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硅谷 第二季》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硅谷 第二季》经典影评集

2018-02-14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硅谷 第二季》经典影评集

  《硅谷 第二季》是一部由迈克·乔吉执导,托马斯·米德蒂奇 / T·J·米勒 / 扎克·伍兹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硅谷 第二季》影评(一):在硅谷看硅谷~

  房东的刀子嘴豆腐心每次都戳我,要搬家最后又舍不得Richard的时候,最后一刻站出来"I am his girl-friend"的时候,对邻居“发难”: All the best companies were started in unzoned garages, that is why Silicon Valley in one of the hottest neighborhoods in the world! 金毛狮王死傲娇~

  Richard so geek pressed lip to white shake his head speaking. Always want a different company!!!

  印度小哥的rephrase我真是服,冷漠无辜脸码农思维笑砸墙~

  Gifoyle总是提出新的idea带来新的逆转,自建server, 不愧神CTO 神剧情推动者

  太喜欢这剧了,存在电脑里木有舍得删呐

  To destroy something is the absolute control over it.

  《硅谷 第二季》影评(二):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硅谷?

  提起硅谷,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的是谷歌苹果,facebook这几家耳熟能详明星公司,又或者是那两所闻名全球知名学府,斯坦福和加州伯克利大学

  硅谷虽然只占了美国国土面积的0.2%,人口总和也不过500万,但却创造工业史和科技史的众多奇迹,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硅谷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一谈究竟

  一,从硅谷的诞生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与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工业化地区巨大差异。硅谷崛起于工业时代的后期,具体是二战之后,所以硅谷从一开始就跳过了工业时代的很多过程,是一个完全按照信息时代的特征,建立起来的产业中心。更重要的是,二战之后,科技行业发生了两件事对硅谷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事件。第一件事,就是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这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开启。而第二件事就是1948年,控制论,信息论,的诞生。那什么是控制论?看一下如今互联网公司在开发产品中的流程,你就明白了,这其实都是运用了控制论所演变出来的方法。一款产品必须先上线,得到用户对产品的反馈,然后再不断修改才能得到完善,这种通过反馈,不断迭代的产品设计思维也恰恰是控制论的精髓。那什么又叫做信息论呢?字面上很好理解吧,就是关于通信的理论嘛。其实信息论本质上就是一种解决生活中确定性的方法。比如说,如今人力越来越贵,而且我们都不知道人力成本上限在哪,但计算机却一定是越来越便宜,所以把更多的工作交给计算机,交给人工智能就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叫做香农第一定律。我们再举第二个例子,原先,家里的带宽不够,所以我们只能在电视上看娱乐节目,一款节目再流行,全国同时段收视率也不可能超过5%。但随着互联网带宽的增加,节目的传播能力大大提高,这才有了Paipi酱等网红的崛起,而传播渠道容量提升才是其中关键因素。这就叫做香农第二定律。

  好了,谈完时间方面的原因,我们再谈一下硅谷成功的第二个成功秘诀文化

  首先,是对叛逆宽容。叛逆是硅谷的常态现象,这不仅和加州人素来爱冒险,喜欢尝试新东西传统有关,同时也和当地的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在书中就介绍了,为了鼓励员工的叛逆行为,促进整个硅谷地区的技术进步,加州政府对于前公司员工在同行业之间跳槽现象,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甚至禁止公司之间私下里达成相互不挖角的君子协议。这就大大提升了硅谷人才的流动性,同时倒逼大公司去鼓励员工在公司内部创业外界经常对硅谷有一种误解,认为伟大的公司都是从车库文化里中诞生的,其实在硅谷成功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真正的秘诀是在原来的公司和大学里孕育新的公司。

  硅谷文化第二个特点国际化.在硅谷,不仅Facebook这种明星公司在努力全球化,同时即使不太出名的小公司也会在第一时间开拓国际市场。很多公司一开始就是要开发,给全世界人们使用的产品,所以一口气上线20语言版本的产品在硅谷屡见不鲜,这源于硅谷人都自己多元文化的自信。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根据2012年的人口调查,硅谷地区51%的家庭在家中使用的第一语言并非英语,而是他们移民来此地之前的母语。所以很多公司在和硅谷公司竞争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吃力,这是因为你并非是在跟哪个国家的公司竞争,而是在跟全世界竞争。

  硅谷文化的地三个特点是追求卓越。在美国硅谷地区的办公和生活成本远超美国平均水平。而房价更是和纽约不相向下。这就形成了市场淘汰机制,只有那些少数利润足够高,成长足够快的公司,才能占据核心位置,得到更多的市场资源

  上述的这些,是硅谷所独有的特质,也是硅谷成功背后真正原因。

  如果你对硅谷,科技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和我聊聊!

  《硅谷 第二季》影评(三):求你憋再说【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求你憋再说【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因为真的听吐了= =

  #话唠模式开启,不用理我#

  契合时代需求良心剧。

  真的。

  难道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创业不是当下热得不能热的主题么?

  #第一季#

  整体剧情的起伏跌宕合情合理,不矫情不造作的挫折和小进步,相对写实地反映IT nerd是如何被一种叫做 #可能性# 的东西勾引,如何被Erlich怂恿然后踏上这一样一条创业不归路。

  【↑↑为何口气如此官方我真是受不了= =】

  Richard开始从废柴leader做起。

  交流困难表达障碍,码农大神Richard结结巴巴地试图表述清楚自己的意见态度,即使紧张焦虑得一不小心就直接喷吐到对面人的脸上,但你看他那么用力地去尝试组建自己的团队。他蹩脚的演讲艺术、人际处理、quoting in context,是他的短板是他的萌点,也是一个角色真实所在

  lus,Richard平日结巴无能状态与他愤怒燃烧asshole附身的状态简直反差大萌!!

  伙伴们的性格在第一季里都只是初步的展现。

  带给我的感觉就是【既有鲜明特色又不过分脱离现实

  看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他们的角色是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的,不会让人产生单调一维的偏见,他们多维而立体,他们让你无法用一个鲜明的爱恨立场去看待其中角色,因为人复杂的,光影交错晦暗不明,这是我觉得做的最好的部分

  相对而言我想不自量力的提一下BBT。

  我知道这俩没啥可比性。

  我知道那是你们都喜欢的神剧和不朽经典,我当时同样喜欢得一口气看了四季,但是看到四季我已经疲软厌倦的不想继续下去了,也许这就是长篇情景剧的短板——很容易让人产生厌腻和饱足感。

  短剧的好处是,留白空间大,余味十足。

  跑题了,想说的是,同样是在刻画高智商人群,BBT更多的在展示他们的漫画狂热+猥琐好色,并且因为长篇,他们的形象已经被固定下来,Sheldon负责炫耀高智商+神记忆+神经质+万事通+不合群+逼叨叨+不走寻常路+细节偏执狂,而Leonerd负责痴情+蠢萌+死要面子受罪,Howard负责多样变态猥琐+学历被歧视,Raj负责见到女人不敢讲话+跟Howerd窃窃私语+各种争辩。

  you see,固定了。

  我没说特色鲜明不是好事,毕竟这给了我们品尝各种梗的前提,但是有些时候梗被用烂了,就不再那么幽默而吸引人。

  但是SV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其实是恰到好处点到为止的,不让你觉得画蛇添足,反倒让你想要更多更深的去了解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如何把他们塑造成现在的样子

  言归正传我喜欢短剧,尤其是Silicon Valley。

  第一季结尾的展示里,编剧刻意给每个团队都强调展示了【Blablabla…………And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一种很奇妙的暗喻讽刺,你们感受下,如果有精准的一针见血的表述请一定留言告诉我!!!!

  我是真的够= =

  更扯的是当我看第一集结尾的大翻盘时,我真心巨无霸脑洞吓哭了,我当时在宿舍对着电脑笑的一脸狰狞一脸抽搐,舍友很担心我,差点来端水喂药 O__O

  不能再剧透了,于是只好说,

  事实证明了再高的科学技术,依旧无法逃离人的本质。

  #第二季#

  毕竟进入了公司发展阶段,剧情与任务的困难程度水涨船高

  于是多样的窘境和难关里配角们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显然Jared简直是全能型保姆人妻管家,库存有货没给我来一个!!!

  有Javis的错觉,但是相对于那个AI,Jared显得温柔有余幽默不足,友爱有余强硬不足23333.Erlich更多展示了仁义和有担当的一面,Dinesh则显示了善妒的小心眼儿和偏好女色,话说有没有觉得Gilfoyle面谈得很毒、毒得很酷、酷得很贱,贱酷的很傻逼?Gilfoyle身上那股因为自身能力和暗黑经历而屌屌的暗黑气质真是很让人没法讨厌起来。

  面对的问题很现实,关于知识产权的官司从来都不是什么容易的小菜。

  任何设计任何所谓原创都让我觉得有潜在的危险,更别提在IT界,黑来黑去大概是基本技能

  当然每到法律经济术语我就卡壳这真的很丢脸我知道。

  以及,第二季出现的操蛋奇葩多的一比,但多样支线人物的出现显然让剧情更加丰富,让这个平行世界变得更加真实,虽然不喜欢那些配角,但是配角其实是为了丰富主角的形象才来的。

  总之看剧的时候我居然没关注颜值这也是它的特色。

  , 看第二季的全过程我都在忍着把手边任何拿得起来的东西摔到Russ Hanneman的脸上的冲动——因为我知道我只会砸坏我电脑。

  真的没觉得Russ就是出来搅局的煞笔吗!!!

  是来衬托Richard究竟是患有多严重的【脾气自我控制过度】病的吗!!!

  我TM反正是分分钟忍不下去这样的自我为中心的狂妄自大中二病

  要是没有Russ这个煞笔可以少走多少弯路你造吗!!!!

  回复草房姑娘的时候我忽然想说:

  很滑稽你不觉得么?

  按理说我们会觉得创业路上的困难都是特别一本正经的,比如说资金周转不灵别的公司窃取技术(这个的确有)比如说别家公司造谣抹黑再比如说自身内部出现泄密blblabla……

  但是在这里面创业路上绊脚石居然是一个傻逼= =

  可以完美验证那句话: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

  【姚明脸】

  让Russ去吃屎,致编剧。

  以上。

  《硅谷 第二季》影评(四):终于看完了三季

  这个剧的2名主角长得可以。Gilfoyle也很酷。水平很牛逼。所以相当适合科技公司高管拿来YY。然而没有一步登天的牛逼产品,从平庸出色靠的是运营和每一天的脚踏实地。其他人我暂不评价。JINGYAN是被歧视的中国人?我都不知道他除了倒垃圾之外干了啥。

  带着学点什么的心看了片子。然后发现它讲的拉投资就是上演空城计,提高公司斗志也是要上演空城计。真的有用吗?真正的信心是建立在全局的优秀稳定上的。真相是瞒不住的。就如我之前在科技公司的HR MANAGER私底下跟我讲:没有人会因为这些(各种假装有钱的行为)加入或留在公司。人们要的是实打实。

  片子是让我耳目一新想找点共鸣。因为科技题材的剧并不多。满篇的荤段子建议男女生都不要多看几遍,否则你的英文很容易污……

  整个片子没有讲到运营、营销销售和行政人事财务的这些。但这些都是对科技公司非常重要的资源。一败俱败。而在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奢侈品、实业的衰落已经暗示了:任何商业脱离科技都将是死路一条。还有,除非你是专业上的顶尖人士(可以靠做咨询赚钱),如果只有一门专业,未来也是死路一条。

  科技创业公司就是斗技术斗脑子外加还斗体力。比稳定大公司辛苦很多。高离职率。很多HR不知道这样的高离职率在科技公司很平常,只有科技公司的老板才懂得这样的高离职率是合理的,所以一个人从科技公司混个一两年出来,基本只有科技公司会招揽他。这个1,2年的发展倍率是很多大公司无法想象的。不拿风投靠销售,销售风投一起靠的公司我都见过。假如没有多方控制者,可能一个500强出身的人,就把一个创业科技公司搞得超过500强的运营水准也不是梦。然而通常都是有多方控制者。你说这些从科技500强粗来的高管或工程师,他们没有见过完善的体制和运营?你说他们不规范?NO,他们见过的完善体制也许比你见过的完善体制完善得多。所以见再多突破常规的事情也没什么可多抱怨的。事情毕竟还是人做出来的。毕竟在我们的前头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根本来不及回头看。在大公司很容易被煮青蛙。事实上在科技公司,也有很多自大的高管,认为自己是最牛逼的。然而很多显见的不牛逼之处,没有人说出来。只要你还在继续抄袭别人就不会成功。

  《硅谷 第二季》影评(五):我还是安心写代码吧

  转载自个人博客:http://cabeggar.github.io

  虽然第一季只有8集,第二季只有10集,相比其他美剧集数有点略少,实在太不过瘾,但是编剧依然成功地用较快的节奏在这么短的剧集里讲述了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造就一代神剧。在第二季季终之际,在此肆意妄为地评论下剧情。

  无谓的竞争

  不知道是故意把系领带的场景弄这么基,还是一不小心弄得这么基,总之,这两个基的斗争几乎是贯穿了整个第二季的剧情。在Peter Gregory因演员原因退出这个三角关系后,男主角Richard Hendrick开始直面大Boss Gavin Belson,而在Hooli直播拳王争霸赛成为了一个笑话,而Pied Piper直到最后才找到向大众展示自己产品的机会的情况下,两人的竞争从产品层面一下子转移到了法律诉讼层面。

  如果说之前产品层面的竞争还能促进两个公司更快地做出完成度较高的产品来供用户使用,法律诉讼上的竞争则是一下子把商业竞争转变成了撕逼大战。而在这场撕逼大战中,Gavin和Richard都投入了太多注意力,以至于产品本身都被抛在了一边,也难怪到最后两人会一起被自己的董事会炒掉了。在整个第二季当中,Hooli的Nucleus毫无进展,而Pied Piper并未探索出任何可行的商业模式,可以说实际上两者其实毫无建树,把精力浪费在了无谓的竞争上。

  那些装自己最diao的确实是最diao的

  如果要说最后一集的最大惊喜的话,那就是Erlich Bachmen居然写代码了!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Erlich是类似于Steve Jobs擅长商业与营销但是并不负责工程不写代码的人,这一集居然在关键时刻直接上手写代码,真是不懂编剧怎么做这个人设的。不过,Erlich和Gilfoyle这两个在剧集里最喜欢装逼的,此刻看来确实是团队中最厉害的角色。

  不过Erlich毕竟是有过一次成功创业经历的人,从在Raviga募资时代替Richard向Peter夸夸其谈,到在邻居面前义正言辞地提出要求,再到最后亲自上阵写缓冲模块的代码,简直强大到像是Double Steve的结合体,当然其实没强大到那种程度就是了。总是说做人要低调,可是虽然在校园里可能低调的人同时成绩可能很好,但是走向社会之后,越是自信、越是装逼、越是不受挫地去争取各种机会的人,才会变得更强,获得更多的机会与成就。可能在校园里,Richard这样的人会比Erlich更学霸,但是一旦踏上社会,故事已经告诉了我们,Erlich头上才是真正写着“成功”两个字的人。

  剧情分析

  首先最大的悬念是关于Gavin和Richard被辞退后,两家公司的CEO分别会变成谁。如果真的要发生变化的话,Hooli那边的CEO可能会很搞笑地变成Big Head,然而Big Head执掌的Hooli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是令人好奇。而Pied Piper的CEO候选人则有两个,一个是Raviga直接派自己的董事会代表Monica来担任公司的CEO,另一个则是最后说出了“What about me”的那个人——Erlich,这个没有被回答的问题几乎确定了Erlich的身份将会有重大变化,相比之下,在Raviga那边,为Jing Yang募资的时候Erlich给女老板留下了良好印象,因此是有很有可能直接当上CEO的。相比之下,Richard执掌的Pied Piper专注于视频放松的原因只是因为Nucleus先从视频直播做切入,因此跟风,这种商业模式上的决策似乎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理性地说让Richard当CTO似乎才是更好的选择。

  另外,有很多人说Monica会带着她的那一票反水,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为Monica本身并不具有股份,她在董事会之所以会有席位是因为Richard要求Raviga派Monica到董事会来作为Raviga那一部分股份的代表而不是Raviga公司的其他人。说白了,Monica在董事会的所有决策都应当是从Raviga利益来考量,为Raviga服务的,其中并不存在她的任何个人利益。甚至Raviga从Russo那里获得两票后,董事会依然可以只有Monica、Erlich与Richard三人,只不过Monica有Raviga公司的原本一票与后来两票总计三票,并代表Raviga行使董事权力而已。

  最后,有评论提到说这一季很多梗用得没第一季精彩了,我觉得这也是理所应当的。在第一季的时候,为了吸引眼球,这部喜剧用了很多梗花式嘲讽硅谷的各个人物、公司与事件,可是这部剧本身主要地还是讲述在硅谷的一家名叫Pied Piper的公司的故事而已,而不是一个硅谷笑话大杂烩,本身的故事进展,远比嘲讽了哪些公司更重要。

  转载自个人博客:http://cabeggar.github.io

  《硅谷 第二季》影评(六):连看两季之后的感想

  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硅谷,胡乱写一点什么,不然这一天就白看了。

  两季相比之下,没有更喜欢的哪一季,风格的确不同,但是恰好呈现出来的成品都在喜欢的范围内。第一季明摆着搞笑的部分更多,第二季要少一些,这是一个减分点。但是第二季相比搞笑我更关注这间公司的发展,所以对于笑点的关注度会少很多,因此并没有很多人觉得的这部剧差了好多。

  我在这部剧里面最喜欢的角色有三个,这里演员的演绎占50%,角色性格占50%,Peter Geregory:他是我第一季最喜欢的角色,有些神经质,有些自大,但是有着非凡的投资天赋,我很喜欢这个演员的演绎,那种恰到好处的神经;Erlich:不得不承认他比Richard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角色够复杂,演员处理得很好,不得不说他勾引暗黑男女朋友的那一段真心想让他减肥;Monica:无他,每一件衣服都很好看,赏心悦目。

  但是,如果除去演员的演绎这个部分,那么这几个主要角色我无法区分出来自己有什么更喜欢的,这里就要感谢编剧,每一个情节和台词,都把这个自己性格足够饱满而且矛盾的人联结的恰到好处,他们发生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有深意而且让人回味的,并且这个比例高到让我期待第三季。所以,硅谷的剧本太好了,演员又选的好,所以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让我目前弃剧。

  并且,我先推荐所有想创业的,对硅谷抱有幻想的人看看这部,因为这部剧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把创业中哭笑不得的故事幽默的表达出来,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颇为感概。创业,真的不是自己做自己老板那么简单。

  很多人拿这部剧和TBBT相提并论,我觉得两部剧除了geek这一点有可比性之外,其他的可以比较的点很少,一个是science geek,一个是IT geek,而且TBBT最逊色的一点就是角色的复杂度不够,谢耳朵又太过突出,太过中心,不如这部剧复杂。所以,这部剧在我心中的地位远远超过TBBT.

  下面是我的几个印象深刻点:

  让我印象深刻的笑点:等第值,巴基斯坦哥们儿对代码兴奋,erlich如何对几个vc表示不屑的,peter吃burger king,peter追悼会上的keynote等等啊

  当我看到找peter来要投资的人听到他们能拿到投资的时候那种如释重负并且大口吃burger king的时候,真的觉得有些心酸,创业真心不容易,能把自己的企业从死亡边缘挽救回来真心不容易。

  jared这个角色太可爱了,很难想象一个商科男可以这么geek,最后一集的时候他所展现出来的理想主义简直让人觉得可爱又可敬,看到他住在车库真的是心疼。看剧久了会讨厌他的同事每天那么欺负他,明明那么付出的人,可是看到他说出那些蠢蠢的话又会觉得诶哥们儿这不是你自找的么

  russ把酒瓶子按在delete上的时候我想冲进电脑kick his ass...

  新女同事来了搞的那一套,哎,不管是哪里都会有办公室政治的哈

  ig head这两季的发展非常之耐人寻味,一个coding最差的程序员因为两个公司的竞争什么都没干就加薪升职走到这一步,接下来还有所谓的大师跪舔和下一季可能的升职,真心幽默和耐人寻味。

  erlich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在于,他是一个很自私的人,但是他总能在公司最需要他的时候做出非常正确的决定或者十分有帮助性的行为。一开始他非要进董事会和股份的时候我觉得挺恶心的,虽然股份这事儿是一开始就商量好的,但是渐渐的我发现这个公司真的需要他,这种街头聪明很多时候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十分喜欢peter公司的装修和view

  Richard马上就要破产的时候monica向他透露实情,说peter愿意投资你是因为要和gavin作对,扔个几百万对于这种亿万富翁不算什么,他就是游戏中的一个棋子,冷酷但是真实。手中握有资本的多少真心决定了视野和行为。

  再大的公司,拥有再好产品的地方也会有很low的行为,以及所有没变成大公司前说自己未来不一样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预感big head和richard会像peter和gavin一样决裂。

  看待一些实习计划的时候要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一下,因为有些项目比较坑爹。

  在techcrunch上richard被sherry造谣说他attracted的这件事,从无意把她的照片投影出来到最后以非常搞笑的方式解决,告诉我们事情即使眼见为实也不能证明它的存在,以及解决方式的搞笑程度永远超出人类的想象力

  感谢编剧

  jared继续做可爱的小天使吧

  《硅谷 第二季》影评(七):疯子的世界

  大丈夫应当如此 疯子的世界 精神追求

  当他知道自己的公司不行时的表情,或者跟刚刚开始做的时候相比较来说,真的就是把他们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都放在了不可高估的地方,想着他一步一步的成长着,并且知道自己的不行真实的面对着,想着谷歌的说的那句话不作恶的基本原则,宁可放弃什么也不愿意放弃底线的一种做法,实在是让人刮目相看,也许背后的种种理由我们不知道,或者说根本就不用知道只要知道世界上有一帮人在做着伟大的事情来,创造了多少人心中的希望,帮助甚至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你能想象着如果没有网络的日子你会怎么样呢,我们这里的墙太高了,高到我们都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出对这种事情的不满,甚至都不知道怎样做事情能做的更好,越是严加控制的地方越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思想和意识,正是那些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并且不是大众人喜欢的那种人才是创造力的来源,也正是我们看到并且真实的理解了他们的行为和想法。

  说到剧中的人物真的是把我都笑死了,想不到的他们竟然如此的好玩,有趣和好玩到打心底里面敬佩着竟然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票人,一个地方充满了未知并且敢于面对未知,敢于实践着自己的不可以找到可以实现的方法和理由。也慢慢的我们明白了很多敢于表达着对这种事情不断的深入想法,也就是羡慕他们会有如此的好的氛围,不管从那个方面来看待都值得让人尊敬。

  疯子的世界我们不是太懂,但不是疯子的世界我们懂的太多,太多的规矩和约束,太多的枷锁和不可以,可能后来的大家也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黑天鹅存在一样的荒谬。

  《硅谷 第二季》影评(八):做为程序员女友想了解下程序员而看的电视,但是被吸引。。。

  不是很追剧,看了琅琊榜后剧慌,男票在努力编程,感觉自己不被需要。。。嗯 除了百度一下“怎么当程序员女朋友”我本打算看看TBBT了解下nerds的世界。。。但是只看到下载的链接,所以就在等的时候无意中看了这部电视剧。。。硅谷里应该比较多IT geeks吧~嗯 在S01E01中看到D和G说到JAVA,SCALA这些,嗯,我就知道是要看这个,不是TBBT。嗯 看了第二集,我就知道我看到好剧了。哈~不知道女生观众有没有我这样的过程。。。

  言归正传。

  感觉R一开始为了迎合市场去做音乐版权搜索的PP,然后被别人发现amazing的Compression Solution,引起两大对头Peter和Gavin的争抢。嗯 弱弱的问,做为挑剔的IT人,R难道在自己一开始做PP网站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音乐的无损压缩播放和速度么?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会KO掉多少sucks的音乐和视频网站——他想到这个的可能性竟然低于他想一个音乐搜索来迎合市场。so whats a nerds?!不过,相比S01中出现的其他疯狂想创业的路人甲,这样的对比确实增加了戏剧性。有时候就是这样,疯狂的想做点什么,忘记了过程中更有“价值”信息。

  D和G我一开始是不懂他们的区别的,直到J和R开会的时候让他们自己说自己能干什么,我才知道点。一个是搞系统,一个是编程软开。S02中我知道了,G还能自己搭载服务器,嗯,他们似乎买点零件就能建造一个“王国”。哇塞~他们两都超聪明的,比如很嫌弃SWOT,但是听过之后立马拿来分析“let xxx die”,而且看一眼那张黑板就能算出速度不对,而且,可以一本正经的计算800个人要多久,哇,这里除了R其他人都在认真讨论诶。。。G是gay?为什么第一季还有女友?唉~智商高的情商就低了点,他们对Big head的评价就很过份,他们后来不还是要请人么,而且也分了股份,为什么一开始就容不下big head。。。

  嗯 这时候团队中的J和E就十分必须。我还是佩服J发现了这个机会而且不遗余力的打进这个团队,我在S01中看到他那样的被无视,有点怕他变反派。。但是看S02的时候,发现自己想多了,he did it。最后一集,R最先发消息的是他。至于E,这群人中他是最会说话的。搞笑担当,dirty担当,忽悠担当。感觉虽然他有很多不靠谱,但是他是里面情商最高的。像big brother。哈哈~看到R受了委屈立马冲出去打了欺负他的熊孩子,虽然被强烈拒绝成为董事会成员,但是还是会过去陪着R,知道他需要他的支持,哪怕不进去说话。就不说送那个和服了。

  好了,说了几个我印象深刻的点就这样,反正我也是想到哪说哪,说不全的。

  我好奇的是后面的走向。

  01是说发现算法的价值,拿到投资,成立公司。S02说的是和hooli的纠纷还有就是在初期犯的各种错误,当然,也有真正产品的使用。what's next?知识产权纠纷的结束,30万的视频点击率是最好的广告和实力证明。似乎,创业走到这里应该有happy ending了?接下来就是公司内部的“政治斗争”?hooli 换了Gavin,PP换了R,然后他们又争取回来位子?我不是很期待变成这样的局面。要看阴谋论我会看清宫戏。。。有几个可以发展的点:Big head 莫名其妙被广泛认可,他是一个可以写算法、可以编程开发、可以做安全,但是每个方面都不是那么出色而已。他也乐于悠闲~而且 他一直在帮PP哦~希望他不要被洗脑当反派然后在最后再救赎。R被炒了。哈哈~要是hooli的Gavin被炒了然后被聘用到这个团队。。。哇哦~反正满足了Gavin吧?R很难接受的是自己不是CEO,不能掌控公司发展?但是公司的发展感觉他一直也没掌控啊。。。好啦 吃饭去。再思考下。

  《硅谷 第二季》影评(九):互联网创业,这个时代的话题

  创业大概是现在最火的话题。如果你是个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自己没有在创业,或者没有在创业的朋友,都不太好意思跟别人聊天——因为别人都在聊这个话题。

  据说如果你去到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咖啡馆,你一定会听到有人在满怀信心和憧憬地谈论产品、模式、用户体验,等等。等你买完一杯咖啡,你会有种仿佛见证了几家即将改变人们生活的公司诞生——这或许是夸张了点,但这种略带调侃的描述,却又确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现状。互联网创业,早已成为这个时代的话题。

  《硅谷》这部剧描述的便是全球IT圣地硅谷里的互联网创业故事。

  一个原本在大公司里上班的技术男,写了一个视频压缩代码,而这个程序代码,比其他所有的压缩技术都要好。他选择出来自己创业。

  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创业起点。

  有些人是发明了新的模式来进行创业,比如现在大热的Airbnb和Uber,他们采用共享经济的模式来创造价值;而有些人,则是发明创造了新的技术。剧中的主角们的创业,属于后者。

  在中国互联网界,当你创业的时候人们最喜欢问的一句话是——如果腾讯抄你,你怎么办?

  正所谓,在中国互联网有三个东西你是一定要面对的——生,死,腾讯。

  剧中的硅谷,也不例外。你有好技术,大公司自然也想要,尤其是你已经威胁到他们的时候。

  创业的主角们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困难,就是被原东家告了。可能在中国,这不算什么。但在法律更为完善的美国,这是一件大事——你在上班时间生产的东西,所有权属于公司——就这么简单。

  主角们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时,却不想技术的设计方式一时不慎被别人学去了。

  这大概是所有个人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你的领先,其实在大公司面前,并不见得是优势。

  为什么呢?大公司可以调集大量的资源来去赶超你,包括重金招聘优秀的人才,包括更加强大的市场能力,以及承受大量支出和损失的能力。

  个人创业者在这些方面,往往是一击即倒。

  好在现在各类针对互联网创业的投资是越来越多了。你甚至可以在只有一个想法的情况下,完成第一轮融资。有句话说的是,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上天。

  现在很多投资人喜欢说的都是,我投资是投资你这个团队,而非你的产品;只要团队靠谱,产品一开始不行无关系,可以快速试错迭代。

  但残酷而又竞争激烈的市场,不会给你太多试错的机会。因为选择太多,如果用户开始不使用你的产品后,他可能就不再回来了。

  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剧中他们会对那个极限运动的高清转播那么在乎。

  他们都知道,能够流程地看高清视频,是所有人的需求。他们能满足,就是吸引大量的用户,他们产品的名声就能够通过用户传播出去,他们的技术将一举成名。

  他们做到了吗?他们是做到了,可惜一群技术男,要为自己商业上缺失的经验付出代价。

  我很期待下一季创业的主角们在商业和市场上的表现。

  老实说,我相信他们的技术能力。但我们都知道,市场和商业,有时候更重要,尤其是对创业者们来说——毕竟,他们薄弱的资本能力让他们耗不起。如果你是微软,你是英特尔,你大可用三四年的时候去发展完善一项技术,再推向市场。但创业者们担不起这个时间,更可况在推出市场之前,这还只不过是没经过验证的东西。

  《硅谷 第二季》影评(十):我就是想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

  除了都有社交障碍外,背景个性截然不同的宅男们为硅谷梦凑到一个屋檐下开发各种看似无稽的应用。

  这是硅谷第一季开场时的场景。

  之后这部网络创业主题的喜剧一路高涨,主角们势如破竹,在季末凭借意外刺激而来的超现实(...)算法横扫了TechCrunch Disrupt。

  第二季回归之时,这个小小团队就如在上季取得胜利后被警告的那样,将面临比算法而言复杂得多的真实创业历程。而上季在此独特题材的喜剧上取得成功的HBO也将解决之前遭到批评的女性角色过少问题,并进一步扩展此剧的深度和真实性。

  虽然就第一集的表现看,他们在这两方面都挺悬。

  |第一集 E01|

  ::要点::

  音为Yan Jing的华裔实习生终于讲出了一句结构完整答为所问的英文: Peter Gregory is dead.

  ::角色::

  不管是为了解决上季观众们提出的女性角色太少且脸谱化的问题(比如剧中出场的唯一女性工程师——在TechCrunch Disrupt上靠长相让人帮忙写程序那妹子), 还是补上演员逝世后 Peter Gregory的空缺,本剧这位大佬的角色由一个新出场的女性合伙人填补,要比较精确地形容的话——她就是一个女版的 Peter Gregory。

  作为观众我觉得这安排糟透了,先不要说这公司衰成什么样才让每个业绩好的合伙人都活成这种社交怪胎,这位新角色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 Peter的影子,让人无法不随时比较。这种安全牌打得还不如换上一个完全不同个性的角色,开创新风格。

  另外大概出于同样原因(女性脸谱化,不能开玩笑),Monica这个本剧唯一正经人终于也在讲述Peter之死的片段中出现了喜剧效果,将来她的这种片段可能会更多。至少她的戏份会肯定会变多,这点从本集结尾的地位变化也可以看出来。不过这样一来小贾上季遇到过的身份尴尬可能重演,唯一解法大概是他从此扎入内部成为团队管家。

  ::剧情::

  本剧第一季吸引人的就是小反转跟着大反转的剧情安排,这一点在此集中没有什么体现。Monica对首轮估值过高的危害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晰,所以当Richard去找那位被T的创始人征求意见时,我一直以为按剧情安排那小哥会站在另一边,讲个首轮不够没烧到下一轮于是挂了的故事来让主角陷入真实且疯狂的抉择。结果整段剧情就在平铺直叙的压倒性Fxxx中结束了,主角也毫无意外地在第二天跑去重谈条件。

  如果这是部晨间日剧那大家都可以在明媚的阳光下握手而笑了,可惜这是部力图接近真实的喜剧,而滑稽现实就如上季医生所说的总是会后悔的两难。左脚会挂右脚会挂,哪有那么好的有条有理有案例无counter argument的决定给你做。

  ::讽刺::

  本集的闪光点,个人认为,是葬礼上的snapchat。准确地说是CEO来葬礼致辞但重点在强调投资人没后悔投snapchat上,这一幕简直有了上季so-lo-mo和better place的强大讽刺效果。导致后来Gavin说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的时候我差点以为他要顺势在后方投影上放Nucleus的广告影片了...谁知道编剧铁了心要给本集一个毫无起伏的大光明走法。

  说到这个,Gavin出现了金句 :“I don’t want to live in a world where someone else makes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better than we do.”让人击节赞好的厚黑。我觉得他会发展成一个坦荡显露真实邪恶的反派,也就是说,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

  总而言之,本集末战役打响诉讼开始,主角们看上去准备好了,希望编剧也是。

  |第二集 E02|

  ::逻辑::

  一些喜剧的效果,就在于构造了剧中人看来习以为常,但和正常社会的常识不同的逻辑。这点在第二集中有一段,就是Monica的dress ugly to ease pain事件。

  首先,在Monica需要去告诉主角们坏消息时,编剧通过新掌门介绍了一个方法——穿得不性感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这个现实。 这个方法和第一季小贾提出的那个通过反复念自己的名字来迫使对方意识到自己是个人的方法算一个属性,科学指导的无用。

  Monica也和上季主角们一样接受了这个诡异的方法。但接下来,这个梗看似用完后,Erlich突然点破真相——这个方法在他们看来已经是常识性的手法了。接着小贾完成升华一击,即不评论Monica方法本身而是直接进行技术分析——秋天色的人,这款衣服很衬。

  (必须吐槽一下,不,Monica怎么穿颜值都高,但那件衣服着实是丑)

  ::剧情::

  伤感地表示,剧情缺陷和第一集一样,平铺直叙,没什么好玩的地方。一旦魔笛被巨头Hooli起诉的消息传播出去,再加上上轮投资者的撤退,城里投资人的反应完全是预料之中的。Erlich和Richard见他们的一整段剧情都很无聊。

  通过表弟的Bro应用引入意外的一家投资商是个不错的设计。不过我当时看到Bro的出现时,以为小贾会在后来发现和他Bro的另一方多次在Hooli总部签到然后识破诡计什么的。总而言之,就是应用功能性的特点(包括Yo的基本功能,以及后来模仿者中出现的LBS特点等)会推动剧情发展。

  谁知道编辑就和其他大众美剧一样只跟热门提了个概念,什么都没跟着扩展...总而言之,这集比上集稍微现实了点,但作为喜剧的剧情仍旧不够吸引人。

  |第三集 E03|

  Russ边指人边说lemming, lemming的时候我差点开始唱霉霉的《I knew you were trouble》了(参见维多利亚秘密走秀场霉霉的伴唱时段)。

  ::实话::

  喜剧效果之一就是哈哈哈讲什么大实话。比如难以归类的科幻经典银河搭便车系列就用随处实话的方式搓破种种社会现象。在本集里,原来基本由Erlich担纲的坦诚实话完全交给了新人物Russ。

  说到人物,之前一直以为Erlich是映射肖恩帕克(创业者,更为人知的角色是Facebook早期投资人)的,结果竟然出现了完全复制版的肖恩形象,而且一顿狂黑。

  实话就是Russ那段关于盈利的部分。也就是说,不能盈利,一旦开始盈利别人就有收入数值的预期,而且你永远达不到那个预期。盈利的话就会被实际地算小的可怜的回报率,而不盈利就一直在pre-revenue阶段,永远有大故事有高估值。

  [注:之前在某篇《Shopify & Etsy | 电商服务和电商平台的殊途同归》里非常naive地吐槽了这两家IPO的公司连年亏损的问题,我真是naive]

  ::摩擦::

  本集向现实性和深度迈进一步。和之前的对外正反两派对抗,对内小打小闹不同,主角将开始忍受”全美最差“那家伙作为战友(or团队一员)的指导。

  挺有趣的,Richard说自己不要做需要做的事而要做想做的事,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需要忍受和怪异投资人磕磕绊绊的摩擦型合作。 之前他们只需要面对大公司的打压,解决程式搞到钱,而现在,主角队将明白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有理想队友,相处和谐的投资人,更惨的是,他们将和这样的投资人磕磕绊绊地携手去面对各种挑战。

  接受不完美从而去创造理想结果吧。

  [注:转款没到位有点bug了。条款这边有小贾把关,不应该搞到城里人人都知道他们选了Russ结果连钱都没拿到的地步。对方要是狠一点可以一直压着钱,直到下轮投资明确后再汇过来占股份吧]

  ::梗::

  Erlich开头的那个“independent->business->man”真是非常具有他风格的强调。加拿大人(Gxx)的“you didn't leave your drink unattended did u”和后面的“except sorry”也是独具特色的反讽。 Richard在和Russ吃饭时的那句“do the math”之后竟然一板一眼地开始算回报率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总之主角们到了这季都已经发展出了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笑点。

  印象深刻的一点是Richard这个宅男竟然能在茱莉亚的作品梗上力压小贾,蛮好玩的。

  最后,可怜的华裔男Jing Yang又被黑了,顺带一提,他这集其实出镜了,各位应该有看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