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咬狗》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人咬狗》的影评10篇

2022-05-17 02:05: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咬狗》的影评10篇

  《人咬狗》是一部由Rémy Belvaux / André Bonzel / 伯努执导,伯努瓦·波尔沃德 / Jacqueline Poelvoorde-Pappaert / Jenny 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咬狗》影评(一):存在主义的冷漠

  人咬狗

  下载的版本是[阳光法国原创组][比利时黑默暴力电影][人咬狗][DVD-RMVB][法语】

  哇,原来是法语,我看的时候还以为比利时语呢——反正我也听不出来

  看来看电影光看字幕,确实有可能发生“中文屋”式的悖论——

  对方说“我想做俯卧撑”,

  但你以为听到的是对方说“我想谈恋爱”,

  于是你说“如果谈恋爱就是谈恋爱的话,那不是耍流氓吗?”

  到了对方那里,人家就以为听到的是“你想玩SM?我手持钢鞭将你打~~打~~打~~~~~”

  人与人的隔阂,不但存在于交流所用的语言、表情、行动中,也存在于人们互相之间的判断和推测中

  有部书名很好,叫做《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没看过,不过作者是电影《断背山》的原著作者

  电影我也没看过

  反倒是最近受毛驴的一篇日志提到的一个牛人女的一篇日志的影响,开始看几篇耽美小说……

  好吧我真恶俗……

  ……不过要说这耽美小说呀,深入……这个世界……进去……那还真会发现一些精品,高雅而不流俗,搞笑而不恶俗,大胆而不低俗……

  (请允许偶使用一个偶像女的日常叹词先:)

  靠!!!!!!

  我还真能扯……

  含泪告诫自己书归正传,嗯哼

  《人咬狗》,很h很暴力,h之真实冷峻,暴力之直接,很有纪实感——当然这片子本来就是玩dv纪实类的形式。不推荐

  纯情女观看。极其。

  整部片子简直是萨特式的,存在主义的,偶然的,没有信仰没有意义的暴力到处……

  全家被杀的小孩房间里,竟然满墙贴着圣斗士海报……

  啊!紫龙的长发多么飘逸!

  啊!车田正美的网眼用得何其出神入化!

  网眼~~E~~~打住!不要胡思乱想!

  看到遇到另一组杀手和摄制组时的情节,我突然想起了王小波……

  嗯哼,到处都有不羁的暴力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世界丰富的杀手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游荡,滋养着记录者的胶片……

  嗯哼,一个边缘化的、心狠手辣的、随时随地能吟惊艳诗句的、富于音乐才华(我们可以幻想成数理逻辑才华)的、生

  活中有个才华女依恋的、游荡在“地狱般城市街巷”的外国杀手王二……

  只是到最后他一念前头念过的诗,就有种感觉要结局了

  果然,主角杀手、介入情节的摄制人员、镜头后面的摄制者,全都死光光

  (这就是传说中的“强奸观众并打死观众谁叫丫的看电影时潜意识就有偷窥癖”吧)

  于是这暴力,这影片,就成了泯没于世界尽头或角落里的一个物件,注定要消失,而滚滚而来的许多暴力正迫不及待的

  把它们赶开、消灭和替代。

  这片子生不逢时,放映很久后评价才甚高,豆瓣上评论都很精到,不多说了

  叔本华说:“伟大的头脑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所以他们才不被当世认同。”

  这是他混了几十年发现自己书揍是卖不出去的牢骚,可以无视,也可以扼腕,唯独不能揍他

  《人咬狗》影评(二):雇工人生

  老病人拉大便在床上,女护士给老病人清理大便,老病人还讽刺她,说我拉的不多,你就没工作了,我拉少了,你还会生气呢…护士非常无奈,但为了有工作,就要忍受大便。为什么要有工作呢,因为有工作,她老的时候才能住院,才能有人在她不能自理时来清理她的大便。

  老病人在讽刺时一定在想:“我他妈给别人擦了一辈子屁股,现在轮到你们伺候我了”。之所以老病人可以毫无顾忌的谩骂讽刺女护士,是因为社会的制度为他保驾护航。

  所谓的高社会福利,让所有旁人都羡慕不已,但是,要想享受这种福利,就相应的要付出代价。大家往往只看到他国的病人可以一边骂护士玩,一边让护士给擦屁股,很牛逼,很羡慕。但是没看到,在变老之前要给别人擦多少屁股,哈哈哈哈

  要不然每年清洁工罢工的时候,满大街都会臭气熏天呢。要是所有女护士都罢工,那全国的老病人都要睡在屎里了。有毛好羡慕的!

  所谓的高社会福利,就是用错误去偿还错误,形成的恶性循环。看似所有的人都是主子,都牛逼轰轰的,其实都只是整个圈子之中一个环节而已,就例如那个动画短片《雇工人生》,你不当擦鞋垫,就别想享受一切。其实都是苦逼

  《人咬狗》影评(三):一些细节和想法

  看完这个电影,脑袋里满满的一堆想法要溢出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好了。

  先从故事来说。男主角音乐学校毕业,吹过小号会弹钢琴,杀人的时候看到鸽子会讲一段生物知识顺便念首诗。对绘画,建筑方面都有了解。去抢钱的路上还会对廉价住宅的功利性审美性做一番颇有见地的评论。他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慷慨解囊请摄制组吃饭喝酒。业余爱好丰富还偶尔打打拳击,帮一个女的找了工作还要留下些钱给小孩买书包。家庭关系良好,是家人眼中的好孩子。这样的人,怎么看都不像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他的残忍正体现在他漫不经心的态度上。

  不杀小孩的理由是没有油水,专挑老人下手因为他们通常有钱。在镜头前熟练地解说着沉尸需要的重物倍数,把话筒贴到被害者后颈录扭断脖子的声音,出院回来给他庆生的朋友惹恼了他,借着试枪套的时机一枪把那人射杀。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杀人狂魔,杀人对他来说,是赚钱的好营生。他不像我们的里昂不杀小孩女人,也不是那个面无表情沉默冷静的大佬。他话痨他没有原则,杀人挣钱是他字典里的天经地义。这个角色的塑造充满着矛盾和冲击力,丰富了故事本身。

  鸽子在电影里出现两次,是是死亡和诗意的象征。

  海鸥也出现两次,一次是他念诗时出现的画面,还有是老太婆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杀手口中的意大利小混混,应该是黑手党吧,最后把他女朋友和母亲都杀了,是报应啊。

  那个说护士喜欢收集他大便的老头,很抢镜。

  餐桌上的枪杀,很经典,尤其是两个女人被溅满脸血还装镇定地坐在那儿。

  拍摄手法上,剪辑没有过度,但这也符合伪纪录片的模式,真实感更强。前一秒钟画面还是那张恐惧的脸,下一秒你就被带进酒吧,家庭聚会,你的思绪和情感不得不赶快调节和适应,是的,这部电影不为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观影思维做引导,你得去适应它。你不是上帝,有着全知视角,你只是个偷窥狂,或许,还是个帮凶。

  再说一些喜欢的地方。有一幕是杀手的生日牌掉了,他让录音师和导演在下面帮着找,他在上面指挥。录音师拿着话筒,所以声音会特别大,而杀手跟他有一定距离,声音比较小。后来杀手对着镜头说话是完全没有声音的,录音师走过来,他的声音才慢慢由小变大。这个设计很巧妙,更具有真实感,身临其境。

  结尾中规中矩,但是其实交代一下是谁完成了电影也不错,如果全死光了,电影是从何而来呢。一部纪录片就要有始有终嘛哈哈。

  如果是我拍结尾,可能我会让导演找警察来,让警察开枪杀了杀手,而导演拍下杀手死亡的过程。

  当然再黑暗点是杀手杀了整个摄制组。但这就跟开始塑造的杀手形象不太一样了。

  总之,强推这个电影。

  年轻人的奇思妙想和尝试。

  《人咬狗》影评(四):它拍摄谋杀,它自己也谋杀

  如果将你放在杀人现场,观看凶手行凶的全过程,同时听他告诉你他的想法和感觉,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你是否能面对他对恶的坦然、他的残酷手法、和他的无罪感?不能面对的原因是什么?你肯定会有想体验这件事的冲动,回答这问题之前,你需要先反思你在道德囚室中的自如程度。

  假设可以用电影的方式,具体来说,用纪录片的方式给你这样一个情境,我们来设想一下,怎么给你?我们要记得纪录片的作者,简化来说,那个肩扛摄影机的人,他以机器来记录,模拟他的眼睛,然后让你观看,替代你的眼睛。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其实是看不见的,我们只知道把镜头对准那把手枪并看着它发射的,是我们的一位现场代理人。对,我们并不在场,这个距离很重要,是一块透明的海绵,通常来说,绵柔度足够吸收大多数人的情感撞击,我们会感到一定程度的恐惧,但内心里还记得,不,我不在现场,我不是凶手。

  因为摄影师——我们那个代理人还没有露面,一直安全存在于影像之后。否则我们怎么能看见这部电影呢?他的安全,就是我们的安全。

  比利时电影《人咬狗》,是一位电影凶手,它谋杀了这种安全感:它让摄影师参与行凶了,让摄影师死去了,所以,观看这部电影,我们也是凶手、我们也最终死去。

  这是一部由几个大学生拍摄的伪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大致的内容是:一个摄制组跟拍一位杀手的生活,记录了他多次杀人、强奸、抛尸的过程,以及他的家人、情人、艺术理念、对诗歌的爱好,以及最后被杀死等等。它采用极逼真的纪录片的影像风格,让观众几乎难辨真假。

  这部电影的惊世骇俗,如果只止于题材,那就不值得说了。它最震慑人心的地方,就在于,它拍摄谋杀,它自己也在谋杀。就是前面我说的谋杀安全感:通过谋杀“纪录片”、谋杀“观众的道德避难所”来实现,它的凶器很简单,就是一台摄影机。

  《人咬狗》采用纪录片的语法来表达,但是抹除了纪录片作者的无辜性。导演、录音师、摄影师等,在常规纪录片中的基本道德是,对现场的不干预、不介入,以保持足够的客观。但不介入本身就是主观性的,这个道德只能存在一种矢量性的正确,而无法绝对达到。《人咬狗》是一部剧情片,它没有纪录片的道德约束,所以能跳出来反讽这种道德:摄制组的人,在拍摄杀手的过程中,与他交流、观看他的行凶,这种现实关系,是电影质疑或嘲弄的对象,在这种现实里,这些人不可能不被杀手影响。

  所以,当这些旁观者开始帮凶手按住孩子的腿脚以保证他们的拍摄得以继续时,便不可遏制地进入了“让谋杀得以继续”的另一重处境。这是一扇门,这一面是安全的房间,另一面则是罪恶的世界,这扇门打开,黑暗扑面而来,安全的光线就被扑灭了。

  这时,除了摄影机还是客观的,没有人能再保持客观。“纪录片”死于此刻,但也实现了客观的绝对值:绝不会再有主观视角、主观选择的存在,只有摄影机。

  这个处境的第一个峰值,在摄制组的人参与杀手的轮奸游戏时出现:录音师晃悠着话筒,强奸着女人,摄影师把摄影机降低、固定,离开它,进入女人的胯下。这时候,现场没有旁观者,只有摄影机还在转动、记录。

  这个处境的第二个峰值,在结尾处:杀手中枪倒下,摄影师抛下摄影机,机器落地,倾斜下来,记录着摄影师逃跑并中枪倒地的场景。人物都死了,摄影机继续运转、记录。直到胶卷用完。电影结束。

  观看这部电影,你会处于极大的反感和惊愕中,但是停不下来。在这部电影中,你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现场代理人,你与摄影机之间没有距离,所以和现场也没有距离,和恐惧也没有距离。

  你的道德优势和道德判定,在这里没有武器或者防御工事的作用,只是一个逐渐崩溃的脆弱系统,你从来没有如此无所遮拦地观看谋杀。更可怕的是,这一切,仅仅是一个虚构故事。

  是的,观看这部电影,你就被它耍了。但是不看它,你却在继续你长久以来无知觉地、安全无虞地耍自己。仅此而已。

  《人咬狗》影评(五):观影笔记:人咬狗

  讲真,我看那么多电影,什么电影都敢看,接受范围还是蛮广的,不管是什么题材什么类型如何血腥如何暴力又如何惊悚又如何闷,就是这么看着去。但是这部电影是迄今让我心理最不适的一部,愤怒恶心晕眩。

  并非是它如何血腥,人家也没有开肠破肚地给你看,也并非它又如何恐怖,而是它整个地挑战了观众。它的挑战,对于我而言,并不是一众影评人等说是以镜头把观众带入主观视角,如同与主人公一样行凶,主观视角这个东西本不新鲜,更何况我在观影过程中是整个抽离的。 影片中一票人等自始至终未曾与我identify together, 应该说,我自始至终未曾与他们他妈的identify together,所以并未觉得自己参与了他们的行凶杀人强奸,也未曾感到所谓内心深处的邪恶种子。

  它挑战我的地方正是它的伪记录片的形式。其伪纪录片的形式将电影拍摄者置身于一个道德的陷阱中,当所记录的主角正在杀人的时候,仍然要保持‘所谓的客观冷静’继续持摄影机拍摄下去,并冷静采访,把杀人凶手比如讲解如何沉尸的具体操作忠实记录,以及整个杀人过程地忠实记录;如果是一个正常人,大约此时至少是走避不及或者报警,即使不能施以援手或者停止罪行。那么此时的摄影机(或者所谓的新闻工作者)的正义性收到了挑战。当然, 就这部影片而言,我们可以说,这是伪纪录片嘛,只是假借这么一个形式。可是当你想到那么多‘真’纪录片其实做的是本质相同的事情的时候,真令人不寒而栗。那么再继续想到那些所谓的电影,战争片也好,恐怖片也好,什么片也好,本质上自然我们都知道是illusion, 但是一旦想到也是一帮电影人们站在一边拍摄一帮编好了的杀人越货强奸抢劫或者不论什么故事,真是幻觉毁灭。

  这部电影其实最多一个小时就够了,够精炼够尖锐够刺激;拖到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就太长了。 至于看到摄影团队参与帮助杀人就索然寡味了,因为此时已经抽离了摄影机的记录视角,而转换为了一个犯罪团伙,只是其中几个人是持摄像机记录而已,忽然就没有了意思。 看到他们入室轮奸杀人的时候,我简直觉得非常distasteful! 本来可以干净利落精确的一部电影,竟然变得如此不体面;本来可以干净利落精确的变态杀人狂,竟然也如此不体面;之前具有的一点点美感,到此已被轮奸磨损殆尽。

  这部片子,确实,我会给推荐,从电影的角度;但是,我想,如果我是电影人,即使我有这样的点子,应该不会付诸于实际,因为除了电影创新和一鸣惊人之外,世界上还有些别的东西会拦着我。此片并无大格局,才华也就到此打止了。

  《人咬狗》影评(六):有些电影就是要让你崩溃的

  看不下去的电影,并不都是瞌睡片。有些是因为内容太刺激。

  比如比利时导演贝诺特 波尔沃尔德自导自演的电影《人咬狗》。

  在看《人咬狗》之前,刚看过香港导演彭浩翔的《买凶拍人》。两部影片都是反类型片,都是低成本制作,都涉及杀手雇人将杀人过程制作成电影。然而,除此之外,它们给人的观影体验却迥若天渊。

  《买凶拍人》充满着荒诞的喜剧气氛:一脸猥琐相的杀手、不知世道艰难的富婆、没能耐的黑帮组织、不得志的电影学院毕业生、专业的临时演员……

  人物如此,情节也很搞:经济不景气,连带着过去的雇主都没钱雇杀手,逼着杀手得主动去联系业务。终于找到个雇主,却要求把杀人的经过拍出来。杀手迫于生计,只好答应。

  这些喜剧元素使得原本沉重的拍摄杀人过程这一情节轻盈了许多。而且影片对于导演愿意替杀手拍摄杀人过程一事做足了铺垫:导演——就是那个不得志的电影学院毕业生——一开始是被杀手胁迫着去拍摄的,而且事先并不知情,以为只是拍个电影而已。之后逐渐沦为杀手的同伙。

  《人咬狗》则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连带着扯出一大堆的疑问:杀手为什么要雇人替自己拍部纪录片?导演及其摄制组为什么会接下这个活?一直到整部影片结束,都没有对之做出任何解释。于是在冷酷的摄影机镜头下,纪录着发生的一切,杀人:杀死看见自己杀人的小孩、杀死身上有些钱财的老人、杀死调戏自己情人的朋友、当着丈夫的面轮奸妻子并杀害他们、杀死别的杀手;抛尸;被杀:两个替杀手拍电影的音效师在枪战中丧命……

  而且,《人咬狗》没有任何让人荷尔蒙爆发的动作场面,你看到的只是暴行之下一幕幕刺目的血腥、惨烈:聊着天的老奶奶吓得心脏病发,喘息着死去;调着情的男人脑门上穿了个洞,溅得旁边的女人一脸血;被轮奸过的女人肚子开花躺在桌上……

  眼看着这种种的恶在发生着,电影中却没有一个人为这些受害者流一滴泪或高呼一声。人们要么是不知情、要么是冷漠地纪录这一切直到主动参与进去为止。哦,忘了。有人替同伴的死亡沮丧过。摄制组中那个叫雷克的人,看到音效师派屈克死在枪战中,很是沮丧了一把,说这部电影是为了献给他的。当看到新音效师佛朗哥又死在枪战中,他又沮丧了一把,又说这部电影是为了献给他的。表情、声音如出一辙。

  这样的电影是尼采超人哲学的最好阐释:一个没有道德、弱肉强食的世界。

  也许它确实接近真相,但令人不快。

  《人咬狗》影评(七):关于杀人的电影

  对于“人咬狗”这部电影只能用另类来形容,如此CULT的片子绝对值得用文字向其致敬,当然最牛的还属于那3个布鲁塞尔INAS电影学校的学生——瑞米·贝瓦克斯、安德烈·贝泽、贝罗特·波维德。用如此低成本的拍摄却获得了比利时当年令人咋舌的票房,该片的战斗力之强可见一斑。

  虽然用纪录片的形式进行拍摄,但总体的拍摄手法并没有太牛的东西,但主题实在是有创意。一个摄影组跟踪拍摄一个杀人犯的生活、感情、家庭,当然还有他的工作——杀人以及抢劫,最终在暴力的诱惑下成为帮凶,甚至也开始了杀人和犯罪,直到在开放式结局里被不知的子弹射杀。

  电影的情节非常零乱,既然是纪录片的形势,那更多地是在白描杀人犯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的思想行为,可所有的一切却并不能说明其爱好杀人的原因,同时也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他杀人冲动本源产生的原因。平时的生活中,杀人犯并非是个穷凶极恶的人,他喜欢音乐、绘画,对友人、亲人、爱人都非常和善,当然他也会偶尔神经质地向朋友开枪,那只是因为当时实在太不爽了。但他杀人和伤害人时又非常残暴,同时也很专业,杀人并没有确定的目的,有时为钱,有时什么也不为,或许只是一时的冲动,甚至只是突发奇想。

  导演并没有试图从生命、人性、尊严等方面去探讨关于杀人的问题,只是用最直观的方法将杀人的过程展示给观众看,但这并不意味着导演就如其影片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漠视生命。只不过在很多时候,人的生命根本不被自己所掌握,因为当杀人根本就不需要原因的时候,是否会成为被杀的目标只剩下概率的问题了。

  正因为电影所透露的冷静和直观,更让人不自觉地开始思考起来,当我们欣赏这样的电影时,内心对于杀人和暴力究竟是处于哪一种态度呢?是想摄影小组的人那样,不知不觉中被其同化,开始觉得杀人与犯罪根本就是很平常的事,当原罪和兽性被唤醒的时候,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是否在于残忍和狡猾程度的不同,前者利用优势的脑细胞可以更暴力和血腥,而后者仅仅是在生存斗争中才会有厮杀行为出现。那人究竟是进化了,还是更堕落了呢?

  主人公有着明显的偏执性格和暴力倾向,有点像“发条橙”里的主角,荷尔蒙发泄方式如此的极端,却又如此的自然,仿佛杀与被杀都只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在杀人中寻找快感和释放能量,于是杀人也就不再需要所谓的理由了。人性可以堕落到如此,尽管电影本身并没有对此进行任何的判断,可镜头里的血腥即便用黑白胶片也无法漂净。更主要的是,社会对于人的漠视助长了犯罪,而犯罪所获取的快感与回报也让无数人铤而走险。

  片名很有意思,的确,狗咬人多数情况下是人惹了狗,除非其患上了狂犬病;而人咬狗,那只能说明其畸形心理的变态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没有原因,没有目的,只有行为本身。

  《人咬狗》影评(八):什么样才是纪录片

  承认是被海报骗的。 本来只是想消遣一下的,结果影片内容是这么的先锋。

  不同的人对于本片有不同的理解。

  看了一些影评,再讨论一些所谓的观众带入感,以及混乱之类的东西,

  我是不太能理解。 因为一开始就我知道了这是一部伪纪录片,并不纠结于他的理论形式。

  片子是几个大学生拍摄的,可谓神作,就形式来说就是先锋的经典,从纪录到出镜,看上去是那么的随意。正如什么是纪录片,反正我知道的许多纪录片是有做作的摆放,还有诱导性的谈话的。对我来说,本片更多的是对纪录片,或则是电影形式的一个批评,和讽刺吧。

  很多人多片子的暴力让人震撼,的确是这样的,因为它是赤裸裸的,没有什么渲染,没有音乐,没有镜头的调度,这就是纪录片写实的特点,让人直观的感受,但是又站在可观的角度。 我更想说的是本片的黑色幽默,可能是导演的年轻本性,有许多调侃的意味,说白了就是爱玩。笛子爆菊花,最后居然是拖把爆菊花,还有一些台词,就观赏性来说实际上还是有的。 年轻还是好,那种玩耍的心态是电影活泼的关键。

  这个片子的形式很特别,像是一部剧情片 又像是纪录片,这么中间形式的可谓电影有了一个新的途径,也许正是这个先锋的形式,让本片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我相信导演本身也是再用片子探讨电影的形式问题,是对电影形式有话说的。

  应该看的一部好片子,本片对审美还是有挺高的要求。 随便说一下,就拍摄的镜头和光来说,也挺有的意思的。

  《人咬狗》影评(九):电影中杀手的多元化

  收集了一大堆影碟,不停地买不停地看,发现似乎永远也看不完,因为买得总是比看得多,发现家里有越来越多的DVD没有看过。这是个解决不了的问题,每次进碟店总有吸引我购买的电影,老片或新片,主流或另类,经典或变态,只要电影产业在运行,产出永远要超过消化。于是我开始停止购买太多的DVD,先慢慢消化家里的存货,既然跟不上节拍,不如随它去吧,另外促使我减少购碟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盗碟的质量江河日下。

  最近翻出好几年前买的《人咬狗》来看,碟商是全美,很早的名牌碟商,早期的碟友应该记得,整个放映过程非常流畅,而近期买回的碟片搁了一个月就开始出现问题。现如今的那些碟商更替越来越快,D9还是D5,质量都没法和以前相比,我的一些老碟收藏到现在依旧很好,反而一些新碟很飞速死亡。加之网络BT下载的风行,也一定程度增加了看片的选择性,如果有一天网络电影在各方面都达到DVD的效果,影碟的历史使命只怕也快结束了。

  《人咬狗》在我手里窝了多少年方才被我临幸了,可见后宫佳丽太多也会埋没了经典。比利时学生的习作能够如此玩转暴力,可见独立思维和创造性在欧洲电影的地位。杀手在电影中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这也证明了暴力在电影中的地位,杀手看似一个远离我们生活的职业,但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他其实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被发现,我们更多通过媒体地报道才知道一二,就如同暴力始终隐藏在人性的黑暗角落。

  不同导演塑造出杀手的多元化,在王家卫的《堕落天使》中的黎明是作为一个杀手只是为了讨生活,当有一天他遇到爱情便打算转行,杀手反而被赋于了浪漫色彩。而在吕克贝松的《杀手里昂》中,一个冷血的杀手居然也可以变得如此温暖而富有爱心,甚至于在性格上也显出某种木讷。昆汀在《低俗小说》中的塞缪尔杰克逊这样一个杀手则充满了哲学思辨,成段成段背诵出圣经。电影中所有的杀手都远远脱离了我们思维定式,而千奇百怪的个性在这些杀手身上显出奇异的色彩。

  在《人咬狗》中的本诺特则远比前面几部影片中的杀手形象更加冷血,他杀人一方面是为了钱另一方面似乎也追求杀人的快感。本诺特选择的对象通常都是平民,为得是不引起媒体的注意,他的思维非常严谨,可以罗列出各种杀人的经验科学,比如沉尸需要加多重的沙石,从成人到小孩到侏儒,从骨质疏松到密度分析。影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来拍摄本诺特的杀人经历和生活,最后拍摄者和杀手产生了互动,一同参与到杀人行为中。拍摄者最初只是跟随记录,到了后来被杀手本诺特引诱,从被动的成为他的帮凶到后为主动地乐在其中,仿佛是在说人对暴力实际是有迷恋的,而且容易被诱发,从最初的畏惧而转入享受。

  杀手本诺特是个有意思的人,他似乎非常博学,艺术涉猎甚广,说起建筑风格和大师如数家珍,而且还善长于音乐,又喜爱绘画,经常还作作诗。这样的人物与冷血的杀手很难联系到一起,但在影片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在生活与杀人之间来回穿行的人,彼此间不存在任何冲突与矛盾,完全溶为一体。本诺特享受杀人并且从中受益,这是他颇为钟意的职业,从影片的交代中可以发现影片的拍摄是由他自己出资的,他非常乐意将自己的杰作记录下来并得以宣扬。

  电影中多元化的杀手形象或者存在导演的艺术加工,与其追究杀手形象的真实性,倒不如怀疑人脑的思维定式,电影中的杀手面目很大程度地对人脑习惯于以偏概全作了否定,这其实并不仅仅是对于杀手的认知上,其实在绝大多数事物的认知上,我们都无从获得全面的信息,因此我们从来看不到事物的真实面目,因为人的认知从来都是片面而狭獈的,所以永远都会有人对某人某事发表意见说不应该是这样的,其实本来就是这样的,只是我们没看见所以就带来了惊奇。电影带给我们的是新鲜,而实际上带来的是我们不了解的一面,因为我们的认知的偏面化,所以也就有了电影上的多元化。

  文:眉间尺

  《人咬狗》影评(十):杀杀人吟吟诗

  那哥们儿喋喋不休的劲儿跟昆汀有的一拼,杀人间隙突然很认真的对着镜头吟诗抒情很让人捧腹,陶醉之余又转而施暴让你的道德意识跟不上节奏萌生

  很多年前看过后我一度以为是真实的,震惊于摄影机竟有如此令现实宽容的巨大功能魅力。后来,我猛然在另一个喜剧片里看到那个“杀手”,原来我是被一种叫“伪纪录片”的电影形式给忽悠了。

  我还清晰地记得,记得当我在另一部电影里看到这个“杀手”时,我又置身于那个黑白映画中,他站在我的面前很黑色幽默地说“其实我是一名演员”。那一刻,一束阳光照进瞳孔,熟悉的谐奏曲涌入耳膜,眩晕中一群海鸟拍打着翅膀飞过头顶,我在荒芜的沙漠上迎风起舞,每一次跳跃都欲奔入清澈的海面。

  -----------------------------------------------------

  人咬狗[1992]

  注:欢迎加入洛阳独立放映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