于表述道德经这本书中的某些文字的逻辑通不通,着重于论证道德经所言对不对,所以没有表述道德经对于当下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意义和“何所用”;
4、读任何一本书,尤其是表达思想的书,更应该是获得探索时的边际效应,和偶有所得的恍然之悟,以及这一切之后的无用之用;
6、这本书我看过,不然不敢有以上表述。
既然与作者意见相左,所以也有必要表述本ID对于道德经的看法,也是简单说冰山一角:
1、道德经既不是给统治者写的书,也不是给大众写的书,而是给一部分先行者写的;
3、道德经不应该从第一章开始看,而是应该从第二十五章看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
4、“有”和“无”是事物的两种存在形式,既不单是无中生有,也不单是有中生无,而是有无互生;
5、道德经是一本要求实践性很强的书,必须跟实际问题互相印证进而更深入思考,如果光知道研究光会写书,是必然无法领悟其中任何奥妙的;
6、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得是事物与外界的非割裂关系,如果你善于实践且勤于思考,一定会明白这一点;
7、逻辑有大逻辑和小逻辑之分,A-Z是大逻辑,A-B是小逻辑,你不能因为你只能从A看到B,就说从A看到Z不是逻辑;
8、读任何一本书都应该由文字入,从文字出,而不能囿于文字和概念,概念不代表实质,一定程度上概念会对实质产生遮挡,但概念的重要性在于给你一扇门,进去之后不要在关注门,而是要关注门背后的景象。
发现本书评分很高,说明豆瓣高质量的读者确实很少,不过实属正常。
还发现一句短评说这本书不故弄玄虚,说明这么评价的人首先不明白故弄玄虚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其次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故弄玄虚的人。
本ID也写了短评,如下:
以大杂烩的形式姑弄了一次看似不弄玄虚的玄虚,大量的引述已经让作者无法去勤劳的思考。就好像作者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喝水的杯子,但他不说有一个杯子,而是说他想喝水,到处借杯子,借来借去确定了还有很多有名的人也拿这种杯子喝过水,于是他悠然的用自己原来的杯子开始喝水,神情自得
《道可道》读后感(十):关于“道是否可道”的诘问
关于“道是否可道”的诘问
——《道可道》读后感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盲目自信,我们用现实的眼光看待古人的作品和成就,进而将其奉为圭臬,深信不疑。
2000年前的老子真能道出历经多年而不倒的处世真理么?就算是真理,也有使用的范围。
二、对玄乎又玄的思想,我们只是半知半解
胡适曾经说过很著名的一句话:“今日提倡读经的人们,梦里也没有想到五经至今还只是一半懂得,一半不懂得的东西。”
传承下来的经典,是适应当时的国家统治而被筛选留下的,并不是因为精神、文化等纯粹的原因而被留下。
现在很多人提倡小学生重学儒家经典,研读四书五经。但是,心意是好的,结果却不一定。如果不能捕捉到传统思想的精髓,读些一知半解的文言文、听些个人附加的理解,在本质上又有些什么意义呢?
三、无为而治的思想和自由主义经济
凯恩斯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资本主义世界引发了经济大发展,但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政府没有发挥“有形的手”,自由主义下积累并且爆发了经济泡沫大危机。
老子的无为思想放在经济领域,多有放任自由主义的意思。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政府一定要介入,制定更加公正透明的市场规则,抑制过快的膨胀,维持社会的稳定。只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之下,才会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
据此,也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自由的放任,也需要有力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