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经典影评10篇
《集结号》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张涵予 / 邓超 / 袁文康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集结号》影评(一):那一声集结号
《集结号》我看了,还不错。冯导又回到了现实主义的地上,我很欣慰。网上有捧有骂的,不奇怪,东西出来没人说那就不是什么东西,甭管好坏。况且这年头指着骂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大有人在,就憋着使坏呢。
反正我觉着这次冯导是带着诚意拍的这个片子,至少我是感动了。其实老拿他前面凑热闹拍空中飞人大片说事也挺冤,艺术家出了名立了万,被公司招安了你就得听人公司的啊,谁有钱谁大爷啊,华谊的2王让他拍他不得整啊,老谋子不也是让张总操纵着先英雄后埋伏吗,杜琪峰不也得拍甜蜜爱情片吃饭吗。也别说冯导妄图整个史诗大片未遂,人家本来就没想整成《大决战》《大转折》《南征北站》之类的主旋律史诗巨作,我个人觉得战争场面和情节都是为之后谷子地的正名行动作铺垫,个体的命运总要放在一个大背景下展现的。
谷子地为了信念放弃一切执着探寻的主题被大家接受,充分说明了当下缺乏和呼唤“一根筋”人物,这种题材其实也特讨巧,不过一不留神就让人想起了老谋子的“秋菊”和“魏敏芝”,都是认死理一条道儿走到黑的主儿。
片子整体水平可以说是国产战争片的上乘之作,场面营造得是那个意思,声效也如临其境,连抽烟时烟卷燃烧的咝咝声都有听到,演员也选得不错,表演都挺到位的,尤其是张涵予和廖凡,2个演员我都一直特喜欢,最早看到廖凡是在他和陈建斌在孟京辉拍的《象鸡毛一样飞》里头,就觉得丫挺有意思的,后头还看过几个别的。这里要特别说说张涵予,最早知道他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记得当时在电影院看一个法国电视2台的电影《电视杀手》,其中男主角一个BT高科技杀手的配音象极了邱岳峰,我当时就纳闷,邱老师不是80年代初就仙逝了吗?咋还有他配音的新电影呢,电影演完我特别注意了配音的名字---张涵予,之后在很多外国电影里听到他配的音。到了90年代,小张不甘寂寞,从幕后跳到了台前,主演了2个电视连续剧--《梦开始的地方》、《贻笑大方》,2个都是叶京导的,就是《甲方乙方》里头偷鸡吃的那大款,2个电视剧一个怀旧凝重,一个黑色幽默,看了这2个连续剧,觉得小张是个人才,可塑性极强,遗憾的是一直没遇着好机会,之后冯老师的4个贺岁片小张都有露脸,不过都是那种虽然出彩却没名儿的超级配角,好在这部《集结号》终于让小张当了回大电影的主角,确实不负重望,表演张弛有度、自然到位,战场上的冷静和为兄弟讨说法争名分时的激愤,都让人觉得这就是谷子地,谷子地就是这样儿。以至于现如今小张说得最多的是:我走不出谷子地了,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无法再接戏了。咋办呢,人家成了角儿了,有装X的资格了。
《集结号》影评(二):冯氏电影除了搞笑,还有别的吗?
本月16日,冯小刚携刘震云、范冰冰共同出席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首场发布会。发布会现场冯导金句频出,让观众不禁惊呼,那个有着国民情怀的“贺岁导演”又回来了。这个定档于月圆之夜的电影,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可以让冯导自信满满的称其是在这个时代能留得下来的电影?电影上映之前,我们姑且先通过原著来预热一下这样的一部作品。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的是村妇李雪莲想纠正一句话---她不小心怀了二胎,和老公假离婚以逃避计划生育政策的打击,没想到离婚之后,她老公竟然索性找了另外一个女人结婚生子。她去找老公理论竟被昔日的老公叫做潘金莲,女主人公李雪莲气不过自己被叫做潘金莲,而且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于是就踏上了告状的征途。李雪莲从县里、市里一路告到北京人大,与她有牵连的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等等都被罢免。她专注告状20年,在这20年里,每逢人大开会期间,她都会被当地政府视为最严重的威胁,在此期间上演了无数次警匪围追堵截的故事。
小说读起来,荒诞好笑又令人唏嘘。村妇李雪莲是一个傻根式的悲剧性人物,在正常人看来甚至是有些病态。她20年如一日的打官司不是要昭雪千古奇冤,却只为纠正一句话,一句在别人看来无关痛痒的话。如果说傻根天下无贼的幻想,还仅仅存在于那一列长长的归途列车的话,那么李雪莲想纠正一句话的愿望,却像远方拼命挣脱的风筝,看似离你很近,事实却越来越远。小人物卑微的愿望在大时代背景的烘托下显得如此的渺小和不值一提,这场被无限度搁置的“讨伐”,这场带有中国式特色的正义朝圣之路,想必在冯小刚镜头的戏谑下,会更加耐人寻味。期待冯小刚式的《秋菊打官司》继续高歌猛进,带给观者更多的笑料和反思。这本小说大家有时间可以找来看看,读起来一气呵成,花半天时间就可以读完,很有意思。
简单说了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我们索性再来回顾一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冯氏电影。说起冯小刚,想必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都可以将冯小刚电影中五花八门的搞笑段子信手拈来,这足以证明冯小刚电影的深入人心。这么多年过去了,尤其是对于中国电影观众来说,我们能从冯小刚电影中得到了什么呢?
首当其冲的我想是快乐和趣味,冯小刚电影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在人们心中根植了贺岁片的概念。冯氏镜头下的小人物自带喜剧光环,不庸俗、不使人生厌,小人物的高贵与可爱极具感染力。最具代表的人物非冯导御用演员葛大爷莫属,大家有时间可以找来看看葛优在早年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精彩表现。葛大爷那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完全是活动的表情包,歪瓜裂枣的一副皮囊,观众想不笑都难。
除了爹妈给的讨人喜的容貌,镜头中小人物一本正经的说瞎话也让观众笑破肚囊。《甲方乙方》中英达饰演的书店老板扮起巴顿将军来训斥下属是有板有眼,葛优、何冰、刘蓓等下属配合将军视察工作时是那样的生动自然,冯小刚饰演好梦一日游的头头俨然一副领导派头,还有《大腕》中英达与泰勒助手会面的那次,简直是国家领导会见外宾的场面安排,冯小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搞笑宁毋死的做派。而冯小刚电影大量充斥着这样的桥段,无论你笑点再高,也有一款适合你。人们日常生活交际的俗语和口头禅,也大批量的来源于冯小刚的电影。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年轻的时候有贼心没贼胆,等到了贼心贼胆都有了,贼没了。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等。
除了快乐,冯氏电影还给人以美好。除了处女座《永失我爱》和《天下无贼》主要人物有过世以外,其他绝大多数电影全部以美好的结局结束。即便像影片《唐山大地震》有那么多人不幸离世,《集结号》白骨积山,《一九四二》好几百万人被饿死,但影片的基调还是主旋律的,最后的结局也是给人希望和美好的,这与商业片的商业诉求是分不开的。这个国家的人民已经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他们需要这一份美好的愿景。而在《没完没了》、《不见不散》、《非诚勿扰》、《甲方乙方》等等的影片中,没有所谓的绝对坏人,每个人都有柔软、脆弱的那一面,人心都有美好的一面,也表现冯小刚对人性善的坚信不疑。
冯氏电影最高级的表现,那应该是情怀和思考。2000年冯导的《冤家父子》讲的是父与子的故事,影片中的父亲是由冯小刚亲自扮演的,一个咋咋呼呼、外强中干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利用形象的反差来搞笑的同时,一个不成熟的亲子教育方式引人深思;2003年的贺岁喜剧《手机》,同样以搞笑元素的多重叠加让冯导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欢笑背后人们更应该深思,物质生活我们可以一下子跟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可精神内涵好像已经被迅速膨胀的物质世界所掩盖了。说到情怀,冯小刚拍摄了三部值得中国观众尊重的电影,虽然《唐山大地震》被看做是苦情版的电视剧,但冯小刚已经做到他能做到的最好程度,想想这个国家至少还有一部大电影让人们了解过去的那段历史,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毕竟有个叫《掩埋》的纪录片目前不可能被大荧幕前的观众看到。还有虽然结局有些圆满的《集结号》,但它安慰了那些为这个国家强大抛头颅洒热血的灵魂。还有那些在《一九四二》逃荒路上死去的穷苦百姓,他们同样也应该被铭记。
套用王小帅的话说,如今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希望冯小刚继续生产出更受影迷欢迎的作品,同时不失一份情怀!
《集结号》影评(三):中国军人的坚持与牺牲成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 集结号!
我看过无数战争电影在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个人认为依旧没有哪一部国产战争类型电影能够超越集结号
推荐理由
1 战斗场面真实
破碎的肢体 满地的鲜血 以及战斗的呐喊
很多细节 某些战斗怎么打 人员怎么上都有安排
完整的展现了平常人接触不到的战争现场
2 特效给力
不论是子弹划过的轨迹 还是炮弹落地产生的爆炸
还有战士们身上燃烧的火焰 都很真实 残酷
3 情怀
在中国抗战史上还有无数这样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
他们拼尽一切 只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个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却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喜欢战争的没脑子,忘记战争的没良心!
《集结号》影评(四):集结号
好久没看电影了,快开学了,今天把下了好长时间的《集结号》看了。战争场面的确可以看到瑞恩和飘飘棒子旗的影子,在这方面学的还是不错的。
关于杀俘事件:敌人刚才还杀了你日日夜夜出生入死生死与共的兄弟,现在举着手出来投降,而这时候手里拿着枪的是你,要放弃这个制裁的机会,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作到的,起码我不敢说我一定能做到。
战争,在那个没有导弹卫星的年代,是一个数字游戏。假如你是师长或团长,如果有一个牺牲一连人能保存一团人的机会,你会放弃?如果有一个牺牲一个师能换敌人五个师的机会,你会不要?但是对于那部分被牺牲的人来说,生命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活蹦乱跳的四十七条汉子没了,换来的就是一纸追认为烈士的通知,还有那一个个金属的小牌牌。
整天在电脑前面嚷着踏平东京炸平台湾的粪青们,老老实实的问问自己的心,如果真把你扔到战场上,你的表现会比眼镜指导员好麽?
最后,希望这世界和平,永远不再有战争。
《集结号》影评(五):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被遗忘
战争是残酷的。
它真正残酷的地方不在于有多危险,会死多少人,而是在于即使你死了,也没有人会记得你是谁,你为何而死,甚至没人知道你曾经活过。
有句话说人这一辈子要死三次:在生物学上死亡,在社会里消失,在他人记忆中消亡。
而在战争中死去几乎就是立刻死了个干净,死的如同路边不知名的小虫,就好像,你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在国家利益面前,人命就像尘土一样卑微。
我相信谷子地心里一定是为他这帮兄弟自豪的,他有多自豪,知道真相后就有多愤怒。他们为之牺牲的,反过来背叛了他们。他们不是赵一曼瞿秋白那样愿为信念而死的斗士,而是会恐惧会流泪的普通人而已。
他不是无法接受死亡,我相信就算他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死战到底”,这样的硬汉也只会咬着牙说一句“不就是个死吗,怂个球”。他无法接受的,只是他们这些人洒尽了鲜血,却根本没有人在乎,没有人记得。牺牲了的团长还有块碑供人凭吊,他的弟兄们却被埋在荒郊野地,头盔被人当尿壶。一条人命甚至不能为家人多换一斤粮食。
如果世界抛弃了你,你还愿为它牺牲吗?若你注定会被遗忘,你又会怎样度过余生?
久远前的动植物死亡后,沉积千万年,就会变成煤,在漫长的岁月之中面目全非。我们只是享受它们带来的好处而已,至于它们原本是什么,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
所以我想,谷子地在煤堆上,大约是什么都挖不出来的。
《集结号》影评(六):《集结号》= 《秋菊打官司》?
《集结号》与《秋菊打官司》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事情是这样的。
看完集结号后,我在想,这片子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首先,它是个 战争片 (主题1) 吗?仔细想一下应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应该是像我国每年建军节左右播放的一些片子,如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或像好莱坞的《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之类的片子,战线拉长点《勇敢的心》《特洛伊》都算战争片,而该片就是开始打了会仗,其他大部分时间在说别的,与战争没啥关系,也就是说,战争不是它的主题。因此,它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准确的说它是 以战争为时代为背景 的片子。
其次,它是 战争反思片 (主题2) 吗?也不是,整个片子看不到什么对战争的反思,至少是很不明显。比较出名的战争反思片有《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野战排》等,比如美国越战打得很痛苦,所以他们战争反思片很多,而我国人们可以了解到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且都是胜利的,因此我们也不需要反思。
好了,如果说该片既不是战争片,也不是战争反思片,那该片到底想要表达个啥呢?这个我们还是只有从影片所展现的内容中去寻找。
明白人都看得出来,该片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线索就两个:一个是谷子地不顾万难也要去证明,他的兄弟不是“失踪”,而是英勇阵亡的,是烈士。他一定要给他的兄弟们 讨个说法 (主题3), 这也是他大半辈子去追寻的,是他的心结。
另一个线索与上一个线索也有很大联系,就是由于谷子地对他的兄弟一直心存内疚,所以他也很想搞清楚当时“集结号”到底吹了还是没吹,因为当时他耳朵被炸得不灵了,有人说吹了,有人说没吹,他搞不清楚。这也是他的一个心结。
那么对于第二个线索,在团长的墓前那个当年的号兵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谷子地,“ 当年我们压根没有打算吹集结号” (主题4), 说实话我一直搞不清楚冯小刚为什么要把这句话点的这么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片中很重要的一句话。
而且此话一出,问题就来了:如果把该片的主题定位在这条线索上,那我们就要想了:如果你当时压根就没有打算吹,那你团长(代表上级组织)说以集结号为令什么的,不就是在忽悠人吗,不就是让别人 去死 吗?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当时一个流行的打油诗:
看了色戒,发现女人是不可靠的;
看了投名状,发现兄弟是不可靠的;
看了集结号,发现组织是不可靠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片子的主题也太不阳光了吧。这实在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也不符合冯小刚拍片的风格。
对于这一点的理解,另一种说法是,这样做是战略的需要,是全局的需要,是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需要,乃至整个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更是一种 集体主义 精神的需要。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道理在于这种观念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之一:集体高于个人,集团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了集体利益必须牺牲个人利益,个人必须服从组织……
那么对于这种思想文化的表达,早有人做在前面了,张艺谋《英雄》的主题就是鲜明的集体主义:明明梁朝伟、李连杰所扮演的角色都有机会刺死秦王,但最后他们都没有下手,原因是刹那间他们想到了整个国家老百姓的利益,即:如果秦王统一了全中国,就可以使各国之间的战乱停止,使全国黎民百姓免受生灵涂炭之苦……
张艺谋对这种 集体主义精神 的 赞扬 是毫不含糊地,而相比之下冯小刚就没有说清楚,如果说是赞扬,可能有点说不通,因为从片子的情景来看实在不像。如果说是 否定 ,那么 自由主义者 就会大加赞同 ,因为在我们国家,打着集体,组织的名号侵占甚至伤害个人利益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集体在哪里?组织在哪里?说白了还是某些人的个人利益! 如果不能首先做到对个人的权益给予充分的尊重 ,谈什么集体! 我们还是从电影中来举例,在《孔雀》中,一个年轻的女同志被叫去谈话,让她去陪一个部队的领导跳舞,不也是说这是 组织的需要 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关于《英雄》中所表达的集体主义的问题,敏锐的记者早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在04年左右的一期南方周末上头版头条的一篇文章,具体标题我记不起来了,大意就是“电影《英雄》与《拯救大兵瑞恩》的比较,他上升到中美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上的比较:一个是为了集体,为了国家牺牲个人、为了大我牺牲小我的集体主义 思想;一个是尊重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用一个将近10个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拯救一个人的生命的个人主义 思想。
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孰优孰劣在理论上不好比较,听起来各有各的道理,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想问题。我们只需要去考察一下历史的现实就可以跳出这种难以辩解的主义之争,去发现真理。
在《英雄》里,梁朝伟、李连杰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希望秦王在统一中国后,使全国黎民百姓免受生灵涂炭之苦吗,可事实是什么?统一以后的中国普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吗?我们不谈别的,就说秦始皇修让全世界都匪夷所思的长城,就累死了几万人!高昂的赋税更是让老百姓饱受煎熬,忍无可忍。所以秦王朝也没有存活多久就灭亡了,国家再次陷入战乱,再到新的统一,如此反复……也就是说, 由于没有弄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们两人追求了一种 虚无 。
我们再来看 以集体主义的思路导致的另一种虚无 ,即所谓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看够了那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到处充满了铜臭气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推导出了一个“ 生产资料全民共有 ,共同富裕、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未来啊!就像《英雄》里梁朝伟、李连杰所扮演的角色所想象的统一中国后的秦王朝一样美好……可事实是什么?凡是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没有实现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反而都与高度集权、秘密警察、大清洗、严密的思想控制和 老百姓的普遍贫穷 搞上了关系。
在这里我只谈一下以集体主义的思路建立起来的所谓的全民所有制,我有一句话,什么是全民所有?就是既是你的,也是我的,也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到最后,我们发现它成了少数人的。我们再来看看农村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生产的后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结果是谁都懒得好好干,最终结果是极大地浪费和共同的贫困……所以改革开放后,大量公有制企业的化公为私,农村里的包干到户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看到在现实中,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成为了一种 最大的虚无 ,它描绘起来美好无比,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南辕北辙,当然,这可能与某些政治领导人对马克思的误读有关,但理论与现实产生如此大的偏差,也可以充分说明理论本身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听起来很美好的表述在现实中成为了最大的乌托邦?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早有诸多论述,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通往奴役之路》,波普尔的《历史主义贫困论》《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乔治.奥维尔的政治反讽小说《动物农场》和《1984》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一种合理的制度? 什么样的一种制度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老百姓的权益? 这是一个不同时期可以作出不同回答的问题, 在人类现存的各种制度和经验中,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主、所有人都在法律之下,严格遵从法律、尊重私有财产、对个人权益的保护已经是人类社会现存至今, 相对而言是对老百姓最有利的一种制度了。
好了,对于这一点分析也就是要说明,通过“当年我们压根没有打算吹集结号”(主题4)的探讨,我们发现无论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都不会是冯小刚电影的主题,因为他没有表态,也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那么,现在可以搞清楚了,四个可能的主题中三个都被否定了,只剩下了主题3 ,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士 讨个说法 ,而看过《秋菊打官司》的人都知道,秋菊至始至终所追求的不就是 讨个说法 吗,所以,搞了半天,原来两个片子的主题是一样的!所以《集结号》= 《秋菊打官司》。
冯小刚就靠这样的一部片子忽悠了全中国人民2 亿多人民币!
PS:从另外两个细节也可以说明该片的主题是3:①该片在上影前曾对很多战争场面进行删减,一般而言删减的场面都是无主题无关或者会弱化主题的部分,这也从侧面说明,战争不会是该片主题②“说法”讨到后,整个片子就结束了!
有个观众看完该片后说了一句话,“该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这句话也非常耐人寻味,忽悠你没商量,哈哈 。
《集结号》影评(七):组织是靠不住的
刚看过《集结号》,曾听说评论不错才下载下来看的。老实说一开篇的战争,并不能打动我。中国的效果做的很真实,但不美。珍珠港开篇10分钟的轰炸是给男人看的,而且大制作的效果让你可以欣赏其中的灰飞烟灭。中国的战争片绝对不会拍的那么美,不过却很真实,将那遥远的战争场面拉到你面前。
战争是残酷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一帮大老爷们凑在一起,说话粗得掉渣,恐怕半年洗一次澡,见着块大饼就使劲往嘴里噎,能抽根香烟就是顶级享受了。整天雪里、泥里、血里的滚,子弹呼呼的从头顶飞过,一不留神就缺胳膊少腿,也许小命就丢了,惹急了会甩着自制的燃烧弹往坦克底下钻。但也就是他们,才算真爷们。
全部牺牲的情节看多了,字幕出来的时候,还以为电影完了呢,后面一个多小时演啥啊?原来冯导的主旨于牺牲,前面轰轰烈烈的场面是为了后面默默努力的铺垫。从四八年到五八年,才过了十年,但是谷子地像老了三十多岁。那些年里他不被人理解,独自背着愧疚,为了战友荣誉的苦苦追寻。每个人都像一滴水,面对大海是如此的渺小。在那些年的战争中,更多的是无名的英雄,他们每个人身后都会有故事吧,但是现在连一个名字都没能留下来。谷子地说的好,爹妈都是给起了名字的,怎么就成无名英雄了!美国的纪念碑上刻着每个阵亡士兵的名字,这是对那些逝去的人们最起码的尊重。谷子地要个正名怎么就那么难!
我佩服谷子地执着的精神。
又想看《孤儿远征军》了,最好是电影版的。不知道有没有筹拍的计划。一定也可以很感人吧!
《集结号》影评(八):铭记墓碑上‘没名字’的孩子,拒绝没心没肺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代所能了解的民族英雄,随着一次又一次浮夸的灌输,心存的那些敬畏也仿佛逐渐被消磨;因为我们生长在了这个和平年代,人性让我们活得没心没肺,想象不出那个炮火连天的的战争岁月,正如影片里47位三一九连烈士们想象不出他们戴在脑袋上的物件会成了个‘尿壶’;
这部集结号,没有多余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芒,近两小时下来,如同一位老者在跟你讲述往事;它真实,它把人性呈现在你面前;
从‘尿’到包扎伤员、拿起枪杆杀敌、拒退战场..到牺牲的过程,相信金指导员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代入感最强的角色;一次次的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着同样的勇敢;
‘爹妈都给起了名字,怎么都成一帮没名字的孩子了?’;
‘连长,我没给你丢人吧?’;
‘烈士700斤小米,失踪的200斤’;
‘等会儿,我要先洗把脸’
做人要‘有心有肺’,我希望我能铭记,若干年后的自己,看到这些对白,就能想起他背后的故事..
《集结号》影评(九):当年的回忆
一部期待的电影,没辜负我!集结号,我期待他是它片花中酷似大兵瑞恩的战斗场景,但他给我的震撼确实是在战争之后,这应该也是导演的目的!
男人,为什么总是被所谓的残酷的战争片打动,而不是可歌可泣的爱情?为什么人能在死亡面前无所畏惧?真正的精神,确实超脱了伟大,战斗在一个人眼里,只是为了出人头地的回家,为了赎回地主老财剥削的二亩半地,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伟大!
刨开'谍影重重'紧凑的追杀,刨开'指环王'宏大的特效,还有什么哈里波特的奇特想象,能观众共鸣如此,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冯小刚的成见,除了京味的笑话,小市民的写真,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但是其他的谁不是呢,对我撼动不大的!这一部,真的不一样了,结构,创意,包括手法,都让我赞叹!
注释:07年最好的电影!
《集结号》影评(十):集结号
看《集结号》,最特别的感受是真实,不是指故事情节,而是里面的人物,每一个都被塑造的有血有肉,这一场关于战争的戏,一点都不美,所有的人都是灰头土脸的出场,然后走向死亡,但是它带给人的是沉甸甸的伤痛,以及心灵的震撼。谷子地>>>>>>>>>>>
看到他,心里面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硬汉”。他的出场是带一点冯式幽默的,关于吃子弹还是吃饺子的问题,以及后来的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斯密达,着实让人笑了一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沉重的悲痛,那些减法算术题,那些声嘶力竭的吼叫,那些真实的眼泪,那盒“大黄龙”香烟,让人的心一截截的变凉,一直凉到骨子里。
半辈子活在战争的硝烟中,亲眼见证了自己的46个弟兄一个个命丧战场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样的痛苦没有人可以承担。但是即使后来失明,他的眸子依旧闪着坚定的光,依旧毅然决然的独自一人踏上这一条比战争更残忍的找寻九连荣誉之路。
由一个连到一个人,没有人能感受到连长谷子地的孤独与痛苦,我想到最后他的心里都是孤独的,纵使他有了二斗这样的兄弟,纵使他最终为九连的兄弟们寻回了属于他们的荣耀,可是他心里应该还是不能够真正快乐的。如果他不是为了找回死去弟兄们的荣誉,或许也不会再愿意独存于世上。
姜茂才>>>>>>>>>>>
还是会想起傻根,那样憨厚,有点傻的样子,但是这一次确实不同的,纯朴中还有勇敢,坚强,以及更加浓重的情感。看见他抱着垂死的吕宽沟说要温暖他,并且泪涕俱下的时候,真的会被感动。
他的牺牲很像董存瑞,举着炸药包去炸蒋军的坦克,用自己的死交换敌人一辆坦克的毁灭。在这之前,他已经受重伤,却还是毅然决然的踏上这一条不归路,这样的勇气,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拥有。
或许,死亡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终于可以去陪伴他那些先走一步的战友,那些曾经相互扶持,生死与共的弟兄,这未尝不是另一种的快乐。
王金存>>>>>>>>>>>
从一个普通的文化教员,到一个真正上战场的指战员,这样的转变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无疑,王金存出场时,一身书卷气,沉默,胆小,懦弱,是对他所有的评价。但是,他是给我感动最多的人物。
走上战场对戴着眼镜、识文断字的他来说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他虽然心里很害怕,却并没有退缩,而是在硝烟弥漫的环境中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坚强,学会了接受这样恶劣的环境,学会了用大声吼叫的方式驱逐心中的恐惧。他的变化给我的震撼不同一般,甚至到最后,只剩下他和谷子地的时候,炸毁窑洞的任务也是由他来完成。当谷子地把导火线交到奄奄一息的他手里的时候,当他用最后的力气拉导火线的时候,当他带着成功的欣慰死去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一场最盛大的蜕变。
王金存让我明白环境是如何彻底改变一个人,哪怕他曾经懦弱胆小,哪怕他从来没有接触过枪支弹药,但是他最终成功,实现了属于他的人生价值。又想起了他最初因为没有救活一个伤员而害怕的无声的哭泣,和后来的勇敢坚定,该如何画一个等号呢。
赵二斗>>>>>>>>>>>
看见他很粗的啃着大饼出现,忽然很想笑,如此的轻佻,骄狂,他是军人,但同谷子地他们完全不同,他一直都很光鲜,可以英勇果断的指挥作战,即使后来踩上地雷,恐惧写在脸上,但依旧让人觉得他的形象在这个灰色的时代中很耀眼,谷子地后来的快乐,好像也都是他带去的。
虽说他与谷子地的兄弟情谊是建立在救命之恩之上的,但他后来对谷子地确实是充满了兄弟义气的。至少,他能够让谷子地重新笑出来,原意相信谷子地所有的话,可以在谷子地“惹事”的时候站出来替他打圆场。他是有一点可爱的,会让人很喜欢。
孙桂琴>>>>>>>>>>>
这部男人戏里唯一的女主角,很多人说她是个“花瓶”,《集结号》的败笔,我觉得完全不是这样的。
孙桂琴在开始是一个地道的村姑,王金存的妻子,但是并没有出现。她和谷子地的相遇是个偶然,但是却百分百的相信这个几乎陌生的人,并且愿意称他一声“大哥”,她的坚韧,善良,解人意,从此充分被体现出来。她最初的目的是想要寻找自己丈夫的下落,却渐渐也走上为九连证名的道路。于是,看见了一个坚定,并且坚强的女子。
她后来嫁给赵二斗,结束了孤苦无依的生活,又一次被爱,而且是两个人的不一样的爱,她的幸福,又一次绽放在眼前。
她的出现,真正带着温暖,让人不得不爱。
结局,我相信我自己是掉了眼泪的,事实上是电影刚开场不久我的鼻子开始流血,然后是眼泪。后来,无论再如何回想,都想不起究竟是为了哪个片断,哪个人物流泪。只是,冯小刚终究很善良,散场的时候,那些泪水刚好全部蒸发,没有人能看出谁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