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理你的梦想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谁理你的梦想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18 03:2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理你的梦想经典读后感10篇

  《谁理你的梦想》是一本由杨乔著作,北京师大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谁理你的梦想》读后感(一):她的旅行价值百万

  昨天看了天津台的《非你莫属》,这个越来越具有娱乐性的招聘节目成为我每周日的必备科目应聘者的日渐怪异化,和波士团老板们次次激情争论深深满足了我无比八卦情绪~

  昨晚的节目却出现了我认为有史以来最温情的一幕。

  毛毛是个胖姑娘,毛毛要待着母亲心愿去旅行。

  她说:我要用10年走完中国,用一辈子走完这个世界

  用一句主旋律的话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旅行,成为越来越多人所向往实现的生活方式

  杨乔的梦想也从旅行开始实现。而与多数旅行者不同的是,相较于自然景观,她的旅行,更多的关注人文,并且,她要从旅行中有所收获,汲取营养——这不仅仅是清新空气,还有为建筑梦想必备的砖瓦沙石

  她的旅行使她收获和积累眼界人脉履历……她的旅行是她创业基石,她的旅行让她的梦想价值百万。

  《谁理你的梦想》读后感(二):今天刚收到书,之前在榕树下看到了一篇评论很喜欢,粘过来大家分享:)

  从很小的时候,把自己的梦想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会不知道一样。直到后来,那些能说出口的都不是梦想了。因为你曾经酝酿了很久,终于把那个自己视为珍宝东西拿出来和大家共享,别人却全都当作没看到一样。现实和梦想在心里遥遥对峙了很长时间,终于,梦想在心中败下阵来。不是不要梦想了,而是,把它装在如同套娃般的盒子的...

  书里有一段话:

  “认真说起来,我最大的梦想似乎和职业无关,心里的那个声音只是单纯地想多看看这个世界、多接触这个世界不同的角落、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我知道这样的梦想很虚幻,很不切实际,甚至很可笑,几乎是会被别人嘲笑的那种,我清楚地知道这样的梦想很难付诸实践,但经过大学将近两年的无所适从迷失,我决定正视心里那个想看看这个世界的声音,好好地聆听。”

  我们的梦想总是会被现实击碎,甚至有的时候让我们自己都羞于面对,但是,心底的那个声音就像我们的每一寸肌肤,如影随行,从来都没消失过。

  为什么要忽略它?不如,让它大声地喊出来,指引我们,向那个梦中的地方,前进……

  《谁理你的梦想》读后感(三):活出自己的精彩

  当初是看了背包客小鹏的推荐去买了这本书,看了介绍之后就觉得很有冲动,想见识作者这么厉害一个女孩子怎么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生活找点差距

  作者太厉害了,以至于我觉得有点不太真实

  用了一个晚上三个小时的时间去翻完了这本书,真的是翻,可能想象中太完美,所以拿到书,迫不及待打开,然后想细细品读的时候,有点失望了。真的,是失望

  我想得到的最大启示勇气吧。

  聪明女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不顾周围的人的反对,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她成功了。除了天赋,剩下的就是努力了。再然后缺之不得的勇气。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看电脑里的中国达人秀,总决赛,看到台上的选手挥汗如雨,他们大都数出生草根生命如此顽强,他们站到了舞台中央,尽情展现了自己的精彩,只属于他们的精彩。

  生命大概就是如此,不需要华丽,展现出自己的精彩就够了

  《谁理你的梦想》读后感(四):旅行的意义大于美景

  正在读,还没有看完。

  近年来市面上出了不少旅行类的书,攻略类的工具书抛开不看,剩余的一个很大的部分都是大家在标榜一种全新的旅行方式和一种追求梦想的理念坚持

  因此我原本无意再多浪费时间看一本这样类似的书,但是因为看到介绍中说她来自台湾,现在定居创业在大陆,便产生了一点兴趣。再看到她完成了周游世界的梦想后还收获了自己理想工作乃至收入,我便更加好奇了。

  也许这个浮躁社会给了我们太多的压力,多数人都号称活在一中无比窒息的境况里,于是旅行越来越成为大家所推崇的热点

  然而谈及旅行的收获,多数人都在讲美景,在讲心灵放松和情绪的释放,并且总喜欢将旅行和逃离都市超越现实联系在一起,而在我看来,旅行,可以有其他的意义。

  就像这本书作者写到的,她去过新疆、西藏,她到过瑞士、美国,她最初的愿望只是去“祖国大陆”,甚至连我们天天生活着的北京、上海都是她所渴望到达的目的地……她游走了世界50多个国家,可是她却超越了我们已成模式化的旅行方式。

  她去日本做交换生,看过了富士山和樱花,却选择了参加项目,去当地的社区服务

  她到祖国的首都,去过天安门和故宫,也依旧吃不惯味道浓厚的北方菜,然而她却选择“一天当作两天用”,突击英语,参加了CCTV的英文比赛,并且夺冠;

  她去当国际志愿者,她申请联合实习机会……

  旅行,变成了她奋斗沃土,看过许多美景,结识许多朋友,当她环游世界的梦想结束后,她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回国创业。

  美景和旅行,终究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我只是针对大部分生活在平凡世界的普通人),旅行的意义也不等于出逃,也许,把每一次旅行都看做一次充电的机会,我们的收获,会更加丰盛

  《谁理你的梦想》读后感(五):我不是完美小孩

  大学毕业以前,我对自己将要度过的平淡人生都十分的笃定,我没有当官的爸爸,也没有做生意妈妈,我想我的人生将毫无疑问的沿着:毕业——工作——结婚——生孩子——老去——死去 的轨迹波澜不惊前行着。我甚至认为像我这样平凡而又普通的人,连出国这样的事,这辈子都绝对不会跟我有任何交集

  我从来不屑于谈论,梦想,即使是在文字里。

  你也许可以说我是行尸走肉,我也并不想反对。

  直到开始工作,认识了一些人,接触了一些事,让我开始慢慢相信,即使平凡如我,也可以风云变幻

  杨乔就是其中的一个人,虽然我只是通过她的书来认识她。

  同样看着老师日复一日的朗读PPT感到无尽的空虚无奈,同样想起未来迷茫惶恐大学生活总是和我们想的相去甚远,然而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面对这些负面情绪时,多数如我一样的人选得过且过抑或感时伤怀,而有一部分人,像杨乔这样,他们开始思考梦想这件事。

  “认真说起来,我最大的梦想似乎和职业无关,心里的那个声音只是单纯地想多看看这个世界、多接触这个世界不同的角落、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我知道这样的梦想很虚幻,很不切实际,甚至很可笑,几乎是会被别人嘲笑的那种,我清楚地知道这样的梦想很难付诸实践,但经过大学将近两年的无所适从和迷失,我决定正视心里那个想看看这个世界的声音,好好地聆听。”

  她是一个来自台湾的80后,她也没有显赫家世,也并没有考上世界级的名牌大学。她曾经也如同我一样听不懂大鼻子眼睛外国人在说些什么。

  然而,她不仅实现了环游世界的梦想,她还来大陆、香港读书,她甚至去联合国工作,她还取得过CCTV英语大赛冠军

  你瞧,主观能动性在我们人生中起到的作用远远要胜于客观条件影响

  她觉得只要愿意,只要付诸行动,就能做到。

  于是她现在成功创业,并且年薪百万……

  合上这本书,我就在想,也许某一天,我也坐上了去往地球一端飞机,也许那时,我远在那座北方小城的父母长辈会觉得遇到了此生最神奇的事……

  《谁理你的梦想》读后感(六):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的梦想家

  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的梦想家

  ——读《谁理你的梦想》有感

  范典/文

  “梦想”是可以用无数形容词去堆砌的,而且用的是将来时态,“我要”、“我想”,永远是一种愿望的表达,可是当你“沉溺”于越来越多的琐碎杂事,被这无情现实吞没的时候,你会发现,“梦想”是积压过剩变异而成的五彩油脂,而非挂在瀑飞云高的斑斓彩虹。杨乔的《谁理你的梦想》,有一点不容置疑:梦想的成就者还是自己,除此以外的人,谁会理睬你的梦想呢?

  你看杨乔,台湾女生选择来大陆求学,丝毫不顾忌家长周边人反对,她的同学都去欧洲或美国等发达国家求学,而她则选择到大陆来读大学,在她眼里,中国与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几个国家都是未来的“金砖”国家,语言距离方便成全了她这个决定。一般的孩子都会屈就于父母的选择,而这个八O后女孩显然更急着表现出自己对机会投资才能。一步选择可能会变成惊险,也可能会成就精彩。杨乔没有考上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但是利用身边一切可以抓到手的资源提升自己,为了学习英文,经常和外国老师一家读《圣经》、在放假时期、也是最孤独的时候拼命补充知识,于是在2005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上获得第一名,正是这种用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结果,使她认识了许多朋友,也在假期旅游时开阔视野,为她以后到国外的游学奠定了基础

  杨乔在书中讲到最多的是她对自己的选择和在经历过程中的一些感悟,而“全球青年领袖计划”(World Smart Leadership Program)彻底改变了她接下来的人生,这项计划是针对全世界大学生,但必须经过自愿申请和层层筛选、电话面试等严格程序才可能获邀参加这项计划。2005年,她终于“以首位中国台湾籍学生身份正式入选”,并“与54位来自26个国家与地区的学生共同交流学习,并游历了美、亚、欧三大洲,十个国家,26个城市。”

  在这些国家中她们不单是在游玩,而且也做一些公益活动,是在游玩中将一些实践的课程安排其中,去看望孤儿、艾滋病患者孤寡老人,在这种公益性质的实践学习中,杨乔体会到不同体肤拥有同一颗爱心现象,也交到一些可能以后一辈子都不会再见面的朋友。这些和她同年龄段朋友们带给她最大的感受便是独力能力非常强,很多人都是工读性质,不像国内很多孩子依然脱离不了父母的呵护凡事动不动就依赖家庭经济实力和动用家庭背景,才会滋生出像“我爸是李刚”这种荒唐的现象来。她也在游学过程中体验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熏陶,圣塔菲的浓烈风情殖民主义的陈留色彩、美国大峡谷神秘莫测和野性灵动圣地亚哥的白沙海滩迷人夜色以及日本的温汤洗浴和温暖人情……让她深感失望的是,这个全球青年计划的组织方“Up with people”因为是在美国,在美国感恩节这天,组织者决定为这些同学们举办盛大宴会,而杨乔觉得这种在这种全球性的活动里,没有哪个国家的节日是应该受到轻视的,这种突显正意味着某种不平等。可见,杨乔不是一味在玩,而是在这种看似盛情款待中依然怀着质疑的态度,实际上这正是某种独立思考能力的生成——可谓是此次游学的经历带给她的宝贵经验

  杨乔是个乐观积极的女孩,读完此书便会感受到她的这种非常明显性格特征,她不像我们平时碰到一些困难便缩手缩脚,而是勇于查证自身的优点。有几处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她承认自己有些粗心大意,但转而又说这种粗心大意其实也应证了她是个率性大方的女孩,这与她此前没考上一流大学但同样发光发热是一个道理。有人承认弱点以后,便会钻牛角尖不能自拔,从而也一概否定了自己其它的优点,而杨乔不是。她质疑道:“第一真的有那么好吗?……人生当中的每一次比赛,我们都全力以赴,不管结果是不是第一,我们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历,许多的第一加起来是唯一,许多的非第一加起来也一样是唯一。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我不是第一,而是唯一。”

  也正是这种豁达而乐观的性格、以及她对“唯一”这个词的诠释,赋予了她在就业途中那种不畏艰险的勇气。她不像其他亚洲人那样在面试时不敢提高薪要求,而是突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而且她在选择工作期间,主动请缨到比利时联合国大学实习,为其职业生涯增添了一抹异常鲜艳的色彩。在她之后的职业规划中,看似走得一帆风顺,实际上暗含了她抉择果敢因素,这本书如果送给快要毕业的年轻人,将会是多么大的促动力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