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愤怒》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愤怒》经典影评集

2022-04-05 03:0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愤怒》经典影评集

  《愤怒》是一部由詹姆斯·夏慕斯执导,莎拉·加顿 / 罗根·勒曼 / 崔西·莱茨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愤怒》影评(一):影片压抑,叙述简单,不喜欢这个风格。

  影片压抑,叙述简单,不喜欢这个风格。

  女主莎拉·加顿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清新美人,气质干净可人,金发飘垂。她在电影《大都会》中因为自己优雅老成的韵致异常出挑。美貌与实力并具的她,必将成为好莱坞备受瞩目的明星。2012年,在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的电影《大都会》中,获得和罗伯特·帕丁森、萨曼莎·莫顿合作的机会。她本人也因为此片获得了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加拿大电影最佳女配角奖[3] 。这一年还在迷你剧《圣殿春秋》的续篇《无尽世界》中饰演了一位有魅力又聪明的女孩Philippa[15] 。

  2013年,她和杰克·吉伦哈尔、梅拉尼·罗兰一起主演了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电影《宿敌》[8] 。她也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吉尼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愤怒》影评(二):Indignation

  Indignation

  imply, indignation can be defined as anger that is caused by something that is unfair or wrong.

  这是维基百科上对indignation简单定义的节选。

  既是口耳相传的荡妇,也是晃动小腿的少女;既是衣冠楚楚的校长,亦是令人作呕的怪物。用绝美的温柔意象洗濯眼耳口鼻,爱意无定,孤独长存。

  这大概是豆瓣上对indignation短评里最到位又很优美的一句评价吧。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朝鲜战争,但对于美国当年的时代背景还是不能很清楚地感受。1951年的美国,在恋爱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和上世纪的中国的很像,包括现在仍然存在。其实我有些难以想象思想如此封闭的美国人的存在,毕竟这个国家现在在世人的眼里是极度崇尚自由的。

  首先是对衣冠楚楚的禽兽校长的介绍。男主刚上大学换了个寝室被叫到校长室谈话,询问他的宗教信仰、社交关系、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他的信仰和人格进行了人身攻击。好吧,简单地说,就是认为男主换寝室是由于他错误的社交方式,和室友闹矛盾选择逃避,并且没有宗教信仰,信仰一个在当时被人唾弃的哲学家,而其实这位哲学家和男主一样,只是在当时的时代里思想太超前了而已,先进的思想总是不被理解且遭人唾弃。我很难想象美国当年是这么个样子,现在放在中国,你换寝室了校长根本不知道,你可以说一个大学那么多人他干嘛要关心你呢,也对,这种置之不理和对你行为的包容与对自由的宽容还是不一样的。那么,我想说说我高中发生的事情。和很多高中一样,我们干了什么基本上都在学校的眼皮子底下,如果你在作文里写了些可能变成零分作文的话,是一定会被叫去谈话的。当年我在走廊上玩魔方结果一下撞见了我的班主任,然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当然班主任对我还是很温柔的语气的,像我这么懦弱的人也不敢违抗,只能在心里暗暗诋毁。。玩魔方明明是开拓思维的游戏,多玩玩说不定我还能多做出几个题好吗?我们班主任曾经对我们说的话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的班里你不要有自己的思想。这已经是对思想自由赤裸裸的攻击了,然后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约束被认为是当下最好的教育方法。

  当年的美国教育在这一点上和现在的中国高中非常相似,当然他们并不是为了学生有多么好的成绩,而是打心眼里觉得你们就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定。影片中男主和校长的这一段对话几乎是全篇的最大亮点,新思想对迂腐和控制的顽强抵抗。其中,男主谈到自己非常厌恶学校的一个规定——每年必须参加40次每周基督教传教。最后谈话以男主被阑尾炎折磨昏迷结束。

  后来在另一位学霸的眼里,和校长的相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校长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你看他并没有让你搬回原来的寝室。但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你和他争论这件事是个大错误。关于传教,我们通常都是花钱雇别人上的。这为学霸俨然是另一幅姿态,他对思想上的控制早已习惯,选择不当面抵抗,而是暗地里想办法解决,这似乎是一个有情商的做法,我不得罪学校,也让自己舒服。而看待事情也是更多地看中结果,即校长并没有让男主搬回原来的寝室。而男主更在意的是校长对他无形的压迫和侮辱。显然我是和男主一样的性格,但是由于我从小被灌输不要轻易惹事的思想,比起男主,我是个很懦弱的人,我会在背后默默诅咒他 :)但必要时,是需要牺牲一些来换取自尊的。

  第一句话,口耳相传的荡妇,晃动小腿的少女。说得隐晦一点,女主其实是一个非常理解男主并且愿意倾听他讲述自己经历和他一起携手的这么一个女孩子,喜欢看书,喜欢文学。然而她对情爱之事毫不避讳,这便成为了当时时代里他们爱情的阻碍。男主的母亲第一次见到女主,看到了她手臂上的疤,母亲说,自杀过的人经历过很多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而通常都是和他们的家庭有关的。于是母亲拿不和父亲离婚这件事威胁男主离开那个女孩,并且要求男主发誓。这时,先前勇于和校长反抗的男主瞬间无力,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变成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也许也有别的原因,他非常痛苦地答应了母亲。这种桥段,在中国电视剧里见过太多了,很多人说这很老套,但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在发生的事情——父母干涉孩子的恋爱交友,并且施加压力加以威胁。这件事如果换做我,我实在想象不到我会怎样处理,但是,比起男主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我很自私,所以我会选择反抗母亲,那你们离婚吧。感情这种事情,我始终认为只有恋爱双方的当事人才能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外人以任何理由的破坏在我眼里都是没有道理且应该自我反省的。我记得男主在答应前说过数次,you don't understand.

  最后的影片的结局,没有过多的意义,这样一个背景下的爱情,不可能像青春偶像剧里那样美好。

  下面说说李米的猜想。这是一部我看过了很久的电影。相同点,都是大时代下的悲剧爱情故事。这个片子关于剧情我就不说了,作为生活在中国的我们,能更好的感受到电影传达的悲情。而时代和道德准则带给现在年轻人或者老一辈敢于反抗的人感情上依旧是存在着很多压迫和束缚,想起一个真人的故事,一对夫妻结婚好几年,三十多岁的没有要孩子,女生便被邻里说闲话,生不出孩子?这个男的真可怜,在外面上班这么辛苦,老婆还生不出孩子。 世界上就是有这种爱管闲事的傻逼,认为结了婚就应该生孩子,就和你老公家暴你依然理所当然一样。

  在这个时代里,无论你像男主一样活着或者是像另一个圆滑的学霸一样活着,都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我会始终站在男主这边,我认为这是时代进步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反抗之人必须的牺牲。想起男票昨天和我说,长辈说他很善良,他觉得这是认为他幼稚。我始终对长辈们对我的嗤之以鼻表示嗤之以鼻,并且希望多年以后,我还可以坚定地这么说,这么做。

  《愤怒》影评(三):愤怒

  最开始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其实是拒绝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下载下来了,在电脑里放了好久才看,但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非常喜欢。

  电影的前半段我并没有太认真的去看,也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电影的后半段真的很打动我。我喜欢男主角和女主角约会时,紧张、惊慌失措的样子,我喜欢男主角和校长争执时的固执、坚持、百口莫辩的感觉,我喜欢最后男主角得知女主角离开时的难过,又被校长“污蔑”时的愤怒。

  刚开始看到这个标题,打开电影的时候,以为会看到一个类似于反抗社会,对抗现实不公的故事;看到电影的前半段以为是一个大学生通过艰难的学习生活,各种压力压迫之后终于成为人中龙凤的故事;但是到最后出乎我的预料,其实电影是以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为线索讲了一个唯物主义的男主角在父母的压迫,同学、校长的猜疑与侮辱下追寻自我,最后由于现实社会的残酷,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其实这里的男主角并没有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他就像我们现实中的处于青春迷茫时期的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坚持,有着自己的爱好,有着自己的烦恼,也有自己爱的人,他被这些现实问题困得死死的无法挣脱。我认为如果男主角不在大学里发生这些事,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的受挫,因为他很独特,却并不圆滑,正如校长说的那样,面对问题他也大多选择逃避,我想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个人认为除了前面一小部分节奏有些慢以外,整个电影的叙事节奏非常好,故事也非常好,可以让人带进情绪(至少是我带进了情绪)去看,我真的非常喜欢。

  《愤怒》影评(四):不现实的青春

  随着影片奏起一段忧郁和压抑的背景音乐,其中浓烈的感情色彩逐渐渲染开来。紧接着,男主角marcus的角色形象也随之被塑造——性格压抑且忧郁的情绪化年轻男孩。从影片开端在父亲的肉食档口工作,再到大学里认识女主角olivia等一系列桥段中,marcus的恶性性格都变现的十分明显,简单的讲,男主角是一个叛逆少年。 影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当Marcus知道Olivia因为精神崩溃而被送进精神病院时,Marcus收到了巨大的打击,精神状态也在崩溃的边缘徘徊。随后影片缓和地奏起了一段背景音乐,伴随着marcus从室友的喧闹声,寂静的图书馆走过。这一段中,使用了许多的中景和近景,而背景是marcus熟悉的图书馆,这样的镜头,将marcus内心的忧郁和压抑以及其内心的矛盾表现的无比浓烈。背景的搭配从主观上看似乎的确是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果以近景和中景的角度为主要镜头来欣赏marcus的情绪化和内心的矛盾的话,那么背景的搭配看上去就不是理所当然的了。近景,中景和背景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集中在了marcus身上,深沉而明显得表达了marcus存在于矛盾之间。影片中marcus与校长谈话的片段非常吸引我——在第一次谈话中,校长找来了marcua,他本以为普通的谈话,结果,谈话的内容激怒了marcus,令marcus的情绪瞬间爆发,进而导致marcus,晕倒被送进医院。第二次,olivia精神状态异常被送进精神病院时,marcus去找了校长,在谈话中,marcus又因为情绪激动,辱骂了校长。在两次谈话中都十分突出的表现了marcus在影片中的情绪化。marcus初次遇见olivia是在图书馆里,当时身穿淡蓝色连衣裙的olivia卧躺在图书馆的桌子上,正在看书的marcus一眼就望见了olivia那双穿着白色丝袜的大白腿,这位年轻小伙对她一见钟情,并约了olivia在一家高档次的餐厅里吃饭。吃饭时olivia看起来比marcus显得更具“强势”,不管在哪一方面,olivia都领先于marcus一步。饭后,marcus和olivia走在一条无人经过的小路间,谈论着对方提出的话题,然后,两人准备开车离开,这时,olivia竟然作出了令marcus感到惊讶,困惑又让他觉得美妙的事情(滑稽)。对于电影上演的这一幕着实令我瞠目结舌,但本人又有了一个困惑,为何影片讲述marcus和olivia之间的爱情只用了短短的几个片段来呈现呢?,这也许就是影片的遗憾之处吧,不过,影片所体现出来的东西都非常真实,但要跟电影所讲述的“现实”相比,却又不太现实。影片在上演marcus和olivia的爱情时,已经把太多应该讲述两人关系的事物给忽略掉了,以至于整个故事太过于生硬,不够生动,从而脱离了现实。即然电影在论述“现实”,那又为何只让其在对白中呈现?这不就等于让观众去看了一部在“讲述现实”,而又实实在在不现实的电影了吗?

  《愤怒》影评(五):被斩尾的原著

  我知道,在看电影时并不该把原著挂在嘴边,毕竟两种艺术载体必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但我忍不住,我可以接受在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中的一些调整和删减,却无法接受将原著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大刀阔斧地劈成简单空洞的东西,比如说把Marcus的命运悲剧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原著中的Marcus自始自终都为自己的身份处在焦虑之中。他如此勤奋地学习,是因为只有取得优秀的成绩,才在可以预见将要参与的战争中取得一个officer的位置,最大概率地避免死亡的威胁。而电影中最可怕的改动是斩去了整个结尾,那在我看来恰恰是整本书的精华。原著的最后出现了一场极具讽刺意义的校园骚乱,搭配一场激情昂扬的校长演讲,而Marcus,不,他没有直接卷入这场骚乱,本来和Marcus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最为荒谬,最让人惋惜,最感到菲利普罗丝之残忍的是,就是因为Marcus听了Sunny的意见,找了个教堂打卡人,而那个打卡人在骚乱中被抓,暴露了Marcus没去教堂一事。这一串又一串看上去无关紧要的伏笔,连起了Marcus最后的悲剧,他不得不前往战场当一个小兵,不得不迎接死亡,这是他从一开始就极度抗拒,力争避免的。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改动是,在原著中Marcus搬过两次寝室,分别遇到了两位以不同方式令他头痛的室友,而电影将这两次合并成了一次。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让还原地相对完整和贴切的Marcus与Dean Caudwell的办公室对峙显得缺少说服力。一方面是对Dean Caudwell的质疑,只不过换了一次寝室,何必质问地咄咄逼人呢?另一方面是对Marcus内心世界刻画的缺失,如果不了解Marcus心中一直以来的积累的憋屈和斗争,又如何能体会他在说那些话的时候的真正情绪呢(当时他的内心可是一直在哼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呢)?更有趣的一点,当然是在电影中更加无暇顾及的是,Marcus的第一位头痛室友,Flusser是gay。而第二位室友,命运也是相当的惨。 在我看来,Marcus与Olivia的“爱情故事”只是悲剧中的一环,相对于整个故事的完整枝节来说,不是值得单独挑出来、大肆渲染的部分。电影中最为完整地展现了这一段故事,而这么做的代价自然就是,大幅删去了其他情节,让主题陷入了令人失望的肤浅。令人困扰的家庭,固步自封的校园,难伺候的室友,时代、战争、宗教、政治的各种挣扎投掷在Marcus身上,才是让人不禁对这样一个饱满鲜活的人物扼腕痛惜的。 最后,片名《Indignation》可不是随便起起的。虽然在电影中只有惊鸿一瞥,Marcus在第一次搬进寝室时,室友Flusser放了一小段《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然而在书中,这首歌可是从头到尾活跃在Marcus的内心世界里的,Indignation一词,也正是来源于歌中呢。 Arise, ye who refuse to be bondslaves! With our very flesh and blood We will build a new Great Wall! China's masses have met the day of danger. Indignation fills the hearts of all of our countrymen, Arise! Arise! Arise! Every heart with one mind, Brave the enemy's gunfire, March on! Brave the enemy's gunfire, March on! March on! March on! 另外想提一下的是,今年另一部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American Pastoral》虽然明星云集,看评论也已经扑街了 :)

  《愤怒》影评(六):青春哀歌

  当Marcus得知Olivia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院时脸上闪过的自责与愤怒,我仿佛看到《挪威的森林》里那为无尽哀伤青春划上终止符的影子。

  在努力唤醒发现自我的青葱岁月里,有谁,没有经历过校长室里那冗长、刻薄、软硬兼施的恐吓与威逼?半个世纪前的保守、刻板、自以为充满爱河善意的暴戾,到今天早已褪色,但其实社会标准和道德的枷锁从未消失,它总是用尽全力去摧毁想飞的翅膀,刺穿柔弱的肌肤好让叛逆的血液尽快干涸,敏感的孩子,从来都是维系旧世界标准继续运行的祭品。

  于青春而言,最可怕的不是那压迫得令人窒息的教条,而是自身早已被潜移默化成为教条的一部分。Marcus厌恶信仰、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厌恶被贴上标签去定义,他体内的愤怒,就像是唱片机里滑稽的义勇军进行曲,如此幼稚和懦弱,连在侮辱他和爱人的室友脸上留下重击的力量都没有,连在支持默默忍受父亲多年想要离婚母亲的力量都没有。那一刻他看着母亲脸上的惊讶,和他最厌恶的成年人看见叛经离道的厌恶如出一辙。

  最后,他和她,都没能成为他们曾经无限期待的自我,被时代摧毁或吞噬,是大多数青春叛逆的结局,我们和Marcus、和Olivia的区别,恐怕是我们没能像他们走的那么远,我们远比他们更加懦弱和卑微。在战场说无法诉说的临终爱意,和漫长岁月在精神病院饱受摧残、依旧记得那天他称赞自己拿着花的样子好美的记忆,已经是他们能铭记的全部。

  在看看自己,对于那些“循循善诱”帮助自己避免走上歪路的“良师”,在多年后我能体会他们的用心与无奈,但无法释怀他们对青春的扼杀,所谓的成长史,更像是不断扼杀自我的漫长酷刑;我们以为自己曾经无忧虑的唱歌跳舞,却从不知道,那是在坟前吟唱的哀歌。

  《愤怒》影评(七):那个压抑的年代令人愤怒——北美新片《愤怒》漫谈

  这部电影中文又名《青春躁郁》,看完后一度觉得该片抑郁的不行,后来买了本原著,看了半天,发现是原著小说的故事,导致了影片走向了年代故事的感觉,而不是青春爱情。其中1950年的美国、朝鲜战争、共产党、义勇军进行曲等等元素,才变得可以理解。

  喜欢小众文艺的影迷们,一定会期待这部今年年初,从圣丹斯独立电影节走出来的佼佼者。该片受到瞩目的原因,不仅仅是李安导演的御用编剧:詹姆斯·夏慕斯先生的导演处女作,也是童星男演员:罗根·勒曼回归大荧幕的作品,同时还是美国文坛巨匠:菲利普·罗斯,大约第十部被搬上银幕的作品。

  《愤怒》影评(八):一些想法

  看完这部电影,听到的大多思考是时代对于小小个体的夹击和摧残,弥漫着一种压抑情绪。当然,包括演员造型和整体色调等等,都会给人这种感觉。但我认为,小到微型个体,大到国家和民族,都是正义与反叛的矛盾体,没有什么过多的抑郁。片中男女主人公似乎都有着社会所不容的特质,都仿佛经历了时代的摧残和精神折磨,在这样的叙事体系之下,好像男女主人公变成了绝对正义的存在。这里首先应注意的是,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问题,其次是人们都喜欢动辄用“时代”、“社会”这样宏大的板块去表达内心强烈的压抑,一味被牵制被扼杀,其实不然,再大的时代都是由人本构成的,那一时期的乱象若追根溯源可能每个人都有责任。就像男主借了室友的车而在其车内的行为一样,如果这车是你的,你会怎么想?当然在本片中这一细节可能微不足道,不适宜放到这里来讲,回到男主与校长的博弈,实则校长除了“犹太屠夫”这一略显刺耳的说法以外,他本初的心是好的,不论是劝说他的忍耐,还是建议他加入棒球队,都有身为长者教导的合理性,而男主除了受赞赏的“年轻一代对于时代的反击”之外,未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僻反抗”,起码校长的建议多数合情合理,当然在战争年代自带的神经紧绷也是一大原因,但我想说的是不必要先入为主,开始同情和怜悯。从古到今掌权者和革命者无止尽的博弈。种族的歧视等问题若放到远古和历史当中,一定是有其原因的,放到自然中讲甚至回归到了动物性的本性行为。回归本性,无关对错,或许像“缸中之脑”阐述的假象一样,也或许时代就该这样运转而达到某种均衡。而发动某一次大规模战争的掌权者,可能也是一个在儿时饱受“世人与时代”欺凌的弱者。

  《愤怒》影评(九):没有看懂

  从头到尾一副不知所云的样子

  男主和女主的爱情也进行的莫名其妙 电影的主旨想表达的是男主对当时现状的突破 原本总是在看电影时 用主人公的三观是不是比较像心中认为“正确”来评判电影的好坏 后来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但就算这样 我依旧对这部电影爱不起来 电影到最后仍已一种无解的态度结束 作为一个讨论当时青年渴望改变 结束迷茫的电视 说教 来自不同方面大量的说教 却远远大于真正去寻求解决的部分 所以 你告诉我这电影我看得啥?最让我记忆如新的只有是男主和校长的那段辩驳 伶牙俐齿 让我当辩论教材看了好几遍 整部电影最清醒的值得学习的大概就是男主的亲戚桑尼吧 他在医院里看似无心之谈的一句话 和处事态度 也许不对 但或许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某种层面来说 都是学霸 男主却是相当低能的 他活的相当被动却毫无解决方法(我认为 跑到战场上 一遍遍的想着爱过就好 然后被捅死 无补于事)云云 也许导演只是客观细致的描写一个这样的青年人的现实与内心斗争但综上愤怒大概是清晰流畅的讲了一个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并不值得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 只能把这个电影归结为无意义或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一个敏感的男生 和一个精神不稳定的女生 这是个很好的也老生常谈的命题 但似乎总没有人能很好的说透它

  百度发现这竟然是一部中美合拍电影...额...一言难尽的怪异感觉

  《愤怒》影评(十):人间不够好留不住你!青春即永恒!

  很久没有看过那么好的电影了

  6点多有人开始施工

  开了电脑

  看到这部电影

  毅然决然的带上耳机看完它

  我的小鲜肉长大了一些

  演技更精湛了

  这是一部我非常有共鸣的电影

  代入感很强

  求学期间我也有过类似的困惑

  电影很压抑

  偶尔会明朗一下,但大部分时光还是很忧郁

  人最讨厌的是被归类

  但不得不被归类

  他太优秀,和这个世界都不协调了

  强势的母亲,一眼就看穿他儿子好坏的母亲

  懦弱的父亲,忧愁

  不相容的同类,室友

  其实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

  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结果也没机会去懂了

  他们都很可怜。

  这是一部很有希望拿奥斯卡的电影

  他很勇敢,无论是面对比他大的室友,还是传统卫道士的院长

  还有他的父母

  说不清楚我的感受

  阴暗的房间里

  我想静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