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纯真》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纯真》经典影评10篇

2018-02-01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纯真》经典影评10篇

  《纯真》是一部由露西尔·哈兹哈利罗维克执导,玛丽昂·歌迪亚 / 伊莲娜·德·芙吉霍尔 / Bérangère Haubruges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纯真》影评(一):我们对艺术东西深信不疑

  把影片作为一个整体看,毫无疑问,《纯真》是一件艺术品。这我就要说说了,我们总忘了这么个事——电影是一件艺术品。尤其是面对狂轰滥炸的电影市场时,我们拉低了评价标准,对某些马虎的电影说,“还真不错,起码是个完整故事”。这就够了吗?那么电影和文字又有什么区别呢?仅仅是为了将文字画面化吗?

  回到该片,说说我的观影感受

  该片的基调是慢,寡言,由此带来神秘不安担心(我觉得这种感受可能部分源自我们如今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人,与自然联系逐渐减弱,而影片的寄宿学校就建在远离城镇的森林。观众对自然陌生,本来应有的尊敬感演变成对陌生事物感到的紧张害怕,当看见女孩儿在森林里快乐地玩耍时,也难被她们快乐的情绪感染,竟是为她们担心。现在,即使提供给我们《瓦尔登湖》里梭罗的生活条件,也少有人坦然轻松地与自然为伴了)。 作品本身的沉静幽暗牵引着我感受每一片树影,每一声不清晰的鸟叫,每段水流,每一个女孩个性以及属于她们自己的略带象征性的小故事

  感受细微处的冲击力。影片中有无数的象征隐喻。或许我们所获得的比意识到的所获还多,就像看一幅画,你讲讲这幅画,讲不出来,最多跟你讲讲画的是个啥,但我们确信走出一场好画展或者艺术展,一定有所得。

  这就是我们,我们对所有艺术的东西深信不疑。

  印象较为深刻的有:

  亚洲女孩每一个行为一句话中透露出对伊贝卡的依恋。

  腿部轻微残疾的女老师手工制作蝴蝶标本与紫色发带大女孩儿跳的最后一支舞都表现了一根针状物刺向生命殆尽的蝴蝶的画面。

  紫色发带大女孩扔掉手套和玫瑰花,紫发带女孩不愿离开,而蓝发带女孩渴望离开。

  当棺材(隐喻蝴蝶标本的盒子?)一样的长箱子打开时,里面又出现了一个小宝贝儿,干净,快乐,无害。而她的未来呢,会走向何处。

  对来到新学校的成年女孩而言,喷泉与寄宿学校森林的溪流无异,她们是干净无害的天使旁若无人地进入,对陌生的男孩报以脸上最纯真的笑。

  还有许多细微之处的震撼,就不一一列出了。

  总之,看完一部电影,还不意味着结束,一部电影的魅力,我个人认为,更多是在它结束之后,我们抱着改变电影的态度思考它。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完全具备改变价值观以至于人生轨迹作用。 不赞同将其标签为惊悚片。

  我们有个通病,一谈及死亡都认为是不好的、与恶有联系的。片中有女孩溺死,有女孩失踪,可这些都是必然而不神秘的,即便有死亡,也应该剔除了惊悚的因素。而寄宿学校的存在这一环境的设定顶多被称为是实验电影的因素,而不能因为带有虚构的成分而说成是惊悚。

  非要说比较惊悚的一点吧,女孩有的失踪有的溺死,这些从老师的反应来看,却是常态

  说到最后,说说我对开头疑问的理解阅读文字,处理文字的过程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过程,我们局限地用自己的所知来理解事物,囿于自己的经验,这就削减了其冲击力。但是我们接受的和电影工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比书籍更有确定感和方向性,影片带来一眼击中的畅快感。于是,观众的不同感受力催生出不同的观影体验

  “看懂了吗?”反感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不如问“有什么收获吗?” 。

  5月13日补充:

  第二天,在图书馆一本电影杂志上看到这样的内容

  电影大师伯格曼说得非常清楚——“作为电影的工艺基础电影剧本是很不够格的。在这方面,我还有一点说明。即电影和文学无关,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特性和本质总是相互矛盾的。这和人在理智上的接受程式有关。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与人的才能有关,一点点地影响人的想象感情。这个过程和看电影完全不一样。看电影的时候, 我们有意识地使自己准备接受幻象,把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搁置一边,在我们的想象世界中为它打开门路,让一连串的画面在我们的感觉上直接产生作用。

  《纯真》影评(二):一些观感

  Lucile把原著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的几个女孩(红色发带Iris, 蓝色Alice, 紫色Bianca),并按年龄次序分述。

  另一编自同一原著的电影The Fine Art of Love(2005) 虽然只拉过一遍,相比之下这部的风格和解读我更喜欢。画面精致,微冷暗调色衬托各色发带的鲜艳。

  橙色发带Selma是个小bitch哈哈;Iris吮手指可爱

  舞台那一场非常隐晦,除了一句对Bianca说的"你是最美丽的"没有对观众的正面描写。就算不知原著也让人猜疑女孩们作为性奴的可能。bf猜翻墙的Alice可能下场是最好的,可是结尾Bianca在喷泉边和男生嬉戏好像也挺美好的。bf还吐槽她们第一次见男生难道不会惊讶吗,然后我解释她们装作镇定哈哈。

  本片与导演另一部Mimi风格相近,新片Revelution从预告片看来风格变化比较大。

  《纯真》影评(三):她还会记得童年森林里精致的蝴蝶么

  她的成长从来都是敏感

  是一种柔软生物,要细心呵护

  她的成长也是隐秘的

  被小心翼翼地束缚在一个地方,被教导要服从

  她总是是充满好奇

  墙的外面是怎么样的世界呢

  还是茫茫的森林吗

  还有清澈流水

  会遇见什么吗

  会碰到一种叫男孩的生物吗

  尽管有很多疑问

  世界还是美好的

  美好的像盛夏的雨,初冬的雪,新春开出的芳香

  一些事情还没有投照在她头顶湛蓝的天空

  但是

  会有一些微小的阴影,微小的情绪

  妒忌,不满,迷惑,失望

  逐渐缠绕上她红黄橙绿蓝紫的蝴蝶结

  她内心对外面,对未来那么向往

  同时对里面,对过去那么留念

  但是这些情感哪,还来不及在心里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记

  所有的这些情感哪

  都像是晨雾中的森林,朦朦胧

  是拂过面的一缕微风

  在迎上对面那双美丽而又陌生的眼睛的刹那间

  消散在她上翘的嘴角眉梢

  毛毛虫变成了蝴蝶

  轻巧地扇动精致的翅膀

  于是

  说再见了

  女孩的童年

  ===============

  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有很多细节可以参考

  导演用很多隐喻把女孩的成长过程娓娓道来

  那一座学校分明就是女孩的内心

  那一堵墙是父母长辈命令在女孩内心筑起的禁锢

  有的女孩是自己翻阅那堵墙

  有的则是慢慢遵从,让别人打开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不管失败成功她们都将成长

  这是导演Lucile Handzihalilovic继两部短片后的第一部电影

  很不错

  片中还有很熟悉的法国演员

  看了就知道了

  那些纯真的笑容

  美丽地如同天使

  《纯真》影评(四):纯真

  蝴蝶的生命是短暂的,尽管它们是那么的美丽!

  当一群天真烂漫的女孩,就象是蝴蝶的蛹,被紧紧的包裹在茧里,等待着破茧而出的那一天,在她们纯真的心灵里,会萌生出什么想法呢?她们生活在一座远离尘嚣的学校里,高高的围墙外,是漫无边际的森林,她们在那里学习,练习舞蹈等待长大,然后就可以走出去,只有那些特别优秀的舞蹈者被院长选中后,才能提前离开。只有服从才是通往幸福的路,老师告诉她们。然而等待是漫长的 ,而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她们,一个小女孩想划船离开那里,就那么一个大概五岁的孩子,居然会有那么大胆的想法,根本没想到死亡离她是那么的近,船在水中沉了,还记得那女孩就那么静静的盯着慢慢溢出的水,渐渐的淹没她的鞋,无声,呆呆的,于是就让看的人有了抽心的痛。随后一个刻苦练习舞蹈的女孩,寄希望被院长选中,离开学校,当希望破灭后,她爬上了学校的围墙,当站在高高的围墙上,看到围墙外只是一片茫茫的森林时,她也丝毫没有迟疑,跳了下去,跑入森林里就这样失踪了。

  纯真的背后是如此惨烈的死亡,即便是那些听话顺从的女孩,带着惶恐不安走出了学校,在阳光下,她们或许会忘记曾经生活的地方,或许会快乐欢笑,可是象雪花一样洁白的她们,会不会也象破茧而出的蝴蝶那样,只是美丽那么短暂的瞬间呢?

  影片在走出学校的女孩的幸福欢笑中结束,法国的电影就是这样,总会留些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地方,任由你想象,不知这些女孩何去何从,而我能想到的就是她们在学校里最后的一场舞蹈表演,一群蝴蝶快乐的嬉戏着,快乐的旋转着,旋转着,然后倒地死亡!不知为何,这个画面总是交替着出现在那些女孩纯真的面容中!

  《纯真》影评(五):《纯真》:被毒戕的甜蜜故事

  “纯真”(Innocence 2004)在上映的时候,遭到了观众两极的评论不喜欢的人,认为电影从头至尾,都让人恐惧、不安,无所适从喜欢的人则十分投入,认为这是一次奇妙的体验。唯一相同的是,没有人能看完后无动于衷

  一切都像生命一般静谧,然后隐约有了轰鸣的回响,声音不断壮大,向前奔涌,紧接着画面一亮,镜头出现在了激流的水下,水的重力不断向镜头压迫来,水泡的翻涌像是窒息前的奋力呼吸。在失去呼吸的前一秒钟,又被拉出了水面,看到了险些淹没画面的山间溪流。那是一次结束,也是一次开始。生命又归于平静。随着镜头的切换,走入被层叠的树叶遮盖了天空的森林深处,潜入了一个狭长幽暗的地道,微光被地面潮湿石头反射出一条弯曲的通道。地道一眼望不到最深处,只能看到下一个路口需要转弯。走到尽头,是一扇木门。穿梭不息的风声在耳边遥远地轰鸣着,随着画面不断的攀爬而逐渐远去。阳光从窗格倾泻进屋子,把清晨领进了密实的房屋,精致小巧的家具被渡上了鹅黄色的光,让人仿佛置身于女巫的姜饼屋。女孩们打开了地上的棺材,一个小女孩从里面坐了起来。

  一切只是梦境的开始。

  自此,影片的神秘氛围令人陷入一个巨大的迷宫,好奇心牵扯着人禁不住不停摸索、挣扎,像是要从一场难以预料的噩梦中醒来,又被其中神秘的力量束缚着难以脱身。后来干脆就充当了冒险者的身份享受着其中带来的恐惧与发现的乐趣。它有着梦一般难解的逻辑,也有让一切变得理所应当的荒唐,它来自于真实,又如坠云雾。阿兰•威尔莫曾这样解释这种感觉:“电影观众往往处于极为特殊状态,处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中途:像梦一样,电影处于一种有意识的幻觉中,这种幻觉产生于放映的条件本身(黑暗、光束、配乐)。结果,电影可以允许自己摈弃逻辑,它做到这一点要比日常语言容易得多。”电影让看它的人都做着同一个梦,不过每个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画面和声音的配合,让奇异之事变得更加真实,因为它确实存在于眼前。就像影片中棺材中里的小女孩依莉斯,第一次来到这里,充满了好奇,她问:“这是什么地方?”“我们的家”。她后来也问过几次,都得到同样的答案。这不能算作一个满意的答复,却也是毫无破绽的回答。意识最终败给了画面,它让人放弃了对于现实逻辑的反抗。正因为如此,艺术才能让叙述手法变得更加大胆。

  电影改编自魏德金的中篇小说,不过,这更像是一部关于少女的成长,关于导演露西尔•海蒂兹哈里罗维珂自身体验的电影,她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点,在原有故事的框架上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虽然电影是合作的艺术,但是如大多数人认定的那样,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是导演。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导演有各自的讲述方式,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在故事中设置密码,能解读这种密码的观众就能享受其中,因为人们喜欢自己的思想判断与电影相吻合,产生同感,才能有共鸣。人们无法喜欢自己不能认同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另外一些人会感到不快。热拉尔•贝东写过:“艺术作品不是取决于作品本身,而是取决于它所针对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赏识取决于特定的个人,取决于他的过去、他的教养、他的种族、他的环境和他当时的心情”。当看到同样的信念理念,遇到同类的人,人们就能得到存在的肯定。鲁西尔曾经让一些十几岁的女孩子们一起观看这部电影,结果她们都很喜欢,觉得在真实生活中能够遇到相同的事情。当然,这不只是一部关于女孩的电影,也有生命中那些难以解释的谜题。

  如果一定要细究电影的时间背景,应该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时候还要男女分校,社会中仍对女人有着优雅的标准,女孩们主修的课程是舞蹈,舞蹈能让她们懂得优雅。她们通过棺材被带到这个学校,没有人探望,没有人寻找,仿佛被家庭遗弃,却被学校以奇怪的方式选中接纳。不同年龄的女孩,都拥有自己的颜色,最大的女孩带紫色发带,最小的带红色发带。每到夜晚,森林深处就传来轰鸣声,像是野兽的低吼,又像树林的召唤。有一些女孩会循着路灯微弱的光亮,走进森林的最深处,她不会说自己去做什么,见到了什么,也不会有人问。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的按着时间做的,时间却像隐形一样,只有夜晚白天交替时,才露面一小会儿。

  影片从三个不同年龄的女孩的角度讲述:初来乍到的依莉斯,叛逆的艾丽丝和即将离开学校的彼安卡。

  依莉斯是年龄最小的女孩,带红色发带。她带领我们来到这个学校,心怀思家的眷恋,对一切都充满疑问。年龄大些的女孩子教她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要学会顺从,不要吵闹,在这里,外出是禁止的,走出这片森林更是不被允许的事情。女孩之间互相传颂着可怕的传闻:如果被发现离开这里,不仅会被抓回去,还要永远地留在这里为女孩们干活。上课之外的其它时间,她们会在水中嬉戏,在森林里荡秋千、跳舞、玩耍、奔跑,厚厚的围墙阻碍了她们和外面的世界。

  如果你不想让小孩去哪儿,或者做什么,就要给她们讲可怕的故事。这些约束保护她们不受外界伤害,也限制了她们的自由。不过,对于另外一些小孩来说,越是有可怕的故事,就越是好奇,越有探索的欲望。依莉斯试图跟踪彼安卡,却在大房子里迷了路,在黑暗中摸索,看到了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还发现了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图,除了校园的几栋房屋,四周都被树林环绕。她还看到了一个独立的屋子内,一个男人在对一个小女孩说,不要怕,然后拿起旁边的针。依莉斯发现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因为缺乏说明而显得危险,你不知道它只是一件摆设,还是有可能伤害你的野兽,就像你不知道那个男人是医生,还是其他的什么人。你甚至可以依据想象,随便杜撰一段故事。依莉斯不会得到任何解释,能听到的都是女孩间们口耳相传的奇异传说,于是那些影像就愈发的显得耸人听闻。当一切安静下来,她能听到的是更大的轰鸣声。

  女孩子之间不只有互相关心,如果打斗起来,残忍程度绝不亚于两个男孩子掐架,而且越是小孩子,越是对善恶的观念更加模糊。天使的外表下面,她们善妒,斤斤计较,脆弱也强悍。她们比男孩子更加喜欢勾心斗角,以大欺小。依莉斯的到来,使得塞尔玛不再是最小的女孩,摘下红色的发带。她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要说为什么,可能真没什么具体原因,嫉妒总是来无影,去无踪。也许她只是不喜欢被夺走的感觉。所以,我们看到她在树林里用树枝狠命的抽打依莉斯,还满意地舔食着沾到手上的血渍。变成蝴蝶之前的毛毛虫,总是样貌丑陋的,拼命啃噬树叶,谈不上任何美感,不用维持美丽的外表翩然起舞。

  与依莉斯差不多同时到来的劳拉一直都很沉默,她只是说自己会很快离开这里。大多时候,她都蜷在角落里,抱着双腿。没多久,她就乘着小船离开了学校。在岸边不远处溺水。送她来这里的棺材,又成了她离开这个世界的途径。小孩子会经历死亡,那不算是一种恐惧,而是一种奇怪的经历,它不会被忘记,但想起的时候,总像是一场似有若无的梦境,看不清楚其中的许多细节,某一时刻的场景却会不断重现。也许是那天的天气,或者是午饭后朋友说的一句话。我听说过的一个孩子,当年在摸了一只蛤蟆后,认为自己的会中毒死掉,于是一个下午都孤独地坐在小河边,等待死亡的降临。对于孩子,死亡是一个符号,一种仪式,一个不远不近的幽灵。

  艾丽丝戴蓝色发带,已经学习了几年,对自己很有自信。这是个微妙的年龄,一方面她们不再对环境生涩,另一方面她们有个特殊的机会验证自己的能力。校长每年都来一次学校,挑选最优秀的女学生离开这里。这是离开学校最快的方式。她们不需要冒险走出学校,她们有更好的途径,提前蜕变成蝴蝶。艾丽丝就一直怀揣着这个梦想,一心要被校长选中,趾高气昂地离开这里。

  艾丽丝也同其他女孩一样,期待离开学校,看看外面的世界,挣脱这个巨大的限制。不能说这里不好,但是如果有不让孩子去做的事情,她们一定非常想做。这种执着有时是件好事,有时却能让她们折断还太幼嫩的翅膀。艾丽丝就因为承受不起失败的打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窗外的天气变得寒冷,路面上的白雪斑驳,露出斑斑点点的土地。虫儿不再鸣叫了,只有乌鸦扯着嗓子干嚎。森林依旧会传来巨大的轰鸣声。深锁的窗子,干枯的枝丫仍旧遮盖着天空。一只青蛙来不及逃走,被冻在了湖水中。

  艾丽丝选择了翻越过围墙逃跑,当她双脚接触另外一边地面的时候,听到了不属于学校的声音——狗叫和几声枪响。预示着她到达了另外一个世界,是好是坏都是艾丽丝的未来。她的叛逆给她带来了一个难以预料的转折。

  冰雪融化,森林各处的野花都争先恐后的盛开,蒲公英准备好了随风启程,颜色鲜艳的甲虫在树叶上牌来爬去。毛毛虫使劲抱着树枝,到了破茧成蝶的季节。

  彼安卡是这里最大的女孩,安静、懂事、优雅,她代表了这个学校所有的优良传统。难怪依莉斯都非常喜欢和依赖她。她要进行一次登台演出,然后结束这里的生活。不到开演,幕布是不能拉开的,她们要做的就是一直微笑和起舞。她们戴上翅膀,准备一次飞翔。她们会初尝登台的恐惧和失败带来的压力,当然还有赞美带来的荣誉和虚荣。

  演出后,彼安卡偷偷溜下了舞台,终于知道了地下道尽头的木门后面是什么。有时候,苦苦寻找,却发现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彼安卡拿着收集来的那些属于外面世界的东西,体会着逐渐成熟后的萌动和新奇。不过,她的心里也很复杂,她想走出这里,又害怕改变,当走的时刻到来,她又心生无限眷恋。在理查•库克的音乐“Returnto Misty Mountain”中,彼安卡拉着依莉斯的手,最后一次走向了森林的深处。

  两个女老师带着这些毕业的孩子,乘上了离去的地下列车。她们不会看到如何离开的风景,就像她们来的时候一无所知。彼安卡问老师:“我们会遇到什么?”老师只是回答:“你很快会忘记我们的。”学校里又送来一个新的棺材,提醒了时间的流逝。彼安卡被送到了一个明亮宽大的地方,不再有密林蔽日,阳光可以从各个角度照进建筑。天空第一次毫无遮拦地摆在了眼前。彼安卡脱掉鞋子,卷起衣裙,跳进了水池,来自森林深处的单纯让她还不懂得羞涩。她走进喷泉的中央,一个男孩子从另外一边向她靠近。

  彼安卡的童年正在向远方退去。

  画面又沉入了水底。这是一个结束,还是一个开始?

  导演喜欢借助于水的魔力。水在这部影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变化多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女孩子们的生活中。它存在于溪水中,雨滴里,露水上,还凝结成了雪花,最后以喷泉的样子结束了旅程。它包含了女孩们的快乐、满足、好奇、死亡、新生。它是令人惬意的清泉,也是令人压抑的洪流,它代表着时间的脚步,匆匆不回头。远远看去每一刻流动的水并无不同,其实下一刻的水流已经同上一刻的水流包含着不同的水滴。就像那些梳着不同颜色发辫的女孩,不变的只是一根根发带。

  在这个乌托邦式的女校中,最大的女孩11岁,最小的6岁。还有另外一些成年女性的出现。她们有两个女老师,一个是自然老师,一个是舞蹈老师艾勒瓦小姐。前者说话温柔,腿有些跛,后者美丽却很严厉。她们为何出现在这里?她们是谁?是以前这里的学生吗?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她们是女人失败的榜样,虽然美丽却很不开心。在她们内心中还有一部分没有长大,就和这些孩子一样。艾勒瓦老师曾经告诉依莉斯,顺从是得到快乐的唯一办法。可是她却无法从顺从中得到快乐。她无法改变什么,只能在劳拉溺水之后,躲在角落里哭泣。女孩们的时间随着发带颜色的变化,在不断前进,她们的时间却停滞在了这里。

  瓦莱里曾经写过:“电影可以极为出色地满足人类看到自己如何生活的目的和需要。”虽然“纯真”绝不算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它神秘,充满着太多未解的谜团,但是女孩们,曾经是女孩的女人们,甚至男人们,都能从中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的生活,就像从镜中看到自己的走路的样子,从窗前俯视自己从街道中穿行。看到自己躺在棺材中,喃喃自语地说,“再活一次”。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621611/

  《纯真》影评(六):很认真的故弄玄虚

  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一部平庸的电影,它善于唯美呈现,善于表达故事,引人入胜的讲着一个不曾在现实中发生的,没有真相大白的故事。有些时候喜欢这种感觉,卡夫卡般的模糊逻辑对应的是对体制的畏惧感,而这部电影的故弄玄虚无疑对应的是成长的神秘过程,关于少女,恩,清新的味道。

  小女孩从棺材里诞生,孩子们自觉的壮观的集体戏水,大一点的女孩在日落掌灯穿过森林进入古堡深处,都让我觉得这是个魔幻现实题材;直到最小的女孩被同伴鞭打,另外的同伴溺死水中被放入棺材中当众焚化,我才意识到它不会有“哈利波特和他的校友们”那类超能力的外在,它彻底是个隐喻,把少女成长的每一步都刻画在神秘森林古堡之中。

  首先是少女的诞生,有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从棺材里出来是不是一类自然主义伎俩,生死的循环;那位跛脚的自然课老师,她精心培育着的蝴蝶,破茧而出摇摇摆摆的飞出窗口,还有导演无处不用的水,影片开始那些激流泡沫,不正是一群精子在竞游,恩,自然和成长。

  然后成长中的快乐与痛苦,好奇是最大的快乐,也面临最大的窘迫,嗜血的同伴,逃离溺死的同伴,还有Alice的成功翻越高墙,都是对成人世界的探索;无论是男女幼年一定有这样或那样的期待与恐惧,但无论成人后拥有怎样的性格,当初都有那么些或多或少的叛逆,对了,叛逆是成长中不可承受之轻,生命的代价,亦或是残疾的代价,看看那个跛脚的女老师,看着她们强忍着的顺从。

  最后无疑是成长的终结,我的脑瓜就想那会是偷尝禁果,而本片来得更加狡猾,少女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直接建立的肉体关系,而是一种意识的觉醒,它通过窥视来完成。巴别塔里面有个姐姐故意裸体让弟弟们孔望遐想,有个日本妞不断挑逗身边的男人,都不如本片的展现唯美或神秘,或漫无目的。

  至于成长之后会遇到什么,大家都坐在屏幕面前期待,是不是有一个少女成长赞助商,一个意淫苟活的糟老头子。导演还是不让我等得逞,没有因由的让女孩们和男孩在城市广场的泉水中相遇。故弄玄虚吧,不过你我都是成人,该遇到的也都遇到了。

  《纯真》影评(七):带着疑问开始,带着疑问结束

  下载资源的时候,发布者莫名带了 尺度大 三个字,导致我看的过程中都带着不可描述的疑问。看完了急忙来豆瓣求救,发现大家也都很疑惑。

  一开始我觉得是一个变态超级大富豪建造一个地方养着小女孩,以变态心理培养优秀,优雅的女孩,养到大了之后就做不可描述的事,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彼安卡独自去那间大房子是因为...

  但是蓝色发带的女孩有机会被挑选去舞蹈学院,我又开始疑惑了 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小女孩们原来是谁,为什么在这接受封闭的教育,长大了出的去吗,出去了会做什么?

  再看到彼安卡她们去跳舞,我以为那些观众会以拍卖的形式把她们买回去,有人给彼安卡扔花的时候我简直吓尿了。

  最后我猜想的一切都没有发生或者没有在荧幕上发生,大女孩们都出去了,她们又会去哪呢?

  从棺材里出来的依莉斯,光着身子,像新生儿一样,一开始她想要出去,想找家人,慢慢地也不再提,依赖着照顾她的彼安卡,好朋友罗拉溺水而亡,她还不懂得悲伤,塞尔玛用草抽她的腿抽出伤痕也不告诉老师,她也懂得保护,因为说出去是会被处罚的。她的眼里总是不安定,疑惑,迷茫。她偷偷跟着晚上出去的彼安卡,有奇怪的人在给小女孩打针,有奇怪的地图。她爱彼安卡,希望永远和她在一起,彼安卡离开后,来了新的小女孩,她的眼里有喜悦有期待,说好永远不忘记的承诺,时光消逝,终将淡去。

  罗拉说过她不久后就会离开,她不喜欢这个地方,不想留下。她撑着小船,在雨中涨水的湖里溺亡,在新年前夕,躺在棺材里,架在高高的木堆上,在烈火中随青烟离开了。

  发火的砸碎镜子的塞尔玛,挂念着已经走了的曾照顾她最大的女孩,对大家发脾气,用草打着依莉丝叫喊着不要好奇,她也会再迎来新的朋友,告别年长的女孩,慢慢长大,慢慢忘记。

  努力练习舞蹈,希望早点离开的阿丽丝,在选拔中落选,她有性格有勇气,咒骂不祝福她的跛脚老师,失魂落魄几天后,一鼓作气翻墙离开这里,到外面的世界去。

  美丽懂事的彼安卡,循规蹈矩着,照顾小的依莉丝,努力练习舞蹈,她说她不想离开,丝绸手套,玫瑰花,她对外面的世界也是期待的。

  两位老师,是曾经这儿的女孩吗?她们有机会离开吗?她们似乎深爱着也怨恨着这里。

  喷泉,阳光,男孩,一切都还在继续,循环......

  《纯真》影评(八):纯真

  记得么?

  小的时候,觉得爸爸妈妈好高大,长大了,才发现他们也是芸芸众生中人;

  小时候,觉得从家到学校好遥远,现在再去走,才发现原来那么近;

  小时候,觉得所在的小镇就已经够大,总也走不到头,现在才发现,从地球这边飞到那边,也不过12小时……

  什么样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心有多广,世界就有多大。

  有一部电影,一如所有的法国电影那样,唯美而安静的画面,缓慢的长镜头,很少的台词,

  却被称为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剧情片。

  一个小女孩,几乎全裸着躺在一个箱子里送进一幢房子,几个穿白色衣裙的不同年龄的女孩出现在周围,领她进去,给她穿上白色衣裙,互换头上的丝带,最小的戴红色的,最大的戴紫色的。小女孩被告知以后这里就是她的家,在这里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要听话,否则要受惩罚,没有人会来看她们,除了一年一度来带走跳舞最好的女孩的院长。戴紫色丝带的女孩每晚走向丛林深处,却怎么都不告诉她她们去做什么。一切,都令人觉得神秘而绝望。

  于是,有一个戴红丝带的小女孩在雷雨天气里独自在湖里划船,于是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她不想呆的地方;于是,有一个戴蓝丝带的女孩,苦练舞蹈却在院长选秀中未能如愿,唯一的“出去”的希望破灭了,偷偷爬上高高的围墙跳了下去,发现外面还是森林……

  慢慢的, 视角从戴红丝带的小女孩换到了戴紫丝带的最大的女孩,原来,她们每晚去排练一个舞蹈,原来,她们从一个钟摆后面的门出去从舞台幕后出现,为观众而舞,原来,她们的表演换来的钱维系着学校的运营——是的,这是一所森林深处的女子寄宿学校。只是进来和离开都那么特别,来的时候,什么都不带,穿上白色衣裙戴上红色丝带;走的时候,跳完最后一只舞,卸下紫色丝带,坐在黑暗里通行的火车里,穿过无人的走廊,来到市民广场的喷泉边,来到现实生活中,喷洒的水边,开始有男孩的笑容。

  那位女老师说:你们离开这里以后很快会忘掉这里的一切的。会吗?她们在那么纯净的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界里从小小女孩长成女孩,我们看来如此纯真,可小小眼睛里看到的和小小心灵感受到的世界却那么的不同,神秘而绝望。

  这部电影,叫作《Innocence》。纯真。

  《纯真》影评(九):~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总是习惯于对任何带有隐喻色彩的电影做有罪推定,从电影开始淡定的画面中就不由自主地预设着一场凶杀、罪恶、耻辱、伪善,然后安然自若的等待。

  Innocence,Innocence。

  语言的多义性总是为解释带上几分朦胧色彩,Innocence对应的中文有无罪,纯真,无知,无害,甚至还是一种少女般可人的小花,矢车菊——它象征着人格。

  然而无罪的不一定是无害的,无害的也不一定是无知的,纯真这个词,不得不让人有太多太多暧昧的猜测。

  在《纯真年代》中,最纯真的那个梅却无害地让两个相爱的人选择对他们自己的伤害,一切以纯真之名,无声无息。

  而这部电影,却依然是以纯真之名,将我的有罪推定倾摧殆尽。或许这部电影才更适合那个名字吧,The Age of Innocence。女孩子们的成长历程。

  然而,这一次的纯真,想要讲的故事却是关于无知和怀疑。从新生的空白开始,她们告诉你要相信,违反的结果是危险和惩罚。于是The Age of Innocence开始,从辫子上绑起红色丝带开始,每一个阶段都会换上新的颜色,直至时代结束,纯粹的发带被拿去,也没有了高墙的束缚。

  然而这样强制的无知自然也会遭到怀疑,无论出于保护之名或是其它,孩子们自然会有人要怀疑。为什么不能够,选择提前,去看看那个真相,打破那无知,去咬破那束缚的陋茧,破空飞翔,特别是当有被允许的可能性时,为什么还要独自承担未被选上的不甘。早夭的悲哀很淡,歧途的危险很淡,一切都为配合着合适的Innocence而被隐藏起来,只有成人懂得地悲泣遗憾。

  然而毕竟更多的孩子接受了这样的相信,等待了在茧中荒芜而恬静的岁月,在被允许之前。一点点压抑,一点点隐忍,一点点习以为常,一点点害怕失去,还有一点点,一点点仍然记得的怀疑和好奇。终于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同时也要成为被外面人观赏的风景。

  于是那些 Age of Innocence,那些终将遗忘和失去的压抑、隐忍、习惯、怀疑,那些全部的 Innocence,即使像梅那样主动选择的Innocence,再也回不到从前。

  不过是成长,不过是等待,圣经中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然而谁还记得,那些纯真的年代,我们怎样等待,怎样压抑,怎样怀疑,又是怎么样,不知不觉地失去。

  《纯真》影评(十):[森林] Innocence (2004) 身為觀眾,你必須對這則關於少女身體成長的幽微寓言懷抱信心。

  http://www.wretch.cc/blog/craigga/23366459

  圖文並茂詳全文。

  小女孩 Iris 有一天早晨從褐木棺材裡醒來,迎接她的是一群小女孩,Iris 毫髮無傷安然無恙,女孩們看她的眼神比較像是保溫箱外的親朋好友。Iris 來到一個被森林環繞的寄宿女子學校,就是那種會出現大野狼叼著小紅帽的森林,女孩們沒有訪客,彷彿父母因為某種不見得是不好的宗教因素選擇切斷連繫。女孩們以各種髮帶 (ribbon) 顏色區分年紀與階級,最長者 Bianca 繫上紫色,其他女孩為年紀最小的 Iris 繫上紅色,Iris 知道她最喜歡的大姐姐 Bianca 有一天會離開這座森林,屆時將由年紀次大的女孩取代 Bianca,自己也得學習為下一位新生綁紅髮帶。學校只規劃了兩門課程,由漂亮的愛迪老師主持生物課,大部分時間花在說明蝴蝶如何綻放瑰麗,以及美麗的伊娃老師 (Marion Cotillard 飾演) 指導重點學科,舞蹈,校長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傳奇女星 Corinne Marchand 飾演) 將驗收舞蹈成果,並於於焉染紅時帶走女孩們。女孩們課餘時間就學習好好當個女孩,例如溪邊玩水或盪盪鞦韆,生活起居則由似乎在學校待了一輩子的老婦伺候,對於女孩們只能服從。

  對了,這座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只有女孩與女人。

  「愛迪老師好像因為以前逃跑失敗。所以被校長打斷腿做為懲罰。」

  「如果逃跑未遂被發現,就要留在學校當僕人直到老死。」

  「或許這有點難以理解,但服從是賦予我們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徑。」

  這座學校流遍諸多傳聞耳語,以懲罰作為後果的諄諄告誡,烏托邦與外界完全隔絕,女孩們在知識或者禮儀上並不被特別要求,舞蹈動作是否優雅,和白色短裙下含苞待放的雙腿伸展才是苛求完美的督導重點,攝影機許多時間都擺在女孩腰部以下位置,校長和重要人物 (不例外也是女的) 也仔細端詳每位女孩的下巴,肩頸,與近乎男性意淫觀點下被無限放大的雙腿。「本片絕對有某種傾向的戀物主義,但那只是出於女孩喜歡她們的衣服以及髮型。該種戀物主義來自女孩觀點,這讓人們相當擔憂。」改編 Frank Wedekind 短篇小說 "Mine-Haha, or On the Bodily Education of Young Girls",當女導演 Lucile Hadzihalilovic 堅定地為電影藝術辯護,片頭猶如霓虹明滅的電影標題、低頻率音效與片尾 "for Gsaper" 字樣,我們並不會驚訝這位引人爭議的女導演老公叫 Gaspar Noé。

  最後,十二歲的 Bianca 與其他年紀相仿的女孩們離開學校坐上火車,故事絕對不是什麼少女時代集中營,或者某政府單位進行精神分析之非人性機構,身為觀眾,你必須對這則關於少女身體成長的幽微寓言懷抱信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