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0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精选10篇

  《张艺谋的2008》是一部由罗莎莎执导,张艺谋 / 张继钢 / 陈维亚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一):项目的背后是什么

  奥运会开幕式3个多小时,《张艺谋的2008》一共8集,每集25分钟,也是3个多小时。

  我记得2008年奥运会8月9日,我去同学那里玩,他的室友开始批判奥运会的开幕式多么多么没有创意。

  但是当我看完了《张艺谋的2008》,当我这几年做了项目管理,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这种真实就是心酸,是感动

  奥运会是一个项目组合,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个项目集,涉及了数万人,光分导演就有几十人,还不算供应商,技术团队,各种灯光摄影,编排,策划。

  张艺谋做了2年的策划和设计,但是在编排阶段还要做制片人的工作,这好比是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一把抓了。可以说开幕式比起场馆建设,比起奥运村的服务要难得多。

  其中有创新的一次次被推翻,预算超标,下属不合作,供应商的敷衍,抉择的艰难,不断地演说,说服别人,一次次通宵,忘记饥饿,忘记休息,还要同时兼顾其他的电影,戏剧的拍摄,一次次头脑风暴,名义小组,一次次因为天气资金,技术等各个问题引起的延迟。还要那些准备了一年的排练,因为大局要在开演前卡掉,要一次次面对失望演员,一次次厚着脸皮去要求服装,一次次因为创新而使用高风险的技术。这些需要的是什么。

  一个人要有崇高的价值取向,为了一生一次的奥运会,而不是几部卖座的电影,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一个人要有深厚的生命体验,不懂的要学,要想,要不断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事无巨细,想到立刻执行;

  一个人要有充沛的精力能量,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腾,熬夜也好,饥饿也罢,任何事情都参与,不管是谁的责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这就是张艺谋,一个项目经理的楷模,虽然他不是PMP,但是他的个人行为已经是中国最后的PM,一个承载得起民族寄托的人。

  有很多人不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办奥运会,虽然花了很多钱,但是这是一扇门,一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门,一扇重新显示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门,而这个开门的人就是张艺谋。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太多不为人知故事,其实每个项目遇到的问题,张艺谋都遇到了,回头看看,如果没有那一份坚持执着,就没有辉煌表演,以及世界的惊叹。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去看待,当我们站的角度高了,更加愿意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的时候,我们才成长了,也许没有这么好的张艺谋,就没有这么好的奥运会开幕式,也可以说,没有这么好的奥运会开幕式,就没有这么好的张艺谋。

  四年过去了,我们都经历了太多,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中华的文明还在延续,由这些优秀的人用文化承载着,我们只看到了成就结果,却鲜有了解获得成果艰辛,其实成果看过了,也就看过了,而付出努力所得到的,则是中国人真正可以传承的文化传统,以及高尚精神

  张艺谋的2008,告诉了我们现在这些项目遇到的问题,原来是这么的微不足道,也给我们这些希望在项目管理上发展的人,打了一记强心针,让我们走得更远。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二):足够的包容与才华

  看完奥运会开幕式,观众震惊了、看到不同以往的群体演绎,却不曾想这一开幕式后面是怎样的团体制作出来的。看完这部纪录片才会明白需要有多大的本事、包容、抉择、思考才能做中国对外文化宣传的总导演。我们一直自诩五千年文明,但是给你一个开幕式让你导演,你要怎样向全世界展示我们自己,要讲透、要讲创新、要讲意境、要讲美,恐怕难以想象还会有谁代表了这一水平

  印象深刻的几点:

  “技术没进步,文化就不进步了?”(大意),一个创意的坚守就在于自己有整体的构想,好的创意创造条件上。

  作息时间长,兼顾多方,奥运会开幕式、舞台剧、电影(黄金甲中的打斗场面确实震撼到人了,炫酷好看,虽然冲着周杰伦去看的)。时时刻刻都在为开幕式想创意。

  击缶而歌,坚决不用鼓,这个根本就是抛开最拿手的,最安全的,时时想的是如何展示不一样的,多元的。打破自己的惯性恰恰是最难的部分,而且四五十岁,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差不多已经定型的时候,还要力排众议,重新寻找突破点,真不一般。

  对上级服从,服务大局。只要领导否定,虽然心里有委屈,不甘心,依然接受这一现实,重新再来,就不认为领导没看到你要表达出的点,不认为自己就比领导聪明、自己看到的别人没看到,而是就认为自己这个点确实没找好。在国事面前坚决服从。

  包容,事无巨细,什么都抓,事必躬亲这个词可为褒义也可为贬义,因为是总导演,别人的错就是自己的错,全局在胸。

  服装、灯光、舞蹈,什么都要最好,“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管你是谁。”“不是针对谁,这是国家的事”,一切以最高标准要求和别人,那几个负责人很明显都要崩溃了吧。就像自己在工作中改了无数次依然达不到领导要求时,那种叫天天不应的郁闷

  什么都懂一点。都说中国大牌导演没几个正经导演专业毕业的,这个好像什么都懂,学习能力强,或许不是专业的,但是能够依靠自身的审美,对各分工部门提出要求,将自己需要什么,要到达什么标准告知别人,做出来后有一个取舍,这点能力真心是需要学习的。

  高仓健送的刀。看过不少高仓健的电影,这种典型亚洲文化熏陶的影人影迷非常多,而作为中日两国伟大艺术家间的惺惺相惜、互引知己就是个人魅力表现了。(《铁道员》个人最喜欢的一部高仓健电影,也第一次看了拔刀时口中含布,防止污言秽语侵蚀刀刃的仪式做法。)

  电影可以拍很多,奥运会只一次。不愧国师称号。

  天佑中华,不知古籍上是否有记载,若有是什么时候有的第一次记载。经常听美国总统就职典礼的“God bless America.”同样都是对自己祖国的赤子之心

  华夏文明渊源流长,文化宣传也应该多方展示,树立民族自尊心,建立软实力。“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这几年换他们卷著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三):背后

  基于知识管理的职业病,我对于“背后”有着异乎寻常热情,其实这是知识分类中的“know-why”,也是补全看待事物角度的方式——看事物,不能只看前,也要看后,看上、下、左、右,以及过去、和可能未来

  事物的由来,可能超乎我们想象。

  《张艺谋的2008》,我之所以知道,是看到刘军元转的一个微博

  关注下。 //@金错刀:不少人在推荐《悬崖》,口碑这么好,找时间看一下。春节期间看了《张艺谋的2008》纪录片,也是项目管理的必鉴,很真实,很给力,强烈推荐。

  金错刀的推荐,而且又和项目管理有关(拍电影、大型活动,无一不涉及项目管理),应该不错,于是我搜索到,花了两天时间看完8集。

  http://space.tv.cctv.com/podcast/zhangyim2008 (其中第七集我打不开,在酷6上找到的:http://v.ku6.com/show/VGj5NJv3ZFNeG8op.html )

  张艺谋拍的片子,例来有争议,奥运开幕式,却基本上众口一辞的喝彩(举国机制下的产物,那是另外一个角度,此处不作评说。)

  记录片其实不算详细,只是大概的脉络,从中能够看出时间线、大事线,层次结构是非常分明的,张艺谋的人物刻画非常成功,相比那些采访,关于奥运开幕式主题的一部记录片,张艺谋的创意由来、认真、责任感、精益求精,从中都可以看出,自然,虽然张艺谋是主角,配角们也各有风采。

  在这里面,我特别兴趣的有两个部分:

  1、创新

  张艺谋一直推崇创新,尤其是在艺术形式上(主题方面不敢恭维),我至今还记得在郑州看《英雄》时的震撼感,三色叙事,这个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有,但揉和武侠,在中国鲜见。片中,有人提到张艺谋为什么苛刻,说他见的世面多,识见不凡。这其实也是创新的基础,如果见识短浅,很容易把别人做过的东西当成创新。在片中有诸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张艺谋特别要避过灯笼、鼓等符号,是不希望让观众觉得老调重弹,他还展示了一部在20年前给万宝路拍的广告片,虽然是在20年前,但那个声势,放到今天也不弱,一个人最难的是否定自己,这也是创新路上的障碍,往往,一个人在哪里成功,就会因袭,不愿意推陈出新,所以,很多时候,人到了后来,就变成他在开始的对立面。

  张艺谋的自我否定、多变,对项目管理来说其实是大敌,但对于最终的效果来说,又是必须。开幕式的震撼效果,其实是由创意、执行、变更等诸项累加而成。各种变数都需要控制,包括变更本身,也不可能没有休止,因为有时间的限期。

  中间有一折,说到张艺谋想选定一种古老的乐器“祝”来代替鼓,音乐家说,祝在朝鲜、日本都有活体传承,而在中国却没有了。这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而在中国,并不只是“祝”这一种。

  2、项目管理

  奥运开幕式,据公开数据,系由张艺谋等人组成开幕式导演组,核心创意小组成员共6人,指挥整场开幕式近2万名演职员,开幕式文艺表演共有服装47款15153套。7年来筹备奥运,据说耗费超3000亿,花在开幕式上有多少,一直没有确切数字

  这是一个超大型项目管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项目的复杂度应该远高过张艺谋执导的所有电影。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出张艺谋的付出。

  观众只需要坐在场馆里或者电视机前,边看边评,而作为总导演,却需要事无巨细地从创意到执行逐一过问。

  从片中,看不出使用大型项目管理软件样子,虽然有不少微机,技术层面似乎主要是在于3D模仿。不少地方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纸质记录、提醒、检查,在这样的情况下,操控这样大型的项目,而在最终得以成功,张艺谋的确是令人佩服的。

  这样的超大型项目,其中牵涉到的点、线、面都纷繁复杂,工作团队也一再涌现矛盾,大局之下虽说要牺牲小我,但是毕竟那些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取消皮影戏一节中,编导失魂落魄的样子,让人顿生同情,但如果你是张艺谋,你怎么做?

  项目管理有很多活教材,经历其中,如同地狱,但是过后,却是宝贵财富

  片中在项目管理方面挖掘得不够,还有待再找其他资料来释疑。

  另外一个疑点,如此艰巨的任务,张艺谋是怎么做到的?

  除了过往经验积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认真”,而认真的背后又是使命感。张艺谋这一代人,对于国家、民族,所背负的责任,要远超80后、90后(我这样说没有贬义,时代使然),所以他不断强调国家、任务,对于他来说,接受这个任务,也意味着荣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是以背水一战勇气去做这件事。全力以赴心心念念、殚精竭智……从雅典的8分钟,直到开幕式结束,这整个期间的付出,常人难以想象也难以承担。

  如果以精力管理的视角去分析,其实张艺谋所做的,均与健康相悖,但支撑他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会使他始终可以保持充沛精力,这并不神秘

  我的感慨在于,太多的人视工作如畏途,不要说如此付出,就算是多做一点,也觉得吃亏。和张艺谋比,境界上相差不只一点两点。

  通过这部片子,的确扭转了对张艺谋的印象,也使我对创新和项目管理的认识有所加深,非常值得一看。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四):重新认识张艺谋

  我第一次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是高一的时候学校组织的,我们小镇上是有一家电影院,这在我们江汉平原上也是难得一见的。大话西游,星球大战我都是在电影院看的,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

  那次看的是英雄。当时就觉得画面很美,故事倒没有多么特别的,梁朝伟跟章子怡的激情戏被男生们讨论了好久。后来互联网的浪潮冲击到了小镇,我才知道原来英雄被骂的很惨。

  再后来看了有话好好说,幸福时光,我的父亲母亲,都觉得挺好,但也不是特别佩服特别喜欢那种。像红高粱菊豆那些给他带来巨大荣誉的,并不是我特别喜欢的故事风格,后来那么多商业大片,我也不是特别感冒。所以细思下来,我对张艺谋看似如雷贯耳实际上对他的了解还不如贾樟柯。

  所以实际上,在我脑海里,是舆论塑造了一个张艺谋。

  我总以为张艺谋是个老实人,张艺谋超生的事件出来以后,我对朋友说,这帮网友也就是欺负张艺谋老实,要是冯小刚早就骂回去了。冯小刚每次遇到批评,我们都能看到他的回击,但是张艺谋,我从来没有看到他发过声。我就觉得他太老实,你看他那张苦瓜脸,农民相,演民工都不用化妆,骑三轮车逃跑连盆子掉下来都想得到。

  直到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才对张艺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奥运会开幕式办的怎么样?至少我身边的人当时都是交口称赞的,所以我特别好奇那么大的负面新闻都是怎么营造出来的。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才知道张艺谋那不叫老实,他有他的处世智慧。而且他那么忙,哪有闲工夫跟你扯淡。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五):中国的奥运会 张艺谋的奥运会

  作为纪录片来说画质实在不在好评 技术和镜头的转换也不是很到位 但也可能正是这样的拍摄效果才让本片显得更真实感触更深 08奥运确实是非常成功 不管是当时还是时隔几年以后的现在来看 都让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怎样的自豪 只有短短的八集 一级二十五分钟左右 记录从选拔到奥运完成的几年过程 没有全部道尽但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张导的良苦用心和对事业的坚持 张导的能力自然是不用说 不但说艺术 电影这个方面 作为奥运的总导演 他对下级的管理以及对上级的服从真的是很难做到的 在策划过程中 张艺谋的压力是非常之大的 就像他反复提起的一句话 因为它是奥运会 作为一个电影导演 电影的成功与否都是个人的事情 但奥运会的成功与否 却是一个国家的事情 片中触动我的点有很多 片子结束的时候 张导说 一生有很多部电影 但奥运会只有一次

  08北京奥运会 是中国人的骄傲 是张艺谋的骄傲 是为了奥运会付出努力的所有人的骄傲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六):事实证明只有老谋子,再没谁了

  尽管外界做了最大限度的公关,但是里约奥运会依旧以他那失败的开闭幕式在奥运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时候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当初我们那一届奥运会开闭幕式。似乎不少人要开始给张艺谋道歉了。

  回想一下,当时自己也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对于老谋子也是加入了流言队伍的。但是现在看来很多人对于自己当初的言论已经是后悔了。这脸打得很响。当你看了本片以后,这脸打得会更响。

  对于张艺谋导演,我们自从《活着》之后,是一直以来用这个标杆来要求他的,但是很多时候没有哪位导演保证他的一生之中所有影片都是整齐划一的。当你站在创新的道路上之后,你的每一次变化都要经过群众的非议。

  但是张艺谋导演从来没有因为这样而停止了自己的创作。当他拍摄完《英雄》以后人们更多的是记住了“剑的最高境界是和平”从而忽视了正是《英雄》才使得中国电影真正开启了大片时代;他拍摄《三枪》人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依旧将其骂得找不着北,但是却忽视了他开始探索第五代导演的转型之路。最近他拍摄的《归来》虽然距离原著还有一些差距。但是可以看到他一直是在尝试着不同的类型,而不是受着老本吃一生。

  说的有点远了,对于本片你从头到尾看完就知道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不容易。当征集导演时候,并不乏一些知名人物,李安,陈凯歌等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导演。但是最后单单选了张艺谋。这个结果开始时不那么服众的,因为在雅典闭幕式中在外界看来无疑是张艺谋将其搞砸了的。当时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有关领导力排众议大胆启用张艺谋,这无疑在最后看来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得知自己当选以后张艺谋在高兴之余压力不小。因为他知道这是一次中国向全世界展示的极好的机会,人的一生能有几个这样的机会。一个国家更是如此。他当上这个导演以后并不是自己的事情,并不是自己导这样一部晚会这么简单。这是国家的事情。所以一切都在为大局出发。这才是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张艺谋的世界里才将自己的风格剔除的一干二净。完全将自己放置到了国家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也是开闭幕式成功的关键。众所周知当时老谋子基本上每天都在开会,从开始到结束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有两千次。就是在这些会议里他将自己的创意源源不断的输出,有一次一次的推翻,直至产生一个再也推不翻的创意以后在进行。

  影片有一个片段让人记忆深刻,在《黄金甲》的片场老谋子领着一干人开会,突然有人喊,你们快跑,外面要打进来了。然后大家立马撤离出去,刚出来没多久就有一帮人真的打进来了。然后他们的临时会议室就被无情摧毁了。所以当年我们吐槽黄金甲是老谋子的败笔,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奥运会。

  奥运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方案还没有定。这并不是工作组的效率低,而是老谋子为了将方案做的尽善尽美不断的修改,在不断的重建,这种情况下不到最后一刻,依旧是不放弃一丁点的修改。这种工匠精神使得所有人都是肃然起敬。

  期间基本上除了导演,老谋子还要兼任采购,后勤以及和领导们的关系的疏通。对于繁重的工作压力老谋子精力总是那么旺盛,似乎没有累得那一刻。对于领导他总是无条件服从,如果说领导认为这条路行不通他就会另辟蹊径直至领导满意;对于自己的团队成员的不理解他依旧是没有怨言,总是耐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直至找出中和的方法途径。使得工作继续进行。对于自己一开始提出的皮影到最后时刻被取消。他其实心里最不好受。但是他还是要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皮影组的编导最后成功说服他们。

  对于这样一位导演。其实他并不像是我们外界人士的那样不食人间烟火,他很多时候都是一个血肉饱满的人。以前或许是不了解。但是从本片过后,一切都将烟消云散。他的却配得上中国伟大导演这样的名号。

  陈凯歌太文艺而且执拗,李安常年旅居在外不了解国内的办事制度。而只有张艺谋才是最了解中国的人,也是唯一合适的人选。而组委会也恰如其分的选择了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老谋子最好的片子《活着》评分为9.0而本片《张艺谋的2008》评分由8.9也变为了9.0 。并不是分数论,但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或许你应该看一看。你就会认为我所言非虚。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七):观《张艺谋的2008》

  遥想九年前的那个夏天夜晚,是小学毕业的那个夏天的暑假,开着空调,打开电视,捧着西瓜,双脚搭在茶几上,准备倒数,那一刻,似乎全世界都安静了,2008年8月8日8时奥运会开幕式准时揭开帘幕,那一刻,似乎全世界都在欢呼! 现在的我对开幕式的具体情景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那种自豪感依旧清晰。这次观看了2008奥运会开幕式背后的故事,嗯,深深的震撼与感动。 纪录片名为《张艺谋的2008》,众所周知,2008奥运开幕式的总导演是张艺谋,世人皆羡慕他能领导这么盛大的项目,羡慕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殊荣,却很少人知道,以张艺谋为首的整个团队为此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付出了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北京八分钟”恶评如潮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北京八分钟”是最重要的开端,但由于雅典方面不配合和场地限制等问题,很多东西无法展现出来,结果可想而知,恶评如潮,当时不少人强烈要求撤换掉张艺谋。我想,那种全国人都对你失望的心情一定非常难受,似乎在高峰还没站稳瞬间就被重重扔下了谷底,面对全国人民的谩骂,张艺谋都挺过去了。

  筹备工作开始 筹备工作开始于2006年3月,奥运会开始前的八百多天。团队成员坐在一块,集体想创意。张艺谋讲述自己的想法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那个劲儿,是大师级艺术家特有的热情洋溢。第一个创意出炉,是举笑脸,向全球征集。据知,这几千张笑脸,用了一整年时间。张艺谋到最后时刻,都在嘱咐所有演员们要展现你们最自信的笑脸,拒绝紧张僵硬的笑。

  第一次汇报 第一次向领导做汇报时,团队成员都挺紧张,祈祷能得到认可,毕竟如果不被认可就要推翻一切重新来过。张艺谋来到门口时,记者问他,“导演,你昨天晚上睡了没?”他平淡地说:“五点钟睡的。”都知道,他每天辗转于剧组和团队工作室,所有人都走了,他还待在工作室苦思冥想,有时仅仅是看着工作桌,待到很晚很晚。记者又问“导演紧张吗?”他说:“没什么好紧张的。”他答得云淡风轻,面不改色,但我总觉得,他心里应该是紧张的。后来方案通过了,再次接受采访时,他说了一句话,“如果演砸了,就是人生最低点了。”是,如果演砸了,丢的是全中国十三亿人的脸。 创意备受争议 张艺谋是个既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又能始终坚持自己想法的人。团队成员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他低着头,不发一语,默默听着对方的解释,时不时点点头,那个模样,和他讲述自己想法的时候似乎不是同一个人,这时的他,是虚心受教,是放下身段的他。但另一方面,他认定的东西是死都不能改,对于纸的创意,提出来时就激起了强烈反对,因为考虑到技术不过关和经费有限的问题,而张艺谋坚持不能改,这之间还出过很多问题,但他始终如一,绝不更改,也正因为他的坚持,我们才有幸见识了那一幅宏大惊艳的画卷缓缓展开。 前往国外参观 期间,团队前往国外参观时,有个情景特别搞笑,一群搞艺术的听着搞科研的在那高谈阔论,不一会儿就全部瘫倒,睡得香甜,成员在镜头前讲起这件事时抑制不住地开怀大笑。听讲座时,张艺谋眼神游离,心思早已飞到了奥运的事上。用别人的话说,他做任何事时都在想着奥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精益求精 每一个节目都力求创新,真正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场表演定为敲鼓,带动全场火热的气氛,张艺谋却不想采用以往用烂了的鼓,那样太没创意。思考了许多天,试验了许多种材料,最后决定添加青铜作为材料之一,使鼓声变得和以往都不一样,这样还不够,他又觉得敲鼓动作太平常,又绞尽脑汁想法子,最终在吃面时,激发了灵感,决定采用刀削面的方式敲鼓,可谓用心良苦了。 这长达八百多天的筹划工作,事无巨细,张艺谋都要亲自审核,看舞蹈编排时,他说:“可以不懂舞蹈,但一定要过三遍。”副总导演张继刚这么形容他:“极其敏锐,极其负责,极其吃苦。”接连三个极其,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可以想象,张艺谋对自己的严苛近乎残酷。

  忍痛割爱 有一特别感人的片段,本来有一个皮影戏的节目,结果考虑到时间太长,经费有限,导演组权衡再三,决定撤掉,当时离奥运会开幕不到一个月,而这段表演是一千多名演员花了一年多的辛苦排练的,每两个人把两百多斤的道具背在身上,还要往下拉拽,后背全割烂了,皮影编导张卫东说:“我拿那塑料纸,拿那胶布,我给他全部包得好好的,我保证不会支离破碎,我让战士自己画,我张卫东自己掏钱买彩色,用不着你奥运会掏一分钱,我保证能好。”看到他想方设法去游说其他人,一个人坐在皮影面前,双手覆于脑后,一动不动,看着皮影,背景音乐替他诉说着淡淡的忧伤。之后张卫东去找张艺谋,话语里尽是恳求:“我肯定保证能把它做好,就没有一点可能吗?”张艺谋只能说这跟他们没关系,只是创意上的失误,把责任全部揽上身。张艺谋后来在采访时说:“我都不想和他们多说,不是我不耐烦,是我不敢往下说,我装作很忙的样子,我不敢面对。”艺术是残酷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残酷的。值得庆幸的是,张艺谋最后还是为这几千人争取到了一个机会。 团队的力量 2008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绝不是偶然、侥幸,也不是张艺谋一个人的功劳,整个团队的辛苦都有目共睹,在这段时间,几乎人人都没睡好一天觉,幕后人员接受采访时,都说那段日子简直要疯了。其中有个场景,张艺谋签集邮册时,看到邮票上的郑和下西洋,马上打电话给舞美总设计师韩立勋,要求他立刻赶过来,当时韩立勋正在回家路上,他的家离运营中心很远,开车都得要一个多小时,接到电话,还是得马上赶过来。韩立勋后来采访时说:“刚到家啊!一看,导演电话,哎呀坏了,这就是定时炸弹。”即使心有埋怨,即使疲惫不堪,依然埋头苦干。团队讨论时,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像个大家庭在闲聊趣事,其乐融融。即使对导演心有埋怨,但说起张艺谋时,眼里尽数敬佩和心疼。这个团队,彼此不仅仅是同事,而是共同走过艰难岁月的伙伴情谊。张艺谋和音乐总监陈其钢讨论时吵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休息吃饭时依然是无话不谈的至交。张艺谋说陈其钢是个从不说假话的人,帮了他许多。是,幕后的每一个人都缺一不可,张艺谋何其有幸,拥有这么一个强大又温馨的团队,在背后协助他,支持他。 进入会场 由于鸟巢完工时间,直到开幕式前两个月才得以进入会场,好不容易可以在会场布置安排,却接连五十多天下雨,又有LED屏无法启动、舞台、机械、升降机等一连串的问题悉数发生,工作变得异常艰难,第一次点火炬,失败了,因为测量失误,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他们也没有气馁,默默地想办法解决。

  最后时刻 期待已久的这天终于到来,最后半小时,张艺谋等人站在场馆内耐心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随着独具特色的伴随着心跳声的倒数,每个人的心也跟着悬得高高的,开幕式顺利地进行着,工作人员们的心始终悬着,直到最后,李宁点燃火炬,那一刻,全场沸腾,工作人员们心里的大石终于落了下来,激动地拥抱、欢呼,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悦,那一刻,屏幕外的我们,也瞬间泪目,生于华夏,此生之傲! 尾声 纪录片的最后,回放张艺谋的各种各样的背影,伴随着他一如既往平淡的语气述说着他的感受,十几个背影,透露出的是那个背影所承载的担子、压力和寄托。他最后说:“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 最后的最后,几行字,“开幕式中心的这条走廊与外界只有30米之隔,张艺谋每天都在凌晨三四点时,从这里经过。”字里行间,全是酸楚。

  致敬所有工作人员!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八):张艺谋的2008

  真的是感动,特别是最后两集从皮影子戏要被拿掉开始,眼泪就是会止不住的流。上百人整整一年的辛苦努力,就要这样被取消,不论是编导近乎哀求的争取、还是普通演员“一定能完成”的表决心,都无法改变张艺谋的决定。他就是这样一路追求极致、不断颠覆创新、坚持自我原则不妥协,在每个人都说自己要被逼疯的时候,他何尝不是在逼自己。他对所有人负责,可是能对他负责的人却没有几个。台前幕后,大到整个开幕式的创意构思小到服装设计、道具制作甚至工程造价,他做的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导演范围,在艺术构思结束后,他还在推动所有的策划去落地执行,因为他对整个结果负责,所有的事情别人都只能给建议,最终定主意的一定是他,这样的压力不言而喻。让人敬佩的正是他强大的抗压能力,无论出现怎样的变故,都不会扰乱他的内心,他一直在坚定地向前,承担所有责任。

  说实在的,当年看开幕式完全没有想象过这样的恢弘壮观的精彩背后是如此的步步艰难、时时重压,纪录片从公开征集开幕式创意开始,(“授命13亿人的期待”,这标题,啧啧啧),讲了开幕式创意、画卷、击缶、地面LED等几个开幕式比较大的点,时间顺序贯穿始终的是这个团队在各种压力下仍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张艺谋一直在强调这是国家的任务、来不得失败,夙兴夜寐、殚精竭智的背后可以看出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确,万众期待、举国之力、百年盛事,这一切都让他不得不背水一战,一次次打破原定的创意构思,“一个点禁不止三天看”往往刚开始做,第二天就被否,即使是在距离开幕式还有20天的时间,还进行了40%的调整,这种极致精神的真的是令人叹服。

  当然,这也是一个创意从构思到落地执行的绝佳案例。从找中心思想定位、到丰富血肉刻画细节,再来过程中的不断推理论证、推翻重来,这牵扯到的任务分配、团队配合,概念落地的有效执行,遭遇困难的互相动员鼓励,不断坚持却又妥协、能够包容还要不忘初心。可能影片主要是要塑造张艺谋的原因,这种过程中的沟通摩擦、对立和解、都是简单略过。

  最后主火炬点亮的时候,看着荧幕中工作人员的欢呼,为他们留下高兴的泪水。其实自己的工作很类似这种设计后再落实推动,可是对比国师的尽职尽责、鞠躬尽瘁,自己真的只是在混。特别是国师在接到任务后展现出的的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超乎常人的旺盛精力和对艺术的进益求精,真的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创意拿出来,见多识广的他马上能敏锐感知这个创意实施背后的方方面面,这功力离不开长年累月的积累,恩,学习、反思。。。

  最后附腾讯视频链接

  《张艺谋的2008》第1集 受命13亿人的期待

  (链接在A站和腾讯视频都有,不过还是要吐槽一下,真的是渣渣画质,当时差点没看下去,不过这内容精彩,虽然费眼还是很值。)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九):谈谈遗憾和不足

  其实打几分已经无所谓了。主要是看北京奥运幕后的一些创作背景,导演、工作人员的经历。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北京奥运会相当完美。但是看了这部纪录片以后,我才发现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创作过程中的节目取舍。有些节目不得不被摘除。比如四大发明没有被连贯的展现,比如练了一年的皮影戏被取消,比如开场舞用的是缶,中国有句成语叫击缶而歌,但是缶到底是什么东西,连我们中国人都不太熟悉。有很多人建议张艺谋用鼓,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但是张艺谋因为拍过很多打鼓的情节,就不想再拍鼓。同样被忽略掉的还有红灯笼,我觉得挺遗憾的。还有我觉得小朋友画画那段没什么意思,比较多余。奥运会主题曲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演唱,而不是请外国人。总之不完美总是有的。总的来说还是完美的。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之所以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漂亮,有一个原因是觉得新鲜。我们看到的是我们不常见到的,但是这些又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部分,总之是满足了国内观众,但是对于国外观众而言,我们有点浪费了展现中国文化的机会。嗯,有很多文化没有时间来展现。

  我特别反感一种论调,网上有人说北京奥运会拍的好是因为中国人爱搞面子工程。我想,给世界展现一届完美的奥运开幕式,是任何国家都希望的,是否其他国家的奥运会也被你称为面子工程?如果其他国家的奥运会拍的好,你就说那是人家有文化,人家有传统,人家工作细致认真,那么你有什么理由批评想把奥运会办好的中国人?中国人只是做了其他国家相同的事,并且比他们做的更好,这有什么错?

  从这个纪录片也看出来,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都是无数艰辛的付出,没有哪一件事情是容易的,哪怕他是大导演,他也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利时,不要总是抱怨,或许走过最艰难的一段,我们就会见到彩虹。

  《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十):张艺谋!

  中央六台应景地在奥运开幕时一口气把这部纪录片放完了,可怜我本来想着睡到4点起来看电视,结果一看到这个就停不了了,直接干到三点,一瞅表,算了,再上会网,连上开幕式了。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通宵就这么不明不白地送了出去。

  完整看过这部片子,脑海里要拿出一个词来形容张艺谋,就是“服”,服在4点

  1.开幕式上几乎所有的关键创意都是张艺谋提出来的,画轴,缶,纸,等等。蔡国强说,张艺谋坐在你面前看着你,就能围绕你想出无穷的创意,给定一个方向,他就能源源不断地爆发出点子,一条路被封死,他可以在几天之内就找到新的,这才气和创造力,全中国恐怕无人能出其右。服

  2.张艺谋的平实似乎与生俱来。国内不管大小导演,但凡出点名的或多或少要耍耍大牌,拍出部电影就敢说五年之内没人看懂,动不动就什么风格领军人物。但张艺谋展现在人们面前总是一身简单的衣服,一张刀刻般瘦削的脸和一个没有架子的真诚笑容。对上对下,他的真一以贯之,不管什么人,他都要跟你讲实在话,而正是这种平实,让他在团队中享有无可辩驳的威信。服

  3.张艺谋的精力似乎是无限的。筹备开幕式本来是一件极艰巨的事,他居然能在这同时拍了一部《黄金甲》那样的电影,还去美国导了一部歌剧,而且奥运会之后他几乎没有经历调整蛰伏的阶段,又跟着出了几部电影。听说《十三钗》的选角和初期的筹划,是奥运会一结束就开始的。老谋子是一台机器,一个疯子,他不仅出东西,而且他的极端负责让他对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在他面前,试问中国哪个导演敢说自己是电影狂人? 服。

  4.老谋子有一颗强大的心。奥运策划小组每一个都是人中龙凤,不乏陈丹青这样爱较真的名人,但老谋子却能完美地平衡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听取批评这二者,到最后每一个小组成员对他剩下的都是佩服。张继刚说,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的确,在还剩几个月的时候,之前的四大发明全盘被否,这不是一个电影,最多赔钱了事,这是奥运会,谁能承受这个压力?张艺谋能。马文说,他从来不追究责任,只会不停地提出办法。最终还是他的画轴创意拯救了策划小组,而且比之前的更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坚挺?进入场馆后问题频现,还剩几天的时候led还在不停捅娄子,但陈维亚说,他从来没有乱过,问题出了,解决它!东西不行,当下改!张艺谋永远不会倒,张艺谋永远立在那。服!

  也许单看开幕式不足以让人赞美张艺谋,而看过这背后的故事,我们不得不承认,张艺谋这样的国宝级导演,全国独一份,一百年也许能出好几个陈凯歌和冯小刚,但只能出一个张艺谋。

  其实对老谋子一直有一种夹杂着敬仰和同情,喜欢和质疑并存的感情。一直觉得《英雄》是一部好电影,也一直看不上《十面埋伏》,至于《黄金甲》,即使有些吐槽点,可初看时的震撼各位大概还是记忆犹新吧。张艺谋说过,把所有的形式都做了,艺术不往前走了吗?纵观这些年,张艺谋一直在打破,在往前走,在摸着石头过河。他之前最受好评的是《红高粱》和《我的父亲母亲》那样的电影,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最传统的东西,然后倏忽一转,连整三部大制作,在人们以为他就要走这条路时又祭出《千里走单骑》,《三枪》,《山楂树》这样的半文艺半通俗,今年又重磅推出好莱坞拯救大兵式的《十三钗》。张艺谋的风格路线连之字形都谈不上,是布朗运动式的,永远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总在求新,就像开幕式上他死活不用鼓,因为鼓已经被他用到极致了。不走老路不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最大的后果就是挨骂。自《英雄》以降,张艺谋这些年挨过的骂,写成书大概也是大部头了,有时真为这西北汉子捏把汗。但他从来不回应,不会说”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因为他是在给中国电影趟路!背负着所有的责难,他也义无反顾地在往前走。冯小刚拍了一部《夜宴》一部《集结号》,其实也没挨过多少骂,但却熬不住了,又走回了《非诚勿扰》这样京味生活电影的老路,陈凯歌是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永远固守着自己的小情怀,一丝不肯让步。与他们相比,张艺谋显然走了一条更难的路。创新这件事,总得有人来做,大家都不做,就让我老谋子这条西北汉子来做,挨多少骂,我扛了。就像开幕式前下马皮影戏这个节目,他毫不犹豫地把所有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但为了艺术的完美,他从来不妥协。这就是张艺谋最让我服的一点:他担当的勇气。黄土高原的风磨砺出他刀刻的脸,也给了他金石一般的内心。张艺谋的勇敢,值得我们所有人鼓掌。

  本来想把此文拟题:张艺谋,一个什么什么。但发现没有任何词语能够形容他。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形容词,我们只能说,谁谁谁,一个张艺谋式的导演。所以我觉得,张艺谋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最好的标题,为艺而生,为艺而谋。

  此致,敬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