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校合唱团的秘密》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校合唱团的秘密》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1-26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校合唱团的秘密》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校合唱团的秘密》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迪克执导,Zsófia Szamosi / Dorka Hais / Dorka Gáspárfalvi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 / 音乐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校合唱团的秘密》影评(一):当一种公平掩盖着另一种不公平的时候你怎么办?

  今年的奥斯卡电影奖最佳真人短片奖颁给了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匈牙利电影《校合唱团的秘密》。这部只有25分钟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简单故事女孩索菲转学到一个新学校,参加了那里的合唱团。那个合唱团正在准备参加比赛,如果获胜的话能到瑞典去参加欧洲合唱大赛。但排练之后合唱团指挥艾丽卡老师却让索菲以后光张嘴不出声默唱。后来她发现,还有一些唱歌较差的同学也这样默唱,以避免影响合唱的效果。她觉得这样造假不公平,便和好伙伴丽萨以及孩子们商量了一个办法,在合唱比赛时全都不出声默唱,把艾丽卡老师气坏了。当她气急败坏下台后,孩子们才唱出美妙歌声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著名的公开课《公正》。在课堂上,他追问学生,什么是公正?用牺牲个别人、少数人来拯救多数人是公正的吗?牺牲公共健康发展烟草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是公正的吗?富人金钱雇佣穷人服兵役、代孕是公正的么?绝对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是公正的么?看了他的公开课视频并读了他事后整理的专著很有启发。我们明白,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正,很多貌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要我们深究下去,马上就会茫然起来:究竟谁是对的?

  引申到这部《校合唱团的秘密》,我们同样感到疑惑,究竟什么才是公平?电影中显然作了简单化处理,把合唱团指挥艾丽卡老师妖魔化成了造假的负面人物,最终被赶下舞台。但只要你平心想一想,她难道没有道理么?她对丽萨说的一番话值得我们深思:“人生并非总是公平的。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付出,让我们保持第一,甚至那些没唱出声的也是。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有天赋。如果只允许有天赋的人加入,那样公平么?但如果让所有人都唱,我们就永远成不了最优秀的。有些同学唱不好,这是事实。我从不想点名或让谁丢脸。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好好默唱,我们就能赢得比赛,而你美妙的歌声则会更为突出,然后我们就能去瑞典。这里的每个人都能说自己是国内最佳合唱团的一员。如果你们有人一时冲动决定让我们失去这些很棒的东西,这样公平么?”

  我所在的一个合唱团,前年参加一个合唱比赛时,因为时间紧张,团员水平参差不齐,指挥就和艾丽卡老师一样,在某些高难度的唱段让歌唱水平一般的团员默唱。结果效果很好,我们获得了合唱比赛金奖。让唱歌天赋一般的人也能参与歌唱,让大家都能感受音乐的快乐享受获奖的荣誉,不是也很好么?剥夺他们的这些权利莫非就公平么?

  如今这个时代,公平是挂在每个人嘴边最常用的词汇。其实,说穿了,谈论公平不可能与功利无关。大多数人眼里的公平,就是与自己有关的公平。但事实上有利于你的公平未必有利于我,一种公平背后往往又可能掩盖着另一种不公平。所以,不要相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公平,只有有利于大多数人利益的才是真正的公平。正如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指出的,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义都与公正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只有国家社会引导全民走向共同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我们千万不要被那些貌似“普世价值”的公平理念所迷惑,真正去追求和造就造福于大多数民众的公平,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更完善。

  《校合唱团的秘密》影评(二):我们被奴役了吗?

  上课前,老师照惯例又给我们放了一个短片。在玩手机的我,忽然被歌声吸引了。

  一群孩子在合唱,一个女孩作为新生来到这个小学,她看到这群合唱团的孩子,眼里全是喜悦,她也喜欢唱歌,女孩问老师,我可以加入吗?男老师说,可以啊,在我们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加入合唱团。这个学校的合唱团是远近闻名的,对即将到来的比赛,他们也是志在必得,第一名可以免费去瑞典。

  女孩加入了合唱团,她跟大家一起唱,努力摸索着,女老师听着大家的歌声,眼里露出了不悦。课后,老师把女孩留下来,对她说,以后你不要发出声音了,你唱得不够好,也别告诉别人,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不如他们吧。女孩心情低落

  女孩在来到学校之后,认识了一个另一个女孩,他俩成了很好的朋友。为了区分我们称第二个女孩为女孩B,第一个女孩为女孩A。女孩B唱歌非常有天赋,父母有从事音乐工作的,她感觉得到女孩A也很喜欢唱歌,就爱跟她聊音乐的事,甚至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给女孩A听,但是被老师留下谈话的女孩A因为失落拒绝跟女孩B谈论音乐以及拒绝去女孩B家听歌。偶然之间,他俩还是在一起听歌了,女孩A非常喜欢女孩B放的音乐,他们一起唱,女孩A还忍不住让女孩B多放几遍。末了,女孩B说,你看,你还是喜欢音乐的吧,今天为什么没来排练呢?女孩A坦白了实情,在女孩B的肩头哭了起来。

  第二天,唱歌的时候,女孩B忍不住开始观察大家的口型,很明显就能分辨出谁是真唱谁是假唱,于是女孩更加生气。女老师问女孩B,你的舌头被吃了吗?女孩气愤得说我要退出合唱团,很多人都因为你在假唱。老师说你唱的好,你有天赋,你可以留在合唱团,但是他们唱的不好,他们要留在合唱团就必须假唱,如果让他们走,岂不是对他们不公平,他们留在合唱团,合唱团拿了奖,他们可以对别人说自己是合唱团的一员,这次比赛,合唱团得了第一,他们就可以一起跟合唱团去瑞典,有什么不对?(这段话,满满的都是利益,很多豆瓣评论对这个论点表示赞同)

  最后孩子们采取非暴力合作的办法,集体在舞台上拒绝唱歌。把女老师气走之后,女孩B领唱之后,所有的孩子一起唱起来。影片就在孩子们的歌声中结束了。

  结局很美,让人会心一笑。

  评论很多人说,女老师这段话有什么不对?!非常有道理啊。但是我觉得女老师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首先,因为这个事情里,每个人都得到了利益。假唱的孩子虽然假唱,但是每天唱完歌可以得到一颗糖,对外也可以对任何人说我是冠军合唱团的一员。对于唱歌好听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排除唱歌不好的孩子的影响,完美展现自己的声线,以赢得冠军。但是,假唱的孩子不止一个,假设比赛必须以合唱团的形式参加,而唱的好的只有几个孩子,他们让别人孩子“闭嘴”,然后赢得比赛,共担利益,大家还会觉得他们这么做很公平吗?虽然他们内部,共享了利益,但是他们损害的是别的参赛选手赢得比赛的权利,以及合唱团内喜欢唱歌的孩子唱歌的权利,他们这么做,公平?其次,人们为什么会慢慢的接受这种利益的灌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体制内。在大范围下,我们在权力和利益的压迫下,每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我们会选择闭嘴。假设,影片里的故事,发生现实生活中,女孩B如果为假唱的孩子发声,肯定会被假唱的孩子记恨,觉得她矫情骄傲装,排挤她;老师,会惩罚告密的女孩A,斥责她,让她离开合唱团;当老师问谁被要求假唱,假唱的孩子会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承认。这是假设女孩B勇敢会说,现实中,女孩B可能因为胆小,不会反抗,女孩A也可能因为害怕,不会把实情告诉任何人。

  这是电影,而且是一部好电影。真正的好电影就应该像这样,给人正能量,给人传达美好积极上进的东西,给人心灵的洗礼,比如《阿甘正传》、《沉默的羔羊》。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大多数导演爱拍博人眼球的东西,博人眼球的东西往往有违正确的三观,比如丈夫勾搭小姨子,哥哥爱上亲妹妹,导演还爱拍大家喜欢的看的东西,比如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有的导演,拍了电影以后,拼命到处宣传,预告片剪得引人入胜,恨不得票房破多少多少亿,甚至有演员自己买票房。我们缺少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的导演,我们更缺少像《校合唱团的秘密》这样的电影。

  电影为我们守住了一方净土,而看电影的我们,希望不要被利益奴役。

  《校合唱团的秘密》影评(三):我也曾像这群孩子一样---在不公面前勇敢无畏

  一旦过了18这个坎,就常常感到身不由己。无论你做什么事不合乎常理,都有一个声音响起:你成人了,你不能为所欲为了。长大,是有代价的。

  小学老师很势利,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摸得门儿清,哪家是当官的,哪家有钱,哪家吃政府补助,哪家是小摊小贩。自然,对待孩子也像那权与钱的金字塔一样,从高到低的差别对待。我最好的伙伴是凭学区进来的,家里也就是普通百姓,但她长得漂亮,声音也好听,担当着早读员,同学们也很服她。市公开课来了,学校很是重视,让老师挑选几个好苗子,在课上能精彩发言。自然,朗读的任务落在我小伙伴身上了。自此后每日上课到公开课的前10分钟,老师都要训练一遍发言学生的发言内容。她很出色,每天都是一遍过。不料,公开课前两天的上课排练上,老师让正准备站起来朗诵的她坐下去,让另一个声线一般的学生接替了她。她以为自己不好,一堂课都是不解加疑惑的表情,老师丝毫未说明换人的原因。下课了,我拉着她去了办公室。“x老师,为什么不让A读了啊?”“跟你没什么关系吧”“总要有个理由吧”“B妈妈教育局的,她想看看她女儿发言,你们家长又不到场,A也总发言,该让别人出出风头了!”我不知道A是怎么出的办公室,五年级的我们也懂些大人里的自然法则,我剥开一个橙子,撇一瓣给A,她低声说了一句:我真的很难过

  公开课那天,礼堂里坐满了挂着蓝牌子的教研员与领导,所有的同学都很紧张,我坐在A旁边,依然能感受到她的沮丧。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过去了,彩排好的精彩问答如机器做出的工艺品,精美而无特色。到朗诵全文了,A腰板挺直了,瞪瞪得看着老师,接着,B站起来,也许是太紧张了,结结巴巴读了一小段卡了壳,声音在喉咙里呜咽得颤抖。显然,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回答。台上的老师温柔的引导她,B却无法找到状态。这时,我举手,站了起来:老师,A读得更好,请您让她接着读。A在底下拼命拉我坐下去,我依然站着,看着窘态的老师。她别无选择,让A站起来,读下去。。。

  我不知道我究竟在这句冲动的话中得罪了几个人,反正我知道,自此以后语文就没得过几个优。

  今年上大学了,同样在污浊的社团里为了某些不公辩护,有人匿名骂我不圆滑,“这点规矩不懂,怎么进社会?”对的,我已经不能像小孩子那样了。

  我可爱的孩子们!

  《校合唱团的秘密》影评(四):这真的和公平有关吗?

  我想了很久,我还是无法认同这个短片说的所谓的公平,我觉得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的相对于成熟概念,我觉得在孩子的世界里不应该过多的去讲公平这个概念,因为公平解释起来更像是成年人世界的东西,它并不纯粹。对于默唱的孩子来说不让他们发声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那些唱歌的孩子来说这些不发声的孩子也和他们一样去瑞士,这样说来对于唱歌的孩子是不是不公平,这个合唱团为了拿好成绩就让唱歌不行的孩子默唱着对于那些都是真唱良莠不齐的合唱团是不是不公平,你只要选择一个角度都可以说出不公平的对立双方,我觉得这样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像一种狡辩。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诚实以及勇敢的问题,应该正面直视有些孩子唱歌唱得不行的事实,如果那个老师是让那些唱的不好的孩子单独留下来加强练习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声讨她了。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会让那些本来默唱的孩子留下来加强练习,如果还是于事无补,我会让那些唱得不好的孩子不参赛,毕竟参加合唱团可以只是兴趣,但是比赛是有门坎的。以上。

  《校合唱团的秘密》影评(五):无声的秘密

  刚刚看完这部短片,竟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看着片中的小萝莉们在校园间的玩耍忽然唤醒了童年记忆,好像回到了以前。跳皮筋,跳格子……一片生机勃勃充满童趣的景象。似乎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不该被打破。就如同老师让那些没有天赋的孩子不要发出声音来打破美妙的歌声从而实现拿到第一的目标。老师给的理由看似合理实际却十分有违人性。用看似“公平正义”的理由包藏着私心。什麽是公平?似乎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没什么错。但是对于参与其中的孩子来说,这无疑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不让发声既等同于否定,剥夺了他们的权利!

  这部短片着实反映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首先关于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麽?是为了竞争吗?是以打败别人夺得荣耀为出发点吗?真得把学生放在了教育的主体地位了吗?其次,关于公平。由此而引申的现实意义: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相冲突时该如何取舍?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换取所谓的集体荣誉似乎更符合现实社会。而与此同时,这就意味着对小部分人的不公平。可是这个世界有绝对的公平吗?每个人生而不同。你拥有“歌唱”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剥夺。但是你可能没有进入合唱团的资格。影片中孩子们最后选择了无声的反抗,让观众觉得非常欣慰。可是这终究是影片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去选择反抗呢?最后这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短片。面对不公平,面对个人利益的抉择面对个人和庞大的集体甚至社会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会如何选择?在“留下”和“离开”之间你又得做出个人的选择:勇敢地反抗还是依旧做一个沉默者?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影片虽短,但却带给人很多思索。

  《校合唱团的秘密》影评(六):别做歌唱的哑巴,也别盲目地融入合唱

  (文/杨时旸)

  当你发现周围的人都陷入了一桩谎言,又都囿于各种原因默默维系着这桩谎言,而表面上看起来都安之若素,和谐美好,你会如何抉择?参与到那个谎言之中,成为它的一部分,还是不问代价地拆穿它?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觉得,这样的抉择和拷问都一定是针对某种宏大的命题,但实际上,这样的选择或许我们每天都能遇到,只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今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得主《校合唱团的秘密》用一部精炼的小品式的故事,向人们发出了这样的拷问。

  索菲转学到一所新学校,心心念念加入合唱队,但被老师告知,以后她只需要“默唱”,因为水平不佳,如果唱出声音就会影响整体的成绩,而这个合唱队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最好的,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比赛将以冠军身份去往瑞典。索菲虽然不开心,但还是选择了服从。她的一位同学发现了这个秘密,而令人震惊的是,被要求“默唱”的其实不只她一个。

  在很多人的心中,这个“秘密”或许轻盈得都算不上真正的“秘密”,但仔细想想,年幼的孩子们站在队列中,努力保持着一致的口型和投入面部表情,又不能发出声音,那又是怎样的一种耻辱呢?歌唱的哑巴比被剔除出队伍和唱出走音的调子更加让人感到屈辱。

  这部充满童声、音乐和朝阳光晕的匈牙利电影提出了很多严肃的问题。比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如,利益和真实之间的抉择;比如,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无形的场让人们长久地参与并维系谎言,谁该愧疚,谁又该承受。

  老师告诉索菲要默唱的时候,语气和蔼,看起来一副“我这是为你好”的样子,她说,你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你唱得不好吧?你看,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很微妙。原本是剥夺你的权利,现在进行了一次巧妙地转化,变成了一种体贴和照顾,既让你能够保有颜面,又让集体不至于因你而失分。原本,作为剥夺者的老师该承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突然之间就挪移到了孩子身上,在那种温柔又坚定得不容置疑的目光注视下,你除了感恩戴德还能说些什么呢?你只能独自怀揣秘密,尝尽耻辱,默默消化。当这一切慢慢内化,或许那些被剥夺者还会自责,就因为自己的问题,才需要老师费尽心思地布置这一切。让无辜着自发地检视自己,并让自己产生愧疚,这样的系统是极恶的。

  更重要的是,老师似乎又并不全是为了私欲,那么,如此一来事情就更加复杂,老师的行为算是什么,为了集体的荣誉?那么如果这份荣誉和成绩是以某种程度上的欺骗得来的,又该如何看待其中的合法性?我们为了利益最大化,可否接受不择手段?

  小合唱这种艺术形式非常有趣,它是一个集体项目,展现某种“团结”和“默契”,这个项目本身成为了一种隐喻,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渺小,保持沉默或者随波逐流地汇入合唱的洪流,但你也可以打破和声。这个小小的合唱团成为了所有人群甚至族群的缩影,你愿意沉默,合谋还是发出真实的声音呢?

  孩子和童声把这个故事演绎成了一个 “童话”——展现了一种阳光的、童真和纯洁心灵的胜利。《校合唱团的秘密》故意省略了大量起承转合,也故意不去展现可能发生的后续和后果,一切到老师败落为止。孩子们在比赛时,所有人团结一致全部“默唱”,突然之间,站在他们面前煞有介事指挥的老师,就被那种“轰鸣的沉默”衬托出荒诞和不堪,孩子们在用这样的方式宣告,到底是谁设计了谎言。这是一种真正的团结,它对应着之前的那些被布置过的,安排过的,虚假的团结与和谐,这抗议远比高声叫嚷的口号更加振聋发聩。无声的惊雷。

  入学的第一天,校长笑着说,“让每个孩子都加入合唱团是我坚持的理念。”这是一种表演性的平等。脱离了现实的理想主义,注定会滋长出虚妄与谎言,更何况这一切还都有利益和虚荣助燃。你完全可以引导不适合于此的孩子去寻找他擅长的领域,但他们却选择了最差的那一种——布置虚假的表象。

  当老师狼狈的退场,孩子们挽手唱起歌谣,那剔除杂质的童声中展现了典型的“童话式”的结尾,但那些省略和留白之中,其实还有着更可怕的东西未被呈现——现实可不是童话故事,如果这发生于现实,一定会带来后果。当我们知道一定会面对后果,我们又会如何抉择?努力比对着口型,耻辱地沉默,还是不顾一切地抗议?有多少人敢于拒绝成为歌唱的哑巴,又有多少人能够不盲目地融入合唱。

  《校合唱团的秘密》影评(七):一部只有26分钟的获奖短片,打了谁的脸?

  文/沈小邱

  匈牙利电影《校合唱团的秘密》(2016)是一个只有26分钟的取材于儿童题材的短片,并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故事主要讲述了新转来的女孩索菲因为喜欢音乐,加入了校合唱团,而合唱团恰好正在紧急备战去瑞士参加歌唱比赛,所以,为了能让这次合唱顺利获奖,音乐老师私下安排要求索菲在练习和表演的时候只要张口,不要出声。索菲的好朋友合唱团的主唱丽莎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且却发现作着同样动作的不仅仅只有索菲,于是,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沉默,而是以另一种方式选择对抗。

  《校合唱团的秘密》表面上是一个儿童题材的视频,其实确切的说是拍给每个成年人看的一堂生动、充满寓意的课。它包含了成长与诚信、公平与公正、教育和友谊。音乐老师觉得一些暂时跟不上队的孩子,可能会妨碍比赛的进行,为了优秀的队员合理的发挥,所以她安排一些孩子们无声的演唱,或许她的初衷并没有恶意、只是希望这次比赛取得好的成功和成绩。然而,孩子的心是澄澈的,他们以为自己就是错的。电影中的索菲更加努力联系唱法、发音。

  “成人只讲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这是前段时间在简书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后来才知道源头是来自电影《后会无期》里的台词。大意就是说人的道德判断水平,随着年龄、经历、思考方式的增长,呈现出从事情的对错到对自己利弊选择的单向发展。这也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形成的一个认知。我们先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它确实是很多人生活中处理事情的方式之一,我们也往往能在身边找到这些真实的例子:

  上学的时候,每到期中、期末学考,考试前一天,老师都会和同学们临阵磨枪的对试卷,明天哪一题要考,哪一题不考,而且还会要求划下来记住咯;在班里,总有几个学生是老师公认的坏学生,对他们有异于别人而特殊对待,每当学校或教育局的领导来班里听课,总会被老师安排去隔壁班或去扫厕所;县里的领导来学校例行视察,校长都会提前安排集体清洁和打扫,老师们还不会忘记警告:不要有任何灰尘和纸屑。

  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有一段很经典的场景,几千多块钱的班费突然不见了,教官就怀疑肯定是班里的学生偷的钱,并在班上让大家投票举发,结果引来学生们的不满,引起集体抗议。

  老师只因为会一题一题的给学生们对试题,那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更顺利拿到这学期的绩效奖金;老师只因为把差等生打发到外边或隔壁班,是担心他们搞砸了自己这堂精心准备的课,毁了自己学年的优秀评选。领导例行视察学校就大扫除,这样学校可以在领导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从而为学校加分排名。教官只因为如此肯定怀疑就是学生偷的钱,他认为这样就可以震慑到学生,快速揪出偷钱的人,从而处理掉这么棘手的事情。

  所以你看,潜规则这个东西,其实早在象牙塔的学校开始,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中。

  《校合唱团的秘密》里,友谊是另一个珍贵有力的表现方式,索菲和丽莎因为音乐,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她们机敏开朗、率真仗义,相互帮助,相互影响。情节紧凑、充满秩序和美感,还有各个转场之间有节拍韵律的音乐元素等等,电影的叙述方式和温和色调,会让你觉得特别的舒服。

  短片的最后,令人意外的一幕是:合唱团在比赛的舞台上,音乐老师扬手指挥时,大家都集体失声了。任凭老师怎样命令和指挥都无济于事。最后,在尴尬的努力无果后,老师气急败坏的离开了舞台,孩子们却相视一笑。在短暂的沉默后,舞台上响起了清脆、悦耳、美丽的歌声。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否决利弊思维帮助自己解决事情能力的方式,但却也不能盲目的用它来衡量事情对错的本质。因为总要有人,为我们自己的错误去承担责任!片尾,孩子们的集体沉默、失声、黠笑的恶作剧,仿佛是在抗争着什么,是音乐老师?还是那个谁?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个人公众号:读写思维(laomu945)

  《校合唱团的秘密》影评(八):天真的残忍

  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讲述匈牙利的一个校内合唱团的故事,片中的小萝莉们非常可爱,童声合唱也非常好听,有种天籁之音的感觉。

  故事情节很简单,小萝莉因为喜欢唱歌参加了新学校的合唱团,不过由于不合适唱合唱,被老师要求在合唱团中不要发声,小萝莉很郁闷,和好友倾诉后,好友仗义执言提出要让所有的人都要发出声音,老师说道,为了大家一个团体过奖,我们要有集体荣誉感,但是,如果我们赢了,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去瑞士玩,我们会是一个最棒的整体。小萝莉们最后决定,在最后的合唱比赛中要以自己的方式表示。

  看完此片,先是对音乐老师讨厌的不要不要的,但静下心来想,其实被孩子们的报复手段惊出来一身冷汗。的确,老师的做法确实有失偏颇,对待那些不合适唱歌的孩子,采用光张嘴不出声的办法其实是挺伤孩子自尊心的,据我所知,国外教育中更多的提倡是个人兴趣的发展,那么整个合唱团中的孩子们都是因为自己的爱好而加入进来的。但是,其实命运有时候会跟你开一些玩笑,你喜欢唱歌却没有好嗓子,他喜欢运动却偏偏身体协调性极差,究竟是天赋重要还是兴趣重要,其实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老师的做法确实有待提高,不过当看到孩子们最后的报复手段,却不得不感叹,这是天真的残忍。

  《校合唱团的秘密》影评(九):谁的利益至上?

  谁的利益至上? ——评《校合唱团的秘密》 对于每个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公民来说,有句话几乎所有人都听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 “人应该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等等。没错,这是党和国家从小灌输给我们的集体意识思想,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以实现,如果离开集体,人的价值就是虚无的。 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呢?没有。所有人都知道“一切以大局为重”,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警言,不容我们辩驳。所以说中华民族追求共性而牺牲个性的传统已是源远流长,这样的习惯已经融入进血肉,成了我们不容犹豫的第一选择。就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部短片,会惊讶的发现自己居然会不由自主的认同影片中老师的做法。也就是说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这才是最令我毛骨悚然的地方,究竟是是谁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影片中的女主加入了学校合唱团,随着比赛将近,她却因为发音不准而被禁止出声唱歌,只能张嘴对口型。她的好友得知了这件事,经过留心观察发现合唱团中居然还有不少人也是只能张嘴不能出声。好友觉得这不公平,便和女主密谋了一个计划“报复”老师…… 我想你应该能够猜出她们用了怎样的方法来“报复”,没错,就是在真正的合唱比赛上,没有一个人发声唱歌,全都是在对口型,由此无声的抗议。影片最后随着全体学生的大合唱结尾,所有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可能没有安排好的那样优美,却极尽动人。他们最后有没有得奖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所有人的个性在那一瞬间表达到了极致。合唱就应该是所有人都出力,为什么为了追求完美而舍弃掉个人呢? 只是这样想总有什么地方不对。从小到大所有人都说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可是为什么影片中大家都愿意为了实现其他少数人的利益而放弃集体利益,放弃去瑞士参赛的机会?那么是老师做的不对吗?可是她为了让所有人都赢得比赛去瑞士,为了不让学生因五音不全而退出合唱团使家长伤心,她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是的,在我们的教育思想看来,这就是善意的谎言),瞒住了其他人,保护了学生的尊严,这点不对吗? 可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矛盾明显的影片却夺取了2016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项?还是因为它隐含了某些更深层次的道理? 其实,它根本就不是一部简单的讨论谁对谁错的电影,而是一声响雷,一记耳光,让我们低下头来重新反省我们现今的思想教育。集体利益真的就那么重要,要高于所有个人的利益,当面对利益冲突时,我们就真的螳臂当车般无能为力?看着属于自己应得的利益被碾压无余,依然还要高呼“集体万岁”? 没错,“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这是写进宪法的法规。我们无力撼动法律,但却可以撼动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在余震之后认真思考,究竟谁的利益应该至上。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连自己的利益都不能保全,那么谁还会去考虑集体那虚无缥缈的利益呢?

  《校合唱团的秘密》影评(十):奥斯卡最佳短片:大人所说的,就是道理,小孩所想的,就是幼稚?

  这个世界越来越有秩序,但却仿佛越来越不公平。

  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固化,这些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却从出生开始就被有所区分。而区分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奥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中,合唱团里的孩子也被“有所区分”。而导致这种区分的,是赤裸裸的利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