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道战》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地道战》的影评10篇

2022-04-04 03:34: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道战》的影评10篇

  《地道战》是一部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 / 张勇手 / 刘秀杰主演的一部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道战》影评(一):真实的“地道战”(转贴)

  实际中的地道战是这么的真实残酷

  《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那么真实的地道战是怎样的呢?

  北疃村,位于河北省定县县城东南约60里。

  当年任定南县县委书记的赵铁夫回忆说,5月27日日军要“扫荡”北疃,我们事先是知道的。他说:“七地委当时已预先得到情报,估计到了敌人的‘扫荡’。5月26日上午,地委大约是在赵庄召集了定南县委负责同志开会,研究部署打击敌人的任务。我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地委书记张达同志主持,分区副政委甘春雷同志也参加了会议。会议要求定南县委作好准备,给‘扫荡’之敌以歼灭性打击,并作了具体部署。决定由定南县大队一部配合少量民兵开展地道战,阻击敌人。同时,由分区派一部分部队支援县大队和民兵,在外围打击敌人。”

  这一天剩下的时间,可以想见,有关的干部们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

  当天晚上,由县委书记赵铁夫主持,所有参战人员参加,开了个动员会。县大队、区小队的战士们一听说要在家门口打仗,觉得又有地道作依托,又有分区部队支援,很有信心,士气高涨。会后,赵铁夫带着一个不到30人的区小队去了西城村,留在北疃村的300多战士、民兵,在赵树光的指挥下,修工事、备担架,设障碍物,埋设地雷。赵树光回忆说,“部队、民兵和群众整整忙活了一夜。”

  部队、干部们一忙活,村里的百姓也都知道要在这村打仗了。老人们还有些担心,拉住战士、干部,关切地问:“你们行吗?”战士、干部大都笑着回答说:“大爷(大娘),这回县大队、区小队全来了,咱分区部队也要来支援,您就瞧好吧,非叫鬼子在咱村碰个大钉子。”老人们听了这话,疑虑也去了一多半。于是也忙着指挥家里人“备战”,砌死院门,把家中粮食等财产先下地道坚壁起来,只剩光身子,一有情况,就下地道。村里的孩子们见到这么多八路军出出进进,更是高兴得像过节一样,从村东跑到村西,又从村西跑到村东,并不断交换着各自的见闻。年青人更是忙进忙出,都想着这回弄好了,能把手中的土枪换杆三八大盖使使。

  傍晚,家家户户照例冒出了缕缕乳白色的炊烟,当娘的也照例扯着嗓子叫孩子们回家吃饭。

  北疃村的村民们不知道,明天,这缕缕炊烟就要变成滚滚狼烟。

  夜晚,兴奋了一天的孩子们一想起明天要打仗,一想起说不定能拾到个什么东洋玩意,听着外头时时有人“咚咚”地走过来、走过去,都睡不着觉,在家中大人的吆喝声中,才不情愿地上炕合上眼。睡梦中甚至还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北疃村的孩子们不知道,这一夜,是他们在人世上的最后一个夜晚。

  老人们说,北疃这一仗打得怪,按常理,既然已经知道日本人明天要来“扫荡”这村,那还不早跑光了,给鬼子留一个空村子?这回可好,不但本村的人没跑,周围一些村子的百姓,怕日本人顺道到村里去报复,也都奔着北疃的地道来了。有老人说,事实上,到了5月下旬,定南县只剩下北疃等8个村子局势尚好,别的村站不住脚的抗日骨干,都跑到这一块来了。一位老人说,直至下半夜,街上还有不少人,有背着枪的战士,有刚忙完一项工作,又想起另一项工作急匆匆走过的干部,也有外村来的百姓,正摸黑挨门找自个要投奔的人家。

  《地道战》影评(二):没人评论让我很意外

  小时候,超级爱看的电影!

  记得有次,下午睡觉醒来,发现电视正演呢,可惜是马上结束了。为此还郁闷一阵。

  我从小就喜欢枪。还自己做了好几把,有手枪有长枪。电影里的枪战很吸引我的。

  之所以吸引我更是因为,枪打的巧、打的妙,不是和强大的鬼子正面拼抢,而是利用掩体来打击入侵的敌人,其中的智慧令人拍手叫好。

  头儿和手下的良好配合,也让我感到带劲。齐心协力才能打出精彩的配合。

  地道,也让我感到很好玩!相当与地下城市啊,夸大了说,沾点科幻的边。

  另外,这个战斗,是民间自发的,是自然的。

  总之,是相当值得一看了。

  《地道战》影评(三):人民的智慧是无穷尽的——再观《地道战》的感触

  记不清第一次看《地道战》是什么时候,只记得当时小伙伴们,在看到坏人被好人打败时高兴地拍手称快。

  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地道战》是最精彩最解气的抗日影片,而看过之后内心非常难过的抗日影片是《紫日》。

  那段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日子,很遗憾的,在现代社会被过度消费了,当看到满屏幕手撕鬼子裤裆掏手榴弹的剧情,当得知横店“死掉”的鬼子要比二战真正死掉的鬼子还多,很多人已经开始产生了情绪反弹。

  真的不妨拿出老影片来解一下这乌烟瘴气的毒。

  有人说,《地道战》的主题讲的是人民战争和群众路线。我不是个热衷政治和党国理论探究的人,所以我不发表意见。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部好人对抗坏人的片子,就是讲述老百姓如何在残酷战争中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真实纪录,就是这么朴素,不要上升到太高的高度,否则谁都会诚惶诚恐。

  片子的镜头语言及人物塑造就不说什么了,剧本的节奏把握上,还是可圈可点的,扬抑结合,有张有弛。地道战的战术行形成过程脉络清晰,战斗技巧详实地通过画面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原来地道战是这么个打法!

  原来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看过片子,只要你记得有这样一种人民群众发明的、叫做地道战的巧妙战术,记得华北平原上的革命先烈曾经为了保家为国做过各种努力,那就够了。

  勉怀先烈,珍惜和平。

  《地道战》影评(四):地道战是抗日神剧的鼻祖

  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曾经确定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宗旨。其实,为工农兵是虚的,只为政治才实的。你看《地道战》中那高家庄、赵庄和马家河子都挖起了地道,附近所有的村庄也是每家每户都挖了地道,各家地道相通、各村的地道相连,连成一片,一直挖到了鬼子的炮楼下。那些挖出的泥土都到哪去了?如果泥土不多,当然可以不交待。但这泥土的量太大,足以让每户门前屋后堆起一座座小山,集中起来就是一座大山。这么大的动静,必会让鬼子发现。就算鬼子没发现,但各村的维持会都是由汉奸组成的,会不发现吗?影片也说了:除了高、赵两庄外,都成立了维持会。但影片从头到尾压根就见不到这些泥土。

  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那愚公一家人每天挖一点土,要把门前的两座大山移走。此事感动了老天,老天派两位神仙下凡来,背走了那两座山。在这影片里,乡亲们没有移山,神仙也没来,而是我们的导演直接就给弄没了。比神仙还厉害!

  刚开始挖地道时,人们有理由怀疑炉灶口的地道能否和马槽的地道连接;东家的地道能否与西家的相连;我庄的地道能否与他庄的衔接。因为这需要精确的规划、设计和计算,准确而严格的施工,还有光源和通风等问题,比在地面上凿隧道还要难。没想到我们高家庄的乡亲们“整整干了一个冬天”就完工了,而且还是“从庄里到庄外,里三层外三层”的庞大工程。更难想像的是:每段地道都能做到:“防水、防毒、防挖、防钻、防火”,简称“五防”。听起来有点像海底隧道的设计要求。

  《地道战》似乎要证明:任何不可能的事,领导都能变得有可能;任何困难的事都变得容易起来。就说“防钻”吧,队长高传宝的办法是“在地道口旁边,挖上一个掩体,一杆红缨枪就可以防钻。”你看看,多么简单。

  如果敌人用手榴弹炸洞口,那红缨枪岂不遭殃?不会,完全不会,不是敌人没想到,而是“觉悟”很高的导演绝不会让他们这样干。汤司令在村头发现了三个洞口,即使派下去的伪军一个个被女民兵收拾或逮捕;派下去的鬼子也一个个被击毙或捅死,导演也没让他炸洞口。

  本来挖地道只是为了躲藏,敌强我弱嘛,当然应该躲避求生存啦。如同老鼠躲在洞里,绝不可能攻击在外面的老猫——力量悬殊太大。抗战期间,北方一些地区挖地道躲避日寇是有的,偶尔击毙一两个汉奸日伪军也有可能,但作为一种作战形式就很难使人信服。毕竟地面上的日军有主动权,用围困封锁的方式就可让地下的人受不了;用炸药爆破的办法,可给地下的人以灾难性的后果。但《地道战》却把地道的攻防作用无限夸大,还“发展”出“地面工事”打击敌人。何谓“地面工事”?就是将沿街的房屋,每一栋的门窗都封起来,另凿射击孔,形成“交叉火力网”。

  观众会想:这沿街房屋的门窗封了起来,那平时老乡们自己又怎么进出?这问题影片没交待,但我想:嗨,这还用什么交待!门窗封了,不就从地道进出嘛!从地道进出是有点不方便,而且是每天多次进出,特别是携带婴幼儿的,或者是孕妇产妇老人什么的,有的通道甚至要呈“大”字形上下,很不容易;进出地道是得花点时间,特别是挖在炉灶口的地道,烧饭后需等待其冷却方能钻入。每天煮三餐饭(夜宵不算),每餐煮一小时,冷却一小时,全天下来就有六小时不能钻。

  但《地道战》的安排十分乐观,根本就不需要冷却就直接钻:敌人占领村庄后,整个地面被鬼子控制了,全村的人都在地道里,危急之中高传宝决定从炉灶口突围。但炉灶正用着火——几个鬼子在炖着鸡,不时加火搅拌滚烫的鸡汤。如此火红的灶口,怎么出得去?

  为了抗日的需要,出得去!你看那高传宝不戴任何防护,拉开灶口下的拉板,滚热的火团从头灌下,只见他把头稍稍一偏,躲过火团,再推翻火红的大铁锅,拔出手枪,啪啪两声,两个鬼子当场毙命。接着,全村的男女老少,我想至少也有千把人吧,统统从这火热的灶口钻出,没有一个被烫伤——好像每个人都练就了孙悟空的金刚不坏之体。而且转移全村人如此大的动静,近在咫尺的敌人根本就蒙在鼓里,这需要何等高明的障眼法?

  观众还会想:民房又没有钢筋水泥,怎能作“地面工事”用?怎么承受得了战火?这你不用担心,编导会有巧妙安排:敌人假扮武工队失败后,为复仇,山田队长带领日军倾巢出动,还带来了多门火炮,大有炸平高家庄之势。按高传宝的作战方案,老乡们躲藏在地道里,而打击敌人主要靠“地面工事”——村里的民房。如果村里的房屋被山田的大炮炸倒炸塌,“地面工事”岂不成了泡影?影片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敌人的炮弹全都扔到了空地上,“地面工事”完好无缺,否则又怎么体现接下来的“人民战争”的威力呢——进村的鬼子被我们的“交叉火力网”打得无处逃循。

  这个“网”的特点之一是射击孔非常隐蔽,有的小到只有枪筒那么大。枪筒塞紧了射击孔,又怎么观望寻找敌人?怎么发现瞄准目标?你放心,没问题,只需把枪杆伸出来,闭着眼睛一抠扳机,百发百中——这也是导演需要的。

  按理说,从黑暗的洞里出来会晃眼,需等待瞳孔慢慢缩小、适应后方能看清。所以从洞里出来时,最容易成为在外者的攻击目标。但我们的民兵钻出来,都不需要适应,直接就投弹射击,没有一个是出洞后被打伤的。因为每次民兵从地道里钻出来时,敌人都是刚刚走过,或者背对着洞口站在不远处,于是民兵就一枪把他撂倒。好像民兵们都能“隔墙看物”,未出洞就知外面的事。

  为了需要,场景和时空都可以颠倒。你看那村姑淑英瞅一眼窗外后对老公说:“鬼子进院啦!” 一点也不紧张,好像是一只猫窜进来一样。妈呀!敌人进院子了,岂不是一眨眼就来到面前,但我这一眨眼不得不眨很长时间。只见她老公笑眯眯地说:“好!我去收拾他们!”于是挪开洞口、下洞、钻洞、与老乡打招呼、出洞、过墙、了望、瞄准。这时鬼子还在院子里转悠,好像他家的面积和大观园差不多似的。作战中,不但乡亲们个个都镇定自如,连婴儿也不例外:你看淑英说话时怀里还抱着一个约两岁的幼儿,枪炮声中,这幼儿一点也不害怕,也不哭不喊。

  为了需要,也可以不管地道的光源和通风。民兵们不带手电筒,也不携提灯,却可以在高低不平的地道里快步如飞。须知没有光源的地道应该是漆黑一片,除非佩戴了红外线眼镜方能在黑暗中行动自如;如果只是作为通道或短暂的临时躲避,其通风问题还不大,但全村的人都在地道里,人多就会缺氧,二氧化碳就增加,如果再点几盏灯就更缺氧,人是受不了的。现在旅游点供人参观的钟乳石岩洞,有的也要用抽风机来解决缺氧问题,何况那狭小的地道。

  如果是搞笑片也就没什么,但《地道战》称为“教学片”,若用于军事教学显然很荒谬可笑,用于教育人民群众和下一代才是主要目的,影片的编导要完成领导任务,当然可以创造出一部比《阿凡达》更经典的科幻片!

  《地道战》影评(五):强权之下必有暴击,强权之下必有软弱。

  根据资料显示:中共冀中区党委根据中共晋察冀分局的指示,从冀中区的实际出发,于1942年11月7日作出《关于冀中形势和任务的指示》。指示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广泛开展地道斗争,地方武装的连队改为小连大班制,大班同党政干部混合编组,坚持斗争。

  党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在当时危难临头的基础上,需要下层人民展开“人为自战”“村为自战”,这不光需要人民高度的自觉性还有高度的自我组织能力。人民坚持听从党的领导,结合当地的地窖。地窖是利用土的热惰性而建成的,一般是根据地下水层的深浅在地下挖个圆型或者方型的洞或坑。注意要作好防水、防潮和通风等安全设备的设置,还可以储存酒,一些陈老质的东西。这种古老的储物方式,在北方常见,因为南方的地大多是粘土,水分大。再者南方河道纵横,一不小心挖漏水了,整个地道就报废了。这也是南方为何没有地道战这一说。

  艺术高于生活,来源生活。地道战却有其事,但通过挖地道的方式,我军是胜是败就不好评说了。日军的武装力量远远高于我们当时的,我军虽智勇双全,但能否全力躲避敌人的炮火硝烟,这就不得而知了。

  “只要团结一致,我们就能战胜敌人。”高中答卷有一个诀窍,只有出现,“只要...就...”的语句就是错误。 我们能否战胜敌人,结果来看我们战胜了。但是不仅仅是因为地道战而胜利的,不仅仅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军事力量让我们取得了胜利,还有其他国家的援助和日本自己的因素。辩证的看待问题,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做学问,都该具备这一思想。

  电影里的人物多是扁平式人物,他们出现在剧里,只是为了“表现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甚至简直就是为了某一个固定念头而生活在种种的矛盾冲突之中。比如说电影里的汉奸,他的语气、神色、态度,活脱脱的让我们感觉此人鬼鬼祟祟。这就是为了让我们容易辨认,容易跟随导演铺设的剧情走下去。

  福斯特认为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并且说:“我们大家都在追求永恒的东西,即使阅历很深的人也如此,在一般人看来,这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原因,我们都希望看到经久不衰的、人物始终如一的作品,以作为逃避现实的寄托,这就是扁平人物受到青睐的原因。艺术手段:集中、夸张、巧合。

  此外电影中的氛围大多洋溢着一种浓烈的欢快和胜利感,好似剧中的人知道,冀中平原一定可以守住,抗日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实际上只有我们后人知道,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这其中的细枝末节和辛酸我们一定是不知道的。

  战争带给大家的都是苦痛的,无论是胜利还是战败。曾看过一部电影《希特勒的男孩》里面有句话,“当你攻击的时候,要忘记人性,这样才能发挥你的全部潜能。”当时的德国是这样教育那些要参战的孩子的。实则,战争就是反人性的。战争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它只是国家的纷争,与国民的关系呢?说大很大。但是,与我有关,我就必须为战争而死吗?我就必须看着身边的人死去吗?

  战争,永远是不义的,无论目的是什么。受苦受难的永远是手无寸铁,不知这个国家内幕的老百姓。强权之下必有暴击,强权之下必有软弱。

  我们从该部影片中学的,也许是积极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任何战争,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但更重要的是,在和平年代,永远的反对战争,永远的维护正义。

  最喜欢便是结尾处,无数无数的人民群众,从菜地里翻开挡板,出现在敌人面前。这一刻的胜利属于我们所有中国人。

  《地道战》影评(六):挥之不去的历史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还记得这首红歌吗?对,这就是电影《地道战》中的插曲,每每想起来仍在耳畔回响,画面仍在脑海跳跃。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我们华北平原上就有一项不得不说的壮举,是什么呢?对了,它就是“地道战”

  《地道战》这部影片至今仍让人百看不厌。影片智能双全的高传宝,一片忠诚的老钟叔,还有那个汉奸汤司令以及那个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都在我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片中的那些动听的音乐也如天籁,紧紧萦绕耳际,挥之不去。

  百里的地道蜿蜒曲折,埋伏着的神兵充满了智慧。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虽然他们没有高科技的武器,但他们有最“聪明” 的“土”办法——地道。他们有共同的民族魂——爱国情。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会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不屈奋斗;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和残忍,只要团结坚持就一定能胜利!

  《地道战》影评(七):看老电影必须要明白它想说什么

  我觉得以《地道战》、《地雷战》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GCD抗战的电影,并不是想把自己塑造得有多么伟大无敌,敌人多么可笑丑陋,而是在一种乐观的情绪下努力想办法抗争,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物质条件极端恶劣的敌后战场,不穷尽思虑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当年的GCD在调动民众积极抗战方面绝对称得上成功,否则也不可能在抗战结束后拥有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须知真正能打仗的部队不是苟且偷活养出来的,如若没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以及为理想随时牺牲自己的觉悟,怎么可能在敌方优势武器的残酷打击下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呢?那些说什么GCD不抗日的,那些说GCD窃取抗战果实的果粉们,当你们看到台湾的草莓兵之后,是否对所谓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所反思,也只有靠你们所剩无几的那点良心了。

  《地道战》影评(八):把老百姓推上前线是可耻的

  闲来无事,忽发奇想,又找出《地道战》看了一遍,打的爽快依旧,另一番感想却不由而生。

  前段时间网络流传一张90后在赵一曼烈士塑像旁的照片,几位90后青年因做着各种猥亵动作与女英雄合影被网友好一顿痛骂。这几位的无知自然遭人贬斥,更重要的可能是教育。同时我们是否反思了赵一曼的悲剧,如果再有类似事情发生,赵一曼还会不会受尽折磨后英勇就义?

  对这个问题有位军人朋友曾私下说:“我不敢保证战争一定胜利,但是只要我还穿着这身军装,敌人要想凌辱我的同胞姐妹就得先从我尸体上踏过去。”我想这是军人的情怀,也是责任,而不是把老百姓、老人、女人和孩子推上前线。

  记得越南战争的时候,彪悍甚至野蛮的越南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经常有抱孩子的妇女和十来岁的儿童混入我军阵地,然后启动人肉炸弹同归于尽。正是如此我军最后不得不提交警惕,宁可杀错也不敢大意。反思抗日战争,我们是否也是这样把老百姓推到敌人的枪口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太多关注“一将功成”了,是否接下来改反思下“万古枯”那?

  :此文系个人观影偶感,无关乎政治,炎龙博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谢绝跨省追捕!

  《地道战》影评(九):叫观后感吧

  这部电影我已经十几年没再看过了。记得小时候,电视上经常放这部片子。我是不管看过多少遍,每次看都兴高采烈。每当敌人栽在设计巧妙的地道上,我都欢欣鼓舞,对人民的智慧佩服不已。

  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却难以耐住性子看下去。勉强看下去,心里也在不停地吐槽:挖这么长、这么复杂的地道该是多么巨大的工程量啊!纵使你们男女老少齐上阵,也要挖很长时间呐!你们不用从事生产吗?……你们挖出来的土方怎么处理?你们怎么可能不被敌人发觉呢?为什么鬼子会乖乖地等你们挖好地道才来扫荡?……冀中平原土质疏松,要想不塌方就必须把地道挖得很深,但是深了有怎么防止渗地下水呢?敌人用两台抽水机往地道里灌水,这么大的水量能靠一口井——即使勉强承认这口井连着大的暗流——排出去?……敌人为什么这么笨呢?不会坚壁清野,把地上的一切生产资料销毁掉?不会派兵——要不了几个兵就可以——把守在村子里,等地道里的人食量耗尽不得不露头再轻松干掉?

  因为以上“槽点”,影片表现的故事特别缺乏可信度,显得虚假、做作,像是编造的,以致于我对抗日历史上地道战是否真的存在都产生了怀疑!

  于是我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其中两段摘录如下:

  1945年5月,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里七八十个人打退了1000多个日本鬼子,而且还打死了50多个伪军。战斗结束后他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刘傻子就是《地道战》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电影中,高老忠最后鸣钟向乡亲们报警的时候,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而在实际中,刘傻子也的确牺牲了。[百度百科:地道战]

  看了这些资料,我心里好受了点,其一是因为确认了“地道战”并不是虚构的,电影虽有其夸张失实之处,终究有事实基础;另一方面是对于我最大的疑惑——一众村民如何能在敌人的监视下,隐蔽地快速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有了解答:“一开始地道只是供一人或几人隐藏的地洞,到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户户相联、村村相通、有瞭望孔、射击孔、指挥所,安装有防水、防毒、防毒气翻板的地下战斗堡垒。”事实上,影片对于这一点是有所表现的,一开始,地道的作用只是在敌人来扫荡的时候用以藏身,后来大家才转变思想,凭借地道反击敌人。

  总体上讲,这部电影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很严重的问题。

  先说好的方面,首先,这部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如:为示警而壮烈牺牲的高老忠,对于先进的斗争理念先是不理解、抵触,等到明白之后积极斗争的高传宝,等等;还创造了一些经典情节和台词,如:敌人假扮武工队被识破,“围魏救赵”,“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高,实在是高”,等等。其二,影片的拍摄手法。片中纵横交错的地道的场景,我一开始以为是在一块土地上挖的地道的断面,后来才了解到,考虑这样做成本太高,实际上是在摄影棚内搭景拍摄的,通过镜头和剪辑的巧妙运用,把它拍得像真的地道一样。令人惊叹!我想现在的某些拍“抗日神剧”的人,如果也能在布景、镜头和剪辑上多下点功夫,也许不用靠五毛特效,也能低成本制造出很好的效果。其三,影片的音乐是一个亮点,我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多年之后也许不记得电影情节、人物,也一定记得这深入人心的“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下神兵千百万”的激昂的旋律!最后,这部影片确实实现了它鼓舞民族自信心,宣传人民战争思想的创作目的——特别是在它如此大的观影人次的情况下。

  不好的方面在于其表现手法的拙劣。首先是夸张——夸大人民的智慧,夸大地道的作用,把敌人塑造得很愚蠢。事实上,关于“夸张”,我有两个主张:

  1、如果什么事物需要通过夸张来表现,那么它实际就没有说的那么厉害;

  2、靠得够近,无须夸张,事物自有动人之处。

  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地道战肯定有很多更动人的故事,其中不乏令人振奋鼓舞的事迹。把这些事迹找出来,如实表现,肯定要比夸大的故事更有吸引力。

  其次是不注意现实,表现手法刻板、脸谱化,譬如:所有的敌人都那么愚蠢可笑,所有的百姓都那么英勇无畏毫不退缩,明明是老百姓一个个说话却都像打官腔,等等。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曾给我带来欢乐和鼓舞,虽然如今我再看它的时候,它显露出很多缺点,我也不再能从中受到鼓舞,但依然感谢曾经带给我欢欣鼓舞的它。

  《地道战》影评(十):人民战争——高,实在是高!

  把《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和《地道战》一并重温了一遍,忽然就理解了《地道战》最后的那句话“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这些电影其实都拍得相当精道。

  因为当时的人们,人人亲身经历过那艰难的岁月,所以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却隐含着无限的张力,这不是现在的年轻演员能达到的,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期,没有那样沉甸甸的感触,单纯的表演,无法表达那样深刻的内心体验。

  而从艺术表现来说,这些黑白电影,拍摄手法到现在看来也是精良考究的,还有配乐,民乐、戏曲、大合唱,在在表现着饱满的中国民间特色,这又与30年代的黑白电影不同,虽然,30年代也出产了无数经典的黑白片,却相比之下,少了很多广泛的鼓舞人心的力量,不够恢弘。

  这些黑白影片,早已经达到某种不可超越的高度,从历史意义来说,从文艺表现力来说,都是。

  然而,这样的影片,现在,大约是很难再见到了。没有普遍意义上的主角,每一位村长,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村长的缩影;每一位八路军分队长,都是当时全中国千千万万的八路军分队长得缩影;每一位参与对敌斗争的村民,都是当时全中国千千万万为了生存拿起枪战斗的村民的缩影,这在《地道战》中有着突出表现。

  自小喜欢看《地道战》,最喜欢便是结尾处,无数无数的人民群众,从菜地里翻开挡板,出现在敌人面前。看着一滴滴小水珠,渐渐汇聚成一片汪洋,总有种感动,就像,前一阵,看到各处外国留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在街头挥舞着国旗,高唱着国歌,为祖国祝福,为奥运加油。是的,在战争面前,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不论男女不论老少不论贫富,其实都只有一个名字——人民!

  中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这荣耀,属于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人民。

  还很喜欢那段女民兵在地道里与日军战斗的场景,还想起那部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女人,在战争面前,每一位,也都是捍卫自由和理想的斗士。相比之下,西方女权主义算个P呢。也正是因为这句“女人能顶半边天”,现今中国女性的地位,其实已经上升到某一种高度,也早已超越了西方女权主义的定义。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世界无法理解中国,因为他们没有农村包围城市,他们没有小米夹步枪,他们没有民兵游击队,他们没有麻雀战,他们,没有,如此广大的,4万万人民战争斗士。

  :这些抗日战争题材黑白老片的唯一小小缺陷是,没有真正描述日本军队中国侵略时的种种丑恶形态。这大概是因为,这历史的伤疤太巨大而疼痛,每个中国人,至少当时的每一位中国人,都感同深受,即使不详述,每个人也都清楚知道。只是,不知道,这几十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年轻的孩子们还能理解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