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行中东17国》的读后感10篇
《驾行中东17国》是一本由刘武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驾行中东17国》读后感(一):中东,可关注不可亲近
在《世界文化》第7期上看到这本书的书评,标题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中东》,我估计这辈子很难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地方了,中东是个可关注但不可亲近的地方,到处是战乱、恐怖主义、宗教冲突,要普通人去那里历险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驾行中东17国》读后感(二):不一样的中东
我确实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中东,不是都那么富
那里的中国人比想象的多
风险真的到处都有
路不拾遗有时也是真的
女人并不都蒙着面纱
有的会主动跟男人握手
还有的,居然穿比基尼
不是每个国家都适合旅游
旅游点外有更多精彩
去,好像就是一种冒险
不去,会留下很多遗憾
中东,不知是谁的乐园
《驾行中东17国》读后感(三):如果您想去中东热点地区历险
如果您想去中东热点地区历险,我建议您先读读刘武先生的新著《驾行中东17国》,相信一定会让您有坐过山车一般的非凡感受。
《驾行中东17国》是一部非同寻常的探险录,它描述了作者深入中东腹地遭遇的各种风险。刘武坦言,尽管他并非为了探险或历险去这些国家,但还是经历了一些从未遭遇过的风险。在不少国家,他感觉就像在通过某个战区。走进苏丹后,他的车队在行进途中前后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保护,从喀土穆到瓦迪哈勒法三天两夜的艰险旅途,让他着实体验了一把沙漠行车的艰苦和困难,在那段“搓板路+浮沙路”的行程中,他们几次陷车、拖车、爆胎、换胎。进入埃及,车队每行进一步,都有旅游警察开道、压阵;走过利比亚全境,则有怀揣短枪的便衣警察跟队行走;进入有非法武装分子活动的阿尔及利亚,护送的警车一度比他们自己开去的车辆还多。到了中东、中亚几个热点地区采访时,他更是能时时感受到那里的紧张空气。在约旦首都安曼,刘武特意去了3名中国驻联合国观察员当年遇难的旧地Days Inn饭店采访;到达土耳其时,正好赶上当地一位亚美尼亚裔记者Hrant Dink遭人枪杀事件,他亲眼看到满街游行示威、呼喊口号的群众;在黎巴嫩,他不仅亲眼看到自由广场上搭着帐篷示威的人群,而且穿过被以色列炮火炸断的多座桥梁,径直来到黎巴嫩与以色列交界的边境,采访被以色列炮火炸毁的村庄。
以上的种种历险经历,刘武都写入了这本《驾行中东17国》中,中东各国的复杂局势,以及在中东旅行的危险,通过这些描述都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单是读这些历险的过程,就能让人感受到中东那种紧张的气氛,想象出那种步步惊心的境地。
刘武说:“这大概就是这些国家之所以称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不过,我还是想通过这些采访和描述告诉国内观众,除了热点,这些国家还有许多常态的东西值得了解和关注,常态有时更能展现这些国家的真实状态和精神。”
著名记者、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说:“读者太想知道那片陌生的国度曾经是什么样,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他评价刘武的书是“恰逢其时。正是中东弥漫着茉莉花的芬芳,突尼斯、埃及瞬间易帜,多国部队干预利比亚,卡扎菲命运未卜;也门、约旦、巴林等国纷纷酝酿民主转型……刘武推出了这部有趣的书。”
刘武的这次阿拉伯之行,不仅仅只是旅游或采风,还拍摄了一部45集电视纪录片。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周牧之称赞他说:“一路采风、一部电视、一本酷书,立体地展示了中东的迷人和激荡。”
电视剧《潜伏》、《借枪》的原作者、著名作家龙一也评价说:“刘武的这本书,刺破了电视传媒的迷雾,用碎片编织成中东的生活真相。”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著名主持人经纬也热心推介说:“刘武老师用他独特的经历、视角和语言,给我们描述了一幅中东社会众生相,值得研读、值得回味!”
实际上,《驾行中东17国》还是一本图文并茂、诗意盎然的著作,刘武沿途拍摄了数千幅图片,在这本书中采用了约300多张,加上他沿途的部分精彩写生,以及几首充满浪漫气息的诗歌,使这部著作在同类作品中别具风格,趣味横生。
您如果想去中东地区旅行,千万别忘了带上这本书,它会给您的旅行生活增添更多见识和趣味,并成为您中东旅行的最佳指南。
《驾行中东17国》读后感(四):『天涯杂谈』 刘武:在中东,有信仰是很幸福的
2011年6月25日天涯博客请来了中央电视台资深导演刘武先生来天涯与网友交流其在中东17国的采访经历。
主持人:首先祝贺刘老师新作《驾行中东17国》出版,您希望这本书可以给读者带来什么收获?
刘武:我这本书跟一般的旅游游记不太一样,跟一些学者或者是外交官在中东地区生活写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作为我来说,我是一个记者,也是一个电视编导,那么用一个记者的眼光,来看这些地方;我去的地方,我采访的人,跟一般游客和一般外交官他们接触的这些人和走的地方也会不太一样。
所以相比较而言,这本书讲的东西,比一般的游记可能要更丰富一点,内容要深厚一点。比学者和外交官这些人写的东西又要深度一点,有趣一点。
主持人:中东现在被世界各国严重关注,您怎么看中东国家近期的动荡?
刘武:中东这个事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去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的危险。这一路我们走,基本上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一些危险,比如说有反政府组织、游击队、恐怖袭击,也包括宗教冲突等等。
去年以来,中东爆发的一连串事件,从突尼斯到埃及,叙利亚到利比亚,这个我们都想不到,包括很多所谓的中东问题专家,大概也很难会想到有这样一个连锁反应。
我觉得这个研究起来,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为我们不研究这个,而且作为一个外来者,不会一下就了解到这个内在的矛盾会有多深;长期以来,政府和民众之间是不是积攒了很多矛盾,应该说我们不太了解,还是表象的东西看的比较多。
其实更多外来者,会被当地的民俗、风情、风景所吸引。一般的外来者到任何一个地方,他不会先去探究这个国家生存好是什么原因,这个是绝对不会的。
中东肯定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是我回来以后,后来写这本书的时候,会有一点点反思,通过这个书里的东西,有的时候略微会感觉一点。我确实没有有意识的分析这些东西,因为这也不是我的任务,我不是中东问题专家,所以我不会在书里去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读者会在这本书里面会感受到这些东西。
主持人:现在有网友如果想去的话,您对规避可能的风险有什么建议?
刘武:第一个,你去这个国家之前,要看看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情况,比如说利比亚现在在打仗,你最好就不要去了,还是不要去当这种英雄,这个是基本的。
第二个,不要像我们那样走不是常规的旅游者走的路线。大家还是走旅行社的路线,这个是比较安全的。如果是自由行,最好你有这个地方的朋友,你能跟他了解一些当地实际的情况,他给你做一些指点,还有可以请他给你安排一下。如果实在没有,你也得提前做好安排,可以通过网络开始找好一家旅行社,帮你预定相应的机票、旅馆等。
第三个,到了当地以后,你不要随便跟人搭讪。简单的来说,要找熟悉的人,因为有的地方有中国人,至少中国人信任度大一点。不行的话,你找一些信任度比较高的地方,像一般的旅店、酒店,这些会好一些。不要随便的搭野车,或者是搭一个伴就走了,这样很危险。
第四个,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你应该找中国驻当地的大使馆,他们会帮你解决好你遇到的困难。
像中东这些地方,我不太主张自己去,欧美这些国家都可以自己去,但是中东这些国家要慎重一些,最后还要买份保险。
《驾行中东17国》读后感(五):齐鲁晚报:“即使在沙漠上,他们也要造出城市”
3个月,驾车行走17个国家,在最近中东动荡不安之前的几年,央视导演、本报“青未了”副刊专栏作家刘武已经把利比亚、突尼斯、埃及、巴林、沙特、叙利亚等国家走了个遍。新书《驾行中东17国》中,刘武记述了这段新奇、有趣的旅行经历。这是一部不寻常的探险录,它描述了作者深入中东腹地遭遇的各种风险;这是一部海外投资参考书,它讲述了众多中国人在中东经商的精彩故事;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散文,它展示了中东17国历史文化神秘诱人的魅力。
旅行历险:黎巴嫩刚被炮轰,苏丹南部正闹独立
齐鲁晚报:先说说去中东到底有多危险,您都遇到过哪些险情?
刘武:我去的时候,中东局势还算比较稳定,但仍然很乱,比如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一直在打仗,伊拉克战乱未了。所以这几个国家都没去。去的那些国家中,黎巴嫩刚被以色列炮轰,土耳其东部库尔德人在闹事,苏丹南部闹独立,利比亚刚刚平息过动乱,阿尔及利亚游击队在山区骚扰,美国要打伊朗,反正是险象环生。
我去黎巴嫩南部的黎以边境,算是有些风险的,从贝鲁特到南部边境大概七八十公里路,都被以色列空军炸得乱七八糟,桥梁断裂,村庄被毁坏,一路会出什么险情都想不到。另外从苏丹首都喀土穆到瓦迪哈勒法,那是一段从开罗到南非开普敦汽车拉力赛走的路,非常难走,我的车陷了两次,其中一次两个轮胎爆胎,幸好人没有出事。
齐鲁晚报:那时候是否感觉中东要出事,会乱到什么程度?
刘武:我不是先知,中东现在的乱局当时是想不到的,当然,从一般现象上那时还是有担心,觉得中东会出现一些乱子,比如宗教带来的冲突、恐怖分子活动、反政府组织袭击等等。
有人觉得,我没有在书中写出中东那些国家内在的矛盾,看到的更多是表象。我觉得这不是我这本书要做的事情,中东现在出现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很多专家、学者、政治家都没有想到。但开放、民主的趋势,我那个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这些在书中也有很多描写。
齐鲁晚报:您当时去利比亚时是什么情形?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刘武:我是从塞卢姆关口开车进入利比亚的,进关后便有安全人员陪同,然后顺着沿海公路,先到图卜鲁格,然后穿过绿山区进入班加西。当时,这里的瓦法拉部落挑起的一场冲突刚被平息,所以仍能感觉到紧张气氛。
接着,我从班加西进入卡扎菲的家乡苏尔特,再从苏尔特到米苏拉塔、的黎波里,最后从的黎波里开车进入突尼斯。沿途到处可以看到卡扎菲的画像,其个人崇拜色彩很浓重;好多地方不让随便照相,当地经济在恢复中,油价超级便宜,但车辆很破旧,中国的经济型车在当地很有市场。
一进利比亚,手机就没有信号,互联网也不好上,那些日子我们基本上与外界断了联系。
《驾行中东17国》读后感(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中东
其实,早在最近中东动荡不安之前的几年,有几个中国人就把利比亚、突尼斯、埃及、巴林、沙特、叙利亚等国家走了个遍,刘武的新作《驾行中东17国》就记述了这段新奇、有趣的旅行经历。
3个月,走了17个国家,居然还是开车走的。像利比亚,从东部的塞卢姆关口到现在发生战事的班加西、卡扎菲的故乡苏尔特,再到两军拉锯的米苏拉塔,然后经过首都的黎波里,到塞布拉塔,再进入突尼斯境内,这样的旅行,几乎没有其他中国人走过。
但是,刘武记录的这次旅行,就是用车轮从中东腹地丈量过来的,这使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书。它并不仅仅介绍一些众所周知的旅游景点,也不是简单教导旅行者如何熟悉当地的基本风俗习惯,作者是用自己在路途的亲历,告诉人们这些国家的真实风貌,他采访了上至亲王、议长,下至普通百姓的众多当地人,通过这些人的讲述,展现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中东发生了什么,中东为什么会乱成这样,如果读过《驾行中东17国》,也许你就能找到答案。对中国人来说,中东到底是什么样子,绝大多数人可能只是从好莱坞的电影、BBC或ABC、CNN的报道中获得过些许印象。但是,这样的中东印象会是真实、客观的吗?
刘武说,在采访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刘振堂时,刘大使说过的一段话让他记忆犹新。刘大使说:“现在很多中国人了解伊朗,或者伊朗人了解中国,都不是直接去了解,而是通过第三国的媒体去了解对方,这样难免会产生很多误解。”
刘武认为这番话很有深意,因为许多中国人了解阿拉伯世界,也是通过第三国或第四国的媒体去了解的,没有直接、深入的接触。他在这次阿拉伯之旅中,曾分别采访了中国驻科威特、突尼斯、摩洛哥、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大使,他们都表达了和刘振堂大使同样的愿望,希望国内媒体记者多到这些国家采访,希望中国游客多到这些国家看看,也希望中国企业家多到这些国家去做生意,那样的话,他们会亲身感受到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人民对中国人的热情,看到这些国家真实、生动、鲜活的一面。
在《驾行中东17国》一书中,刘武不仅描写了他们驾车十几万公里,行走17个国家的艰险历程,也用他自己的眼光,描述了他在这些国家的所见所闻。此外,在阿联酋、科威特、约旦、突尼斯、伊朗等国家,刘武还采访了在那里经商、工作的很多中国人,描述了近年来中国人走出国门,到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经商、生活的情况,用他们切身的经验和体会,展现了中国人如何接受、融入阿拉伯文化,如何在那些国家创业、生活的经历。这些难得的描述可以给有意到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投资经商的人们以丰富的启示。
《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作家张建伟评价刘武的这本书说:“他的见闻,涉及中东的方方面面,读来饶有兴趣。人们喜欢旅游,游记却十分难写,因为写得让读者爱看并不容易,需要有记者的敏锐,文学家的手法,艺术家的感觉。最好还要有些哲学家的思辨,思想家的见识,这些货色,一应俱全,庶几可以一边行走,一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等功夫,确是十分了得。”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陈建功肯定刘武的这部书说:“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旅游散记,是资深记者刘武深入中东17国的腹地进行采访和观察的‘全息扫描’,开阔的‘广角镜’和深细的‘长焦镜’让读者更真实、全面、优雅地读到了中东的历史及现状,拉近了我们与中东的心理距离。”
不仅如此,《驾行中东17国》还是一本图文并茂、诗意盎然的著作,刘武沿途拍摄了数千幅图片,在这本书中采用了300多张,加上他沿途的部分精彩写生,以及几首充满浪漫气息的诗歌,使这部著作在同类作品中别具风格,趣味横生。
假如您想尽快了解中东及阿拉伯文化,刘武的这本新书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驾行中东17国》读后感(七):胡艳丽:中东的那些光与影
真正的行者,一直在路上。行走所到之处,七分人文历史,三分风景,另外还要加上十分心情,这百分之二百的全情投入,才能真正读出那山、那水、那人的味道。而这些还仅是单纯的旅游,如果再带上扣问历史、熟悉民情、追本溯源,甚或对国与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一些重大历史变迁及现实缩影的取证、梳理,那更需要相当的功力与见识。
《驾行中东17国》的作者刘武,可谓是一个涉猎广泛,在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全能型人物,集资深导演、电影制片人、记者、教师、作家、文学评论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他深厚渊博的知识加之曾经深入采访亚洲、非洲、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阅历经验,铸就了其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深刻的历史洞见力。作者受邀与《阳光卫视》中东之旅团队一起在三个月时间内驾行中东十七国,与当地居民、政府官员、当地华人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以切身体验在历史与现实间不断思辨。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这本书的开阔、精彩、厚重。
沿着作者刘武的驾行路线,那么多传说与历史一一扑面向我们走来,引人一路遐想、一路深思、一路跟着作者的脚步打开那些尘封的历史及现实的传说。
自然的风光,是上天的眷顾。黄沙翻卷的沙漠、刀削斧立的山峰、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及联结欧洲、亚洲、非洲的地中海,因拍摄《星球大战》而名噪一时的突尼斯……。那些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风光,的确让人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对宇宙中一些神奇的力量充满了敬畏。一国一世界,一程一风光,这些神秘浪漫的异域景色,让我们这些未曾远足的人,对中东之旅充满了暇想。那遥远的撒哈拉沙漠、广阔的地中海似乎像我们伸出了热情的双手,那天地间的黄沙漫漫与滔天排浪如同冥冥中的力量,呼唤着我们尽早起程。
人文的景致,是人类的智慧与力量可堪与宇宙力量相匹敌的无言见证。那条连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便是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杰作。为了这条海运航道的开通而淹没于重重海浪中的十万埃及民工,是这条航道的奠基者,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祭奠了那段创造奇迹的岁月。历经5000年历史,高过百米的巨型金字塔,让法老们安息沉睡了几千年,却依旧可以利用当年人类的智慧福荫子孙,为那些穿行在沙漠中的人们指引航向。精神的信仰,一直是人类精神世界中强有力的支撑,它让人们面对苦难、生死、诱惑、荣辱能够心存执念,不迷失、不偏离。面对数百人对着同一个方向,虔诚跪拜的景象,即便你的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也同样会心生感动。有信仰的民族和有信仰的人同样都值得尊重和敬畏。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融合,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未曾改变的主题。中东十七国或富有或贫穷,人们的生活或安定或动荡。围绕财富的掠夺、领土的纷争、宗教信仰的冲突,政治的利益等,人类的文明一直在进步与退步、战争与和平、刀光剑影与商业风云间曲折前进。中东十七国的历史从未与战乱绝缘,而作者成书之时,埃及、突尼斯、沙特、巴林、叙利亚等国又处于动荡混乱之中,让我们共同为那里的人民祈祷,祈愿岁月静好、山河依旧,人们福泰安康……。透过书籍,看中东战争中留下的那些断壁残垣,让人不禁想起中国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驾行中东十七国》并不是让人能够一口气读完的书,看到书中的某个故事或涉及的某段历史总能让人浮想联翩,神游万里。让人忍不住的想要继续深入挖掘书中一些未曾扩展或深入的文化精髓和内涵。作者仅仅三个月的十七国旅程难免仓促,而对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宗教、朝代更迭、政权易位,以及不同国家间不同的精神内涵也仅能点到为止。对于读者来说这既是一个遗憾,也是一个开启全新求知、求思旅程的契机,掩卷之后我们可以在浩瀚的书籍中继续求索,亦或踏上那段生命中重要的探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