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预告犯 -THE PAIN-》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10篇

2022-04-05 03:03: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10篇

  《预告犯 -THE PAIN-》是一部由中村义洋 / 平林克理 / 佐和田惠执导,东山纪之 / 户田惠梨香 / 桐谷健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一):戏剧张力

  暂且不讨论情节逻辑方面的漏洞,就戏剧张力而言,实在优秀。灯光,布景,镜头,台词......--------整个氛围,仿若置身舞台剧场般,感染人心。东山和大法官大人,完全hold住了整个审判气氛。自身浅薄,尚无力评判演技方面过多。单就布景设置方面,我领悟到的是,不是越繁杂越好,而是恰如其分的烘托剧情的,才是最好的。另外,整出戏的灯光,把最基础的blue&pink用到极致,全部融入戏剧内容里,好像表情般,恰如其分地传达给观众(eg,妹妹探监的镜头,和哥哥分别身处冷暖光源之下)。我所理解的好的戏剧,就是这样,不多不少的,从各个方面,灯光,舞美,音效...... 当然,最主要的,演员,把剧情,氛围,情绪,传达给观众(then everything is logically linked as a whole)。我所理解的戏剧,从来不是日常,而是具有张力的艺术传达。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二):网民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除了第一集,其他被告都是18年前冤案参与者的亲属,所以东山叔问你们收点小利息也理所当然,要怪,就怪你们那些当年身处高位却滥用职权或在高位者威逼利诱下没能坚持良心的亲人,正所谓出来混都要还!

  至于网民,千万别就此妄自菲薄,毕竟法律人有时简直黑到不能指望,东山叔不也是依靠网络媒体最终才让当年冤案真相大白么?他如果走正常程序不可能这么顺利,想想之前写匿名信举报高院秘书的青年检控官是神马下场?民意或许可以被操控,但有时缺了民意某些人更要无法无天!

  同时网民也别妄自尊大,毕竟不是专业人士,手中信息量有限,所以请务必先衡量下你做出的判定会带来神马后果,而你自己又是否能承担起判定失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比如最近很热门的云南旅游女性被当地人毁容事件,有少部分人指责键盘侠不应该在验伤结果出来之前就控诉警察不作为。但我不认为这样做会带来神马恶劣影响。

  首先,你治下发生这种十几名男士围殴一名外省女性并致使其毁容的暴力事件,本来在政绩上你就应该负责。如果你觉得网民说的不是实情,你们警方有做积极应对,那完全可以为自己辩解,比如出示证据,因为受害人说报案三个月都没收到警方回执。甚至你想说受害人没毁容,照片是PS,放心吧,如果最后真是这样网民会给你申冤。

  至于被告,如果你觉得网民在法律审判结果没出来之前就批判你,对你不公平,那我想说,就算受害人辱骂了你,甚至扇了你,但你作为男人也不至于毁她容那么凶残,你越界了!如果最后验伤证明你没毁人家容,网友也自然不会攻击你。

  所以单此事而言,做键盘侠不会带来神马恶果,反而起到监督起作用。这就是法律和民意互相制约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三):灰色正义

  借用漫画中的一句话

  【只要坚信这件事是为了某个人,人们就能采取超越得失的行为。】

  这也是盖茨和佐久间行动的初心罢。(以下无剧透)

  看完第一集的时候觉得剧情虽然有起伏,但是中二感太强了,东山桑自带柔光的画面和他穿上法官袍的镜头,还以为在刻意耍帅(本人主役气场太强的原因吧)。

  健太则是做好了自己的那部分担当,算作是普罗大众心理活动的代表,和组织之间的冲突很好的促进了剧情发展。(B站弹幕里关于健太的争论很多,建议观看时不要受双方影响。)

  总之,普通人对于网络执法的合理性还是有相当的质疑,就像健太的反映那样,只是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

  剧集里,在司法程序已死的条件下,怎么来分辨是非对错?如何考量正义邪恶?我们这些平凡人(甚至可以说是法盲)有没有权利去判定一个嫌疑人是否有罪?

  还好因为第一集的最后一个镜头坚持得追了下来。

  等到第三集,已经很能发觉编剧是在布一盘大棋了。

  看完最新更的第四集,想必之前对这部剧不看好的人都会很后悔。

  在荡气回肠的BGM烘托之下,剧情发展到了最高潮。

  我是捂着嘴看完后半集的,因为暗暗觉得剧中FLAG很多,生怕出什么意外。

  佐久间在表明自己决心的那个时刻,瞬间泪目。

  下集预告中的最后是一声枪响。

  不论是漫画、映画、还是多拉马,主角和他的团队终究是以微小实力抵抗钱权达贵的孤胆英雄。

  也许悲剧的命运早已注定,也许在他们下定决心要为心中的正义以命相搏的那一刻,早就堵上了一切。

  这样的英雄本身就是没有未来的。

  但即便这样,我们需要这样的极端英雄来矫正我们的三观,在不断内省怀疑摸索中理解这个世界。

  也许现实世界没有那么糟(这句话得看怎么理解了),但绝对需要每个人对自身定位和对生活所在的环境、国家、社会的思考。

  撇开剧情争议和bug,他们也是在被生活深深挫败后仍能不忘初心的勇士,这样塑造的人物本身也有成功的地方。

  不去讨论这样的剧集我们是否创作的出,也不用去拿美剧英剧作比较,这样做真的很无聊。

  只单纯的说,在年中能够看到这样一部良心剧,是作为观众的幸事。

  很期待最终话,即使是BE,还是很感谢这部剧的卡斯、编剧和团队。

  我们需要愤怒的青年和正义的勇士。

  --------------------------------------------------------------------------------------

  给灯光师加鸡腿子!!

  给配乐20个赞!!

  终于有空把最后一集看完了,感觉上剧情很合理。

  虽然还没看过映画,但是看过漫画,所以很能理解Toda那几句台词的深意,和想救男主的决心,很感动。

  相较于东山桑最后那个白色衬衫的气场,印象更深刻的是 受冤18年的那位 在镜头前的哭戏,很动情。

  整季中,最喜欢的还是第四集,再去重温一下吧!

  完结~ 撒花~~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四):没有标题的影评◉‿◉

  被#无间双龙#中生田斗真的表现吸引,于是搜到了这部电影#预告犯#

  “想见爸爸”的瘦子

  “想要一个女朋友”的眼镜

  “想将不会转的寿司吃个饱”的胖墩

  “想……”的关西【原谅我实在记不得=_=

  “想要朋友”的盖茨

  最后都实现了愿望,虽然有些惨烈,但……好歹都实现了梦想

  瘦子将肾卖掉为了来日本见爸爸,在死去的一年后实现愿望

  眼镜带着女孩给的伞

  在最后和朋友们一起吃寿司的胖墩

  为了朋友牺牲自己一个人的盖茨

  盖茨,不,是奥田早已计划了结局。

  我还记得他被女一追的场景,他们擦身而过又相遇

  我记得在你死去被女一抱在怀里的时候我流泪的样子

  你鲜明地存在着,不只电影,还有生活。

  弹幕上说「他们不是好的,但也不是为了坏而坏」

  最后他们三人活下来,将罪责都推到奥田身上,一边推卸,一边眼里有泪水掉下来

  「活下去」是对他们的最后要求

  低薪工作者,社会底层的悲哀。

  舆论的压力不止。警察来搜人的时候网吧里的人员在兴奋,拍照,发表言论。

  想想都令人心寒,最心寒的莫过于我可能也是其中一员

  反映现实的一部电影。

  也发现一个与#无间双龙#的共同感触:无法定义好坏,或者说善即正义。

  #影评是个人思想的精华部分,

  如有雷同 你抄袭!

  如有反驳 驳回!#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五):武士精神及下克上的法制挑战

  法律最初源于习惯法,是部族全体性的共同行为准则,后来有个国家概念,有个强制机构,家天下的私法也被灌于习惯法中,后来的民主运动,投票权来通过法律,最大限度的代表多数人的国家意志。

  本片有极强的理想个人主义的武士道自我毁灭精神,也有着日本特有的下克上情怀,对日本现行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抨击和必要的探讨工作。前3.5集看似不入主题,实则回想层层铺垫,刀刀见血,表面似简单的复仇,实表普天之下简单加工加以引导安有完卵?人性本恶,只是没成为刽子手这职业属性,谁又不是那杀人的刀呢?

  CASE1# 电车男非礼事件告诉你现有法律在一些事情上有证言证词后,你没有绝对性证据就是百口难辩,在知道那女孩几乎前两天同样方法勒索到一笔钱财差不多惯犯的时候,你要懂得在成本的世界里大多数人的规则是破产免灾而不是心理失衡的愤怒。当这个时候有个像救世主一样的人出来说能帮你泄愤时,你又会何去何从呢?而且用简单的流程在网络上直播,还你公众的清白时,你又有何感想呢?不言而喻。证明法律是可能出错的,疑罪从无的精神在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上你无法去证明疑罪的构成,当然那个录像带分赃的问题,到第四集有交代。

  法律上的惩罚实际也是一种原始的方式,惩罚的最大化最严厉也就是驱离个体离种群的远近程度,受众面越大被扩大辐射的面积越大受到的惩罚也就最重,当然这是建立在统一的规则习惯法之前提下的,理论上来讲,被流放,监禁就是强制的把个体跟族群隔离,跟狮子王里的刀疤并无二致,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网络的人肉功能有多么强大呢?搜索出来后的眼光惩戒分明就是族群的隔离政策,看看那个电车女最后崩溃迷离的状态,无数的手机对准她的聚光,如果进一步发酵,谁能知道后果呢?还有那个电车男,内心更在意的是身边的人怎么看他,说白了人是群体性动物,没有强大到食物链顶端独立生存的状态,人言可畏。

  CASE2# 商业团体应不应该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呢?还是商者为奸,唯利是图只承担着利益的最大化呢?这集开始有个案子,妻子被强奸,丈夫拿刀防卫过当定了罪,丈夫激动的表情与报纸男铁面的表情形成对比,还有一个电车男说的那个便利店事情,对于个体的人和个体存在的家庭来说,建立起一个人的体系和家庭体系需要很多的努力,不光是钱的成本和时间成本一笔简单的数学题,法官也好,商家也好,仅仅是简单达成一个判决一个商业决意,把人把家庭推给社会去论证吗?这边歌照唱马照跑,那边该病还病该啃老还啃老,变成个体问题,社会问题,不再是法律问题,企业问题。企业收着客户的馈赠拿着社会的补助,只问利那真实的良知呢?报纸男通过网络宣判这种不公的罪行,把财富均分给真正的公益。

  这集里值得玩味的是电话连接的那个啃老族,前一天还控诉老板的种种苛薄,后一天就改口供来了个企业宣传广告,一切的成因只是老板的一个工作承诺,人在利在需面前能做出多大的曲直度谁都没有科学的界定,上无上限,下无底线。在商品社会的利面前尚且如此,谁能保证在法律面前的证言证词就绝对的可信呢?人一向都有起码的道德标准,那员工愤然的从老板面前离去,我宁愿相信那仅仅是短时间内道德的膨胀爆发的同情心作祟,分明前一分钟他是帮凶,后一分钟妄图变正义超人,一样可悲可笑的摇摆人。

  CASE3# 日本文化受大陆文化影响深远,因果原因深入人心,一个小小的偷书贼开始是很容易被谅解的,何况是那么年轻漂亮的美女所为几百日元而已没什么大不了,可随着报纸男一步步的推理,把问题引到用美貌勾引上级领导把公司文件出卖,而且是制造出迷幻药时,网络的投票发生了完全的变化,人们不再关心书的问题,即使在报纸男一遍遍的强调今天审判的只是偷书问题时,没人能就事论事,仿佛那外表美丽的人一下子被看透出了恶魔一样,大众的思维被牵走了,律师这种习惯的逻辑推导方式把对问题的考良引导对人品的评判,最终使审判结果逆转。这种情况相当于人的信誉制度,好就永好,坏就永坏,绝对化的区分几乎就是好人不可能有污点,坏人不可能有高光。剧中后来有对这一点的论证,大法官对报纸男说,你这是站在犯人无罪的角度开始思考,报纸男说你从一开始就认为犯人有罪。

  同样有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人在什么条件下会崩溃,会选择逃避,人固有的世界观架构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的,但崩溃的速度可能就是一件事一句话。这集的女主逃避了,连她自己都没想到因为她导致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戴着耳机蜷缩在床上,窗外的世界她需要隔离。原来她以为的坦白认罪博取同情无辜失败了,世界没有给她机会申辩,看着昔日里的朋友跟当她面说的话语完全不同,她感觉世界背离了她,朋友远离了她,她的美貌不再有号召力了。其实,那种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太普遍存在了,连她的朋友都诧异,那不是应该娱乐节目说的话怎么到了审判节目中就变了样呢?我们是否已经学会了在领导面前一个样,在下属面前一个样?在这个人面前一张脸,在那个人面前一张脸呢?用化妆品勾勒出一个美,再拿化妆品画出另一张面具?最后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是自己才是真相。

  CASE4# 偷窥狂,恋物癖这的确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一个敏感话题,尾随者被抓,报纸男预告是否判处死刑,决定权在你,这个噱头够大,当依旧一项项证据罗列被网络中的你投票定罪时,原来这是个前一天就录制好的录像时,你发现被骗了,你口口声声键盘打出愤怒时,你是否感到无力?我们这些被称为势强的键盘侠,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偷窥狂?大量的信息爆炸引爆一起起自己认为的正义?报纸男只是用了类似于当下娱乐节目流行的投票方式来代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判决,可实际上谁质疑过那些证据的真伪?用简单的科技手段,就可以造成以上四起案件完全不同的判断,是你被骗了吗?还是你原本就没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当报纸男扯去报纸,身份被验明,把矛头直指司法系统时,网络前的你,一定又一次相信真实性了吧?之前一瞬的欺骗也不再是罪不可恕了吧?这种猎奇的心理跟偷窥狂的心态又有什么区别?

  剧集到了审判一个人的生死时变得不再像之前审判那么理所应当,这在电车男的心态转折就可以看出来,在成为那些关己的及不关人命痛痒的事情上可以成为帮凶甚至有些许个人崇拜,拍卖到那个法槌,而一旦上升到生死攸关可能追责的大事件上,首先要清算的个人得失就显得重要了,这完全可以看成人是利己的,人是要衡量利弊的,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执法的人一旦自己涉及其中很难不徇私舞弊。真正可以说成伟大,报纸男这样以身试法,《独立宣言》那样把自己的已获权力割舍掉,是需要奉献精神的,普通人跟圣贤的区别也在这里吧?

  CASE5# 最终一战,人之恶到底有多恶?18年前的沉案,警察,检察官,鉴定员,证人,法官,这也就是上面四起案件的直系家人,为了达到各自目的,互相勾结,是完全可以做掉一个无辜的人的,而其中的警察和法官的勾结更让人发指,录像带上的手印颇有投名状的味道,我有你的把柄,你知道我的罪状,那么大家就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以后互相关照,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就是关系嘛。

  更有玩味的是大法官说的话,公众要求真相和正义的统一,可国家意志要的只是正义。这话不无道理啊,正义是可以塑造的,甚至很简单,如之前案例中报纸男所为就是塑造,让大众相信这是正义就好,让舆论明白正义是什么就好,只要有利于国家意志导向就好,这点咱说个题外话,真相不重要,日本编著的侵华战争教科书就是这方面体现,只要国家觉得对,能对民众意识加以引导到国家认为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正义的,据说我们今天的教科书也把鲁迅的文章删除了,这都大同小异,异曲同工。

  国外虽然有判处死刑的刑罚,不过近些年来,已经很少真正执行了,也就是罪可以定,罚不执行,并不是怕出现冤假错案,而是国外法律认为剥夺人的生命权触犯人权,以命抵命是原始野蛮粗暴的做法。

  其实本片所刻画的人事追求的只是一种反思精神,根本改变不了司法体系,也不可能把日本司法推上法庭来审理,如果最后本片的镜头不是把报纸男推上特写,而是依旧泛滥的网络势强存在,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人类历史也好,族群历史也好,只要存在着芸芸众生,问题就永远存在。报纸男追求的也许只是一个公众权,透明权和司法机构各自真正的独立权吧?理性总是丰满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当报纸男手下的新一辈法官又在梦想与现实中迷茫困惑时,最后都看不见他们的面庞。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六):它预告的不是犯人,而是一场变革

  真的是意外,半年前看电影版看到结尾哭成傻逼。没想到剧版,我又落得一样的结局。

  wowow的剧一向是立意深刻,剧本布局精巧,不同于其他讲犯罪审判的调调,这个剧的布局讲真,够精巧,至少我是看完第二集也完全没想到这个大局里头装的是谁。

  从第一集的审判对象,到第二集第三集……编剧的立意尚且隐藏颇深。我看到弹幕里都在说民意啊民意,嗯,是的,民意的力量是可怕的,报纸男通过民意绑架的方式,审判了他想要审判的目的——所以,这个民意,将会是他后面会批判的对象了吧?

  直到第第四集反转,我发现我还是低估编剧的野心。所有被审判者,身上都有被捏造的证据。

  说到这里,然而民意?那些觉得自己被欺骗的人呢?嗯……忍不住说一句,人人云亦云从来没有怀疑精神动不动就转发微博朋友圈那些不实消息的年轻人呐,你们都是有知识有途径,至少都会上网看视频发消息了对么。那么,在面对每项信息,那些你传播出去会造成影响的信息,是不是应该多花点时间去查证!

  跑偏了,我是真的被这个剧触动颇深。

  以至于最后一集几乎都没办法一口气看完。

  直到最后东山举起枪塞进喉咙,开始哭。首先举枪自杀分好几种,对准太阳穴,正对脑门,如果旁边有个神枪手,把他胳膊打断还是有机会救的。

  可是他将枪塞进喉咙啊,这是怎样不存侥幸说要死就真的要死的举动啊。

  万幸,他放弃了。——可是这种放弃容易么?他依然背负罪孽感,依然要继续战斗。

  好棒的一部日剧。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七):糊报纸技术哪家强?

  诚然是第一代报纸男生田斗真。

  用一个字形容这部为电影预热的电视剧就是——过瘾!

  我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他只教会了我糊报纸,请大家体谅。

  剧情里这群人搞的公开审判这种形式虽然中二,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大概跟电视剧里发弹幕的观众是一样的心态,那就是“恶有恶报真过瘾!”

  为了配合这种过瘾,BGM也加入了阵营,听着听着就觉得“哇!东山叔是不是又要大干一票了!”

  当然了,没有大家期待的演员,也称不上过瘾。关于这一点,我想,最有发言权恐怕应该是卡司表上没有但却怒刷了几集存在感的某位报纸男一代目,没错,我说的就是我大本命生田斗真,还有,在弹幕千呼万唤始出来的TODA!

  但是,这是电视剧,主角并不是TOMA或是TODA(请不要怀疑我是打错了名字好吗!!!),东山蜀穿法袍的帅气动作打掉了麦克风,桐谷健太一秒钟变逗比的技能足够令人对他的演技刮目相看。

  至于别的,HEY,只有这么几集,你们还不开始追吗?

  最后的最后,我能说,这部电视剧的结局简直太棒了么!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八):想起了《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情紧凑不拖沓,原著编剧都很吊,挺不错的。

  开始前面三集真想弃剧,因为我以为又是一部《包青天》类型的法外正义法官,看到第四集的时候啪啪啪被打脸了,剧情大反转,看的很爽。不知道为什么编剧不让女警官早点出现,为预告犯们制造一点逆境,看完感觉相关政府部门都在打酱油,预告犯似乎有点顺利,唯一发现线索的锤子似乎也没能为预告犯带来麻烦,看起来有点平淡。

  另外觉得整部剧应该是为了向司法界呐喊,但是结局似乎并没有达到这种效果,似乎仅仅只是洗刷了一个冤情而已,没有更大的张力或者让人震撼。我觉得主角最后如果吞枪了会更震撼,就像《大卫·戈尔的一生》的主角一样,主角决定自杀最后却是自己放下枪,感觉前面推起来的气氛瞬间没了,看完结局觉得有点失望,平淡。

  总之还是不错.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九):武士精神及下克上的法制挑战

  法律最初源于习惯法,是部族全体性的共同行为准则,后来有个国家概念,有个强制机构,家天下的私法也被灌于习惯法中,后来的民主运动,投票权来通过法律,最大限度的代表多数人的国家意志。

  本片有极强的理想个人主义的武士道自我毁灭精神,也有着日本特有的下克上情怀,对日本现行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抨击和必要的探讨工作。前3.5集看似不入主题,实则回想层层铺垫,刀刀见血,表面似简单的复仇,实表普天之下简单加工加以引导安有完卵?人性本恶,只是没成为刽子手这职业属性,谁又不是那杀人的刀呢?

  CASE1# 电车男非礼事件告诉你现有法律在一些事情上有证言证词后,你没有绝对性证据就是百口难辩,在知道那女孩几乎前两天同样方法勒索到一笔钱财差不多惯犯的时候,你要懂得在成本的世界里大多数人的规则是破产免灾而不是心理失衡的愤怒。当这个时候有个像救世主一样的人出来说能帮你泄愤时,你又会何去何从呢?而且用简单的流程在网络上直播,还你公众的清白时,你又有何感想呢?不言而喻。证明法律是可能出错的,疑罪从无的精神在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上你无法去证明疑罪的构成,当然那个录像带分赃的问题,到第四集有交代。

  法律上的惩罚实际也是一种原始的方式,惩罚的最大化最严厉也就是驱离个体离种群的远近程度,受众面越大被扩大辐射的面积越大受到的惩罚也就最重,当然这是建立在统一的规则习惯法之前提下的,理论上来讲,被流放,监禁就是强制的把个体跟族群隔离,跟狮子王里的刀疤并无二致,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网络的人肉功能有多么强大呢?搜索出来后的眼光惩戒分明就是族群的隔离政策,看看那个电车女最后崩溃迷离的状态,无数的手机对准她的聚光,如果进一步发酵,谁能知道后果呢?还有那个电车男,内心更在意的是身边的人怎么看他,说白了人是群体性动物,没有强大到食物链顶端独立生存的状态,人言可畏。

  CASE2# 商业团体应不应该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呢?还是商者为奸,唯利是图只承担着利益的最大化呢?这集开始有个案子,妻子被强奸,丈夫拿刀防卫过当定了罪,丈夫激动的表情与报纸男铁面的表情形成对比,还有一个电车男说的那个便利店事情,对于个体的人和个体存在的家庭来说,建立起一个人的体系和家庭体系需要很多的努力,不光是钱的成本和时间成本一笔简单的数学题,法官也好,商家也好,仅仅是简单达成一个判决一个商业决意,把人把家庭推给社会去论证吗?这边歌照唱马照跑,那边该病还病该啃老还啃老,变成个体问题,社会问题,不再是法律问题,企业问题。企业收着客户的馈赠拿着社会的补助,只问利那真实的良知呢?报纸男通过网络宣判这种不公的罪行,把财富均分给真正的公益。

  这集里值得玩味的是电话连接的那个啃老族,前一天还控诉老板的种种苛薄,后一天就改口供来了个企业宣传广告,一切的成因只是老板的一个工作承诺,人在利在需面前能做出多大的曲直度谁都没有科学的界定,上无上限,下无底线。在商品社会的利面前尚且如此,谁能保证在法律面前的证言证词就绝对的可信呢?人一向都有起码的道德标准,那员工愤然的从老板面前离去,我宁愿相信那仅仅是短时间内道德的膨胀爆发的同情心作祟,分明前一分钟他是帮凶,后一分钟妄图变正义超人,一样可悲可笑的摇摆人。

  CASE3# 日本文化受大陆文化影响深远,因果原因深入人心,一个小小的偷书贼开始是很容易被谅解的,何况是那么年轻漂亮的美女所为几百日元而已没什么大不了,可随着报纸男一步步的推理,把问题引到用美貌勾引上级领导把公司文件出卖,而且是制造出迷幻药时,网络的投票发生了完全的变化,人们不再关心书的问题,即使在报纸男一遍遍的强调今天审判的只是偷书问题时,没人能就事论事,仿佛那外表美丽的人一下子被看透出了恶魔一样,大众的思维被牵走了,律师这种习惯的逻辑推导方式把对问题的考良引导对人品的评判,最终使审判结果逆转。这种情况相当于人的信誉制度,好就永好,坏就永坏,绝对化的区分几乎就是好人不可能有污点,坏人不可能有高光。剧中后来有对这一点的论证,大法官对报纸男说,你这是站在犯人无罪的角度开始思考,报纸男说你从一开始就认为犯人有罪。

  同样有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人在什么条件下会崩溃,会选择逃避,人固有的世界观架构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的,但崩溃的速度可能就是一件事一句话。这集的女主逃避了,连她自己都没想到因为她导致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戴着耳机蜷缩在床上,窗外的世界她需要隔离。原来她以为的坦白认罪博取同情无辜失败了,世界没有给她机会申辩,看着昔日里的朋友跟当她面说的话语完全不同,她感觉世界背离了她,朋友远离了她,她的美貌不再有号召力了。其实,那种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太普遍存在了,连她的朋友都诧异,那不是应该娱乐节目说的话怎么到了审判节目中就变了样呢?我们是否已经学会了在领导面前一个样,在下属面前一个样?在这个人面前一张脸,在那个人面前一张脸呢?用化妆品勾勒出一个美,再拿化妆品画出另一张面具?最后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是自己才是真相。

  CASE4# 偷窥狂,恋物癖这的确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一个敏感话题,尾随者被抓,报纸男预告是否判处死刑,决定权在你,这个噱头够大,当依旧一项项证据罗列被网络中的你投票定罪时,原来这是个前一天就录制好的录像时,你发现被骗了,你口口声声键盘打出愤怒时,你是否感到无力?我们这些被称为势强的键盘侠,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偷窥狂?大量的信息爆炸引爆一起起自己认为的正义?报纸男只是用了类似于当下娱乐节目流行的投票方式来代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判决,可实际上谁质疑过那些证据的真伪?用简单的科技手段,就可以造成以上四起案件完全不同的判断,是你被骗了吗?还是你原本就没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当报纸男扯去报纸,身份被验明,把矛头直指司法系统时,网络前的你,一定又一次相信真实性了吧?之前一瞬的欺骗也不再是罪不可恕了吧?这种猎奇的心理跟偷窥狂的心态又有什么区别?

  剧集到了审判一个人的生死时变得不再像之前审判那么理所应当,这在电车男的心态转折就可以看出来,在成为那些关己的及不关人命痛痒的事情上可以成为帮凶甚至有些许个人崇拜,拍卖到那个法槌,而一旦上升到生死攸关可能追责的大事件上,首先要清算的个人得失就显得重要了,这完全可以看成人是利己的,人是要衡量利弊的,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执法的人一旦自己涉及其中很难不徇私舞弊。真正可以说成伟大,报纸男这样以身试法,《独立宣言》那样把自己的已获权力割舍掉,是需要奉献精神的,普通人跟圣贤的区别也在这里吧?

  CASE5# 最终一战,人之恶到底有多恶?18年前的沉案,警察,检察官,鉴定员,证人,法官,这也就是上面四起案件的直系家人,为了达到各自目的,互相勾结,是完全可以做掉一个无辜的人的,而其中的警察和法官的勾结更让人发指,录像带上的手印颇有投名状的味道,我有你的把柄,你知道我的罪状,那么大家就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以后互相关照,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就是关系嘛。

  更有玩味的是大法官说的话,公众要求真相和正义的统一,可国家意志要的只是正义。这话不无道理啊,正义是可以塑造的,甚至很简单,如之前案例中报纸男所为就是塑造,让大众相信这是正义就好,让舆论明白正义是什么就好,只要有利于国家意志导向就好,这点咱说个题外话,真相不重要,日本编著的侵华战争教科书就是这方面体现,只要国家觉得对,能对民众意识加以引导到国家认为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正义的,据说我们今天的教科书也把鲁迅的文章删除了,这都大同小异,异曲同工。

  国外虽然有判处死刑的刑罚,不过近些年来,已经很少真正执行了,也就是罪可以定,罚不执行,并不是怕出现冤假错案,而是国外法律认为剥夺人的生命权触犯人权,以命抵命是原始野蛮粗暴的做法。

  其实本片所刻画的人事追求的只是一种反思精神,根本改变不了司法体系,也不可能把日本司法推上法庭来审理,如果最后本片的镜头不是把报纸男推上特写,而是依旧泛滥的网络势强存在,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人类历史也好,族群历史也好,只要存在着芸芸众生,问题就永远存在。报纸男追求的也许只是一个公众权,透明权和司法机构各自真正的独立权吧?理性总是丰满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当报纸男手下的新一辈法官又在梦想与现实中迷茫困惑时,最后都看不见他们的面庞。

  《预告犯 -THE PAIN-》影评(十):日剧《预告犯》剧评

  号称推特事件第二弹的《预告犯》之前在上海电影节公映,而同时中村义洋的电视剧版《预告犯》也与观众见面了。看了第一集的观众知道,电视剧版是电影版中时间线几年后发生的故事。由于没看过电影版,仅凭剧情简介能看出来,两者情节模式差不多,只不过电影中被现实抛弃的程序员在电视剧中换成了法官,一个是默默围观的平民百姓,一个则是高高在上的法律执行者,两者代表两种不同阶级属性,都是极好的。

  情节建置与角色安排

  第一集目睹并参与了报纸男团队的第一场公开审判。团队选择审判对象是很有趣的,既要找到对团队发展有帮助的(如会电脑),又要与十八年前冤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人,当然仅看第一集并不知道团队的终极目的。从第二话开始,在讲述剧情的同时安插部分闪回画面,以蒙冤人的妹妹、看守的警卫的视角出发,到第五话时将前四话中的各种线索连成统一整体,使观众能够自行脑补,了解到案件的前因后果,更重要的是与前四话中审判对象的关系,观感上极其过瘾。

  从角色分配上看,和是平民阶级,属于片中需要被聆听的对象;而和同属于政府机关人士,虽地位悬殊较大,但管辖范围仍在平民之上。该剧依托政府代表之口呼唤出要“改革”的诉求,第五话时两位政府代表又公开在网路上撕破脸,并不能够体现平民在这场革命中的作用。

  说到平民,片中团队的两位,基本属性可谓是相差不大,都是电脑通,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蒙冤人的亲属,另一个完全属于局外人。当然笔者认为,全剧最大的漏洞也就出自这个“局外人”。为何非要买法槌?还必须要买上面刻了字的法槌?编剧似乎是有意要在这里出现漏洞,不然根据对其他角色情节的安排,网络稽查队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破案的。桐谷健太所饰角色的智商是个谜,这也是情节建置中最生硬的一个地方。

  第四面墙与键盘侠

  片中酒吧里的审判场景,由摄像机传递到社交网络,社会上的人们都能够看到审判现场。片中的审判画面伴随观众的实时评论(弹幕),虽然受众面是片中坐在手机、电脑前的观众,但片中多次令银幕外的观众直面审判画面,报纸男甚至多次面对银幕说话、做手势,这无疑打破了银幕这“第四面墙”,直接与银幕前观众进行对话。特别是审判黑心企业一话,参与度极高,观众既能够通过点击来决定企业长是否有罪,又能够通过点击来让他的所谓潜藏资产快速流失,在这种类似“仇富”心态的驱使下,网民热情上升到了最高点。

  该剧在第一话中就抛出了一个设定:现实生活中寻求不到的公平,可以在网络上获得。《白雪姬杀人事件》中,面对网上曝出的各种信息,网友们可谓是见风使舵,遇到对被告不利的证据就添油加醋群起而攻之,虽然在最后与赤星雄治的偶然相遇中,城野美姬以微笑似乎宽恕了赤星,但片中对键盘侠们行径的控诉微乎其微。而该剧正好弥补了上一部电影的空缺,第四集中将举着“正义旗帜”的键盘侠好好地耍弄了一番,可说是反转,在一定程度上也迷惑了观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