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男好女》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好男好女》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4 03:31: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男好女》经典观后感10篇

  《好男好女》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林强 / 伊能静 / 高捷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男好女》观后感(一):故园无此声

  喜欢好男好女的音乐, 潺潺泉水的钢琴声,好像钢琴声是台湾电影的代表吧,一一里面也有似曾相似的乐曲。

  故事开头在水墨画一般的中国乡村,雾霭沉沉的长镜头里,大家唱着歌,dont cry, why not sing?(由于在海外看的是英文字幕,英语的翻译简单所以比较好记。。。),那时是1940年代,蒋碧玉他们到了大陆,年轻的人总有一腔热血,尤其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在别的电影资料中见过蒋碧玉16岁时的真实模样, 比伊能静更稚气,也是那幅打扮,没有那么漂亮,却很美丽。(漂亮和美丽的定义不同,漂亮是上帝赐予的,长大后如果没有内涵,变成了空洞的平庸,美丽却是后天的,什么样的眼神忧郁,什么样的笑容明亮,什么样的心灵善良而自由,什么样的人像太阳星辰发着光)台湾湿润地区滋养出来的黑发,更坚强吧,咧着嘴笑。那个教育优渥,天真勇敢的少女,和钟浩东伟大的爱情。那些艰苦的日子过去,被大陆军队当作日本间谍,回到台湾被当作共党分子,孩子送人,夭折,他们和电视机上永远歌功颂德的英雄一样品德坚硬,蒋碧玉,孱弱的身躯也可以撑起一个时代的传奇。

  而梁静呢? 那个挣扎在90年代的普通的年轻女人,她没有一腔热血的报国理想,没有高尚无私的一切,没有对爱情的忠贞,就像每一个平庸的人。 她将自己的自私挥洒的淋漓尽致。自恋。那面见证她与阿辉痴缠的镜子也反射这她的自恋。 作为一个舞女怎么不自恋,年轻的碧玉一般的皮肤,精巧的五官,瘦却玲珑的身材,每个人都对他神魂颠倒。

  可是阿辉死了,若是没有将要扮演蒋碧玉,我不敢说她对阿辉的爱有多么痴。她勒索了300万(没记错吧?),从阿辉的死身上,不断打来的电话和扮演将碧玉的经历使她迷茫。对阿辉的爱,多多少少带着歉疚吧。于是两种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种是战争年代的高尚却悲惨,或者说,在悲惨中也存在高尚,一种是和平年代纸醉金迷下的迷惘,当日子变成似水流年,还是似死水流年, 梁静的身上不过是一个时代台湾的迷茫,甚至是一个时代整个中国的迷茫。

  蒋碧玉活了74岁,从一个生命到另一个生命,这里没有理由相信梁静是蒋碧玉的转世,梁静却把自己陷入了蒋碧玉的角色里。两个时间衔接的太奇怪,甚至不能信服梁静可以出演蒋碧玉。可是谁知道呢,蒋碧玉改变了她,让她更加迷惘,也许会有云开天明的晴朗,有一天梁静会脱胎换骨重生,从过去生活的泥沼,阿辉的死中解脱出来,不再醉笑在无数人怀里心底却苦痛,也许有一天。

  我相信梁静有那么一天,就像一个动荡的90年代也会有那么一天,当城市里人浮躁的欲望消磨成了蹉跎,当看似平稳而无趣的生活发生巨变,你,想不想改变自己?

  蒋碧玉经历了那个时代,台湾背叛了她,大陆背叛了她,她的台湾在90年代也不再是那个台湾了。你会说她失望吗,可是她所处的台湾年代也未曾好过,我想侯孝贤想说的,不仅在这里面,也有在悲情城市里,是当代的中国,包括台湾,一直都在背叛理想主义者,一直都在背叛高尚,美好吧。

  杨德昌的一一也描写了当代台湾人的空虚,从母亲与老师的偷腥到婷婷男朋友杀了那个老师,再到夫妻之间日复一日的争吵,两部电影甚至连脏话都骂的那么像,带着台湾口音的“nmb”至今听起来还是很别扭(没有歧视台湾腔,只是台湾腔在我心里一直都是软萌并且巨礼貌)。台湾,虽然很多地方和中国不像,可是当代城市的迷惘是一样的。蒋碧玉之所以内心平静,是因为她已经经历过了最大的迷惘-被深爱的理想背叛。

  我只想说, 我对侯孝贤的genre并没有很喜欢,所以只能有三星,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很深的触动我,但是也打动了我,你知道,不论在什么年代,套用王小波的话说,就是 “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剩下的全是片刻的欢愉与不幸”。我们这个时代,也应该意识到一点。当一个时代发展到物资优渥,精神生活也不需要追求而唾手可得,那么爱情便成了人们寂寞时争相追逐的东西,可惜这样的爱情也会陷入现实生活的泥沼里,敌不过一个人自身的自私与贪婪。

  可是人的本性是伟大的。所以梁静才会一直的希望阿辉回来,一直的痛苦,而本性总是会被淹灭在和平俗世,蒋碧玉时指引梁静摸到自己内心的一束光。感谢她吧。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的这首诗,在蒋碧玉的镜头里,无数次出现在我的脑海。

  蒋碧玉的台湾经历了千变万化,而未来的时代并没有比过去好一些,过去的时代也没有比未来差一些,曾经在大陆夜里的千帐灯也不存在了,台湾是一个影子,在梦里模糊的出现,勾勒不出她的轮廓。台北是她的家乡吗? 人一生爱的地方,不在于在那里生活了多久,人一生挚爱的人,也不在于和他或她在一起多久。

  生活在台湾,可能没有选择的会爱她吧。就像生活在大陆,生活在美国,生活在纽约上州深处孤独的丛林,生活在当代城市的霓虹,空气里的射线,压力,自私,烦闷,不公,权利,金钱甚至片刻的,肤浅的对食物和外表光鲜美好的追求,也没有选择。

  有选择的人,都离开了。

  摆在梁静纠结的内心面前的,就是一份选择。

  故园无此声。水墨画涳濛。

  . 白色恐怖超出了我的理解,曾经以为国民党对台湾的治理很成功,看来也并非如此。

  仅以此文,纪念伟大,高尚如蒋碧玉和钟浩东一样的中国人,我所有的情怀,献给我们独一无二的,伟大的中国革命者,不论在何方,在任何时代。

  你们是我对中国最深沉的热爱与自豪的原因。

  《好男好女》观后感(二):历史与哀伤

  As Adrian Martin suggests in his article, some viewers are misled by the synopses that Hou’s films are stories of individuals. However, Hou is the one who understands that historical even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psychological life of the individual.

  While Liang Ching lives a cold and empty life, lost herself in gangsters, alcohol and drugs. Two women share the commonality of loss. They both want children and are unable to have or keep them; they both lost their husband; and they both grieve for the loss.

  《好男好女》观后感(三):好男好女

  说来惭愧,拖到现在才看《好男好女》,基本上是侯孝贤作品里唯一没看过的一部。

  很遗憾,神思散乱,亦无章法,实在不能算一部好电影。

  简单说几句。

  最根本的原因,该是朱天文的剧本。

  作了很多努力,但缺乏一种从容的vision,可以将当年的理想主义、祖国情怀、白色恐怖中被射杀的一代左翼青年的旧事,与1990年代台湾社会中的问题、情绪接壤。这问题,在《最好的时光》最后一部分仍然存在,《南国再见南国》倒更妥帖些,不知是否因为编剧里有高捷。

  叙事结构多重:电影的(钟浩东/蒋碧玉,黑白影像)、舞台剧的(梁静)、电影中的电影的(《好男好女》拍摄)。而对历史,有间隔的距离感,不时mediated by 作为演员扮演蒋碧玉的梁静(及作为演员扮演梁静的伊能静),与《悲情城市》不同,但更乏动人力量。

  钟浩东和蒋碧玉的故事,完全可以拍一个非常好非常有神采的电影。这里的侯孝贤,似乎不在状态,即使摄制组到后期基本都是原本人马:陈怀恩,廖庆松,杜笃之。

  朱天文编剧,基本上会有画外音,这里主要为女性的,只有一场钟浩东(林强)读给蒋碧玉的家信。

  故事基本由画外音来叙述,大大削弱影像本身的叙事能力和表达力。扔是文字而非电影思维。

  国族身份与语言,是侯孝贤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同为“中国人”,讲话需要重重翻译:广东话、潮州话、闽南话(《悲情城市》里也有一个颇comic的场景,闽南话-广东话-上海话)。

  仍是固定镜头为主,不完全长镜头,有些中近景。不知是我DVD的问题,还是该片影像即如此,造型上无甚特别之处,灰蒙蒙。固定镜头内外的声音交流,构成on and off-screen space。画面空间的延展。

  当代女性,表现得很生猛。一直觉得伊能静的容貌(小巧)、气质(永在青春期或后青春期状态)妨碍她成为一个更成熟和多面的演员,乏可塑性,演谁,都更像她自己。如此,演一个虚构的人物可能更合适,但不是蒋碧玉。

  侯德健在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演警备总部的,大约给侯不错印象,请他来这里客串一特务。

  音乐风格略变,比陈明章重一点。作曲为顏志文和林少英。总体来说还是有些情绪太满溢了。有些中国民族音乐风格混合电子音乐,乐器用到琵琶。当然,还有林强、蔡秋凤、窦唯的音乐。伊能静在片中也唱了几句白光的《不能没有你》。

  影片开头,梁静公寓里电视里放着的黑白电影,是小津的《晚春》(1949)。

  姚宏易在此为攝影和剪接助理,应是被侯大力培养的。可惜尚未看到他拍的、侯监制的《金城小子》。

  先罗嗦到这,改日再修修补补。

  《好男好女》观后感(四):别爱上热血青年

  不得不承认我的理解跟领悟能力太差,不知道导演非要把蒋碧玉的故事跟梁静交叉在一起讲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关于蒋碧玉,实在觉得她很倒霉,去抗战被当成间谍差点儿被杀,抗战胜利了又因为是共产党员而被审判。反正怎么都不讨好。这段历史还挺有趣的。蒋碧玉同学很具有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柔弱而坚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支持丈夫到底。

  关于梁静,不是很喜欢她,太歇斯底里神经兮兮了。难道非要动不动就又哭又喊又闹才算爱?可以理解她,但她实在夸张过头了点。其实梁静也是很传统的中国女性。嗯,不用怀疑,我看懂了她是个酒吧舞女还跟N个男人上床这个FACT的。中国传统女性有啥特点呢?就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男人手里,总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弱势随从的地位,动不动就搞得很没自我。阿威不回家,她发疯。阿威死了,她虽然身体上滥交,但只是一种情绪发泄吧,心里一直在守寡。情绪完全被阿威左右。物质上也一样,怀孕了嫌生活条件不好不想把孩子生下来,那你自己努力去改善呀,干嘛认为这就是你男人的任务呢?

  两个“男人”的男人,加两个“女人”的女人,大概就是导演心目中的“好男好女”吧?不过我喜欢更平等一些的两性关系。

  《好男好女》观后感(五):不喜欢

  说心里话挺不喜欢这片子,不知道为什么用这种交错的叙事。大概有4段时空。和阿威在一起的日子,现在时,排练时(因为是话剧,算一个时空),电影中。如果再算上伊能静口述中真正的蒋碧玉的那个时空就有五个时空了。

  这么复杂的叙事放在一起却一下子失去了重点。真正的蒋碧玉,电影里伊能静扮演的蒋碧玉,伊能静的两个阶段……伊能静和蒋碧玉实在是搭不到一起。

  侯孝贤的镜头到了现代社会突然找不到了感觉。拍抗战时的大陆也看起来别扭。到时现在时伊能静跟姐夫一起在歌厅那场戏看着不错。真觉得侯孝贤应该去拍几部黑帮片,一定不比吴宇森差。

  这片子里,侯孝贤的有些镜头运动起来了。可那些运动感觉和剧情没什么关系。放在那看起来怪怪的。

  大概侯导不太熟悉现在的这些人吧,他营造的情境很别扭。

  《好男好女》观后感(六):我见 神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

  伊能静一人分饰两角是做“轻与重”的对照。重的是蒋碧玉,轻的是梁静。蒋碧玉有家国、有身世、有冤屈,她有明明白白的大块情感。梁静有的是情欲,是破碎的痛苦,是难以指认和命名的情绪(我感受得到,但我说不出)。是时光流转造成的落差,当代人回不去,那时人也想象不到。他们只能各安于自己的命运,也抗争,但能和命运争什么呢。

  让伊能静同时承担这两个角色,是为了突出这种裂痕么(说侯孝贤“突出”什么似乎不太对路)?同是愁苦,同是命运,却在轻重之间隔绝得那么彻底。是代沟,是时间——时间让我们说出蒋碧玉的情感,又制造出新的让我们沉默。从中庶几可见“当代人的宿命”。

  轻的似乎比重的更难承受。像是暴雨和细雨的差别,无边丝雨细如愁,没有着落的生命飘飘荡荡,落在地上甚至连个响声都没有。

  -------

  昨晚没睡着的时候突然想起这部电影,以为明白了,也是自怜。记之如上。

  《好男好女》观后感(七):【影记】好男好女

  ⑴诗一般的歌词。当悲哀的昨日将要死去/欢笑的明天已向我们走来/而人们说/你们不应该哭泣/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⑵关于乡村。电视上放着小津安二郎的《晚春》。梁静(伊能静饰)的日记。“十月十四日,今天是阿威的忌日,三年前的今天,阿威死了。今天和L做的时候,没有戴套子,L被我的疯狂吓傻了。我觉得是在跟死去的阿威做,如果怀孕的话,一定是阿威来投胎的。”……“十一月六日,天变冷了,睡不着,到早上,手脚都是冰冷的,记得阿威常常把我的脚放在他的肚子上,搓得暖暖的。那一年过年,我们去谷关的温泉旅馆玩,关在里面,三天三夜都没有出门,好疯狂。”……“昨天晚上从梦里惊醒,梦到阿威,脸白白的一直看着我,醒来,一时之间不知道自己在哪。姐姐最近对我怪怪的,常常一个人喝闷酒,一定是为了台南的事,反正我跟姐夫也没有怎么样。排戏排了快一个月,电影不知会拖到什么时候才开拍,我感觉,自己都快要变成蒋碧玉了。”……“十一月八日,昨晚喝得烂醉,今天醒来全身光光的,以为被轮奸,打电话给姐姐问怎么回事,姐姐说我吐得一塌糊涂,是她跟彤彤帮我冲洗干净的。今天在姐姐的店里,遇到阿威以前的兄弟,说我以前在赌场看阿威打牌,常常抱着阿威睡着了,说我收下三百万和解是对的,还说阿威的死,是迟早会发生的。”……“一月十一日,《好男好女》电影外景队出发到广东出外景,预计要拍3个月,经过罗湖车站,满满的都是人潮,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多的人。出发前一天,蒋碧玉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可惜她未能在身前看到这部关于她的电影,《好男好女》。”

  ⑶在日记体的叙事与回忆中穿插黑白色调的排戏桥段,排的是关于抗战时期的戏。一种现代与历史的交合使影片呈现出一种厚重感。音画的错位感。审问室里的残酷风景。歌舞厅里的枪响。而那株村庄口的大树曾经多少次出现在侯孝贤的镜头中啊!谨以此片献给钟浩东、蒋碧玉,以及五十年代政治受难人。

  :在看过《尼罗河的女儿》之后,这个只能降为三星了。

  《好男好女》观后感(八):最后十分钟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电影几乎前90分钟都那么平淡那么温吞那么不经意:女人慢吞吞地起来接电话,撩着零散的头发,变态的过场就是一个人偷了日记还每天给主人寄回来;戏中戏是革命者的奋斗史,年轻人到了大陆参加抗日,为所谓的理想奉献了青春最后又奉献了生命。林林总总似是疯癫又不禁晦涩。看电影的人被一些平淡无奇的片段拖着往前走,很似是而非的感觉。我似乎也只能给它一两星的评价。直到梁静抱着电话哭泣,哽咽着说:“阿威我跟你说啊,你不要去那么久,你赶快回来啊,我每年都有去看你,可是有什么用。阿威我跟你说,我搬家了,你找不到我。你如果没死你出现我不会生气的。阿威我很想你。阿威我跟你说,阿威你回来好不好,我们去玩啊。阿威我唱歌给你听哦,你以前最喜欢听我唱歌对不对。”于是我改变主意了,侯孝贤很有功力,真的。他挑动了我那一根特别脆弱的神经。梁静的话不知道是讲给听筒对面的,还是讲给自己的,或者是讲给阿威的,更可能是讲给观众的。我们听着,的的确确很真实呢。

  《好男好女》观后感(九):关于配乐两三事

  但从表现上来说,侯孝贤的电影,打光摄像和音效配乐实在是很加分的两块,放在电影里能够配合进程到恰到好处,单独拿出来也厚重扎实。

  阿萨亚斯《侯孝贤画像》里最后几分钟录下侯导k歌的场面,他声音真是好,声线质感竟也跟他电影一样,够真切。艺术还真实实在在都是相通的。

  然后在好男好女里独唱那首《山歌》,除了简单回音效果之外,没多加多少修饰,只听那声音,能感知到场面的巨大辽阔。他的声音里还有很多厚重而温情的东西,蔡琴当年提起侯孝贤和杨德昌,说“孝贤比杨德昌温柔”,杨德昌是冷眼旁观,侯孝贤也是旁观,但比杨多了些温度。其实我总想起“恋恋风尘”,是他的片名,多少也是心声吧。

  这种温度,从音效到画面到语言,他的电影的成功在于一个庞大的团队,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契合点。

  《好男好女》观后感(十):我們為什麼不歌唱

  3.5

  @2015侯孝賢回顧影展

  其實不是最想看的

  但當時只買得到這部

  記得當時在總圖畫質超差的dvd中

  只覺得真是莫名其妙的一部片

  大螢幕上一切都親切多了

  令人驚豔的配樂、看了多次終於能掌握個大概的劇情

  以及熟悉又陌生的左派台共地下黨的故事

  只是我還是抓不太住演員的現實與劇中劇的對照

  當伊能靜的旁白默默道出

  「1950年韓戰爆發,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巡防台灣,

  台灣成為美國霸權主導下,全球反共體系中的一個環節。

  從此,歷史改變了他的軌道」

  從國中開始就非常熟悉的一段歷史

  但最後一句的無奈卻是現在才稍微能懂

  當下我竟然有點想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