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子之山》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处子之山》是一部由达格·卡利执导,贡纳·永松 / Ilmur Kristjánsdóttir / Sigurjón Kjartanss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处子之山》影评(一):讲的好故事
看的第一部冰岛电影,不知用的同是胖子宅男,有些跟主角相似的时候,少社交,谈话慢,不谙人情世故,这部电影的确讲进了我的心中,男主跟女主的多次语塞,感觉跟自己有时也很相像。
喜欢这样平铺直叙的说故事,不需要什么技巧,这样简简单单的把冰岛的世情写出,也是一种美。总感觉像是在读小说,看一看关于冰岛的浮世绘,喜欢捉弄人的同事,优越的社会福利,体贴的上司,一二个好友。
演员们中规中矩,不会有什么惊喜,也不会有谁让人觉得出戏,色调上比较灰暗,好像男主的心境一样。巧妙的配乐完全契合着剧情的发展,显得老练成熟,恰到好处,不会觉得特别满。冰岛语也听着比较顺耳,据说为了保持语言纯洁,冰岛人起名字都是从政府给的名字里选。
总感觉国家的气息也会带给电影,冰岛,印象加想象里大概是高度发达,生活圆满,慢节奏的国家,拍来的电影也就没什么激越快节奏,这部电影就是个静谧的故事,是与大部分美国电影截然不同的感觉。想起来前几个月看的如晴天,似雨天,庆州,观感相似,虽然没用什么剧烈的心情波动,也觉得看完很安心。毕竟电影这东西,总要多种多样才有意义。
《处子之山》影评(二):有多少人看到了自己
看完影评,特地去看了这部作品。强烈的冲动,源自福斯与自己的共鸣。
在舞蹈教室前的却步,苏菲送上好人卡,邻居女孩疏远福斯,深夜电台的默契,林林总总,来自世界的恶意冲击着这个善良的胖子。看到这里,哀其不幸,却没有怒其不争,因为我理解他,这种不争的心态,是从小到大多少的嘲讽才能造就的。
苏菲的出现改变了他,但是,正如结尾处的翻转,她在福斯的人生中的角色不是伴侣而是引路人。苏菲帮助福斯走出第一步,前去舞蹈班,邀请他到她家做客;福斯也对她动了真感情,做早饭,做家务,代班,乃至于最后的花店,福斯学会了如何去爱。然而,苏菲在最后时刻,拒绝了福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么一个暖男,可以作为备胎,但是做男友就差远了,想想日后手头拮据,旧时同学的暗笑。。。。
我想,福斯的内心也是崩溃的。但是,飞机上孤独的身影与发自内心的微笑,化解了我内心的担忧。我多虑了,苏菲引路人的角色对于他已经足够了。
这算是一个积极的结局吧,不过,这毕竟是一部电影,人艰不拆。
《处子之山》影评(三):福斯就是你我
我和福斯一样,对她付出所有,最后她把我睡了以后她还是给我发了好人卡,福斯的不懂拒绝,与人为善,独自承受一切我都深有体会,我们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是没有镜头表达的,喜欢这个敦厚善良的主角,福斯和女主在生活态度上反差其实代表的就是我们对人生的两种态度,选择抱怨控诉,还是默默承受,导演的厉害在于没有演义福斯的爆发和发泄,这一点处理的太妙了,生活本来如此,长大以后,我们都不会为了现实伤害,满地打滚,到处撒泼了,能做的只是安静的忍耐,片中没有刻意的突出主角的悲哭,当中那句:(抑郁症不过是自怜和懒惰包裹时尚后的产品)说的太好了,我们谁也没有权利哭泣,活着就意味着坚强,整片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只是记录了了生活而已,福斯最后离开不意味着新的开始,只是继续前行而已,天要下雨路要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处子之山》影评(四):抓住一个人的内心,不是每天都给他洗衣做饭。
整部影片的色调偏暗,应和了北欧的天气,也暗合了男主角的情感状态。不是没有骄阳,而是天天冰霜。
人设简单、场景转换自然、主线无比明确,剧本过硬。看着有些秃顶的男主,我也下意思摸了自己的头顶,那就是自己有过的情感。
主角有些散漫的自在表演,非常符合人物只将情感的冰川一角浮于生活的表面,那种欲望是不动声色的。我不说话,不代表我不想表达。
这种影片看似太过简单容易枯燥,但是代入感极强,观影不会疲劳,抓住一个人的内心,不是每天都给他洗衣做饭,电影之于观众就是如此。用简短的时间,梳理了男主的全部人际关系,突出几个人物的成见和缓和,生活的真切就是大家都不会永远正确,也不会一直无赖。
其中在警局的对话,有尊重也有怀疑,男主低头不语,我已内心澎湃,那是习惯了被忽视和标签化的际遇施加在内心的紧箍咒,无法摆脱。即使那个作女各种失常,我都没有怨恨她。生活没有道理,人心不定,世道无常,以前的真心都是真,现在的后悔也都不假,这就是生活。其实,面对之前的约定,却知道今后会反悔,能当机立断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只是男主和好友,默默搬下搬上的简单行为,太伤心。男主认真粉饰墙壁,默默留下钥匙和祝福,有种为你好叫做无愧于心,我说了我就做了。
当男主拎着箱子从玻璃窗户看世界时,不是开头的运货车,而是连接通道,我想到了Augustana乐队的Boston,
I think I'll start it over, where no one knows my name,
I'll get out of California, I'm tired of the weather,
I think I'll get a lover and fly em out to Spain...
I think I'll go to Boston,
I think that I'm just tired
I think I need a new town, to leave this all behind...
I think I need a sunrise, I'm tired of the sunset,
I hear it's nice in the Summer, some snow would be nice...
《处子之山》影评(五):平凡的人
电影中的男女主都很平凡,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社会中甚至是属于不起眼的那一类,男主Fúsi肥胖丑陋,一般人都会觉得他是坏人,但其实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好人,性情温和、腼腆单纯,除了不太擅长社交其他都很好,精通电工、会木工活、会做饭、会修车。
由于生性内向,不善言谈,所以朋友很少,对象当然就没有了,一个40多岁的男人,长得还丑陋,因此生活中常常受到歧视,不了解他的邻居都认为他是“变态”。小女孩喜欢和Fúsi玩,Fúsi给她买好吃的,陪她过家家,但是大人觉得Fúsi是坏人,就不让自己的孩子和他在一起,后来还报警,那时候的Fúsi是多么的伤心啊!从Fúsi和警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善良单纯的一个人,一个还保有童真和童趣的大人~
工作中Fúsi经常受到欺负,但是他只是默默地承受,还以德报怨,最终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还邀请他去Party(虽然结果不太好)……老实的Fúsi在垃圾站和工友就相处得很好,最后还送他道别礼物,可见Fúsi的人格魅力还是有的(从Fúsi在机场的上司对他的态度也可以看出)。
感情可说是相当不顺利。女主是垃圾工人,她一开始就欺骗了Fúsi,但是Fúsi都大度地接受了,后来还义无反顾地照顾抑郁的女主,为她做饭、打扫,甚至替她上班,带女主走出了低谷。我觉得女主配不上那么好的Fúsi,因为女主太任性和不负责任,Fúsi和她在一起只会平添忧愁。但是即便如此,最后Fúsi还是帮女主实现了开花店的愿望,然后独自踏上了本来属于两个人的旅程……
电影讲述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的平凡事,太多的不理解、太多的以貌取人、太多的伪装、太多的套路,这些都是导致我们感到孤独的原因。
:背景音乐真的很棒!
《处子之山》影评(六):名字就叫:修炼爱情吧
这次终于有幸接触到了冰岛制作的电影,心里还有挺欣喜的。在此之前对冰岛所有的印象也只有电影《白日梦想家》中一幅幅令我心驰神往的风光了。
福斯是一个非常内向与孤僻,有严重社交恐惧症但内心却十分善良温柔的老处男。他的内向、孤僻、怯懦让他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还经常遭到同事的欺负与羞辱。直到有一天,麻麻带回家的男朋友给福斯报了个舞蹈班以作生日礼物,而这足以令福斯恐惧的礼物却恰恰成为了改变福斯生活的钥匙。福斯在舞蹈班上邂逅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份爱情:修芬。与修芬的相识给福斯心灵上极大的鼓舞与激励,让福斯在冰雪严寒之中找到了一份可温暖的阳光。但故事到这却只是个开始,打一开始修芬并没有喜欢福斯的意思,只是把他当作很好的朋友,这一想法的澄清又一次把福斯打入了冰谷。但福斯善良又温柔,不会憎恨,得知修芬有抑郁症之后依然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知道她爱花梦想着开花店,就给她买了一大大束花。最后福斯终于中他的体贴感动了修芬。这许到这故事就该结束了。
但故事相对于生活永远是更戏剧化的,作者并不想给观众丝毫喘息的机会。作者最后并没以幸福美满的在一起这种完美式结局结尾。福斯最后还是失去了修芬,他把她梦想的花店送给了她,自己也踏上了旅途。
《处子之山》讲述了一个追寻爱情的故事,但也讲了关于爱情、亲情、友情和人生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缠绕的人生,简单却很深刻。如果说院线上映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是给人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那《处子之山》便是对灵魂深处的探索,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却更贴近生活,它给我带来的是更平静更缓慢的感动与思考。
我想关于爱情,很多人看完之后(包括我)会觉得像女主这么自私,只会考虑自己,不会为福斯着想,三番五次翻脸,最后也因自己的焦虑抛弃男主的人根本配不上福斯,配不上福斯对她的好。但我想,上帝把每一个重要的人派来我们身边都是有意义的吧,尽管最后的结局没有美好只有缺角与悲伤,但他(她)往往是改变我们一成不变的生活改变我们嫌弃厌恶人生枷锁的钥匙。往往就是因为遇见一个人,他(她)带给了我们生活不一样的颜料,生活不再是阴暗与压抑,也许我们不再是之前所讨厌的自己是更理性更想要的自己。
在结局的最后,福斯坐上了飞机踏上了旅程,在遇见修芬之前,在飞机场做分类垃圾工作的他也许从没想过自己会有这么一天会坐上这架飞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电影的最后定格在了他那发自内心的笑容上,我想福斯并不后悔也不感到遗憾,尽管他明白修芬是她生命中的过客。至少自己付出过努力过改变过,不再是那个只会坐在家里吃牛奶泡巧克力豆的忧郁男孩了。修芬让他勇敢的跨出了一步,生活也会随之改变,慢慢的其实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忠实的基友、暖心的餐厅老板、邻居家的小萝莉都让福斯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生活中是有很多的黑暗、羞辱和歧视,但故事的最后都因为他本质里的善良给化解开了。
总的来说,《白日梦想家》中对冰岛风景的摄影与剪辑都美到让人心醉,而《处子之山》这部电影以整个压抑幽暗的色调与气氛渲染让我体会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冰岛。再加上略带忧伤的配乐以及故事平淡而缓慢的讲述节奏,都是对电影非常准确的控制可拿捏,使我自然而然的带入故事之中。尽管不是一个轻松加愉快的观影体验,但是我喜欢这个故事。
《处子之山》影评(七):福斯的春天
物理学上有惯性这一概念,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惯性。
四十多岁的福斯,重复着日复一日的机场搬运工工作,甚至基本没有休过假。和母亲同住一个屋檐下,四十多岁未婚,更没有谈过女朋友。爱好重金属音乐,二战模型,遥控汽车。被同事戏弄却从不发火,经常独自一人去同一个餐厅点同样的食物。对生活和别人的态度有些麻痹,总觉得他的生活少了一些什么,一些快乐的,充满阳光的能量。胖子福斯在别人看来就是一个怪胎,还被怀疑是变态。但是我在福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一个自己习惯的小世界,走不出去,也不想走出去。但是福斯最后总算是走出去了,那一抹笑容,让人觉得福斯以后的生活一定很棒。
这部剧情类影片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冰天雪地的冰岛加上少有情绪起伏的福斯,让人笼罩在一种冷冷的感觉当中。在应该成家的年纪单身一人,福斯大概是习惯了别人的闲言碎语了。小孩子喜欢找他玩,却被别人怀疑有恋童癖,给警察不紧不慢,天真无邪的解释,瞬间觉得是那些持有怀疑态度的人太龌龊了。
我觉得我能理解福斯。有时候,我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没有契机改变,或者说就目前的生活而言,我们没有必要去改变。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更多时候我们不快乐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拥有,而是别人以为我们不拥有就不正常,不快乐。虽然一定程度上也有道理。无论如何,没有谁能强大到脱离世俗。
福斯比我厉害。遇见喜欢的女孩子,虽然被邀请喝茶的时候说了不想喝茶,被邀请喝咖啡的时候说不口渴,但最后折返敲门,说自己喜欢喝牛奶。按之前的尿性,本可以不必折返。但是姑娘不错,福斯想改变了。和姑娘相处的挺好,还买了去埃及旅行的票,但是被拒绝了。此时的姑娘抑郁症发作,福斯贴心的照顾,特别暖心。总算是在一起了,却又出了波折。
送给你你想要的,我也去打开自己新世界的大门,不再闭塞,不再羞涩。未来,不管身边是不是你,我都能开心生活了吧。迈出了那一步,就是打开了心门。看啊,我是一个大胖子,但我灵魂温柔,闪耀着光芒。
愿所有美好的灵魂都被岁月温柔以待。
《处子之山》影评(八):靠信心生活
看过很多这样从头到尾安安静静的电影,大部分会让人觉得压抑,没有哪一个能像这部影片让人心里温暖的。
我试图以自我的感觉去揣测福斯的心境,去想象接下来的情节该怎样发展,但都没能猜中,毕竟我和福斯之间差了不止一点的内啡肽。
费尽气力做出的改变在别人看来或许不值一提,但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每一步都是艰难的一步,鼓起勇气要对一切充满希望,然而世事不如愿,希望和失望总是如影随形的,尤其在终于有所改变的时候,或许一根稻草就能压毁所有对未来的憧憬,从此一蹶不振。
当然,这就是我和福斯之间所隔的内啡肽,他永远是处变不惊,一切都置身事外的样子,对于外人的误解、嘲笑,甚至是捉弄,他全然不顾,只做他自己,一个内心火热且万能的福斯。
很高兴福斯能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和更多的人事接触,尽管女主再一次拒绝了他,他愿意用自己万能的双手去为她最后做点什么,也愿意放下一切去迎接新的美好的生活。
我也愿意相信自己会有值得期待的生活,改变发生在任何时候,也许是今天,也许是明天。
《处子之山》影评(九):电影内外的“福斯症候群”患者
这是一部非常细腻的影片,北欧的冰岛有着和东方日本岛同样的慢条斯理和敏感细腻的情绪,两者虽然在人口、文化和地域上大相径庭,但在诸多电影中表达的人物心理情绪却非常相似——孤独、敏感、自我封闭、逃避社交等一系列的现代生活中日益加重的心理症候群问题。
影片中导演运用心理写实的拍摄手法,将手持镜头对准福斯的面部进行特写拍摄,传递出福斯极为生动微妙的情绪变化。每当场景中出现对话或环境发生变化,导演就会将主观镜头的焦点第一时间对准福斯,看看福斯对于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比如:妈妈说柯本的死亡、妈妈老伴儿的揶揄、妈妈安排的舞蹈课、舞蹈课老师的讯号、面对女朋友的邀请和拒绝、同事的玩弄和欺辱……在镜头面前,福斯的心理被直观的展现在观众眼前,让人心生怜悯和无比迫切的同情。影片中福斯一贯性地隐忍和逃避,让他在家人、朋友、邻居、同事面前处于被动地接受一切,对于这些“压迫”,福斯只能找他的好基友倾诉,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独处。导演让观众走进福斯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感受症候群患者的现实生活——像北欧室外的温度一样,真实,冰冷。
很早之前,日本社会调查出示一篇新闻,日本有一部分青年人因个人心理问题宅居在家中,他们惧怕公共场合、逃避社交,不去上班,不与亲人往来,只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一切外界活动。而后,这一部分人群因为心理病症日益加重,出现生计问题致使放弃生命,几周后尸体腐烂发臭被发现早已死在家中,身边堆满垃圾,有收尸工作者专门处理他们的身后事。这是另一版本的《处子之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这是一个可悲的社会现象,但这些问题患者在我们周围不难看到。当下高速运转的城市中,技术和信息的爆炸使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接收不同的信息变奏,致使我们的平时被信息隔离,应对的仅仅是换取收入的工作,亲人的代沟,公司的压榨,就连最亲密的人也在“变化”中渐渐疏远,人们的精神世界从未受到过如此大的挑战。
福斯仅仅是这类症候群的其中一种,症状反应包括但不限于他平时情绪上的具体表现。作为症候群患者,这些人情绪敏感,缺少理解和关怀,更别说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这些人因自身性格的不完善而承担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独自承受来自外界对自身心灵上的鞭打。而真实生活中,问题的严重程度远比福斯身上来得深刻,这就是频繁出现卧轨、跳楼、报复普通市民等新闻事件。大部分人没有迈出这一步,原因并不是症状不够严重,而是像福斯一样在生活中选择继续承受和隐忍。在工作和生活面前,这些心理症状被无情地摆在现代生活的案板上,任其被拍打、拍打、拍打!最终导致日本宅居人群和上述新闻事件的悲剧。
症候群患者心脆弱的另一面,是超于常人的领悟力与专业能力,他们能体察到常人难以发觉的感受。一些特殊的领域对症候群患者倾心有加,比如饲养员,驯兽师,义务工作站,自然植物标本采集……他们更喜欢与小朋友相处,喜欢动物,也喜欢创作、手工和艺术影像。看完影片后,查找到了导演的资料,照片上他是一个亲切的胖子。和预想的一样,导演、编剧是同一个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真实表现出导演和编剧共同熟悉的那个群体。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导演生活的真实写照。很难想象导演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哪些挫折,他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亦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影片中,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被挤压后治愈了自己、治愈了观众的福斯。
那么,身边的这一类人真的被我们温柔以待过吗?
《处子之山》影评(十):请珍惜宽厚如山的善良
《处子之山》是一部适合冬日的暖心电影,电影以北欧的寒冷、灰暗的风格平淡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年届不惑,温柔、善良、可爱、宽容的暖男胖大叔怎么走出封闭的自我,迎接崭新的生活的故事。影片中的透出孤独如同寒冷的空气一样透彻心脾。同事的嘲讽欺负、邻居的误解辱骂他报以宽容和谅解;当发现带他走出封闭的女朋友有抑郁症时他选择勇敢去爱。片中的正能量像火把,点燃我们去幸福生活的希望。明明他帮助过的工友却依旧以怨报德,女朋友在福斯的帮助下依旧选择离开。让我看的有些心痛,为什么不能抛开世俗的眼光,是,或许他肥胖臃肿,情商偏低,不善言谈,有些羞涩,可以说面临中年危机,但他却拥有着比光鲜亮丽的外表更珍贵的美好内心。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他,请珍惜,因为这就是我们生活成长过程中丢失的那些年的单纯和美好,或许你我的道路寒冷孤独,但是当我们带上了温暖前行,用发现美好的眼睛去看待并不完美的世界,或许美好的希望就在下一个路口。请以温暖的怀抱拥抱这世界,这世界必将报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