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赤道》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赤道》经典观后感集

2022-04-05 03:03: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赤道》经典观后感集

  《赤道》是一部由梁乐民 / 陆剑青执导,张学友 / 张家辉 / 余文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赤道》观后感(一):胡思乱想,浅谈电影《赤道》中的政治隐喻

  以下内容,涉及电影剧透,请阅读的朋友注意。

  最近,我在电影院中看了一部叫做《赤道》的电影,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其中蕴含的政治隐喻,结合刘慈欣大神在《死神永生》中关于解读隐喻的方法,感觉自己用这种方法发现了隐藏在电影中真像,似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那我今天来献献丑,也牵强附会一番吧。一楼献给小编。

  《赤道》这部电影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再细说了,我就讲讲我的看法吧。我觉得这部电影中,起码给出两个主要的隐喻参考坐标。一个是本部电影的最大反派“香港教授”肇志仁,一个是代表中央政府强行介入香港安全事物的“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这个两个坐标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隐藏的企图,“香港教授”肇志仁基本就是直指当前香港目前政治板块中的高级“公知”和反对派,“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则代表着中央政府。这两个坐标一确立,就可以对整个《赤道》开始解读了。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具体的电影故事情节,看看其中的隐喻。首先是张震扮演的“信差”,从韩国窃取了其秘密研制的“手提箱核武器”,并且带到了香港打算进行武器交易。而收到消息的香港政府由香港反恐特勤组的李彦明为首的紧急危机处理小组来应对,并且将香港物理教授肇志仁请入危机处理小组,中国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与助手袁晓文也强势介入了危机处理小组。作为武器遗失方的韩国也派出了情报院专家崔民浩、朴宇哲,协助香港政府处理此次危机。从整个电影故事情节来看,香港反恐特勤组的李彦明最为小组负责人,一方面反感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的指手画脚,一方面又对物理教授肇志仁又拉拢又提防,处理危机过程中又是猛打猛冲,没什么章法,基本上对整个危机的处理失去了控制,到影片结尾,自作聪明的他,又单刀赴会,结果被正真的“赤道”给解决了,最后才发现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的建议才是最正确的处理危机的办法,套用上文中我所说的人物的政治隐喻,这种故事情节可谓意味深长。

  现在我们再将这些线索带入故事情节,将“手提核武器”作为“香港民主、普选”的隐喻,将“香港安全”作为“香港政治安全”的隐喻,那么解读整个电影会觉得非常有趣了。作为武器制造方的韩国,可谓是此次危机的源头,为了处理此次危机,还派出了自己的情报人员,但最终的结果非但没有将核弹安全运回韩国,反而是落入了“赤道”的算计,不仅成了遗失核弹的帮凶,还帮助“赤道”解除了核弹本身的安全锁,最具有意味的是,他们能够顺利的带走核弹的行为,恰恰是在“香港教授”肇志仁(真正的“赤道”)的协助下完成的。整个韩国政府的行为在电影看似好心办坏事,作为危机的发源地,一心想处理好此次危机,但是却把事情越搞越糟,最后不可收拾,感觉韩国政府派出的情报员智商堪忧,完全是配合“赤道”在做事啊,算然影片中韩国情报人员的种种行为有些弱智,但是如果把“韩国”看作是对“英国”的影射,那么,结合现实中发生的“占中”、“游行”等政治事件中“英国”所扮演的角色,是不是觉得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变得合理了?张震扮演的“信差”对韩国情报院专家崔民浩连开数枪,并抢走了核武器,结果崔民浩居然还活了下来,最后返回韩国,韩国总统和军方不仅没责怪一句,还像迎接英雄一样迎接他,要知道整件事最后危机升级并闹得无法收拾,最后丢失核武器,全部都是这位专家的愚蠢造成的。我只能说“信差”和崔民浩之间一定有基情,明显的苦肉计啊。

  另外,关于影片中出现一些诸如“香港是远东最大的情报中心”,“澳门张震所扮演的信差所依赖的干妈”,“香港情报机构中中情局和其他情报机构”,“核弹一开始被放置并由韩国专家解锁的地点”,这些可能有更多的影射,因为笔者的才学所限,无法一一辨清,希望有看到我这篇文章的大拿能再找找。

  粗一看,《赤道》只是一部质量不错的警匪动作片,该部电影的导演前一部作品是《寒战》,其中表现出来的对政治的敏感,让笔者认为导演不可能不加入自己的一些政治考量,从“政治隐喻”的角度去看,可以看到导演、编剧在其中的独运匠心,不过也可能是笔者的胡思乱想,胡乱写写,博观者一笑。

  《赤道》观后感(二):开放式大片的新玩法

  文/梦见乌鸦

  (本文无剧透,可放心阅读)

  港产警匪片,给观众的印象就是吴宇森、林岭东与陈木胜,他们可以在茶馆中宣泄上百万发子弹,可以在枪火之中上演生死兄弟情,但港产警匪片在格局方面一直相对比较小。香港警匪电影一直在试图走出穷街陋巷,90年代末以海归派林岭东和陈德森为代表拍摄的《极度重犯》、《紫雨风暴》其实就是港产警匪片大格局的代表,但没有坚持下来。新世纪后电影人也努力将警匪片做到格局大一些,制作、场面上的升级,从《寒战》开始,还有13年的《风暴》,乃至这部《赤道》,是与以往港式警匪片划分格局的例证。

  《赤道》在格局上比以往的港片大了很多,剧情仍然是港片范,从上一部《寒战》中能看出梁乐民与陆剑青所擅长的路线,其一擅长群戏,其二擅长把握节奏,《寒战》的故事节奏极佳,剧情悬疑四伏,而且作为编剧,两位对大格局下小范围人物冲突拿捏的非常精彩,《寒战》这个类似《红潮风暴》的故事,行动处两位处长针锋相对,将一个原本不算复杂的故事通过情节和人物刻画完成的非常到位,从而使得电影的代入感很强,让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非常好看。

  从故事层面来说,《赤道》又比《寒战》要复杂很多,从后者的双方势力升级到三方,同样是群戏但角色更多,香港、内地、韩国三方势力,围绕着一件大杀器是否该被运出香港展开了三方斡旋,在所出场的几个角色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比较复杂,张学友的立场是要让武器立刻运出香港,而王学圻则是让武器暂时留在香港,通过外交手段斡旋,张家辉和余文乐作为香港警察,在对待武器方面持保留意见,他们的主要任务则是要抓住漏网的赤道。而韩方池珍熙与崔始源是带任务来的,目的就是把武器安全运出香港,他们在其中扮演了墙头草的角色,同时还负责地下情报来源,推进电影故事走向。这就是《赤道》中几方人物势力,该片追求功能性角色,人物各司其职。

  再来看角色刻画,随着电影的发展逐渐显露,张家辉的暴戾、张学友的固执,王学圻的深藏不露,还有韩国崔始源与池珍熙一冷一热的搭配。电影的结构比较复杂,前半段是标准的警匪片配置,后半段急转直下,又有《无间道》的影子。不过电影并非简单的复制,本片的结构很复杂,像是王学圻与张学友是典型的香港双雄片配置,而电影的主线却不是这个,双雄作为一个引子,以张震和文咏珊为反派代表,里面是正统的猫鼠游戏格式,直到让最后的三方势力针锋相对成为电影的矛盾冲突点,在大场面的烘托下,让人物之间的冲突变得极为吸引人,剧情张力很棒。

  三方的势力冲突在电影中段之时逐渐融合成两方势力,强势和弱势对比明显,但最后的反转出乎意料,本片的重心终究是在安全的角度上,“局部与宏观”之间的对比,比如王学圻与张学友双方不同观点的对弈,在本片中他们之间的冲突成为剧情的重心,看似有如《盗火线》,但片中二人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成分,反倒是充满了激化矛盾的冲突,电影逻辑很强,内容编排的很紧,看电影时一气呵成,没有尿点,本片的剧情,包括主要人物和配角的刻画都很丰满。

  所以说《赤道》是一部角色撑起来电影,事件性的故事,功能性的角色,编剧手法有点像好莱坞的大卫·阿耶(《狂怒》《警戒结束》)。电影的场面自然不必多说,三场动作戏代表了华语电影乃至亚洲的最高水平,地下车库枪战、狭窄街头飙车,音效最赞,枪火和爆炸组成的音效对于动作片影迷来说是美妙的音乐,这样的大场面枪战戏在华语电影真的相当少见。

  开放性结局设定符合情理,将所有的冲突点汇聚一刻,然后突然松开,所有的角色关系瞬间崩塌,这个设定在西方电影其实很常见,其实有点像银河映像,不像《无间道》那样的堕入无间,而留给观众无限的思想空间,电影最后两位主要角色最后到底是一叶蔽之还是大彻大悟,典型的开放式结局。很显然电影最后一段字幕是可以加上去的,因为要过审嘛,可实际上电影不会拍续集,结局就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因为电影用这个角色,可以让观众去重新审视《赤道》的故事,片中几位角色在处理事件时每个人都犯了错误,都输给了自己判断,最终被幕后大boss玩的团团转。该片其实打破了传统警匪片的格局,几个角色其实比较脸谱化,但该片就是要证明,这些脸谱化的角色,常规的判断在本片中行不通。当然这样的做法很冒险,但这样反转的尝试很是值得鼓励。

  还有特别说一个角色,文咏珊,张震的一号小弟,不对,是小妹,当年在《大追捕》中饰演张家辉的女儿让人眼前一亮,《赤道》来了一个中那个美艳的御姐杀手太赞了,帅到没有朋友的那种,虽然本片是一部雄性气息强大的电影,但文咏珊一点也不输极大明星,气场太强。

  《赤道》观后感(三):吐个槽

  1、这么烂的电影还要拍续集?

  2、就不说吃饱了撑的研究什么致命武器了,关键是怎么能用民航运送 呢?取回那么重要的东西,就派两个人?纯作死!!遗体运回国,又来国葬的节奏了。假!

  3、宋总是什么总?中石化的总经理?Goverment man,不怪我多想,明显就是总理啊!!这绝对是丑化中央政府,就算是副总理出行也要有军队啊!只有一个妆容难看的女助理!

  4、这都什么级别了,保安局局长呢!特首呢!总理还跟教授阿Sir扯什么皮!还香港安全中央政府外交权哪个更重要,小学生辩论啊!

  影片一直在强调武器有多致命,我完全感受不到。这么专业的东西,只有一个韩方专家一个港方临聘学者,终于泄露了,中央政府高官才想起来让国内武器专家过来看看。穷得买不起机票啊!隔离间就是个临时洗澡间吧,关键是你们怎么能把它放在路中间,前后左右完全通着,外面的人就不用穿放射服!哦,透明雨衣做的放射服不穿也罢。

  什么恐怖袭击,笑掉大牙了。

  哦哦哦,文咏珊的打女形象不错。

  《赤道》观后感(四):光头才是正片

  纯吐槽:

  张家辉骗我们他和张学友是亲兄弟的时候我深信不疑,导致整个片子都觉得是兄弟俩感情不太好,张学友杀张家辉的时候内心大喊:不要啊!!!!!!!!!

  赤道这个绰号你还能再敷衍一点吗?还有没有点霸气?是打算绕地球几圈?叫赤焰之类的也好吓吓对手怕被烫死啊?!

  里面两个中国女人实在长得太像,一看就知道都是物理博士的一家亲。设定是打架很牛逼的女人手臂麻烦也练点肌肉好吗?你那软趴趴的挥一挥衣袖是给腋下生风吗?头发衣服披成那样你们还怪张家辉打女人?!没拉头发已经人道了!

  正评:

  其实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现在好多没什么可以拍3D的片子都要拍3D,我看的2D镜头对着手电筒和AK的时候真的闪瞎了我的钛合金人眼了。其实这种片子的配色和亮度是那么的重要那么能营造氛围,带上3D眼睛是我的天空都灰了,还对得起么?

  里面的人都很面熟幸福的觉得一定是好片,结果看完出来发现千万不要再寄希望于明星众多的噱头了这就是现实。其实开头还是挺紧张抓人的,只是一场火拼以后一堆人不知道一直在逼逼啥,中间简直就是老太婆的裹脚布,看的我很想出去逛一圈再回来,还好的是在我打算退场但是犹豫票钱的时候终于开打了,虽然是个人都能猜到赤道是谁,但是依旧很想看赤道出现的场景,可惜我又想多了。

  其次,导演真的是把这个片子做前传吗?完全抓不到重点韩国人死了一给一个葬礼,张家辉死了你怎么不给葬礼!!!每个线都想拍主角却感觉被残忍的忽略了,最讨厌的是,“战争才刚刚开始”我真的是花了钱来看前传。。。。。

  但是张家辉死了第二部你还想让我看?如果复活我倒是想看看你还能用什么神奇的手法,毕竟瞳孔都散了。

  最后的感受就是:张学友的光头很好笑,日本好想去,让张家辉死了你怎么不自己先死一死,手动再见。

  《赤道》观后感(五):几点感受

  今日观影《赤道》。由于妇联2声势浩大,好多影院把赤道撤了,我怕我再不看就只能等下载了。在深圳本来想看的,妞说评分可低了,咱看疯狂外星人吧。于是,随和又善良的我一边听着谢耳朵的一惊一乍,一边看着妞抹眼泪。今天在影院里,所有人都奔妇2去了,我毅然决然地对前台说,赤道2D。评分低怎么了,我当初还团购过思明电影院的票看《建党伟业》呢,当然那是因为手上正好剩一张,又没别的可看。

  1.奔着三张一余去的。不好意思,《蓝色生死恋》的恩熙妈,《大长今》的闵大人,SJ的崔欧巴,我真的没想到原来你们也在这里。

  2.三张一余没给我太多惊喜,但也没太失望。其实张天王的演技没比唱功逊色多少,无奈歌神名头太响,演技被大家有意无意忽略了。四大天王里最喜欢他了,12年还看过他的巡演。

  3.惊喜是有的,就是文咏珊。但凡有她的镜头,所有注意力都在她身上。她文戏不多,大多是动作戏或者不说话的特写。也不知是现在像样的女打星太少,还是香港女星实在断档严重,她在这片里实在太耀眼。即使韩国mm也很美,但和她一比,质感不够。很久没看到这种女演员了,让我怀念起8090年代的港片,那时的香港女影星对我的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黑长发+肤色自然+红唇,哪像现在到处是脸色惨白+蛇精脸+美瞳+毫无特点。

  4.香港女演员青黄不接,虽然确实是本土产量过小,但也有广电的功劳。曾经,每产一部合拍片,要想在大陆上映,就必须有一位内地主演。没办法,港男资源丰富一些,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各种港男与四旦双冰的组合,不然为啥金像奖总是内地女演员拿的。。。确实人数和实力强过港女,但演员都要靠多演才能进步的,人家参与拍片的机会都很少好吧。好不容易,《赤道》让我看到一大堆美绿叶衬了这一朵紫荆花,值了。什么四旦双冰,志玲姐姐,小明嫂子,不好意思,这才是我的菜。

  5.剪辑是谁?好几处黑屏不说,有些很明显的不连贯你没发现么?

  6.配乐你出来!这片分低,你功不可没。请问你以前是配鬼片出道的还是经常给伟光正的主旋律配啊?除了这两种,从头到尾就没别的了。

  《赤道》观后感(六):一代神作。坑深如海。

  前方剧透预警!!!

  前方剧透预警!!!

  前方剧透预警!!!

  重要的事说三次。

  首先解决一个问题。片名。

  赤道。原名赤盗。

  赤是赤红中国的赤。

  赤道不是一个人。

  赤道是一个代号。

  然后我们来看本片最有戏的两个人,恰好是一对矛盾。

  王学圻&张学友。

  王学圻,中共情报部门高层官员,貌似代表大陆利益,官腔,前期一直在装一个只懂纸上谈兵的大陆高官。

  张学友,香港某大学物理学教授,貌似代表香港利益,学者腔调,前期一直在装一个普世价值者,拒绝庸俗的政治的人。

  这两个人的身份构成了一个二元化结构,并且会在后面发生神奇的几度翻转。

  简单来说,就是忠变奸,奸变忠,然后再变一次。

  影片前一个小时,王学圻像是不顾民众安危的集权主义者,而张学友怎么看怎么像不识时务的知识分子。

  到了后一个小时,王学圻成了运筹帷幄的大情报家,而张学友则成了大boss。

  然而我要说,这两种身份,都是错的。

  实际上。

  看似好人的王学圻是代表境外势力的卧底,而看似坏人的张学友,恰恰是忠于中央的特工。

  是什么让我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很简单,看两人的目的。

  王学圻要把武器留在香港,而张学友要把武器送出去。

  留在香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所有的危险、国际社会可能有的指责、种种毫无必要的情报战都会一一在香港上演。

  更何况他还叫来了一队武器专家!这跟昭告全世界我们中国不仅扣留了核武器还顺手研究了有什么区别?!

  而这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中央政府会采取的措施--真要研究这个,有大把的办法,为什么非要选最不妥当的那个?

  相反,把武器送出去就不一样了。

  至少在国际社会上,中国已经没有了被指责的借口。

  不难看出,这里的两个人虽然目的各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想这个东西落在韩国人手里。

  所以,王学圻是个卧底。是一个高级卧底。

  有卧底,自然有被卧底的组织。

  这个组织,就是王学圻最想搞清楚的对象,也是张学友忠心耿耿的对象。

  赤道。

  我们可以在影片的具体细节里证实这一点。

  电影里人物之间关系不太复杂,但是每个人的背景却水很深。

  解释人物背景,就要先说电影背景。

  失窃物,一个非常牛逼的微型武器。便携,强大。

  韩国制造。

  逗我吗韩国人怎么可能搞得出这种东西,所以武器基本可以默认为是灯塔国的科技。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个东西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因为代表着当代最尖端科技。

  这种东西又岂是黑帮敢碰的。所以军火交易必然有国家力量的介入。

  这一个局,就从香港开始。

  别说一开始张震在韩国抢东西那场戏哈,没有国家力量的介入,两个人就能抢走东西,我不信~

  更何况,从他们偷盗的东西,就可以看出,这绝对是个有国家背景的组织。

  真是个人作案的话,怎么会偷这种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大型杀伤武器只为卖钱?这根本说不通啊,性价比太低了。

  如果真是个人,性价比最高的目标应该是各种文物和艺术品。

  偷武器,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了。

  偷核武器,这种全世界都会盯紧的事,除了有国家背景的组织会做,我愣是没想出其他的解释。

  兔子想要把水搅混,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开始的特工大混战。

  交易地点是线人放出来的消息,问题是,如果赤道真的成功率这么高,怎么可能会有能够得到确切消息的线人?否则岂非早就被出卖得底儿掉?据此可以推断,交易地点,是故意放出来的,目的就是解决掉那一个中东的团伙,剪其羽翼。(影片里他们放出交易地点的缘故是要让军方启动武器。但是如果这个东西只能被知情人锁定,那么应该也只能被知情人启动,与其暴露出来还不如直接抓知情人去洗脑来得痛快。)

  从交易细节可以看出,即使是混迹军火市场多年的老油条,也不知道赤道到底是谁。这可能吗?各国的情报部门错综复杂,难道是吃干饭的?一个人如果要搞定这么多案件,怎么可能一点端倪不露?

  这就说明,赤道根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

  一个水很深的组织。

  在前面的几场戏里,张学友的表现,十分值得玩味。

  他的身份是物理学教授。根据片中的种种迹象,他和张家辉认识的时间绝对不短(合作几次等细节)。

  张家辉升到这个职位,至少大概有七八年。那么张学友和张家辉相识时间不会少于五年。

  记得吗?张家辉说过,他怀疑一切人。

  但是他却直到很久以后才开始怀疑张学友。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认识和合作,人物印象不会固化到这个地步。(事实上张家辉从未怀疑张学友,他们之间的对话都是暗语)

  而王学圻对他的调查(越南华侨身份是假的),揭示了他教授身份是假身份的真相。

  五年时间,说明即使是赤道在偷日本那块古玉的时候,他也是一个教授。

  虽然他可以通过信差来进行活动,但是,还是那句话,在香港这个情报部门错综复杂的地方,他不可能一点端倪都不露。

  所以,我大胆猜测,张学友这个角色,只负责了这一个案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张震被叫赤道的时候完全没有反驳,因为赤道是一个组织,他确实也是赤道。

  他和张学友,只是级别不同而已。

  张学友不想把那个东西留在香港,为什么呢?很明显,因为他要转移嘛。

  他肩负着把这一趟水搅混的重任。

  所以中东人挂了,印度人挂了,韩国人挂了。

  慢着,你说武器专家也挂了?那是另一个坑。

  借此一搅,潜伏在香港的情报集团基本上全部暴露了。

  武器最后去哪了?当然是在赤道手上了。

  我们看到的张学友在前一个小时里,做的事情都只有一个目的“把武器运出香港”。

  后一个小时里,他亲自安排了两场死亡,一场是两个韩国人,一场是张家辉。

  两个韩国人是替美爹做事的,武器不可能给他们,而明显韩国人一边说着要为了香港的安全着想,却又一边提出了一个“用警官换情报”的idea。老实说这个idea真的很弱智。但是往深了想,不也正好证明韩国人的目的并不如此单纯么?他们也想摸清情报体系,但又苦于不是主场作战,所以才想出这么一个看似没有逻辑的主意。他们的目的不在武器,在于余文乐演的那个警官,别忘了一开始他们和余文乐一起打中东集团的时候,余文乐明显是知道些啥的。(“执法权”那一句台词说明了余文乐从来没把韩国人当成盟友过,而张家辉也视他为接班人。)

  张学友解决他们,其实也正是为了国家安全。

  张家辉的死更是经典。

  张学友留下的所谓证据,也就是那一句话(李sir去哪了),其实正是他留给张家辉的暗语,表明时间已到,他们计划的事情可以实施了。(这一句话暴露了张学友身份这一个情节还是说得通的,但是联系前后情节就说不通了,张学友打电话对暗号,对面的人就听懂了!这明显说明不止一个“内鬼”,或者说,情报中心里本来就有张学友的人。如果顺杆子查,难道不应该先查接电话的那个妹子?为什么要查张学友?所以,其实这根本就是张家辉和张学友在对暗号。)

  否则张家辉不会,也不应该只带几个亲信,甚至孤身一人去找张学友。

  他给余文乐留下的文件恰恰是把一部分可以说出来的真相告诉他的文件,张震和文咏珊最后落在他的手上(王学圻最后和张学友说的),是一种保护。

  张家辉和张学友的对话,很有深意。基本上来说,在那一场以后,张家辉才真正地通过了张学友的考核,成为了赤道的一员。“对上司的背叛”几句话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对组织的忠心。

  他的死,瞳孔放大的特写,包括他带去的人的死,都是一场戏。

  否则为什么要炸楼呢?

  然后我们来看澳门的军火看板娘。

  她和张震关系很好,军火商,开了个饭馆。

  在澳门这个地界卖军火,还是大单子,不是自己人,怎么可能?但是对外,肯定又不能表现出来是自己人。

  所以这颗棋子一直埋得很好。

  直到这个武器被王学圻扣在香港,有人找她采购了一大批武器,她的真实身份差点暴露在军火界中。

  为什么会暴露?原因很简单。按照普通逻辑,她是中共的一条线,而赤道是另外一条线。

  两条线互不相干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联系很难被发现。

  可是两条线一旦有了交集,很有可能就会被他国情报部门察觉,从而发现中共隐藏的特工力量。

  “暴露”是特工组织的死穴。

  所以,文咏珊和张震去解决这颗棋子。

  张家辉跟她相识已久(十四年),以张家辉的性格,如果不是默认她的行为的话,不会这么多年不找她的麻烦。

  由此可推断,他们之间一定有某种隐藏在银屏之下的关系。

  个人倾向于是不同部门的同事关系。

  或者是对彼此的身份不甚了解,但知道是自己人,并且互相掩护的关系。

  张家辉跟她说的话,句句意有所指。他说我踏进来的一刻起,你的命就已经不再是自己的。这是告诉她,让她有心理准备。

  他给她看她的孙女,意思是你的家人我们会好好照顾,你放心。

  接下来我们就看到了她一脸从容就义的笑着站在路中间,文咏珊利落地一枪爆头。

  然后张家辉抓了文咏珊。

  是抓给王学圻看的。

  前面已经说过,王学圻是卧底。他不是赤道的人。否则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查赤道。

  他也不是中央核心特工部队的成员。

  但他的行为(一定要把武器扣在香港,命令武器专家到港)显然引起了他们的怀疑。

  张家辉抓文咏珊,一方面是为了给张学友制造机会偷运武器出港,一方面是为了麻痹王学圻,让他得不到有效的情报信息。(人为切断两个相关人员的关系)

  说到武器专家,就要提到小袁。

  小袁是王学圻的秘书,但特工等级却很可能比王学圻高。

  在张震对武器专家的扫射里,她留下了性命,而且与张震之间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对视。

  这说明她早就知道会有人对那个车进行清洗。

  甚至可以说,车队的动态,是经过她传播出去的。

  而这个车队本身的不妥在于--如果真是武器专家,分分钟是一个可以顶一个团的节奏,在这种危险的局面里怎么可能直接一车就拉走了,防卫力量还几乎等同于零?

  所以,这是一场叛徒清洗活动,也是小袁这颗钉子埋在王学圻身边的最大作用--等他露出破绽,把他的人一网打尽。

  这个事做完以后,小袁就只在台词里出场了。

  种种以“赤道是国际大盗”为出发点解释不清楚的情节,居然在“赤道是中国特工”的出发点下可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故事。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了。

  这是一个用极其隐晦的手法讲述中国特工如何纵横国际之上,用尽龌龊手段,保得国家太平的故事。

  张震是赤道。

  文咏珊是赤道。

  张学友也是赤道。

  人人都可以是赤道。

  只要你有一颗向着赤红中国的心。

  我想象的结尾。

  故事的最后,张学友王学圻两大特工在新干线上会晤。

  冗长的对话结束后,屏幕渐黑。

  张学友的声音在黑暗中异常地清晰。

  “一曲忠诚的赞歌。”

  只是,我们此刻已经看不到,满车的枪口,会对准谁。

  赤道一。完。

  赤道二。开篇。

  兰州的一个拉面馆里,张学友挥汗如雨,正在切着一块牛肉。

  他面容憨厚,刀法纯熟。

  一点也看不出原来的物理学教授的影子。

  好了。我要坦白,以上全是我的脑洞。

  我只是很认真地胡说八道而已。

  写了辣么多我只是为了把最后辣个“一曲忠诚的赞歌”写出来啊看我真诚的眼睛!!!

  (≧∇≦)感谢各位看到这里。

  《赤道》观后感(七):下边一定要好好圆故事

  1.「赤道」导演的野心昭然若揭,要拍下一部的电影。

  2.不知道要不要再请几个日本的帅哥。

  3.整个故事的格局好大,一会儿香港,一会儿韩国,一会儿美国威胁之类,接下来就是日本,赤道真的太厉害。

  4.「寒战」的坑你们还没补完,这次又来玩大的,香港的坑没补完,这次又开了整个东南亚的坑。

  5.故事里养眼的太多,我在看「寒战」的时候,就在想新导演真的好爱请帅哥,现在又请了一堆帅哥,无论是酱油的余文乐,还是首次扮演大坏蛋的张震,反正都得让他们有角色演。

  6.张家辉打女人的那段真的是太变态,演技太帅,看得突然想让那个女人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爱上张家辉,可是在最后张学友对张家辉说你做错的事就是打女人,然后就被女人勒死了。

  7.王学圻演的从内地来的大boss,他一开口说话,就想笑,就总觉得他太做作了。即使他运筹帷幄,也总觉得后边这些破事儿的发生原因有部分就是他鼓捣出来的。

  6.两个小时的预告片,下一集除了日本会有帅哥出场,余文乐登上张家辉的位置,开始大展拳脚,王学圻被自己装逼给玩死了,韩国没死的理事没被打死,是因为最后软弱投靠了赤道,在韩国响应赤道的命令。

  一个猜想,不一定对。

  5.文咏珊整部电影没说几句话,那大波浪头,红唇,突然回顾了一下邱淑贞的影子,这么冷酷的女人怎么就没跟第二男主角张家辉发生点儿爱情的火花呢?

  两个人厮打真激烈。

  4.说点儿外延的。尽管是电影,我觉得也恰恰表现了点儿香港的位置,它既要绝对服从内地来的王学圻这样不知身份的boss,又得与国外合作,还得考虑英美因素。说得不透。而香港的教授和危机小组说别忘了你是香港人,只要香港市民的安全保障了,自己顺便升个职就ok了。

  张家辉夹带自己的自私就把自己玩完了。

  3.刚开头王学圻说的“我要出国。”,然后来到了香港。人家先去个韩国旅个游先不行吗?

  2.韩国军方没事研究的DC8的防卫系统太弱了,鼓捣这个坏东西之前,先鼓捣下防卫系统,后边的事情不就没了。

  1.这部电影也就没了。

  《赤道》观后感(八):情报炸弹笼罩在《赤道》上空

  香港不仅是全亚洲最安全的城市,也承担着远东情报中心的职责。由梁乐民、陆剑青联合执导《赤道》取材自2008年香港成立的用于收集情报的反恐特勤队——影片中张家辉饰演角色隶属的部门,延续了《寒战》正邪对立、内鬼、高层斗争等元素,取材香港、内地、韩国、日本、澳门等亚洲各地,打造出一场格局与野心都更大的国际反恐高科技战役。战役的实质不在于火力对决,更重要的是谁先掌握了情报的先机。

  《孙子兵法》中讲,情报等于谍报,可分为“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其中《用间第十三》讲的是这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使敌人无从捉摸用间的规律。《赤道》虽不是《无间道》,但故事与情节点设定的关键都在于情报的获取、辨别与采用。其中,影片的开头便用了较大篇幅来交代了事件所关系到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获取情报的方式、情报的繁杂与重要性。

  中国内地宋鞍(王学圻饰)接到超级武器被盗情报;“赤道”(张震饰)在韩国成功掠走不明威力超级武器;香港警方李彦明(张家辉饰)收到军火商将在香港进行交易的信息,邀请香港大学物理系客座教授肇志仁(张学友饰)参与行动,评估风险;韩国武器专家崔民浩(池珍熙饰)被命令前往香港配合香港警方找出“赤道”寻回超级武器。开头最终情节的落脚点在于各方得到准确情报,“赤道”将于傍晚在停车场交接。

  《赤道》重在叙事与动作表现,演员阵容太强、轻重不明晰便成为一把双刃剑。剧情发展中,韩国小分队、内地小分队、香港小分队各怀鬼胎,通过自有渠道纷纷获取大量情报而不共通有无,使得故事线索庞杂,情节略显混乱。虽然这可能是非常接近于真实的一种状态再现,但对于观众欣赏体验而言就不那么顺畅。相反,正势力的混乱使得反动势力行动更加直接而隐蔽,成功率大增。

  好莱坞电影剧作的一个核心要求是:电影中的每个情节点都必须是观众想不到的。作为最接近好莱坞动作片的电影,《赤道》的情节点同样出乎观众意料。只是大部分出乎意料并非因其故事发展,而因其出色的动作场面以及任何角色都可以随时死翘翘的干净利落。同时,影片在对反动势力打两张牌,一明一暗,顾左右而言他,最后结局亮出那付暗牌也是很经典的好莱坞式结局处理。

  鉴于很多人物与线索还有巨大的发挥空间和留白,如果有续集,便可以打造出有史以来最大格局的香港动作电影(万一跟《寒战》再联合起来,那真是香港动作电影史上最大的一盘棋啦)。

  《赤道》观后感(九):《赤道》离《柏林》距离有点远

  赤道你耍我!把一部小片生生拉成六方会谈的架势!骨肉虽相连,筋骨却尽断。从客机坠毁到韩国核武器被盗,我始终没找到二者的关联?且不说没有铺垫分分钟在香港找到武器交易的时间地点,你好歹追踪几个电话,拿卫星扫描一下咯。张震你的核武丢的太任性,真怀疑你跟崔始源演串通好了!核武器拆除就用沙袋垒起来,太缺乏尝试了。韩国情报员递交武器出境接应这事硬伤太大,难道要大学教授安排学生帮忙偷渡回去?香港的安保系统轻易被中学生攻破,可怜香港警方跟匪徒斗武器、人员不行,跟黑客斗技术不行……张家辉的单兵素质太差,一直被凌虐知道被虐死!王学圻代表中央的立场一直没看懂,感觉不像是中央派出去的,更像是中央电视台派过去的!张学友潜伏成物理学家竟然没被审查出来,香港有关机构一直反水客去了吧!文咏珊被抓到释放好歹在她身上安装几个定位窃听设备,感觉好不专业!张家辉去见大反派提前应该查一下案底,多带点随从,单枪匹马知道被挂,你是得罪导演了么?看了两个小时的预告片,你特么玩我!这钱太好赚了吧……整个赤道就是一出凤凰卫视联合央视KBS,找几个中东的剧务还有美国的游客做出的港囧真人秀!

  《赤道》观后感(十):想拍出《无间道》那种影响力,你就先老老实实写警察与黑社会的故事试试水,别装高B格

  一部《寒战》感觉过于良好了吧?两位编剧这次来了个好大的构思啊(囊括中国、韩国、中东、美国的涉及核武的题材)。没看之前个人认为出场人物要足够多吧,场面要足够大吧?结果看完觉得什么人物,场面的已经完全不关心了,两位编剧的带来的剧情冲击让我彻彻底底觉得自己是个网络喷子。这是什么TM的操蛋剧情!既然编了涉及情报,核武的题材你就要严谨一点好不好,情报人员和警察是一个档次的吗?你拍的不《无间道》的警察与黑社会,也不是《男儿本色》的警察与抢劫犯。你搞了想高级间谍一样的罪犯出来,那也也要编出与之对抗的政府情报人员啊?韩国丢了核武结果就出动了一个专家,一个特工,一个”女秘书“。至于说涉及半个世界的情报组织更是鬼话,找几个外国演员,提提什么美国,英国mi6就是高B格了?题材编的这么大,这就不是简单的警匪片了。宋总是北京的高层,结果他就出来说说话,全部还是交给李sir。太多想吐槽的地方了。说不完.....最后想为喜欢的演员报个不平,张家辉真的不该接李sir这个角色,所有角色里除了在我看来算不得主要任务的女罪犯(花瓶)刻画最不用心的角色。给的定位是反恐督查啊!结果全片在单枪匹马的抓罪犯,最让人受不了是你去确认内奸,你是去抓类似恐怖分子的人啊,你就带那么两三个人去?剧情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